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711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文薰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an-shu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涵書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6:35:1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8-08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08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0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書籍
Maurice, Halbwachs原著,畢然、郭金華譯,《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2002)。 Nora, Pierre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台北:行人文化,2012)。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王明珂,《認同與國家 : 近代中西歴史的比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王明珂,《華夏邊縁:歴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 王新命,《新聞圈裏四十年》(台北:海天,1957)。 王鼎鈞,《怒目少年: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台北:爾雅,2005)。 王鼎鈞,《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台北:爾雅,2005)。 王鼎鈞,《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台北:爾雅,2009)。 王鼎鈞,《東鳴西應記》(台北:爾雅,2013)。 王徳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説新論》(台北:麥田,1998)。 古碧玲、林絮霏,《從異鄉到家鄉:「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0)。 冷欣,《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台北:傳記文學,1967)。 呂芳上,《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三民,2000)。 阮毅成,《八十憶述》(台北:聯經,1984)。 周婉窈,《少年臺灣史》(台北:玉山社,2014)。 邵毓麟,《勝利前後》(台北:傳記文學,1967)。 柯慶明,《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台北:爾雅,2010)。 翁振盛,《敘事學》(台北:文建會,2010)。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8月初版,1987年8月三版)。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2001)。 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航向台灣的故事》(台北:城邦,2009)。 張金鑑,《明誠七十自述》(台北:中國行政學會,1972)。 張冠梓,《東鳴西應記》(台北:爾雅,2013)。 曹志源,《國內國外二十年:一九四九--一九六九》(台北:商務,1987)。 章翠鳳,《大鼓生涯的回憶》(台北:傳記文學,196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陳紀瀅,《我的郵員與記者生活》(台北:商務,1988)。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侯》(台北:九歌,1998)。 齊邦媛,《一生中的一天》(台北:爾雅,2004)。 齊邦媛,《巨流河》(台北:天下遠見,2009)。 齊邦媛,《巨流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齊邦媛,《洄瀾:相逢巨流河》(台北:天下文化,2014)。 齊邦媛著,池上貞子、神谷まり子譯,《巨流河》(東京:作品社,2011)。 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台北:時英,2009)。 蔣碧微,《蔣碧微回憶錄》(台北:皇冠,1966)。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雜誌,2009)。 龍應台著、天野健太郎譯,《台湾海峡一九四九》(東京:白水社,2012)。 戴麗娟,《記憶所繫之處》(台北:行人文化,2012)。 隱地,《遺忘與備忘:文學年記一甲子(一九四九-二○○九)》(台北:爾雅,2009)。 羅敦偉,《五十年回憶錄》(台北:中國文化,1952)。 羅蘭,《蒼茫雲海》(台北:聯經,1995)。 二、期刊 Coser, L. A. 著,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期(1993)。 山口守〈自伝かつ中国及び台湾の歴史を一個人の目差しから見に貴重な記録〉,《週刊読書人》2011年,9月9日)。 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9期(2008)。 王明珂,〈台灣民眾記憶資料蒐集與分析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6)。 王明珂,〈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05期(1996)。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期(1996)。 王明珂,〈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5期(1997)。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期(2001)。 左美雲、陳慕真,〈《巨流河》日譯本新書發表會側記〉,《臺灣文學館通訊》32期(2011)。 何乏筆,〈1949年與臺灣的跨文化潛力〉,《思想》13期(2009)。 何佳駿,〈二○○九文學十大事件〉,《聯合文學》302期(2009年9月)。 李菁,〈「巨流河和啞口海,存在於我生命的兩端」——專訪《巨流河》作者齊邦媛〉,《三聯生活週刊》(2010)。 李廣均,〈社群、民族國家和集體記憶--一九九五年臺北市「終戰事件」的初步思考〉,《社會文化學報》4期(1997)。 城戸久枝,〈“親日”台湾が持つ複雑な歴史のうねり〉,《週刊文春》(2012)。 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臺灣社會研究》31期(1998)。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期(2001)。 高華,〈六十年來家國,萬千心事誰訴:讀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劄記〉,《思想》15期(2010)。 高華,〈讀王鼎鈞的《文學江湖》:冷戰年代一位讀書人的困窘和堅守〉,《思想》18期(2011)。 