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79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李存智
dc.contributor.authorYu-yin Paien
dc.contributor.author白右尹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5:08:38Z-
dc.date.available2014-08-25
dc.date.copyright2014-08-25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8-19
dc.identifier.citation1.典籍
孫愐撰:〈唐韻序〉殘卷(Pelliot chinois 2638),收於張湧泉主編、關長龍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守溫韻學殘卷》(Pelliot chinois 2012),收於張湧泉主編、關長龍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四聲譜〉(Дх 04532),收於張湧泉主編、關長龍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字母例字〉(BD 03351),收於張湧泉主編、關長龍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歸三十字母例〉,收於張湧泉主編、關長龍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
沈括撰,胡道靜校注:《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6。
陳彭年等修:《大廣益會玉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陳彭年等修:《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7。
孫覿撰:《鴻慶居士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5册,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鄭樵撰,王樹民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盧宗邁撰:《切韻法》,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本,年代不詳。
《韻鏡》六地藏寺藏抄本,收於《六地藏寺善本叢刊》第五卷《古代韻學資料》,東京:汲古書院,1985。
《韻鏡》享祿元年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藏本,1528。
《韻鏡》永祿本,京都:京都大學藏本,1564。
《韻鏡》古逸叢書影刊永祿本,收於《等韻五種》,板橋:藝文印書館,1989。
《韻鏡》天正十五年抄本,茨城:筑波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本,1587。
《韻鏡》慶長十三年活字本,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本,1608。
《寬永五年板韻鏡》,東京:勉誠社,1977。
《韻鏡》無刊記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本,年代不詳。
《韻鏡》明曆二年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1656。
《宋本切韻指掌圖》,北京:中華書局,1986。
《切韻指掌圖》(紹定本),《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切韻指掌圖》(《墨海金壺》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切韻指掌圖》(《音韻學叢書》本),收於《等韻名著五種》,臺北:泰順書局,1972。
祝泌撰:《皇極經世解起數訣》,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册,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解釋歌義》,收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硏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黑水城文獻》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四聲全形等子》,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册,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四聲等子》(粵雅堂本),收於《廣州大典》第56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四聲等子》(咫進齋遞修本),收於《等韻五種》,板橋:藝文印書館,1989。
韓道昭撰,寧忌浮校:《校訂五音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92。
韓道昭撰:《四聲篇海》,明成化七年(1471)刊本。
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趙與時撰:《賓退錄》,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3册,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袁州本),收於《四部叢刊三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0册,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陳元靚撰:《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5-327册,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劉鑑撰:《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收於《等韻五種》,板橋:藝文出版社,1989。
葉德輝校:《宋紹興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收於葉德輝編:《觀古堂書目叢刻》,1918年刊本。
趙宧光撰:《悉曇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釋真空撰:《直指玉鑰匙門法》,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本,1513。
釋真空撰:《篇韻貫珠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21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錢曾撰:《讀書敏求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9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安然撰:《悉曇藏》,收於馬淵和夫編《影印注解悉曇學書選集》第一卷,東京:勉誠社,1985。
安然撰:《悉曇十二例》,收於馬淵和夫編《影印注解悉曇學書選集》第一卷,東京:勉誠社,1985。
空海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近人研究論著
于建松,2007:《早期韻圖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于建松,2011:〈現見切韻詩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第31卷第4期,頁65-67。
