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76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施靜菲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Wen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怡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0:29:0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20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傳統文獻:
1. (漢)孔安國,《尚書正義》,臺北市 : 臺灣古籍,2001。 2.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上海 : 上海古籍,2008。 3. (南宋)王應麟,《玉海》,揚州市 : 廣陵書社, 2003。 4. (南宋末元初)不明,《百寶總珍集》,兩淮鹽政採進本。 5. (元)陶宗儀,《說郛》,上海市 : 上海古籍,1995。 6.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市 : 台灣商務,1987。 7. (明)曹昭,《格古要論》,台北市:藝文,1966。 8. (明)文震亨,《長物志》,文淵閣四庫全書版本,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3。 9. (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10. (明)張應文,《清祕藏》,文淵閣四庫全書版本,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3。 11. (明)李漁,《閒情偶寄》,台北市:明文書局,2002。 12. (清)沈初,《西清筆記》,北京:中國書店,2000。 13.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學苑出版社,2001。 14.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市 : 新興書局,1977。 15. (清)趙之謙,《勇廬閑詰》,臺北市: 藝文,1965。 16. (清),《欽定日下舊聞考》,北京 : 商務印書館, 2006。 17.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清高宗御製詩文集》,臺北市 : 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1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 人民, 2005。 19. 清室善後委員會編,《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北京市 : 線裝書局,2004。 20. 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21. 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22. 鐡源、李國榮主編,《清宮瓷器檔案全集》,北京市 : 中國畫報出版社,2008 23. 石光明等編,《乾隆御製文物鑑賞詩》,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24. 國立故宮博物院,《宫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市 : 國立故宫博物院,1982。 2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市 : 檔案社出版 : 新華發行,1991。 二、 近人論著: (一) 期刊論文 中、日部分 1. 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卷3期(1997),頁161-216。 2.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期(1998),頁77-122。 3.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期(2005),頁115-184。 4. 王光堯,〈乾隆瓷班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04,頁57-63。 5. 王恩春,〈乾隆皇帝統治新疆的軍事策略〉,《新亞論叢》,2005.06,頁111-113。 6. 石守謙,〈中國歷代文飾考辛篇:寫實與繪畫的宋元時代文飾〉,《故宮文物月刊》,6卷04期(1988.07),頁42-53。 7. 石守謙,〈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卷01期(2005),頁1-34。 8. 石守謙,〈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美術史研究集刊》,26期(2009),頁1-36。 9. 白寧,〈汪興祖玉帶研究〉,《故宮文物月刊》,15卷12期(1998.03),頁118-127。 10. 呂世浩,〈多寶格中的仿古銅器--以「笵金作則」為例〉,《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頁28-39。 11. 余佩瑾,〈品鑑之趣─十八世紀的陶瓷譜冊及其相關的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2期02卷(2004),頁133-166。 12. 余珮瑾,〈品味與意圖--清乾隆「集瓊藻」多寶格初探〉,《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頁16-27。 13. 余佩瑾,〈清乾隆《陶冶圖冊》的繪製背景與創作意圖〉,《故宮文物月刊》,326期(2010),頁14-23。 14. 余佩瑾,《乾隆官窯研究 : 做為聖王的理想意象》,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15. 余珮瑾,〈乾隆皇帝的古陶瓷品味〉,《故宮文物月刊》,345期(2011),頁4-17。 16. 余佩瑾,〈四本陶瓷圖冊&古玩圖卷--再探乾隆陶瓷美學〉,《典藏古美術》,230期(2011.11),頁250-253。 17. 余佩瑾,〈《陶冶圖冊》所見乾隆皇帝的理想官窯〉,《故宮學術季刊》,30期第2卷(2013.03),頁185-235。 18. 余慧君,“Bronzes from Afar Ch`ien-lung’s “Hsi-ch`ing Hsu-chien Chia-pien Fu-lu”,《美術史研究集刊》,31期(2011),頁151-195。 19. 李久芳,〈清玉瑣談〉,《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02,頁31-49。 20. 李斌,〈乾隆「平定伊犁回部戰圖」的戰爭史料價值〉,《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03期(2002春),頁73-90+142。 