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30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茂生(Mau-Sheng Lee)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o-Chun Hs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許博鈞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8:10:5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7-27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7-27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7-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中文文獻 (一) 專書 許春金(2007)《犯罪學》,修訂五版,台北:三民。 許靜文(2009)《臺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台北:秀威資訊。 Erving Goffman(著),曾凡慈(譯)(2010),《汙名─管理受損者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 Margot BERGHAUS(著),張錦惠(譯),《魯曼一點通─系統理論導引》。新北:暖暖書屋。 Niklas luhmann(著),李君韜(譯)(2015),《社會中的法》,台北:五南。 Richard J. Gerrig, Philip G. Zimbardo(著),游恆山(譯)(2004),《心理學》,台北:五南。 丸山雅夫(2016)《少年法講義》,三版。東京:成文堂。 森田洋司(著)李欣怡(譯)(2017),《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台北:經濟新潮社。 (二) 期刊及論文集之論文 Elizabeth .S.Scott(著),高維儉(譯),〈儿童时期的法律建构〉,《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頁145。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國權(1991),〈少年問題及其防護〉,《軍法專刊》,37卷11期,頁26-33。 石國棟(2013)〈日本反霸凌對策〉,《校園霸凌:學理與實務》,頁199-219。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吳孟憲(2017)〈處理校園學生衝突或霸凌事件中家長介入之影響〉,《再話橄欖枝》,頁167-178。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橄欖枝中心。 李明鴻,〈校園霸凌事件中司法與學校的合作關係〉,《再話橄欖枝》, 203-222頁。 李英姿(2018)〈校園霸凌事件處置歷程與困境之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9卷2期,頁118-171。 李茂生(2009)〈釋字第六六四號解釋評釋─憲法的顢頇與天真〉,《台灣法學雜誌》,137期,頁31-40 李茂生(1996)〈八四年版少事法草案起草經過及評釋(下)〉,《刑事法雜誌》,40卷1期,頁44-68。 李茂生(2009),〈轉向制度的立法意旨與未來展望〉,未出版 李茂生(2015)〈日本校園霸凌的現況與對策〉,《法令月刊》,66卷2期,頁24-40。 李茂生(2018),〈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檢討與展望─以刑事司法與福利行政兩系統的交錯為論點〉,《少年事件處理法論文集─一部以贖罪心理與道德決斷形塑出來的法律》,頁321-356。台北:新學林 李茂生(2018),〈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序說〉,《少年事件處理法論文集:一部以贖罪心理與道德決斷形塑出來的法律》,頁 95-188,台北:新學林。 李茂生(2018)〈少年犯罪的預防與矯治制度的批判─一個系統論的考察〉,《少年事件處理法論文集─一部以贖罪心理與道德決斷形塑出來的法律》,頁189-290。台北:新學林。 李茂生,〈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之商榷〉,《再話橄欖枝》,223-241頁 周愫嫻(2020)〈微調校園霸凌之對策〉,《四書橄欖枝》,頁137-145。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橄欖枝中心。 周愫嫻(2020)〈對話圈的團體動力學〉,《四書橄欖枝》,頁113-124。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橄欖枝中心。 周愫嫻,〈校園霸凌面貌不是永恆不變〉,《四書橄欖枝》,125-134頁。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橄欖枝中心。 周愫嫻、陳吳南(2009) ,〈「虞犯」:真的道德恐慌,假的風險治理〉,《社區發展季刊》,128期,頁60-72。 林民程(2017) ,〈論證校園修復式正義對談圈目標的優先性問題〉,《教育部106年度防治校園霸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 127。 林育聖(2016)〈校園霸凌現況分析〉,《教育部106年防治校園霸凌研討會手冊》。 林育聖、侯崇文、周愫嫻〈當前校園防治霸凌政策之改善建議〉,《一吋橄欖枝》,頁253-268。商鼎數位:台北。 林斌(2014)〈英美校園霸凌防制政策:教育法之觀點〉,《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頁49-89。 林滄崧(2010)〈校園霸凌與警察〉,《刑事雙月刊》,46期,頁16-21。 邱獻輝(2012)〈校園霸凌者諮商介入的挑戰與突破〉,《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4(2),頁27-62。 