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64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建良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eng-Te L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羅盛德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0:24:3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25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監察院(2012)(編著),《我國冤獄賠償制度及實務運作之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 (二)專書 林紀東(1986),《行政法》,台北:三民。 林紀東(1989),《行政法新論》,改訂三十版,台北:自刊。 陳新民(2005),《行政法學總論》,修訂八版,台北:元照。 李震山(2005),《行政法導論》,修訂六版,台北:三民。 李惠宗(2000),《行政法要義》,初版,台北:元照。 葉百修(2008),《國家賠償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 葉百修(2011),《損失補償法》,台北:新學林。 孫森焱(2008),《民法債篇總論(上)》,修訂版,台北:三民。 曹競輝 (1980),《國家賠償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自刊。 廖義男 (1998),《國家賠償法》,二版,台北:自刊。 何勤華(編)(2004),《英國法律發達史》,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何勤華(編)(2003),《法國法律發達史》,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Pietro Bonfante(著),黃風(譯)(1992),《羅馬法教科書》,中國:法政大學。 曹競輝 (1984),《國家賠償法實用》,台北:五南。 林紀東(1970),《行政法新論》,台北:三民。 城仲模(1980),《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三民。 董保城(1993),《行政法講義(下)》,台北:自刊。 何勤華(編)(2001),《法國法律發達史》,中國:法律。 何勤華(編)(2004),《德國法律發展史》,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房紹坤、畢可志(2011),《國家賠償法學》,二版,中國:北京大學。 吳庚 (201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十一版,台北:三民。 翁岳生 (1994),《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北:元照。 王泰升(1997),《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自刊。 王泰升(2002),《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台北:元照。 彭懷恩(2003),《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 翁岳生(編)(2006),《行政法(上)》,台北:元照。 翁岳生(編)(2006),《行政法(下)》,台北:元照。 蔡志方(1993),《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二)》,台北:三民。 陳敏(2007),《行政法總論》,五版,台北:自刊。 陳新民(2002),《行政法學總論》,七版,台北:三民。 李震山(2009),《行政法導論》,台北:三民。 林騰鷂(2002),《行政法總論》,增訂二版,台北:三民。 黃異(1996),《行政法總論》,台北:三民。 台灣行政法學會(編)(2000),《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台北:五南。 台灣行政法學會(編)(2007),《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台北:元照。 劉春堂(1994),《國家賠償法》,台北:三民。 李建良(1999),《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新學林。 朱石炎(2010),《刑事訴訟法論》,修訂二版,台北:三民。 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著(2006),《行政法入門》,三版,台北:元照。 董保城、湛中樂(2008),《國家責任法》,二版,台北:元照。 (三)書之篇章 李建良(2006)、翁岳生(編),〈損失補償〉,《行政法(下)》,台北:元照。 林三欽(2006),〈行政上之損失補償〉,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著,《行政法入門》,三版,頁629以下,台北:元照。 林三欽(2000),台灣行政法學會(編),〈公法上危險責任(無過失責任)〉,《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台北:五南。 蔡志方(1993),〈從立法裁量權的界線,論國家賠償法第十三條之合憲性〉,《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二)》,台北:三民。 王泰升(2002),〈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台北:元照。 王泰升(1997),〈日治時期台灣特別法域之行成與內涵〉,《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自刊。 翁岳生 (1994),〈我國行政法四十年來之發展〉,《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北:元照。 城仲模(1980),〈行政法上國家責任之理論與立法之研究〉,《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三民。 (四)期刊論文 廖義男(2012),〈行政法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200期。 