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30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弱水(Jo-shui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Mu-Ching Liuen
dc.contributor.author劉牧菁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5:22:38Z-
dc.date.available2016-08-21
dc.date.copyright2014-08-21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8-15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傳統史料
《儀禮》;《儀禮注疏(凶禮)》,臺北:臺灣古籍,2001。
《左傳》;《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1981。
《大戴禮記》,《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2005。
《孟子》,收入宋代朱熹編《四書》,臺北:台灣古籍,1996。。
西漢•劉向《列女傳》,上海:東華師範大學,201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商務印書,1979。
《御定全唐詩》(清康熙四十六年御定),北京:商務印書,2006。
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672史部四三十政書類,臺北:商務印書,1983。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735子部四一醫家類,臺北:商務印書,1983。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商務印書,2010。
唐•鄭氏,《女孝經》(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91。
唐•宋若昭、宋若莘,《女論語》,臺大圖書館楊雲萍文庫,郁文堂藏版《閨門必讀女論語》,1910?。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1982。
唐•李商隱,《義山雜纂》,臺大圖書館藏淸同治甲子(三)年緯文堂刊本。。
唐•孫棨,《北里志》,收入《教坊記•北里志》,東京:平凡社,1992。
唐•牛僧孺,《玄怪錄》,收入《玄怪錄•續玄怪錄》,臺北:文史哲,1989。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收入《玄怪錄•續玄怪錄》,臺北:文史哲,1989。
唐•張文成,《遊仙窟》;《遊仙窟校注》,北京:中華,2010。
唐•李白,《李太白集》,臺北;商務印書,1965。
唐•杜甫,《杜工部集》,臺北:新文豐,1989,叢書集成續編164。
唐•元稹,《會真記》,北京:中華,1991,收錄於《李娃傳(及其他十種)》。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世界,1986,四庫全書薈要集部364-365。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臺北:臺灣商務,1965。
〈唐張氏女容成殤墓誌銘〉,唐貞元十七年(801)十二月四日卒,十八年(802)正月二十七日葬,河南洛陽出土,端方舊藏。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存有拓片。
〈唐知縣鐵陳許院事侍御史內供奉賜緋魚帶孫虬故室河東裴氏墓誌銘並序〉,收入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第十四冊,天津:天津古籍,1991,頁161。
〈唐許州長葛縣尉鄭君亡室安樂孫氏墓誌銘並序〉,收入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頁1959。
〈唐故邢州任縣主簿王君夫人宋氏之墓誌銘并序〉,收入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頁839-840。
〈唐故北海范氏夫人墓誌銘并序〉,收入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頁1119。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白居易作,收入《欽定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2002,卷六百八十,頁278-279 。
〈母氏故王夫人(清靜觀)墓誌銘〉,收入《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2006,頁226-227。
〈唐故湖南團練觀察處置等使通議大夫使特節都督潭州諸軍事守潭州剌史中丞賜紫金魚袋贈陜州大都督東平呂府君夫人河東郡君柳氏墓志銘并序〉,收入,《唐文拾遺》,上海:上海古籍,2002,卷二十七,頁396-397。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七刷。
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臺北:藝文,1967,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藝文線裝),陽山顧氏文房。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1990。
宋•宋敏求,《長安志》,臺灣:臺灣商務,1981。 
宋•陳思編,《寶刻叢編》,上海:商務印書,1937,頁259-260,卷八〈唐代國夫人開佛窟碑〉。
宋•歐陽脩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七刷。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廣文,196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2011。
清•徐松,《兩京城坊攷》;愛宕元譯注,《唐両京城坊攷 長安と洛陽》,東京:平凡社,1994。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1990。

二、近人研究
1. 中文著作
乜小紅,《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9。
勾利軍,〈唐代東都分司官居所試析〉,《史學月刊》2003年9期,頁37-40。
〈唐代長安、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氣候原因〉,《史學月刊》2002年2期,頁39-43。
方孝廉,〈隋通濟渠與東都洛陽城佈局〉,《華夏考古》2009年3期,頁77-85、119。
毛漢光,〈唐代婦女家庭角色的幾個重要階段〉,《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匯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1,1991年,頁186-195。
〈唐代前半期居住洛陽姓望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1(人文分冊),1996。
王曰美,〈唐代貴族婦女婚姻家庭觀念研究〉,《齊魯學刊》2005年2期,頁48-52。
王重明等編,《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1957。
