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36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弱水(Jo-Shui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ing-Shuo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庭碩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0:16:2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25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引用書目
一、傳統史料 1. 史著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歐陽修、宋祈,《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1975〕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0,〔1983〕 〔清〕陳鱣,《續唐書》。臺北:藝文,1964 2. 政書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王溥,《五代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2012,〔2006〕 3. 詩文總集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淸〕陸心源輯,《唐文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清聖祖彙編,《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 周阿根,《五代墓誌彙考》。合肥:黃山書社,2012 4. 詩文別集 〔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唐〕吳融,《唐英歌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鄭谷著,嚴壽澂、黃明、趙昌平箋注,《鄭谷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2009 〔唐〕韋莊著,李誼校注,《韋莊集校注》。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1986 〔宋〕王安石,《臨川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夏竦,《文莊集》。臺北:商務,1969-1970 〔宋〕徐鉉,《騎省集》。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上海:商務,1936 5. 史料筆記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75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00〕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世界書局,1975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朱弁,《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江少虞,《新雕皇朝類苑》。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子部10》。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1961〕 〔宋〕阮閱,《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1987 〔宋〕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計有功著,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臺北:中華,1981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陳長方,《步里客談》。鄭州:大象,2008 〔宋〕陶穀,《清異錄》。北京:中華,1991 〔宋〕陸游,《入蜀記》。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宋〕陸游,《渭南文集》。臺北:商務,1965 〔宋〕楊憶,《武夷新集》。福州:福建人民,2007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錢易,《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釋文瑩,《湘山野録》。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馬永卿,《嬾眞子》。臺北:臺灣商務,1965-1966。 〔清〕王世禎編,《五代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 《五代史書彙編》 〔宋〕陶岳,《五代史補》。收入傅璇琮主編,《五代史書彙編》伍。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路振,《九國志》,收入《五代史書彙編》陸。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馬令,《南唐書》。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宋〕陸游,《南唐書》。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玖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玖 〔宋〕史溫,《釣磯立談》。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玖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玖 〔宋〕龍兖,《江南野史》。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玖 〔宋〕鄭文寶,《江表志》。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玖 〔明〕陳霆,《唐餘紀傳》。收入《五代史書彙編》玖 〔宋〕范坰、林禹,《吳越備史》。收入《五代史書彙編》拾。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7. 地方志 〔宋〕陳舜俞撰 ; 吳宗慈校注,《廬山記》。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宋〕《淳熙新安志》。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1 〔明.弘治〕《徽州府志》。上海:古籍書店,1972 〔明.正德〕《袁州府志》。上海:古籍,1972 〔明.萬曆〕《新修南昌府志》。北京:書目文獻,1992 〔明.嘉靖〕《惟揚志》。上海:古籍書店,1971 〔清〕毛德琦,《廬山志》。北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1 二、近人著作 1. 