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970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文貞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Chih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郁質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9:34:1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2-17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2-17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2-1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中文文獻
一 、專書 Desmond Tutu(著),江紅(譯)(2013)。《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彩虹之國的重建與和解之路》。新北市:左岸文化。 John Pampallis(著),蔡百詮(譯)(1997)。《南非現代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Ruti G. Teitel(著),鄭淳宜(譯)(2001)。《變遷中的正義》。12版。台北市:商周。 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2008)。《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12版。台北市:五南。 布魯斯•康明思(著),林添貴(譯)(2013)。《朝鮮戰爭-你以為已經遺忘,其實從不曾瞭解的一段歷史》。新北市:左岸文化。 朱立熙(2007)。《國家暴力與過去清算-從韓國518看台灣228》。台北市:允晨文化。 吳叡人(2016)。《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台北市:衛城。 李怡俐(2016)。《當代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台灣的經驗比較》。台北市:元照。 李惠宗(2008)。《憲法要義》,四版。台北市:元照。 李震山(2007)。《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為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市:元照。 花亦芬(2016),《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台北市:先覺。 施正鋒(2007)。《台灣政治史》。台中市:財團法人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2009)。《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陳培豐等(譯)(2014)。《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市: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彭懷恩(1994)。《台灣政黨政治》。台北市:風雲論壇。 森山茂德(著),吳明上(譯)(2005)。《韓國現代政治》。台北:五南。 奧比•薩克斯(著),陳毓奇、陳禮工(譯)(2013)。《斷臂上的花朵:從囚徒到大法官,用一生開創全球憲法典範》。台北市:麥田。 葉俊榮(1997)。《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台北市:自版。 葉俊榮(2003)。《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市:元照。 葉俊榮、許宗力(1996)。《政府資訊公開制度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2015)。《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一 清理威權遺緒》。新北市:衛城。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2015)。《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二 記憶歷史傷痕》。新北市:衛城。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2015)。《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三 面對未竟之業》。新北市:衛城。 潘興明、李忠(2000)。《南非:在黑白文化的撞擊中》。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蔡增家(2005)。《南韓轉型:政黨輪替與政經體制的轉變》。台北市:巨流。 戴寶村(2006)。《臺灣政治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二、書之篇章 石忠山(2013)。〈轉型社會的民主、人權與法治-關於「轉型正義」的若干反思〉,收於:施正鋒(編),《轉型正義》,頁37-71。台北市:翰蘆。 吳叡人(2013)。〈論政治的道德基礎〉,收於:Desmond Tutu(著),江紅(譯),《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彩虹之國的重建與和解之路》,頁5-20。新北市:左岸文化。 林子儀(2002)。〈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從保障隱私權的觀點論基因資訊的利用與法的規制〉,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當代公法新論(中)》,頁693-726。台北:元照。 張文貞(2014)。〈隱私、宗教、信仰、表意自由權〉,收於:廖福特(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頁235-262。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 陳南州(2013),〈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之評介與省思〉,收於:Desmond Tutu(著),江紅(譯),《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彩虹之國的重建與和解之路》,頁21-62。新北市:左岸文化。 黃文雄(2001)。〈政治轉型期的正義和法律〉,收於:Ruti G. Teitel(著),鄭淳宜(譯),《變遷中的正義》,頁VI-XII。台北市:商周。 黃長玲(2015)。〈遲了六十年的遺書〉,收於:呂蒼一、林易澄、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頁11-15。新北市:衛城。 三、期刊論文 王泰升(2003)。〈如何展開研究並搜尋參考資料〉,《月旦法學教室》,14期,頁99-108。 王泰升、陳昭如(2004)。