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政治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10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業立(Yeh-Lih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Po-Jui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柏叡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9:56:03Z-
dc.date.available2017-02-08
dc.date.copyright2017-02-08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12-26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Arthur A. Berger原著,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台北:風雲論壇。
Babbie, Earl原著,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丁仁方,1999a,〈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10:59-82。
丁仁方,1999b,《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
丁文郁,2011,〈台灣農民運動〉,《農業推廣文彙》,56:281-290。
中國時報,2005,〈漁船老舊、漁場縮小、家族式經營 再加上缺乏國際觀 拖網漁業風光盡失〉,C2版。
方雅芬等,2001,《大船入港 快樂出帆:基隆的故事》,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王金壽,2004a,〈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王金壽,2004b,〈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台灣政治學刊》,8(1):99-146。
王金壽,2006,〈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台灣政治學刊》,10(1),103-162。
王金壽,2007,〈政治市場的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14(2):25-51。
王建民,2003,《台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北京:九州。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47-174。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沈國屏,1995,〈地方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治的轉型:高雄縣個案〉,《東海大學學報》,36。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1):77-94。
王業立、蔡春木,2004,〈從對立到共治:台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21:189-216。
台灣水產,2014,〈大陸對「台灣地區漁港建設考察報告」〉,6/12,網址:http://cwin.com/scpnews/view.asp?id=6330,最後檢索日期:2016/09/07。
台灣水產電子報,2014,〈大陸對「台灣地區漁港建設考察報告」〉,網址:http://cwin.com/scpnews/view.asp?id=6330,最後檢索日期:2016/09/17。
安嘉芳編,2005a,《基隆市議會口述歷史》,基隆:基隆市議會。
安嘉芳編,2005b,《基隆市議會會志》,基隆:基隆市議會。
朱雲漢,1988,〈從總體社會結構的變遷看自立救濟街頭運動的湧現〉,台北:自力救濟與公權力行使研究發表會會議論文。
自由時報,2013,〈基隆漁會明選舉 拼理事長 謝建政、游日興同門鬩牆〉,3/12,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61934,最後檢索日期:2016/08/02。
自由時報,2014,〈漁業產值首破百億 基隆將推觀光〉,9/19,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 paper/ 916723,最後檢索日期:2016/06/20。
自由時報,2015,〈基隆漁產直銷北市 推認證標章〉,7/16,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5490,最後檢索日期:2016/12/04。
吳乃德,1993,〈人口流動、地方派系與政治支持:檢視一個傳統的政治智慧〉,《臺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吳乃德、陳明通,1993,〈政權轉移和精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精英的歷史形成〉,《臺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芳銘,2002,〈農漁會的政經二元性格〉,中國時報,10/1,A15。
吳恪元,1991,《台灣地區漁會組織功能及業務系列研究之二》,台北: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漁業局。
吳重禮,2002,〈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議:美國「機器政治」分析途徑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17:81-106。
吳振嘉,2003,《選舉制度變革的影響因素—以日本、台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振嘉,2003,《選舉制度變革的影響因素-以台灣、日本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晨瑜,2007,《漁會組織再造與事業經營之研究-兼論台北縣各區漁會漁會之發展》,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李佳珍,1999,〈臺灣地區漁會信用部經營績效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41:197-215。
杜慶承,2005,〈中央政權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選舉研究》,12(1):117-145。
沈大焜、洪柏懿編,2012,《耕耘台灣農業大世紀-漁業風華》,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卓仕文,2011,〈台灣農會政治角色的歷史變遷〉,《大葉大學通識學報》,8:37-52。
林再生,1999,《煤港・雞籠-基隆煤業史手記》,基隆:基市文化。
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 :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4:3-55。
林明瑩,2012,《地方派系在立法政策上的競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瑩,2012,《地方派系在立法政策上的競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奕成,2005,《網絡政治:農會、派系與地方公職選舉-竹蘭鄉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朝雄,2001,《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境界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林榮昌,1997,《台灣地區漁會信用部經營效率之分析—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國立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2015,〈查察賄選暴力執行小組成立會議〉,法務部電子報,網址:http://www.moj.gov.tw/fp.asp?xItem=9056&ctNode=13840&mp=555,最後檢索時間:2016/08/28。
邱圓庭、王釗東、林怡廷,2014,〈基竹嘉三市 綠營僅拿市府 藍軍基層潰堤〉,datajournalismNTU,網址:http://datajournalism.ntu.edu.tw/post/103972178563/ more,最後檢索日期:2016/9/06。
姚人多,2008,〈再論政權轉移之治理性:回應吳乃德〉,《台灣社會學》,19:199-213。
施正鋒,2002,《黨政同步 民進黨已無決策功能》,11/14,聯合報,網址:http://mail.tku.edu.tw/cfshih/politics%20observation/newspaper/20021123.htm,最後檢索日期:2016/08/16。
洪連成,1994,《基隆市機關志(初稿)》,基隆:基隆市政府。
徐永明、陳鴻章,2002,〈地方派系在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二00二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全球化與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嘉義: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高永光,2000,〈「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臺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7(1)