孔仲溫,1994:〈敦煌守溫韻學殘卷析論〉,《聲韻論叢》第1輯,頁269-296。
孔仲溫,1994:〈論《韻鏡》序例的「題下注」「歸納助紐字」及其相關問題〉,《聲韻論叢》第1輯,頁321-344。
孔德明,1985:〈論等韻門法歸字列等的基本原則〉,《語文研究》,1985年第2期,頁30-33。
王力,1963:《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1984:〈經典釋文反切考〉,收於《音韻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頁29-77。
王力,1990:《中國語言學史》,收於《王力文集》第12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三慶,2007:〈解釋歌義壹畚新探〉,收於劉寶進、高田時雄編:《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643-656。
王松木,2013:〈韻圖的修辭─從命名隱喻看韻圖的設計理念及其歷時變異〉,《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8卷,頁135-170。
王建,2003:《中國古代避諱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王肇文,1990:《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曦,2008:〈咫進齋叢書《四聲等子》版本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頁207-209。
史存直,1997:〈關於「等」和「門法」〉,收於《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90-301。
平山久雄,1990:〈敦煌《毛詩音》殘卷反切的結構特點〉,《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3期,頁1-11。
吳國武,2011:〈宋元書院本雜考——以《書林清話》著錄為中心〉,《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頁25-29。
吳聖雄,1999:〈張麟之《韻鏡》所反映的宋代音韻現象〉,《聲韻論叢》第8輯,頁245-274。
吳聖雄,2000:〈論助紐字〉,收於《紀念陳伯元教授榮譽退休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17-139。
李并成,1999:〈「鏡」類文獻識略〉,《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頁52-62。
李存智,1991:《韻鏡集證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紅,2006:《切韻指掌圖研究》,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國慶,1990:〈宋版刻工表〉,《四川圖書館學報》1990年第6期,頁1-52。
李新魁、麥耘,1993:《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1982:《韻鏡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杜澤遜,2001:《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
周祖謨,1966:〈讀守溫韻學殘卷後記〉,收於《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頁501-506。
周祖謨,1966:〈宋人等韻圖中「轉」字的來源〉,收於《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頁507-510。
周祖謨,1983:《唐五代韻書集存》,北京:中華書局。
孟列夫撰、王克孝譯,1994:《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竺家寧,1972:《四聲等子音系蠡測》,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姚榮松,1974:《切韻指掌圖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18卷。
姜亮夫,2002:〈唐人所謂聲紐三十母說--S五一二卷歸三十字母例〉,收於《姜亮夫全集》第十四冊《敦煌學論文集(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頁174-181。
科茲洛夫撰,陳貴星譯,2000:《死城之旅》,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唐作藩,2001:〈四聲等子研究〉,收於《漢語史學習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90-216。
唐作藩,2002:《音韻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蘭,1948:〈論唐末以前的『輕重』和『清濁』〉,《國立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文學院》,北京大學出版部,頁1-20。
孫伯君,2004:《黑水城出土等韻抄本解釋歌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孫繼民,2012:《俄藏黑水城漢文非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明,1978:〈韻鏡研究〉,收於《高明小學論叢》,臺北:黎明文化,頁303-343。
高明,1978:〈四聲等子之研究〉,收於《高明小學論叢》,臺北:黎明文化,頁360-399。
高明,1978:〈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之研究〉,收於《高明小學論叢》,臺北:黎明文化,頁400-444。
婁育,2010:《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考──以著錄、版本、音系研究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
將邑劍平、平山久雄,1999:〈《賓退錄》射字詩的音韻分析〉,《中國語文》1999年第4期,頁295-303。
將邑劍平,2006:〈南村輟耕錄射字詩音韻再考〉,收於應再泉等編:《陶宗儀研究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張相,1955:《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
張清常,1993:〈李登《聲類》和「五音之家」的關係〉,收於《張清常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29-239。
陳孟君,1998:《等韻門法再探》,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廣忠,2003:《韻鏡通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陳澤平,1999:〈從現代方言釋《韻鏡》假二等和內外轉〉,《語言研究》第37期,頁160-168。
傅增湘,1989:〈宋本切韻指掌圖跋〉,收於《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58-60。
