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藝術史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5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李玉?
dc.contributor.authorHuan-yu Laien
dc.contributor.author賴奐瑜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6T16:20:11Z-
dc.date.available2014-08-14
dc.date.available2021-05-16T16:20:11Z-
dc.date.copyright2013-08-14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08-06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古籍文獻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收入大正藏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第3冊,頁483-538。
〔西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6。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收入《大正藏》,第1冊,頁191-207。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收入《大正藏》,第15冊,頁645-697。
〔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收入《大正藏》,第16冊,頁335-359。
〔北涼〕曇無懺譯,《佛所行讚》,收入《大正藏》第4冊,頁1-54。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入《大正藏》,第25冊,頁57-756。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入《大正藏》,第9冊,頁1-6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藏》,第3冊,頁620-653。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0。
〔蕭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卷六,《大正藏》,第50冊,頁131-170。
〔北齊〕魏收,《魏書》,收入周國林主編,《魏書》,上海:漢語大詞典,2004。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藏》,第49冊,頁22-127。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藏》第52冊,頁404-435。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頁97-361。
〔唐〕魏徵等撰,《隋書》,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二、 中日文論著
アルフレッド・フーシェ(A. Foucher)著,前田龍彦,前田寿彦譯,《ガンダーラ考古游記》,京都:同朋舎,1988。
シルクロード学硏究センター編,《中国・シルクロードにおける舎利荘厳の形式変遷に関する調査硏究》,奈良市:シルクロード学硏究センター,2004。
八木春生,〈龍門石窟北魏後期諸窟についての一考察—520-530年代に開かれた石窟を中心として〉,《佛教藝術》,第267期(2003. 3),頁59-89。
上原和,〈敦煌莫高窟における「摩訶薩埵本生」圖の諸相と玉虫廚子の「捨身飼虎」圖〉,《美學美術史論集》,第8輯第1部(1991. 1),頁4-189。
久野美樹,〈二仏並坐像考〉,《MUSEUM 東京国立博物館美術誌》,第446號(1988.5),頁4-11。
大川富士夫,〈北周宇文氏政権と仏教—武帝廢仏の意義〉,《立正史學》,第20號(1957),頁48-57。
大原嘉豐,〈「法界佛像」に關する考察〉,收入曾布川寬編,《中國美術の図像学》(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6),頁473-523。
小島登茂子,〈敦煌壁畫のスダ-ナ太子本生圖—北周.隋代の說話表現の特質について〉,《美學美術史研究論集》,第17・18期(1999, 2000),頁1-22。
山東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編,《臨朐佛教造像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井ノ口泰淳等合著,《絲路佛教》,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天水麥積山石窟研究所編,《中國石窟・麥積山石窟》,東京:平凡社,1987。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曆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敎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查報告 第十一洞》,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38。
水野清一,〈いはゆる華嚴教主盧遮那佛の立像について〉,《東方學報》,第18期(1950. 2),頁128-137。
水野清一,〈敦煌石窟ノート〉,《佛教藝術》,第34期(1958.5),頁8-44。
水野清一,《中國の佛教美術》,東京:平凡社,1968。
片岡理,〈北周の宗教廃毀をめぐる史料の一考察—主謀者としての衛元嵩と仏教史家としての道宣〉,《史觀》,第118冊(1988.3),頁32-45。
王平先,〈莫高窟北朝時期的降魔變初探〉,《敦煌研究》,第106期(2007.12),頁59-63。
王仲犖,《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79。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
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臺北:源流,19882。
王敏慶,《北周佛教美術研究—以敦煌莫高窟為中心》,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0。
史葦湘,〈產生敦煌佛教藝術審美的社會因素〉,收入《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頁299-327。
史葦湘,〈關於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收入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227-258。
田辺勝美、前田耕作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15:中亞》,第十五卷,東京:小學館,1999。
石璋如,《中研院史語所田野工作報告之三 莫高窟形一》,臺北:中央研究院,1996。
石璋如,《中研院史語所田野工作報告之三 莫高窟形二》,臺北:中央研究院,1996。
吉村怜,〈盧舍那佛法界人中像の研究〉,《美術研究》,第203期(1959. 3),頁14-28。
吉村怜著,賀小萍譯,〈盧舍那法界人中像的硏究〉,《敦煌硏究》,第8期(1986.8),頁68-73。
吉村怜,〈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再論—華嚴教主盧舍那佛と宇宙主的釋迦佛〉,《佛教藝術》,第242期(1999.1),頁27-50。
百橋明穗,〈敦煌壁畫における本生圖の展開〉,《美術史》,第105期(1978. 11),頁18-43。
百橋明穗著,潘亮文譯,〈敦煌壁畫的本生圖及其開展〉,《藝術學》,第12期(1994. 9),頁131-171。