高永光,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二00二年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
高永光,2003,〈政黨輪替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基隆市的個案分析〉,「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高溪池,2010,《基隆選舉錄》,基隆:雙信。
基隆市政府主編,1957,《基隆市志》,基隆:文獻委員會。
基隆市政府主編,1998,《基隆市歷年統計要覽專刊(35年至85年)》,基隆:主計處。
基隆市政府主編,1999,《基隆河文化》,基隆:文化中心。
基隆市政府主編,2000,《綜合開發計劃》。
張昆山、黃政雄,1996,《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
張容瑛,2014,〈臺北都會區港口城市的困局——再生中的基隆?〉,《地理學報》,72:5-29。
張瑞暉,2002,《台灣漁會信用部經營效率與規模經濟之分析》,國立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榮輝、廖振盛,2004,〈地區漁業經營形態與漁會信用部成本效率之分析〉,《農業經濟半年刊》,75:149-178。
盛杏湲,2002,《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中央日報,10/24,第三版觀念世界。
許振明,2004,〈台灣的農業金融問題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3(4):125 -145。
郭力維,2012,《台灣地區信用部經營績效與財務指標相關性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論文。
郭明政,2011,〈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傳承與轉型-中華民國發展史論文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收錄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31-67。
陳世一,2001,《基隆漁業史》,基隆:基隆市政府。
陳世一,2003,《港都雞籠 文化出航:基隆港人文拼圖調查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陳延輝、蕭晉源,2005,《台南縣派系興起與政黨政治的確立》,臺北:秀威。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明通與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 77-97。
陳明通與鄭永年主編,1998,《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
陳威名,2005,《台灣農(漁)會信用部財務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忠,2005,《政黨組織再造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約宏,1986,《漁會組織功能與漁會環境-基隆區漁會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泰尹,2008,《民主化後的地方派系:以嘉義縣林派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陽德,1981,《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四季。
報導者,2016,〈基隆建港130年,一座邊緣城市的轉型許諾〉,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keelung-port-130th-anniversary,最後檢索日期:2016/08/05。
游秀文,2003,《台灣漁會恢復實施股金制可行性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應用經濟所碩士論文。
湯京平、陳冠吾,2013,〈民主化、派系政治與公民社會-以嘉義縣的社區營造與「終結派系」為例〉,《台灣民主季刊》,10(2):105-138。
黃幼宜,2007,〈基隆市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國政研究報告》,網址:http://www.npf.org.tw/2/2241,最後檢索日期:2016/06/16。
黃芳玫、卓怡伶、雷立芬,2008,〈台灣漁會薪資制度之研究〉,「第九屆全國實證經濟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主辦。
黃芳玫、張竣翔、吳珮瑛,2010,〈台灣漁會每薪點支付金額與盈餘之研究〉,《農業與經濟》,44:1-38。
黃德福、劉華宗,1995,〈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選舉研究》,2(2):63-82。
新新聞,2014a,〈基隆只剩謝、林兩大家族〉,4/29,網址:http://www.new7.com.tw/NewsV iew.aspx?i=TXT20140423144722Q3N,最後檢索日期:2016/08/10。
新新聞,2014b,《老農津貼改革 被選票綁死》,1/21,網址: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40115141007FD7,最後檢索日期:2016/08/16。
新新聞,2014c,《新系、游系 贏家中的贏家》,12/01,網址: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41201173729B0D,最後檢索日期:2016/08/26。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4,《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上冊。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廖坤榮,1997,〈地方農會的改變與調適:農會信用部經營弊端與改革〉,《中國地方自治》,50(3):4-14。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路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6:163-190。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廖振盛,2010,〈台灣地區信用部經營效率與總要素生產力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61(3):1-15。
趙永茂,1997,《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盧出版社。
趙永茂,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政治科學論叢》,14:153-182。
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持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季刊》,1(1): 85-117。
趙永茂,2009,〈我國地方制度的改革工程〉,《研考雙月刊》,34(4):44-59。
趙永茂、黃瓊文,2000,〈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雲林縣水林鄉農會一九七○及一九九○年代為例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3:165-200。
趙揚清、劉旭峰,2007,〈我國各縣市地方政府財政概況評析〉,《國政研究報告》,網址:http://www.npf.org.tw/2/3671,最後檢索日期:2016/06/16。
遠見,2016,《縣市長滿意度,政治明星的蜜月期結束了?》,5/30,網址: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9343_1.html,最後檢索日期:2016/08/13。
劉祥熹、莊慶達與林榮昌,1997,〈臺灣地區漁會信用部經營績效之分析-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基層金融》,35。
潘彥儒,2013,《台灣地區漁會信用部經營狀況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所碩士論文。
蔡育軒、陳怡君與王業立,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25(4):93-135。
蔡育軒、陳怡君與王業立,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25(4):93-135。
蔡佳泓、王鼎銘、林超琦,2008,〈選制變遷對政黨體系之影響評估:變異量結構模型之探討〉,收錄於黃紀、游清鑫主編《如何評估選制變遷:方法論的探討》,台北:五南圖書。
蔡明惠,1998,《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台北:洪葉文化。
蔡智穎,2015,《基隆何去何從?從生活世界的觀點論北北基合併議題》,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碩士論文。