李惠宗(1990),〈「體系正義」作為違憲審查基準之探討-以釋字第二二八號解釋為素材〉,《憲政時代》,16卷2期。 張萬益 (2006),《兩岸國家賠償制度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銘宗 (2009),《兩岸國家賠償制度改革之動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百修 (1975),《公務員不法行為所生之國家賠償責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百修(1989),《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公用徵收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甯應群 (1982),《我國國家賠償法的政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宏仁(1995),《公法上危險責任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俊榮 (1995),〈國家責任的溢流:國家賠償法施行現況的檢討〉,《台大法學論叢》24卷2期。 郭怡利 (2008),《台灣國家賠償制度的生成與實踐:一個以國家賠償法為中心的法律史考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詩敏(2000),《二二八事件之法律史考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俊 (2006),《司法賠償程序論》,頁92-95,西南政法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中國。 林錫堯 (2005),〈國家賠償法之分析與檢討(上)〉,《臺灣本土法學》,76期。 陳顯武、蔡浩志(2012),〈我國解嚴後克服過去與刑事補償規範變遷之法律政治分析〉,《國家發展研究》,12卷1期。 李建良(1997),〈土地徵收與損失補償〉,《月旦法學雜誌》,28期。 月旦法學編輯部(2010),〈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而受羈押不予補償的憲法爭議?〉,《月旦法學教室》,94期。 林明鏘(2012),〈警察職權行使與國家賠償責任──兼評臺北高行九十八年度訴字第一八四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11期。 吳志強(2012),〈補償天秤兩端的冤獄賠償與被害保護──以釋字第670號解釋及最高行政法院99年判字第684號判決為中心〉,《司法新聲》,102期。 鄭逸哲(2010),〈受無罪判決確定之人不得就應受羈押而羈押請求賠償—評析釋字第670號〉,《月旦法學雜誌》,182期。 陳聰富(2010),〈美國冤獄賠償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27期。 李茂生(2010),〈日本刑事補償制度簡介以補償的性質與求償機制為重心〉,《月旦民商法雜誌》,27期。 林明昕(2007),台灣行政法學會(編),〈「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作為國家賠償責任之構成要件要素〉,《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台北:元照。 林明昕(2010),〈論冤獄賠償制度中之求償問題──德國法制之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29期。 李震山(2011),〈憲法意涵下的國家補償──補正義的破網?〉,《月旦法學教室》,59期。 許育典(2010),〈冤獄,賠償?不賠償?〉,《台灣法學雜誌》,153期。 蔡宗珍(2000),〈冤獄賠償請求權之排除條款的合憲性問題—釋字第四八七號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期。 張瑋心(2011),〈論「冤獄賠償」之法律性質〉,《法學新論》,30期。 林三欽(2010),〈冤獄賠償、國家賠償與特別犧牲──簡評釋字第六七〇號〉,《月旦法學雜誌》,184期。 崔雲飛(2006),《無罪推定之具體實踐──以歐洲人權法院判例法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錫棟(2007),《刑事補償法制之研究──以刑事被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震山(2005),〈行政損失補償之原則──無法律即無補償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1期。 法思齊(2009),〈司法補償與人權保障──美國冤獄賠償相關法制之研究〉,《軍法專刊》,55卷5期。 陳運財(2010),〈論冤獄賠償制度之改革──兼評大法官釋字670號解釋〉,《法令月刊》,61卷6期。 王兆鵬、陳長文(2009),〈應求償而不求償──揭開司法機關賠償五億餘元的黑盒子〉,《月旦法學雜誌》,168期。 林輝煌(2010),〈我國冤獄賠償法制勿孤立於國際潮流盱衡外國立法例宏觀精進我國冤獄賠償制度(上)、(下)〉,《司法周刊》,第1487、1488期。 楊肅民(2013),〈前審判長李相助痛批:蘇建和3死囚判無罪是台灣奇蹟〉,《時報周刊》,1835期。 (四)網路資料 律師在線諮詢網(2012),《刑事賠償立法的主要形式》,載於:http://www.lvshionline.com/yewu/6921.html。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11.6.13),《刑事補償法三讀》,載於:http://www.ly.gov.tw/03_leg/0301_main/leg_bill/billView.action?id=7607&lgno=00078&stage=7。 立法院法律系統(2013),〈刑事補償法立法沿革〉,載於:http://lis.ly.gov.tw/lgcgi/lglaw?@261:1804289383:f:NO%3DE01812*%20OR%20NO%3DB01812$$10$$$NO-PD。 司法院人權專區(2013),〈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載於:http://www.judicial.gov.tw/rights/。 最高法院檢察署網站(2013),〈妥慎審核刑事補償案件〉,載於: http://www.tps.moj.gov.tw/ct.asp?xItem=259349&CtNode=31788&mp=002。