陳一姍,〈龍應台:《大江大海》是一把溫柔的鑰匙〉,《天下雜誌》466期(2011)。 陳韜文、李立峰,〈香港不能忘記六四之謎:傳媒、社會組織、民族國家和集體記憶〉,《新聞學研究》103期(2010)。 黃敏原,〈記憶社會學中個人與結構的關係:法國社會學家Halbwachs的社會框架觀點〉,《社會理論學報》12卷1期(2009)。 趙慶華,〈太平輪的故事:張典婉心中永遠未完的長篇〉,《臺灣文學館通訊》26期(2010)。 齊邦媛:「臺灣文學」是「我們的」;他們:齊老師不僅是「我們的」,更是「臺灣的」--齊邦媛教授生命史鉅作《巨流河》新書茶會紀實〉,《臺灣文學館通訊》24期(2009)。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卷1期(1997)。 蘇育琪,〈埋得很深的創傷是看不見的--龍應台談一九四九〉,《印刻文學生活誌》總號72期(2009)。 三、報章 任祥〈佛跳牆與家族樹〉,《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2009年,1月24日)。 如麗〈我父母的1949〉,《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9年,11月27日)。 佐渡守〈聞文堂逆向行駛把台灣作品送進日本〉,《中國時報•開卷》(2013年,3月9日)。 何定照〈度蜜月的偶然 台灣音樂教育 申學庸開枝散葉〉,《聯合報•D2版•文化廣場》(2009年,11月29日)。 何榮幸、高有智、郭石城、謝錦芳〈隱忍未言的傷 渴望真正的傾聽〉,《中國時報•A8版•1949一甲子的省思》(2009年,9月3日)。 何榮幸、郭石城〈齊世英齊邦媛 東北心台灣情〉,《中國時報•A12版•名人家族故事》(2009年,7月12日)。 李漢揚〈課程審議會 蔣偉寧:未去台灣化 去日本化有一點〉,《中央日報》(2014年,1月27日)。 周美惠〈台灣鐵達尼號 太平輪事件出書 倖存者憶當年…〉,《聯合報•A10版•兩岸》(2009年,10月14日)。 林欣誼〈「文學江湖」壓陣 王鼎鈞回憶錄4部曲完工〉,《中國時報•B1•開卷周報》(2009年,3月15日)。 林欣誼〈「文學江湖」壓陣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完工 〉,《中國時報•B1版•開卷周報》(2009年,3月15日)。 林欣誼〈書寫1949 一個重要的時代印記〉,《中國時報•A8版•1949一甲子的省思》(2009年,9月3日)。 林欣誼〈齊邦媛《巨流河》 縱寫時代史詩〉,《中國時報•A20版•文化新聞》(2009年,7月18日)。 林欣誼〈龍應台:創傷該被治療 60年不晚 〉,《中國時報•A8版•1949一甲子的省思》(2009年,9月3日)。 林欣誼〈張典婉《太平輪1949》大陸青年迴響熱〉,《中國時報》(2011年,8月3日)。 社論〈兩種心理寫照 一個大大陷阱〉,《自由時報•自由評論》(2009年,9月30日)。 祁容玉、鄭朝陽〈禁台語 白牡丹國語版 慶媽祖生 〉,《聯合報•A11版•兩岸�國際》(2009年,6月14日)。 邱祖胤〈《太平輪》出書 生者沉痛憶往 〉,《中國時報•A8版•文化新聞》(2009年,10月14日)。 邱瓊平〈《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天賣近10萬本〉,《聯合晚報•A3版•話題》(2009年,9月19日)。 胡淑雯、晏山農對談,張筱婷整理記錄〈島嶼、庶民、南方〉,《中國時報•E4版•人間副刊》(2009年,11月13日)。 席慕蓉〈歷歷晴川 再回首〉,《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09年,5月2日)。 席慕蓉〈繫斜陽纜 王鼎鈞回憶錄中的百年場景〉,《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10年,8月7日)。 莊靈〈再回首1949 我的1949在台中〉,《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09年,12月21日)。 野嶋剛〈『台湾海峡 一九四九』に見る日中台の歴史の傷口〉,《新潮社 foresight》(2012年,8月20日)。 陳宛茜〈一九四九 書市當紅〉,《聯合報•A4版•要聞》(2009年,9月3日)。 陳宛茜〈溫故知新 10大文化事件〉,《聯合報•D2版•文化廣場》(2009年,12月27日)。 陳宛茜〈溫故知新 10大文化事件之四:回首兩岸1949〉,《聯合報•D2版•文化廣場》(2009年,12月27日)。 陳宛茜〈齊邦媛從遼河漂到台灣 匯成巨流河 〉,《聯合報•A14版•文化》(2009年,7月18日)。 陳宛茜〈戰俘被當共諜 30年精神囚禁 17年書寫釋放〉,《聯合報•A7版•大河人生》(2009年,5月17日)。 陳芳明〈匯入台灣歷史大河〉,《聯合報•A4版•要聞》(2009年,8月2日)。 彭歌〈七十年〉,《聯合報•8版•聯合副刊》(1981年,1月2日)。 彭歌〈萬化根源 總在心〉,《聯合報•39版•聯合副刊》(2002年,4月15日)。 順順〈我家傳家照 愛阿兵哥,怕砍腳〉,《聯合報•E4版•繽紛》(2009年,3月18日)。 飯野克彦〈歴史に翻弄された人々を鮮やかに〉,《日本経済新聞》(2012年,8月12日)。 黃文正〈龍應台新書 紐時專文介紹〉,《中國時報•A8版•文化新聞》(2009年,10月7日)。 雷驤〈庭園幽微〉,《聯合報•41版•聯合副刊》(1997年,5月24日)。 趙靜瑜〈張典婉憶太平輪船難 書寫家屬心境〉,《自由時報•藝術文化》(2009年,10月14日)。 鄭朝陽〈6層高樓菊元百貨遠眺 台北處處田〉,《聯合報•A6版•綜合》(2009年,7月27日)。 鄭朝陽〈上海亂世浮生 家書勾回憶〉,《聯合報•A13版•兩岸》(2009年,6月12日)。 聯合報訊〈「我的1949」 徵求老照片 〉,《聯合報•A6版•生活�文化》(2009年,4月12日)。 聯合報訊〈溫故知新 2009 10大文化事件〉,《聯合報•D2版•文化廣場》(2009年,12月27日)。 隱地〈角落 畫面〉,《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2009年,2月17日)。 藤井省三〈激動の東アジア現代史語る自伝 〉,《日本経済新聞朝刊》(2011年,11月27日)。 蘇惠昭〈張典婉有一樁「太平心願」 〉,《中國時報•08版•開卷有書香》(2009年,10月11日)。 外文文獻 Halbwachs, Maurice. The Collective Memory. Trans. Francis J. Ditter, Jr and Vida Yazdi Ditte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0. Print. 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Trans. Coser, Lewis 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rint. Smelser, Neil J., and Paul B. Balte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Amsterdam ; New York: Elsevier, 2001. Print.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711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2009年,台灣的出版界、報紙、雜誌環繞著「一九四九」展開熱烈的討論,相關書籍與回應文章敘述當年大陸軍民流亡來台的遭遇。對比解嚴前依附於國家歷史的個人敘事,2009年大量訴說個人記憶的文本顯露出外省族群敘述個人記憶與群體歷史的需求,「一九四九」成為回顧過去的關鍵年代。