盧信宏,2011,《誰取代了侍從主義?政治分歧與選制變遷下雲林縣政治連結的持續與變遷》,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金文,2001,〈基隆產業結構的變遷過程與製造業區位分析〉,《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學報》,1:335-406。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威仕曼。
韓秀珍,2002,《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2001年市長、立委選舉以及2002年市議員選舉-基隆市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會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英俊,2011,《宜蘭縣漁會會員政治參與之研究-以頭城區漁會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簡錫堦,2008,〈解構金權 鞏固民主〉,《台灣民主季刊》,5(3):185-192。
潘侑霙,2009,《從政策網絡理論分析老人社區照顧政策—以台南縣佳里鎮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珍,2005,〈從資源網絡連結看社區照顧網之建構-以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實施運作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0:476-491。
貳、西文部分
Bosco, Joseph. 1992. “Taiwan Faction: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31(2): 157-183.
Esienstadt, S. N. and L. Roniger. 1980. “Patron-Client Relations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 Exchang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2(1): 42-77.
Firth, Raymond. 1957. “Introduction to Factions in Indian and Oversea Indian Societ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8: 291-295.
Jacobs, J. Bruce. 1979.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si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The China Quarterly, 78: 237-273.
Kaufman, Robert R. 1997. “Corporatism, Clientelism, and Partisan Conflict: A study of Seve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uthoritarian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James M. Malloy, ed.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79. pp.109-48.
Kitschelt, H. 2000. “Linkages Between Citizens and Politicians in Democratic Politie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3(6-7): 845-879.
Kitschelt, H. and Wilkinson, S. 2007. “Citizen-Politician Linkages: An Introduction.” In Patrons, Clients, and Policies: Patterns of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and Political Competition, Herbert Kitschelt and Steven Wilkinson, ed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9.
Rae, Douglas W. 1971.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 Rev. ed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Wang, Chin-Shou. 2004.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Breakdown of Clientelism in Taiwan, 1987-2001.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icago.
Ware, Alan. 1987. Citizens, Parties, and the Stat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mmer, R. D. and Dominick, J. R. 1994.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Wimmer, R. D. and Dominick, J. R. 2000.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100-
dc.description.abstract農、漁會和水利會在台灣的地方政治當中,經常扮演著協助地方派系、政黨選舉動員的角色。不過由於漁會位置分散、會員人數不足以使特定區域候選人當選,使得漁會在地方政治的研究當中,並不如農會般受到學者關注。過去的文獻中未見針對漁會與派系、政黨間互動過程的討論。因此,本研究要問的問題是,漁會在地方政治上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並且在經過了地方與中央的政黨輪替之後,會產生何種轉變?漁會和派系、政黨之間的侍從結構是否變遷或消失?
本研究以漁會為主要視角,並選定基隆為個案。基隆漁業發達,漁會長期在地方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歷屆九位理事長中有三位曾經擔任過市議員,其重要性不可言喻。近年來,由於基隆地方政經環境變遷,地方派系在地方上亦漸趨式微,並朝兩黨化發展,既有的侍從結構產生改變。檢視基隆漁會個案後發現:(一)漁會在地方政治上的動員能力不如以往,單憑漁會的支持不足以左右選情。(二)由於漁會的財政仰賴地方政府補助,加上漁港建設受中央漁業政策影響甚深。因此,在民進黨取得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之後,漁會過去與國民黨間的侍從連結已經鬆動,進而往執政黨靠攏,執政黨亦能透過行政資源拉攏漁會。本研究認為,從基隆的個案可以看出傳統的侍從連結鬆動、恩庇連結的兩黨化、多黨化,呼應先前若干研究的結果。同時,民進黨的侍從連結,與過去國民黨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一方面透過政策式侍從網絡連結漁民,另一方面又以私人交情、提供服務來拉攏漁會主事者,藉以改變漁會政治動員的對象。然而,此種連結方式是否出現在其他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又是否成功改變農漁會的政黨屬性,則有賴後進研究者更多的研究補足。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aiwan’s local politics, Farmers’ Associations, Irrigations Associations, and Fishermen’s Associations are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providing resources of electoral mobilization for local fac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However, the Fishermen’s Associations are less concerned in the study of local politics due to the sporadically located feature as well as the insufficient members for candidates to win the local election. Past studies have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ishermen’s Associations, local factions, and part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the paper will answer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the role the Fishermen’s Association plays in local politics? How does the party alternation at the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 impact on the role? Does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 or weaken the cliental linkage between the Fishermen’s Association and local factions?