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2013),司法院刑事補償判決,載於: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林三欽(2011),東吳大學99學年度國家賠償法課程講義,載於:http://blog.yam.com/user/sanclinhandout.html。 羅士翔(2013),《這國家總要人民堅強一點》,載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412/34947138/。 立法院公報影像系統(2013),《立法院公報第23會期第12期》,載於:http://lis.ly.gov.tw/lgqrc/qrbook?F0@0@0@0@482312@@/lgqrc/lgqrkm%A1H@5:223708823:T。 法務部(2008),《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初稿》,載於: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129070&ctNode=28154&mp=001。 蘋果日報(2011),《搞烏龍多關5年,法官檢察官賠強盜90萬》,載於: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114/34769298/%E6%90%9E%E7%83%8F%E9%BE%8D%E5%A4%9A%E9%97%9C5%E5%B9%B4%E6%B3%95%E5%AE%98%E6%AA%A2%E5%AF%9F%E5%AE%98%E8%B3%A0%E5%BC%B7%E7%9B%9C90%E8%90%AC。 蘋果日報(2011),《未定讞即發監,審判長降職》,載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818/33605739/%E6%9C%AA%E5%AE%9A%E8%AE%9E%E5%8D%B3%E7%99%BC%E7%9B%A3%E5%AF%A9%E5%88%A4%E9%95%B7%E9%99%8D%E8%81%B7。 蘋果日報(2011),《又搞烏龍,毒犯未定讞關12年》,載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826/33623834/%E5%8F%88%E6%90%9E%E7%83%8F%E9%BE%8D%E6%AF%92%E7%8A%AF%E6%9C%AA%E5%AE%9A%E8%AE%9E%E9%97%9C12%E5%B9%B4。 中時電子報(2011),《烏龍發監補漏,死刑改判15年》,載於:http://tw.news.yahoo.com/%E7%83%8F%E9%BE%8D%E7%99%BC%E7%9B%A3%E8%A3%9C%E6%BC%8F-%E6%AD%BB%E5%88%91%E6%94%B9%E5%88%A415%E5%B9%B4-213000178.html。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1),《烏龍發監8年,法官送懲處》相關案件,載於: 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search_result_detail.asp?txt=&id=3262。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1),《無期刑未送3審,17年後要處分》相關 案件,載於: 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search_result_detail.asp?txt=&id=3309。 維基百科(2013),《蘇建和案》,載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5%BB%BA%E5%92%8C%E6%A1%8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64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自古以來,冤獄一直被認為是個人屈辱的莫大象徵;於現代追求刑事正義之今日,對於因形式上合法之刑事程序執行,嗣後始認為是受到不當人身自由之拘束,已被承認是不能避免發生的必要之惡。按有損害即應予以補償,基本權侵害中又當屬非財產權為劇,尤其是在不可回復性的侵害中,如何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厥為各國刑事補償法制歷來重要的議題。
臺灣走過殖民、威權統治,加上國家賠償法及損失補償制度之繼受、近期大法官解釋的驟變進而導致刑事補償的修法,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是故自1959年冤獄賠償法施行以來,從理論層面到法制運作迭有爭議。本文所將探討的內容和研究的方向,及最後所欲提供的建議與結論如下: 1. 探求我國刑事補償的憲法上定位。我國歷來有關冤獄賠償法之認識,多如其名理解為國家賠償法之特別法,並認為憲法第24條為其依據。然而這樣的認知是否適合並足以解釋現行刑事補償法,倘若有缺失又應如何重建其憲法上依據。 2. 冤獄賠償(刑事補償)與國家賠償法之糾葛難解,涉及國家責任中補償與賠償兩大責任體系,在具有時代意義的釋字670號解釋肯認國家因實現刑罰權或實施教化、矯治之公共利益致人民基本權利受有特別犧牲得請求國家補償後,當如何補強我國殘弱的損失補償體系,並劃出與國家賠償責任之分野。 3. 刑事補償理論爭議中,又以延續自損失補償與國家賠償而來—特別犧牲與危險責任間之論戰最熾,至今未休,尤其釋字670號解釋作成後主倡危險責任者為有力之說。探討如何擇取適當理論詮釋刑事補償法,並消弭其間爭議,延續憲法依據及國家責任論據,賦予刑事補償理論全新架構。 4. 刑事補償條文規範與當事人之切身關係莫不為損失補償請求權之落實,應考量刑事補償理論與我國法規範,參酌實務運作數據,決定有關限制請求範圍及補償額度等權衡條款的設定,並進一步討論對公務員求償條款的基礎,以及現行條文類型規範的不足,俾利於維護刑事補償上的人權保障。 綜上所述,本論文之研究結果可作為日後相關研究的基礎,並作為未來實務操作參考依據,希冀藉此使各界更重視刑事補償及相關法制之相關議題與研究。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ese days we are striving for pursuing criminal justice, it is admitted generally that the wrongful detentions and executions are unavoidable serious faults.