〈近代政府檔案與法律史研究〉,《檔案季刊》,3卷1期,頁19-35。 石忠山(2011)。〈當代韓國政黨政治之發展與挑戰〉,《台灣國際研究季刊》,7卷1期,頁113-146。 朱立熙(2011)。〈南韓的民主轉型-以光州事件為分水嶺〉,《台灣國際研究季刊》,7卷2期,頁155-182。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期,頁1-34。 吳宗謀(2003)。〈軍事機關與秘密保護法制:以國家機密保護法為中心〉,《軍法專刊》,49卷12期,頁20-35。 吳俊瑩(2011)。〈政府資訊公開法制的誕生與臺灣史研究脈動(2000-2008)〉,《史原》,復刊2期,頁83-144。 吳淑玉(2014)。〈國家檔案開放應用歷年成果〉,《檔案季刊》,13卷4期,頁72-79。 吳叡人(2015)。〈作為政治的轉型正義〉,《台灣人權學刊》,3卷1期,頁93-102。 李怡俐(2012)。〈轉型正義的機制與脈絡因素:以台灣為例〉,《台灣人權學刊》,1卷2期,頁145-176。 李建良(2003)。〈檔案銷毀相關法律問題探析〉,《檔案季刊》,2卷3期,頁1-15。 李震山(2003)。〈國家機密保護法介評〉,《月旦法學雜誌》,97期,頁287。 李震山(2005)。〈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307期,頁16。 李震山(2007)。〈政府資訊公開法與隱私權保障〉,《研考雙月刊》,3期,頁50-60。 林玉萍(2007)。〈現代軍事史研究在檔案申請上的困境與突破〉,《檔案季刊》,12卷2期,頁179-222。 林明鏘(1993)。〈公務機密與行政資訊公開〉,《臺大法學論叢》,23卷1期,頁51-86。 范姜真媺(2001)。〈政府資訊公開與個人隱私之保護〉,《法令月刊》,52卷5期,頁29-42。 范盛保(2014)。〈南非轉型正義的反思─試以約翰.羅爾斯正義論的原初立場析論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卷3期,頁151-171。 張文貞(2003)。〈中斷的憲法對話:憲法解釋在憲法變遷脈絡的定位〉,《臺大法學論叢》,32卷6期,頁61-102。 陳芳明(2007)。〈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思想》,5期,頁83-94。 陳愛娥(2000)。〈政府資訊公開法制的憲法基礎〉,《月旦法學雜誌》,62期,頁24-35。 陳翠蓮(2008)。〈歷史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期,頁179-222。 陳鴻偉(2012)。〈人權、政體轉型與記憶政治:一個轉型正義視角的檢討〉,《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0期,頁95-147。 湯德宗(2006),〈政府資訊公開法比較評析〉,《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6期,頁37-115。 黃涵榆(2012)。〈「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遺忘」,或生命的歸零?有關檔案、見證與記憶政治的一些哲學思考〉,《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6卷2期,頁53-92。 楊以彬(2006)。〈南韓民主化過程之簡析-以Huntington民主化理論為分析觀點〉,《人文與社會》,1卷9期,頁301-331。 葉俊榮、張文貞(2006)。〈路徑相依或制度選擇?論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的模式〉,《問題與研究》,45卷6期,頁1-31。 四、學位論文 任誼湧(2008)。《憲法資訊自由之保障-以檔案法及政府資訊公開法為中心》,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傳智(2009)。《轉型正義之理論與實踐──以二二八事件之處理為例》,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黃若羚(2007)。《轉型正義與法院之功能角色》,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正祥(2008),《轉型正義之法治課題及應有方向之探討:除了真相還要什麼?以懲罰制度之必要性與可行性為重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家榜(2014)。《資訊自由與資訊公開-兼論我國資訊公開法制之建構與實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瑀軒(2008),《我國資訊公開法制衝突之探討─以政府資訊公開法、檔案法與行政程序法為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五、研討會論文 王泰升(2016年11月)。〈論台灣的轉型正義: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發表於:《台灣法學會2016年年度法學會議暨第46屆會員大會「轉型正義與法治變革」研討會》。台灣法學會(主辦),台北。 吳俊瑩(2016年6月)。〈檔案公開現況與轉型正義〉,發表於:《台灣法律史學會2016年度春季研討會》。台灣法律史學會、台大法社中心(主辦),台北。 張文貞(2015年12月)。〈國際人權公約與憲法解釋:匯流的模式、功能及台灣實踐〉,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一○四年度學術研討會》。司法院(主辦),台北。 六、研究報告 吳乃德、吳志光、吳叡人、顏厥安,《轉型正義對檔案開放應用影響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委託研究,2007年。 劉定基、謝碩駿,《國家檔案開放應用及其限制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委託研究,2012年。 七、監察院調查報告 監察院98司調0026號調查報告。 監察院102教調0002號調查報告。 監察院102國調0008號調查報告。 八、網路資源 劉靜怡(2003),《檔案不會自動重現真相,為我們凝聚歷史教訓:重新思考美麗島檔案之高雄展出方式》,載於:http://www.tahr.org.tw/node/355。 《對中華民國(臺灣)政府落實國際人權公約初次報告之審查國際獨立專家通過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2013 年 3 月 1 日,載於http://www.humanrights.moj.gov.tw/ct.asp?xItem=328070&ctNode=37008&mp=200 《檔案共同宣言》,國際檔案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rchivist)網站,http://www.ica.org/sites/default/files/UDA_June2012_web_CH.pdf (最後瀏覽日:2016/7/27) 《「臺灣轉型正義政府作為之探討」公聽會會議紀錄》,2013年7月31日,載於:http://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1_pdfsam_%E7%B4%80%E9%8C%84%E8%88%87%E7%B0%BD%E5%88%B0.pdf 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徵集計畫(105-108年)》,載於:http://www.archives.gov.tw/UserFiles/File/%E5%9C%8B%E5%AE%B6%E6%AA%94%E6%A1%88%E7%AE%A1%E7%90%86%E5%88%B6%E5%BA%A6/23.