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97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文宇(Wen-Yeu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Yung-Hong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永鴻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6:32:09Z-
dc.date.available2014-08-08
dc.date.copyright2014-08-08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8-05
dc.identifier.citation壹、中文資料
一、書籍
1. 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2005年8月版。
2. 王文宇、林育廷,票據法與支付工具規範,元照出版,2008年3月版。
3. 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合著,實用證券交易法,修訂二版,新學林出版。
4. 王澤鑑,債法原理-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契約、無因管理,自版,2012/3增訂三版。
5. 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第一財經新金融研究中心。
6. 林仁光,銀行法總則,金融法,王文宇主編,元照出版,2010版。
7. 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頁1,元照出版,2002/10。
8. 修傑編譯,電子交易,觀念啟蒙編,翔威國際有限公司出版,1997/9。
9. 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10. 陳沖,電子貨幣之金融監理,商事法暨財經法論文集,王仁宏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
11.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2006年修訂版。
12. 詹森林,消費者保護法之定型化契約最新實務發展,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四)-消費者保護法專論(2),元照出版,2006/12。
13.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2004/9,增訂三版。
14. 劉連煜,論證券是否可能成為證券法上所規範之證券,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元照出版,1997/11。
15. 賴源河,證券法規,自版,2008年10月5版1刷。
16. 簡資修,經濟推理與法律,元照出版,2006年11月二版。
17. 穆罕默德 尤努斯著,曾育慧譯,打造富足新世界,博雅書屋出版,2008/11。
18. 亞希夫 多拉、狄波 巴魯亞合著,洪鑫譯,尤努斯與鄉村銀行,日月文化出版,2007/5。
二、期刊論文
1. 李小開、朱登瑞,談我國網路借貸監管的頂層設計,商業時代雜誌第32期,2013。
2. 李愛君,民間借貸網路平台的風險防範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2/5。
3. 李榮謙、方耀,電子支付系統與電子貨幣:發展、影響及適當的管理架構,中央銀行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三期。
4. 呂西萍,對第三方網上支付規則的法律思考-以支付寶為例,科技與法律,第76期,2008/6。
5. 林祐任,電子商務中關於第三方支付服務之法律關係─以PayPal與8591網為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2013。
6. 林筱涵,消費性電子資金移轉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7。
7. 邵美琳,網路支付法律規制初探-以第三方支付平台為視角,華東政法學院碩士論文,2006/11。
8. 余雪明,認識證券交易法(二)-有價證券之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6期,1996/9。
9. 邵慶平,文創產業籌資與群眾集資,月旦法學教室第123期,2013/1。
10. 岳蘇萌、熟曉嫺,美國p2p監管法律問題研究,互聯網金融與法律第2期,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2014/4。
11. 翁堉珊,交易履約保障機制法律面探討,電子商務導航,第6卷第7期,2004/6。
12. 席月民,我國當前民間借貸的特點、問題及其法律對策,政法論叢第3期,2012/6。
13. 馬運全,P2P網絡借貸的發展、風險與行為矯正,新金融雜誌第2期,2012。
14. 陳益青,行業演變中我國P2P借貸平台的法律性質認定,金融法苑總第87輯,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編,2013。
15. 張雅雯,網際網路連線服務提供者就網路違法內容之法律責任,法學專論,1998/3。
16. 曾宛如,從亞大固網檢視公開發行法制規範,月旦法學雜誌,146期,2007/7。
17. 馮馨儀,電子付款與轉帳之法律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7。
18. 楊芳賢,電子商務契約及其付款之問題,中原財經法學,第五期,1999/12。
19. 蔡宗霖,從美國PayPal經驗與歐盟支付服務指令論我國第三方支付服務之現狀與未來,科技法律透析,第21卷第10期,2009/10。
20. 謝馥薇,論現金儲值卡之法律架構及問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07。
21. 鄭菀瓊,P2P借貸平台網站之法律性質初探,科技法律透析第20卷第7期,2008/07。
22. 鄭菀瓊,行動金流商業模式與銀行法規範淺析,萬國法律,第156期,2007/12。
23.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電子商務法律適用解析,經濟部商業司出版,2009/11。
24. 鄭菀瓊,簡評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科技法律透析,21卷3期。
 