曾運乾,1996:《音韻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覃世寶,2009:《悉曇學與漢字音學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黃征,1997:〈龍龕手鏡名義考〉,收於《敦煌語文叢說》,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黃典誠,1994:〈試論《辯四聲輕清重濁法》與等韻的關係〉,《音韻學研究 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頁63-71。
黃易青,2007:〈《守溫韻學殘卷》反映的晚唐等韻學及西北方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頁60-69。
黃耀堃,2004:〈試釋神珙《九弄圖》的「五音」--兼略論「五音之家」〉,收於《黃耀堃語言學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頁1-36。
黃耀堃,2004:〈宋本《切韻指掌圖》的檢例與《四聲等子》比較研究〉,收於《黃耀堃語言學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頁139-180。
黃耀堃,2005:〈萬曆五年本四聲等子?〉,《南大語言學 第二編》,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43-144。
黃耀堃,2012:〈解釋歌義所據的音韻材料及其相關問題〉,《南大語言學 第四編》,北京:商務印書館,頁48-72。
楊守敬,2003:《日本訪書志》,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楊秀芳,2008:〈從詞彙史角度看「關楗」、「管籥」、「鎖匙」的關係〉,《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頁79-97。
楊軍,2007:《韻鏡校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楊素姿,2004:〈論《改併五音集韻》與等韻門法〉,《南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第38卷第2期,頁81-90。
董同龢,1949:〈等韻門法通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4本,頁257-306。
董同龢,2002:《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遆亞榮、房芳,2011:〈「同名異實」與「新增」──宋元等韻門法的兩種變化〉,《語文學刊》2011年第3期,頁49,50,86。
遆亞榮,2008:《宋元等韻門法新探》,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
鄒特夫,2002:〈切韻指掌圖跋〉,收於《鄒徵君存稿》,《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趙克剛,1988:〈七音略校釋緒論〉,《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頁64-71。
趙克剛,1988:〈七音略校釋緒論(續)〉,《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頁61-68。
趙蔭棠,1985:《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明,2010:〈宋刊切韻指掌圖底本考辨〉,《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2期,頁151。
劉淇,2004:《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
劉復,1923:〈守溫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三期,頁451-464。
劉復,1985:《敦煌掇瑣》,收於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第十五冊,台南:新文豐出版公司。
劉華江、鄧超群,2011:〈《韻鏡》版本述略〉,《皖西師院學報》第27卷第6期,頁118-122。
潘文國,1997:《韻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潘重規,1973:《瀛涯敦煌韻輯別錄》,九龍:新亞研究所。
潘重規,1975:《列寧格勒十日記》,臺北:三民出版社。
潘重規,1977:〈韻學碎金〉,《幼獅學誌》第14卷第2期,頁38-41。
鄧洪波,2005:《中國書院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鄭張尚芳,2011:〈《辯十四聲例法》及「五音」試解〉,《語言研究》第31卷第1期,頁88-95。
魯國堯,2003:《魯國堯音韻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蕭少民,1982:《反切探源與門法解說》,臺北:覺園出版社。
賴江基,1991:〈韻鏡是宋人拼讀反切的工具書〉,《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頁104-112。
龍宇純,1960:《韻鏡校注》,板橋:藝文印書館。
儲泰松,2008:〈唐末以前音義文獻中的「輕重」及其涵義〉,收於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269-284。
韓小忙,1994:〈西夏避諱制度初探〉,《寧夏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頁59-63。
瞿免良,2009:《中國古籍版刻辭典》(增訂本),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聶鴻音、孫伯君,2006:《黑水城出土音韻學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聶鴻音、孫伯君,2007:〈解釋歌義的作者玄髓〉,《書品》2007年第6期,頁73,74,94。
聶鴻音,1997:〈黑水城抄本《解釋歌義》和早期等韻門法〉,《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頁14-17。
聶鴻音,2005:〈智公、忍公和等韻門法的創立〉,《中國語文》,2005年第2期,頁180-182。
魏建功,1935:《古音系研究》,北京:國立北京大學出版組。
羅常培,1931:〈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本2分,頁251-261。
羅常培,1935:〈通志七音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本4分,頁521-535。
羅常培,2004:〈釋內外轉〉,收於《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9-155。
嚴至誠,2006:《宋元語文雜叢所見等韻資料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碩士論文。
嚴至誠,2008:〈黑水城等韻抄本解釋歌義新探〉,收於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302-318。
顧實,1923:〈重刻四聲等子序〉,《國學叢刊》第1卷第1期,頁113-114。
3.外文研究論著
《指微韻鏡私鈔略》,筑波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本,年代不詳。
《韻鏡序解》,收於《六地藏寺善本叢刊》第五卷《古代韻學資料》,東京:汲古書院,1985。
《韻鏡看拔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本,年代不詳。
W. South Coblin: “Reflections on the Shǒuwēn fragments”, David Prager Branner (Ed.) The Chinese Rime Tabl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p.99-122.