%E5%9C%8B%E5%AE%B6%E6%AA%94%E6%A1%88%E5%BE%B5%E9%9B%86%E8%A8%88%E7%95%AB(105-108%E5%B9%B4).pdf。 貳、英文文獻 一、專書 Elster, Jon. 2004. Closing the Books: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n, Young Woo. 2010. A Review of Korean History Vol.3(Hahm Chaibong Trans.). Gyeonggi-do: Kyongsaewon. Klug, Heinz. 2010. The Constitution of South Africa: A Contextual Analysis. Oxford: Hart Publishing Ltd.. Lee, Ki-Baik. 1990. A New History of Korea (E. W. Wager & E. J. Shultz, Trans.). Massachusetts,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eh, Jiunn-Rong. 2016. The Constitution of Taiwan: A Contextual Analysis. Oxford: Hart Publishing Ltd.. 二、書之篇章 Boraine, Alex. 2006. Tt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in South Africa Amnesty. Pp. 299-316 in Retribution and Reparat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edited by Jon Elst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o, Kuk. 2013.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Korea: Legally Coping with Past Wrongs after Democratisation. Pp. 289-224 in Law and Society in Korea, edited by Hyunah Yang.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Elster, Jon. 2006. Introduction. Pp.1-14 in Retribution and Reparat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edited by Jon Elst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ster, Jon. 2012. Justice, Truth, Peace. Pp.78-97 in Transition Justice, edited by Melissa S. Williams, Rosemary Nagy & Jon Elster. New York, NY.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Richard A. 2001. Justice and Legitimacy in the South African Transition. Pp.190-217 in the Politics of Memory: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Democratizing Societies, edited by Alexandra Barahona De Brito, Carmen Gonzalez Enriquez, and Paloma Aguilar.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期刊論文 Ciorciari, John D. & Jesse M. Franzblau. 2015. Hidden Files: Archival Sharing,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ght to the Truth. Columbia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46: 1-52. Hanley, Paul. 2013-2014.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Korea: One Country’s Restless Search for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East Asia Law Review 9: 138-166. Melish,Tara J. 2012-2013. Implementing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parative Lessons for the Republic of Korea. Buffalo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19:1-71. Peled, Roy & Yoram Rabin. 2010-2011.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 to Information. Columbia Human Right Law Review 42: 357-401. Szoke-Burke,Sam. 2015. Searching for Right to Truth: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on National Transitional Justice Policies. Berkele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33: 526-566. Teitel, Ruti G.. 2003. Transitional Justice Genealogy. Harvard Human Rights Journal 16: 69-94. West, James M. 1997. Martial Lawlessness: The Legal Aftermath of Kwangju, Pacific Rim Law & Policy Journal 6: 85-168. 