貳、英文資料
1. Andrew Verstein, The Misregulation of Person-to Person Lending, UC Davis Law Review, Vol. 45, No. 2, 2011。
2. Anna Gelpern & Kevin E. Davis, Peer-to-Peer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Regulating Intermediaries, 42 N.Y.U. J. INT’L & POL., 2010。
3. Bankruptcy Update, PRO$PERS.ORG, http://www.prospers.org/forum/bankruptcy_update-t22912.0.html。
4. Bruce D. Smith, Taking Intermediation Seriously, 35 J. MONEY, CREDIT & BAKING, http://muse.jhu.edu/journals/mcb/summary/v035/35.6bsmith.html。
5. B. Seth McNew,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A Proposal for a Balance Approach, 15 Law & Bus. Rev. Am. 287, 296(2009)。
6. Carl E. Smith, If it’s not broken, don’t fix it: the SEC’s regulation of peer to peer lending, Washington College of Law, Business Law Brief, Fall/Winter, 2009-2010。
7. Complaint at 1-3, Hellum v. Prosper Marketplace, Inc., CGC-08482329 (Cal. Super. Ct. 2011/2/25)。
8. C. Steven Bradford, Crowdfunding and the Federation Security Laws, 2012 Colum. Bus. L. Rev. 1, 14-29 (2012)。
9. DIRECTIVE 2000/4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September2000。
10. DIRECTIVE 2000/12/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0 March 2000。
11. Exch. Nat’l Bank of Chi v. Touche Ross & Co., 554 F. 2d(2d Cir. 1976)。
12. Ian J. Galloway, Peer to peer Len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nance 2, Fed. Reserve Bank of S.F., Working Paper No. 2009-06, 2009。
13. Jack R. Magee, 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Surviving After Dodd-Frank, 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 2011/3。
14. Floyd Mann, The History of Microfinance, GlobalEnvision.org(Apr. 14, 2006)。
15. GAO-09-216, Financial Regulation: A Framework for Crafting and Assessing Proposals to Modernize the Outdated U.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2009/1/8。
16. GAO-11-613 PERSON-TO-PERSON LENDING, New Regulatory Challenges Could Emerge as the Industry Crows。
17. Jo Johnson, Nobel Peace Prize for microcredit pioneer, Financial Times(London), Oct. 14, 2006。
18. Lenders Brackets by Amount Invested, Eric’s Credit Community, http://www.ericscc.com/stats/lender-brackets。
19. Michael Simkovic, The Effect of BAPCPA on Credit Card Industry Profits and Prices, 83 AM. BANKR L.J. 1, 10 (2009)。
20. M. Peterson & R. Rajan,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 110 Q.J. Econ. 407(1995)。
21. Opinion regarding PaylPal activities from Alvin A. Narin, Assistant Counsel of State of New York Banking Department, http://www.dfs.ny.gov/legal/interpret_opinion/banking/lo020603.htm。
22. Peer-to-Peer Lending companies, Hephaestus Books。
23. Policy Statement Concerning Swap Transactions, 54Fed. Reg. 30694-01 (1989/7/21)。
24. Robert Schmidt & Jesse Westbrook, Prosper Back to Making Loans, Still Battles SEC, SFGate.COM, 2010/6/11。
25. Roberta Romano, Regulation of Derivative Security, 55 MD. L. REV. 1, 19, 1996。
26. Peter Renton, Corporate Bonds vs Lending Club Notes, SocialLending.net, 2010/11/6。
27. Robert Schmidt & Jesse Westbrook, An Online Lender Takes on the SEC, Bloomberg BusinessWeek(2010/6/14)。
