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58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碧涵(Bih-hearn Lee) | |
dc.contributor.author | Woei-Gang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偉綱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8:21:0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3-08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3-08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1-2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文獻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文化譯介小組(譯)孟登迎(校)(2012)。亞文化之後: 對於當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Andy Bennett and Keith Kahn-Harris., Ed.)。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4) 王之光、商正(譯)(2006)。符號經濟與空間經濟(原作者:Scott Lash & John Urry)。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94) 王志弘(譯)(2003)。工作、消費與新貧(原作者:Zygmunt Bauman)。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8) 王志弘(譯)(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原作者:David Harvey)。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5) 王志弘、王玥民(譯)(2010)。資本的空間(原作者:David Harvey)。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1)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Tim Cresswell)。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4) 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2005)。現代地理思想(原作者:Richard Peet)。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98) 王啟仲(2008)。遙望十字街頭:論台灣搖滾樂場景中吉他技藝的養成與轉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王欽(譯)(2010)。新自由主義簡史(原作者:David Harvey)。上海:上海譯文。(原著出版年:2005) 王曉燕、王麗娜(譯)(2011)。文化公民身分:全球一體的問題(原作者:Nick Stevenson)。北京:北京大學。(原著出版年:2003) 仲曉玲、徐子超(譯)(2007)。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原作者:Richard Caves)。台北:典藏。(原著出版年:2002) 宋素鳳、翁桂堂(譯)(1994)。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原作者:Jacques Attali)。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1997) 李培元(譯)(2009)。後現代性與政治(原作者:Zygmunt Bauman)。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李榮山、范譞、張惠強(譯)(2011)。個體化(原作者: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1) 周群英(譯)(2009)。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原作者:Ben Highmore)。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居延安(譯)(1988)。藝術社會學(原作者:Arnold Hauser)。台北:雅典。(原著出版年:1982) 林其蔚(2012)。超越聲音藝術。台北:藝術家。 林宗弘(譯)(2004)。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原作者:Fred Block)。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90) 林宗德(譯)(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讀(原作者:Philip Smith)。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胡大平(譯)(2006)。希望的空間(原作者:David Harvey)。南京:南京大學。(原著出版年:2000) 胡大平(譯)(2010)。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原作者:David Harvey)。上海:上海人民。(原著出版年:1996) 要新樂(譯)(2010)。全球文化工業-物的媒介化(原作者:Scott Lash & Celia Lur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7) 重返61號公路(筆名)(2007)。遙遠的鄉愁-台灣現代民歌三十年。北京:新星出版社。 唐維敏(譯)(2000)。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原作者:Graeme Turner)。台北:亞太。(原著出版年:1996)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原作者:Ulrich Beck)。台北: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98) 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原作者:Andy Bennett)。台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04) 桂萬先(譯)(2001)。文化民粹主義(原作者:Jim McGuigan)。南京:南京大學。(原著出版年:1992) 翁嘉銘(2004)。搖滾夢土.青春海岸.海洋音樂祭回想曲。台北:滾石文化。 張君玫(譯)(2005)。解釋性互動論(原作者:Norman K. Denzin)。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5(2):109-129。 張儒林(譯)(1997)。次文化 : 生活方式的意義(原作者:Dick Hebdige)。板橋市:駱駝出版社。(原著出版年:) 莊育麟(2005)。黑手那卡西的文化抵抗---自我轉化與音樂對話(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郭政倫(譯)(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原作者:Peter Wicke)。