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06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柯慶明(Ching-Ming Ko)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er-Erh Kueh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郭珂兒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5:14:3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8-21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1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黎紫書作品(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著作】 《微型黎紫書》,吉隆坡:學而,1999年2月。 《天國之門》,台北:麥田,1999年3月。 《山瘟》,台北:麥田,2000年4月。 《花海無涯》,吉隆坡:有人,2004年10月。 《出走的樂園》,廣州:花城,2005年1月。 《無巧不成書》,吉隆坡:有人,2006年5月。 《因時光無序》,吉隆坡:有人,2008年5月。 《獨角戲》,香港:明報月刊,2009年8月。 《簡寫》,吉隆坡:有人,2009年9月。 《簡寫》,台北:寶瓶,2009年9月。 《無巧不成書》,台北:寶瓶,2010年6月。 《女王回到城堡》,江蘇:江蘇文藝,2010年9月。 《告別的年代》,台北:聯經,2010年12月。 《野菩薩》,台北:聯經,2011年7月。 《告別的年代》,北京:新星,2012年3月。 《暫停鍵》,台北:聯經,2012年10月。 《野菩薩》,北京:新星,2013年3月。 【單篇作品】 〈裂〉,《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244-247。 〈語言的雜亂和美麗〉,《明報月刊》第485期,2006年5月,頁104。 〈重建巴別塔〉,《明報月刊》第487期,2006年7月,頁100-101。 〈故事〉,《明報月刊》第505期,2008年1月,頁28。 〈迷航之島:加布里埃爾先生〉,《聯合文學》第355期「unitas名家別冊」隨書,2014年5月,頁005-024。 〈迷航之島:馬克〉,《星洲日報》第16版「文藝春秋」,2014年6月29日。 二、中文專書(依照姓名筆畫排序)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年。 王潤華,《越界跨國文學解讀》,台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 伍燕翎編,《未完的闡釋——馬華文學評論集》,吉隆坡:諾文文化,2010年。 周芬伶,《聖與魔》,新北市:印刻,2007年。 林春美,《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雪蘭莪:大將,2009年。 林明昌、周煌華編,《視野的互涉─世界華文文學論文集》,台北:唐山,2007年。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編,《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陳大為等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 黃萬華,《在「旅行中」「拒絕旅行」——華人新生代和新華僑華人作家的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黃萬華等編,《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濟南:山東文藝,2004年。 黃錦樹編,《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九歌,1998年。 張錦忠等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麥田,2004年。 張錦忠等編,《故事總要開始: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寶瓶,2013年。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1996年。 三、外文與譯作專書(依照姓名字母或中英排序) Carl Gustav Jung,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1997年。 Eric Hobsbawm,周全譯,《趣味橫生的時光:我的二十世紀人生》,台北:左岸文化,2008年。 Gilles Deleuze, Felix Guattari,張祖建譯,《什麼是哲學》,長沙:湖南文藝,2007年。 Milan Kundera,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皇冠,2004年。 Rene Wellek, Austin Warren,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2009年。 Roland Barthes,屠友祥譯,《S/Z》,新店:桂冠圖書,2004年。 Terry Eagleton,黃煜文譯,《如何閱讀文學》,台北:商周,2014年。 Eric Hobsbawm, On Histor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7. Martin Heidegger, trans. Frank A. Capuzzi, Letter on Humanism, in Pathmarks, ed. William McNeil, Cambridge Univirsity Press, 1998. Mikel Dufrenne, trans. Edward S. Casey, et al., The 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四、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丘珞君,〈辭別的姿態——解讀黎紫書《告別的年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美嬈,〈論黎紫書小說的敘事倫理〉,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3年。 