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59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盧慧紋(Hui-Wen L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uan-Hung L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劉冠宏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4:11:2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6-09-10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9-10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傳統文獻
(唐)般刺密諦譯 《楞嚴經》,收入《正眼法藏》冊3《楞嚴經》,臺北市:圓明,1992。 (宋)米芾 《寶晉山林集拾遺》,宋嘉泰元年筠陽郡齋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冊89集部宋別集類,北京市:書目文獻,1988序。 (宋)米芾 《寶晉英光集》,涉聞梓舊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63冊23《寶晉英光集》,臺北市:藝文,1966。《書史》,陶氏涉園影宋咸淳左圭原刻百川學海本影印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冊56,《書史》,臺北市:藝文,1967。 (宋)程俱 《北山小集》,上海涵芬樓借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景宋寫本景印,收入《四部叢刊續編》冊113-115,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宋)王稱 《東都事略》,景印宋紹熙間眉山程舍人刊本,收入《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第4種《東都事略》(一)至(四),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 (宋)佚名 《京口耆舊傳》,粤雅堂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64冊120《京口耆舊傳》,臺北市:藝文,1965。 (宋)歐陽脩 《新唐書》,元至正刊本以明成化刊本配補百衲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冊21-22《新唐書》(上)(下),臺北市:臺灣商務,1967。 (宋)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收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冊73-75《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市:藝文,1969。 (宋)馬端臨 《文獻通考》,中央圖書館、師範大學圖書館藏萬有文庫本,收入《國學基本叢書》《文獻通考》,臺北市:新興,1958。 (宋)上官融 《友會談叢》,清光緖陸心源校刊十萬卷樓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76冊28《友會談叢》,臺北市:藝文,1968。 (宋)歐陽脩 《歐陽文忠公集》,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收入《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冊44-45《歐陽文忠公集》(一)、(二),臺北市:臺灣商務,1979。 (宋)米芾 《書史》,陶氏涉園影宋咸淳左圭原刻百川學海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冊56,《書史》,臺北市:藝文,1967。 (宋)岳珂 《寶真齋法書贊》,清乾隆敕刊聚珍版叢書影印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7冊63,《寶真齋法書贊》,臺北市:藝文,1965。 (宋)楊萬里 《誠齋集》,明汲古閣鈔本,收入《宋集珍本叢刊》冊55,北京市:線裝書局,2004。 (宋)莊綽 《雞肋編》,清咸豐胡珽校刊光緒董金鑑重刊琳琅秘室叢書本影印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65冊16《雞肋編》,臺北市:藝文,1967。 (宋)劉克莊 《後村集》,明謝氏小草齋鈔本,收入《宋集珍本叢刊》冊80,北京市:線裝書局,2004。 (宋)陳均 《九朝編年備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28,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宋)魏了翁 《鶴山題跋》,明崇禎毛晉校刊津逮祕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2冊27《鶴山題跋》,臺北市:藝文,1965。 (宋)周密 《志雅堂雜鈔》,得月簃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55冊7《志雅堂雜鈔》,臺北市:藝文,1967。 (宋)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廣雅書局史學叢書本影印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86冊79《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市:藝文,1967。 (宋)鄧椿 《畫繼》,學津討原本影印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46冊63《畫繼》,臺北市:藝文,1967。 (宋)米芾 《海岳名言》,陶氏涉園影宋咸淳左圭原刻百川學海本影印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冊96《海岳名言》,臺北市:藝文,1967。 (宋)趙構 《翰墨志》,陶氏涉園影宋咸淳左圭原刻百川學海影印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冊6《翰墨志》,臺北市:藝文,1965。 (宋)陳騤 《南宋館閣錄》,清光緒中錢塘丁氏嘉惠堂刻武林掌故叢編本,收入《宋代傳記資料叢刊》冊43,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6。 (宋)何異,《宋中興學士院題名》,清光緒宣統間刻《藕香零拾》本,收入《宋代傳記資料叢刊》冊44,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6。 (宋)米友仁 《陽春集》,清乾隆鮑廷博校刊知不足齋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9冊164《陽春集》,臺北市:藝文,1965。 (宋)周必大 《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傅增湘校清歐陽棨刻本,收入《宋集珍本叢刊》冊52《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北京市:線裝書局,2004。 (宋)葉紹翁 《四朝見聞錄》,清乾隆鮑廷博校刊知不足齋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9冊27《四朝見聞錄》,臺北市:藝文,1965。 (宋)米芾 《畫史》,津逮祕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2冊16《畫史》,臺北市:藝文,1965。 (宋)蘇舜欽 《蘇學士集》,中華書局據宋氏校刻本校刊本,收入《四部備要》冊435《蘇學士文集 後山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5。 (宋)桑世昌 《蘭亭考》,清鮑廷博校刊知不足齋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9冊63,《蘭亭考》,臺北市:藝文,1966。 (宋)方岳 《秋崖集》,四庫全書珍本,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冊944-959《秋崖集》(一)至(十六),臺北市:臺灣商務,1972。 (宋)葉夢得 《石林燕語》,稗海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冊72,臺北市:藝文,1965。 (宋)盧憲 《(嘉定)鎮江志》,道光壬寅仲夏丹徒包氏刊版本,收入《宋元地方志三十七種》冊5,臺北市:國泰文化,1980。 (宋)佚名 《宣和書譜》,學津討原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46冊61《宣和書譜》,臺北市:藝文,1965。 (宋)黃伯思 《東觀餘論》,學津討原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46冊68《東觀餘論》,臺北市:藝文,1965。 (宋)樓鑰 《攻媿集》,武英殿聚珍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冊64,臺北市:新文豐,1985。 (宋)董更 《書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4,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宋)蘇軾 《蘇文忠公詩集》,收入《紀昀評點 東坡編年詩》(一)至(八),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1。 (宋)袁燮 《絜齋集》,清乾隆敕刊聚珍版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7冊71《絜齋集》,臺北市:藝文,1969。 (宋)呂祖謙 《宋文鑒》,明嘉靖五年晉藩至道堂刊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 (宋)蔡絛 《鐵圍山叢談》,知不足齋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29冊55《鐵圍山叢談》,臺北市:藝文,1966。 (宋)趙彥衛 《雲麓漫鈔》,涉聞梓舊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63冊22,《雲麓漫鈔》,臺北市:藝文,1966。 (金)趙秉文 《滏水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90集部129,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元)脫脫 《宋史》,元至正刊本以明成化刊本配補百衲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冊25-30《宋史》(一)至(六),臺北市:臺灣商務,1967。 (元)脫脫 《金史》,元至正刊本以明成化刊本配補百衲本,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冊32-33《金史》(上)(下),臺北市:臺灣商務,1967。 (元)佚名 《氏族大全》,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冊955,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 (元)脫因修,俞希魯纂 《(至順)鎮江志》,至順三年修民國十二年丹徒冒廣生重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冊171《至順鎮江志》,臺北市:成文,1975。 (元)趙孟頫 《松雪齋集》,上海涵芬樓景印元沈伯玉刻本,收入《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冊67《松雪齋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1979。 (元)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上海涵芬樓景印吳縣潘氏滂憙齋藏元刊本(收入《四部叢刊三編子部》冊102-103《南村輟耕錄》(一)至(二),臺北市:臺灣商務,1966。 (元)陶宗儀 《書史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4子部一百二十,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明)張鳴鳳 《桂勝》,上海國粹學報社古學彙刊本,收入《古學彙刊》冊4,揚州市:廣陵書社,2006。 (明)張丑 《清河書畫舫》,池北草堂四庫全書對校本,收入《古代書畫著作選刊 清河書畫舫》,上海市:上海古籍,2011。 (明)徐伯齡 《蟫精雋》,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臺灣商務,1971。 (明)王世貞 《弇州續稿》,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冊128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 (明)周聖楷 《楚寶》,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18,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 (明)李日華 《六研齋筆記》,四庫全書珍本,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七集》冊156-158《六研齋筆記》(一)至(三),臺北市:臺灣商務,1977。 (明)都穆 《寓意編》,奇晉齋叢書補學海類編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30冊8《寓意編》,臺北市:藝文,1965。 (明)孫鳳 《孫氏書畫鈔》,上海涵芬樓本,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冊84子部,上海市:上海書店,1994。 (明)凌迪知 《萬姓統譜》,明萬曆己卯凌稚哲原本汲古閣藏板本,收入《萬姓統譜》,臺北市:新興,1971。 (明)汪珂玉 《珊瑚網法書題跋》,適園叢書何夢華咸鈔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6冊45《珊瑚網法書題跋》,臺北市:藝文,1970。 (明)熊相 《(正德)瑞州府志》,明正德刻本,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42,上海市:上海書店,1990。 (明)解縉 《春雨雜述》,明萬曆繡水沈氏尚白齋刻寶顏堂祕笈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18冊65《春雨雜述》,臺北市:藝文,1965。 (明)李日華 《味水軒日記》,吳興劉氏嘉業堂叢書本,收入《味水軒日記》,北京市:文物,1982。 (明)張丑 《真蹟日錄》,知不足齋刊本,《古代書畫著作選刊 清河書畫舫》,上海市:上海古籍,2011。 (明)陳道 《(弘治)八閩通志》,明弘治四年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冊33史部地理類,北京市:書目文獻,1988序。 (明)鄭元勳 《媚幽閣文娛二集》,明崇禎刻本,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冊172,北京市:北京,2000。 (明)何良俊 《語林》,四庫全書珍本,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冊818-833,臺北市:臺灣商務,1972。 (明)吳升 《大觀錄》,庚申九月武進李氏聖譯廔印本,收入《大觀錄》,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 (清)汪由敦 《松泉集》,四庫全書珍本,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臺灣商務,1981。 (清)張照、梁詩正等 《石渠寶笈 秘殿珠林 續編》,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程文榮 《南邨帖考》,聚學軒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集1冊54,《南邨帖考》,臺北市:藝文,1970。 (清)蔣光喣 《東湖叢記》,雲自在龕刻光緒九年六月王懿榮署本,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冊21,臺北市:新文豐,1999。 (清)翁方綱 《復初齋文集》,清李彥章校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82,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清)翁方綱 《米海岳年譜》,粤雅堂叢書南海伍氏刊本。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清)錢保塘 《歷代名人生卒錄》,民國25年5月海寧錢氏清風室刊影印本,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2。 (清)王毓賢 《繪事備考》,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冊82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 (清)吳榮光 《石雲山人文集》,清道光二十一年南海吳氏筠清館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10,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清)徐松 《中興禮書》,北京圖書館藏清蔣氏寶彝堂抄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822-823,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清)丁丙 《善本書室藏書志》,光緒辛丑季秋錢唐丁氏本,收入《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九),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 (清)陸心源 《儀顧堂題跋》,清光緒二十四年刊本,收入《古書題跋叢刊》(二十三),北京市:學苑,2009。 (清)陸心源 《皕宋樓藏書志》,光緒八年壬午冬月十萬卷樓本,收入《古書題跋叢刊》冊(二十)至(二十二),北京市:學苑,2009。 (清)梁章鉅 《退菴詩存》,清道光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15,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清)龐元濟 《虛齋名畫錄》,景印崇陽王氏藏宣統元年烏程龐氏刊本,收入《藝術賞鑑選珍三輯》冊1《虛齋名畫錄》(一)至(四),臺北市:漢華,1971。 (清)葉廷琯 《吹網錄》,同治九年刊本,收入《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冊45,北京市:學苑,2005。 (清)張照、梁詩正等 《石渠寶笈》,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24-825,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清)顧復 《平生壯觀》,景印北平莊氏洞天山堂藏清仿宋精鈔本,收入《藝術賞鑑選珍續輯》冊8《平生壯觀》(上)、(下),臺北市:漢華,1971。 (清)王士禎 《池北偶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70,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清)卞永譽 《式古堂書畫彙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27-829,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清)丁紹儀 《國朝詞綜補》,南京圖書館藏清光緒刻前五十八卷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732,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清)震鈞 《天咫偶聞》,光緒丁未仲春甘棠轉舍本,收入《筆記小說大觀 十三編》,臺北市:新興,1976。 (清)震鈞 《國朝書人輯略》,光緒戊申金陵刻本,收入《清代傳記叢刊》冊85《國朝書人輯略》,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 (清)許宗衡 《玉井山館筆記》,清光緒潘祖蔭輯刊滂喜齋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68冊21《玉井山館筆記》,臺北市:藝文,1967。 (清)梁同書 《頻羅庵遺集》,清嘉慶二十二年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53,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清)孔繼汾 《闕里文獻考》,清乾隆二十七年曲阜孔氏刻本,收入《山東文獻集成》輯1冊10,濟南市:山東大學,2006。 (清)彭蘊璨 《歷代畫史彙傳》,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據掃葉山房本,收入《歷代畫史彙傳》,揚州市: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清)王鐸 《擬山園選集》,清順治十年王鏞王鑨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冊111集部清別集類,北京市:書目文獻,1988序。 (清)王士俊 《(雍正)河南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35-538,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清)張庚 《國朝畫徵錄》,山西省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年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冊73,臺南縣:莊嚴文化,1995。 (清)李佐賢 《書畫鑑影》,景印北平莊氏洞天山堂藏清同治十年刊本,收入《藝術賞鑑選珍續輯》冊1《書畫鑑景》(上)、(下),臺北市:漢華,1971。 (清)馮桂芬 《(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緒八年江蘇書局刻本,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集14冊7-10《蘇州府志》(一)至(四),南京市:鳳凰,2008。 (清)陳元龍 《歷代賦彙》,陝西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五年刻本,收入《歷代賦彙》,北京市:北京圖書館,1999。 (清)姜紹書 《韻石齋筆談》,清乾隆鮑廷博校刊知不足齋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冊452《知不足齋叢書 3》,臺北市:藝文,1966。 (清)胡森、江藩等 《(道光)肇慶府志》,清道光十三年修光緒二年夏重鐫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集110《肇慶府志》,臺北市:成文,1967。 (清)王崇炳 《金華徵獻略》,雍正壬子婺東藕塘賢祠藏板本,收入《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冊62-64《金華徵獻略》(一)至(三),北京市:北京燕山,2008。 (清)倪濤 《六藝之一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30-838子部一百三十七至一百四十四,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清)錢大昕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長沙龍氏家塾重刊本,收入《石刻史料叢書》冊85-86《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一)(二),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 (清)劉毓崧 《通義堂文集》,南林劉氏求恕齋刊本,收入《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集7冊35《通義堂文集》,臺北市:藝文,1970。 (清)孫星衍 《寰宇訪碑錄》,清嘉慶孫星衍校刊平津館叢書本,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集42冊26《寰宇訪碑錄》,臺北市:藝文,1967。 (清)王昶 《金石萃編》,清嘉慶十年經訓堂刻本,收入《歷代碑誌叢書》冊4-8,南京市:江蘇古籍,1998。 (清)曾國荃 《(光緒)湖南通志》,清光緒十一年刻本,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冊27《光緒湖南通志》(一)至(八),南京市:鳳凰,2010。 (清)錢泰吉 《甘泉鄉人稿》,清同治十一年錢應溥刻光緒十一年錢志澄續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72,上海市:上海古籍,2010。 近人著作 于華剛主編 2009 《敬勝齋法帖》,北京市:中國書店。 中田勇次郎 1982 《米芾 研究篇》,東京都:二玄社。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 2002 《中國法帖全集》,武漢市:湖北美術。 方愛龍 2008 《南宋書法史》,上海市:上海古籍。 2010 〈南宋書法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國書法》,2010年第11期,頁44-50。 水賚佑 2009 《米芾書法史料集》,上海市:上海書畫。 王心悅 1998 〈陸游與范成大的書法研究—兼論宋金的蘇黃米傳統〉,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秉錞輯刻 1998 《中國善本叢帖集刊 潑墨齋法帖》,北京市:北京古籍。 王彥彥 2011 〈米友仁山水畫藝術研究〉,開封市:河南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 王崇齊 2005 〈米芾臨仿書作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2007 〈家族的收藏:從「浦江旌表孝義鄭氏」一印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87期,頁70-79。 王連起、薛永年主編 2010 《米芾書法全集》,北京市:紫禁城。 王靖憲 2002 〈記宋《群玉堂帖》〉,《中國法帖全集 第七冊 群玉堂帖 鬱孤臺法帖》,頁1-11。 王福權 2010 〈《王略帖》考〉,《文藝生活》,2010年第7期,頁118-119。 孔德平主編 2009 《玉虹樓法帖 二:玉虹鑑真帖》,南京市:鳳凰。 2009 《玉虹樓法帖 四:谷園摹古法帖》,南京市:鳳凰。 石慢著,曾藍瑩譯 1992 〈克盡孝道的米友仁——論其對父親米芾書跡的搜集及米芾書跡對高宗朝廷的影響〉,《故宮學術季刊》,第9卷第4期,頁89-126。 仲威 2002 〈《紹興米帖》卷九〉,《中國法帖全集 第五冊 蘭亭續帖 紹興米帖》,頁28-31。 2002 〈宋拓孤本《寶晉齋法帖》考〉,《中國法帖全集 第十一冊 寶晉齋法帖》,頁1-9。 朱惠良 1985 〈南宋皇室書法〉,《故宮學術季刊》,第2卷第4期,頁17-52。 衣若芬 2002 〈漂流與回歸宋代題「瀟湘」山水畫詩之抒情底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頁1-42。 呂昀真 2013 〈攷史而兼賞鑑:南宋岳珂法書收藏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強 2008 〈米友仁生卒年新考〉,《西北美術》,2008年第1期,頁34-35。 那志良 2000 《鈢印通釋》,臺北市:臺灣商務。 吳國豪 1998 《宋高宗書史地位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傳薪主編 2010 《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 書畫卷》,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昌彼得、程元敏、王德毅、侯俊德 1975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市:鼎文書局。 東京國立博物館、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 2012 《尚意競艷—宋時代の書—》,東京都:台東區藝術文化財團。 林志鈞 1985 《帖考》,臺北市:華正書局。 林業強 2002 〈宋拓《英光堂帖》考—兼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第三卷〉,《中國法帖全集 第十冊 澄清堂帖 英光堂帖》,頁7-35。 施安昌 2002 〈宋拓真本《松桂堂帖》(翁同龢舊藏)〉,《中國法帖全集 第十二冊 姑孰帖 松桂堂帖 樂善堂帖》,頁4-9。 2002 〈故宮博物館藏宋拓《英光堂帖》(吳榮光舊藏)〉,《中國法帖全集 第十冊 澄清堂帖 英光堂帖》,頁36-41。 俞鹿年 1992 《中國官制大辭典》,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 孫祖白 1962 《米芾米友仁》,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 徐邦達 1984 〈米芾生卒年歲訂正及其他二三事考〉,《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 徐森玉 1962 〈寶晉齋帖考〉,《文物》,1962年12期,頁9-19。 高輝陽 1981 〈米芾家世年里考〉,《美術學報》,第15期,頁2601-2625 啓功 1984 《叢帖目》,臺北市:華正書局。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 1999 《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 集部(一)》,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張小貴 2010 〈宋代米芾族源及其信仰〉,《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3期,頁371-393、401-402。 曹寶麟 1991 〈米芾與蘇黃蔡三家交遊考略〉,《抱甕集》,臺北市:蕙風堂,頁149-168。 1992 〈米芾評傳〉,《中國書法全集 宋遼金篇 米芾卷》,北京市:榮寶齋,頁1-14。 1992 〈米友知小考〉,《中國書法全集 宋遼金篇 米芾卷》,頁35-36。 曹寶麟主編 1992 《中國書法全集 宋遼金篇:米芾卷(附米友仁、吳琚、王庭筠)》,北京市:榮寶齋。 莫武 2003 《米芾》,石家莊市:河北教育。 