28. Ruth Jackson Lee, The Microfinance Movement: Closing The Gender Gap With A Click?,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and Policy, Fall, 2007。
29. Sean Bauer, The Complete Guide to Prosper.com,2008。
30. Scott A. Anenberg, 6 No. 10 Elec. Banking L. & Com. Rep.,April, 2002。
31. Silla Brush, Online Lender Lobbies Congress for Industry Consumer Regulator, The Hill,2010/6/9。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972-
dc.description.abstract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係起源於微型授信。自2005年營利性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問世後,因其免除間接金融模式所衍生之高額交易成本,故於市場上快速成長。惟現行制度下,是否有足以適用以管制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之規範存在並不明確。美國證管會(SEC)於2008年選擇以公開發行有價證券之模式認定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之交易,以企圖保護平台上之投資人,然而美國證管會之管制模式,實際上並無法保護平台上之投資人,反而使得投資人需額外承擔其他風險。
此外,美國證管會之管制模式,使得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之營運成本大幅增加。本論文以美國法上以證券法規管制相關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之適法性與適當性為核心,檢討美國最高法院就證券法上有價證券所建立之標準,並探討以證券法規管制借貸平台,是否有助於管制目的之達成。
再者,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為平台運作之便利性與效率性,其必然需提供支付服務,此使得平台端本身同時居於第三方支付中介之角色。而第三方支付中介服務是否為違反銀行法,於我國尚未有統一之見解。然以銀行法管制第三方支付中介服務,其並非妥適,故本論文亦參考比較法上之看法,試圖就銀行法上「收受存款」之行為加以界定。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 (P2P Lending Platform) is originated from MicroFinance. It grew up rapidly when it's fisrt emergence in 2005 because of the reduction of the cost of indirect financing transaction. However, it's not clear that there is or there is not any regulation could regulate this newly business model. In 2008, SEC issued a order that Prosper, a P2P Lending Platform in USA, to cease their operation because they violated the Security Law. Prosper has to fulfill the procedure of issue security publicly. The purpose of SEC is investors protection. However, the method of SEC is actually useless for investors protection. Instead, it makes the investors to burden extra risk.
After the regulation of SEC, the compliance cost is much growing for the P2P Lending Platform.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the legality of SEC order, and also discusses the standard of how to identify the security established by the Supreme court.
Besides, for the efficiency and convenience, all most every P2P Lending Platform supply third-party payment service. Third-party payment may violate the Banking Law, cause it may identify as ' Deposit Taking'. But it's not a proper way to regulate the P2P Lending Platform by Banking Law. Therefore, the thesis refers to other opinion, try to eastalish the proper standard of 'Deposit Taking'.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6:32: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7A21039-1.pdf: 988778 bytes, checksum: 647241b5330cf1cac909d5ab29afcf1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標 - 1 -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3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4 -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5 -
第二章 P2P線上借貸平台之概述 - 7 -
