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41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曾宛如(Wang-Ruu Tseng)
dc.contributor.authorFu-Min Hsuen
dc.contributor.author許涪閔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10:17:41Z-
dc.date.available2013-08-26
dc.date.copyright2013-08-26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08-16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專論
王文宇(2000/05)。《公司與企業法制》,初版,台北:元照。
王文宇(2003/01)。《新公司與企業法》,初版,台北:元照。
王文宇(2008/09)。《公司法論》,四版,台北:元照。
王澤鑑(2009/1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八冊》,初版,台北:自刊。
王澤鑑(2010/04)。《民法總則》,修訂版,台北:自刊。
王澤鑑(2012/3)。《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增訂三版,台北:自刊。
姜世明(2009/05)。〈刑事判決對民事法院之拘束力〉,《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一)》,一版,台北:元照。
柯芳枝(1976/04)。《公司專題研究》,一版,台北:台大法學叢書。
柯芳枝(2009/02)。《公司法論(下)》,修訂八版,台北:三民。
孫森焱(2012/2)。《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修訂版,台北:自刊。
張靜(2007/04)。《我國營業秘密法學的建構與開展-第一冊 營業秘密的基礎理論》,一版,台北:新學林。
陳自強(2006/05)。《代理權與經理權之間: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台北:元照。
陳自強(2010/09)。《契約之內容與消滅》,初版,台北:新學林。
曾宛如(2007/10)。《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二版,台北:元照
曾宛如(2008/12)。《公司之經營者、股東與債權人》,初版,台北:元照。
曾宛如(2012/11)。《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二版,台北:承法。
劉連煜(1995/01)。《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初版,台北:元照。
劉連煜(2009/04)。《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五)》,初版,台北:元照。
劉連煜(2012/09)。《現代公司法》,增訂八版,台北:新學林。
(二)期刊、文章
王文宇(2000)。〈董事之競業禁止義務〉,《月旦法學雜誌》,61期,頁20-21。
王文宇(2003)。〈公司經理人之代理權限與表見代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0期,頁157-166。
周振鋒(2010)。〈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第十條之一-以股東代表訴訟為中心〉,《法學新論》,27期,頁159-188。
林更盛(2004)。〈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的審查:三步驟〉,《月旦法學雜誌》,111期,頁193-206
林國全(1999)。〈股東會決議解任董監事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47期,頁107-117。
林國全(2003)。〈公司經理人之概念〉,《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8期,頁130-135。
林國全(2003)。〈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民事賠償責任之追究〉,《月旦民商法雜誌》,創刊號,頁50-63。
林國全(2003)。〈監察人對董事提起訴訟及常務董事之解任〉,《月旦法學教室》,6期,頁28-29。
林國全(2004)。〈章程記載所營事業之意義〉,《月旦法學教室》,17期,頁32-33。
林國全(2008)。〈董事競業行為與章程記載所營事業之關係〉,《月旦法學教室》, 68期,頁22-23。
林國全(2008)。〈董事競業禁止規範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220-234。
林國全(2009)。〈董事會違法決議棄權董事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85期,頁24-25。
林國彬(2007)。〈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100期,頁135-214。
邵慶平(2012)。〈董事會決議與表決迴避〉,《月旦法學教室》,115期,頁24-26。
郭大維(2008/05)。〈英美法制中「公司機會原則」之探討-論其經驗對我國之啟示〉,收錄於《劉春堂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民事法學新思維之開展》,初版,頁497-515,台北:元照。
郭大維(2010)。〈公司經營者的傀儡遊戲-論公司治理下幕後董事之規範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84期,頁5-21。
郭大維(2012)。〈董事掠奪公司之商業機會〉,《月旦法學教室》,113期,頁27-29。
陳俊仁(2007)。〈忠誠義務-論公司負責人之競業禁止規範〉,《月旦民商法雜誌》,15期,頁34-47。
曾宛如(2002)。〈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法學雜誌》,38期,頁51-66。
曾宛如(2007)。〈公司經理人之功能與權限〉,《台大法學論叢》,36卷4期,頁123-155。
曾宛如(2008/10)。〈英國2006年公司法之改革與股東代位訴訟〉,收錄於《財經法制新時代-賴源河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初版,頁295-317,台北:元照。
曾宛如(2010)。〈董事忠實義務於台灣實務上之實踐-相關判決之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29期,頁145-156。
曾宛如(2010)。〈我國代位訴訟之實際功能與未來發展-思考上的盲點〉,《台灣法學雜誌》,159期,頁27-33。
曾宛如(2011)。〈董事會與經理人是否真為公司之業務執行機關及業務執行之輔助機關-從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九十九年度重上字第一七四號判決及九十九年度重上字第一六四號判決所凸顯之亂象論起〉,《月旦法學雜誌》,199期,頁166-183。
曾宛如(2012)。〈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204期,頁129-141。
曾宛如(2013)。〈影子董事與關係企業-多數股東權行使界限之另一面向〉,《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1-70。
黃茂榮(2009)。〈委任(上)〉,《植根雜誌》,25卷1期,頁1-21。
黃茂榮(2009)。〈委任(下)〉,《植根雜誌》,25卷2期,頁41-55。