莫家良 2001 〈南宋刻帖文化管窺〉,《中國碑帖與書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頁69-76。 2011 〈南宋書法中的北宋情結〉,《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4期,頁59-94。 陳芳妹 2008 〈金學、石刻與法帖傳統的交會〉,《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4期,頁67-146。 陳海濤 2000 〈昭武九姓族源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頁134-141。 許雅惠 2011 〈南宋金石收藏與中興情結〉,《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1期,頁1- 60。 傅申 1981 〈宋代皇室と金人書法〉,《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蹟集》,東京都:中央公論社,頁127-133。 童心 2010 〈米氏雲山研究〉,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 黃寬重 2006 〈千絲萬縷——樓氏家族的婚姻圈與鄉曲義莊的推動〉,《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東大,頁103-136。 2011 〈串建歷史記憶 形塑家族傳承——以樓鑰及其族人的書畫文物蒐藏與書籍刊刻為例〉,《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3期,頁39-60。 2011 〈以藝會友:樓鑰的藝文涵養養成及書畫同好〉,《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1期,頁55-92。 黃緯中 2004 〈金朝書畫家王庭筠生平的兩項討論〉,《書史拾遺》(臺北市:麋研筆墨,2004),頁119-125。 紫禁城出版社編 2002 《涿拓快雪堂帖》,北京市:紫禁城。 董其昌輯刻 1998 《戲鴻堂法帖》,北京市:新華。 塘耕次 1999 《米芾 宋代マルチタレントの実像》,東京都:大修館書店。 楊春曉 2012 〈米芾、米友知與《唐文皇哀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112期,頁86-94。 鄭峰明 2000 《米芾書學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鮑樸主編 2001 《中國歷代碑刻書法全集》,北京市:九州。 盧慧紋 2014 〈唐至宋的六朝書史觀之變:以王羲之〈樂毅論〉在宋代的摹刻及變貌為例〉,《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第3期,頁1-56。 羅紹文 1988 〈米芾為西域人後裔考〉,《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頁92-95。 Hui-liang J. Chu 1990 “The Chung Yu (A.D. 151-230) Tradition: A Pivotal Development in Sung Calligraphy”, 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Lothar Ledderrose 1979 Mi Fu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中譯〕雷德侯著,許亞民譯,畢斐校,《米芾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2008。 Peter Charles Sturman 1989 “Mi Youren and the Inherited Literati Tradition: Dimensions of Ink-play”,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97 Mi Fu: Style an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Northern Song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59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藉由考證南宋米芾(1051-1107)曾孫米巨㝐(約十二世紀後半至十三世紀中)刊刻的《松桂堂帖》,討論米芾家族後人為保存米芾書蹟、建立家族傳統所作的努力。過往學界對米芾長子米友仁(1074-1151)的書畫、為宋高宗(1107-1187,r. 1127-1162)鑒定已有研究,但米芾家族實有更多成員不斷地進行以米芾為家族文化中心的活動。如米友仁尚私下為許多友人鑒定米芾作品並作跋;米芾之孫米憲(約活動於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蒐集米芾詩文編成《寶晉山林集拾遺》,另又編纂《米氏譜》維繫家族關係;米巨㝐與其父兄持續蒐集散佚法帖,在1248年由米巨㝐刊刻為《松桂堂帖》,都是極為重要的例子。
《松桂堂帖》僅存一冊,但收有目前最完整的寶晉三帖版本與各種米芾書蹟孤本,其中有大字篆書、帶隸意之小楷等書體,補充較少見的米芾書蹟;其中各帖後的米友仁、米巨㝐跋更透露了許多珍貴的訊息。而藉由文獻考證可以對《松桂堂帖》原貌有進一步的瞭解,《松桂堂帖》原有四冊三十餘帖以上,各冊至遲在明末分開傳藏,有少部分佚散被錯裝入《英光堂帖》。其編排以格式內容為主,書寫時間為輔,但也受到各帖來源的影響。 《松桂堂帖》的米友仁與米巨㝐跋除了說明各帖書寫緣由、獲得經過與稱讚米芾書法外,更可見米友仁與米巨㝐在作跋時的家族意識。米友仁與米巨㝐藉由跋文將米芾生平與作品做連結,並略帶有鑒定意味,試圖掌握米芾詮釋權,可見米氏家族為建立家族文化、維繫傳統的努力。 米芾的書風盛行有極大部分都需歸功於幕後推手的努力,而米芾的家族後代便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從米友仁開始至米憲、米巨㝐與父兄,最後到刻《松桂堂帖》的米巨㝐,再再顯示米芾家族緬想先祖之榮光,典守寶晉之遺緒的意圖與實踐。這些努力與成果在歷史中影響了世人對米芾的認知,值得關注與研究。