侯崇文(2014)〈橄欖枝中心的理論基礎─修復式正義理論〉,《一吋橄欖枝》,頁137-145。商鼎數位:台北。 姚清煇 (2014)〈從學校行政領導者的角度分析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一吋橄欖枝》,頁197-217。 張知博(2015)〈修復式司法初探―以少年司法制度為中心〉,《法令月刊》,67期,頁68-82。 許后宜(2017)〈運用修復式正義處理校園霸凌之實務經驗〉,《教育部106年度防治校園霸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75。 許育典(2011)〈校園霸凌的法律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 192 期,頁97-107。 陳淑卿、陳國彥(2016)〈由變調「安全校園」淺談校園霸凌〉,《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1卷2期 ,頁64-75。 馮喬蘭(2017)〈開始反霸凌?那麼我們還得要反思哪些事?〉,《教育部106年度防治校園霸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07-109。 黃鉦堤(2014)〈魯曼行政官僚系統理論之初探〉,《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五十九期,頁1-54。 劉濤(2018)〈区分、再入和沟通媒介:结构耦合概念的理论维度与运用前景〉,《社会理论学报》,第二十一卷第一期,頁165-186。 蔡坤湖(2013)〈人本修復性司法:一個少年法官的反思〉,《律師雜誌》,342期,頁12-19。 鄭斐文(2013)〈社會建構論、批判實在論與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下的身體與社會:以肥胖議題為例〉,《臺灣社會學刊》,第53期,頁143-152。 鄧煌發(2007)〈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治〉,《中等教育》,58(5),頁8-29。 蕭如珀、楊信男(2008)〈本月物理史〉,《物理雙月刊》,三十卷一期。 蕭阿勤(1999)〈1980 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1-51。 賴俊生(2016)〈預防校國霸凌之重要性與對策-以國立馬公高中防治校園霸凌為例〉,《國教新知》,63卷4期,頁87-96。 謝如媛(2011)《犯罪被害人參與少年司法程序之研究報告》。 謝如媛(2018)〈少年修復式司法的批判性考察——從少年的最佳利益到利益衡平?〉,《政大法學評論》,152期,頁125-186。 (三) 學位論文 宋承翰(2015)《臺北市高中職以下學校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成員之校園霸凌防制知識與態度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育賢(2018)《情感、冒犯與刑事立法:論冒犯行為之可罰性界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翁逸玲(2015)《修復式正義在少年事件之運用》,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偉文(1997)《少年事件轉向處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穎(2014)《修復式正義應用於處理校園霸凌事件之實施過程與評價》,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琇(2014)《當代反校園反霸凌戰爭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黃進生(2003)《我國少年事件調查審理制度之研究--以少年權益保障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音(2015)《我國校園霸凌防制制度之研究─以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為中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憲仲(2013)《台北市少年警察隊應用修復式正義處理少年事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巧翎(2014)《司法院釋字第664號後虞犯制度改革之政策方針及其合理性──以司法院少事法研修會草案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四) 政府資料 教育部(2015)《101至103年度校園霸凌 調查分析研究期末報告》 教育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全文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公聽會後修正版〉。 教育部〈校園霸凌防治準則草案〉。https://www.scribd.com/doc/57339561/%E6%A0%A1%E5%9C%92%E9%9C%B8%E5%87%8C%E9%98%B2%E5%88%B6%E6%BA%96%E5%89%87%E5%85%AC%E8%81%BD%E6%9C%83%E7%89%8820110531(最終瀏覽日:2020/05/25) 教育部校園霸凌防治中心,https://csrc.edu.tw/bully/bullying.asp(最後瀏覽日期107/08/31) 教育部臺軍(二)字第1010052332B號公告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院總字483號,政府提案426-2號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483號,政府提案426號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防制霸凌工作各級學校應行工作重點:http://www.sljh.tp.edu.tw/oldwebs/final/doc/17.pdf(最後瀏覽日:2019/01/15) (五) 新聞及網路資料 研之有物,用「交友」逆轉人生!