台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87) 陳惠婷(2005)。搖滾音樂演唱會之文化行銷分析—以「Say Yes to Taiwan」演唱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陳逸淳(譯)(2012)。所述之言:布爾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原作者:Pierre Bourdieu)。台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87) 陶曉清(編)(1979)。唱自己的歌:這一代的歌〈夏天的歌〉。台北:皇冠。 陶曉清、馬世芳、葉雲平(編)(2009)。臺灣流行音樂 200 張最佳專輯:1975∼2005。台北:時報出版。 彭倩文(譯)(1993)。搖滾樂社會學(原作者:Frith Simon)。台北:萬象。(原著出版年:1978) 彭倩文(譯)(1994)搖滾樂社會學(原作者:Simon Frith)。台北:萬象。(原著出版年:) 曾慧佳(2000)。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黃孫權、丘德真(譯)(2008)。自己幹文化-派對與革命(原編者:George Mckay)。台北:破報。(原著出版年:1998) 楊德睿(譯)(2009)。信息批判(原作者:Scott Lash)。北京:北京大學。(原著出版年:2002) 趙文書(譯)(2001)。自反性現代化-現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與美學(原作者:Ulrich Beck, Anthony Giddens and Scott Lash)。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97) 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工業主義(原作者:Mike Featherstone)。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劉莘(譯)(2003)。當代政治學導論(原作者:Will Kymlicka)。台北:聯經。(原著出版年:2001) 劉曉蓉(2005)。文化產業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之特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君、徐明松(譯)(1998)。前衛藝術理論(原作者:Peter Burger)。台北:時報。(原著出版年:) 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原作者:Simon Frith,Will Straw and John Street)。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2001) 蔡宜剛(2001)搖滾樂在台灣之可能與不可能(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蔡岳儒(2006)。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鄭恆隆(編)(1989)。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圖書文具。 鄭凱同(2004)。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鄭景雯(2005)。貢寮•獨立音樂•海洋音樂祭(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7)。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原作者:John Tomlinson)。台北:韋伯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9) 鄭嘉揚、張智舜(2006)。態度。台北:東觀國際文化。 蕭長展(2008)。基進音樂的文化抵抗與公共領域的另類想像:黑手那卡西的實踐經驗分析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簡妙如(2003)。審美現代性的轉向:兼論8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現代性寓言。郭力昕(主持人),製作當代•消費記憶尚青尚大聲——建構在地的流行╱音樂機制。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羅悅全等(2000)。秘密基地。台北:商周。 羅皓名(2012)。身體展演作為社會抵抗:以反身經驗論批判性藝術實作(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嚴忠志(譯)(2002)。後現代主義文化-當代理論導引(原作者:Steven Connor)。 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97) 二、英文文獻 Banks & Hesmondhalgh. (2009). Looking for work in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 15, No. 4, November 2009, 415–430 Beck, Ulrich., Giddens, Anthony & Lash, Scott. (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Cambridge: Polity. Bennett, Andy. (2000). Popular Music and Youth Culture-music, Identity and Pla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Bennett, Andy. (2005).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London : SAGE. Bennett, Tony. (1998).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London: Sage. Bourdieu, P. (1985).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 Theory and Society, Vol. 14, No. 6. (Nov., 1985), pp. 723-744. Cogan, Brian. (2006). Encyclopedia of Punk Music and Culture. CA: Greenwood. Cunningham, Stuart D. (2002).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Theory, indust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 Quarterly Journal of Media Research and Resources, pp. 54-65. DeNora, Tia. (2000). Music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ith, Simon. (2007). Taking Popular Music Seriously : selected essays. Aldershot : Ashgate. Kozak, Roman. (1988). This Ain’t No Disco: The Story of CBGB. Massachusetts: Faber & Faber. Lash, Scott. (2002). Critique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Manning, Sean., Ed. (2007). The Show I’ll Never Forgot. Cambridge: De Capo. O’hara, Craig. (2001). The Philosophy of Punk. San Francisco: AK Press. Thornton, Sarah. (1995). Club Cultures : Music, Media and Subcultural Capital.