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is concentrate on the offspring of Mi Fu (1051-1107) and their efforts to preserve Mi Fu’s calligraphy and establishing family culture, particularly in 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Pine and Sweet Olive (Songgui Tang Tie,《松桂堂帖》), which was inscribed by Mi Fu’s great-grandson Mi Ju Rong (about late 12th century to middle 13th century). Several issues had been researched about Mi You Ren (1074-1051), Mi Fu’s eldest son, including Mi You Ren’s calligraphies and paintings, and his authenticating for the emperor Gaozong (1107-1187, r. 1127-1162). In fact, there are many other members of Mi Fu’s family engage in establishing Mi Fu as a central role in family culture. Mi You Ren authenticated Mi Fu’s works for his friends in private and left many colophons; Mi Fu’s grandson Mi Xian (active in late 12th century to early 13th century) not only collected Mi Fu’s poetry and essays to publish Supplements to Anthology of Mi Fu (Bao Jin Shan Lin Ji Shi Yi,《寶晉山林集拾遺》) but also compiled Genealogy of the Mi Family (Mi Shi Pu,《米氏譜》), tightening up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members; Mi Ju Rong and his father, along with his elder brother, gathered Mi Fu’s lost works for ages, laying the groundwork of 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Pine and Sweet Olive, which was inscribed by Mi Ju Rong in 1248.
Only one volume of 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Pine and Sweet Olive remains to today. This volume includes the finest edition of Three Precious Works of the Jin Dynasty (Bao Jin San Tie,寶晉三帖) and the one and only calligraphies of Mi Fu, such as large seal script and small regular script with clerical script style, which being complements to Mi Fu’s style and calligraphies; the colophons by Mi You Ren and Mi Ju Rong also reveals many facts. By searching through literature, there were at least four volumes, more than thirty works in 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Pine and Sweet Olive, each volume has their own circulation after late Ming dynasty, and a few works had been mounted in 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Glorious Honor (Ying Guang Tang Tie,《英光堂帖》) by mistake. The arrangement of 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Pine and Sweet Olive is mainly by the type of script and writing, secondary by the time when the calligraphies were written, but the arrangement was influenced by the source of the calligraphies as well. The colophons by Mi You Rén and Mi Ju Rong reveal the reasons for why Mi Fu had done the calligraphies, the circulation and source of the works, and praising Mi Fu for his splendid calligraphies. Conscious of family tradition can be found in these colophons. Mi You Ren and Mi Ju Rong connect Mi Fu’s life and activities with the calligraphies through colophons, authenticating and praising Mi Fu’s calligraphies, trying to handle the explanatory authority of Mi Fu. From the colophons, Mi Fu’s family members showed their strong ambition