21. 李曉廷,〈從乾隆朝兩淮鹽政伊齡阿有關奏章及朝廷有關上諭檔----看精工富麗重寧寺〉,《揚州日報》,2011.07.14,T1綠版。 22. 那志良,〈痕都斯坦玉˙翠玉硯〉,《故宮文物月刊》,3卷第12期(1986.03),頁50-57。 23. 狄興國,〈清代康雍乾三朝對準噶爾戰爭之政治目標〉,《復興崗學報》,89期(2007),頁389-410。 24. 沈建東,〈〈西清續鑑鏡匣〉製作工藝〉,《故宮文物月刊》,352期(2012.07),頁44-54。 25. 周南泉,〈北京團城內瀆山大玉海考〉,《文物》,1980.04,頁23-26。 26. 周南泉,〈痕都斯坦與其地所造玉器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01,頁60-66。 27. 周南泉,〈論空前發達的清乾隆朝玉器〉,《故宮文物月刊》,9卷08期(1991),頁100-119。 28. 尚岡,〈中國玻璃三千年〉,《裝飾》,2011.01,頁37-41。 29. 邱士華,〈明杜堇〈玩古圖〉,《故宮文物月刊》,350期(2012.05),頁70-71。 30. 俞美霞,〈論玉器中的冊書〉,《中國隋唐至淸代玉器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154-167。 31. 韋慶遠,〈江南蘇織與清代前期的政治〉,《明清史新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頁389-411。 32. 施靜菲,〈關於翠玉白菜與象牙球的一些事〉,《故宮文物月刊》,288期(2007),頁4-10。 33. 徐啟憲、周南泉,〈《大禹治水圖》玉山〉,《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04,頁62-65+68。 34. 陳芳妹,〈藝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會─殷商青銅器藝術史研究方法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七十周年硏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硏院史語所,2000),頁199-201。 35.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美術史研究集刊》,10期(2001),頁40-42。 36. 陳芳妹,〈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故宮學術季刊》,23卷01期(2005),頁273-279。 37. 陳夏生,〈如意考----歷代如意的使用與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2卷02期(1994),頁21-79。 38. 陳娟娟、朱家溍,〈《大禹治水圖》玉山〉,《紫禁城》,2010.01,頁84-87。 39. 陳殷宜,《清代乾嘉時期新疆貢玉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1992。 40. 陳國棟,〈清代中葉以後重要稅差專由內務府包依擔任的幾點解釋〉,《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頁173-204。 41. 陳國棟,〈內務府官員的外派、外任與乾隆宮廷文物供給之間的關係〉,《美術史研究集刊》,33期(2012),頁225-269。 42. 陳國棟,〈怡親王、雍正皇帝以及內務府造辦處〉,《故宮文物月刊》,358期(2013.01),頁35-35。 43. 陳愷俊,〈一位技術官僚的自我修養 督陶官唐英的文化創作和技藝習得〉,364期(2013.07),頁92-100。 44. 陳韻如,〈製作真境:重估〈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在雍正朝院畫之畫史意義〉,《故宮學術季刊》,28卷第2期(2010),頁1-64。 45. 郭福祥,〈宮廷與蘇州:乾隆宮廷裡的蘇州工匠〉,《宮廷與地方 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技術交流》(故宮博物院, 柏林馬普學會科學史所編,北京 : 紫禁城出版社,2010),頁169-220。 46. 程軍,〈翡翠的由來、異名及產地考〉,《中國文化月刊》,2000.09,頁20-30。 47. 張羽新,〈乾隆對徹底平定準噶爾的指導作用〉,《新疆社會科學》,1984.01,頁130-139。 48. 張培善,〈河北滿城漢墓玉衣等的礦物研究〉,《考古》,1981.01,頁79-83。 49. 張榮,〈清代御製金星玻璃〉,《紫禁城》,1998.03,頁40-41。 50. 張臨生,〈吉笵流輝文玩匣多寶格〉,《故宮文物月刊》,3卷06期(1985),頁4-12。 51. 張廣文,〈清代乾嘉時期宮廷玉器的造型藝術〉,《文物》,1984.11,頁91-95。 52. 張廣文,〈清代宮廷仿古玉器〉,《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02。 53. 張廣文,《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玉器(下)》專文(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6),頁14-28。 54. 張麗端,《宮廷之雅 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專文(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01)頁15-53。 55. 張麗端,〈從「玉厄」論清乾隆中晚期盛行的玉器類型與帝王品味〉,《故宮學術季刊》,18卷第2期(2000冬),頁61-116+182-183。 56. 張麗端,〈收藏趣味.遊戲空間--關於多寶格〉,《故宮文物月刊》,22卷11期(2005),頁26-39。 57. 張麗端,〈寵辱之道 窮達之運—兩個宮廷匠人的悲喜故事〉,《故宮文物月刊》,23卷2期(2005.05),頁24-36。 58. 張麗端,〈從活計檔看清高宗直接控管御製器用的兩個機制〉,《故宮學術季刊》,24卷01期(2005),頁45-70+162-163。 59. 馬雅貞,《戰爭圖像與乾隆朝(1736-95)對帝國武功之建構─以《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0. 殷志強,〈定陵出土玉器賞析〉,《中國文物世界》,79.07,頁81-89。 61. 許雅惠,〈《宣和博古圖》的「間接」流傳----以元代塞因赤達忽墓出土的陶器與《紹熙州縣釋奠儀圖》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4期(2003.03),頁1-26。 62. 許雅惠,〈晚明的古銅知識與仿古銅器〉,《故宮文物月刊》,21卷第10期(2004),頁52-53。 63. 許雅惠,〈南宋金石收藏與中興情結〉,《美術史研究集刊》,31期(2011),頁1-43+45-60+321。 64. 許媛婷,〈談乾隆皇帝敕編「四鑑」與鏡匣製作〉,《故宮文物月刊》,352期(2012.07),頁34-43。 65. 嵇若昕,〈松花石硯研究〉,《故宮學術季刊》,4卷3期(1987),頁89-116。 66. 嵇若昕,〈乾隆時期的如意館〉,《故宮學術季刊》,23卷03期(2005),頁127-152。 