黃程貫(2009)。〈客戶資訊是否為營業秘密與離職後競業禁止約款之審酌要素-台北地院九八勞訴一○五〉,《台灣法學雜誌》,141期,頁235-236。
廖大穎(2003)。〈論股東行使表決權迴避之法理〉,《月旦法學雜誌》,99期,頁236-253。
廖大穎(2011)。〈限縮股東表決權迴避行使之適用範圍-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上字第九二八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1期,頁35-46。
廖大穎(2011)。〈論證券投資人保護機構之股東代表訴訟新制〉,《月旦民商法雜誌》,32期,頁5-20。
劉連煜(1995)。〈董事競業禁止義務與概括之許可〉,《月旦法學教室》,1期,頁67。
劉連煜(2003)。〈公司負責人之忠實及注意義務〉,《月旦法學教室》,7期,頁24-25。
劉連煜(2007)。〈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11期,頁178-196。
劉連煜(2008)。〈股東及董事因自身利害關係迴避表決之研究-從台新金控併購彰化銀行談起〉,《台灣法學雜誌》,112期,頁19-35。
劉連煜(2009)。〈董事忠實義務與獨立性之司法審查〉,《月旦法學雜誌》,173期,頁129-144。
劉連煜(2010)。〈現行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檢討暨改進方案-從實證面出發〉,《政大法學評論》,114期,頁53-156。
劉連煜(2010)。〈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月旦法學教室》,96期,頁20-21。
劉連煜(2012)。〈新修正公司法講座第一講:公司法二○一二及二○一一年新修正條文析論(一)〉,《月旦法學教室》,122期,頁42-49。
(三)碩博士論文
王靜慧(2010)。《實質董事之認定與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莉秋(2010)。《論董事競業禁止》,私立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許家偉(2008)。《董事競業禁止》,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都韻荃(2010)。《公司負責人之競業禁止義務》,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梅萍(2007)。《董事競業行為規範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四)研討會文章
曾宛如(2012/12)。〈公司法第8條、第29條、公司法第31條、第36條、第196條、第202條修正方向與建議〉,發表於:《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立法政策暨修法方向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商事法學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企業暨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辦),台北。
(五)政府出版品
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1期,2001年。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49期,2011年。
立法院公報,100卷第49期, 2011年。
(六)判決
民國11年大理院統字第1176號民事判決。
民國11年大理院統字第1779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0年度民商上更(一)字第2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01年台上字第214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38年穗上字第 87號民事判例。
最高法院69年台上字第1995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第1453號判例。
最高法院83年度台上字第64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88年台上字第2590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1146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351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351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99年度台聲字第641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1年訴字第3521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6年訴字第4616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6訴字第4947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重訴字第144號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上字第301號判決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3年上字第928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重上字第255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5年重上更(一)字第19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5年重上更(一)字第19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重上字第604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字第1154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醫上字第16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醫上字第16號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訴字第2163號民事判決。
(七)經濟部函釋
經濟部100年經商字第10000599000號函。
經濟部101年經商字第10102418160號函。
經濟部79年經商字第206278號函。
經濟部80年台商(五)發字第 205526號函。
經濟部86年商字第 8621697號函。
經濟部89年商字第89206938號函。
經濟部89年商字第89206938號函。
經濟部91年經商字第09102060640號函。
經濟部91年經商字第09102060640號函。
經濟部91年經商字第09102287950號函。
經濟部94年經商字第09402027670號函。
經濟部94年經商字第09402133270號函。
經濟部95年經商字第 09502001800號函。
經濟部95年經商字第09500626690號函。
經濟部95年經商字第09500626690號函。
經濟部98年經商字第09802413300號函。
經濟部99年經商字第09902408910號函。
二、外文文獻
(一)書籍
BIRDS, JOHN ET AL., BOYLE & BIRDS’ COMPANY LAW, JORDANS, BRISTOL, ENGLAND (2011).8th ed.
