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76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姜皇池(Huang-Chih Chiang)
dc.contributor.authorMeng-Kao Hsiehen
dc.contributor.author謝孟高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8:29:36Z-
dc.date.available2020-09-02
dc.date.copyright2020-09-02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7-17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中文文獻
(一)專書:
1.丘宏達(2008)。《現代國際法》,二版。台北:三民。
2.王鐵崖(編)(1992)。《國際法》。台北:五南。
3.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文化。
4.王雅暄(1993)。《兩德統一經驗與兩岸關係的展望》。台北:永大出版社。
5.方鵬程(2005)。〈第二十章 彩虹:邱進益的理想與兩岸關係〉,《台灣海基會的故事》。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6.中共中央台灣辦公室(1998)(編)。《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州。
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55)。《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
8.日本國際法學彙編(1985)。《國際法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9.石之瑜(2003)(主編)。《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10.包宗和、吳玉山(200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11.行政院陸委會(1998)。《現階段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中華民國的立場與作法》。
12.李少軍(2002)。《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13.朱松柏(2004)。《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4.朱浤源(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15.朱武獻(1989)。《東西德間法制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健全社經法規工作小組。
16.吳家安(1996)。《臺海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社。
17.吳東野(1994)。《「德國問題」與歐洲強權戰略安全關係(1949-1991)》。台北:五南。
18.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
19.易君博(1975)。《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六版。台北:三民書局。
20.洪丁福(1994)。《德國的分裂與統一-從俾斯麥到柯爾》。台北:商務印書館。
21.姜皇池(2013)。《國際公法導論》,三版,頁145。台北:新學林。
姜皇池(2010)。〈簽和平協議 將掉入一中陷阱〉,《玉山周報》,31期,頁7-8。
21.姜皇池、黃居正(2007)。《兩岸關係定位可能選擇因應方案》。台北:總統府。
22.胡祖慶(譯)(1997)。《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
23.郭立民(1992)。《中共對台政策選集(1949-1991)上冊》。台北:永業出版社。
24.陳純一(2012)。《國際法上和平協議之研究》,頁30。
25.陳延輝(2005)。《德國的分合-兩德的接近政策的形成與實踐》。台北:開拓出版。
26.黃年(2013)。《大屋頂下的中國:兩岸大架構》。台北:天下文化。
27.許仟(1998)。《德國問題新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28.許禎元(1998)。《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網際網路(InterNet)的資料蒐集》。
29.國史館(2000)。《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二)》。台北:國史館。
30.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1.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2.張亞中(1999)。《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台北:揚智文化。
33.張自學(譯)(1994)。《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
34.張五岳(1992)。《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35.張五岳(2009)。《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36.張國城(2016)。《台灣健檢書》。台北:玉山社。
37.彭滂沱(1992)。《德國問題與歐洲秩序》。台北:三民出版社。
38.勞特派特(編),王鐵崖、陳鐵強(譯)(1972)。《奧本海國際法:下卷,第一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39.楊國樞(200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1. 丘宏達(1992)。《兩岸簽訂停戰協定之可行性研究》,國統會專題研究報告,頁9。
2. 王崑義(2009)。〈兩岸和平協議:理論、問題與思考〉,《全球政治評論》,26期,頁46。
3. 尹文強(2006)。〈論地方實體的締約能力問題〉,《外交評論》,89期,頁2。
4. 石之喻(2001)。〈正面辯論邦聯制〉,《共黨問題研究》,27 卷 9 期,頁 104。
5. 李在方(2001)。〈南北韓統合過程之觀察〉,《新世紀智庫論壇》,13期,頁62。
6. 朱立熙、林正順(2012)。〈韓國1987年民主化和憲政改革〉,《台灣制憲之路-邁向正常國家》,頁287-312,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