67. 嵇若昕,〈從《活計檔》看雍乾兩朝的內廷器物藝術顧問〉,《東吳歷史學報》,16期(2006),頁53-105。 68. 嵇若昕,〈上下五千年,東西十萬里--清宮中的百什件〉,《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頁4-15。 69. 嵇若昕,〈清世宗的藝術品味〉,《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頁400-413。 70. 嵇若昕,〈物歸原主—〈西清續鑑鏡匣〉拾遺〉,《故宮文物月刊》,352期(2012.07),頁10-19。 71. 曾嘉寶,〈紀豐功述偉績─清高宗十全武功的圖像記錄功臣像與戰圖〉,《故宮文物月刊》,93期(1990),頁38-65。 72. 惲麗梅,〈淺談清宮所藏乾隆玉冊〉,《歷史月刊》,1995.07,頁22-26。 73. 彭盈真,〈無名畫中的有名物─略談〈深柳讀書堂美人圖〉的珍玩〉,《故宮文物月刊》,278期(2006.05),頁80-95。 74. 童芃,《焦秉貞仕女圖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東方藝術史組碩士,2013。 75. 楊伯達,〈清代宮廷玉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01,頁49-61。 76. 楊伯達,〈清代玻璃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04,頁3-16。 77. 楊伯達,〈清代玉器鑑賞〉,《藝術家》,1991.08,頁317-322。 78. 楊伯達,〈清乾隆帝玉器觀初探〉,《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04,頁60-70。 79.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 隋唐-明》專文(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頁1-29。 80. 楊伯達,〈乾隆御窯玻璃器〉,《上海工藝美術》,1998.03。 81. 楊伯達,〈玻璃器工藝〉,《中國美術全集金銀玻璃琺瑯器》vol.45,北京 : 人民美術,2006。 82. 楊伯達,〈清代造辦處的“恭造式樣”〉,《上海工藝美術》,12期(2007),頁14-15。 83. 楊美莉,〈晚明清出仿古器的特色----以銅器、玉器為主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2卷03期(2005),頁17-53。 84. 趙麗紅,〈試析乾隆蘭亭題材的宮廷器物〉,發表於2011北京蘭亭研討會。 85. 蔡玫芬,〈皇帝的玩具箱〉,《故宮文物月刊》,2 卷第1 期(1984),頁4-7。 86. 蔡慶良,〈赫赫宗周 西周文化特展〉,《故宮文物月刊》,354期(2012.09),頁4-15。 87. 蔡慶良,〈「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的策展理念及內容〉,《赫赫宗周 : 西周文化特展》(臺北市 :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頁295-296。 88. 鄧淑蘋,〈陸子剛及其雕玉〉,《故宮學術季刊》,16卷1期(1981),頁73-89。 89. 鄧淑蘋,《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圖錄》專文(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05)。 90. 鄧淑蘋,〈多寶格中的玉器〉,《故宮文物月刊》,1卷12期(1984),頁23-31。 91. 鄧淑蘋,〈蔥嶺接崑崙 痕都天竺藩:簡介院藏痕都斯坦玉器〉,《故宮文物月刊》,2卷06期(1984),頁92-111。 92. 鄧淑蘋,〈談翡翠〉,《故宮文物月刊》,2卷03期(1984),頁4-10。 93. 鄧淑蘋,〈漫談清代玉器〉,《故宮文物月刊》,4卷02期(1986),頁13-30。 94. 鄧淑蘋,〈伊斯蘭的奇葩 雕有乾隆御製詩的痕都斯坦玉〉,《故宮文物月刊》,7卷03期(1989),頁92-111。 95. 鄧淑蘋,〈百年來古玉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上)》(1991),頁233-276。 96. 鄧淑蘋,〈唐宋玉冊及其相關問題〉,《故宮文物月刊》,9卷10期(1992) ,頁12-25。 97. 鄧淑蘋,〈乾隆、嘉慶時期伊斯蘭風格玉器東傳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1卷02期(2003),頁149-232+304。 98. 鄧淑蘋,〈玉瓢一握如瓜瓣,有蒂有葉還有花 ---- 談談痕都斯坦玉的入傳與影響〉,《故宮文物月刊》,21卷10期(2004),頁8-29。 99. 鄧淑蘋,〈曙光中的天人對話〉,《故宮文物月刊》,271期(2005),頁68-85。 100. 鄧淑蘋,〈時空交織—伊斯蘭玉器研究〉,《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頁54-69。 101. 鄧淑蘋,〈尚真、崇玄—南宋玉器精神之體現〉,《故宮文物月刊》,331期(2010),頁46-63。 102. 鄧淑蘋,〈探索「子剛」--晚明江南玉雕謎團的再思〉, 《故宮文物月刊》,245期(2011),頁46-61。 103. 鄧淑蘋,〈從「西域國手」與「專諸巷」論南宋在中國玉雕史上的重要意義〉,《北京大學考古學集刊》,第9期(2012),頁408-456。 104. 盧兆蔭,《中國玉器全集 秦漢-南北朝》專文(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頁1-23。 105. 鄭元瓏,〈清朝平定新疆割據勢力及其歷史意義〉,《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1.01。 106. 鄭永昌,〈政軍基礎的延續力量--論清代乾隆年間對新疆與西藏實施的貨幣政策〉,《故宮學術季刊》,21卷01期(2003),頁135-180+217。 107. 賴惠敏,〈從高樸案看乾隆朝的內務府與商人〉,《新史學》,13卷01期(2002),頁71-133。 108. 賴惠敏,〈寡人好貨:乾隆帝與姑蘇繁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期(2005),頁185-233。 109.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期(2012),頁1-76。 110. 謝明良,〈乾隆的陶瓷鑑賞觀〉,《故宮學術季刊》,21卷02期(2003),頁1-38+299。 111. 謝明良,〈乾隆皇帝和他收藏的越南白瓷碗〉,《陶瓷手記2》(台北:石頭出版社,2012),頁261-263、269。 英文部分 1. Craig Clunas,“Some Literary Evidence for Gold and Silver Vessels in the Ming Period”, Pots and Pans: A Colloquium on Precious Metals and Ceramics in the Muslim(Chinese and Graeco-Roman Worlds: Oxford, 1985), pp.83-97. 