CHOPER, JESSE H. & COFFEE, JOHN C., JR. & GILSON,RONALD J. ,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ASPEN PUBLISHERS, NEW YORK, U.S.A. (2004).6th ed.
CLARK, ROBERT CHARLES, CORPORATE LAW, ASPEN LAW & BUSINESS, NEW YORK, U.S.A. (1986).
COX, JAMES D. & HAZEN, THOMAS LEE, CORPORATIONS, ASPEN PUBLISHERS, NEW YORK, U.S.A. (2003).
DAVIS, PAUL L., GOWER AND DAVIE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LONDON, ENGLAND (2008).8th ed.
MORSE, GEOFFERY ET AL., PALMER'S COMPANY LAW: ANNOTATED GUIDE TO THE COMPANIES ACT 2006, SWEET & MAXWELL, LONDON, ENGLAND (2009).2nd ed.
PRINCIP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VOLUME1, 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 (1994).
SEALY, LEN & WORTHINGTON, SARAH, CASES AND MATERIALS IN COMPANY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ENGLAND (2008).8th ed.
HICKS, ANDREW & GOO, S.H.,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MPANY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ENGLAND (2008).6th ed.
GRIFFIN, STEPHEN ET AL., COMPANY LAW: FUNDAMENTAL PRINCIPLES, PEARSON LONGMAN, HARLOW, ENGLAND, ENGLAND (2006).4th ed.
(二)期刊
Almadani, Mahmoud, Derivative Actions: Does the Companies Act 2006 Offer a Way Forward?, 30(5) COMP. LAW., , 131, 131-140 (2009).
Christie, Michael, The Director’s Fiduciary Duty Not to Compete, 55(4) MOD. L. REV. 506, 506-520 (1992).
Clark, Bryan, UK Company Law Reform and Directors’ Exploitation of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17(8) INT’L COMP. COMM. L. REV. 231, 231-241 (2002).
Corporate Group Law for Europe: Forum Europaeum Corporate Group Law, 1(2) E.B.O.R. 165, 165-264 (2000).
Cranston, Ross, Limiting Directors’ Liability: Ratification, Exemption and Indemnification, Mar. J. BUS. L.197, 197-211 (1992).
De Lacy, John, The Concept of a Company Director: Time for a New Expanded and Unified Statutory Concept?, MAY J. BUS. L. 267, 267-299 (2006).
Goddard, Robert, Competing Directorship, 25(1) COMP. L. 23, 23-24 (2004).
Grantham, Ross, Can Directors Compete with the Company?, 66(1) MOD. L. REV. 109, 109-113 (2003).
Griffin, Stephen, Conduct Amounting to a Breach of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Duty, 268 CO. L.N. 1, 1-3 (2010).
Griffin, Stephen, Confusion Surrou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Liability of a Shadow Director, 24(3), INSOLV. INT, 44, 44-47 (2011).
Griffin, Stephen, Problem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Company Director, 54(1) N. IR. LEGAL Q. 43, 43-58 (2003)
Hirt, Hans C., Ratification of Breaches of Directors’ Duti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form Proposal Regarding the Availability of Derivative Actions, 25(7) COMP. L. 197, 197-212 (2004)
Hirt, Hans C., The Company’s Decision to Litigate Against Its Directors: Legal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onflict of Interest, Mar. J. BUS. L. 159, 159-208 (2005).
Lowry, John & Sloszar, Jen, Judicial Pragmatism: Directors’ Duties and Post-resignation Conflicts of Duty, 1 J. BUS. L. 83, 83-91 (2008).
Payne, Jennifer, A Re-examination of Ratification, 58(3) CAMBRIDGE L.J. 604, 604-626. (1999).