王維坤、張小麗,〈論隋唐洛陽城的設計思想與影響〉,《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巻4期,2004年7月,頁127-131。
石自社,〈隋唐東都形制佈局特點分析〉,《考古》2009年10期,頁78-85。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余恒,〈是開放,還是悲劇:唐代上層社會婦女婚姻結構試析〉,《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4期,頁96-99。
余輝,《中國巨匠美術叢書•張萱•周昉》,北京:文物,1998。
吳敏霞,〈從唐墓誌看唐代女性佛教信仰及其特點〉,《佛學硏究》11期,2002年,頁256-267。
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臺北:文津,2006。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2008。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2001。
李淑媛,〈唐代的「典賣妻女」現象:以律令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期,2009年,頁51-80。
李樹桐,〈唐人喜愛牡丹考〉《大陸雜誌》39卷1, 2合刊,(臺北:大陸雜誌社),1969年,頁42-66。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
林欣儀,《捨穢歸真:中國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臺北:稻鄉,2008。
竺可禎,〈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科學》1973年第2期,(北京:中國科學雜誌社),1973年。
凃宗呈,〈神魂、屍骸與塚墓:唐代兩京的死亡場景與喪葬文化〉,臺灣大學博論,2012年。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2004。
姜維公,〈唐代宮女生活述略〉,《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3期,頁57-63。
段塔麗,〈唐代婚姻習俗與婦女地位探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1巻2期,2002年,頁82-88。
〈論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對女性婚姻家庭觀的影響〉,《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巻1期,2010年,頁76-83。
《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2000。
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博物館編,《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1958-1998)》,北京:科學,1999。
徐有富,《唐代婦女生活與詩》,北京:中華,2005。
徐金星,黃明蘭主編,《洛陽市文物志》,洛陽:洛陽市文化局,1985。
徐蘋芳,〈唐代兩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考古》,1982年6月,頁647-656。
晏新志,〈唐代婦女服飾文化〉,《文博》2004年1期,頁81-87。
納春英,〈唐代平民女子服飾與生存狀態初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1巻1期,2012年,頁72-77。
《唐代服飾時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
郝春文,《郝春文敦煌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2010。
陝西歷史博物館編,《唐墓壁畫珍品•懿德太子墓壁畫》,北京:文物,2002。
馬自力,〈唐人筆記小說中的唐代女性:從資料與問題出發的初步考察〉,《文藝硏究》2001年6期,頁102-106。
馬得志,〈唐代長安與洛陽〉,《考古》183,1982年6月,頁640-646。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1988。
張金桐、左占平,〈唐代婦女及其地位〉,《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4期,頁121-123
張金桐、劉雪梅,〈重新解讀唐代婦女地位:從唐代婢女的地位看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1巻4期,2008年,頁479-483。
張國剛,〈唐代寡居婦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5巻3期,2007年5月,頁307-324。
張國剛、蔣愛花,〈唐代男女婚嫁年齡考略〉,《中國史硏究(北京)》2004年2期,頁65-75。
張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蘭州:甘肅人民,2007。
張學鋒,《中國墓葬史》,楊州:廣陵書社,2009年。
郭海文,〈唐代公主的家庭生活〉,《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巻2期,2011年,頁71-78。
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天津:天津古籍,1991。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2007。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臺北,明倫,1970。《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2001。
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 : 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2007。
陳麗、門玥然,〈唐代上層社會婦女婚姻地位探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3巻5期,2006年9月,頁110-114。
焦傑,〈從墓誌看唐代婦女崇道的原因〉,《東南文化》2008年3期,頁41-45。
〈談唐代婦女名字的特點〉,《中國史硏究(北京)》2001年3期,頁79-84。
程義,〈試論隋唐東西兩京佈局差異的成因〉,《考古》2008年12期,頁71-79。
賀官保,《洛陽文物與古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黃正建,《唐代食衣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大,1998年。
楊果、蔣愛花,〈從唐宋性越軌法律看女性人身權益的演變〉,《中國史硏究(北京)》2006年1期,頁115-126。
楊戟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萬軍傑,〈從墓誌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問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 19輯,2002年11月,頁109-121。
