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57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蓓蓓 | |
dc.contributor.author | Wei-Hean Leo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梁偉賢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5:35:5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8-12-01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16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相術、命學與巫術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424冊)•麻衣先生人相編》(海南出版社,2000年) 麻衣相士著:《麻衣相法》(武陵出版社,2000年) 陸位崇校編:《麻衣相法全書》(竹林書局,2000年) 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四十一冊•月波洞中記》(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四十二冊•玉管照神局》(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四十三冊•太清神鑒》(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紀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四十四冊•人倫大統賦》(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袁忠徹訂正:《神相全編•袁柳莊人象賦》(文國書局,2009年) 袁忠徹等編:《水鏡神相、玉管照神局、冰鑒》(文國書局,2009年) 袁了凡著:《了凡四訓》(中華書局,2013年) 張永堂彙編:《術數藝文叢刊》(新文豐出版社,2010年) 鄒文耀著:《麻衣相法考證》(大亞出版社,1970年) 鄒文耀著:《相學形態斷語考證》(又名《相學真源考證》)(台北命學研修社,1988年) 祝平一著:《漢代的相人術》(學生書局,1990年) 王晶波著:《敦煌寫本相書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 陳永正等編:《中國方術大辭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 梁湘潤著:《相學辭淵》(行卯出版社,1982年) 林富士著:《漢代的巫者》(稻鄉出版社,1999年) 張解民主編:《中國相術辭典》(捷幼出版社,1994年) 張明喜著:《神秘的命運密碼:中國相術與命學》(上海:三聯,1992年) 蕭艾著:《中國古代相術研究與批判》(長沙:岳麓書社,1996)。 沈志安著:《中華相術》(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榮明著:《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學林出版社,2000年) 陳興仁著:《神秘的相術-中國古代體相法研究與批判》(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謝路軍,董沛文著:《中國古代相術》(北京:九州,2008年) 宋會群著:《中國術數文化史》(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零著:《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零著:《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零著:《中國方術概觀•相術卷》(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 張明喜著:《洩漏的天機—中國相術與命學》(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張榮明著:《相術》(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蘇民峰著:《觀相知人》(香港:宇宙出版社,2007年) 鍾宗憲著:《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洪葉文化,2006年) 關永中著:《神話與時間》,(學生書局,2007年) 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協志工業,2006年) 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著,金澤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坎伯著,朱侃如譯:《神話的智慧》(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耶律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聯經出版社,2000年)。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桂冠,1991年) 陸慧玲著:《中國聲相研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莊蕙綺著:《中國中古時期的相術與相書理論》(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年) 何佩容著:《隋唐時期的占相文化與占相活動》(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2010年) 汝企和著:〈兩漢時期之相人術與漢代社會〉(《齊魯學刊》2005年第5期) 汝企和著:〈《論衡˙骨相篇》與《潛夫論˙相列》解析—兼論東漢相人術之特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03期) 莊蕙綺著:〈貌合神離?─中國古時期望診和相術的操作與應用〉(中正歷史學刊第十三期,2010年) 二、史傳與諸子 (一)史傳 左丘明著,楊伯峻編:《春秋左氏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復文書局,1991年) 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漢書》(鼎文出版社,1983 年)。 朱右曾著:《逸周書集訓校釋》(世界書局,1957年) 孔鼂注:《逸周書十卷》(中華書局,1966年) 魏徵等著:《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 張廷玉等著:《明史》(中華書局,2007年) 陳壽著:《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孟森著:《明代史》(中華叢書委員會,1967年) 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昭明出版社,1999年) (二)諸子 老子、王弼、河上公等著:《老子四種》(大安出版社,1999年) 荀子著,李滌生編註:《荀子集釋》(臺灣學生書局,1979 年)。 莊子著,王雲五主編:《莊子集釋》(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先謙著:《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莊子著,陳鼓應注:《莊子今註今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 韓非著,陳奇猷編注:《韓非子集釋》(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高明著:《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晏嬰撰,陶梅生注譯:《新譯晏子春秋》(三民書局,1998年)。 