Payne, Jennifer, Section 459-461 Companies Act 1985 in Flux: The Future of Shareholder Protection, 64(3) CAMBRIDGE L. J., 647, 647-677 (2005).
Popofsky, Jodi L., Corporate Opportunity and Corporate Competition: A Double-barreled Theory of Fiduciary Liability, 10 HOFSTRA L. REV. 1193, 1193-1227 (1982).
Sealy, L. S., Foss v. Harbottle – A Marathon where Nobody Wins, 40(1) CAMBRIDGE L.J., 29, 29-33 (1981).
Sealy, Len, Paycheck Services 3 Ltd: The Supreme Court Reviews the Concept of the de facto Director, 287, CO. L.N. 1, 1-4 (2011).
Singla, Tony, The Fiduciary Duty of Resigning Directors, 28(9) COMP. L. 275, 275-276 (2007).
Watts, Peter, De facto Directors, 127 L.Q.R. 162, 162-167 (2011).
Wedderburn , K W., Shareholders’ Rights and the Rule in Foss v. Harbottle (1957), 44 MOD. L. REV. 202, 202-212 (1958).
(三)判決
Aberdeen Railway Co. v. Blaikie Bros (1954) 1 Macq. 461.
Aubanel and Alabaster v. Aubanel [1949] 66 R.P.C. 343.
Aveling Barford Ltd. v. Perion Ltd. [1989] 5 B.C.C. 677.
Bell v. Lever Bros [1932] A.C.161.
Berlei Hestia (NZ) Ltd. v. Fernyhough [1980] 2 N.Z.L.R. 150.
Brink’s Ltd. v. Abu-Saleh [1999] CLC 133.
Burland v. Earle [1902] A.C. 83.
Burland v. Earle [1902] A.C. 83.
Can. Aero v. O’Malley [1974] S.C.R. 592.
CMS Dolphin Ltd. v. Simonet & Anor [2002] B.C.C. 600.
Colin Gwyer & Associates Ltd. v. London Wharf (Limehouse) Ltd. [2003] B.C.C. 885 Ch D.
Cook v. Deeks [1916] 1 A.C. 554.
Cooke v. Cooke [1997] 2 B.C.L.C. 28 Ch D.
Craig v. Graphic Arts Studio, Incorporation, 39 Del.Ch. 447, 166 A.2d 444 (1960).
Customs & Excise Commissioners v. Hare [1996] 2 All ER 391.
Donoghue v. Stevenson [1932] A.C. 562 HL.
Dubai Aluminium Co. Ltd. v. Salaam [2003] 2 AC 366.
Edwards v. Halliwell [1950] 2 All E.R. 1064 CA.
Ellis & Marshall Associates, Inc. v. Marshall, 306 N.E.2d 712 (1974).
Foley v. D’agostino, 21 A.D.2d 60, 248 N.Y.S.2d 121 (1964).
Foss v. Harbottle [1843] 67 E.R. 189.
Foster Bryant Surveying Ltd. v. Bryant [2007] B.C.C. 804.
Goodfellow v. Nelson Line [1912] 2 Ch. 324.
Guth v. Loft, Inc., 23 Del.Ch. 255, 5 A.2d 503 (1939).
H. Vincent Allen & Associates Inc. v. Weis, 63 Ill.App.3d 285, 19 Ill.Dec. 893, 379 N.E.2d 765 (1978).
HC, Prudential Assurance Co. Ltd. v. Newman Industries Ltd. (No.2) [1981] Ch. 257 CA (Civ Div).
Holland v. The Commissioners for Her Majesty’s Revenue and Customs [2011] B.C.C. 1.
Howard Smith Ltd. v. Ampol Ltd. [1974] A.C.821.
Imperial Mercantile Credit Association (in liq.) v. Coleman (1873) LR 6 HL 189.
In Lindgren v. L & P Estates Ltd. [1968] Ch.572.
In Plus Group Ltd. & Ors v. Pyke [2003] B.C.C. 332.
In re Bulawayo Market and Offices Co. Ltd. [1907] 2 Ch. 458.
In re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Derivative Litigation, 906 A. 2d 27 (Del.2006).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sultants Ltd. v. Cooley [1972] 1 W.L.R. 443.
