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80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梅家玲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ao-Han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筱涵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5:08:4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5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95。
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平路,《凝脂溫泉》,台北:聯合文學,2000。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1994。 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台北:聯合文學,1997。 成英姝《好女孩不做》,台北:聯合文學,1998。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台北:皇冠,1977。 朱天文,《傳說》,台北:三三書坊,1982。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時報,1987。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1990。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4。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三三書坊,1981。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遠流,1989。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3。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2001。 李昂,《人間世》,台北:大漢,1976。 李昂,《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1984。 李昂,《甜美生活》,台北:洪範,1991。 李昂,《迷園》,台北:貿騰發賣,1991。 李昂,《自傳の小說》,台北:皇冠,2000。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台北:洪範,1991。 李渝,《應答的鄉岸》,台北:洪範,1999。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2000。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印刻,2006。(初版:時報,1996)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1971。 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台北:景象,1976。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1999。 郝譽翔,《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 郝譽翔,《逆旅》,台北:聯合文學,2000。 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 :追憶逝水空間》,台北:九歌,2011。 章緣,《更衣室的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7。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1979。 張愛玲,《華麗緣》,台北:皇冠,2010。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1。 袁瓊瓊,《或許,與愛無關》,台北:九歌,2009。 陳雪,《惡女書》,台北:皇冠,1995。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2002。 陳雪,《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2004。 陳雪,《無人知曉的我》,台北:印刻,2006。 陳雪,《附魔者》,台北:印刻,2009。 黃凡、林燿德編,《新世代小說大系:都市卷》,希代出版,1989。 廖咸浩,《八十四年度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95。 廖輝英,《不歸路》,台北:聯合報社,1983。 廖輝英,《油蔴菜籽》,台北:皇冠,1984。 蕭颯,《日光夜景》,台北:聯經,1977。 蕭颯,《我兒漢生》,台北:九歌,1981。 蕭颯,《霞飛之家》,台北:聯合報,1981。 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1984。 蕭颯,《單身薏惠》,台北:九歌,1993。 鍾文音,《一天兩個人》,台北:探索文化,1998。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文化,1998。 鍾文音,《過去:關於時間流逝的故事》,台北:大田,2001。 鍾文音,《在河左岸》,台北:大田,2003。 鍾文音《愛別離》台北:大田,2004。 鍾文音,《豔歌行》,台北:大田,2006。 鍾文音,《短歌行》,台北:大田,2010。 蘇偉貞,《有緣千里》,台北:洪範,1984。 蘇偉貞,《沉默之島》,台北:時報,1998。 蘇偉貞,《紅顏已老》,台北:聯合報,1981。 蘇偉貞,《單人旅行》,台北:聯合文學,1999。 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1990。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初)2012(二版)。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山東:山東畫報出版,2004。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察文本》,台北:秀威,2012。 余昭玟,《台灣文學史長編19:從邊緣發聲──台灣五、六○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林燿德主編,《甜蜜買賣──台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1989。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 : 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 林燿德主編,《浪跡都市──台灣都市散文選》,台北:業強,1990。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4。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 》,台北:麥田,2008。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 張小虹,《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台北:聯合文學,2007。 張小虹,《身體褶學》,台北:紅螞蟻,2009。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經,2001。 張英進,《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7。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學生態之形構》,台南:科寶文化,2011。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1996。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2000。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201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馮亞琳等著,《感知、身體與都市空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2009。 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都市卷》,台北:希代出版,1989。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1999。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9。