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90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詹森林(Sheng-Lin Jan)
dc.contributor.authorChih-Jui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致睿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3:41:05Z-
dc.date.available2015-03-16
dc.date.copyright2015-03-16
dc.date.issued2015
dc.date.submitted2015-02-12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按姓氏筆劃排序)
(一) 專書
Dieter Medicus(著),杜景林、卢谌(譯)(2007)。《德国债法分论》。北京:
法律出版社。
François Terré, Philippe Simler(著),羅結珍(譯)(2008)。《法国财产法》。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Jürgen F. Baur、Rolf Stürner(著),张双根(譯)(2004)。《德國物權法(上
冊)》。北京:法律出版社。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2001)。《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Roger H. Bernhardt, Ann M. Burkhart(著),钟韦锋(譯)(2005)。不动产,
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澤鑑(1975)。《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2009年版。台北:自刊。
------(1979)。《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第五版。台北:自刊。
------(1981)。《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2009年版。台北:自刊。
------(1987)。《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五)》,2009年版。台北:自刊。
------(1990)。《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2006年版。台北:自刊。
------(1992)。《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七)》,2009年版。台北:自刊。
------(2009)。《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增訂版。台北:自刊。
------(2010)。《民法總則》,增訂版。台北:自刊。
------(2010)。《民法物權》,增訂二版。台北:自刊。
王文宇(2000)。《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台北:元照。
------(2003)。《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二)》。台北:元照。
史尚寬(1960)。《債法各論》。台北:自刊。
法務部(編)(2000)。《民法研究修正實錄:債編部分(二)》。台北:法務部。
林誠二(2010)。《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台北:瑞興。
姚瑞光(2011)。《民法物權論》,100年2月版。台北:自刊。
尹田(1999)。《法國物權法》。台北:五南。
吳從周(2007)。《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一冊)》。台北:一品。
------(2010)。《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四冊)》。台北:新學林。
------(2013)。《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五冊)》。台北:元照。
------(2014)。〈再論民法第四百二十五條之一之適用與類推適用:觀察後續實
務發展與新問題〉,收於:謝在全(等著),謝老師在全古稀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物權與民事法新思維:司法院謝前副院長在全七秩祝壽論文集》,頁437-462。台北:元照。
吳光明(2006)。《物權法新論》。台北:新學林。
吳秀明(等著),黃立(編)(2002)。《民法債編各論(上)》。台北:元照。
金玉珍(2009)。《韩国民法典朝鲜民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永健(2015)。《物權法之經濟分析(第一冊):所有權》(即將出版)。台北:
元照。
崔吉子(2010)。《韩国最新民法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段匡(1997)。〈德國、法國以及日本法中的物權法定主義〉,梁慧星(編),《民
商法論叢》,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高翔龍(著),金玉珍(譯)(2007)。〈韓國不動產物權與登記制度:與日本法比
較〉,梁濤(編)。《中日民商法研究》,6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憲忠(1999)。《德國物權法》。台北:五南。
黃立(2006)。《民法債編總論》,修正三版。台北:元照。
陳立夫(2007)。《土地法研究》。台北:新學林。
陳榮隆(1997)。〈物權之一般效力〉,收於:楊建華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編
輯委員會(編),《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楊建華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