Island Export Finance v. Umunna [1986] B.C.L.C. 460.
London and Mashonaland Exploration Co. Ltd. v. New Mashonaland Exploration Co. Ltd. [1891] WN 165.
Menier v. Hooper’s Telegraph Works (1874) L. R. 9 Ch. 350.
Northern Counties Securities v. Jackson & Steeple [1974] 1 W.L.R. 1133.
North-west Transportation Company v. Beatty (1887) 12 App. Cas. 589.
Official Receiver v. Stern [2004] B.C.C. 581.
Ostroski v. Avery, 243 Conn. 355, 703 A.2d 117 (1997).
Pavlides v. Jensen [1956] 1 Ch. 565 Ch D.
Pender v. Lushington (1877) 6 Ch. D 70.
Prudential Assurance v. Newman Industries [1981] Ch. 257.
Prudential v. Newman [1982] Ch. 204.
Rapistan Corp.v. Michaels, 203 Mich.App. 301, 511 N.W.2d 918 (1994).
Re Astec (BSR) plc. [1999] B.C.C. 59.
Re Canadian Land Reclaiming and Colonizing Co. [1880] 14 Ch. D. 660.
Re Kaytech International plc [1999] 2 B.C.L.C. 351.
Re Lo-Line Electric Motors Ltd. [1988] Ch. 477.
Re Richborough Furniture Ltd. [1996] B.C.C. 155.
Re Unisoft Group Ltd.(No.3) [1994] B.C.C.766.
Re Unisoft Group Ltd.(No.3) [1994] B.C.C.766.
Regal(Hasting ) Ltd. v. Gulliver [1967] 2 A.C. 134.
Revcor, Inc. v. Fame, Inc., 85 Ill.App.2d 350, 228 N.E.2d 742 (1967).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Becker [2003] 1 B.C.L.C. 555.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Deverell [2001] Ch. 340.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Hall [2009]B.C.C. 190.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Tjolle [1998] BCC 282.
Smith v. Croft (No.2)33 [1988] Ch. 114 Ch D.
Smith-Shrader Co. v. Smith 483 N.E.2d 283 (1985).
Taylor v. 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 (Derbyshire Area).34 [1985] B.C.L.C. 237
Ultraframe v. Fielding [2005] EWHC 1638 (Ch).
United Seal and Rubber Co. v. Bunting 285 S.E.2d 721 (1982).
Wilborn & Sons, Inc. v. Heniff , 95 Ill.App.2d 155, 237 N.E.2d 781 (1968).
Yukong Line of Korea Ltd. v.Rendsburg Corp. Investments of Liberia Inc [1998] 1 WLR 294.
Framlington Group plc v. Anderson [1995] 1 B.C.L.C. 475.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418-
dc.description.abstract自民國90年引進忠實義務之立法,倏忽已經十年。固然忠實義務有助於促進公司治理,然而條文上的空洞,卻也造成了實務判決適用上的困擾。究其實,實係因我國並非像英美法系國家有長遠的普通法及衡平法的發展歷史,忠實義務的橫空出世確實令人激賞,但卻猶如失根的蘭花,沒有實務判決可供勾稽。將來立法者應致力於將忠實義務的內容類型化、具體化,建立起忠實義務的完整體系。
  其中,現行我國文獻多將討論重心置於「現任董事」,卻忽略了「離職董事」也可能因為利用公司機會、資訊牟利,傷害公司利益。縱或有判決論及離職董事之責任,卻也僅能以侵權行為法處理,而因侵權行為構成要件及舉證責任的限制,導致較難認定離職董事之損害賠償責任;實際上,若能正確認識忠實義務的完整內容,直接將忠實義務延伸至董事離職之後,即能處理上開問題。因此,剩下的問題即為,忠實義務應當在何種情況下才能延伸?本文擬從英美實際案例中爬梳出將來可供我國法修正時之參考依據。
  其次,課與離職董事忠實義務的同時,亦應落實責任的追究始有意義,否則再精緻的立法體系也只是淪為海市蜃樓。因此本論文亦重新檢視我國公司法訴追董事責任之機制,包括決定訴追董事之機關、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中之表決權迴避制度,以及股東代表訴訟。此時英國2006年公司法修正之立法例可以提供我國法一個相當好的切入點。
  最後,本論文以我國法為例,檢視制度面上遇到的各種難題,在上述的論述基礎上,提出若干可能的修正建議及方向,以供卓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12 years had passed since fiduciary duty first introduced into the Company Act in Taiwan. Though the concept behind such action was originally to improve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courts however were very confused with the vacuous wordings of the article itself. As Taiwan doesn’t have the same background as England 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law system, there were very few case materials for legal representatives to apply or reference. As such, the legislator must work to build up the system of the fiduciary duty, at the same time to classify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he fiduciary duty.