專著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甘懷真,《唐代家廟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91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会科學出版社,2003 任爽,《南唐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任爽主編,《十國典制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 任爽主編,《五代典制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 池澤滋子,《吳越錢氏文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何勇強,《錢氏吳越國史論稿》。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何燦浩,《唐末政治變化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997〕 吳修安,《福建早期發展之研究:沿海與內陸的地域差異》。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北京:敎育科學,1989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敎育,1993 李全德,《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李最欣,《錢氏吳越國文獻和文學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杜文玉,《夜宴圖:浮華背後的五代十國》。臺北:聯經,2007 杜文玉,《南唐史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杜瑜,《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唐宋間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周道濟,《漢唐宰相制度》。臺北:嘉欣水泥,1964 金瀅坤,《中晚唐五代科舉與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范金民,《江南社會經濟史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凍國棟,《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夏炎,《唐代州府級官府與地域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夏瞿禪,《南唐二主年譜》。臺北:世界,1965 徐紅,《北宋初期進士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臺北:聯經,1999 張智瑋,《北宋通判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 張達志,《唐代後期藩鎮與州之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張興武,《五代藝文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陳葆真,《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2003,〔1986〕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2007 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 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臺北:商務出版社,1991 葉煒,《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 鄒勁風,《南唐文化》。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 諸葛計,《南唐先主李昪年譜》。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11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8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1995 戴仁柱、馬佳著,《伶人.武士.獵手:後唐莊宗李存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9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 〔日〕加藤繁,《中國貨幣史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91 〔日〕日野開三郎,《唐末混乱史考》。東京都:三一書房,1996 〔日〕佐竹靖彥,《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 〔日〕高木重俊,《唐代科舉の文學世界》。東京:硏文出版,2009 〔日〕築山治三郎,《唐代政治制度の硏究》。大阪:創元社,1967 Beetham, David, Bureaucracy,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中譯本為鄭樂平譯,《科層制》。臺北:桂冠,1992。) Fang Cheng-Hua(方震華), 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 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 875-1063), Saarbrucken: VDM Verlag Dr. Muller, 2009. Kurz, Johannes L., China's Southern Tang Dynasty (937-976), London: Routledge, 2011. Owen, Stephen(宇文所安),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中譯本為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2007。) Wechsler, Howard J.,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中文單篇論文 丁俊屏,〈北宋時期「南人」與「北人」地位的轉化〉,《江西行政院學報》3:3。2001,南昌 方震華,〈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後期士人的軍事參與〉,《臺大歷史學報》50。2012,臺北 毛漢光,〈中國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3。1977,臺北 毛漢光,〈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聯經,1990 毛漢光,〈唐代大士族的進士第〉,收入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1988 毛漢光,〈隋唐政權中南朝舊族之仕進憑藉與途徑〉,《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1989,臺北 王宏杰,〈十國史研究的史料—兼評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中國唐史學會會刊》29,2010 王德權,〈中晚唐使府僚佐升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5:1。