四、國際官方組織文件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 (2015), Rule of Law Tools for Post Conflict States: Archives, available at http://www.ohchr.org/Documents/Publications/HR_PUB_14_4_Archives_en.pdf C.H.R. Res. 2005/66 (Apr. 20, 2005), available at http://ap.ohchr.org/documents/alldocs.aspx?doc_id=11160. A. H.R.C. Res. 21/7 (Mar. 28, 2008), available at http://ap.ohchr.org/documents/E/HRC/resolutions/A_HRC_RES_7_21.pdf A. H.R.C. Res.9/11(Sep. 18, 2008), available at http://ap.ohchr.org/documents/E/HRC/resolutions/A_HRC_RES_9_11.pdf G.A. Res. 68/165 (Jan. 21,2014), available at 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68/165&referer=http://www.un.org/en/ga/68/resolutions.shtml&Lang=E E/CN.4/2005/102/Add.1 (Feb. 8,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un.org/Docs/asp/ws.asp?m=E/CN.4/2005/102/Add.1 五、網路資源 BBC News. (2000, May 17). Flashback: The Kwangju massacre, retrieved from http://news.bbc.co.uk/2/hi/asia-pacific/752055.stm Eduardo Gonzalez and Howard VarneyTruth Edited (2013). Seeking: Elements of Creating an Effective Truth Commi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ctj.org/sites/default/files/ICTJ-Book-Truth-Seeking-2013-English.pd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 (2012). Principles of Access to Archiv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ca.org/sites/default/files/ICA_Access-principles_EN.pdf Open Society Foundation. (2013. June 12). The Global Principles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Right to Information (The Tshwane Principl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pensocietyfoundations.org/publications/global-principles-national-security-and-freedom-information-tshwane-principle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970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台灣,政府僅以金錢賠(補)償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期間人權侵害事件的受害者,而並未設立真相調查委員會來調查相關人權侵害事件的真相,受到社會許多質疑。政府不公開相關檔案,造成受害者及研究者均無法取得相關政府檔案資料,也有要求制定關於政治檔案的檔案公開特別法的聲浪。在此背景下,本文欲藉由比較台灣、南韓、南非這三個協商式民主轉型國家,在其轉型正義脈絡下的檔案公開制度,試圖找出台灣與其他兩個被認為人權侵害事件真相發現較高的國家相比,其制度是否確實規範不足。倘若有,則有哪些制度應加以改善;倘若沒有,又是哪些原因造成台灣人權侵害事件的真相如此隱諱?
本文先建立起轉型正義脈絡下的檔案公開制度,並比較台灣、南韓、南非之制度之是否與之相符。本文發現,台灣、南韓、南非皆未針對轉型正義脈絡下的檔案訂定特別規定,而是適用一般的政府資訊公開以及檔案公開法制。三個國家一般性的政府資訊及檔案公開法制之規定,作為轉型正義檔案開放之環境各有利弊,其中,台灣涉及國家機密及國家安全檔案的相關規定,最不利於檔案之揭露。 在台灣、南韓、南非三國之政府資訊制度檔案公開,對於轉型正義檔案開放互有優劣之情形下,本文也發現台灣的真相會特別不明朗的原因,乃是因為並無其他轉型正義機制具有調查政府機關檔案之強制力、民主轉型模式所帶動的政府面對真相之態度、以及台灣檔案管理及開放制度之落實問題。因此本文認為,為了發掘人權侵害事件的真相,台灣應該針對轉型正義脈絡下的檔案訂定特別的檔案公開制度,尤其是針對被藏得最深的國家機密及國家安全之相關檔案。並且,不讓法規命令或行政規則架空法律之適用。此外,也應賦予其他轉型正義機制強制力,讓檔案開放制度下所無法揭露的檔案,仍有被公開的機會。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Nowadays, Taiwanese society demands the government to legislate a special act on disclosure of the archive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The transitional justice measures that Taiwan has so far undertaken were merely to compensate victims. Meanwhile, victims and researchers cannot acquire archives or records to seek out the truth regarding the gross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n the past under the normal archives disclosure syst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attempted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relevant laws applicable to the disclosure of archives related to gross human rights violation in Taiwan is worse than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Then, it tends to figure out the cause of the covered truth in Taiwan by comparing the disclosure systems for the archives under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Taiwan, South Korea, and South Africa.
