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931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皇玉(Huang-Yu W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ei-Shen Ch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邱培慎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9:20:1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8-25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7-0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文獻】
【專書】 1.方嘉麟等,《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臺北,2005年。 2.李昌珂譯,德國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北京,2008年。 3.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元照,臺北,2008年。 4.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元照,臺北,2010年。 5.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臺北,2016年。 6.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新學林,臺北,2008年。 7.盛學軍主編,《歐盟證券法研究》,法律出版社,大陸,2005年。 8.黃榮堅,《刑罰的極限》,元照,臺北,1998年。 9.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元照,臺北,2006年。 【期刊論文】 1.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8月,頁235-244。 2.甘添貴,〈故意與過失在犯罪論體系上之地位〉,《軍法專刊》,第44卷第8期,1998年8月,頁1-6。 3.何曜琛、戴銘昇,〈無利用消息意圖之內線交易—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015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81期,2011年8月1日,頁31-32。 4.林志潔,〈內線交易「實際知悉」要件之舉證與心證門檻─從綠點案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2013年11月,頁109-132。 5.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臺大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頁207-304。 6.林孟皇,〈內線交易實務問題之研究─以我國形式責任規定的解釋適用取向為中心〉,《法學叢刊》,第210期,2008年4月,頁31-72。 7.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45期,1992年6月,頁259-303。 8.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獲悉』與『利用』之爭論─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一)〉,《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0期,2008年12月,頁175-225。 9.邵慶平,〈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7號刑事判決—內線交易禁止規定的適用〉,《月旦民商法雜誌》,第53期,2016年9月,頁122-130。 10.柯耀程,〈「意圖犯」意圖實現於刑法之評價〉,《東海法學研究》,第九期,1995年9月,頁305-324。 11.洪秀芬,〈從德國內線禁止行為類型及其處罰規定反思我國內線交易規範改革之可能性〉,《中正財經法學》,第7期,2013年7月,頁1-48。 12.徐育安,〈財經刑法的主觀歸責問題初探─以證券交易法為核心〉,《中央研究院法學》,第228期,2013年7月15日,頁77-86。 13.徐育安,〈費爾巴哈之故意理論及其影響—以德國刑法為核心〉,《政大法學評論》,第109期,2009年6月,頁1-58。 14.徐育安,〈故意類型判決回顧─間接故意與未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2期,2008年1月,頁159-173。 15.徐育安,〈直接與間接故意之區分—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五四五八號判決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62期,2008年11月,頁207-220。 16.高金桂,〈論意圖犯〉,《刑事法雜誌》,第52卷第2期,2008年4月,頁1-31。 17.莊永丞,〈從美國內線交易被告持有內線消息與使用內線消息之論爭,論我國證券交易法應有之立場與態度〉,《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1期,2011年7月,頁135-181。 18.莊永丞,〈A Critique of U.S.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Theory〉,《中原財經法學》,第7期,2001年,頁211-265。 19.莊永丞,〈沉默是金?證券交易法「公開揭露或戒絕交易」原則之初探─以內部人戒絕交易為中心〉,收錄於《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2005年。 20.許恆達,〈重新檢視未遂犯的可罰基礎與著手時點:以客觀未遂理論及客觀犯行的實質化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2397-2473。 21.許恆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9月15日,頁134-151。 22.許玉秀,〈客觀的故意概念?–評德國的間接故意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48期,1993年9月,頁45-118。 23.許玉秀,〈犯罪階層體系方法論探源〉,《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1998年12月,頁1-27。 24.許玉秀,〈犯罪階層理論(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1999年6月,頁12-32。 25.郭大維,〈論我國內線交易法制─由英美兩國對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規範談起〉,《軍法專刊》,第56卷第4期,2010年8月,頁54-77。 26.陳宗豪,〈從內線交易談品格證據之非習性用法〉,《檢察新論》,第12期,2012年7月,頁117-132。 27.陳彥良,〈歐盟、德國內線交易法制發展─兼論台灣之內線交易規範〉,《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2期,2011年1月,頁89-142。 28.陳俊仁,〈主觀要件之「推定」與「視為」—內線交易「知悉說」與「利用說」之思辨〉,《月旦法學教室》,第157期,2015年11月,頁24-26。 29.張麗卿,〈故意或過失的指標判決─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台上字第四五O七號刑事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2期,2010年4月,頁124-130。 30.張天一,論證券交易法上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操縱價格罪,中原財經法學第20期,2008年6月,頁107-147。 31.黃榮堅,〈論行為犯〉,收錄於《刑罰的極限》,1998年,元照。 32.黃榮堅,〈故意的定義與定位〉,《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1期,1998年10月,頁123-165。 33.曾宛如,〈建構我國內線交易之規範:從禁止內線交易所欲保護之法益切入〉,《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253-310。 34.劉連煜,〈內線交易之主觀要件〉,《月旦法學教室》,106期,2011年8月,頁63-82。 35.劉連煜,〈內線交易免責之抗辯:預定交易計畫〉,《台灣法學雜誌》,114期,2008年10月15日,頁105-107。 36.賴英照,〈內線交易的基礎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頁172-191。 37.賴英照,〈知悉消息或利用消息的論辯〉,《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3期,2016年10月,頁1-69。 38.賴英照,〈美國內線交易法制的方法與價值〉,《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9期,2016年9月,頁1-93。 39.謝煜偉,〈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期,2016年6月,頁70-90。 【學位論文】 1.王上仁,探討內線交易罪保護之法益與構成要件明確化─以歐盟、美國、中國大陸為比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紀文富,論內線交易行為人之主觀惡意,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3.陳照世,從歐盟與英國市場濫用防制計畫反思我國對內線交易與操縱市場之制度設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4.張瑞玲,內線交易重大消息之認定與豁免條款之研究-以我國法院實務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5.楊鎮宇,內線交易的理論基礎與刑事責任,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6.鄧依仁,從證券法內線交易理論論我國內線交易行為主體之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7.蔡蕙芳,從危險犯理論論不能安全駕駛罪,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8.賴俊佑,從危險犯概念檢視我國內線交易規範,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英文文獻】 【期刊論文】 1.Allan Horwich, Possession Versus Use: Is There a Causation Element in the Prohibition on Insider Trading?, 52 BUS. LAW. No.4, 1235(1997). 