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2005。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以世紀末視角透視文學書寫中的都市現象》,台北:時報,1995。 謝納,《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徵:空間轉向視閾中的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鍾文音,《美麗的痛苦》,台北:大田,2004。 羅美秀《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台灣文學史長編25,台灣文學館出版,2013。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Bachelard, Gaston (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2003。 Bal, Mieke(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Brooks, Peter(彼得‧布魯克斯)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北京:新星,2005。 Berger, John (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10。 Calvino, Italo(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1993。 Giddens, Anthony (安東尼‧紀登斯)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2001。 Currie, Mark(馬克‧柯里)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2003。 Cresswell, Tim (提姆.克瑞斯威爾)著,王志宏、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Giddens, Anthony (安東尼‧紀登斯)著,陳其邁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台北:時報,2001。 Kundera, Milan(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2004。 Lanser , Susan Sniader (蘇珊‧S‧蘭瑟)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2002。 Martin, Wallace(華萊士‧馬丁)著,伍曉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0。 Moi, Toril (托利‧莫)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1995。 Merleau-Ponty, Maurice,(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智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2001。 McDowell, Linda (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 Merleau-Ponty, Maurice,(莫里斯‧梅洛龐蒂)著,羅國祥譯,《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北京:商務印書,2008。 Merleau-Ponty, Maurice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典藏,2010。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2013。 李恆基、楊遠嬰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三聯,2006。 段義孚 (Tuan, Yi-Fu) 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編譯館,1998。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2002。 張寅德編譯,《法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 :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鄭至慧、顧燕翎編譯,《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1999。 張茂桂、孫維新、張英華等著,《知識饗宴系列-6》,台北:中央研究院,2010。 Gilbert S. & Gubar S.(1979)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Grosz, E (1992)Bodies-Cities. In B. Colomina(ed.).Sexuality and Space,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Lyotard ,Jean-Francois(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台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對話》,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219。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台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姚珮苓,《逃離與追尋──鍾文音的城市書寫》,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 張茵婷,《女居城市的私寓與私慾——論鍾文音90年代以降的城市書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張淑棉,《掙脫禁錮的女身/聲:論鍾文音長篇小說中陰性書寫的敘事體現》,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姿瑾,《女╱城:論90年代以後台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 、利玉芳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3。 廖修緯,《女性身體書寫的爭議:《心鎖》、《秋葉》、《殺夫》的再閱讀》,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劉姿麟,《解嚴後十年(1987-1997)女作家的都市書寫──以朱天文、朱天心、成英姝為例》,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謝孟珍,《論郝譽翔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龔卓軍,《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台大哲學所,博士論文,1998。 「女性與文學專輯」,《聯合文學》,第2卷5期,1986年3月,頁7-195。 「女性主義文學專號」,《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年3月,頁4-125。 「女性主義專輯」,《當代》,第五期,1986年9月,頁14-67。 「女性與文學專號」,《中外文學》,18卷10期,1990年3月,頁4-118。 「女人的天空:台灣女性文學與文化專輯」,《中外文學》,26卷2期,1997年7月,頁6-145。 「女人的湖泊:台灣女性文學與文化Ⅱ專輯」,《中外文學》,27卷1期,1998年6月,頁9-171。 「女性文學/藝術與文化論述專輯」,《中外文學》,27卷10期,1999年3月,頁10-111。 「性別與後殖民論述專輯」,《中外文學》,24卷5期,1995年10月,頁6-115。 「性/性別政治專輯」,《中外文學》,25卷4期,1996年9月,頁6-133。 「空間‧性別‧再現專輯」,《中外文學》,27卷5期,1998年10月,頁6-159。 平路,〈陰性書寫的可能〉,《聯合文學》第12卷1期,1995年11月,頁37-38。 伊蘭‧修華特(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年3月,頁77-114。 李渝,〈漂流的意願,航行的意志〉,《明報月刊》,第41卷七期,487號,2006年7月,頁97-99。 李渝,〈模仿與獨創〉,《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5年2月16日。 李渝〈夢歸呼蘭──談蕭紅的敘述風格〉,《女性人》,1989年2月,頁90-112。 李渝,〈葛蒂瑪的《朱利的族人》和她對「女作家」的看法〉,《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1年11月28日。 