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85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傅從喜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Te Li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廖貽得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8:35:0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1-27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1-27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11-2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上下游新聞市集(2011)。溪州行動(1):地產地消,食材自主!(記者:汪文豪)。網址: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2615/。瀏覽日期:2013/8/1。
上下游新聞市集(2013)。廚師的考驗(3)溪州幼兒園,讓孩子天天開心吃地瓜葉(記者:何欣潔)。網址: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32483/。瀏覽日期:2013/8/1。 女性學學會(1997)。結論:讓國家做人民的照顧者。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55-277)。台北:女書文化。 中央社(2011)。大武山的孩子傳統競賽運動會 看見部落照顧新希望。網址: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80393.aspx#.UdltZtYybTo。瀏覽日期:2013/7/7。 中央銀行(2012)。我國與主要貿易對手通貨對美元之匯率年資料(1960年迄今)。網址:http://www.cbc.gov.tw/content.asp?mp=1&CuItem=36599。瀏覽日期:2012/9/30。 中國時報(2012)。串起部落愛 守護小天使。9月3日。 內政部婦權會(2010)。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第33次委員會議紀錄。網址:http://www.gec.ey.gov.tw/news4.aspx?n=67888C9CFF0BC7F4&page=2&PageSize=15m。瀏覽日期:2013/7/3。 王世英、段慧瑩、張碧如、蔡嫦娟(2007)。臺灣原住民地區幼兒園母語及鄉土教學之現況調查。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立杰(2010)。台灣地區托兒所相關法令回顧。網址:http://eshare.stut.edu.tw/EshareFile/2010_6/2010_6_26304b84.doc。瀏覽日期:2012/7/20。 王淑英、孫嫚薇(2003)。托育照顧政策中的國家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4):149-174。 王淑英、張盈堃(1999a)。文化、性別、與照顧工作:對「托育工作女性化」的一些討論。性�別研究,5-6:404-437。 王淑英、張盈堃(1999b)。托育工作女性化及相關政策檢視。婦女與兩性學刊,10:167-194。 王淑英、張盈堃(2000)。多元文化與托育服務:政體中心觀點的探討。載於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309-340)。台北:巨流。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的角色。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29-159)。台北:女書文化。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丘延亮(2002)。導讀:希望的主體──杜漢的社會性運動論詰與台灣社會性蛻變。載於亞蘭•杜漢著,舒詩偉等譯,行動者的歸來(頁7-46)。台北:麥田。 卡內基訓練(2013)。卡內基訓練簡介─關於卡內基訓練。網址:http://www.carnegie.com.tw/index.php?FC=CNG。瀏覽日期:2013/10/31。 司法院(2013)。公證與認證的意義,網址:www.judicial.gov.tw/assist/assist03/100-07.doc,擷取日期:2013/4/23。 台邦•撒沙勒(2004)。尋找失落的箭矢:部落主義的視野與行動。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平和社區發展協會(2010)。2010年婦女團體溝通平台會議「原民部落托育權益落實與展望」成果報告。未出版。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12)。首頁。網址:http://cpaboom.blogspot.tw/。瀏覽日期:2012/9/30。 江以文、林津如(2011)。原住民婦女組織的培力經驗與運動意涵。載於何明修、林秀幸(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頁400-445。台北:群學。 行政院內政部兒童局(2012)。84-100年度托育機構概況。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bdcbd64e-847d-43f0-b89d-6734eeff6467.doc。瀏覽日期:2012/8/15。 行政院主計處(2012)。台灣歷年消費者物價指數(1959年迄今)。網址: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393&CtNode=487&mp=4。瀏覽日期:2012/9/3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a)。99年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2D838540F5D6F659FAFB9859EF31AC3B381A272F479D65D98D902DFAAFC2E154972462805576EE77E35DBBA5DEABC2F4C27AD72AACC001793B91B9DF71659F0C&filename=625DC3BF351D1F0986638084F1FEC25BC5A56F79947ABF36B57CC167EA634EC2。瀏覽日期:2012/8/28。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b)。原住民族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與輔導試驗計畫(99年修正版)。網址: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T093000354/repository/fetch/原住民族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與輔導試驗計畫[1].doc。