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een-friend-network-wuchyiin/(最後瀏覽日:2020/06/01) 少年隊校園SAFE、霸凌止步,新竹縣政府新聞。https://www.hsinchu.gov.tw/News_Content.aspx?n=153 s=107418(最後瀏覽日:2019/01/16) 中央社,〈八德國中學生下課 派警力戒護」。https://tw.mobi.yahoo.com/%E5%85%AB%E5%BE%B7%E5%9C%8B%E4%B8%AD%E5%AD%B8%E7%94%9F%E4%B8%8B%E8%AA%B2-%E6%B4%BE%E8%AD%A6%E5%8A%9B%E6%88%92%E8%AD%B7-20101223-061511-853(最後瀏覽日:20190807) 豫章工商三級輔導機制介紹。http://www.ycvs.ntpc.edu.tw/ezfiles/0/1000/img/58/198792742.pdf。(最後瀏覽日:2019/01/15) 兒童福利聯盟,《2017年台灣社會大眾校園霸凌經驗調查報告》,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1355(最後瀏覽日:2019/03/11) 臺南市新化國民小學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會議紀錄。http://163.26.179.6/~sh6bwp/wp-content/uploads/2016/02/1031113-%E8%87%BA%E5%8D%97%E5%B8%82%E6%96%B0%E5%8C%96%E5%9C%8B%E6%B0%91%E5%B0%8F%E5%AD%B8%E9%98%B2%E5%88%B6%E6%A0%A1%E5%9C%92%E9%9C%B8%E5%87%8C%E5%9B%A0%E6%87%89%E5%B0%8F%E7%B5%84%E6%9C%83%E8%AD%B0%E7%B4%80%E9%8C%84.pdf(最終瀏覽日:20200301) 二、 日文文獻 (一) 專書 赤坂真人(2009)《社会システム理論生成史―V.パレート・L.J.ヘンダーソン・T.パーソンズ》。兵庫: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 今津孝次郎(2007)《増補:いじめ問題の発生・展開と今後の課題―25年を総括する》。東京:黎明書房。 葛野尋之(2009)《少年司法における参加と修復》,東京:日本評論社。 葛野尋之(2003),《少年司法の再構築》。東京:日本評論社。 坂田仰(2016)《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 全条文と解説》。東京:學是出版。 宿谷晃弘、安成訓(2010)《修復的正義序論》。東京:成文堂。 竹川裕雄(2006)《いじめ現象の再検討―日常社会規範と集団の視点》。京都:法律文化社。 田中智治、山名淳(2004)《教育人間論のルーマン》。東京:勁草書房。 Dan Olweus等(著)森田洋司等(譯)(1998),《世界のいじめ─各国の現状と取り組み》。東京:金子書房。 土居健郎(2007)《「甘え」の構造 (増補普及版)》。東京:弘文堂。 德岡秀雄(2009)《少年法の社会史》。東京:福村出版。 內藤朝雄(2007)《いじめ学の時代》。東京:柏書房。 Niklas luhmann(著),村上淳一(譯),《社会の教育システム》。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廣瀬建二等(2010)《少年事件重要判決50選》。東京:立花書房。 前島康男(1995)《いじめ―その本質と克服の道すじ》。東京:創風社。 森田洋司、清水賢二(1996)《いじめ─教室の病い》,東京:金子書房。 (二) 期刊及論文集之論文 浅田瞳、原清治(2018)〈高等学校におけるネットいじめの実態に関する実証的研究〉,《佛教大学総合研究所紀要》,第25号,頁15-31。 石飛和彥(1999)〈「いじめ」の実践的行為の形式構造〉,《教育・社会・文化 : 研究紀要》,第6号,頁31-52。 石飛和彥(2012)〈「いじめ問題」にみる教育と責任の構図〉,《教育社会学研究》,90巻,頁83-98。 猪瀬慎一郎(2001)〈少年審判制度の基本問題〉,猪瀬慎一郎、森田明、佐伯仁志編,《少年法のあらたな展開:理論・手続・処遇》,頁55-84,東京:有斐閣。 大西彩子、黒川雅幸、吉田俊和(2009)〈児童・生徒の教師認知がいじめの加害傾向に及ぼす影響—学級の集団規範およびいじめに対する罪悪感に着目して—〉,《教育心理学研究》,57巻,頁324-335。 神田光啓,(1994)〈いじめの研究情報の検討〉,《教育情報研究》,頁7-15。 葛野尋之(2003),\〈少年法改正と子供の自己決定〉,《法律時報》,75巻9号,53-56頁。 葛野尋之(2010)〈少年事件の刑事裁判と公開原則〉,《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1号,頁34-39。 藏永瞳、片山香、樋口匡貴、深田博己(2008)〈いじめ場面における傍観者の役割取得と共感が自身のいじめ関連行動に及ぼす影響〉,《広島大學心理學研究》,第8号,頁41-51。 斉藤豊治(1995)〈いじめの不可視性と少年司法の限界 (課題研究 『いじめ』問題と少年司法の限界)〉《犯罪社会学研究》,20卷,頁4-20。 柴田守(2018)〈少年司法機関との連携に関する学校教育現場の意識(1)--児童・生徒の暴力やいじめの対応や指導の連携強化にむけて〉,《長崎総合科学大学紀要》,58卷1号,頁19-45。 秦野伸介(2000)〈「いじめ」言説の二重性〉,《教育・社会・文化 : 研究紀要》,第7号,頁45-58。 白井利明(2016)〈発達心理学から十八歳を考える〉,《九州法学会会報2016》,頁80-85。 宿谷晃弘、竹原幸太(2018)〈いじめ予防における修復的アプローチの可能性に関する覚書〉,《東京学芸大学紀要・人文社会科学系》,69号,頁127-164。 関 真伍、鈴木朋子、堀井俊章(2018)〈いじめの停止にかかわる諸要因の検討〉,《教育デザイン研究》,9期,頁15-22。 