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錦華(Chin-Hwa Ch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ei-Shan L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劉佩姍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1T04:42:4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8-20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1T04:42:48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9-08-20 | |
dc.date.issued | 2019 | |
dc.date.submitted | 2019-08-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TVBS新聞(2018.04.11)。〈放棄搞業配 美女主播遭封殺要告電視台〉。上網日期:2018年4月11日,取自 https://news.tvbs.com.tw/world/899407。
數位時代(2018.04.26)。〈Facebook個資爭議後財報仍然交出好成績,全球總用戶數逼近22億人〉。上網日期:2018年4月26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8923/facebook-q1-2018-financial-result。 中國時報電子報投書(2015.05.21)。〈主播只剩罩杯〉。上網日期:2015年5月21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1000519-260109 吳宇舒個人部落格(2012.01.14)。〈為什麼不開FB粉絲團?〉。上網日期:2012年1月14日,取自http://yushuwu.pixnet.net/blog/post/179075114-%E7%82%BA%E4%BB%80%E9%BA%BC%E4%B8%8D%E9%96%8Bfb%E7%B2%89%E7%B5%B2%E5%9C%98%3F 王韻智(2014)。〈組織文化與新聞置入性行銷策略:以兩家電視台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悅、李立峯(2014)。〈記者心中的角色模範及其影響初探:香港個案研究 〉,《新聞學研究》,119:1-41。 王泰俐(2014)。〈台灣記者部落格的性別差異〉,《資訊社會學研究》,28:67-104。 王毓莉(2014)。〈台灣新聞記者對「業配新聞」的馴服與抗拒章〉,《新聞學研究》,119:45-79。 江佳陵(2003)。〈電視新聞台主播形象指標之建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論文。 呂惠敏(2005)。〈專業取勝?商業至上?電視臺高階主管對新聞主播的角色認知與決策初探〉。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13)。〈為什麼聚合?有關台灣電視新聞轉介新媒體訊息之現象分析與批判〉,《中華傳播學刊》,23:3-40。 林富美(2006)。〈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 〉,《新聞學研究》,88:43-81。 林宏聰(2006)。〈新聞之錨或新聞花瓶?一群臺灣電視新聞主播的專業知能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邱彥瑜(2017)。〈在臉書做記者:記者的社群媒體使用行為、角色認知與對組織規範的態度〉。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志賢(2004)。〈商業電視是樁既剝削又歧視的生意?電視商品閱聽人的生產與家庭論述〉,《新聞學研究》,83:167-210。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 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209-246。 郭倩文(2008)。〈台灣有線電視新聞主播的展演類型研究〉。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郭姵君(2010)。〈從組織雇員到獨立記者: 三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理形塑與實踐〉。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婺媛(2008)。〈台灣 1980 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形成與實踐〉。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2010)。〈布迪厄:結構與主體的辯證分析〉,《傳播批判理論:從解構到主體》(頁229-255)。台北:黎明文化。 張舒斐(2013)。〈藝人經濟實務、場域與中國大陸:另一種政治經濟學研究架構〉,《新聞學研究》,114:165-191。 黃彥超(2013)。〈社群媒體行銷策略與消費者信任關係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意菁(2013)。〈網路意見的新聞再現與公眾想像:「網友說」新聞的內容與論述分析〉,《中華傳播學刊》,24:119-164。 潘俊宏(2009)。《趕新聞遊戲下的「真實」:攝影記者的勞動處境與專業焦慮》。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 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27-44。台北:巨流。 畢恆達(2010)。〈論文的核心:研究發現與分析〉,《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頁152-157。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謝向榮(2004)。〈報紙建構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瀛春(1989)。〈需要長期系統研究的新聞專業倫理〉,《新聞學研究》,41:59-63。 劉慧雯(2017)。〈建構「倫理閱聽人」:試論社群媒體使用者的理論意涵〉,《新聞學研究》,131:87-121。 劉蕙苓、羅文輝(2017)。〈數位匯流的新工具採納:記者的社群媒體使用與影響評價〉,《新聞學研究》,132:107-150。 劉蕙苓(2015)。〈數位匯流下的倫理自覺與抉擇:以台灣電視記者引用新媒體素材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3: 85-118。 劉昌德(2007)。〈媒體倫理的政治經濟學:國家、資本與新聞專業規範的流變〉,《中華傳播學刊》,11: 111-153。。 羅玉潔、張錦華(2006)。〈人脈與新聞採集:從社會資本與組織衝突觀點 檢視記者如何建立與消息來源之間的關係〉。《中華傳播學刊》。10:195-231。 羅文輝(1995)。〈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鄭宇君、陳百齡(2014)。〈探索 2012 年台灣總統大選之社交媒體浮現社群:鉅量資料分析取徑〉,《新聞學研究》,120:121-165。 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2001)。〈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新聞學研究》,69:66-93。 魏玓(2012)。〈數位化下傳播產業的價值創造與佔取:結合政治經濟學與閱聽人研究的初探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蕭蘋(1989)。〈環保記者專業意理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君容(2015)。〈媒體「涉己事務」新聞報導規範之研究─台灣四報之「走路工事件」報導比較分析〉。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宇珊(2004)。〈大學生對電視新聞主播形象之評估〉。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瑞仁(1988)。〈電視新聞播報人專業形象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Christian Fuchs(2013);羅世宏、徐福德譯(2017)。《社群媒體傳播批判理論》。台北:幼獅。 Berg, B.L. (1998).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yn & Bacon. Bourdieu, P (1998) On Television. New York: New Press. Facebook(2018). Retrieved from, Facebook Reports Third Quarter 2018 Results. Web site: https://investor.fb.com/investor-news/default.aspx Facebook(2017). Retrieved from, Facebook Reports Third Quarter 2017 Results. Web site: https://investor.fb.com/investor-news/default.aspx Nic Newman, Richard Fletcher, Antonis Kalogeropoulos and Rasmus Kleis Nielsen. Reuters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 of Oxford(2018). Retrieved from, Digital News Report. Web site: http://www.digitalnewsreport.org/ Poster, Mark (2006). Information Please: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igital Machin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oster, Mark (1995) The Second Media Age. Cambridge: Polity.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handle/123456789/60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問世至今,對新聞業帶來偌大的影響。台灣各大新聞台紛紛投入社群媒體的懷抱,包括成立新媒體部門或經營網路社群;電視台主播則紛紛成立粉絲專頁(fan page)與閱聽眾互動,亦是宣傳組織和個人知名度的管道,一改過往傳統電視新聞主播與閱聽眾互動的樣態。