1994,嘉義 史念海,〈兩唐書列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收入氏著《河山集》第五輯。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任爽,〈南唐黨爭試探〉,《求是學刊》5。1985,哈爾濱。 伍伯常,〈北宋選任陪臣的原則──論猜防政策下的南唐陪臣〉,《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2001,香港 伍伯常,〈南唐進士科考述〉,《漢學硏究》15:1。1997,臺北 何永成,〈楊行密傳位研究〉,《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臺北 何劍明,〈南唐國黨爭與唐宋之交的社會轉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2005,蘇州 吳松弟,〈唐後期五代江南地區的北方移民〉,《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1996,西安 岑仲勉,〈補僖昭哀三朝翰林學士記〉,收入氏著,《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李弘祺,〈公正、平等與開放──略談考試制度與傳統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收於氏著,《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1980。。 李全德,〈廬山國學師生考〉,《文獻》2003年第2期,北京 李祥俊,〈潘佑變法及其對李覯、王安石學術思想的影響〉,《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2006,贛州 杜文玉,〈南唐黨爭評述──與任爽同志商榷〉,《渭南師專學報(綜合版)》1:2。1991,渭南 周腊生,〈南唐貢舉考略〉,《文獻》2001年第2期,北京 孟二冬,〈南唐登科考──附考:吳、蜀、南漢、吳越、北漢、契丹〉,《國學研究》19。2007,北京 林煌達,〈宋初政權與南方諸國降臣的互動關係〉,《東吳歷史學報》12。2004,臺北 林瑞翰,〈南唐之經濟文化〉,《大陸雜誌》29:6。1964,臺北 南玉泉,〈周朝教育制度管窺〉,《中國史研究》69。2010,廣域。 柳立言,〈唐宋變革與第一個中産之家的政權〉,《中國社會科學報》182:5。2011,北京 胡山林,〈唐代隱逸士人の類型と分析:「逍遥自適」の理念を中心として〉,《九州中國學會報》37。1999,福岡 胡雲薇,〈千里宦遊成底事,每年風景是他鄉──試論唐代的宦遊與家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41。2008,臺北 胡耀飛,〈「誰當立者?」──十世纪初楊吳政權延續危機〉,《揚州文化研究論叢》5。2010,揚州 苗書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職能〉,《河北學刊》2。1990,石家莊 孫國棟,〈晚唐中央政府組織的變遷〉,收入氏著,《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高明士,〈唐代私學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0。1971,臺北 張偉然,〈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區域與地理意象〉,收入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2003 張國剛,〈唐代監軍制度考論〉,《中國史研究》2。1981,北京 張維玲,〈北宋前期的江南士大夫及其道教文化──以徐鉉及其故舊為中心〉。未刊搞 張廣達,〈論唐代的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89,北京 張興武,〈南唐黨爭:唐宋黨爭史發展的中介〉,《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2002,漳州 梁庚堯,〈宋代南北的經濟地位──評程民生著《宋代地域經濟》〉,《新史學》4:1。1993,臺北 許懷林,〈「江州義門」與陳氏家法〉,鄧廣銘、漆俠編,《宋史研究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陳正祥,〈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收入氏著,《中國文化地理》。北京:三聯書店,1983。。 陳飛,〈唐代「射策」與「對策」辨略〉,《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1。2008,北京 陳弱水,〈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收於氏著,《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2005 陳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收入氏著,《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陸揚,〈唐帝國的瓦解及遺產:一個老問題的新思考〉,會議論文紀錄。網址:http://www.zggds.pku.edu.cn/005/001/071-1.htm,2012年1月29日讀取。 傅義,〈晚唐五代宜春詩譚〉,《宜春師專學報》2。1993,宜春。 程民生,〈關於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研究與思考〉,《殷都學刊》1。2004,河南 費省,〈唐代藝術家籍貫的地理分布〉,收入《唐史論叢》第4輯。1988,西安 黃庭碩,〈唐代後期江南士人的舉業與仕宦〉,收入明治大學文學部編,《第2回「中国中世(中古)社会諸形態国際大学院生若手研究者学術交流論壇」論文集》。東京:明治大學文學部,2013 黃清連,〈高駢縱巢渡淮──唐代藩鎮對黃巢叛亂的態度研究之一〉,《大陸雜誌》。1990,臺北 寧欣,〈論唐代薦舉〉,《歷史研究》1995年第4期,北京 趙昌平,〈「吳中詩派」與中唐詩歌〉,《中國社會科學》4。1984,北京 趙昌平,〈從鄭谷及其周圍詩人看唐末至宋初詩風動向〉,《文學遺產》3。1987,南京 劉詩平,〈唐代前後期內外官地位的變化——以刺史遷轉途徑爲中心〉,《唐研究》2。1996,北京 鄭學檬,〈唐代江南文士群體初探(上)〉,朱雷編,《唐代的歷史與社會:中國唐史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唐史學會研討會論文選集》。武漢:武漢大學,1997 鄭學檬,〈唐代江南文士群體初探(下)——兼評文士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依附與叛逆〉,收入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编,《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1997 盧建榮,〈中晚唐藩鎮文職幕僚職位的探討〉,《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賴瑞和,〈論唐代的州縣「攝」官〉,《唐史論叢》9。2007,西安 閻守誠、趙和平,〈唐代士族、庶族問題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1984年第4期,北京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06。 嚴耕望,〈唐代人文地理〉,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9。