瀏覽日期:2012/9/3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100年度原住民族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與輔導試驗計畫。網址:http://www.taitung.gov.tw/Aborigine/MainNews.aspx?SN=4434&ComeFrom=BN。瀏覽日期:2012年9月11日。 行政院教育部(2007)。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網址:http://www.ece.moe.edu.tw/document/under5week.pdf。瀏覽日期:2012/7/19。 行政院教育部(2012)。幼稚園概況表(80∼100學年度)。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k.xls。瀏覽日期:2012/8/15。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 余桂榕(2009)。採收自在:布農部落婦女生活教育的故事。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德(2005)。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台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新史學,16(2):95-151。 周梅雀(2011)。原住民族語文化在地化教育之實踐—以一所排灣族部落托育班浸潤式教學為例。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4:73-117。 林芳玫(2008)。政府與婦女團體的關係及其轉變:以台灣為例探討婦女運動與性別主流化。國家與社會,5:159-203。 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2013)。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簡介。網址:http://indiginousteachers.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7.html。瀏覽日期:2013/8/24。 邱志鵬、劉兆隆(2012)。我國幼兒托育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委託專案研究(編號:RDEC-RES-100-015),未出版。 金天立(2007)。菲律賓社群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敏中(2003)。台灣保母專業化之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原民會(2010)。原民會孫主委關心訪視原住民幼童部落托育班,2010/3/18新聞稿。網址: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DID=3E651750B40064674D86F81E44A680BD&CID=35AE118732EB6BAF。瀏覽日期:2013/7/3。 原住民族電視台(2013)。【原地發聲 260】讓我照顧你-社區互助式教保服務。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r9u9HChkQ。瀏覽日期:2013/10/24。 原住民族電視台(2013)。原鄉幼園立案受限法令 竹.屏師陳情。網址:http://youtu.be/ohEPYQCzQPk。瀏覽日期:2013/7/8。 夏曉鵑(2006)。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71。 翁麗芳、李桂花(2004)。從托兒所的角色演變探討台灣兒童福利政策。載於《第二屆民間社會福利研討會:台灣的社會福利發展∼全球化v.s.在地化》B場論文集,頁1-38。台北:2004年9月24日、9月25日。 翁麗芳、黃怡貌(1995)。台灣幼兒教育發展之研究─托兒所的演變在台灣幼兒教育發展上的意義。史聯雜誌,25:9-38。 馬秀辛(2010)。試著找出回家的路 給自己一個回家的機會。「看見照顧的多樣性─原住民社區互助式兒童教保服務的實踐研討會」會議記錄。2010年11月19、20日。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2009)。我國2至6歲幼兒身體發展常模(關於幼兒人體計測資料)。網址:http://ap.ece.moe.edu.tw/NORM/about.html。瀏覽日期:2013/7/27。 婦權基金會(2010)。99.6.17普及照顧政策研議小組第32次會議。網址:http://wrp.womenweb.org.tw/Page_Show.asp?Page_ID=812。瀏覽日期:2013/6/30。 張素真(2009)。這裏有玫塊花,就在這裏跳舞吧—永和社區大學組織者培力的實踐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壹鳳(2005)。以「性別敏感」觀點檢視台灣學前兒童照顧政策。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網址:http://www.ece.moe.edu.tw/wp-content/uploads/2012/10/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含發布令.pdf。瀏覽日期:2013/8/26。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2010)。請給部落原住民兒童一個未來─「支持部落互助托育計畫」連署書。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0943。瀏覽日期:2012/9/13。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2011)。部落托育班通訊報第二期。未出版。 陳世聰(2007)。「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之政策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枝烈(1998)。原住民地區學前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枝烈(2010)。平和部落托育班的驚嘆(上)。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127,瀏覽日期:2013/6/20。 陳玫霖(2010)。原住民托育服務試驗計畫之政策規劃與實施情形。「看見照顧的多樣性─原住民社區互助式兒童教保服務的實踐研討會」會議記錄。2010年11月19、20日。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真真(2010)。新竹縣尖石鄉幼兒教保模式現況之比較。