2. Craig Clunas,“Jade carvers and their customers in Ming China”,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50(1985-1986), pp.69-85. 3. Gerald Holzwarth, “The Oianlong Emperor as Art Patr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llections of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China :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London : Royal Academy of Arts, 2005), pp.41-53. 4. Ellen Johnston Laing, “Ch’ing Dynasty Pictorial Jades and Painting”, Ars Orientalis 16(1986), pp.59-91 5. Harold Kahn(康無為),〈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偉氣象與異國奇珍〉,收入《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6. Jessica Rawson, “Jade and Gold: Some Sources of Ancient Jade Design”, Orientations (June 1995), pp. 26-37. 7. Lothar Ledderose,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Imperial Art Collection in China”,Transcations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no.43(1978-79), pp.33-46. 8. R. Throp,“Mountain tombs and jade burial suits: Preparations for eternity in the Western Han,”in George Kuwayama,ed.,Ancient Mortuary Tradition of China, pp.26-39. 9. Thomas Lawton, “An Imperial Legacy Revisited: Bronze Vessels from the Qing Palace Collection”, Asian Art 1 (1987-88), pp.51-79. (二)專書 中、日部分 1. 王力,《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北京市 : 民族,2011 2. 王子林編著,《明清皇宮陳設》,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2011。 3. 王正華,《藝術、權力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面向》,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1。 4. 牛秉鉞,《翡翠史話》,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1994。 5. 朱家溍,《明清室內陳設》,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2004。 6. 片岡一忠,《淸朝新疆統治硏究》,東京市 : 雄山閣,1991。 7. 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2010。 8. 李淑鑫,《中國翡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9.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10. 林巳奈夫,《中國古玉硏究》,臺北巿 : 藝術圖書, 1997。 11. 施靜菲,《日月光華:清宮畫琺瑯》,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12.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13. 張廣文,《明代玉器》,臺北市 : 藝術家出版 ; 臺北縣中和市 : 時報文化總經銷,2009(民98)。 14. 陳殷宜,《清代乾嘉時期新疆貢玉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鐘祥市博物館編著,《梁庄王墓》,北京市 : 文物出版社,2007。 16. 鄧淑蘋主編,《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02。 17. 盧兆蔭,《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北京市,科學出版社,2007。 18. 劉雨,《乾隆四鑑綜理表》,中華書局,1989。 19. 羅運治,《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台北,里仁書局,1983。 英文部分 1. Cheng-hua Wang, Material Culture and Emperorship: The Shaping of Imperial Roles at the Court of Xuanzong (r, 1426-35)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versity, 1998). 2.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3. Jessica Rawson, Chinese jade :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 London : Published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by British Museum Press, c1995。 4. Jessica Rawson, 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 London: Royal Academy of Arts, 2005. 5. James C.Y. Watt, Chinese Jade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Seattle Art Museumu, Seattle, Wash. : Seattle Art Museum, c1989. 6. James C.Y. Watt, The World of Khubilai Khan: Chinese Art in the Yuan Dynasty,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2010. 