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86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弱水(Jo-Shui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Wei Ku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宮啟崴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6:30:2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17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17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史料
1. 正史: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 2. 政書: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 3. 類書: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 4. 文集: 〔唐〕張說撰,《張燕公集》,(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宋〕李昉等奉勑編,《文苑英華》,(北京 : 中華書局,1966)。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 : 中華書局,1987)。 5. 墓誌彙編: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市:古籍,1992)。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誌》,(北京市:文物,2011)。 李獻奇、郭引強編著,《洛陽新獲墓誌》,(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6)。 橋凍、李獻奇、史家珍編著,《洛陽新獲墓誌續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蔵墓誌》,(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羅振玉撰,《芒洛冢墓遺文四編六卷附補遺一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二 近人著作 1. 書目: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1987)。 張兆凱,《漢-唐門蔭制度研究》,(長沙:嶽麓書社,1995)。 寧欣,《唐史識見錄》,(北京:商務,2009)。 寧欣,《唐代選官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劉琴麗,《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期刊論文: 毛漢光,〈唐代蔭任之研究〉,《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3分,1984),頁459-542。 王壽南,〈唐代文官任用制度之研究〉,《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商務,1977),頁135-234。 王德權,〈唐代律令中的「散官」與「散位」──從官人的待遇談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1期,1989),頁33-90。 王永興,〈關於唐代門蔭制的一些史料校釋〉,《陳門問學叢稿》,(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頁337-350。 石萬壽,〈唐代的門蔭出身制度〉,《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1974),頁189-211。 田廷柱,〈唐代門蔭制度考論〉,《歷史教學》,(第3期,1986),頁9-12。 任育才,〈唐代銓選制度略論〉,《興大文史學報》,(第4期,1974),頁157-204。 李昱東,〈唐代科舉的演進〉,《空大人文學報》,(第19期,2010),頁179-208。 俞鋼,〈唐代進士入仕的主要途徑及特點〉,《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2003),頁94-102。 俞鋼,〈唐代制舉的形成及其特點〉,《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3期,2005),頁91-97。 孫麗麗,〈論唐代選人守選制度〉,《社會科學論壇》,(卷6b期,2009),頁89-93。 張澤咸,〈唐代的門蔭〉,《文史》,(第27輯,1986),頁47-59。 陳鐵民,〈制舉──唐代文官擺脫守選的一條重要途徑〉,《文學遺產》,(第6期,2012),頁141-157。 張廣達,〈論唐代的吏〉,《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89),頁1-10。 黃清連,〈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1984),頁139-200。 黃正建,〈唐代的齋郎與挽郎〉,《史學月刊》,(第1期,1989),頁30-33。 黃正建,〈唐代吏部科目選〉,《史學月刊》,(第3期,1992),頁22-25。 黃修明,〈論唐代縣政官員〉,《大陸雜誌》,(第101期,2000),頁1─12。 愛宕元,〈唐代的官蔭入仕──以衛官之路為中心〉,《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244-275。 劉琴麗,〈再論唐代的齋郎與挽郎〉,《江漢論壇》,(第9期,2005),頁91-93。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官制〉,《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頁175─208。 賴瑞和,〈唐「望秩」類官員與唐文官類型〉,《唐研究》,(第16卷,2010),頁425-45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86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門蔭制度為唐王朝的選舉制度,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建構門蔭入仕者可能的任官模式,而促成這個主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近年來墓誌材料的更新,二是前人研究較少論及門蔭入仕者的任官模式,故筆者以為若以分析門蔭入仕者的任官模式為研究的主題,或許能在唐代門蔭入仕的研究領域中有新的突破與發現。
