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40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劉少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林湘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Hsiang-Ju Linen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5:26:55Z-
dc.date.available2023-11-10-
dc.date.copyright2019-03-08-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02-01-01-
dc.identifier.citation一、稼軒作品與相關專著

朱德才、薛祥生、鄧紅梅編著:《辛棄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林淑華:《辛棄疾全詞索引及校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鄭騫:《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鄧廣銘:《稼軒詩文鈔存》,臺北:長安出版社,1975年。
鄧廣銘:《(增訂本)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辛更儒:《辛棄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梁啟超:《辛稼軒先生年譜》,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孫崇恩、劉德仕、李福仁主編:《辛棄疾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
蔡義江、蔡國黃:《辛棄疾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鄭騫:《辛稼軒年譜》,臺北:華世書局,1977年。
劉維崇:《辛棄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
鞏本棟:《辛棄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揚忠:《辛棄疾詞心探微》,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二、其他詩文詞總集、選集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增訂本)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梁〕蕭統選編;〔唐〕呂延濟等注:《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校註:《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周邦彥撰,孫虹校注:《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三、現代詞學專著

黃文吉:《黃文吉詞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張再林:《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以白居易、蘇軾為中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劉少雄:《學詞講義》,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繆鉞:《詩詞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四、文學、美學相關專著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
中外文學編輯部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一:詩歌之部》,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0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曉梅:《男子作閨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男扮女裝現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黃永武:《新增本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出版社,2008年。
黃永武:《新增本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出版社,2009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1985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五、史學、文化與思想相關專著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5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王守國、王紹生:《酒文化與藝術精神》,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侯雲章、王鴻賓主編:《中華酒典──酒與酒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郭泮溪:《中國飲酒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萬偉成、丁玉玲:《中華酒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寧稼雨:《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六、古代典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沈括撰,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朱榮智校注:《新編法言》,臺北:臺灣古籍,2000年。
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6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七、期刊與會議論文

方介:〈談韓愈以文為戲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2000.03):65-94。
王永平:〈晉宋之際陳郡謝氏代表人物的政治傾向及其境遇,《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7.2(2010):67-79。
林淑華:〈辛棄疾與魏晉風流──試自稼軒詞取材魏晉史料中探索〉,《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2(2009.03):131-168。
林郁迢:〈辛稼軒與謝太傅〉,《東華人文學報》15(2009.07):101-127。
范進軍:〈試論稼軒詞用典所表達的情感意蘊〉,《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9.3(2004.06):5-12。
吳雅萍:〈稼軒詞佳人意象探析〉,《有鳳初鳴年刊》2(2005.07):311-324。
裴淑姬:〈試論南宋政府對歸正人的政策──以科舉、授官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3.4(2003):119-133
萬偉成:〈花時中酒,托之陶寫,淋漓慷慨──論辛棄疾涉酒詞的類型及其酒神精神〉,《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06(2004):93-98。
張岳倫:〈辛詞用典原因初探〉,《船山學刊》63.1(2007.01):124-127。
張岳倫:〈論辛詞的用典自喻〉,《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3(2007.05):112-115。
劉敬岡、李天石:〈試論淝水之戰後陳郡謝氏的盛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003):37-41。