集》,頁430-452。台北:月旦。
謝在全(2014)。《民法物權論(上)》,修訂六版。台北:新學林。
------(2014)。《民法物權論(下)》,修訂六版。台北:新學林。
謝哲勝(1995)。《財產法專題研究》。台北:三民。
------(2012)。《民法物權》,增訂四版。台北:三民。
溫豐文(2014)。〈論債權物權化〉,收於:謝在全(等著),謝老師在全古稀祝壽
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物權與民事法新思維:司法院謝前副院長在全七秩祝壽論文集》,頁13-24。台北:元照。
黃茂榮(2003)。《債法各論:第一冊》。台北:植根。
唐德华主編(2000)。《合同法條文釋義(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簡資修(2006)。《經濟推理與法律》。台北:元照。
楊崇森(1976)。《美國法制研究》。台北:漢苑。
蔡明誠(2003)。《物權法研究》。台北:新學林。
------(2004)。〈習慣與物權法定原則〉,收於:林誠二教授祝壽論文編委會(著),
《私法學之傳統與現代(下):林誠二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313-345。台北:學林文化。
羅結珍(2010)。《法國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春堂(2003)。《民法債編各論(上)》。台北:自刊。
蘇永欽(1994)。《經濟法的挑戰》。台北:五南。
------(2002)。《走入新世紀的司法自治》。台北:元照。
------(2008)。《尋找新民法》。台北:元照。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2012)。《民法物權》,修訂十八版。台北:三民。
鄭冠宇(2013)。《民法物權》,修訂三版。台北:新學林。
鄭冠宇(2013)。〈不動產使用借貸對第三人之效力〉,收於:民法研究基金會(編),
《民事法之思想啟蒙與立論薪傳:孫森焱前大法官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新學林。
(二) 期刊論文
林大洋(2008)。〈使用借貸對第三人之效力:實務上相關見解在法學方法論上之
探討〉,《法令月刊》,59卷4期,頁4-16。
林俊廷(2014),〈違章建築與基地租賃、推定租賃及優先承買權〉,《月旦裁判時
報》,29期,頁146-170。
林更盛(2011)。〈使用借貸物權化?兼論法學方法論上「漏洞」的幾個問題〉,《東
海大學法學研究》,35期,頁123-163。
林誠二(2007)。〈買賣不破租賃原則之目的性限縮與類推適用〉,《臺灣本土法學
雜誌》,97期,頁143-149。
------(2011)。〈優先承買權之效力與行使期間: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
一六九九號民事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10期,頁31-38。
邱玟惠(2014),〈論民法第876條法定地上權「同屬於一人」要件之解釋與界限〉,
《東吳法律學報》,26卷2期,頁149-197。
許士宦(2008),〈法律見解之表明義務〉,《台灣法學雜誌》,111期,頁27-42。
吳光明(2012)。〈默示分管契約之探討:兼論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七九
○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09期,頁5-21。
吳從周(2010)。〈使用借貸之債權物權化:高院九八重上更(二)五一)〉,《台
灣法學雜誌》,152期,頁167-173。
------(2012)。〈違章建築與基地承租人之優先承買權〉,《月旦法學教室》,121
期,頁15-17。
吳瑾瑜(2011)。〈所有權行使與權利濫用:以土地受讓人受讓前知悉房屋存在嗣
後訴請拆屋還地的問題為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8期,頁43-110。
尹田(1996)。〈法国物权法中动产与不动产的法律地位〉,《现代法学》,頁
103-108。
許政賢(2011)。〈實用主義裁判與概括條款具體化:簡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台上
字第一七○五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8期,頁29-35。
------(2012)。〈財產權保障與基地利用權: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一
七○五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11期,頁216-231。
張永健(2010)。〈物權「自治」主義的美麗新世界:民法第757條之立法論與解
釋論〉,《科技法學評論》,7卷1期,頁119-168。
------(2011)。〈民法第826-1條分管權之法律經濟分析:財產權與準財產權之
析辨〉,《臺灣大學大法學論叢》,40卷3期,頁1255-1302。
------(2012)。〈法定通行權之經濟分析〉,《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特刊,
頁1321-1372。
------(2014)。〈物權法之經濟分析導論(一):事前觀點與交易成本〉,《月旦
法學雜誌》,207期,頁248-260。
張华(2007)。〈我國租賃權對抗力制度的不足與完善〉,《法學評論》,142期,
頁46-51。
張鵬(2005)。〈否定物權法定主義芻議:兼談中國大陸物權法立法選擇〉,《月旦
民商法雜誌》,8期,頁143-159。
陳明燦、何彥陞(2010)。〈我國不動產上債權物權化及其登記相關問題探討〉《臺
北大學法學論叢》,74期,頁45-108。
陳洸岳(2007)。〈保證之規定對物上保證人之類推適用:以時效之相關問題為
例〉,《月旦法學教室》,52期,頁14-15。
楊宏暉(2013)。〈借地建屋爭議之調和與房地分離的權源自治選擇〉,《政大法學
評論》,131期,頁169-247。
楊智傑(2003)。〈挑戰傳統債權物權分野:租賃物權化的檢討〉,《法令月刊》,
54卷8期,頁18-32。