武內謙治(2013)〈少年司法の人的対象(2)虞犯少年〉,《法学セミナ》,2013.01,頁124-128。 武內謙治(2015)〈少年司法改革と非行理解・少年司法の社会性 (課題研究 少年非行と非行少年処遇の過去・現在・未来)〉,《犯罪社会学研究》,40 巻,頁68-83。 戶田典樹(2018)〈学校教育における社会福祉機能導入の必要性 : 「大津中学いじめ自殺事件」を題材にして〉,《神戸親和女子大学大学院研究紀要》,卷18,頁31-42。 德岡秀雄(1988)〈自己成就予言としてのいじめ問題〉,《関西大学社会学部紀要》,第20卷,頁159-180。 內藤朝雄(2013)〈いじめ (特集 いじめ問題とその対応)〉,《犯罪と非行》,176期,頁66-83。 長尾英彥 (2014)〈いじめ問題に関する覚書〉,《中京法学》,48巻第3、4号,頁223-245。 野田正人(1995)〈いじめと少年司法 (課題研究 『いじめ』問題と少年司法の限界)〉《犯罪社会学研究》,20卷,頁37-50。 橋本攝子 (1999)〈いじめ集団の類型化とその変容過程--傍観者に着目して〉,《教育社会学研究》,64期,頁123-142。 保田 卓(2006)〈教育シテムの構造〉,稲垣恭子編《子ども・学校・社会――教育と文化の社会学》,頁216-234。京都:世界思想社。 松澤一真(2018)〈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の立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前決定過程(pre-decision making process)に焦点を当てて〉,《共栄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紀要》,第3号,頁59-74。 森田明(2001)〈少年法の歴史的展開―「児童福祉政策的保護」と「刑事政策的保護」の確執〉,猪瀬慎一郎、森田明、佐伯仁志編,《少年法のあらたな展開:理論・手続・処遇》,頁1-34,東京:有斐閣。 山口直也(2013)《いじめ問題に対する少年司法の課題 : 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の成立に寄せて 》,〈教育と社会〉, 23期,頁3-12。 柳治男(2003)〈学校という組織〉,森重雄、田中智志等編,《「近代教育」の社会理論》,頁93-127。東京:勁草書房。 姚逸葦(2016)〈いじめの国際比較における概念分析の方法に関する検討〉,《京都社會學年報》,24号,頁179-196。 姚逸葦(2019)〈いじめの対策と「学校の境界」中国大陸、台湾、日本のいじめ対策をめぐる比較研究〉,《21世紀東アジア社会学》,2018巻 9 号,頁185-199。 橫山實(2017)〈少年警察活動の展開と現在の課題〉,《警察政策》,第19卷,頁170-200。 (三) 政府資料 総務省(2018)《いじめ防止対策の推進に関する調査結果に基づく勧告》。 鳥取県警察,〈学校におけるいじめ問題への的確な対応について(例規通達)〉。https://www.pref.tottori.lg.jp/258869.htm(最終瀏覽日:2020/05/11) 文部科学省〈いじめの定義の変遷〉。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6/26/1400030_003.pdf(最後瀏覽日:20200211) 文部科学省,〈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不登校等生徒指導上の諸課題に関する調査(平成29年度)〉。https://www.e-stat.go.jp/stat-search/files?page=1 layout=datalist toukei=00400304 kikan=00400 tstat=000001112655 cycle=0 tclass1=000001120595 tclass2=000001120695 tclass3=000001120697 stat_infid=000031764137 result_page=1 second=1 second2=1(最後瀏覽日:2020/04/23) 文部科學省(2016)《いじめの防止等のための基本的な方針》。 文部科學省(2017)《いじめ防止等のための基本的な方針》 文部科學省〈平成30年度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不登校等生徒指導上の諸課題に関する調査結果について〉,https://www.mext.go.jp/b_menu/houdou/31/10/1422020.htm。(最終瀏覽日:2020/06/01) 文部科學省(2018)《学校におけるいじめの防止、早期発見、いじめに対する措置のポイント》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30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年來,霸凌在我國已逐漸形成嚴重的教育問題。但對於霸凌處遇的相關問題,卻相當少見於司法界的討論中。本文擬從少年司法的角度切入,就霸凌的概念、成因與現行的處遇對策做簡單介紹後,討論少年司法在霸凌處遇中的機能,並以此連結霸凌事件中少年司法與教育體系之處遇,讓少年司法得以在霸凌事件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考量到我國霸凌研究起步較晚,本文在前半段會先參考鄰國日本的霸凌研究成果。透過比較我國與日本的霸凌現象,先行釐清霸凌的相關概念後,在後半段針對霸凌在少年司法中的意義,以及少年司法在處理霸凌事件中如何因應霸凌事件的特性進行調整來加以檢討。 第二、三章中,本文首先針對霸凌的相關概念進行介紹。首先,從日本對於霸凌構造的研究中,可看見霸凌是一種具有傷害性的互動結構,且霸凌的意義會隨著政策的內容而有所調整。在現行的霸凌對策下,本文將我國與日本的霸凌對策區分為懲戒、規範內化與修復式處遇三種類型,並從處遇的成效、對少年的成長之影響等因素分析後,認為現行霸凌處遇中的修復式處遇是一種相對較好的處遇策略。同時,本文也認為若要更全面地推動修復式處遇,有必要考量將少年司法納入霸凌處遇的一環。 而在第四章中,本文透過社會系統論中「結構耦合」的理論,描繪出少年司法與教育系統在霸凌處遇中相互合作進行霸凌處遇的方式。並在檢視少年司法的立法目的後,重新將少年司法在霸凌處遇中的角色定位於「修復少年周邊關係」。