 Nowadays, many legal literatures in Taiwan focus their studies on the duties and liabilities of the director at present or director-to-be, yet neglect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former or resigning director. There may be some practical cases referring to such issue, but they can only deal with the law of torts and are less effective due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lements and the burden of prove. In comparative law, the person that ceases to be a director is still subject to certain duties and liabilities and as such the key issue becomes finding the proper circumstances for such principle to apply, a topic that the present master thesis will expl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zens of cases.
 The amendment of requiring directors past and present to tak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ir action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goal, this thesis will re-examine the Company Law in Taiwan and scrutinize all related issues, including determin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decision maker when suing the wrongdoer, the avoidance of voting rights in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and the derivative action, with comparison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vision of Company Act 2006 in England.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thesis will review the obstacles that we meet currently,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and propose possible amendments based on the cases and theories that have discussed in previous passage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17:4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a21108-1.pdf: 2121516 bytes, checksum: 0c0ff5a5cc0e2d05962f2aa991c784a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忠實義務的概念和內容 6
 第一節 概說 6
 第二節 英國法上的忠實義務 7
  第一項 在權力範圍內行事 8
   第一款 遵照公司章程規定行使權力 8
   第二款 依適當的目的行使權力 8
  第二項 善意執行業務以促進公司成功 9
  第三項 獨立判斷 10
  第四項 避免與公司交易(Self-Dealing) 11
  第五項 避免個人利用公司之資產、資訊、機會 12
  第六項 避免接受來自第三人之利益 13
  第七項 注意義務 14
 第三節 美國法上的忠實義務 15
  第一項 商業判斷法則(Business Judgment Rule) 16
  第二項 公司機會理論 17
  第三項 與公司競爭 17
  第四項 注意義務 18
 第四節 我國法上的忠實義務 19
  第一項 民國九十年之修正 19
   第一款 修法內容 19
   第二款 修法評析 19
  第二項 民國一ま一年之修正 23
   第一款 修法內容 23
   第二款 修法評析 25
  第三項 忠實義務待決之問題 27
第三章 離職董事忠實義務之延伸 29
 第一節 概說 29
  第一項 問題的緣起 29
  第二項 概念說明 30
 第二節 英國法 32
  第一項 利用公司機會 33
   第一款 Regal (Hastings) Ltd. v. Gulliver案 33
   第二款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sultants Ltd. v. Cooley案 34
   第三款 Can. Aero v. O’Malley案 35
   第四款 CMS Dolphin Ltd. v. Simonet & Anor案 37
   第五款 Foster Bryant Surveying Ltd. v. Bryant案 39
   第六款 小結 41
  第二項 與公司競爭 43
   第一款 概說 43
   第二款 In Plus Group Ltd. & Ors v. Pyke案 44
   第三款 小結 46
  第三項 2006年英國公司法之規定 47
   第一款 不得使用公司之資產、資訊、機會 47
   第二款 不得接受第三人之利益 48
   第三款 與公司競爭 49
  第四項 小結 50
 第三節 美國法 50
  第一項 利用公司機會 50
   第一款 Guth v. Loft, Inc.案 50