本研究以「新聞主播經營粉絲專頁」為研究主題,援引社會學者Pierre Bourdieu的場域理論,分析新聞主播作為一行動者,在場域結構中發展生存心態、行動策略和累積轉換各項資本的動態過程。研究方法則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為主軸,以主播個人在社群粉絲專頁所發佈的文本資料為輔,訪談台灣兩家各自以專業和商業為營運導向共十位電視台主播,描繪不同組織下主播的生存心態和行動策略,以及如何發揮相對自主性和建構新聞專業意理的過程。 研究發現新聞主播經營粉絲專頁會受到社會、組織和網路等不同場域習染,發展出相異的生存心態。研究歸納出「追求專業資本」和「競逐名聲資本」兩種生存心態及其各自發展出的數種行動策略:追求專業資本的主播較重視新聞專業意理,將粉絲專頁視為實踐新聞學想像的場域,其言行必須和新聞本質相關。具體行動策略包括:經營主播的專業權威形象、發文內容須具備公共價值、詮釋新聞立場中立、禁止業配代言、禁忌裸露照片、避免明星化經營等六項策略。競逐名聲資本者則傾向將粉絲專頁視為累積與轉換資本的平台,具體行動策略包括:追求名聲資本、轉介各項資本創造利益,包括將名聲資本轉介為經濟或社會資本,如轉職跳板或副業收入,粉絲專頁上的內容也不必然與新聞相關。新聞主播或新聞工作者經營粉絲專頁是當今新聞產業界常見的現象,不同主播亦會展現出相異的生存心態和行動策略。本研究期能提供未來新聞場域經營社群媒體之相關研究和實踐之參考。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Social media has been drastically changing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m all over the world. News channels in Taiwan have been actively developing new media business in past decade, including establishing new media apartment and engaging online community. News anchors in nowadays also start involving social media to gain more publicity not only for news agency but for himself or herself by running fan page which has been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ways of interacting with audience.
The thesis is based on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s field theory to study the dynamic process of news anchors’ fan page practice. News anchor as an agent in multiple social fields, his or her habitus, strategies of action and capitals must be cultivated from those fields they’ve been engaging in. As a resul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aiwan news anchors’ fan page practice.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to explore how new anchors in two different news agencies, professional or business oriented, cultivate their habitus and strategies of action to seek different capital, such as professional capital or social economic capital. This thesis especially emphasizes on how anchors constitute themselves as ethical subjects and practice news professionalism. Thesis also found out two different habitus when anchors running fan page business: pursuing professional or fame capital. Holding different habitus, anchors would develop their own unique strategies to obtain their position in social media and news field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1T04:42:4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5342017-1.pdf: 1510213 bytes, checksum: 402fd72d99e515f068e185c43be2990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壹、緒論 1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貳、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群媒體與新聞場域 8 一、社群媒體對新聞場域的影響 8 二、小結 12 第二節 社群媒體的權力和政治經濟學觀點 12 一、新聞媒體組織觀點 14 二、電視新聞主播觀點 18 三、小結 21 第三節 批判政治經濟學到BOURDIEU場域理論 22 一、場域──電視新聞主播身處的多重場域結構 22 二、資本──電視新聞主播的資本與秀異符號 24 三、生存心態──電視新聞主播的生存心態 27 四、小結 28 第四節 電視新聞主播的專業意理實踐 30 一、新聞主播的專業能力養成 30 二、新聞場域中的專業意理 33 三、網路場域中的專業意理 36 四、小結 39 參、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訪談樣本說明與訪談進行方式 48 肆、研究發現 52 第一節 新聞主播經營社群媒體之場域結構 52 一、 主播躲不過的新媒體浪潮和組織力量 53 二、 小結 58 第二節 新聞主播生存心態和專業意理實踐 60 一、 「追求專業資本」的生存心態 62 二、 「競逐名聲資本」的生存心態 75 三、 多重場域下的主播身份定位 86 四、 小結 90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2 一、 主播經營粉絲專頁的場域觀察和生存心態 92 二、 主播在社群場域中的新聞意理實踐 94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01 參考文獻 103 圖表檢索 圖一 場域、資本與生存心態之關係圖 29 圖二 新聞工作者專業意理內涵概念圖 34 圖三 本研究理論架構與概念圖 41 表一 本研究訪談樣本資料分佈表 48 表二 訪談大綱 50 表三 受訪主播粉絲專頁發文類型統計圖 6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電視新聞主播經營粉絲專頁之場域研究 | zh_TW |
dc.title | News Anchor's Fan Page Management from P. Bourdieu’s Perspective | en |
dc.date.schoolyear | 10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劉蕙苓,鄭宇君 | |
dc.subject.keyword | 社群媒體,粉絲專頁,新聞主播,場域理論,生存心態,資本,新聞專業意理,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ocial media,fan page,news anchors,field theory,habitus,capitals,news professionalism, | en |
dc.relation.page | 107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904034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9-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8-1.pdf | 1.47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