賴炎元著:《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台灣商務出版社,1965年)。 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鄭樵著:《通志略二十四卷》(台灣商務,1968年) 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大安出版社,1994年) 紀昀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學生書局,1977年)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學生書局,1997年)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蘭臺出版社,2000年) 林麗真著:《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花木蘭文化,2008年) 朱伯崑著:《易學哲學史》(藍燈出版社,1991年) 張立文著:《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張岱年著:《中國哲學大綱》(藍燈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2年) 楊儒賓著:《儒家身體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6年) 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辭彙》(文津出版社,1998年)唐翼明:《魏晉清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容肇祖等著:《魏晉思想(乙編三種)》(里仁書局,1995年) 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學生書局,1975年) 張蓓蓓著:《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1991年) 張蓓蓓著:《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委員會,1985年) 林麗真著:《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桂冠出版社,1992年) 尤雅姿著:《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王葆玹著:《玄學通論》(五南出版社,1996年) 張其成著:《象數易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程敏政著:《篁墩文集》(台灣商務,1972年) 三、氣論與醫學 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附靈樞》(文光圖書公司出版社,1970年) 張立文著:《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 李存山著:《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巨流圖書公司,1993)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小野澤精一等編:《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梁頌名、榮向路、江潤祥著:《中國臟腑概說》(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魏子孝、聶莉芳著:《中醫中藥史》(文津出版社,1994年) 譚傑中著:《經方草本助讀》(智庫鯨工作室,2009年) 謝松齡著:《五行與中醫學》(北京:中央編譯,2008年) 四、觀人與風鑒 趙蕤撰,周斌點校:《長短經校證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劉卲撰,陳喬楚注釋:《人物志今註今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華正書局,2002年) 王曉毅著:《人物志解讀》(中華書局,2008年) 張蓓蓓著:《漢晉人物品鑑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 王仁祥著:《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黃少英著:《魏晉人物品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合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大安出版社,2004年) 榮格著:《心理類型學》(華岳文藝社出版,1989年) 鄭希付著:《現代西方人格心理學史》(廣州教育出版社,2007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57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以《麻衣相法》為中心,探討中國相人術的身心理論。首先,爬梳相術、相書的演變,考察《麻衣相法》的編纂,確定其承先啟後之地位。然後通過分析《麻衣相法》的文本,將相人術歸納為「二見」(俗見、習見)與「三法」(擬象法、醫相法、道德法)。「俗見」為一般約定俗成的觀點和好惡;「習見」則為習常所見之經驗歸納,此兩者為相術之素底。「擬象法」藉著比類取象,了解此人之「相」及命運;「醫相法」通過中醫學的分析,了解此人之體質與個性,以推斷其命運;「道德法」則從一人之言行舉止、思想品德,推知其人之命運。
此三法背後,各有一身體預設,為「擬象的身體」、「氣化的身體」、與「道德的身體」,可總括中國相人術的身體觀。人的身體,就是「道」、「氣」、「象」之具現。由於「道」為創造之源頭,是以人的命運,決定於此心之「道」,轉移其身體之「氣」,而由體外之「象」得見。人心之道德,決定其外相,因此「相由心生」;觀其人之相,可反推其人之心,故能「觀相知心」;而由於人能自主其心,修其心善則得善相,修其心惡得則惡相,因此能「以心轉相」。修德於心,可以移其氣象,進而改變命運,可謂中國民間的普遍共識。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body-mind theory of Chinese physiognomy in Ma Yi Physiognomy. First, by 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ognomy in ancient China and observing the compilation of Ma Yi Physiognomy, I attempt to excavate the successive and inspiring value of this great work. Secondly, through a textual analysis on Ma Yi Physiognomy, we may know that the physiognomy in ancient China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wo viewpoints” and “three methods”. Concretely speaking, “two viewpoints” refer to usual experience and common sense which could be used to speculate one’s destiny. Besides, another three systematic methods are feasible. The first method is that we can analogize a man to an object with same characters. The second method is that we can recognize one’s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analysis. And the last method is that we can conjecture one’s fate according to his behavior, thought and moral state.