本研究的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是針對本研究的研究動機進行討論,同時也會回顧前人研究與介紹本文所引用的史料。第二章〈唐代前期的門蔭制度〉主要是在於勾勒唐代門蔭制度的樣貌與選舉制度運作的模式,同時對於衛官、齋郎、挽郎與兩館生等本研究的考察對象進行介紹。在第三章〈衛官出身者任官模式之分析〉中會針對墓誌中的三衛與千牛衛的仕宦經歷進行分析,並以此建構三衛與千牛衛可能的任官模式;第四章〈齋郎、挽郎與兩館生任官模式之分析〉則是針對齋郎、挽郎與兩館生墓誌中的仕宦生涯進行分析,並嘗試以此建構齋郎、挽郎與兩館生可能的任官模式。第五章為結論,此章中將針對衛官、齋郎、挽郎與兩館生的任官模式進行比較與總結。 約略言之,門蔭制度並非單一的入仕系統,衛官、齋郎、挽郎與兩館生都是存在於門蔭制度中的入仕途徑,蔭任者也會因為入仕途徑的差異而有著不同的仕宦經歷。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Menyin system is an electoral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career mode of the officials who used Menyin system to enter the officialdom.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that triggers to this study, 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the epitaphs has been updated;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previous studies seldom analyze the career of the officials who used Menyin system to enter the officialdom. Therefore, I hold an opinion that construct career mode of Menyin officials will bring new discoveries and breakthrough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 and historical data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Menyin system and the Tang Dynasty’s electoral system,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Weiguan, Zhailang, Wanlang, and Liangguan Sheng which are the objec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hree constructs and analyzes career mode of Sanwei and Qianniuwei. Additionally, the fourth chapter constructs and investigates the career mode of Zhailang, Wanlang, and Liangguan Sheng. In conclusion, Menyin system is not a unitary electoral system, it is an electoral system which has diverse approaches to select the person who used Menyin system to enter the officialdom, in addition, the mode Menyin officials enter the officialdom leads to different career path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6:30:2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123017-1.pdf: 2250280 bytes, checksum: a40bab42674b72579b79dbb50576d6e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一) 選官制度研究 2 (二) 門蔭入仕研究 5 第三節 史料性質與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唐代前期的門蔭制度 11 第一節 唐代前期門蔭制度概略 11 (一) 出身、入仕與得官等名詞定義之釐清 11 (二) 門蔭入仕的各個途徑 12 (三) 門蔭入仕各個途徑的運作流程 22 第二節 唐代前期門蔭入仕的若干問題 24 (一) 門蔭入仕者的出身類型與其所任職事官職清濁程度之相應關係 24 (二) 門蔭出身類型與門蔭入仕者所任職事官文武性質之關係 26 (三) 淺論衛官出身者與其職事官文武類型之關係 27 第三節 小結 28 第三章 衛官出身者任官模式之分析 29 第一節 宿衛出身者的仕宦途徑 30 (一) 宿衛出身者的初仕官職 30 (二) 宿衛出身者的任官模式 46 第二節 千牛衛的仕宦途徑 49 (一) 千牛衛的初仕官職 49 (二) 千牛衛的任官模式 54 第三節 小結 57 第四章 齋郎、挽郎與兩館生任官模式之分析 58 第一節 齋郎出身者的仕宦途徑 58 (一) 齋郎出身者的初仕官職 58 (二) 齋郎出身者的任官模式 64 第二節 挽郎出身者的仕宦途徑 67 (一) 挽郎出身者的初仕官職 67 (二) 挽郎出身者的任官模式 78 第三節 兩館生的仕宦途徑 81 (一) 兩館生的初仕官職 81 (二) 兩館生的任官模式 91 第四節 小結 96 第五章 結論 97 徵引史料與書目 10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唐代門蔭制度與門蔭入仕者研究:以唐高祖至唐玄宗時期墓誌中的衛官、齋郎、挽郎與兩館生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the Tang Menyin System and Menyin Officials:Focusing on Weiguan, Zhailang, Wanlang, and Liangguan Sheng's Epitaphs (A.D. 618-756)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甘懷真,陳俊強 | |
dc.subject.keyword | 門蔭制度,門蔭入仕者,衛官,齋郎,挽郎,兩館生,任官模式,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enyin system,Menyin officials,Weiguan,Zhailang,Wanlang,Liangguan Sheng,career mode of officials, | en |
dc.relation.page | 10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0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