「看見照顧的多樣性─原住民社區互助式兒童教保服務的實踐研討會」會議記錄。2010年11月19、20日。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傅立葉,王兆慶(2011)。照顧公共化的改革與挑戰-以保母托育體系的改革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9:79-120。 馮燕(1997)。家庭需求與福利政策──制定托育政策的探究。臺大社會學刊,25:141-178。 黃憲宇(2007)。山海日記。台北:心靈工坊。 楊婉瑩(2004)。婦權會到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轉變:一個國家女性主義的比較觀點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1:117-148。 劉毓秀(1997a)。前言:從父權國家到媽媽政府。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9)。台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1997b)。女性、國家、公民身份:歐美模式、斯堪地那維亞模式與台灣現況的比較。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3-56)。台北:女書文化。 劉毓秀(2011)。北歐普及照顧與充分就業政策及其決策機制的台灣轉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9:1-77。 劉慧華(1997)。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 1901-1983)與基督教芥菜種會(The Mustard Seed, Inc. 1954-)。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德布蘭恩(2010)。種下愛的種籽、刻下愛的記憶。「看見照顧的多樣性─原住民社區互助式兒童教保服務的實踐研討會」會議記錄。2010年11月19、20日。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蔡宛庭、王增勇(2012)。伯特利:被遺忘的都市部落。台北:松慧。 蔡延治(2010)。從台灣幼托史看原住民幼兒教育的發展。「看見照顧的多樣性─原住民社區互助式兒童教保服務的實踐研討會」會議記錄。2010年11月19、20日。地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蔡曉玲(2012)。基層女性教保工作者社會實踐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明德(2003)。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聯合報(1993)。女教授師節請命:大專護理改男女選修 女學會第一波動作。9月29日。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嚴祥鸞(2009)。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63-184。台北:巨流。 Anderson, G. L. (1989).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education: Origins, current status, and new direc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3): 249-270. Carspecken, P. F. (1996).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York: Routledge. Collins, P. (2000). Black feminist thought: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New York: Routledge. Dahlberg, G., Moss, P. & and Pence A. (1999). Beyond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Philadelphia, PA: Falmer Press. Fraser, N. (1989). Unruly practices: Power, discourse, and gend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Minneapolis, M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raser, N. (2008). Scales of justice: Re-imaging political spa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J. (1972). The tyranny of structurelessnes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17: 151-164.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UK: Polity. James, S. (1993). Mothering: A possible Black feminist link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Stanlie M. James & Abena P. A. Busia (eds.), Theorizing black feminisms: The visionary pragmatism of Black women (pp. 44-54). New York: Routledge.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London: Sage. Lather, P. (1986a). Issues of validity in openly ideological research: Between a rock and a soft place. Interchange, 17(4): 63-84. Lather, P. (1986b).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57-277. Lofland, J., & Lofland, L. H.