to establish family culture and preserve cultural tradition. The widespread and popularity of Mi Fu’s style should be attribute to the endeavor of the people behind the scenes, which the offspring of Mi F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Starting from Mi You Ren to Mi Xian, Mi Ju Rong’s father and brother, finally to Mi Ju Rong who inscribed 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Pine and Sweet Olive, all of them represent their yearning for the former glory of Mi Fu, and the practice and ambition to preserving Mi Fu and his Bao-Jin heritage. The endeavors and fruitful results influence how people recognize Mi Fu in the history, which deserve to be researched and pay attention to.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4:11:2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141005-1.pdf: 116115914 bytes, checksum: c751fa70ba64dbc038ac3ec79a33ef7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i
摘要 v Abstract vii 目錄 1 圖版目錄 4 表格目錄 9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研究回顧 13 第一章 米芾家族世系與曾孫米巨㝐 17 第一節 米芾家族世系 17 一、米芾的先祖 20 二、米芾父母親:米光輔與閻氏 26 三、米芾兒女:米友仁、米友知與女兒、女婿 32 四、米芾孫輩:米憲與其《寶晉山林集拾遺》 44 五、米芾曾孫輩與其他家族成員 50 第二節 衣缽傳承:米友仁與米友知 57 一、米友仁的書畫 57 二、米友仁的鑒定與題跋 60 三、米友知的相關記錄 80 第三節 米巨㝐身世與其書風 82 一、米巨㝐的生平 82 二、米巨㝐的書風 87 第二章 《松桂堂帖》的基本問題考證 89 第一節 《松桂堂帖》的名稱 89 第二節 《松桂堂帖》的刻帖時間與背景 91 第三節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松桂堂帖》的傳藏 97 一、《松桂堂帖》中的題跋 97 二、《松桂堂帖》中的印鑑 101 第三章 現存《松桂堂帖》中的米芾書法 110 第一節 米芾題額大字:〈寶晉篆額〉與〈海岳帖〉 110 一、〈寶晉篆額〉 110 二、〈海岳帖〉 113 第二節 米芾與寶晉三帖 115 一、謝安〈八月五日帖〉 116 二、王羲之〈王略帖〉 120 三、王獻之〈十二月割帖〉 125 第三節 米芾小楷:〈壯觀賦〉、〈嘉興縣君錢氏墓誌〉與〈淨名五律〉 130 一、〈壯觀賦〉 131 二、〈嘉興縣君錢氏墓誌〉 135 三、〈淨名五律〉 138 第四節 米芾行草:〈淨名齋記〉與〈參賦〉 140 一、〈淨名齋記〉 140 二、〈參賦〉 151 第四章 已佚之《松桂堂帖》帖目與考證 156 第一節 《松桂堂帖》在文獻中的記錄 156 一、汪由敦與乾隆內府本 156 二、翁方綱《復初齋文集》 161 三、程文榮《南邨帖考》 164 四、蔣光煦《東湖叢記》 166 第二節 文獻記載中的《松桂堂帖》作品考證 172 一、汪由敦與乾隆內府本《松桂堂帖》帖目 172 二、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中所疑非《英光堂帖》之帖 184 三、程文榮《南邨帖考》中所記之帖 191 四、其他散佚單帖 199 第三節 《松桂堂帖》可能之原貌 205 一、各冊帖目與基本資料 205 二、《松桂堂帖》的編排邏輯 211 結論 214 參考書目 219 傳統文獻 219 近人著作 229 圖版 237 圖版出處 277 附錄:《松桂堂帖》可考之內容與跋全文 29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典守寶晉遺緒:《松桂堂帖》與南宋米氏家族 | zh_TW |
dc.title | Preserving the Mi Fu (1051-1107) Heritage: 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Pine and Sweet Olive (Songgui Tang Tie) and the Mi Family in Southern Song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葆真(Pao-Chen Chen),周鳳五(Feng-Wu Zhou) | |
dc.subject.keyword | 米芾家族,米巨?,松桂堂帖,家族文化傳承,法帖考證,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Family of Mi Fu,Mi Ju Rong,Calligraphy Compendium of the Hall of Pine and Sweet Olive,Inherit of Family Culture,Research of Epitaph, | en |
dc.relation.page | 30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2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藝術史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藝術史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13.3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