   第二款 United Seal and Rubber Co. v. Bunting案 53
   第三款 Smith-Shrader Co. v. Smith案 54
   第四款 Rapistan Corp.v. Michaels案 56
   第五款 小結 58
  第二項 與公司競爭 60
   第一款 Craig v. Graphic Arts Studio, Incorporation案 60
   第二款 Ellis & Marshall Associates, Inc. v. Marshall案 61
   第三款 小結 63
  第三項 美國法律協會公司治理準則之規定 63
   第一款 利用公司機會 63
   第二款 與公司競爭 64
  第四項 小結 65
 第四節 我國法 66
  第一項 我國實務案例 66
   第一款 智達案 66
    第一目 案例事實 66
    第二目 法院見解 67
    第三目 本案評析 69
   第二款 中華投顧案 70
    第一目 案例事實 71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1
    第三目 本案評析 72
   第三款 捷泰案 74
    第一目 案例事實 75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6
    第三目 本案評析 76
   第四款 添進裕案 77
    第一目 案例事實 77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8
    第三目 本案評析 79
   第五款 小結 80
  第二項 我國法規範 81
   第一款 民法上的規範 81
    第一目 附隨義務及後契約義務 82
    第二目 委任契約之規範 84
   第二款 公司法上的規範 87
    第一目 利用公司機會 87
    第二目 與公司競爭 90
   第三款 小結 94
 第五節 實質董事喪失身份之責任 94
  第一項 實質董事之規範必要性 95
  第二項 實質董事之認定 97
   第一款 影子董事之構成要件 97
   第二款 事實上董事之衡量標準 100
   第三款 事實上董事與影子董事之區辯 102
  第三項 實質董事之責任內容 104
   第一款 事實上董事之責任 104
   第二款 影子董事之責任 105
   第三款 事實上董事與影子董事責任內容區別之基礎 106
   第四款 事實上董事與影子董事責任內容區別之省思 107
  第四項 實質董事地位喪失後之責任 109
   第一款 事實上董事地位之喪失 109
   第二款 影子董事地位之喪失 110
第四章 違反忠實義務之責任與訴追 112
 第一節 違反忠實義務之責任 112
  第一項 英國法 112
   第一款 普通法之發展脈絡 112
   第二款 英國2006年公司法 115
  第二項 我國法 116
   第一款 損害賠償責任 116
   第二款 歸入權之規定 117
  第三項 離職董事之適用 118
 第二節 解除違反忠實義務之責任 119
  第一項 英國法 119
   第一款 普通法之發展脈絡 119
    第一目 股東表決權之本質 120
    第二目 股東會決議之效力 122
    第三目 不得以股東會決議承認之行為 123
   第二款 英國2006年公司法 126
    第一目 董事會作為決策機關 127
    第二目 股東會作為決策機關 130
    第三目 離職董事之適用 133
  第二項 我國法 135
   第一款 事前許可制度 135
   第二款 事後許可制度 137
   第三款 離職董事之適用 141
 第三節 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143
  第一項 英國法 143
   第一款 普通法之發展脈絡 143
    第一目 Foss v. Harbottle原則的建立 143
    第二目 Foss v. Harbottle原則要件之解釋 144
    第三目 Smith v. Croft案 145
    第四目 普通法遭遇之困境 145
   第二款 英國2006年公司法 146
    第一目 新法之運作模式 146
    第二目 離職董事之適用 148
  第二項 我國法 149
   第一款 現行法之運作模式 149
   第二款 現行法之批判 150
   第三款 離職董事之適用 151
第五章 我國法制之現況回顧 153
 第一節 我國實務現況 153
  第一項 現有規範保護不足 153
  第二項 忽略「離職董事」之忠實義務 154
 第二節 我國法制現況 156
  第一項 類型上的限制 156
  第二項 主體上的困境 162
   第一款 董事忠實義務之延長 162
   第二款 實質董事法制之引進 166
   第三款 責任訴追機制之修正 170
  第三項 追訴上的難題 171
   第一款 股東利益迴避條款之存廢 171
   第二款 代位訴訟與多數決之衝突 173
第六章 結論 175
參考文獻 18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董事忠實義務的起程與終站-以離職董事為核心zh_TW
dc.titleThe Start and the End of Director’s Fiduciary Duty-Focus on Resigning Director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劉連煜,黃銘傑
dc.subject.keyword忠實義務,離職董事,公司機會,與公司競爭,影子董事,事實上董事,事前授權,事後承認,表決權迴避,股東代表訴訟,zh_TW
dc.subject.keywordFiduciary Duty,Resigning Director,Corporate Opportunity,Competing with the Company,Shadow Director,De Facto Director,Authorization,Ratification,the Avoidance of voting rights,Derivative Action,en
dc.relation.page19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3-08-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