W. South Coblin: “Zhang Linzhi on The Yunjing”, David Prager Branner (Ed.) The Chinese Rime Tabl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p.123-150.
三沢諄治郎:〈韻鏡序例の検討(上)〉,《甲南女子短期大学論叢》,第6號,1962,頁7-24。
三沢諄治郎:〈韻鏡序例の検討(下)〉,《甲南女子短期大学論叢》,第7號,1963,頁12-25。
三沢諄治郎:〈張麟之の郷貫について〉,《甲南女子大学研究紀要》,第1號,1964,頁38-51。
三根谷徹:〈「韻鑑序例」考〉,收於《中古漢語と越南漢字音》,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147-155。
大田嘉方:《韻鏡指南鈔》,東京:神宮文庫藏本,1671。
上田正:《切韻諸本反切總覽》,京都:韻社,1975。
大矢透:《韻鏡考》,作者自印本,1924年。
小倉肇:〈『七音略』『韻鏡』の構造と原理(I)〉,《日本文藝研究》第58卷第1號,2006,頁1-24。
小倉肇:〈『七音略』『韻鏡』の構造と原理(II)〉,《日本文藝研究》第58卷第2號,2006,頁1-24。
小倉肇:〈『七音略』『韻鏡』の構造と原理(III)〉,《日本文藝研究》第58卷第3號,2006,頁1-23。
小倉肇:〈『七音略』『韻鏡』の構造と原理(IV)〉,《日本文藝研究》第58卷第4號,2007,頁1-22。
天理圖書館:《天理圖書館稀書目錄 和漢書之部》第二版,奈良:天理時報社,1951。
天理圖書館:《天理圖書館稀書目錄 和漢書之部》第三版,奈良:天理大學出版部,1960。
文雄:《磨光韻鏡》,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1787。
宥朔:《韻鏡開奩》,愛知:西尾市立圖書館藏本,1627(?)。
馬淵和夫:《韻鏡校本と廣韻索引》,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54。
馬淵和夫:《韻鏡校本と廣韻索引 新訂版》,東京:巖南堂書店,1970。
福永靜哉:《近世韻鏡研究史》,東京:風間書房,1992。
遠藤光曉:〈敦煌文書P.2012守溫韻學殘卷について〉,收於《中囯音韻學論集》,東京:白帝社,2001,頁138-161。
龜田次郎:〈韻鏡古注と「道恵抄」〉,《立命館文學》第3卷第7號,1936,頁719-73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798-
dc.description.abstract所謂等韻門法,是利用韻圖切字的方法。一切被稱為門法的條文,其內涵一定是討論反切上下字的拼合問題,也就是《守溫韻學殘卷》所謂「聲韻不和、切字不得」這項原則。
本文考明許多等韻術語的涵義,較重要者如:所謂「重輕」,指的是反切中一、二、四等與三等對立的現象,重屬一、二、四等,輕屬三等。當反切上下字重輕不同時,該反切即為類隔切,必須要改讀上字讀音,才能切出正音。又如「歸字」二字,意思是切字。《韻鏡.歸字例》即「切字例」之意,而文中所論也就是利用韻圖切字的方法,是等韻門法的雛形。
從《守溫韻學殘卷》開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四聲等子》、〈門法玉鑰匙〉中的十三門法。這十三條門法處理了反切在韻圖中的各種正則列字狀況,而其製作原因不出「訂正反切」與「處理借位」兩種情況,也就是等韻門法的兩大類型。在前人的研究中往往有廢去某條門法的說法,但其實這十三條門法彼此互相照應,絕不可能缺少任何一條。
明清以來,對等韻門法有許多負面的批評,而較少發掘其中的價值。本文以等韻門法的歷時演變為線索,嘗試解釋各項門法材料的真正涵義,希望能夠為門法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Děngyùn Ménfǎ guidance refers to the method to spell fǎnqiè symbols by utilizing the rime table. Every article termed as Ménfǎ guidance is focus on discussing the issue how to assemble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fǎnqiè symbols together, which is exactly the p rinciple, “as if consonant and rime are not in harmony, a syllable can be hardly available ”, in Shǒuwēn fragments.