李渝,〈漂流的意願,航行的意志〉,《明報月刊》,第41卷七期,2006年7月,頁97-99。 林燿德,〈文學變遷的新座標──都市文學總論〉,「都市文學的定位與走向」專題,《自由青年》,1989年9月,頁4-31。 林麗珊,〈後現代社會的「不安全感」析論〉,《警學叢刊》,38卷一期,2007年7月,頁79-94。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29卷第二期,2000年7月,頁313-335。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9期,1999年2月,頁5-25。 封德屏,〈遷台初期女性文學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為研究場域〉,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20。 范銘如,〈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三期,2013年12月,頁1-28。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一期,2007年12月,頁21-49。 唐毓麗,〈「新感官小說」的美學與政治──九○年代情色小說的文學觀察〉,《當代》182期,2002年10月,頁118-141。 尉天驄,〈台灣婦女文學的困境〉,《文星》,第110卷,1987年8月,頁92-95。 張靜二〈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專號」,《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年3月,頁7。 莊宜文,〈賴香吟:沉默是最深刻的溝通〉,《文訊》,1997年3月,頁38-39。 彭小妍,〈從婦女、女性、女人到陰性書寫: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頁305-314。 黃文成,〈感官的魅惑與權力的重塑──台灣九○年代女性嗅覺小說書寫探析〉,《文學新論》,第六期,2007年12月,頁75-87。 黃錦樹,〈浪女吟──評鍾文音《豔歌行》〉,《文訊》第257期,2007年3月,頁118-119。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大歷史系博士論文,2003年,頁40。 維吉尼雅‧吳爾芙(Virginia Woolf),〈女性作家的困境〉,《中外文學》,17卷7期,1988年12月。 樊洛平,〈台灣新世代女作家的小說創作態勢〉,《華文文學》,第73期,2006年2月,頁43-49。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藝作家名錄〉,《文訊》第九期,1984年3月,頁365-402。 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18卷10期,1990年3月,頁105-11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80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承繼當代台灣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研究脈絡,歷時觀察一九八、九○年代女性小說的敘事美學變化。學界亦有不少從女性文學和空間書寫等論題,探討九○以降新世代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相關論述。然而女作家們雖以書寫「都市」為多數,許多作品卻不純粹寫「都市」,而是透過角色在城鄉的流動歷程表現女性的生活狀態。與其說女性寫「都市文學」或「鄉土文學」,不如轉而思考更核心的問題:女作家怎麼以小說呈現女性周圍的環境,反思其生命課題?本文以「空間」為視角,思索「女性」、「書寫」與「空間」之間可能的連動關係。梳理八、九○年代女性小說文本裡的「身體」與「空間」產生何種敘事變化,呈現何種「身體經驗」,並與文本的「空間再現」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女性小說在「女性身體」與「空間再現」所呈現歷時性的書寫變化,與之後「新/後鄉土」小說裡所呈現那種漸趨個人私密化、意識流傾向的「鄉土再現空間」可能的影響關係。
為釐清台灣女性小說書寫發展,本論文選擇以深受女性主義思潮與都市文化影響的八、九○年代社會背景為觀察時間,以敘事學分析八、九○年代兩代女作家小說,並援引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與巴舍拉《空間詩學》現象學理論,從「身體敘事」與「空間再現」兩方面詮釋文本所呈現的文學內涵。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presenting thesis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narrative aesthetics in Taiwanese Women’s Fiction during '80-'90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female (feminist) literature. Recent researches have pointed out that a large amount of woman’s literature was also urban wri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female writers started consciously writing about “city” from the 90’s, which suggests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ne and urban literatures . However, many of those novels are not focusing only on the “city”, but manly on the status of women’s life through the passag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ettings. Instead of choosing between “women writing urban literatures” or “women writing rural literatures”, a question of more importanc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how do these writers represent women’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flect their life, as the theme? In this study, “space” is the central point of observation that helps to rethink the possible intertwining correlation among “women”, “writing” and “space”.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writing phenomenon,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in woman’s novels during the 80’s and 90’s, in particular focusing on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body experience” and “spatiality”.