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三、日文文獻 井上貴子(2009)。日本でロックが熱かったころ。東京:青弓社。 日本戦後音楽史研究会(2007)。日本戦後音楽史(上)(下)。東京:平凡社。 南田勝也(2001)。ロックミュージックの社会学。東京:青弓社。 黒沢進(2008)。日本の60年代ロックのすべて。東京:シンコーミュージック.エンタテイメント。 菊池清麿(2008)。日本流行歌変遷史。東京:論創社。 難波宏之、 井上貴子(編)(2009)。証言!日本のロック70‘S1&2。東京:アルテスパグリッシング。 四、網路資料 1976這個星球(2012年2月22日)。痞客邦部落格【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mod1976.pixnet.net/blog/post/22929205-%E5%9C%B0%E4%B8%8B%E7%A4%BE%E6%9C%83 88顆芭樂籽(日期不詳)。樂團自我簡介【Facebook】。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balaz88/info Allmusic。【alternative/indierock條目】。取自http://www.allmusic.com/subgenre/alternative-indie-rock-ma0000012230 Jeph(2000年5月5日)。台北樂吧教父-凌威和他的Pub們。音謀筆記【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90_taipei_scene/c.php Legacy Taipei(2012年10月26日)。【台灣搖滾紀事】瓢蟲:太空人終於可以跳最後一支舞。Legacy Taipei【網頁資料】。取自http://www.Legacy.com.tw/program_detail.php?BID=920 Simpson(2012年7月21日)。關於地下社會──師大三里非自救會里民的心聲,不要殺了師大路【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dontkillshida.blogspot.tw/2012/07/blog-post_21.html Streetvoice(2013年4月11日)。Cadmium Red. (來自日本 from Japan) + Slack Tide @ 地下社會,Srtreetvoice【網路音樂平台資料】。取自http://tw.streetvoice.com/svmusic/articles/1476269/ Sylvia(2006年12月20日)。15Dec2006- 林生祥+ 大竹研@地下社會 [文字篇]。【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summersareover.blogspot.tw/2006/12/15dec2006_20.html The Status Kuo(2012年7月18日)。Underworld (地下社會) 【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www.iankuo.com/2012/07/18/underworld-%E5%9C%B0%E4%B8%8B%E7%A4%BE%E6%9C%83/ Tzaralin(2008年4月7日)為什麼FLAT CLUB要翻唱骨肉皮大台北?。Yam部落格【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blog.yam.com/tzaralin/article/14616862 ココパレ(日期不詳)。ライブハウスに忍び寄る風営法の魔の手【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anosuba.com/gogopare/52/live/ 不核作 - 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無日期標記)。專輯參與藝人名單【Facebook】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NukesLongPlay 何宜庭(2012年11月1日)。反扼殺地下社會 學生爭展演空間。大學報【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uonlineblog.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7482.html 何榮幸(2009年2月7日)。【我的小革命】六、農村武裝青年 用音樂說理念。鴕鳥手記【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9/02/07/373908.html 佩妮誰(無日期標記)。【衝撞之後】無論世事如何變化,會永遠在這條路上──專訪滅火器樂團。BIOS【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3818 凌威(2012年8月19日)。Jr.Cafe 致 鄰里公開信。【Facebook】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ling-wei/jrcafe-致-鄰里公開信/10151327727904705 劉美妤(2011年7月1日)。陳明章,與島嶼上無盡的青春歌詩。破報【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pots.tw/node/8669 原作者不詳(2012年12月12日)。日式抗拆記:建成田國際機場 50年間鮮見強拆。世界之門論壇【部落格資料】。取自 http://forum.edoors.com/showthread.php?t=768245&langid=2 地下社會(2012年7月1日)。「地下社會」自主停業公告【Facebook】。取自http://www.facebook.com/underworldtaipei/posts/491733017510648 地下社會(2013年3月24日)。「地下社會」租約到期停止營業公告【Facebook】。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underworldtaipei/posts/628768413807107 地下社會Underworld(2012年10月25日)。地下社會台北市議會前抗議行動 揪人動員令。苦勞網【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22 地下社會部落格。【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underworld-taipei.blogspot.tw/ 大樂音樂企業(2009年7月2日)。陳珊妮熱血音樂對談錄:濁水溪公社(二)。痞 客邦【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sandeechan.pixnet.net/blog/post/28335789-%E9%99%B3%E7%8F%8A%E5%A6%AE%E7%86%B1%E8%A1%80%E9%9F%B3%E6%A8%82%E5%B0%8D%E8%AB%87%E9%8C%84%EF%BC%9A%E6%BF%81%E6%B0%B4%E6%BA%AA%E5%85%AC%E7%A4%BE(%E4%BA%8C) 天人之際(2009年2月13日)。