7. James Millward, Beyond the pass :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 Jonathan Hay, Sensuous Surfaces: The Decorative Object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2010 9. Kristina Kleutghen, The Qianlong Emperor’s Perspective: Illusionistic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2010. 10. Kim Sloan ed., Enlightenment : discovering the worl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ashington, D.C. : Smithsonian Books, c2003. 11. Lillian Lan-ying Tseng, Picturing Heaven in Early China,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 雷德侯著(Lothar Ledderose)、張總翻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 三聯書店,2005。 13. Mei, Yun-chiu(梅韻秋),The Pictorial Mapping and Imperialization of Epigraphic Landscapes in Eighteen- Century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 14. Patricia Berger, Empire of Emptiness: Buddhist Art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Qi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15. Patricia B. Ebrey, 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2008. 16. Shane McCausland, “The Emperor’s Old Toys: Rethinking The Youngzheng(1723-35) Scroll of Antiquiti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Transaction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2001-2002),pp.65-75. 三、 圖錄: 1.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玉器全集 秦漢-南北朝》,石家莊市 : 河北美術, 1993 2.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玉器全集 隋唐-明》,石家莊市 : 河北美術, 1993 3.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玉器全集 清》,石家莊市 : 河北美術, 1993 4.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金銀玻璃琺瑯器》vol.45,北京 : 人民美術,2006。 5. 石守謙,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6. 陝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北京: 文物,2003。 7. 故宮博物院編,《故宫博物院藏淸代宫廷繪畫》,北京 : 文物,1992。 8. 故宮博物院編,張榮主編,《光凝秋水 清宮造辦處玻璃器》,紫禁城出版社,2005.03。 9. 故宮博物院編,《清宮包裝圖典》,北京 : 紫禁城,2007。 10.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 玉器編》,Vol.8-10,北京市 : 紫禁城,2011 11. 張榮、林姝、張麗主編,《春水秋英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玻璃器》,紫禁城出版社,2009.09。 12. 張廣文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玉器(下)》,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6。 13. 張麗端,《宮廷之雅 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01。 14. 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編著,《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兩木出版社,1990。 15. 鄧淑蘋,《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05。 16. 鄧淑蘋,《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臺北市 : 故宮博物院, 2007。 17. 鄧淑蘋主編,《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76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以乾隆朝(r.1735-1796)宮廷玉器為討論中心,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思考,除了對於乾隆朝玉器發展的整理外,更希望探討玉器在乾隆朝所扮演的角色,進一步推論乾隆宮廷玉器在玉器發展史上的定位。
不同以往,乾隆朝玉器發展之所以有較突出的表現,除了政治背景和製作規模有所拓展外,宮廷所扮演的角色更顯得重要。首先,我們從製作機構「如意館」看出乾隆朝對於玉器的重視之外,玉器器形以及紋樣方面的長足拓展,看出乾隆朝有意識地經營玉器製作;再者,乾隆朝進一步欲提升玉器的地位,除了吸收既有的鑑賞知識外,乾隆皇帝有其一套對於當朝做玉的審美觀,要求製作出端正的玉器。又,當朝做玉中「以玉仿古」,將玉材提升為一種傳載功業的利器。最後,亟欲解決的問題是,乾隆朝玉器大盛之因,可能和玉料來源新疆的政治因素相關外,玉的性質上轉變,從傳統「以玉比德」的觀念延伸,將玉器製作、鑑賞視為「君王之德」的展現,以至將玉器和君王、帝國形象劃上連結。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Based on the past researches, the thesis focused on the jade in Qianlong court (r. 1735-1796). There are three steps of this research—reviewing the new developments in jade in this period, finding the reason for these development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why jade production boomed in this period, so that we can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Qianlong court in the history of jade