〈唐代女性壽命問題探討〉,《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3輯,頁146-174, 2006年12月。
〈唐代夫婦年齡差意探析〉,《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2008年。
〈唐代改嫁再嫁女性喪葬問題探討〉,《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5期,頁59-63。
《唐代女性的生前與卒後:圍繞墓誌資料展開的若干探討》,天津:天津古籍,2010。
葛承雍,〈唐宋時代的胡姫與吳姫〉,《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3期,頁45-52、96。
路學軍,〈佛學援入與唐代女性的寡居生活:以墓誌為中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6巻5期,2009年,頁92-96。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2009。《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
榮新江,〈女扮男裝一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香港:三聯),2009。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08。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2007。
蔣愛花,〈唐人壽命水準及死亡原因試探:以墓誌資料為中心〉,《中國史硏究(北京)》2006年4期,頁59-76。
鄧小南,《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2003。
鄭雅如,〈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2009。
《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2009。
盧建榮,〈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5,1997年,頁15-42。
嚴耀中,〈佛教戒律與唐代婦女家庭生活〉,《學術月刊》8期,2004年,頁95-101。
蘇士梅,〈從墓誌看佛教對唐代婦女生活的影響〉,《史學月刊》2003年5期, 84-88。
蘇小華,〈唐代洛陽的地域文化與職官制度〉,《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巻3輯, 2004年9月,頁43-46。
蘭翠,〈從唐人墓碑文看士女風尚及社會教化〉,《齊魯學刊》2007年4期,頁70-74。
2. 日文著作
大澤正昭,〈唐宋時代の家族と女性:新たな視點の模索〉,《中國史學》15巻,2005年9月,頁121-141。
《唐宋時代の家族、婚姻、女性:婦は強く》,東京:明石,2005。
五味充子,〈唐代美術に現れたる婦女の髮型について─開元•天寶年間を中心として─〉,《美術史》28,1958年3月,頁125-138。
石見清裕,〈唐代墓誌の資料的可能性〉,《史滴》30号,2008年12月,頁109-122。
宇都宮美生,〈隋唐洛陽城における河川、運河と水環境〉,《中國水利史研究》37号,2008年,頁16-37。
佐藤武敏,〈唐代の洛陽と洛水〉,《中国史研究》7,1982年,頁3-21。
妹尾達彥,〈隋唐洛陽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33,1997年。〈恋愛─唐代における新しい両性認識の構築─〉,《唐代史研究》6號,2003年8月,頁28-40。
〈九世紀的轉型─以白居易為例─〉《唐研究》13,(北京:北大出版社)
    2005年.
松浦友久、植木久行,《長安•洛陽物語 悠久たり 王城の地(中国の都城2)》,東京:集英社,1987。
原田淑人,石萬壽譯,〈唐代女子化粧攷〉,《大陸雜誌》40-4,1970年2月,頁28-32。
氣賀澤保規編,《洛陽学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論文集: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洛陽の位置》,東京都:明治大学東アジア石刻文物研究所,2011。
翁育瑄,〈唐代における官人階級の婚姻形態:墓誌を中心に〉,《東洋學報》83巻2号,2001年9月,頁1-29。
〈唐宋墓誌から見た女性の守節と再婚について:未亡人の選択とその生活〉,《唐代史研究》6號,2003年8月,頁41-58。
愛宕元譯注,《唐両京城坊攷 長安と洛陽 東洋文庫577》,東京:平凡社,1994。
橘英範,〈唐代文学における醜女:唐詩に描かれなかった女性像〉,《中國中世文學研究》54号,2008年9月,頁34-73。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303-
dc.description.abstract唐王朝與鮮卑關係密切,國力鼎盛時,又多與西域交流。許多人對於當時的女性,多有自由開放的印象。事實上,唐代同時也是引禮入律的轉變期,許多針對女性的規範,定型於此時。這些觀念與規範,實與現代女性的處境有所關聯。
全文以唐代洛陽城的四季做為背景,描述在不同季節都市人們的生活樣貌。結合季節的推展,描寫女性一生的不同階段,探究唐代女性生命中的必經歷程。第一章春季,探討與女性外貌有關的物質文化、女性的社交活動,以及女性出嫁前在家中受到的教育。第二章夏季至初秋,討論女性對於戀愛的想像、婚姻的實態,以及婚後女性與夫家、本家、丈夫之妾的關係,或者可能遭遇到離婚的情形。第三章晚秋到冬季,記述女性懷胎生產、教養子女、為母的形象,以及唐代女性參與宗教、死亡後的相關葬儀。尾聲回歸春季為全文作總結。
本論文以「敘事」形式寫成。希望整合研究成果,並進行知識傳播。筆者試圖以唐代的洛陽城為主要時空背景,整理先行研究,加上自己的推測,重建上層婦女在洛陽的生活樣貌。盼能藉由探究唐代女性的生活,反思現代女性的處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following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female social conditions in Tang Dynasty through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lives of upper class females in East Capital LuoYang. Whereas Tang Dynasty had maintaine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XiznBei (鮮卑族), and had been involved in various interactions with Western Regions (西域) in its prime, many may assume that females during the time enjoyed more liberal social states. Nonetheless, it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at Tang Dynasty was also the time period when moral codes were consolidated into legal terms, and amid the laws, many female behaviors were formalized into decree. Through careful assembly and organization of prior literatures, the writer raises insights to disclose social rules and feudal codes bounding Tang Dynasty females. Composed in seasonal order and focused on female figures, this study not only describes Tang Dynasty urban lives in different terms, but the sequence also resonates with important phases of human life progress and corresponding social customs.