Double X 的首張專輯。樂多部落格【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blog.roodo.com/tsaicc71/archives/8294211.html 孫窮理、陳韋(2012年10月26日)。地下社會被罰 批北市府誠信有問題。苦勞網【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240 張鐵志(2010年3月24日)。重新把自己掏出來:台灣的先鋒搖滾趙一豪【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soundfury/archive/2010/03/24/483467.html 張鐵志(2012年06月27日)。當濁水溪的月亮躲起來哭泣。環境資訊中心【專書文章,轉引自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e-info.org.tw/node/80293 後門咖啡(2013年10月27日)。祈求大地開出美好花朵:沙丁魚樂團EP首發預購演唱會【Faceboob】。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542310282514434.1073741859.466029020142561&type 曾芷筠(2012年9月27日)。反抗的Hip Hop:看拷秋勤如何做運動。破報【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pots.tw/node/11066 曾芷筠、蘇盈如(2012年7月12日)。迎向純真消逝的年代—地下社會青年紀事。破報。【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pots.tw/node/10868 東森新聞(2012年8月11日)。「反假鄰居、真迫害」-師大Roxy餐廳首次掛布條反擊。ETtoday生活新聞,ETtoday 新聞雲【網路新聞平台資料】。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811/86246.htm#ixzz2mImOkw00 林狗花(2012年7月20日)。indievox,vol.2 八十八顆芭樂籽 in 地下社會最後一日(下)。Indievox【網路音樂平台資料】。取自http://tw.streetvoice.com/Ringoflower/articles/1403858/ 林貓王(2010年8月26日)。只有濁水溪公社 才有這種本事邀請到這麼多人推薦, check it up【Facebook】。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24038845924 維基百科台灣正體版(2013年11月9日)。陳明章條目【Wikipedia】。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98%8E%E7%AB%A0 維基百科台灣正體版(2013年7月13日)。抓狂歌條目【Wikipedia】。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A%93%E7%8B%82%E6%AD%8C 維基百科日文版(2013年6月11日)。「一億総中流」(いちおくそうちゅうりゅう)【Wikipedia】。取自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8%80%E5%84%84%E7%B7%8F%E4%B8%AD%E6%B5%81 維基百科日文版(2013年7月6日)。「ライブハウス」條目【Wikipedia】。取自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A9%E3%82%A4%E3%83%96%E3%83%8F%E3%82%A6%E3%82%B9 臥龍貳玖(無日期標記)。臥龍貳玖網頁【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urbanwlab29.blogspot.tw/ 蕭曉玲(無日期標記)社運串聯、聲援【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iamhsiao.blogspot.tw/p/blog-page_4122.html 跟著老外玩台灣(無日期標記)。地下社會【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www.taiwanguide.com.tw/2011/%E5%9C%B0%E4%B8%8B%E7%A4%BE%E6%9C%83/ 鄭偉銘(2010年7月28日)。詹偉雄、馬世芳訪談,從羅大佑、李宗盛到林暐哲——看流行音樂三十年【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757908/ 陳佳汝(2012年3月15日)。沒有搖滾樂,也許就沒有這些信念彌堅的猛獸們。破報【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pots.tw/node/10550 陳雅雯(1999年12月1日)。台灣地下樂團場景的基石。破報【破報資料轉引自網路部落格】。取自http://www.ptt.cc/man/groupie/D6CA/M.944471108.A.html 雨堤孝一(2011年6月9日)。「ダンスクラブ許可とライブハウス許可」取自http://fu-ei-hatena.seesaa.net/article/208857706.html 音樂哲學論考(2012年6月15日)。「風営法について --- ライブハウスとクラブ」【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blog.livedoor.jp/yz_xnaga/archives/8681828.html 音速死馬(無日期標記)。音速死馬介紹。Indievox【網路音樂平台資料】。取自http://www.indievox.com/deadhorse/intro。 馬世芳(2009年7月13日)。誠品講堂「歌是時代的鏡子──華語流行音樂史十講」第四講的大綱和曲目。樂多部落格【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blog.roodo.com/honeypie/archives/9443277.html 黑手那卡西(無日期標記)。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簡介【部落格資料】。取自http://nakasi.org/?page_id=3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58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透過對台北重要Live House「地下社會」的歷史以及樂團、聽眾參與實像之紀錄、整理和耙梳,將地下社會與反抗音樂之意義浮現出來,並往前串聯台灣自1970年代民歌運動以來的通俗音樂與社會反抗之間歷史脈絡和演變,以此理解反抗音樂的演變之中,Live House空間如地下社會曾扮演著如何必不可少的角色。透過資料耙梳和概念建構,我們得以理解地下社會在其創立時期由於處於獨特台灣歷史政經和全球化及新自由主義洪流之下,使的地下社會既繼承了後戒嚴時期對於轉型正義和政治正義的知青和運動青年理念,保有了音樂與社會意識的強烈連帶感,另一方面卻又因為其開始於網絡世代方興未艾、且個人化、單子化的美學與文化政治開始成為文化反抗重要主題的20世紀末,讓地下社會在21世紀開始後與新生樂團和新的音樂美學想像產生了更多激盪,成為孕育音樂及獨立、反抗精神的重要空間,但也可能便是對美學的不同需求,也顯示出地下社會落幕的背後隱性文化因素。地下社會在台灣反抗音樂的歷史脈絡中,是一生動且寫實的孕生、茁壯、落幕音樂史,而這歷史後面意涵的不僅是政府法規的不合時宜、亦是從科技技術到美學、群聚喜好等社會方面的全方位面向“資源與限制”。