7. 沈富雄、賴裕民(2001)。〈兩岸共組國協,台灣同時廢武-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模式〉,《中國事務季刊》,5期,頁 27-28。
8. 邵宗海(2009)。〈兩岸對「和平協議」的立場與前瞻〉,《台灣研究集刊》,3期,頁17。
9. 邵宗海(2004)。〈從兩岸關係的變遷太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遠景季刊》,第5卷1期,頁3-4。
10. 河凡植(2008)。〈和平繁榮政策與韓中關係的發展〉,《問題與研究》,47卷1期。
11. 林雍昇(2013)。〈東西德模式與國際法〉,《台灣國際法季刊》,第10卷4期,頁69-93。
12. 林岡(2008)。〈美國因素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台灣研究集刊》,第101期,頁1。
13. 周繼祥(2012)。〈從六個W探討和平協議〉,發表於:《陳道元人文社會科學大師講座》,台北:文化大學主辦。
14. 柳金財(2001)。〈論九○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是在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共黨問題研究》,第27 卷 4 期,頁 14。
15. 施正鋒(2006)。〈政治菁英與一般民眾對「和平穩定架構」〉,《歐亞基金會》「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專案研究邀請撰稿。
16. 郭正亮(1999)。〈國家聯合的制度類型〉,發表於《一國良制論文研討會》。
17. 陳純一(1999)。〈論結束非國際性武裝衝突協議與國際法〉,《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第10卷1期。
18. 徐蕙萍(2010)。〈「胡六點」宣布後中共對台的宣傳策略與作用-(2008至2009年)〉,《復興崗學報》,97期,頁116-117。
19. 黃武雄(2009)。〈尋找太平歲月-五十年維和方案初議〉,《黃武雄教授文集》。
20. 張亞中(2014)。〈兩岸共同實踐孫中山的政治理想〉,《宗教哲學》,第68期,頁10。
21. 張麟徵(2011)。〈兩岸和平協議—馬英九的秘密武器?〉,《海峽評論》,251期。
22. 楊開煌(2008)。〈和平兩岸路徑圖〉,發表於:第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全國台灣研究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主辦),長春。
23. 羅致政(1999)。〈美國對台海兩岸過渡性協議的主張與看法〉,《國策專刊》,11期。
24. 羅致政(2008)。〈兩岸和平協定的國際法政研析〉,《台灣國際法季刊》,5卷4期,頁25。
25. 魏鏞(2002)。〈兩岸關係互動及整合模式之比較分析〉,《大陸委員委託之專案研究報告》,頁 22。
二、 英文文獻
(一)專書:
1.AUST, ANTHONY (2000), MODERN TREATY LAW AND PRACTICE.
2. BENTON (1908), INTERNATIONAL LAW AND DIPLOMACY OF SPANISH-AMERICAN WAR.
3. BERNAND (1947), L’ARMISTICE DANS LES GUERRES INTERNATIONALS .
4. BRITISH ARMY MANUAL OF MILITARY (1929), THE LAWS AND USAGE OF WAR ON LAND.
5. BARKER, CRAIG (2000),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6. BRYCE&TREVOR (1999), THE KINGDOM OF THE HITTITES.
7. BELL, CHRISTINE (2006), PEACE AGREEMENT: THEIR NATURE AND LEGAL STATUS.
8. BAILEY, SYDNEY (1977), CEASE-FIRES, TRUCE, AND ARMISTIC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9. BAILEY, SYDNEY (1982), HOW WAR ENDS.
10. BASTID, SUZANNE (1973), THE CEASE-FIRE.
11. BAXTER, RICHARD (1977), ARMISTICES AND OTHER FORMS OF SUSPENSION OF HOSTILITIES.
12. BOWETT, W (1964), UNITED NATIONS FORCES 73 (1964).
13. BROWNILE, IRAN (1963),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FORCE BY STATES.
14. CRAWFORD, JAMES (2006), THE CREATION OF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LAW.
15. DEDIJER, VLADIMIR (1961), MILITARY CONVENTIONS.
16. DIETER (1982), SUSPENSION OF HOSTILITIES.
17.DINSTEIN, YORAM (1994), WAR, AGGRESSION AND SELF-DEFENSE.
18.DAN OH, KONG&HASSIG, RALPH(2000), NORTH KORE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
19. FAUCHILLE (1921), TRAIT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DE LA HAYA.
20. GREEN, MAJ.FRED K (1973), THE CEASE-FIRE.
21. GREWE, WILHELM. G (1982), PEACE TREATY.
22. HORNBLOWER, SIMON (2016), CORINTHIAN WAR.
23. HAK JOON, KIM (1977), THE UNIFICATION POLICY OF SOUTH AND NORTH KOREA.
24. KOOIJMAN, PH (1998), THE SECURITY COUNCIL AND NON-STATE ENTITIES AS PARTIES TO CONFLICT.
25.LEVIE, HOWARD S (1956),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ARMISTICE AGREEMENT.
26.LESAFFER, RANDALL (2004), PEACE TREATI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EUROPEAN HISTORY: FROM THE LATE MIDDLE AGES TO WORLD WAR ONE.