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women’s fiction writing, this presenting thesis w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fact that the feminism and urban consumption culture started rising in the 80’s and 90’s. The analysis starts from the narratological point of view of the works produced by two generations of female writers from the 80’s and 90’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the “female body” and “perception of space” in the works of 80’s and 90’s according to where and when they were published. Chapter three provides the narratological point of view for the analysis on the feminine side of works and their body images. In this thesis the phenomenological points of view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of Merleau-Ponty and in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of Bachelard, are introduced to interpret the literary implication of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body narr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By combining the body spatialness of Merleau-Ponty and the “private space” point of view of Bachelard, chapter four, based on previous analysis on the narration of body to, interprets the representation of literary space and the “spatial identity” created by the “perception of body,” analyzing the aesthetics of feminine fiction produced during this perio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08: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145001-1.pdf: 4174650 bytes, checksum: 7adcec50e447a2f5c81d8e4a4de43db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前行研究概況.............................................4 一、 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研究脈絡...........................................5 二、 台灣都市文學與空間閱讀研究脈絡………...…………7 三、 八、九○年代女性小說相關學位論文研究成果…….…12 (一) 情慾身體、陰性書寫…….………………….…..…12 (二) 性別與都市空間書寫…………………….......…..…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15 一、研究範圍…………………………………………........15 二、研究方法………………………………..………..…….20 (一) 敘事學與陰性書寫………………...……………....…21 1. 敘事學分析的意義……………….…………………21 2. 陰性書寫:身體結合敘事學…………………..……22 (二) 知覺現象學與空間理論………………………..……24 1.身體圖式與空間性……………….…………….….24 2.空間感與文學再現………………………….………….26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27 第二章 八、九○年代女性小說的書寫背景及其主題變遷…………32 第一節 五○至九○年代文學背景與女性文學發展脈絡……...33 一、五、六○年代以降的媒體、報系文學獎與女作家群體....33 二、七○年代都市發展和女性文學的關係............................39 三、八、九○年代文學式婦運與女性主義思潮......................42 第二節 從婚戀到身體:八○年代女性小說中的情慾啟蒙主題..50 一、 青春少男女的家庭成長與愛情啟蒙.……...………..…50 二、 婚姻與家庭桎梏逼顯女性意識..…………....…………54 三、 含攝女性意識的身體書寫….…………..………..….…63 第三節 從群居到獨處:八○年代女性小說中之空間特性轉換..73 一、 眷村與「共同體」文化…………………..…..…..…….74 二、 城鄉流動與文化衝突…………..………..……………..93 三、城市獨居與「房間」文化的誕生….…………..………100 第四節 九○年代以降兩代女性小說中之「自我認同」主題…104 一、重寫「國/家」中的「我」:女性身體與自我意識……105 二、「我」的建立:背棄母親,逃離家族...………..……109 三、跳脫「夫妻」:女性小說裡的同性情慾與主體認同……131 四、漂居於城市的女性個體及其存在意識..………….....158 (一)逐愛情與身體情慾而居…………..……………..158 (二)個體的安頓與困頓………………………………162 第五節 小結:八○年代後女性小說主題中的空間感變化…164 一、 逸出家族:從集體空間走入個體空間………………..165 二、 血緣的叛逃:都市新女性重構「家」定義…………..…166三、自己的房間:空間個體化……...……………...………167 第三章 八、九○年代以降女性小說中的「身體」敘事......................171 第一節 聚焦身體:陰性書寫與小敘事透顯女性主體…..……171 一、 斷裂時序與情節跳接……………………………….172 二、 內聚焦視角與多重敘述聲源…………………………184 第二節 感官敘事:身體知覺主導敘事結構…………………..193 一、 無形與變動:嗅覺敘事形塑陰性身體………………193 二、 啟動與串聯:視覺敘事引渡整體感官……...………201 第三節 身體感的誕生:陰性書寫下的空間呈現………….…210 第四節 小結:都市裡的「身體」與細節──女作家書寫策略..222 第四章 八、九○年代以降女性小說中的「空間再現」……….……230 第一節 隨「身」的家國城鄉:感官知覺塑造空間感………….231 一、 「群體」感知的眷村空間描摹……………………….233 二、 群體到個體:轉換於「眷村/城市」的空間感再現…244 三、 「城/鄉」互涉:身體經驗與客觀空間相互形塑……248 四、 消失的地景:流動的「空間感」呈現…………………..263 第二節 對「家」的想像:以物質與情慾身體凝塑「家」空間…282 一、變動的「家」概念及「空間感」再現………………….….283 二、戀物身體構築家屋:都市女性的物質「家」意象…….287 三、情慾身體形塑房間:情慾視線、身體與私密化空間再現………………………………………………….....294 第三節 空間認同變化:都市與身體形成共存感…..…........304 一、女體化的城市空間意象…………….…………..……304 二、空間體驗與情感認同…………………………………309 三、身體化之「內我空間」再現………………………..…313 第四節 小結:「身體感」與「新鄉土」在文學「空間再現」的敘事對話………………………………………………334 第五章 結論:大破與小立──八、九○年代女性小說的「身體感」與「空間再現」之書寫走向及文學史定位……………342 一、關注議題從政治女聲轉向情慾女身…….………..…342 二、陰性敘事策略導向個體感官空間感呈現………...…343 三、女性的個體化空間書寫與2000年後的小說發展….…344 四、台灣八、九○年代女性小說研究新展望………………345 參考文獻……………………………………………………………..347 一、 文學文本………………………………………………...347 二、中文專書………………………………….…………….….349 三、西文譯著、編譯………………………………………..……351 四、英文著作……………………………………………………353 五、學位論文………………..…………………………………353 六、單篇期刊論文、報紙……………………..…………………354 附件一………………….…………………………………………..357 附件二………………….…………………………………………..367 附件三………………….…………………………………………..37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八、九○年代台灣女性小說中的空間感與身體經驗 | zh_TW |
dc.title | Spatiality and the body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Women’s Fiction in '80-'90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蘇碩斌,楊佳嫻 | |
dc.subject.keyword | 女性文學,敘事學,陰性書寫,身體經驗,空間感,再現空間,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Female literature,Urban literature,Narrative Theory,Ecriture feminine,body experience,Spatiality,representation of space, | en |
dc.relation.page | 37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0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