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Meyer, D. S., & Minkoff, D. C. (2004). Conceptualizing political opportunity. Social Forces, 82(4): 1457-1492. Meyer, D. S., & Whittier, N. (1994). Social movement spillover. Social Problems, 41(2): 277-298. Ng, R. (1996). Politics of community services: Immigrant women, class, and state. Halifax, N.S.: Fernwood Publishing. Quantz, R. (1992). On critical ethnography (with some postmodern considerations). In M. D. LeCompte, W. L. Millroy, & J. Preissle (eds.),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447-50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homas, J. (1993). Doing critical ethnography. Newbury Park, CA: Sage. Touraine, A. (1973/1977). The self-production of society (D. Coltman, Trans.).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ouraine, A. (1984/1988). Return of the actor (M. Godzich, Trans.). Minneapolis, M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u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K. L. (1964). Angels at her shoulder: Lillian Dickson and her Taiwan miss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Wilson, S. (2008). Research is ceremony: Indigenous research methods. Black Point, Nova Scotia: Fernwood Publishing. Wynne, B. (1998). May the sheep safely graze? A reflexive view of the expert-lay knowledge divide. In S. Lash, B. Szerszynski & B. Wynne (eds.), Risk,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Towards a New Ecology (pp. 44-83).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85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從部落幼兒照顧的現場經驗出發提出疑問:為何看起來較符合人性、很適合在地經營的部落托育班,就因為違法而不能繼續存在?部落托育班的老師們只能順應法令的安排,還是有突圍的可能?由提問出發,經過文獻回顧,我提出三個問題意識:一、「國家對部落托育班的營運規範」和「部落托育班的照顧經驗」產生什麼樣的差異與衝突,使得托育班被政府給「問題化」?二、「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如何集結各部落基層的部落托育工作者,展開培力、發聲與行動的歷程?三、「聯盟」如何對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官僚施加壓力、展開對話,並加入政策的討論與決策過程?
透過批判民族誌的深描分析,本論文提出以下的研究發現:一、政府主導的幼教專業體制,透過契約文化、以都市園所為本的專家技術、兒童專用及排除風險的空間安排,把部落托育照顧給「問題化」;二、身為部落婦女的托育班老師,在參與「聯盟」活動的過程中,經歷主體化的歷程,從認為自己是不夠專業的照顧者出發,在個人主體、社群主體、歷史主體之間來回往復,培養發聲與行動的能量;三、「聯盟」不僅透過前一階段的婦女運動所創造的制度性管道,取得和行政官僚協商的機會,更嘗試發展自身的專家論述,與政府爭奪對部落托育需求的詮釋權,進而得以推展部落托育的倡議行動,迫使政府生產貼近部落照顧現場的法令和政策。 然而,縱有上述成就,「聯盟」的草根行動絕非一帆風順,而具有兩個部分的行動限制:一、在「部落托育」方面,「聯盟」需面對四項困境,包含:原民會「語言本位」的幼教政策、幼教體制內的「文憑主義」、如何把「部落互助托育」的概念具象化與操作化、以及部落家長的教養難題。二、在「組織培力」方面,「聯盟」仍須處理組織成員的「搭便車」問題,並且隨時要在對外的「認同政治」和對內的「差異政治」之間來回擺盪。 本研究透過「聯盟」的行動歷程,主要希望讓讀者看見兩個重點:一、原鄉部落(或漢人的鄉村社區)具有不同於都市的幼兒照顧文化,政府在制定幼教政策時,必須納入原鄉部落和鄉村社區的差異,研擬因地制宜的法令,並投入心力營造部落(社區)互助的照顧模式,以達成托育公共化的理想;二、「聯盟」的組織架構與運動策略,具有性別的敏感度,為台灣的原住民族運動帶入性別的視角跟觀點。「聯盟」避免組織的代言人化,相信每位成員皆有成為組織工作者的潛能;並試圖扣連部落居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原住民族的集體權利論述,使一般的部落族人也能對自治議題「有感」,讓更多族人投身原運的實踐。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master thesis i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hildcare practice from several Tribal Childcare Centers (TCCs), which operate in several indigenous tribes in Pingtung County from 2008. In the beginning, I doubted that it seems like TCCs are very suited for indigenous people’s needs, but why they are subjected to closure due to being “illegal”? Furthermore, I discovered that these childcare workers did not passively wait for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instead tried to gather each other and to form the Tribal Mutual-helping Childcare Action Alliance (TMCAA) in order to dialogue with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Most of workers are indigenous women, who traditionally do not have the voice in the public spaces of villages. Therefore, it made me passionate to record even to participate their struggles and actions.
