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e
Collection's Items (Sorted by Submit Date in Descending order): 1 to 20 of 235
Issue Date | Title | Author(s) | Department |
---|---|---|---|
2019 | 當⽣命的脈絡由海洋編織:與尾關‧露絲《時光的彼岸》共寫人類世敘事 | Chia-Yu Chen; 陳佳妤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20 | 論多麗絲·萊辛《野草在唱歌》中的創傷政治 | Yu-Hsuan Shen; 沈聿宣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21 | 對失憶的反思:石黑一雄《被埋葬的記憶》中的記憶敘事 | Min-Jyun Hou; 侯旻君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烏托邦與記憶:奧塔維亞.巴特勒《撒種的比喻》與《才幹的比喻》 | Tai-Yi Wu; 吳太一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喬.薩柯紀實漫畫中疼痛與創傷的摩擦呈現 | Chi-ling Hou; 侯淇齡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20 | 卡森.麥卡勒斯《婚禮中的成員》與《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種族與性別他者 | Wei-Shiuan Pan; 潘維萱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跨世代的主體性追求: 楊小娜《綠島》之中的抗拒與共謀 | Yi-chen Chen; 陳怡蓁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童妮‧摩里森的《寵兒》與《恩惠》中的奴隸、創傷與女性社群的可能/不可能性 | Jing Liu; 劉靜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負向性中的自我反思:艾瑞斯·梅鐸小說中的藝術和道德辯證 | Chen Chang; 張辰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茶仙子」:伊麗莎白・蓋斯凱爾與陳玉慧小說中的女性和茶文化 | Yao Hsiao; 蕭瑤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回應創傷:伊米爾‧麥克布萊德《半成品女孩》與《小波西米亞人》中的愛爾蘭女孩和互為主體性 | Amelia Wan-Chi Chen; 陳宛琪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萊克特醫師與德古拉伯爵:連續殺人犯小說中兩種原型之研究 | Hsin-Shun Chang; 張興舜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8 | 電影/藝術:尚–盧.高達、侯孝賢與蔡明亮之電影中藝術作品的挪用 | Peng Hsiung; 熊芃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8 | 「殘跡使凹痕處增光」:馬克.多蒂的複寫詩學 | Su-Pi Lin; 林素碧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8 | 變態太平洋:在美國帝國的時代串聯夏威夷與菲律賓的性相文化 | Ding-Liang Chen; 陳定良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21 | 《咆哮山莊》和《紅樓夢》中的茶與女性 | Shih-Han Tseng; 曾詩涵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二十世紀初的莎士比亞故事:在中國語境中轉換、合作和同化 | Yun-fang Dai; 代雲芳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賦身貝克特: 薩繆爾.貝克特戰後文學中的身體與感官感覺 | Kuan-Wei Huang; 黃冠維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9 | 書寫記憶:愛特伍《盲眼刺客》的療癒歷程 | Tzu-Min Lin; 林資閔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2018 | 世界起源:史賓諾沙、康德與黑格爾之本體論與內在性及超越性對照關係 | Ying-shan Chen; 陳櫻珊 | 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
Collection's Items (Sorted by Submit Date in Descending order): 1 to 20 of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