The above three methods are founded upon the basis that Chinese believe that human beings are formed by Qi as well as other matters in the universe having the similar or same nature with human. Thus we can know one’s fate well under an anagical comprehension on universe. Besides, If Qi in one’s body is good, his fate will also be good, and vice versa. Lastly, one’s destiny is greatly determined by his moral state. Among all the factors, moral state is the key point. Through the self-cultivation one may actively transform his body and fate to better.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35: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D96121011-1.pdf: 6970244 bytes, checksum: 543cde1005ae09866e85ff5ac1f3d2b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 3 第三節:研究目標 13 第二章:相書史脈絡下之《麻衣相法》 14 第一節:相書之出現-先秦至西漢 14 第二節:相書之壯大-漢魏六朝至唐 22 第三節:相書之普傳-宋元明 40 第四節:《麻衣相法》之出版 47 一、關於《麻衣相法》之作者 47 二、關於《麻衣相法》之編者 48 第五節:結語 54 第三章:擬象的身體 57 第一節:相術的總法與通則 57 一、俗見 57 二、習見 59 第二節:象與擬象之法 63 一、直擬 67 二、符擬 69 (一)五行 70 (二)八卦 73 (三)系統融合 75 第三節:《麻衣相法》的直擬相法 77 一、擬大自然 77 (一)三才 77 (二)五星六曜 83 (三)五嶽四瀆 84 二、擬人間世 85 (一)君臣 85 (二)六府 86 (三)學堂 87 (四)五官 87 三、擬獸 89 (一)祥獸 89 (二)猛獸 91 (三)弱獸 92 四、擬物事 95 第四節:《麻衣相法》的符擬相法 96 (一)擬陰陽 96 (二)擬五行 97 (三)擬八卦 99 (四)擬十二宮 102 第五節:結語 107 第四章:氣化的身體──流體結構 111 第一節:醫家的氣化身體結構 111 一、以天地為父母 112 二、以陰陽五行為本體 113 (一)陰陽 113 (二)五行 114 三、以五臟為中心 115 四、以「血、氣、精、神」為性命之本 118 (一)血氣 118 (二)精 120 (三)神 123 (四)心 125 第二節:醫家的望診與聽診 127 一、望診 127 (一)望形 128 (二)望氣 132 二、聽診 134 第三節:相術的流體結構 135 (一)心 136 (二)氣 137 (三)神 138 第四節:相術的流體相法 139 一、相心 139 二、相氣 139 三、相色 141 四、相神 145 五、相形神 146 六、相經脈 152 七、相聲 154 第五節:結語 156 第五章:氣化的身體──實體結構 157 第一節:頭面相 157 一、心與口、舌 159 (一)相術之口 160 (二)相術之舌 164 二、肝與眼 166 (一)相術之眼 167 三、脾 171 (一)相術之肉 172 四、肺與鼻 173 (一)相術之鼻 174 (二)印堂 178 五、腎與耳、眉、齒 178 (一)相術之耳 180 (二)相術之眉 184 (三)相術之齒 188 第二節 體相 190 第四節:結語 191 第六章:道德的身體 195 第一節:相由心生 196 一、儒家 197 (一)德相合一論 197 (二)德相不一論 201 二、佛家 204 三、道家 208 第二節:觀相知心 210 一、儒家 211 (一)視聽以知人 211 (二)審驗以官人 212 二、佛家 220 三、道家 222 第三節:以心轉相 224 一、儒家 224 二、佛家 227 三、道家 228 第四節:《麻衣相法》中的德相關係 229 一、三教雜揉的道德身體 229 二、隨機取用的道德相法 232 三、行善積德之轉相原理 235 第五節:結語 236 第七章:結論 239 參考書目 249 關於這本論文 25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麻衣相法》之身心理論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Body-mind Theory in Ma-yi's Physiognom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楊儒賓,葉國良,莊耀郎,張永堂 | |
dc.subject.keyword | 相人術,《麻衣相法》,擬象法,醫相法,道德法,身心理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hysiognomy, Ma-yi’s Physiognomy,Analogy,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Morality,Body-mind theory, | en |
dc.relation.page | 25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8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