By using critical ethnography method, I try to explain how the childcare practice in these TCCs is being problemat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Through the lens of contract culture, expert knowledge based on urban childcare services, and space arrangement rooted in the specific childcare philosophy, childcare services in TCCs are labeled as “disqualified” and “hazardous” by MOE officials. Another discovery in my research is that by using Alain Touraine’s “subjectivation” concept from the New Social Movement (NSM), I analyze how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se indigenous women raised through participating activities of TMCAA. Moreover, by borrowing “the politics of needs interpretation” concept from Nancy Fraser, I intend to illuminate that TMCAA not only tried to join in the policy decision processes through institutional channels from the legacy of feminist movement, but also developed their own expert discourse to form the resistance against the government. By inquiring into the collective actions of TMCAA, we could learn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childcare cultures and practices in indigenous tribes and Han people rural communitie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 geographic and ethnic conditions when formulating childcare policies in the future.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is important to notice that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movement strategies of TMCAA are more gender-sensitive than those of other indigenous movemen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which creates more possibilities to make the ordinary indigenous people commit to the struggle of indigenous righ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35:0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9330011-1.pdf: 4701286 bytes, checksum: b03ad28551754056a0a8c19ba679a89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 要 5
Abstract 7 圖目錄 11 表目錄 12 照片目錄 13 第一章 緒論 14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4 第二節 研究背景:在顛簸中前進的部落托育班 19 第三節 問題意識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4 第一節 一部未以原住民族需求為主體的托育服務史 24 第二節 台灣托育服務的趨勢與對策 34 第三節 本論文所使用的理論視角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7 第一節 研究場域簡介 47 第二節 進入田野的過程跟角色轉變 51 第三節 研究方法:批判民族誌(critical ethnography) 58 第四節 研究的反身性:淡化組織內部的衝突、美化組織工作? 64 第四章 打造「好品質」的幼兒照顧:在國家幼教體制問題化下的部落照顧 67 第一節 幼兒照顧「品質」之謎:行政官僚口中指涉不清的「好品質」 68 第二節 製造立案門檻:以防弊為核心的工作流程 69 第三節 橘逾「部落」而為枳:被平行錯置的專家技術 78 第四節 照顧空間的治理權力:打造「專用」和「安全」的照顧空間 88 第五節 小結:國家如何把部落照顧問題化? 96 第五章 聯盟的組織發展與工作小組的運作 99 第一節 聯盟的組織發展歷程 99 第二節 聯盟工作小組的成員組成與運作方式 110 第六章 聯盟的組織培力工作歷程 119 第一節 個人主體的萌芽:營造老師們現身與發聲的舞台 120 第二節 編織「同中存異」的跨部落互助社群 131 第三節 聯盟歷史主體的生成與變化 144 第四節 小結:部落托育班老師們主體化的圖像 151 第七章 聯盟與政府的交鋒─部落托育需求詮釋權的爭奪戰 154 第一節 對政務首長的情感動員 154 第二節 提案至婦權會:接收婦女運動所創造的制度遺產 156 第三節 辦理溝通平台論壇:讓部落觀點與建築專業論述平起平坐 158 第四節 聯盟面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姿態變化:從策略性調適到公開反抗 161 第五節 小結:「部落托育需求」互相角力的動態歷程 170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討論 173 第一節 部落托育崎嶇的漫漫長路 173 第二節 作為部落草根組織的聯盟 177 參考文獻 183 附錄 19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失語到歌唱: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的實踐歷程 | zh_TW |
dc.title | From the Unspeakable to Singing: The Praxis Process of The Tribal Mutual-helping Childcare Action Allianc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王增勇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夏曉鵑,邱志鵬 | |
dc.subject.keyword | 部落托育照顧,主體化歷程,需求詮釋的政治,原住民族運動,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indigenous childcare service,subjectivation,the politics of needs interpretation,indigenous peoples movement, | en |
dc.relation.page | 19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11-2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工作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5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