五、 報紙、期刊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楊錦郁,〈趨向成熟的坦道走——訪大馬作家商晚筠〉,《幼獅文藝》第68卷第6期,1988年12月,頁24-29。 亞洲周刊編輯部,〈文學不只是文字遊戲〉,《亞洲周刊》11月號,1996年,頁140。 黃美儀,〈黎紫書與李永平文字花園中的後殖民景觀〉,《人文雜誌》第14期,2002年3月,頁79-89。 林耀盛,〈性別識盲及其不滿:以精神病為論述對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4期,2002年11月,頁119-172。 許維賢,〈「女人神話」在小說裡的演繹——論黎紫書小說集《天國之門》〉,《華文文學》第61期,2004年,頁31-37。 舒勤,〈黎緊書小說父輩形象的研究〉,《懷化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4年12月,頁108-110。 黃曉娟,〈雙重邊緣的書寫——論馬來西亞華文女性文學〉,《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58-163。 聶華苓等,〈「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工作坊紀要〉,《上海文學》9月號,2006年,頁94-100。 林春美,〈在父的國度:黎紫書小說的女性空間〉,《華文文學》第84期,2008年,頁75-83。 薛芳芳,〈論黎紫書小說的三重色彩〉,《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1期,2008年,頁36-40。 林金平,〈論商晚筠与黎紫書的小說〉,《山東文學》第4期,2009年,頁57-59。 林春美,〈馬華女作家的馬共想像〉,《華文文學》第95期,2009年,頁83-90。 彭程,〈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關鍵詞的闡釋邊界辨析——以黎紫書短篇小說創作為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6期,2010年,頁70-75。 楊美嬈,〈論黎紫書小說的儿童視角下的「丑父」形象〉,《名作欣賞》第26期,2010年,頁61-62、68。 金進,〈日對魔鏡幻化人生的陰暗女巫——馬華女作家黎紫書小說研究〉,《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1年,頁105-110。 李貴蒼,〈人的易錯性与救贖自由之間的本源性裂痕——解讀黎紫書的《天國之門》〉,《外國文學》第6期,2011年,頁48-54。 黃熔,〈披著女巫外衣的精靈——黎紫書小說創作主題研究〉,《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12年,頁24-29。 石雅嵐,〈論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中的死亡書寫〉,《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12年,頁30-34。 彭程,〈從黎紫書創作看當代馬華新生代文學觀念的演進〉,《電影評介》第2期,2012年,頁99-101。 劉小波,〈黎紫書小說新解讀——以《告別的年代》為例〉,《青年文學家》第21期,2012年,頁31、33。 何志偉,〈黎紫書:在詩意下棲居的故事〉,《書香兩岸》第41期,2012年3月,頁30-33。 何晶,〈黎紫書:經營馬來特色,書寫家國記憶〉,《文學報》第4版「人物」,2012年4月5日。 劉悠揚,〈馬華文學鄉關何處?〉,《深圳商報》C03版「閱讀周刊」,2012年7月23日。 魏艷,〈「小寫歷史」與後設書寫的矛盾——評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頁139-154。 李曉偉,〈關于告別與成長的想象之書——讀黎紫書《告別的年代》〉,《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3期,2013年,頁24-27。 許文榮,〈黎紫書論:男女愛欲、父愛匱乏及細碎多變〉,《東吳學術》第5期,2013年,頁143-153。 曾麗琴,〈近期大馬華人小說書寫的兩個特征——以李永平、張貴興、黎紫書為例〉,《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頁88-91。 王宇燕,〈試論黎紫書小說中「窺探者」的形象——以《某個平常的四月天》和《有天使走過的街道》為例〉,《時代文學》上半月,2013年4月,頁213-214。 肖煜,〈黎紫書:我願用最世故詩人的姿態當一個小說家〉,《燕趙都市報》第13版「悅讀周刊封面」,2013年4月21日。 李瑩,〈馬來西亞華語作家黎紫書坦言:“故事本身最重要,我不介意成為沒有風格的作家”〉,《新快報》B14版「大道文化副刊」,2013年4月22日。 唐不遇,〈黎紫書:我在虛構我自己〉,《南都周刊》第15期「文化」版,2013年4月29日。 伍燕翎、施敏慧,〈生命的轉彎處:專訪黎紫書〉,《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12-21。 黃錦樹,〈近年馬華文學超越既有視域的一種趨勢——若干個案的討論〉,《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23-37。 張錦忠,〈榴蓮的記憶:黎紫書小說《告別的年代》中的集體記憶與歷史〉,《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38-44。 張惠思,〈何必告別——讀黎紫書《告別的年代》,兼寄舜怡〉,《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53-54。 賀淑芳,〈關於黎紫書的短評以及一些些離題〉,《中文.人》第13期,2013年6月,頁55-57。 陳柏言,〈回過頭來審視自我的存在〉,《聯合文學》第355期「unitas名家別冊」隨書,2014年5月,頁001-004。 黃錦樹,〈跨過那道門之後……思考應該就開始了〉,《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14年6月22日。 六、網路資源(依照筆畫或字母排序) 艾莘,〈黎紫書訪談:為成就作品 放棄「黎紫書」的名字〉,騰訊網「騰訊文化」,2013年4月15日,http://blog.renren.com/blog/364780082/901381326,擷取時 間:2014年5月7日。 李宣春,〈獨家專訪:我們一起看黎紫書〉,2006年5月26日,http://www.got1mag. com/blogs/got1mag.php/2006/05/26/zishuli_interview,擷取時間:2014年5月2日。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06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針對黎紫書的小說作一研究初論,先陳述兩個局部觀察,一是有關其小說主題,二是探討其敘事策略,末再爬梳作家本身的離散書寫。黎紫書以甫現文壇便囊括多項文學大獎的鋒芒,以及跨度近廿年且涵蓋微型、短篇和長篇小說類型的寫作資歷,成為當代馬華文學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說以獨特的陰冷氣質見稱,且善於營造綿密稠膩的危疑氛圍,但題材的雜沓多貌與形式手法的變換,使其一直沒有固定的風格。