Since there are the damages, the compensation must be given. In the infringement of basic right, the non-property rights are the severest, especially for the irreversible ones.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important issue in criminal compensation law field how to compensate the victims. The situation in Taiwan went through many different environments due to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us, the theories and real operation of wrongful detentions and executions compensation law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controversial issues since 1959 when it was implemented. The essay will provi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nd conclusions: 1. Research the position of criminal compensation in Constitution. Most cases and understanding come from Constitution No.24. However, it is still room to discuss the suitability and adjustment directions for the current system. 2. The separation of criminal compensation and state compensation is confusing. In Explanation No. 670, people can ask for state compensation after getting through the wrongful specially sacrifices. And i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essay that how to reinforce our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loss and damage and how to distinguish criminal compensation from state compensation. 3. As above, the essay also discuss about the proper theory to explain criminal compensation and reduce the argument. It gives new structures of criminal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it also lasts the spirit of Constitution and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4. It is also important that deciding the limitation based on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further discuss the compensation provision for government employees. To recap, the conclusions in the essay can be the base of future research and operation. I hope our society can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related issues and make our system better.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24:3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6a41003-1.pdf: 5462965 bytes, checksum: f182fa8376e872784955d90c53fe01b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CONTENTS VI LIST OF FIGURES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我國刑事補償制度之沿革與發展 7 第一節 日治時期 7 第二節 戒嚴時期以降 9 第一項 冤獄賠償法 9 第一款 法制濫觴 10 第二款 近年修法進程 11 第一目 司法院大法官第487號解釋 13 第二目 司法院大法官第670號解釋 15 第二項 國家賠償法 17 第一款 憲法依據 18 第二款 國家賠償法第十三條 19 第三款 國家賠償定位缺失與修正 20 第三項 戒嚴時期人民權利受損回復條例 21 第四項 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 22 第五項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 