本文主要透過二手文獻分析、訪談和理論對話,企圖建構以地下社會為中軸於其之前以及向後的音樂反抗光譜,甚而成為一個涵跨社會政治經濟脈絡的星象圖(constellation)。由於「Live House」一詞為日式英語,這意味著台灣借用Live House統籌稱謂也受到日本西洋音樂文化發展脈絡之影響,為求全面理解音樂中之反抗因子之淵源脈絡,我們勢得從歐美以致日本的歷史和狀態開始整理,進而反觀台灣音樂反抗樣貌並將之立體化、客觀化,理解台灣每一代的反抗音樂之能為與不可為。在這基礎之下,本文主題之地下社會的我群意義及對社會反抗意識的重要性,便可以清楚地在社會脈絡下窺視其定位;然而本文不受限於定位地下社會,我們意欲將地下社會的經驗、其作為一個空間和社群文化交構之下產生出集體反身性的獨特價值,歸結、整理並概念化為可供未來反抗群體及其空間成為重要參考價值和經驗。因此透過對地下社會的理解,加以提供未來可能的反抗空間重要啟發,是本文之期許。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aipei live house Underworld(1996~2013)was very important in Taiwan rock music scenes from it started, and it has became so important as even like the CBGB of Taiwan, and many important Taiwan rock bands had their beginning at Underworld. But unfortunately, Underworld closed at 2013/06/15.
This thesis aims to place Underworld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 resistant music history, and want to figure out how Underworld contributes to the music and social awareness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he owner of the Underworld had strong awareness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while after year 2000, cultural resista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hen we talk about resistance and protest. Generally speaking, Underworld gather people who love rock music and in the process of sharing the experience of watching rock performance, people will change their mind, open their mind when they experience music genre that they didn’t hear before, and we suppose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emerging power of resistance. The experience of Underworld has much importance for the succeeded owners in eperating their shops which we regard as places gathering people who care about their culture and society, like those existed cafe shops that hold forums with titles like transitional justice. This thesis aims for not only revealing the meaning of Underworld in Taiwan rock music history, but the more core purpose is to give some advices for the upcoming resistant spac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21:0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341069-1.pdf: 3161559 bytes, checksum: dd0a2abd81e5ceed9d78b8675b6e65f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19 第四節 章節安排………………………………………………….27 第二章 非主流音樂中的抵抗內容與Live House的發展…………….31 第一節 英美與日本的非主流音樂與Live House定位…………..31 第二節 台灣非主流音樂與Live House的歷史脈絡……………...49 第三章 「地下社會」於非主流音樂與社會抵抗的意義……………….80 第一節 「地下社會」的歷史,1996-2013………………………….80 第二節 訪談「地下社會」異質空間的樂團與聽眾………………95 第三節 試論「地下社會」與其他空間的社會反抗與社會議題實踐 ……………………………………………………………110 第四章 台灣非主流音樂與文化反抗的檢討與未來發展…………...152 第一節 地下社會關閉的問題與啟示……………………………152 第二節 Live House與抵抗音樂/空間的未來關係………………160 第五章 結論……………………………………………….…………172 第一節 各章摘要與研究發現…………………….…….………172 第二節 未來展望………………………………………………..174 後記感言………………………………………………………………...177 參考文獻………………………………………………………………178 附錄……………………………………………………………………...190 附錄一 訪談大綱(「地下社會」觀眾)………………………..190 附錄二 訪談大綱(樂團/樂手/工作人員)…………………19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異質空間聽眾與樂團的社會實踐:以Live House「地下社會」為例 | zh_TW |
dc.title | The Social Praxis of Audience Participants and Bands in Heterotopias: A Case Study of Taipei’s Live House
「Underworld」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周桂田,徐世榮 | |
dc.subject.keyword | 地下社會,音樂展演空間,非主流音樂,文化反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Underworld,Live House,non-mainstream music,cultural resistance, | en |
dc.relation.page | 19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1-2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0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