延續此一脈絡,在第五章中,本文認為現行少年司法與教育體系的分工基準需要考量到「機能最適性」,進而分配彼此在霸凌程序中的修復機能。而在少年司法的實務運作中,於調查、審理階段均應在修復式處遇的基礎上,與教育體系進行合作,以使霸凌事件得以受到更為全面的處理。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campus bullying has become a serious educational problem in Taiwan. However, the issues about bullying are very few in the discussion of judicial scholars .So, this thesis would like to examine bullying issues from a juvenile justice perspective. At first, this thesis will introduce the meaning of bullying ,and then take a look at its risk factors and the anti-bullying policy in Japan and Taiwan. Then, this thesis will examine the function of juvenile justice in anti-bullying policy ,and try to connect the education and judicial system in anti-bullying works. By this way, we can mak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play a more positive role in anti-bullying works. In consider at the anti-bullying research in Taiwan is still very young. In the former half of the thesis, it conferences the anti-bullying research resource in Japan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ception of bullying more clearly. And then, in the latter half,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cases abuot bullying in juvenile justice. Focus on how to define bullying in juvenile law, and how to take a process for cases which is about bullying. In chapter 2 and chapter 3,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bout bullying. First, from the research about construction of bullying in Japan, we can realize that bullying is a harmfu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However, the concept of bullying is not changeless, it changed due to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then ,the thesis separate the anti-bullying policy in Taiwan and Japan into three kinds, which include penalty, Discipline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By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olicy, and the affect to growth of juvenile ,the thesis consider that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policy may be the best choice of bullying policy. And if we would like to make Restorative Justice policy more useful in anti-bullying works, we shall let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play a more positive role in anti-bullying works. In chapter 4, the thesis uses the concepts in Niklas Luhmann’s social system theory to describe the cooperation of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as ‘structural coupling’. With analyzing the purpose of juvenile law ,it describe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as a role to ‘rest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venile delinquent and people around him’. According to this ,the division between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shall consider the effective restoration of bullying relationship.