下冊,頁1403-1463 嚴耕望,〈唐代行政制度論略〉,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嚴耕望,〈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龔鵬程,〈文學崇拜的社會〉,收入氏著,《唐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趙榮蔚,〈南唐登科記考〉,《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鹽城。 王斌,〈南唐中第士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點〉,《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9年09期,南寧 3. 日文單篇論文 丸橋充拓,〈唐宋變革期の軍禮と秩序〉,《東洋史研究》64:3。2005,京都 大澤正昭,〈唐末.五代「土豪」論〉,《上智史学》37。1992,東京 大澤正昭,〈唐末.五代の在地有力者について〉,收入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囯の伝統社会と家族: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東京:汲古書院,1993 中砂明德,〈後期唐代の江淮支配──元和時代の一側面〉,《東洋史研究》47:1。1988,京都 矢野主稅,〈唐代監軍使制の確立について〉,《西日本史學》4。1953,福岡 伊藤宏明,〈吳.南唐政権の諸問題〉,《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硏究論集(史學)》34。1988,名古屋 伊藤宏明,〈呉•南唐政権の性格─その地域支配を中心として─〉,《人文学科論集》40。1994,鹿児島 伊藤宏明,〈唐末五代期における江西地域の在地勢力について〉,收入川勝義雄、礪波護編,《中國貴族制社會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7。 伊藤宏明,〈淮南藩鎮の成立過程─呉•南唐政權の前提─〉,《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4,1976,名古屋 吉岡真,〈八世紀前半における唐朝官僚機構の人的構成〉,《史學研究》153。1982,広島 吉岡真,〈隋.唐前期における支配階層〉,《史學研究》155。1982,広島 吉岡義信,〈北宋初期における南人官僚の進出〉,《鈴峰女子短大研究集報》2。1955,廣島 西川正夫,〈吳、南唐兩王朝の國家權力の性格——宋代國制史研究序說のさぬに、其の一〉,《法制史研究》9。1958,東京 金子修一,〈皇帝祭祀の展開〉,收入妹尾達彥等編,《岩波講座.世界歴史》9。東京:岩波書店,1999 青山定雄,〈五代宋に於ける江西の新興官僚〉,收入《(和田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大日本雄弁会講談社,1951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華南官僚の系譜について--特に揚子江下流域を中心として〉,《中央大学文学部紀要》72。1974,東京 桑原隲藏,〈歴史上より觀たる南北支那〉,收於《白鳥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市:立教大學史學會,1925。(中譯版,黃約瑟譯,〈歷史上所見的南北中國〉,收入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第一卷: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 副島一郎,〈宋初的古文和士風〉,收入氏著《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2005 清木場東,〈吳・南唐の地方行政の変遷と特徴〉,《東洋學報》56。1975,東京,176-210。 清木場東,〈唐末•五代の土豪集団の解体——呉の土豪集団の場合〉,《鹿大史學》28, 1980,鹿兒島 清木場東,〈唐末の初期楊行密集團について──集團成員集團規範を迴って〉,《純真女子短期大學紀要》19,1978,埼玉 清木場東,〈唐末の初期楊行密勢力の社会体系〉,《鹿大史學》26。1978,鹿兒島 清木場東,〈唐末楊行密勢力の社會體系──景福∼天復年間の社會體系〉,《純真女子短期大學紀要》20,埼玉。 鳥谷弘昭,〈吳王朝の文人官僚について-幕僚を中心に-〉,《史正》13。1984。 渡邊孝,〈中晚唐期における官人の幕職官入仕とその背景〉,收入松本肇、川合康三編,《中唐文學の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 渡邊孝,〈唐後半期の藩鎮辟召制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淮南.浙西藩鎮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人的構成などを手がかりに〉,《東洋史研究》,60:1。2001,京都 愛宕元,〈唐代後半における社會變質の一考察〉,《東方學報》42。1971,京都 愛宕元,〈唐代の鄉貢進士と鄉貢明經──「唐代後半期における社会変質の一考察」補遺〉,《東方學報》45。1973,京都 礪波護,〈中世貴族制の崩壞と辟召制〉,《東洋史研究》21:3。1962,京都。後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4. 英文單篇論文 Didier, John C., “Messrs. T'an, Chancellor Sung, and 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 (Hua shu): tex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raditions,” Asia Major 11, 1998. Didier, John C., “Way Transformation: Universal Unity in Warring States through Sung China. 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 ('Hua Shu') and the Rrenewal of Metaphysics in the Tenth Century,”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Fang Cheng-Hua(方震華), “The Price of Orthodoxy: Issues of Legitimacy in the Later Liang and Later Tang,” Historical Inquiry 35, 2005. Hartwell, Rob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2, 1982. Kurz, Johannes L., “Han Xizai (902-970): An Eccentric Life in Exiciting Times,” In Peter Lorge ed.,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2011. Kurz, Johannes L., “The Invention of a Faction in Song Historical Writings on the Southern Tang, ” Journal of Sung Yuan Studies 28, 1998. Ng, Pak Sheung(伍伯常), “The Continuity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T'ang-Sung Era: the Socio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Cultural Impact of the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Southern T'ang (937-975),”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97. Twitchett, Deni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ang Ruling Class: New Evidence from Tun-huang ” ,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 5. 