The first chapter, spring, depicts female premarital stages, including material culture on appearances, social activities among female communities, and premarital domestic education. Summer to early autumn, as in chapter two, portrays female progression into marriage, from fancies about relationships and actual marital experiences, subsequent post-marriage conditions, as to connections with maiden families, in-laws relatives and concubines of their husbands, to possible divorce situ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spanning across late fall to winter, illustrates motherhood, describing maternal images from pregnancy to children upbringing, and presents the final stage of life, investigating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and funeral rituals. Closing chapter then returns to spring, concluding the life and death cycle of Tang Dynasty females.
Relating Tang Dynasty to nowadays scenario, this study seeks to stage then-urban lives, and to compare and contemplate on female social status in past and present progress. In hopes to inspire further reflection on modern female condition, the writer adopts narrative form to integrate research with accessible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share results with greater public.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22:3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123011-1.pdf: 1893207 bytes, checksum: 758454e661055cb0290c8e3a5b2e569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研究導言 ------------------------------------------------- 01
  (一)研究目的
  (二)文獻回顧
  (三)先行研究作為敘事背景
楔子 ---------------------------------------------------- 10第一章 有女初長成 ---------------------------------------- 16
  雲想衣裳花想容 ---------------------------------------- 17
  乘車跨馬探春遊 ---------------------------------------- 21
  女史斯箴,敢告庶姬 ------------------------------------- 22
第二章 戀愛、婚姻、家庭 ------------------------------------ 25
  相思渺無畔 ------------------------------------------- 26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29
合兩姓之好 ------------------------------------------- 32
  仰望良人而終身 ----------------------------------------- 34
  二心各異,情志不合 ------------------------------------- 37
第三章 責任與終焉 ---------------------------------------- 40
  懷胎守護,臨產受苦 ------------------------------------- 41
為母典範 -------------------------------------------- 43
  心嚮淨土  -------------------------------------------- 46
  何處是歸途 -------------------------------------------- 48
尾聲 ---------------------------------------------------- 51
參考資料 ------------------------------------------------- 54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一生知向何人家:以洛陽為中心的唐代女性生活zh_TW
dc.titleFemale Lives in Tang Dynasty surrounding Eastern Capital, LuoYa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貞德(Jen-der Lee),鄭雅如(Ya-ju Cheng)
dc.subject.keyword洛陽,唐代女性,引禮入律,唐代婚姻,女性墓誌,zh_TW
dc.subject.keywordLuoYang,Tang Dynasty female,formalized moral codes,marriage in Tang Dynasty,female epitaph inscription,en
dc.relation.page60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8-1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8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