In this paper, Keelung Fishermen’s Association in Keelung is concentrated. The Fishermen’s Association has long been an important player in Keelung’s politics due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fishery industry in the region. For example, 3 out of 9 Chairmen of the Association were elected as members of the city counci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led to the decline of local factions and emergence of the two-party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established cliental structure has been changed. There are 3 findings in the research: first, the ability of electoral mobilization of the Fishermen’s Association has decreased. Though supported by the Association, candidates still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winning the election. Second, the worsen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resulted in the dependence on the subsidy of the government, particularly the local governmen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ct. With the success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elung Fishermen’s Association and Kuomintang (KMT) was weakened and the phenomenon of “patron shift” was found in the cliental structure. Third, a new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in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DPP. The DPP consolidated the supports of fishermen by providing not only favorable policies, but also private services and relations. The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change of the cliental linkage and diversification of patr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past studies. Nevertheless,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DPP and Keelung Fishermen’s Association exists in other cities, and whether the loyalty of such Associations will be changed successfully by the linkag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9:56:0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3322049-1.pdf: 2915280 bytes, checksum: e47960dca60910b6ffeef5a256dfec9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謝辭…………………………………………………………………………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錄…………………………………………………………………...…..vii
圖目次……………………………………………………………………..ix
表目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3
第三節 研究範圍……………………………………………………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設計…………………………………………...17
第一節 文獻回顧……………………………………………………17
第二節 研究架構……………………………………………………28
第三節 章節安排……………………………………………………29
第四節 訪談對象……………………………………………………30
第三章 基隆漁會與地方政治發展……………………………………...33
第一節 基隆整體概況簡析…………………………………………33
第二節 基隆市政治結構與發展……………………………………40
第三節 漁會組織在基隆的發展……………………………………53
第四節 基隆漁會的侍從連結………………………………………62
第四章 漁會侍從連結的變遷…………………………….……………..71
第一節 侍從連結的變遷背景………………………………………71
第二節 漁會與政黨關係的變遷……………………………………77
第三節 漁會未來的政治角色………………………………………91
第五章 結論……………………………...……………………………..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1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104
參考文獻………………………………………………………………...107
附錄………………………………………………………………...........119
 
圖目次
圖2-2-1 本文研究架構圖………………………………………………..28
圖3-1-1 基隆近十五年人口趨勢圖……………………………………..33
圖3-1-2 基隆市就業者之職業結構………………………………….….34
圖3-2-1 基隆歷屆村里長政黨比例……………………………………..49
圖3-3-1 基隆區漁會組織架構圖………………………………………..56
圖3-3-2 基隆區漁會各項事業收入……………………………………..57
圖3-3-3 基隆區漁會各項事業盈餘……………………………………..58
圖3-4-1 漁會歷年補助款………………………………………………..66



 
表目次
表1-2-1 農漁會會員數比較………………………………………………5
表1-3-1 本研究議題範圍………………………………………………..10
表1-4-1 訪談對象表……………………………………………………..30
表3-1-1 2008-2015我國主要港口進出港船舶統計………………….…36
表3-2-1 第16屆至18屆議員選舉各政黨席次及得票率統計表……..45
表3-2-2 近十年基隆市選舉政黨得票率………………………………..47
表3-2-3 基隆市歷屆市長與議長及所屬派系…………………………..50
表3-3-1 1985後基隆區漁會理事長、常務監事與總幹事名單………..5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漁會侍從連結的變遷(1985-2016)-以基隆區漁會
為例
zh_TW
dc.titleThe Change of Cliental Linkage of the Fisherman's Association (1985-2016): Case Studies in Keelu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5-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趙永茂(Yong-Mao Zhao),丁仁方(Jen-Fang Ting)
dc.subject.keyword漁會,侍從主義,地方派系,zh_TW
dc.subject.keywordthe Fishermen’s Association,patron-clientelism,local factions,en
dc.relation.page12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60385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6-12-2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政治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政治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8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