本研究借助集體記憶理論,細讀該年度出版之報紙雜誌專題及重要書籍如《文學江湖》、《巨流河》、《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書,剖析此討論熱潮中人們敘述、重組、再現記憶的方式,探究討論潮興起的原因,及其對台灣社會記憶建構的影響與侷限。從本研究對「一九四九」意義變化的分析可見,五○年代以來,外省族群持續調整對此歷史事件的理解與詮釋意涵,但外於台灣社會主體框架的論述方式,其重整記憶敘事的目的終未能引起長期的關注。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Compared to “228 Incident,” “1949” has never been an imperative historical event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in Taiwan. In 2009, many autobiographies and reportages (Non-fiction Novel) which recalled the memories of “1949” were published and more and more readers responded to the authors with their feeling and reflection after reading these memoirs of “1949”; however, this interest soon declined after 2009. This decline revealed that the Mainlanders intended to use “narrating the past” as a strategy to reconstruct their histor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narrators’ specific intention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society in Taiwa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narrating trend by criticall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and collective framework of these autobiographies and reportage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criticizing the KMT hegemony and rationalizing the ambigu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inlanders and the local origins are the main reasons which leaded “1949” to become a popular topic in 2009.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6:35:1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145003-1.pdf: 1508800 bytes, checksum: 9b41931fd40d12da48ee3dc090ed5a1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材料..................................... 1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二章 國民黨政府「一九四九」敘事的建造與瓦解.................. 20 第一節 國民黨政府與戰後的台灣社會............................20 第二節 「民國三十八年」:解嚴前依附於國家的個人敘事.............. 22 第三節 解嚴後本土化運動中外省族群歷史敘事的轉變.................27 第四節 2009年的「一九四九」討論潮............................31 第五節 小結................................................34 第三章 游離於框架與框架之間:王鼎鈞重寫「一九四九」..............35 第一節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的主題與書寫動因...................35 第二節 游離出國家霸權的敘事框架..............................38 第三節 以「不沾鍋」的姿態回應本土化浪潮........................41 第四節 小結...............................................43 第四章 從巨流河到啞口海:重溯戰爭記憶與找尋土地認同..............44 第一節 從追述戰爭記憶到尋求台灣的土地認同......................45 第二節 重寫東北史以挑戰國家的霸權敘事.........................46 第三節 尋求定位--回應台灣本土化浪潮.........................48 第四節 以英譯台灣文學作為認同實踐............................50 第五節 第二次斷裂:漂浪者的歷史紀念...........................53 第五章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去脈絡的「歷史敘事」................55 第一節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成書契機與內容.......................56 第二節 強調情感渲染的「客觀」戰爭敘事..........................57 第三節 「看見」本省人的傷:去脈絡的視角........................59 第四節 台灣社會對外省族群記憶的接受與回應.......................61 第五節 小結...............................................64 第六章 結論..............................................65 參考文獻..................................................6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一九四九」 敘事的變遷及其意義研究 | zh_TW |
dc.title | Reconstructing“1949”:Changing Memorial Narratives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朱惠足,蘇碩斌 | |
dc.subject.keyword | 一九四九,回憶錄,集體記憶,敘事,歷史框架,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1949,memoirs,Mainlanders’ collective memory,historical framework, | en |
dc.relation.page | 8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0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4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