學位論文 毛漢光,《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從官吏家庭背景看社會流動》。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瑋平,《唐末五代初長江流域下游的在地政治──淮、浙、江西區域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何永成,《十國創業君主個案硏究──楊行密》。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2 吳書萍,《七、八世紀唐代江南地域的士人研究:特論其政治和社會背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9 吳德明,《吳、南唐文職幕府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 宋德熹,《由門第觀念的形成看唐代前期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4 張輝,《略論唐代薦舉》。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劉翔飛,《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三、工具書 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朱玉龍編,《五代十國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胡戟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会科学, 2002 郁賢浩,《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陶易,《唐代進士錄》。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傅璇琮、龔延明編,《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教育,2009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萬斯同,〈南唐將相大臣年表〉,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隋唐五代五史補編.參》。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古籍,1994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56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四、資料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1 「中國方志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10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35201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唐代人物知識ベース」線上資料庫:http://tkb.zinbun.kyoto-u.ac.jp/pers-db/ 「唐代交通地理資訊系統」: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ng.aspx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36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的崛起,乃中國歷史上極為顯著的歷史現象。它一方面標誌著中國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另方面則確立了東南地帶在近世中國的主導地位。然而,此重大現象的形成背景,迄今仍缺乏全面且系統的爬梳,這個研究上的空白,遂成了本研究的起點。
本論文選取在宋初文化界極為活躍的東南士人──主要是指淮南、江南、江西、兩浙、福建──作為主要觀察對象;另方面,則將範圍鎖定在對其影響至深的南唐政權主要轄境:江淮一帶。在章節安排上,本文主要依循時序而下,從唐末黃巢之亂爆發的874年考察起,終於南唐政權為北宋所滅的974年。至於考察的焦點,則置於東南士人的自身文化發展,與政治對其造成的外緣影響,這兩大線索之上。職是之故,本論文依次討論了東南士人與唐末朝廷、江淮各自立政權、楊吳,以及南唐諸政權的交互關係。 經由本文的討論,可以知道東南士人早在唐末便已享有極高的文化聲望與優勢,然而當他們步入為世家大族把持的科場與宦場時,卻時常得面臨各種有形無形的阻礙,難以打入政權核心。前述的局面,為唐末大亂所打破,大批東南士人不再遠赴京師尋求發展,轉而滯留鄉里,或與鄰近的自立政權合作。作為其中一股重要勢力的楊吳政權(892-937),在十世紀前後結束了江淮一帶的戰事,令當地的文化事業得以穩定發展。其後,在其重臣徐溫、徐知誥父子的有意建設下,楊吳開始逐步展開了其「文治」進程。繼其而立的南唐(937-974),更進一步深化此趨勢,成為一高度「文官化」、「士人化」的政權,其轄下士人也因而在政治上獲得許多發揮的空間。 唐宋之際東南士人的文化積累,並沒有隨著南唐亡國而逝,反倒以一種文化遺產的樣態,寄託在宋初東南士人身上,透過其中介與傳衍,最終得對北宋士人文化發揮出重大的引領作用。也正是靠著這股雄厚的文化基底,東南士子方得以突破宋初統治者「重北輕南」的取士方針,大舉湧入仕途,逐步扭轉宋代統治階層的組成結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rise of southern literati東南士人 in the middle of the New Song Dynasty (960-1127) was an eminent phenomenon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n one hand, this phenomenon symbolized the shift of Chinese cultural centre from north to south; on the other hand, the phenomenon w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emergence of Southeast regions as a core of Chinese cultural lives in the Late Imperial China. However, the background of this important phenomenon had still not been clarifi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which became the main subject for this thesis aiming to deal with.