27. LANKOV, ANDREI (2013), THE REAL NORTH KOREA.
28. M.MORRISS, DAVID (1995), FROM WAR TO PEACE: A STUDY OF CEASE-FIRE.
29. MONACO (1949), LES CONVENTIONS ENTRE BELLIGERANTS.
30. OPPENHEIN, LF (1920), INTERNATIONAL LAW.
31. OPPENHEIN, LF (1952), INTERNATIONAL LAW.
32. PHLEGER (1995), PROCEEDING OF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33. PHILLIPSON (1916), TERMINATION OF WAR AND TREATIES OF PEACE.
34. POLITIS (1989), LA GUERRE GRECOTURQUE.
35.ROSENNE, SHABTAI (1951), ISRAEL’S ARMISTICE AGREEMENTS WITH THE ARAB STATES.
36. STONE, JULIUS (1954), LEGAL CONTROLS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37. SPAIGHT (1911), WAR RIGHTS ON LAND.
38.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6), THE LAW OF LAND WARFARE.
(二)期刊與網路文獻:
1. Christine Bell, Ceasefire , THE 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vol(2) (2012)..
2. Linda cho&Ramon H. Myers, The Divided China Problem: Conflict Avoidance and Res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Hover Institution, No 101 (2000).
3. Jann K Kleffner, Peace Treaties, THE 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vol(8) (2012).
4. Nita Yawanarajah Julian Quellet, Peace Agreements, BEYOND INTRACTABILITY (Sept. 2003), https://www.beyondintractability.org/essay/structuring_peace_agree.
5. Nancy Bernkopf Tucker, If Taiwan Chooses Unification,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Car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5(3) (2002).
6. Richard Bush, 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Chap 10 (2005).
7. Stanley Roth , Text: Roth 3/24 Remarks on Taiwan Relations Act, Washington File (1999).
8. Thomas Christensen, The Contemporary Security Dilemma: Deterring a Taiwan Conflic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25(4), 16 (2002).\
9. Truce of God, available at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5068a.htm
10. Truce, available at : https://casebook.icrc.org/glossary/truce
11. UN Security Council,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30 (1947) , available at: http://unscr.com/en/resolutions/27
12. UN Security Council,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32 (1947) , available at: http://unscr.com/en/resolutions/30
13. UN Security Council,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60, available at http://unscr.com/en/resolutions/660.
14. UN Security Council,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78 (1990), available at: http://unscr.com/en/resolutions/678
15. UN Security Council,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86 (1991), available at: http://unscr.com/en/resolutions/686
16. UN Security Council,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87 (1991). available at: http://unscr.com/en/resolutions/687
17. Valentina Azarova Ido Blum, Suspension of Hostilities, THE 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vol(6) (2012).
18. Yoram Dinstein, Armistice, THE 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vol(1) (2012).
三、官方文件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6)。《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蔡英文女士就職演說》。載於: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0444。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8)。《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載於: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2226。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1)。《總統主持「黃金十年」系列第五場記者會》。載於: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5946。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8)。〈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載於: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6742。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2)。〈總統府新聞稿: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於世界臺灣同鄉聯合會第 二十九屆年會中致詞〉。載於: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198。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8)。〈總統接受墨西哥「太陽報」系集團董事長瓦斯蓋茲(Mario Vázquez Raña)專訪〉。載於: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2562。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8)。《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載於: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2226。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1)。《總統主持「黃金十年」系列第五場記者會》。載於: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5946。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1)。《總統就兩岸和平協議議題召開記者會》。載於: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5958。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2)。《總統接受《亞洲週刊》專訪》。載於: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7148。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6)。《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蔡英文女士就職演說》。載於: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0444。
中華民國外交部(2019)。《中華民國政府基於維護國家尊嚴,決定自即日起中止與索羅門群島的的外交關係》。載於: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_M_2.aspx?n=8742DCE7A2A28761 sms=491D0E5BF5F4BC36 s=569E266560FEAE35。