This thesis discovers that all these three countries do not enact a special act on the disclosure of the archives in transitional justice context. Furthermore, there are no overwhelming merits nor weaknesses for the archives disclosure in transitional justice context in the normal archives or offici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s. However, among the three disclosure systems, Taiwan has the worst problem regarding the disclosure of confidential archives. The reasons that the truth in Taiwan is much blurrier than the other two countries include the access to the related files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institutions, the attitude of the government when facing the truth resulted from the modes of democratization of the stat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legislation of archives disclosure in Taiwa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9:34:1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2a21027-1.pdf: 2954291 bytes, checksum: 29b806d09a7b1e8b06f1c6b5c7ecb14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4 第一項、轉型正義脈絡下檔案公開的兩個討論面向 4 第二項、轉型正義與協商式民主轉型 6 第三項、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7 第三節、本文架構 9 第二章、轉型正義脈絡下的檔案公開制度 10 第一節、轉型正義脈絡下的檔案是否應該公開 10 第一項、轉型正義中的真相追尋 10 第一款、什麼是轉型正義? 11 第二款、轉型正義機制追求真相的價值和目的 12 第一目、弭平受害者傷痛 13 第二目、促進社會和解 13 第三目、鞏固法治及民主 15 第四目、防止重蹈覆轍 16 第三款、轉型正義機制呈現的真相 17 第一目、官方的真相建立-真相調查委員會 17 第二目、個案的真相發現-刑事審判 19 第三目、個案的真相發現-金錢賠償或補償及回復權利 21 第二項、檔案中的真相與轉型正義 22 第一款、檔案的特性 22 第二款、檔案中的多元真相 23 第三款、是否應該開放檔案 26 第三項、小結 27 第二節、轉型正義脈絡下檔案開放的權利基礎 28 第一項、資訊自由權 28 第一款、國際人權法上的資訊自由權 29 第二款、內國權利基礎 30 第二項、真相權 32 第一款、國際人權法上的真相權 32 第二款、內國權利基礎 34 第三項、小結 37 第三節、轉型正義脈絡下檔案公開制度建構 38 第一項、一般檔案開放原則與限制 38 第一款、一般檔案開放之原則 38 第二款、一般檔案開放之限制內容 40 第二項、轉型正義脈絡下檔案公開原則與限制 41 第一款、轉型正義脈絡下之檔案公開原則 41 第二款、轉型正義脈絡下之檔案公開限制內容 42 第一目、涉及國家機密保護或國家安全相關資訊之限制 43 第二目、涉及第三人隱私相關資訊之限制 45 第三款、轉型正義脈絡下的檔案公開制度應做特別規定 49 第三章、台灣、南韓、南非轉型正義下的檔案公開制度 51 第一節、台灣實踐 51 第一項、人權侵害歷史脈絡 51 第二項、轉型正義的措施與手段 54 第三項、權利基礎 56 第四項、制度設計 59 第一款、資訊公開法制並未區分出威權時期之檔案 60 第二款、資訊公開法制之制度原則及申請方式 63 第三款、與轉型正義脈絡相關之檔案公開限制 66 第一目、涉及國家機密 67 第二目、涉及第三人權利及隱私權 69 第二節、南韓實踐 71 第一項、人權侵害歷史脈絡 71 第二項、轉型正義的措施與手段 74 第三項、權利基礎 78 第四項、制度設計 80 第一款、資訊公開法制並未區分出威權時期之檔案 80 第二款、資訊公開法制之制度原則及申請方式 82 第三款、與轉型正義脈絡相關之檔案公開限制 