This thesis chooses the Southeastern (including Huainan淮南, Jiangnan江南, Jiangxi江西, Zhejiang浙江amd Fujian福建) literati whose reputations were widely respected by republic of letters of the early Song Dynasty, as the principl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anwhile, since many Southeastern literati of the early Song came from Sothern Tang南唐 (937-974), the biggest southern regime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五代十國, its primary territory, which means Jiang-huai, would become the primary scope of ge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in this study. The base point of this thesis was set in 874, the year when Huang Chao Rebellion erupted, and the end point was set in 974, the year when Sothern Tang was conquered by Northern Song. The main concern of this thesis is a twofold one: the first is abou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Southeastern literati in terms of how they accumulated their own cultural superiority between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e second i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government on the Southeastern literati at this stage. In order to elaborate these two themes, this study will emphasize on the Southeastern literati’s interactions with the late Tang royal court, the Jiang-huai military governments, the Wu and the Southern Tang in sequential order.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Southeastern literati possessed significant cultural power and prestige during late Tang. Despite their cultural superiority, they could not transform their cultural influences into political achievement in the late Tang, due to the fact the politics was monopolized by the Medieval aristocracy. However, the tremendous turmoil of late Tang thoroughly smashed aforementioned situation. Considering the unrest circumstances, many Southeastern literati chose to retreat to or stay in their homeland, while co-operating with Jiang-huai military governments. Around the tenth century, the Yang Xing-Mi bloc楊行密集團, a major force of the Jiang-huai military governments, initiatively pacified the war in Jiang-huai area. This progress relieved the literati from the warfare, which in turn benefitte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Jiang-huai government. Thereafter, led by the chief minister Xu Wen徐溫 and Xu Chi Kao徐知誥, the Wu kingdom undertook a series of reforms that emphasized on the scholarization of bureaucrats. Sothern Tang, the successor of Wu kingdom, not only inherited the policy of reformation, but deepened its degree to the extreme level. In the late Sothern Tang (943-974), the scholarized bureaucrats, lots of them were literati, had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group in politics. In this trend, Southeastern literati obtained more and more opportunities to join this regime, which naturally returned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Southeastern literati. The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Southeastern literati between Tang and Song Dynasty did not vanish along with the decadence of Southern Tang; instead, the Southeastern literati of the early Song were significantly indebted to this heritage. Meanwhile, by way of conclusion, the legacy of these literati was to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tial to the literal culture of the North So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16:2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23011-1.pdf: 15701572 bytes, checksum: 7535e62568d6a5f8547652a0542c704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格目次 VII 緒論 宋初文物江南來:唐宋之際東南士人的文化遺產 1 一 緣起:南方士人的崛起 1 二 歷史背景: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 3 三 考察對象: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 8 四 探索途徑:政治與士人的雙向互動 9 五 研究回顧:東南士人崛起的政治、文化因素 12 政治層面的外緣影響 12 文化發展的內在驅力 16 六 論旨與架構 20 第一章 唐末東南士人的舉業與仕宦 23 一 唐末舉場中的東南士人 25 二 唐末東南士人的仕途發展 40 三 唐末東南士人的中央觀感與認同 49 第二章 唐末江淮的獨立潮與東南士人的新處境 63 一 唐末東南士人與在地政權 67 二 楊吳前期的政治與士人 80 三 楊吳前期士人的政治意向與實踐 94 第三章 吳唐之際的文治轉向與士人 103 一 文治轉向的發端:徐溫秉政時期(909-919) 105 二 楊吳的立國與「文治政策」的確立(919-936) 114 三 「文治政策」的深化:南唐先主時期(937-943) 128 四 吳唐之際的士人發展與政治實踐 144 第四章 南唐二主時期的「文官政治」與士人發展 161 一 「文官政治」的高峰:南唐中主(943-961)時期 164 二 「文官政治」的調整:南唐後主(961-975)時期 180 三 南唐二主時期的士人發展與政治實踐 190 結語 從沉抑到奮起:唐宋之際東南士人的政治發展及其意義 213 引用書目 221 附錄 231 附錄1 唐末(860-904) 進士豋第人物表 231 附錄2 唐末(860-904)東南進士仕宦統計表 252 附錄3 《唐才子傳》末三卷傳主表 258 附錄4 唐末(860-905)中央樞要官人物表 262 附錄5 唐末(879-907)江淮藩鎮文職僚佐表 274 附錄6 楊吳/南唐重要藩鎮州長年表 279 附錄7 吳唐之際的江淮文臣表 285 附錄8 南唐二主時期新進文臣表 295 附錄9 楊吳後期至南唐時期北上應舉的東南士人表 300 附錄10 南唐進士登第人物表 302 附錄11 南唐諸科登第人物表 30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與政治──以楊吳、南唐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The Southeastern Literati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梁庚堯(Ken-Yao Liang),方震華(Cheng-Hua Fang) | |
dc.subject.keyword | 文化重心南移,十國,士人文化,文官化,區域史,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shift of Chinese cultural centre from north to south,the Ten Kingdoms,literati culture,the scholarization of bureaucrats,regional history, | en |
dc.relation.page | 30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3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