中華民國外交部(2019)。《中華民國政府基於維護國家尊嚴,決定自即日起中止與吉里巴斯共和國的外交關係》。載於: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_M_2.aspx?n=8742DCE7A2A28761 sms=491D0E5BF5F4BC36 s=6D638737F011864D 。
中華民國外交部(2019)。《邦交國》。載於:
https://www.mofa.gov.tw/AlliesIndex.aspx?n=0757912EB2F1C601 。
中華民國外交部(2020)。《國際組織參與現況》。載於: https://www.mofa.gov.tw/igo/cp.aspx?n=DED5DAB0D6C7BED6。
行政院陸委會(1998),《現階段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中華民國的立場與作法》。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1991)。《國統綱領》。載於: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AD6908DFDDB62656 sms=161DEBC9EACEA333 s=E843129F8763C0DD。
中華民國陸委會(2004)。〈兩岸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說明〉。載於:
https://www.mac.gov.tw/cp.aspx?n=3D959D6A6DAF1C7D s=1FBA08D857D03033。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2004)。〈兩岸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說明〉。載於:https://www.mac.gov.tw/cp.aspx?n=3D959D6A6DAF1C7D s=1FBA08D857D03033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2005)。《陸委會對制定「兩岸和平促進法」的基本立場》。載於: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B383123AEADAEE52 sms=2B7F1AE4AC63A181 s=E19243FDDF51F4D0。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2008)。《馬總統接受日本「世界雜誌」專訪》。載於: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8940E5C0456177C3 sms=2A725F666F2160C6 s=C37BAE1D155FD42D。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5)。《胡錦濤與連戰會談新聞公報》。載於:http://www.gwytb.gov.cn/speech/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3800.htm。
國務院台灣辦公室(2011)。《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四點意見》。載於:
http://www.gwytb.gov.cn/speech/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378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2)。《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上所作報告全文》。載於:
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t10855.shtml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日期簡表》。載於: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2193_67497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5)。〈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載於: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285.htm。
四、新聞資料
張達智(2016),〈520未完成的答案卷 陸等蔡英文國慶演說回應〉,《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916001944-260409?chdtv。
胡錦濤(2007),〈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
鄭仲嵐(2016),〈國民黨正式將「簽署和平協議」納入政綱〉,《BBC新聞網》,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9/160904_taiwan_kmt_peace。
李俊毅(2019),〈深蹲30年?吳敦義:未來執政將洽簽和平協議〉,《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214001865-260407?chdtv。
黃菁菁、季節(2019),〈韓國瑜談「和平協議」竟向外媒稱:與中國和談不可避免〉,《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707890 。
李台源(2019),〈和平協議不和平 學者:若簽署美國要怎麼賣武器給我〉,《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3a6973fa-fb1b-4fb7-8385-d39d994fcf1a。
李文輝(2017),〈蔡英文總統:民進黨始終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手〉,《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026002739-260407?chdtv。
<習近平提出5主張 「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將得到充分尊重>,《東森新聞雲》,2019年1月2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102/1345967.htm。
〈科索沃和平談判正式開始,西方繼續保持強硬立場,俄表示絕不對南盟動武〉,
〈敘利亞化武問題:安理會閉門討論禁化武組織最終調查報告〉,《聯合國新聞》,2019年3月6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19/03/1029741。
姜皇池〈檢視和平協議 豈容雙重標準〉,《蘋果日報》,2011年11月01號,https://tw.sports.appledaily.com/daily/20111101/33782156/。
黎蝸藤,〈有南北越與以巴為例,「和平協議」不盡然都是國內關係〉,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9年02月23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2018-2020/114198。
姜皇池(2011),〈和平協議與和平「協定」大不同〉,《普世價值》,http://4sacca.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html。
張亞中(2009),〈論兩岸統合的途徑〉,《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bj.crntt.com/doc/1009/5/9/4/100959464.html?coluid=203 kindid=9245 docid=100959464。。
張宗智(1999),〈羅德:中程協議 代表一種過程〉,《聯合報》,13版。
楊開煌(2006),〈對六個「胡四點」之分析〉,《海峽評論》,186期, 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4549.html。
田姝(2019),〈鄧小平與一國兩制的構想和實踐〉,《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19/0411/c69113-31025215.html。
彭媁琳(2019),〈兩岸和平協議爭議 蔡英文明確表態:不接受〉,《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220002409-260407?chdtv。
董孟航(2019),〈簽兩岸和平協議 蔡英文:台灣人民不接受主權被消滅〉,《鏡週刊》,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220inv007/。
彭顯鈞(2011),〈馬:兩岸關係受兩德啟發〉,《自由時報》。
畢翔(2018),〈蔡英文直呼「中國」 「大陸」不見了〉,《上報》,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1637。
陳詩婷(2004),〈林佳龍批連:兩岸和平新路線圖莫成「投降路線圖」〉,《今日新聞網》。
胡凌煒(2009),〈析兩岸學者對《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的分歧〉,《中評網》,
http://hk.crntt.com/doc/1010/6/1/3/101061320.html?coluid=7 kindid=0 docid=101061320。
張茜紅(2009),<評張亞中教授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論>,《中國評論》,頁45,
http://49.213.0.201/doc/1009/3/4/9/100934919.html?coluid=63 kindid=0 docid=100934919。
黃武雄兩岸五十年維和案 藍綠齊反對〉,《今日導報》,http://www.herald-today.com/content.php?sn=234。
Martti Ahtisaari, Mediation Capacity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Mediation(2008), http://www.cmi.fi/?content=speech id=99.