尾崎直人,〈敦煌第257窟本生圖と第428窟本生圖—初期本生圖に見る外來表現の受容と展開•畫面構成を中心に〉,《哲學年報》,第40輯(1981.3),頁69-101。
李永寧主編,《本生因緣故事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李玉珉,〈法界人中像〉,《故宮文物月刋》,第121期(1993.4),頁28-41。
李玉珉,〈敦煌四二八窟新圖像源流考〉,《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4期(1993.7),頁1-34。
李玉珉,〈敦煌莫高窟二五九窟之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期(1995),頁1-26。
李肖,《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李茹,〈敦煌李賢及其功德窟相關問題試論〉,《敦煌學輯刊》,第4期(2009),頁112-126。
李崇峰,〈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與研究〉,收入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頁29-111。
李敏,〈莫高窟西魏北周裝飾圖案研究〉,《敦煌研究》,第119期(2010.2),頁14-18。
李靜傑,〈北齊∼隋の盧舍那法界仏像の圖像解釋〉,《佛教藝術》,第251期(2000.7),頁13-47。
李靜傑,〈北齊至隋代三尊盧舍那法界佛像的圖像解釋〉,《藝術學》,第22期(2005),81-130。
李靜傑,〈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簡論〉,《故宮博物院院刊》,第88期(2000.4),頁57-69。
李靜傑,〈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簡論〉,《故宮博物院院刊》,第89期(2000.6),頁53-63。
足立康,《塔婆建築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2002。
東山健吾,〈敦煌莫高窟北朝期尊像の圖像的考察〉,《東洋學術研究》,第24卷1號(1985. 5),頁76-100。
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ドイツ.トゥルファン探検隊 西域美術展》,東京:朝日新聞社,1991。
松本榮一,《燉煌畫の研究》,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7。
松原三郎,《中國仏教雕刻史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肥塚隆,宫治昭編,《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14:インド2》,東京:小學館,1999。
金香淑,〈中央アジアにおける四天王の図像学的考察〉,《密教圖像》,第20期(2001.12),頁16-28。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施萍婷,〈建平公與莫高窟〉,收入《敦煌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頁144-150。
施萍婷,〈關於莫高窟四二八窟的思考〉,《敦煌研究》,第55期(1998. 2),頁1-12。
施萍婷,賀世哲,〈近承中原 遠接西域─莫高窟第428窟研究〉,收入《敦煌石窟•莫高窟第428窟》(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頁10-27。
施萍婷,賀世哲編著,《敦煌石窟•莫高窟第四二八窟》,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段文傑編著,《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二八五窟》,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段文傑主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三・北周》,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范泉,〈周武滅法與敦煌北周石窟營造的關係—以莫高窟第428窟供養人圖像為中心〉,《敦煌學輯刊》,第4期(2008),114-122。
宮治昭,《涅槃と弥勒の図像学 : インドから中央アジアへ》,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
宮治昭著,金申譯,〈犍陀羅涅槃圖的解讀〉,《敦煌研究》,第50期(1996.8),頁132。
宮治昭,〈宇宙主としての釈迦仏─インドから中央アジア 中国へ─〉,收入《曼荼罗と轮廻─その思想と美术》(東京:佼成出版社,1993)。
宮治昭著,賀小萍譯,〈宇宙主釋迦佛—從印度到中亞、中國〉,《敦煌研究》,第75期(2003.10),頁25-32。
宮治昭著,李萍、張青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栗田功,《ブッダの生涯:ガンダーラ美術にみる》,東京:二玄社,2006。
殷光明,〈敦煌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之一〉,《敦煌硏究》,第70期(2001.11),頁1-12。
殷光明,〈敦煌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之二〉,《敦煌硏究》,第71期(2002.2),頁46-56。
宿白,〈《武周聖曆李君修莫高窟佛龕碑》合校〉,收入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1996),頁262-269。
宿白,〈東陽王與建平公〉,收入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頁244-259。
宿白,〈建平公于義續考〉,收入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頁260-261。。
宿白,〈參觀敦煌第二八五號窟札記〉,收入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頁206-213。
宿白,〈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雜考〉,收入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頁214-225。
宿白,〈雲岡石窟分期試論〉,收入宿白,《中國石窟寺硏究》,頁76-88。
張元林,〈《法華經》佛身觀的形象闡示—莫高窟第285窟北壁說法圖新解〉,收入《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249-275。
張元林,〈敦煌北朝時期《法華經》藝術及信仰考察〉,《敦煌研究》,第99期(2006.10),頁16-23。
張元林,〈敦煌北朝-隋時期洞窟中的二佛並坐圖像研究〉,《敦煌研究》,第116期(2009.8),頁24-32。
張元林編著,《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二五四窟附第二六〇窟》,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張先堂,〈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的發展演變—以佛教史考察為中心〉,《敦煌學輯刊》,第4期(2008),頁93-103。
張曼濤,《涅槃思想研究》,臺北:佛光,1998。
張總,〈北朝至隋山東佛教藝術調查研究〉,收入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61-88。
張寶璽,《甘肅佛教石刻造像》,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陳明達,〈鞏縣石窟寺的雕鑿年代及特點〉,收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頁191-199。