八、學位論文

林鶴音:《稼軒詞中人物意象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林威宇:《從互文性觀點探察辛棄疾詞對〈世說新語〉的引用及其生命情調的反映》,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段致平:《稼軒詞用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淑美:《稼軒詞用典分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
黃郁棻:《辛棄疾酒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張娟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酒文化探析》,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劉翔飛:《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8年。
謝瑩:《辛棄疾山水田園詞的自我意識與詞情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魏萍:《辛棄疾帶湖時期涉酒詞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402-
dc.description.abstract《辛棄疾之自我探求──以稼軒詞人物意象為例》,論文的核心關懷在於,探討稼軒詞中人物意象,如何呈現辛棄疾尋求自我安頓的生命歷程。稼軒詞中的人物意象,大多來自典故。辛棄疾在詞中大量用典之現象,究其成因,既受時代環境和詞史發展脈絡影響,亦有來自創作者的內緣因素。此內緣因素即是辛棄疾自我實踐面臨困難,以詞中人物為典範、師友,反思自我之生命抉擇。論文分為五章,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在詞中廣泛用典始自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更加以拓展。針對稼軒詞中的人物典故和意象此一課題,回顧當前研究成果,指出一個尚未充分受到重視的現象。那就是在辛棄疾長達四十年的作詞生涯裡,在各個生命階段,偏好使用的人物意象類別不同,甚至對同一人物的評價,有前後不同時期的轉變。循此揭示本論文所欲探討的重心:為何有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又具有何種意義,是否能反映辛棄疾作詞當下的生命情境乃至縱貫的心路歷程?此外也說明本論文的結構。
第二章以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背景為開端,呈現他恢復故土的主觀意願受到南宋外在環境限制,因而壯志難酬,深感困頓無奈。這份壯志與困頓之情,即透過稼軒詞中的英雄志士呈現出來。換言之,英雄志士乃是稼軒詞的人物意象中,最直接切近地反映出辛棄疾之生命特質與人生追求的一類。辛棄疾對於失意的志士,由同情轉為反省,此現象展現他超越困境、自我提振的用心。而晚期稼軒詞頻頻出現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則透露辛棄疾壯志無成的悵恨之情。
第三章主要目的在於指出,稼軒詞中的飲酒之人,代表辛棄疾在困境中的一種應對態度。稼軒詞中最常用的飲酒之人屬魏晉名士,象徵他與現實對立,藉酒釋放自我以與現實抗衡、反撲困境的精神。此種對立與反撲,在辛棄疾家居帶湖時期所作的詞篇中鮮明可見。隨著他年歲增長與仕途起落,飲者蘊含的自我與外在之關係由緊張稍趨平和,反映辛棄疾面對困境,內心漸有餘裕的一面。
第四章探討稼軒詞中另一類人物意象──處士。處士象徵辛棄疾面對困境的另一種態度。辛棄疾借重「知機」和「樂道」的思想內涵,以理性疏導一己困頓之情志。辛棄疾早期任官江淮兩湖與家居帶湖時,對於處士尚不甚契合,任官福建以後,對處士的情意轉趨認同、親近。他最為欣賞、引以為起居吟遊伴侶的,即是陶淵明。縱觀各個時期,辛棄疾用以自喻的人物類型,主要經歷如下變化:由失意的志士變為飲者,再轉為處士。此變化軌跡意味著他面臨現實壓抑,由深陷困頓不能開解,變為強烈衝撞排拒,再轉而試加接納、卻又不免遺憾的整體過程。
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述成果,並提出延伸展望,包含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如何幫助辛棄疾安頓自我,以及稼軒詞中未能見到辛棄疾全然安頓,與他選擇以詞體做為抒寫情志的主要文體是否有所關聯。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26: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121015-1.pdf: 1462692 bytes, checksum: 3cc8ca96cb302848999d216a966bff4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紛呈的人物身影 1
第二節 回顧:稼軒詞用典與人物意象之研究成果 7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以英雄志士抒壯志難酬之困頓與不甘 12
第一節 英雄志士之情感底蘊 14
一、壯志難酬的遭遇與矛盾心情 15
二、三種類型共同指向:空間歸屬與時間意識 18
第二節 人物情貌由細膩到簡化 27
一、江淮兩湖、帶湖時期:摹畫較細緻,多同情共感 28
二、七閩、瓢泉、兩浙鉛山時期:意象簡化,成為反思的對象 40
第三章 飲者象徵反撲困境的精神 53
第一節 稼軒詞中的飲者與飲酒精神 54
一、流暢無阻的精神狀態 54
二、自我與外在對立、張抗 61
第二節 與外在由強烈對抗稍趨平和 66
一、江淮兩湖、帶湖時期:情感強烈,抗拒現實 66
二、七閩、瓢泉、兩浙鉛山時期:情意收放自如,較有餘裕 74
第四章 處士象徵疏導自我情志的用心 83
第一節 處士的重要涵義──「知機」與「樂道」 84
第二節 處士的地位變化──由思辨對象融入生活 94
一、江淮兩湖、帶湖時期:情意不甚相契 94
二、七閩、瓢泉、兩浙鉛山時期:親近深切的認同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115
參考文獻 121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辛棄疾之自我探求──以稼軒詞人物意象為例zh_TW
dc.titleHsin Ch'i-Chi’s Self-Exploration: using figure images in Jia-Hsuan Ci as an exampl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偉勇;卓清芬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en
dc.subject.keyword辛棄疾,辛稼軒,稼軒詞,典故,人物意象,自我探求,zh_TW
dc.subject.keywordHsin Chia-Hsuan,Jia-Hsuan Ci,allusions,figure images,self-exploration,en
dc.relation.page127-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4.10527-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8-1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43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