《中央日報》(1995/4/9),〈李登輝在國統會講話全文以及第五點看法〉。
《中國時報》(2002 / 8 /4 ),〈陳總統: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1版。
《中國時報》(2007年10月16日),13版。
《聯合報》(1996/2/24),〈李登輝:如連任,將推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1版
《聯合報》(1996/3/10),〈總統候選人政見會特別報導〉,第6版。
《聯合報》(1999),〈如果ㄧ如以往 等美國與中共將完成後再來追趕 我方只能靠牆站了〉,13版。
《青年日報》(1996/1/31),3版。
《自由時報》(2004/2/4),〈一個原則是確立和平原則,而四大議題則是指建立協商機制、對等互惠交往、建構政治關係、防止軍事衝突〉,《社論》。
《經濟日報》(2008/3/22),〈兩岸關係 擬三步驟協商改善〉。
《經濟日報》(2008/4/2),〈扁馬會 九二共識交鋒 馬英九:對岸若拒一中各表 就不談了〉,A13版。
《世界日報》,民國 89 年 11 月 2 日。
《人民日報》,1999年2月8日,6版。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761-
dc.description.abstract國際和平文件是國際法上用以處理和平議題的形式,其中包含了休戰(Truce)、停火(Cease Fire Agreement)、停止敵對行動(Cessation of Hostilities)、停戰協定(Armistice Agreement)、和平條約(Peace Treaty)。本文首先將探討上述文件的國際法意義,並統整國內外學者文獻及國際實踐,分析在1945年前後國際文件間內涵的演變與連動性。
再來,本文接續討論「和平條約」與「和平協議」之間的區辨,由於「條約」(Treaty)通常係指「兩個國家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國際法人間」所締結受國際法規範的協定,而和平協議(Peace Agreement)是否僅具有「國內法性質」,抑或具有「雙重性質」,此將影響《兩岸和平協議》的法律性質。
最後,我國的國際處境特殊,在國際空間的發展上處處受到中國大陸的牽制,而作為未來解決兩岸問題方式之一的《兩岸和平協議》,其法律性質尤其關鍵,本文回到兩岸關係的層面,將《兩岸和平協議》的法律性質與兩岸的「政治定位」加以連結,並提出現階段兩岸最務實的和平互動模式。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n international peace instrument is used to deal with peace issue between belligerent countries or non-State parties, including truc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ceasefire agreement, armistice and peace treaty.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bove-mentioned instruments in international law, integra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literature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analyze the evolution and linkage of connotations betwee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around 1945 AD.
There is a continued discuss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eace treaties and peace agreements, because 'peace treaties'are usually concluded by' two or more countries or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ons'. Therefore, whether the peace agreement is only of domestic law or dual nature will hav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 '.
Taiwan’s international status is complicated and mainly everywhere constrained by mainland China. As a way to solve cross-strait issues in the future,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This article returns to the scal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linking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 ' with the 'political positioning' of the two sides and presents the most pragmatic mode of peacefu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at this stag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29:3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007202000114000.pdf: 2066734 bytes, checksum: 17f79f5c3f5b1dad8930014d2fb89dc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初探國際和平文件 9
第一節 休戰(Truce) 10
第二節 停火(Cease Fire Agreement) 11
第三節 停止敵對行動(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15
第四節 停戰協定(Armistice Agreement) 18
第五節 和平條約(Peace Treaty) 31
第六節 小結 34
第三章 和平協議(Peace Agreement) 35
第一節 和平協議的語彙辨析 36
第二節 和平協議的內涵與轉化 37
第三節 和平協議的種類與法律定位 40
第四節 小節 47
第四章 兩岸和平協議 50
第一節 美國對兩岸和平協議的立場 50
第二節 兩岸政府對兩岸和平協議的立場 56
第三節 兩岸和平協議之法律定位 70
第四節 兩岸和平協議與政治定位 73
第五節 兩岸和平協議之構想 96
第六節 小結 113
第五章 結論 116
參考文獻 11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國際和平文件-以兩岸和平協議為探討中心zh_TW
dc.titleInternational Peace Instruments-Focus on 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陳純一(Chun-i Chen),蔡季廷(Chi-Ting Tsai)
dc.subject.keyword國際和平文件,和平條約,和平協議,雙重性質,兩岸和平協議,政治定位,zh_TW
dc.subject.keyword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peace treaty,peace agreement,dual nature,Cross-Strait Peace Agreement,political positioning,en
dc.relation.page130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1426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20-07-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0072020001140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