. As a result of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the scale of making and,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period, the role of royal court, the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 of jade in Qianlong Court deserves attention. To begin with, we can see that the jade was highly valued in Qianlong court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kshop Ruyi Guan. Meanwhile, from the highly development of the shape and the decorative pattern, we can infer that lots of efforts were put to produce jade in the period. Furthermore, the value of jade was raised as Qianlong Emperor absorbed existing knowledge of jade appreciation, cultivated his own taste in jade made in Qianlong court and asked for beautiful jade. The jade works imitating ancient bronzes and therefore used as tokens of victory can also be seen in the jade made in Qianlong court. The last question to solve is whether the attention paid to jade in Qianlong Court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Xinjiang, the source of jad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jade in this period, which extended the metaphor between the feature of jade and the virtue (De) of gentleman (Junzi) to the Way of Emperor. The way of emperor, including the way to produce jade works and the way to appreciate them, put a bridge between jade and both emperor and the image of Qing Empi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29: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9141005-1.pdf: 7526497 bytes, checksum: 95ff1a8f41091b75148bc01cd6130f8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論文目錄…………………………………………………………………………………………………………………iv 圖版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四節 章節摘要…………………………………………………………………………………………….9 第二章 乾隆朝玉器製作…….……………………………………………………………………………….13 第一節 繼承與發展:玉器皿與繪畫性玉器…………………………………………………13 第二節 玉器特殊新風貌:玉板、玉如意、玉甕與玉山………………………………22 第三節 製作機構與宮廷玉匠:以「如意館」玉器製作為中心…………………..34 第三章 乾隆朝宮廷玉器的鑑賞依據………………………………………………………………….44 第一節 乾隆皇帝的古玉鑑賞……………………………………………………………………….44 第二節 玉之規矩與借皮設色……………………………………………………………………….51 第三節 玉器與仿古……………………………………………………………………………………….59 第四章 收藏與陳設……………………………………………….. ………………………………………….69 第一節 玉器收藏之傳統……………………………………………………………………………….69 第二節 乾隆朝玉器的收藏與陳設………………………………………………………………..74 第五章 玉器與君王……………………………………………….. ………………………………………….88 第一節 玉料來源……………………………………………….. ………………………………………..88 第二節 工匠、人員及帝王參與…………………………..…………………….. …………………93 第三節「君子之德」的再延伸……………………………..………………………………………..103 第六章 結語……………………………………………….. ……………………………………………………115 參考文獻……………………………………………….. ……………………………………………….. …………118 圖版……………………………………………….. ……………………………………………….. ………………..12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乾隆朝宮廷玉器的再詮釋 | zh_TW |
dc.title |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Jade in Qianlong Empir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謝明良,賴毓芝 | |
dc.subject.keyword | 玉山,玉甕,如意館,規矩,新疆,君王之德,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ade mountain,Jade jar,Ruyi Guan,gui-ju,Xinjiang,the Way of Emperor, | en |
dc.relation.page | 15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3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