陳海濤,陳琦,〈莫高窟第254窟《捨身飼虎圖》的結構分析〉,收入《2007年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頁209-229。
彭杰,〈關於克孜爾17窟盧舍那佛像的補證〉,《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2期(2006.6),頁18-23。
敦煌研究院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東京:平凡社,1980。
敦煌研究院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二》,東京:平凡社,1981。
敦煌研究院編,《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東京:平凡社,1980。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敦煌硏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曾布川寬、岡田健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南北朝》,東京:小學館,2000。
曾野壽彥,西川幸治著,《死者の丘.涅槃の塔:インド》,東京:新潮社,1970。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
賀世哲,〈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校勘〉,《中國史研究》,第3期(1980.9),頁25-42。
賀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經變》〉,《敦煌研究》,第6期(1986.2),頁1-26。
賀世哲,〈從供養人題記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營建年代〉,收入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頁194-236。
賀世哲,〈石室札記〉,《敦煌研究》,第62期(1999.11),頁50-52。
賀世哲,〈莫高窟北朝五佛造像試釋〉,《敦煌研究》,第45期(1995.8),頁117-124。
賀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編,《敦煌圖像研究・十六國北朝卷》,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馮明珠、索文清主編,《聖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寶藏》,臺北縣汐止市 : 聯合報,2010。
黃蘭翔,〈初期中国仏教寺院の仏塔とインドのストゥーパ〉,《佛教藝術》,第316期 (2011.5),頁9-45。
塚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7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一》,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6-1997。
熊谷宣夫,〈クチャ將來の彩畫舍利容器〉,《美術研究》,第191期(1957),頁239-265, 287。
瑪雅爾(Maillard, Monique)著,耿昇譯,《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趙力光主編,《長安佛韻—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藝術》,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趙聲良,〈莫高窟北周壁畫風格〉,收入敦煌研究院編,《1990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編》(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頁111-132。
趙聲良,〈成都南朝浮雕彌勒經變與法華經變考論〉,《敦煌研究》,第67期(2001),頁34-42。
趙聲良,〈敦煌壁畫說法圖中的聖樹〉,《藝術史研究》,2002年第4期,頁223-254。
趙聲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薩的頭冠〉,《敦煌研究》,第91期(2005.6),頁8-17。
劉侗,于奕正著,孫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劉林魁,〈北周滅佛期間佛教徒的弘法活動〉,《貴州社會科學》,第217期(2008.7),頁127-132。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82。
劉景龍主編,《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樊錦詩,馬世長,〈莫高窟北朝洞窟本生、因緣故事畫補考〉,《敦煌研究》,第6期(1986.2),頁27-38。
樊錦詩、馬世長、關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收入敦煌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頁185-197。
潘亮文,〈法華經相關之美術作品研究—以敦煌地區初期至盛唐的發展為中心〉,收入《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178-248。
蕭默,《敦煌建築硏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霍秀峰,〈莫高窟早期圖案中的忍冬紋樣〉,收入敦煌研究院編,《2007年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頁281-314。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一》,東京:平凡社,1987。
聯合國敎科文組織中國代表處、新疆文物事業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硏究所编著,《交河故城 : 1993、1994年度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謝成水編著,《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二九〇窟》,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
謝振發,〈北朝中原地區《須大拏本生圖》初探〉,《美術史研究集刊》,第6期(1999. 3),頁1-41。
齋藤忠,《仏塔の研究:アジア仏教文化の系譜をたどる》,東京:第一書房,2002。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出版社,1992。
關友惠,《敦煌裝飾圖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蘇鉉淑,〈東魏北齊寶塔紋研究〉,《藝術史研究》,第8期(2006),頁323-364。
三、 英文論著
A.F.Howard, The Imagery of the Cosmological Buddha, Leiden, 1986.
J.C. Harle,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A. Foucher, The beginnings of Buddhist art and other essays in Indian and Central-Asian archaeology, translated by L.A. Thomas and F.W. Thomas,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4.
Islay Lyons, Gandharan art in Pakista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57.