第一節 P2P線上借貸平台之興起 - 7 -
第一項 微型授信(Micro Finance) - 7 -
第二項 營利型P2P線上借貸平台 - 9 -
第二節 P2P線上借貸平台之交易模式 - 16 -
第一項 多對多授信模式 - 17 -
第二項 債權讓與模式 - 20 -
第三章 P2P線上借貸平台之管制 - 27 -
第一節 管制適法性 - 27 -
第一項 證券法規之規制 - 27 -
第一款 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之介入 - 27 -
第一目 Howey測試標準之運用 - 29 -
第二目 家族類似性標準之運用 - 30 -
第二項 銀行法之管制 - 33 -
第一款 資金移轉與第三方支付中介 - 34 -
第二款 資金傳遞功能 - 38 -
第三款 預付儲值功能 - 41 -
第二節 證券法上有價證券定性之再建構 - 44 -
第一項 Howey測試標準之檢討 - 44 -
第一款 「資金投資於一個共同企業」標準之重新認定 - 45 -
第二款 「獲利全然來自於他人努力」標準之重新認定 - 47 -
第三款 SEC v. Life Partners, Inc.案所建構之標準 - 49 -
第四款 小結 - 56 -
第二項 家族類似性標準之檢討 - 58 -
第一款 「消費者融資」(consumer financing)之排除 - 58 -
第二款 「投資動機」標準之真意 - 59 -
第三款 「流通性」標準之再確認 - 62 -
第四款 「投資者合理預期」標準之運用 - 65 -
第五款 「其他可供選擇之管制規範」之出現 - 66 -
第六款 小結 - 68 -
第三節 銀行法要件之檢討 - 69 -
第一項 資金傳遞功能之限縮 - 69 -
第一款 破產風險之隔離 - 70 -
第二款 資金傳遞業者之管制規範 - 72 -
第三款 支付行為中介 - 75 -
第二項 預付儲值功能之放寬管制 - 77 -
第一款 歐盟電子貨幣發行機關指令 - 79 -
第二款 最終受款方之認知與預見 - 82 -
第三款 封閉環境之排除適用 - 83 -
第三項 小結 - 85 -
第四章 P2P線上借貸平台管制之適當性 - 87 -
第一節 概說 - 87 -
第二節 P2P線上借貸平台交易之風險 - 88 -
第一項 平台上放款方所面臨之風險 - 88 -
第一款 來自於借款方之風險 - 89 -
第一目 借款方倒帳 - 89 -
第二目 借款方刊載不實資訊 - 90 -
第二款 來自於平台端之風險 - 91 -
第一目 平台端之誤導 - 91 -
第二目 平台端不良善之動機(imperfect collections incentives) - 93 -
第三目 平台端之破產風險 - 95 -
第三款 其他風險 - 95 -
第二項 平台上借款方所面臨之風險 - 96 -
第三節 P2P線上借貸平台交易之優點 - 97 -
第一項 提供另一型態之投資配置(investment portfolios)以分散投資風險 - 97 -
第二項 提供無法由傳統金融機構獲得授信者另一低利之融資管道 - 98 -
第三項 避免間接金融所存在之風險 - 99 -
第四項 削減間接金融之成本 - 100 -
第五項 較高額之投資收益 - 101 -
第六項 減低管制成本之轉嫁 - 101 -
第四節 證管會介入管制P2P線上借貸平台之不當 - 103 -
第一項 證券註冊手續增加營運成本 - 104 -
第二項 使放款方額外承擔平台端之破產風險 - 107 -
第一款 形式破產風險之轉變 - 107 -
第二款 實質破產風險繼續承擔 - 110 -
第三款 小結 - 111 -
第三項 強制揭露之不當 - 113 -
第一款 揭露「非核心資訊」(Soft Information) - 113 -
第二款 「公開原則」之公開方式 - 117 -
第三款 導致借款方陷於遭特定身分之風險 - 118 -
第五節 證管會之其他盲點 - 119 -
第一項 忽視放款方與借款方角色混同之可能 - 119 -
第二項 造成法規間相互衝突之矛盾 - 120 -
第一款 美國法典 - 122 -
第二款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 - 123 -
第三款 Commodity Futures Modernization Act - 124 -
第四款 Gramm-Leach-Bliley Act - 124 -
第五款 小結 - 125 -
第三項 實際之保障功能不彰 - 126 -
第四項 規模未達應以證券法規管制之程度 - 128 -
第五項 忽略借款方之平衡保障機制 - 129 -
第一款 借款方隱私之保護 - 130 -
第二款 未揭露借款方可能構成證券詐欺(Securities Fraud Liability)之風險 - 131 -
第六節 群眾集資之借鏡 - 133 -
第一項 概述 - 133 -
第一款 JOBS法案 - 134 -
第二款 豁免交易之認定標準 - 135 -
第二項 JOBS法案對於P2P線上借貸平台所帶來之省思 - 137 -
第七節 小結 - 139 -
第一項 迫使商業模式之效率降低 - 139 -
第二項 規範漏洞 - 143 -
第一款 相同特徵之不同管制 - 145 -
第二款 不同特徵之相同管制 - 150 -
第三項 管制手段之修正-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之設立 - 153 -
第五章 結論 - 160 -
參考文獻 - 166 -
壹、中文資料 - 166 -
貳、英文資料 - 169 -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之研究zh_TW
dc.titleThe Research Of Peer-to-Peer Online Lending Platform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coadvisor蔡英欣(Ying-Hsin Tsai)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邵慶平(Ching-Ping Shao),林育廷(Yu-Ting Lin)
dc.subject.keyword個人對個人線上借貸平台,直接金融,法令遵循成本,去中介化,第三方支付中介,zh_TW
dc.subject.keywordP2P Lending Platform,direct financing,compliance cost,disintermediate,third-party payment,en
dc.relation.page17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8-0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965.6 k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