83 第一目、涉及國家機密及國家安全、國防、統一、外交關係 84 第二目、涉及第三人個人資訊 86 第三節、南非實踐 89 第一項、人權侵害歷史脈絡 89 第二項、轉型正義的措施與手段 91 第三項、權利基礎 94 第四項、制度設計 95 第一款、資訊公開法制並未區分出威權時期之檔案 95 第二款、資訊公開法制之制度原則及申請方式 96 第三款、與轉型正義脈絡相關之檔案公開限制 98 第一目、涉及國防、國家安全與國際關係 99 第二目、涉及第三人權利及隱私權 99 第四章、真相的不發現:比較分析與台灣現況 103 第一節、台灣、南韓、南非法制之比較分析 103 第一項、台灣、南韓、南非皆未區分轉型正義脈絡下之檔案 103 第二項、檔案公開制度原則與申請方式相似 104 第一款、南非無主動公開原則之適用 105 第二款、台灣申請檔案公開須知檔號 105 第三款、南韓無檔案開放期限規定 106 第四款、南非公共機構做出准駁決定的時間最長 106 第三項、涉及國家機密保護或國家安全相關資訊之限制 107 第一款、南非無機密資訊之詳細規定 108 第二款、台灣無機密事項公開之例外 109 第四項、涉及第三人隱私相關資訊之限制 110 第一款、資料主體之權利 111 第二款、第三人隱私資訊開放之例外 111 第五項、台灣制度無特別不利於檔案公開 113 第二節、轉型正義措施與民主轉型模式對於檔案開放之影響 114 第一項、其他轉型正義機制與檔案制度之相互關係 115 第一款、其他轉型正義措施的強制手段與檔案開放之關係 115 第一目、二二八基金會與戒嚴時期不當基金會的檔案調閱權力 116 第二目、南韓真相調查委員會的檔案調閱權力 116 第三目、南非真相調查委員會的檔案調閱權力 118 第四目、調閱檔案的強制權力輔助檔案開放制度 119 第二款、其他轉型正義措施的真相揭露促進 120 第一目、台灣的真相呈現 120 第二目、南韓的真相呈現 121 第三目、南非的真相呈現 122 第四目、台灣的真相呈現的不足 123 第二項、民主轉型模式與政府面對真相之態度 124 第一款、民主轉型模式影響政府面對真相之方式 124 第二款、台灣、南韓、南非民主轉型期的政治勢力 127 第一目、台灣民主轉型期的政治勢力 127 第二目、南韓民主轉型期的政治勢力 129 第三目、南非民主轉型期的政治勢力 130 第三款、民主轉型與政治勢力對於轉型正義的影響 131 第三節、台灣檔案管理及開放制度之落實 133 第一項、檔案目錄不完整 134 第二項、檔案之清查與徵集問題 136 第一款、轉型正義脈絡下檔案清查與徵集之情形 137 第二款、檔案清查與徵集之困境 138 第三項、機密檔案之濫行核定及銷毀 141 第四項、分離原則之運用 143 第四節、政治檔案法草案與政治檔案資料保護法草案 145 第一項、草案概述 146 第二項、立法目的與政治檔案之定義 147 第三項、申請以及調閱政治檔案開放之主體 149 第一款、檔案當事人 149 第二款、以研究及教育為目的之公務機關及非公務機關之申請 150 第三款、二二八基金會及戒嚴時期不當基金會之調閱 151 第四款、國史館之調閱 151 第四項、委員會決定是否開放應用 152 第五章、結論 153 參考文獻 15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轉型正義脈絡下的檔案公開制度──以協商式民主轉型國家經驗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Archives Disclosure in Transitional Justice Context:Focusing on the Experiences of Negotiated Democratization Stat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明昕,黃丞儀 | |
dc.subject.keyword | 轉型正義,檔案公開,政府資訊,真相權,資訊自由權,政治檔案,南韓,南非,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ransitional justice,archives disclosure,offici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right to the truth,freedom of information,South Korea,South Africa, | en |
dc.relation.page | 168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054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7-02-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8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