The present thesis definitely determines the actual meanings of multiple terminologies used in Děngyùn Ménfǎ guidance. For example , the terminology “heavy and light” defines an opposite assembly status in fǎnqiè system, that is the first, second and fourth ranks belong to“heavy” status, but third rank oppositely belongs to “light” status. It is defined as a Lèigéqiè in fǎnqiè system as if the upper and lowe r fǎnqiè symbols belong to neither the “heavy” status nor“light” status, and a correct pronunciation thereof is derived by modifying the pronunciation for the upper fǎnqiè symbol. An additional example is that the word termed as “Guīzì” refers to “fǎnqiè spelling”. “Guīzìlì” on the Yùnjìng refers to “the rules of fǎnqiè spelling”, which illustrates the method to spell fǎnqiè by utilizing the rime table, and is the prototype of Děngyùn Ménfǎ.
Started from Shǒuwēn fragments, in hundre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thirteen Ménfǎ eventually formed in Sìshēng děngzi and Qièyùn zhǐnán. The thirteen rules of Ménfǎ well deal with the regular situations for fǎnqiè symbols in rime table. and the motivation to raise them is in subject to the two conditions: to corre ct fǎnqiè and to process “Jièwèi”, which are two kinds of major types in Děngyùn Ménfǎ.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ere existed an argument that some of Ménfǎ rules may be omitted.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thirteen Ménfǎ rules are very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none of them shall be regarded as lackable.
Since the Míng and Qīng dynasties, there are many negative criticisms about Děngyùn Ménfǎ but the discoveries about the merits existing in it. The present thesis humbly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actual meanings of contents in Ménfǎ, and hopefully provide a novel point of view for the study of Děngyùn Ménfǎ, based on the relevant available materials remained dur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Děngyùn Ménfǎ guidanc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08:3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121015-1.pdf: 13940980 bytes, checksum: 9fd92f85ee137f2990317092a765cf9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等韻門法的定義 5
第二章 研究材料 17
第一節 《守溫韻學殘卷》 17
第二節 《韻鏡》 24
第三節 《切韻指掌圖》 35
第四節 《解釋歌義》 47
第五節 《四聲等子》 51
第六節 劉鑑《經史正音切韻指南》 62
第七節 結語 67
第三章 《守溫韻學殘卷》與等韻門法的起源 69
第一節 切字門例 69
第二節 練音門例 90
第三節 結語 104
第四章 《韻鏡.調韻指微》與韻圖歸字之法 107
第一節 〈歸字例〉 107
第二節 〈橫呼韻〉至〈列圍〉 115
第三節 從切韻法到等韻門法 127
第四節 〈調韻指微〉的寫作時間 133
第五節 結語 140
第五章 《解釋歌義》建立的等韻門法系統 141
第一節 《解釋歌義》的作者與相關紀錄考證 141
第二節 智公《指玄論》句解 155
第三節 結語 181
第六章 《四聲等子》與〈門法玉鑰匙〉的門法系統 183
第一節 二十門法的兩大類型 184
第二節 訂正反切的門法 187
第三節 處理借位的門法 189
第四節 結語 198
第七章 結論 201
第一節 切韻之學的誕生 201
第二節 切韻之學的開展 204
第三節 切韻之學的結晶──等韻門法 205
參考書目 20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宋元等韻門法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n Děngyun menfǎ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徐芳敏,吳聖雄
dc.subject.keyword等韻門法,等韻圖,《守溫韻學殘卷》,《韻鏡》,《解釋歌義》,《四聲等子》,《切韻指南》,zh_TW
dc.subject.keywordD?ngyun menf?,Rime table,Sh?uw?n fragments,Yunjing,Ji?shi g?yi,Sish?ng d?ngzi,Qieyun zh?nan,en
dc.relation.page21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8-1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3.6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