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juvenile justice, the juvenile court must take the restoration of bullying into consider ,and cooperate with education system to make sure the juvenile court can cope with bullying case more appropriatel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10:5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407202001372200.pdf: 2828635 bytes, checksum: a911f0d2d8e5dfa0e7ed77395990e14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一項 研究範圍 3 第二項 研究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 第五節 名詞定義 7 第二章 台灣、日本校園霸凌概念的演進與定義 11 第一節 校園霸凌問題之起源與「霸凌三要素」 11 第一項 前言 11 第二項 霸凌(bully)概念的起源 11 第三項 霸凌(bully)之概念與「霸凌三要素」 13 第二節 台灣、日本校園霸凌問題之演變 15 第一項 日本霸凌對策之概要 15 第二項 日本霸凌對策的四波變化 17 第三項 日本霸凌對策與霸凌定義之關聯 23 第四項 台灣校園霸凌問題之發展與定義 25 第三節 校園霸凌概念之重構 30 第一項 霸凌概念之性質─本質與建構的複合體 30 第二項 霸凌的「建構」─教育系統與霸凌之界定 32 第三項 霸凌之「本質」─學童間互動之多層構造 38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三章 台、日校園霸凌之成因與現行處遇策略 47 第一節 校園霸凌如何形成:台、日校園霸凌現象之成因比較分析 48 第一項 個人層面的霸凌現象成因 48 第二項 團體層面的霸凌現象成因 53 第三項 社會、文化層面的霸凌成因 63 第四項 小結 65 第二節 台灣與日本現行之霸凌對策 66 第一項 校園霸凌處遇之分析架構 66 第二項 日本現行霸凌政策概覽 68 第三項 日本校園霸凌之處遇機制 70 第四項 台灣現行霸凌對策概覽 72 第三節 台日校園霸凌處遇策略之分析 77 第一項 台日校園霸凌處遇策略之比較分析 77 第二項 現行霸凌處遇對策之檢討 81 第三項 霸凌處遇之現實困境 85 第四節 小結 89 第四章 少年司法於霸凌事件之運用─機能與定位 92 第一節 霸凌處遇中的少年司法 92 第一項 少年司法於霸凌處遇中運用之困境 92 第二項 日本霸凌處遇中少年司法之定位與機能 95 第三項 台灣霸凌處遇中少年司法之機能 99 第四項 台灣與日本霸凌對策中的少年司法之定位比較 101 第二節 霸凌處遇中的少年司法介入之目的與機能 105 第一項 少年司法之制度目的與內涵 105 第二項 我國現行少年司法之基礎構想 111 第三項 我國少年司法之機能與運作形式 116 第三節 少年司法與教育系統協同運作之可能性─以系統論的觀點出發 119 第一項 少年司法於霸凌處遇之妥適性再考 119 第二項 少年司法於霸凌處遇之機能再考 124 第三項 作為修復式處遇延伸的少年司法 127 第四項 少年司法與教育體系偕同運作之模式─以系統論之視角觀察 130 第四節 小結 135 第五章 少年司法於霸凌事件之處遇策略 137 第一節 霸凌於少年司法中之定位 137 第一項 前言 137 第二項 「霸凌事件」的範疇 137 第三項 霸凌於少年法中的規範性質 140 第二節 少年司法對於霸凌事件之調查程序之思考 150 第一項 少年司法與教育程序之接點再考 150 第二項 霸凌之調查程序簡介 153 第三項 霸凌調查程序之再考 156 第三節 少年司法對於霸凌案件之審理 164 第一項 少年事件之審理原則 164 第二項 少年事件審理之進行 167 第三項 不付審理處分中之霸凌修復 172 第四項 協商式審理與霸凌修復 174 第五項 交付觀察處分與霸凌修復 180 第四節 小結 181 第六章 結語─未完的「霸凌修復」 184 第一節 本文內容之整理 184 第二節 將來研究之展望 186 參考文獻 18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校園霸凌處遇對策之台日比較─以霸凌事件之少年司法處遇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ti-Campus-Bullying Policy in Taiwan And Japan- Focusing on Treatment of Bullying in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謝煜偉(Yu-Wei Hsieh),林琬珊(Wan-Shan Lin) | |
dc.subject.keyword | 校園霸凌,霸凌之定義,霸凌之成因,霸凌政策,社會系統,修復式處遇,健全自我成長,少年司法,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ampus bullying,definition of bullying,factor of bullying,anti-bullying policy,social system,restorative justice,healthy self-development,juvenile justice, | en |
dc.relation.page | 199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149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7-1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14072020013722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7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