2.Bryan C. Smith, Possession Versus Use: Reconciling the Letter and the Spirit of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Under Rule 10b-5, 35 CAL. W. L. Rev. No. 2, 371(1999). 3.Karen Schoen, Insider Trading: The “Possession versus Use” Debate, 148 U. PA. L. REV. 239(1999). 4.Oriana N. Li, United States v. Smith: The Use-Possession Debate in Secenforcement Actions Under §10(B), 74 WASH. L. REV. 395(1999). 【案例】 1.In the Matter of Cady, Roberts & Co.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40 S.E.C. 907 (1961). 2.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401 F.2d 833 (1968). 3.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 445 U.S. 222 (1980). 4.Dirks v. SEC, 463 U.S. 646 (1983). 5.United States v. O’Hagan, 521 U.S. 642 (1997). 6.United States v. Teicher, 987 F.2d 112 (1993). 7.SEC v. Adler, 137 F.3d 1325 (1998). 8.United States v. Smith, 155 F.3d 1051 (199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931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內線交易罪保護法益依其不同角度分別有市場論及關係論的觀點,自我國立法理由可以知悉,我國應係採取市場論。再者,內線交易罪之主觀要件,無論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或者是我國學者見解,都有知悉說及利用說的爭議。雖然各自都有堅強的立論根據,但是本文認為從抽象危險犯的角度出發,抽象危險犯既然常運用在保護超個人法益之情形,證券交易市場秩序亦在抽象危險犯所要保護法益之列,就必須探究何種危險是會使證券交易市場秩序崩毀,因此本文認為唯有被告知悉持有一般投資大眾所無法擁有之消息,並加以利用該消息謀取利益時,才會產生資訊不對等地位,使資本市場面臨崩毀之一般典型危險。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legally protected interests of insider trading are depended on the variety of aspect, from legislative reasons of Securities Trading Law, we can know that our country has adopt market efficiency theory. Secondly, there are always disputes of Awareness Standard and Use Standard through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urt’s opinion of our country. Even though there are strong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wo standards, this article thought that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offender of abstract danger, since our government policy often apply the offender of abstract danger to the situation of protected transpersonal legal interests, the order of securities trading market is also putted in the line of legal interest what the offender on abstract danger wants to protect. We have to probe what dangers will let the order of securities trading market to breakdown. This article concluded that only when defendant knows the information(inside information) which every person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did not possess, and use this inside information to gain the benefits. Therefore, it will produce the advantage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securities market will also face the danger of the breakdown, the insider trading is just want to prevent it from using these information to gain benefi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9:20:1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99a21066-1.pdf: 1750677 bytes, checksum: 93e12fa8ef7b1303075908dc5922e16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簡 目
謝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 中文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ⅳ 英文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ⅴ 第一章 緒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對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三節 論文架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第二章 內線交易罪保護法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第一節 市場論與關係論之爭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第二節 美國法理論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第三節 歐盟法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 第四節 德國法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 第五節 我國禁止內線交易之理論基礎─代小結_________________44 第三章 內線交易罪與刑事實體犯罪之關連性__________________48 第一節 概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8 第二節 抽象危險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 第三節 被遺忘的主觀構成要件─故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 第四節 定義抽象危險的概念─小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9 第四章 知悉說與利用說之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4 第一節 問題意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4 第二節 美國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6 第三節 德國對於知悉與利用說之爭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4 第四節 我國學者之見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6 第五節 知悉、利用說與主觀構成要件故意之整合—代小結________110 第五章 內線交易罪於舉證責任上之難處____________________114 第一節 知悉說與利用說在舉證責任程度上之不同_____________114 第二節 實務見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5 第三節 品格證據法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 第四節 小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 第一節 體系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 第二節 保護法益及規範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2 第三節 舉證責任乃國家機關之基本義務_____________________137 第四節 本文建議—修法增加「利用」要件____________________141 ◎參考文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內線交易罪之主觀要件 | zh_TW |
dc.title | On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of Insider Trading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恆達(Heng-Da Hsu),謝煜偉(Yu-Wei Hsieh) | |
dc.subject.keyword | 內線交易,證券市場,內線消息,知悉說,利用說,抽象危險犯,情況證據,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Insider trading,Securities market,Inside information,Awareness standard,Use standard,Offender of abstract danger,circumstantial evidence, | en |
dc.relation.page | 150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123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7-07-0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7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