本文力圖從中釐清多變風格底下的作品脈絡,進而討論其創作發展軌跡的多層向度,以期對黎紫書作為馬華文學異類作家的特色,提出較具體的分析觀點。她在書寫主題上所呈現出來的幽黯想像,透過失落、情欲、病疾與死亡等元素,層層探進人物角色的內在;而她在敘事上的調度手法亦往往營造了越界的效果,加之其對文學語言的探索與自我互文的趨向,更使得拓展書寫空間的可能性有著深度的意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article aims at exploring two major observations about Li Zi Shu’s fi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theme an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narrative element. The author’s writing diaspora is then sorted out accordingly. Li Zi Shu has earned many literary awards during the start of her writing career. With nearly twenty years of writing experience, her works including flash fictions, short fictions and full-length novel. These achievements make her one of the present-day Malaysian Chinese leading writers. Her fictions are known for the dark tonality, and good at creating a disturbed atmosphere. But there is no fixed style could be found in the fictions because of her various theme and narrative situ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apture the kernel of Li Zi Shu’s varied style, an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 in her writing career, in order to provide a further analysis of her uniqueness among present-day Malaysian Chinese writers. The darkness imagination that probes into the heart of character appeared in her fictions through the themes such as losing, erotic, disease and death. Her narrative tends to create a cross-border effect. Moreover, the pondering about literary language and the tendency of self-referential intertextuality are both remarkable elements in shaping her works. 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can potentially lead her to an even more expanding space for future writing.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14:3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145014-1.pdf: 6758524 bytes, checksum: f8d38fd3e1ed0856975accd33e34e30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致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10 第二章 黎紫書及其創作意識 12 第一節 作家及其著作簡介 13 一、怡保 13 二、林寶玲 14 三、出走 15 第二節 說故事者與風格 18 一、說故事者與故事 19 二、故事與形式 22 三、行旅與定位 23 四、技巧與風格 25 五、風格與作者意志 28 第三章 想像幽黯主題 31 第一節 人心與失落 32 第二節 情欲與原罪 37 第三節 病疾與創傷 42 第四節 死亡與鬼魅 46 第五節 小結 51 第四章 越界敘事策略 53 第一節 從錯體到分裂 53 一、視角的錯位 53 二、空間的穿梭 57 三、雙生的意象 62 第二節 從語言到寓言 68 一、離散的語言 68 二、互涉的寓言 74 第三節 小結 80 第五章 結語 81 參考書目 86 附錄 9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想像與越界:論黎紫書小說的主題與敘事策略 | zh_TW |
dc.title | Imagination and Cross-border: A Study of Theme and Narrative Elements in Li Zi Shu's Fictio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美娥(Mei-E Huang),張瀛太(Ying-Tai Chang) | |
dc.subject.keyword | 黎紫書,書寫主題,敘事策略,離散,馬華作家,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i Zi Shu,Theme,Narrative,Diaspora,Malaysian Chinese writer, | en |
dc.relation.page | 95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