Hugo Munsterberg,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1988.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58-
dc.description.abstract莫高窟北周四二八窟是敦煌最大的中心柱窟,但是,四二八窟的藝術風格、主尊佛像、圖像內容以及壁面配置等方面都與其他同期窟多有差異。特別是涅槃、雀離浮圖、盧舍那佛以及須達拏太子本生等新題材,許多都與中原乃至於河南洛陽地區淵源甚深。另外,四二八窟超過1200身的供養人畫像亦為莫高窟之最,這些供養人以僧侶為主,還曾經一度改繪。北周國祚僅二十四年,其間還發生三教論爭與周武廢佛,但是四二八窟的規模卻堪為北朝之冠。綜合種種因素都顯示四二八窟的開鑿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
四二八窟中心柱主尊為釋迦佛,四壁的主要壁畫也都以釋迦為主題,整體而言,實為一座內容豐富的釋迦窟。敦煌北魏、西魏的釋迦窟,圖像以佛傳和本生故事為主,旨在呈現釋迦成道的歷程,而四二八窟加入涅槃圖、雀離浮圖以及盧舍那佛等新圖像,圖像組成著重於釋迦法脈的延續,以及信徒護法的可貴,無論宗教內涵或教理層次,都比北朝其他釋迦窟更加深入。
該窟與敦煌原有傳統不符的諸多元素,可能與開窟主于義出身於河南洛陽地區有關。擔任瓜州刺史的于義不僅將河南地區的佛教藝術帶進四二八窟,他在廢佛期間更挺身庇護涼州、甘州避走敦煌的僧眾,並改繪四二八窟的供養人畫像,讓這些僧眾加入四二八窟的供養人行列。雖然《隋書》于義有傳,但傳中不見他宗教信仰的記載,四二八窟不僅代表敦煌北周佛教藝術的輝煌,也是于義篤信佛教的具體證明,可以補史料的不足。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Cave 428 which were excavated in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557-581) is the largest central-pillar cave in Mogao Grottoes. In Mogao Grottoes, Cave 428 is easily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s.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statues and mural paintings, new subject matters of the cave, are imbued with those commonly found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even Luoyang.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only lasted for twenty-four years, during which 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by Emperor Zhou Wu, and the Controversy of the Three Religions took place. Buddhist was badly devastated; however, Cave 428 still made itself the largest cave at Dunhuang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Concerning the iconography of Cave 428, the Buddha images inside the shrines on the four sides of the central-pillar and the central figures of the mural paintings on the walls can all be identified as Shakyamuni. While the mural paintings of the caves of Mogao Grottoes i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Wei Dynasties generally feature the Jataka stories and the Buddha's life stories, emphasizing the process to the enlightenment, the murals of Cave no.428, representing the Parinirvana, Kanishka's stupa and Vairocana, shift to feature more on the perpetu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Dharma. Hence, the design of Cave 428 is more profound than other caves at Dunhuang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in terms of religious or doctrinal sense.
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Cave 428 was excavated under the order of Yu Yi, a native of Luoyang, Henan. As a prefectural governor of Guazhou, he not only brought the artistic tradition and Buddhist iconography of Henan to Dunhuang, but he also protected the monks fled from Liangzhou and Ganzho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In a bid to show his support to the monastics, he even repainted some murals of the donors of Cave 428 and added the monks from Liangzhou and Ganzhou to the procession of donors. Although the biography of Yu Yi in the Book of Sui (Sui Shu), does not mention that he was a devoted Buddhist, based upon the excavation of Cave 428 and the large number of Buddhist monks seen on the murals of this cave, it is undoubtedly that Yu Yi is an earnest Buddhist, which in a way makes up for the before mentioned biographical hiatu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6T16:20:1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41009-1.pdf: 21337217 bytes, checksum: 6ef0848d88fda6cc94ff1d1d4385551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1
第一章 四二八窟風格分析 13
引言 13
第一節 窟龕形制與布局 14
第二節 彩塑 19
第三節 壁畫 23
第四節 圖案 27
小結 29
第二章 圖像意涵與源流 32
引言 32
第一節 中心柱的圖像研究 33
第二節 四壁壁畫 36
(一)說法圖 37
(二)降魔圖 39
(三)二佛並坐圖 43
(四)涅槃圖 46
(五)寶塔圖 51
(六)盧舍那佛圖 58
(七)薩埵太子本生圖 64
(八)須達拏太子本生圖 67
第三節 圖像配置 71
小結 75
第三章 開窟主與歷史背景 77
引言 77
第一節 開窟者與開窟時間 78
第二節 歷史背景 83
結論 89
餘論 90
參考書目 93
圖版出處 105
圖版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敦煌莫高窟四二八窟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f Mogao Cave 428 at Dunhua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蘭翔,林保堯
dc.subject.keyword莫高窟,北周,風格,圖像,雀離浮圖,建平公,周武廢佛,zh_TW
dc.subject.keywordMogao Grottoes,the Northern Zhou,sculpture,mural painting,Yu Yi,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by Emperor Zhou Wu,en
dc.relation.page16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3-08-0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藝術史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藝術史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20.84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