22 第三節 小結:從近期著名案例思考 23 第一項 未定讞即發監執行 25 第一款 陳泰益案 25 第二款 鄭萬文案 27 第三款 呂新生案 28 第二項 蘇建和案 30 第一款 每日補償額度最低案件 31 第二款 實務意見兩極化 33 第三章 國家責任體系 34 第一節 國家責任概要 34 第一項 從否定、相對肯定到全面肯定時期 35 第二項 狹義與廣義國家責任 37 第三項 刑事補償制度與國家責任 38 第二節 行政法上損失補償 40 第一項 損失補償之意義 40 第二項 與國家賠償責任之相對化 41 第三節 公法上危險責任 43 第一項 危險責任概念 43 第二項 公法上危險責任之意義 44 第四節 比較法上刑事補償相關理論 44 第一項 日本 45 第一款 損失補償責任 45 第一目 狹義觀點 46 第二目 廣義觀點 46 第三目 分析比較 47 第二款 日本危險責任之學說 48 第三款 刑事補償制度之憲法基礎 48 第四款 國家責任中對公務員求償機制 50 第五款 刑事補償法中與有過失規範 51 第二項 德國 52 第一款 損失補償體系 52 第一目 公用徵收理論 53 第二目 類似徵收侵害 56 第三目 有徵收效力之侵害 58 第四目(公益)犧牲請求權 59 第五目 德國損失補償概念之特徵 60 第二款 公法上危險責任理論 61 第三款 國家責任中對公務員求償機制 63 第一目 法條理論與適用 63 第二目 德國民法第839條 64 第三目 求償制度具體內容 65 第四款 刑事措施補償法中與有過失規範 66 第三項 美國 66 第五節 小結 68 第一項 我國損失補償概念之繼受 68 第一款 損失補償演進脈絡 69 第二款 憲法位階之建立 71 第二項 制度發展應考量國情 71 第三項 現狀下欲待解決的問題 72 第一款 探尋憲法上定位 73 第二款 理論抉擇 74 第三款 請求補償之困境 77 第四章 我國刑事補償性質與定位 78 第一節 大法官解釋原則之評論 78 第一項 比例原則之適用 79 第一款 須本於基本權侵害 79 第二款 適用之商榷 80 第三款 平等原則下的基本權利保障 82 第二項 大法官第670號解釋標的之疑問 84 第一款 冤獄賠償法第二條第三款正確解讀 84 第二款 冤獄賠償法第二條第三款如何適用 86 第三款 小結 86 第二節 國家賠償法與刑事補償法之關係──兼論公務員求償條款 89 第一項 普通法與特別法關係 89 第二項 賠償或補償性質爭議 91 第三項 小結 95 第一款 適法與違法之分野 95 第二款 比較法與我國法制 96 第三款 國家賠償法第13條之法理問題 97 第四款 公務員故意與過失要件重新檢視 99 第三節 特別犧牲與危險責任 100 第一項 危險責任於刑事補償之論據 101 第一款 理論基礎適用類型 102 第二款 性質切合度 103 第三款 空降理論之不妥 104 第二項 無罪推定原則適用疑義 106 第一款 刑法上無罪概念 108 第二款 合法羈押之實行 109 第三款 無罪推定原則之位階與適用 111 第三項 理論面向優劣分析 115 第一款 公法上危險責任理論缺陷 116 第二款 無架構公法上危險責任之必要 118 第一目 理論涵攝範圍之詮釋 119 第二目 實行結果之差異性 120 第三款 擇一理論之可能性 121 第四節 小結:以現有國家責任體系作為延展 122 第一項 我國損失補償特殊性之考量 123 第二項 建立特別犧牲理論之行政損失補償體系 124 第三項 憲法上定位與請求權基礎──以非財產權為核心 126 第四項 程序結合之可能性提出 128 第五項 行政損失補償架構下之刑事補償定位 130 第一款 形式上依據刑事補償法第一條剝奪人身自由之案件 131 第二款 形式上非依法律剝奪人身自由之案件 132 第三款 刑事補償應定性為損失補償 133 第六項 權衡條款保留之必要 140 第五章 刑事補償請求權與法制發展 144 第一節 受害人獲償可能性 144 第一項 特別犧牲補償法理落實 145 第二項 刑事補償程序利益 146 第二節 受害人可歸責要件 147 第一項 條文檢視 148 第二項 比較法上刑事補償中過失相抵制度 149 第三項 可歸責要件之設定爭議 149 第三節 刑事補償範圍 152 第一項 無法獲得補償情形 153 第二項 擴大補償範圍與否 155 第三項 現行法制補償方式思考 156 第六章 結論 159 第一節 確立國家責任界線 159 第二節 建構刑事補償理論 160 第三節 特別犧牲理論及權衡條款 162 第四節 法制規範之改進 164 參考文獻 16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刑事補償之法理探討與法制建構 | zh_TW |
dc.title |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ies on criminal compens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三欽,楊雲驊 | |
dc.subject.keyword | 刑事補償,冤獄賠償,特別犧牲,危險責任,損失補償,國家賠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riminal compensation,wrongful detentions and executions,specially sacrificed,dangerous responsibility,compensation for loss and damage,State Compens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8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1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5.3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