蔡明誠(1999)。〈營業質與物權法定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期,頁
128-131。
------(2000)。〈共有物分管契約與物上請求權問題:最高法院八十七年台上字
第二三五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2期,頁77-89。
------(2003)。〈物權的法理適用〉,《月旦法學教室》,6期,頁40-43。
------(2005)。〈共有人依同一條件行使優先承購權之問題〉,《臺灣本土法學雜
誌》,70期,頁151-153。
------(2010)。〈民法物權新修正(二)民法普通地上權修正之評析〉,《月旦
法學雜誌》,180期,頁5-22頁。
------(2012)。〈區分所有建築物之專有部分與分管契約: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
台上字第一一五○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3期,頁28-35。
------(2012)。〈地下室所有權應有部分與停車位使用權讓與及分管契約:最高
法院一○一年度台上字第一九二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8期,頁90-95。
------(2014)。〈占有連鎖原理於物權與債權交錯領域之民法適用問題:以相對
占有權與其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抗辯權為探討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33期,頁5-20。
溫世揚、武亦文(2010)。〈論租賃權的非物權化進路〉,《當代法學》,141期,
頁95-102。
溫豐文(2001)。〈基地承租人之優先承買權〉,《月旦法學雜誌》,78期,頁10-11。
------(2003)。〈民法第四二五條修正條文評析:論租賃權物權化之範圍〉,《東
海大學法學研究》,19期,頁195-209。
------(2011)。〈默示的分管契約:最高院98台上1087〉,《台灣法學雜誌》,
170期,頁199-202。
曾品傑(2007)。〈論占有連鎖之實務問題(上):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增訂芻議〉,
《台灣法學雜誌》,93期,頁11-21。
------(2007)。〈論占有連鎖之實務問題(下):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增訂芻議〉,
《台灣法學雜誌》,95期,頁27-42。
------(2009)。〈民法物權編所有權修正評析:以通則部分為中心〉,《國立中正
大學法學集刊》,27期,頁1-32。
------ (2013)。〈法律解釋學之原理〉,《月旦法學教室》,130期,頁69-85。
游進發(2014)。〈占有連鎖的存在與本質:在任意規定與當事人意思〉,《月旦法
學雜誌》,231期,頁206-219。
謝哲勝(2003)。〈優先購買權〉,《月旦法學教室》,3期,頁14-15。
------(2006)。〈民法第425條之1的類推適用〉,《月旦法學教室》,48期,頁
10-11。
------(2010)。〈債權物權相對化(三):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台上字第一七二九
號民事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5期,頁46-50。
------(2012)。〈默示分管契約〉,《台灣法學雜誌》,193期,頁132-135。
------(2013)。〈民法第425條之1的類推適用: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第294
號判決評釋〉,《法令月刊》,64卷2期,頁1-7。
------(2013)。〈民法第876條法定地上權的類推適用〉,《台灣法學雜誌》,228
期,頁142-146。
------(2013)。〈共有物管理對於繼受人的效力: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
500號民事判決評釋〉,《法令月刊》,64卷10期,頁1-7。
------(2014)。〈再論民法第425條之1的類推適用〉,《台灣法學雜誌》,241
期,頁120-125。
劉志強(2010)。〈論買賣不破租賃:兼論中國大陸合同法第二二九條之適用與修
正〉,《月旦民商法雜誌》,29期,頁128-144。
劉春堂(2010)。〈房屋建物受讓對基地之繼續使用權:簡評最高法院九八年度台
上字第一三三九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51期,頁188-192。
陳聰富(2010)。〈使用借貸契約之債權物權化: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
一三一九號民事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2期,頁52-61。
------(2010)。〈債權物權化之適用基礎: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334號民
事判決評釋〉,《法令月刊》,61卷10期,頁26-36。
黃維幸(2010)。〈流於浮濫的類推適用〉,《月旦法學雜誌》,183期,頁48-71。
黃淳鈺(2009)。〈法定地上權:最高院九七台上一二七三〉,《台灣法學雜誌》,
139期,頁224-226。
------(2010)。〈法定地上權(二):最高院九八台上四七八〉,《台灣法學雜誌》,
148期,頁179-182。
------(2010)。〈法定地上權(三):最高院九九台上三四五〉,《台灣法學雜誌》,
157期,頁184-187。
黃陽壽等(2001)。〈論合建房地易主時房屋所有人之基地使用權:民法研究會第
二十一次學術研討會〉,《法學叢刊》,46卷2期,頁97-117。
黃義豐(1996)。〈論附隨於不動產之特約之效力〉,《法令月刊》,47卷2期,頁
16-28。
簡資修(2003)。〈法律經濟分析(三)物權法:共享與排他之調和〉,《月旦法
學雜誌》,97期,頁217-226。
蔡瑄庭(2011)。〈民法第八七六條「土地建物與同一人所有」概念擴張之類型分
析〉,《月旦法學雜誌》,194期,頁227-239。
詹森林(2010)。〈臺灣民法解釋之學說與實務〉,《月旦民商法雜誌》,30期,頁
5-22。
蘇永欽(2010)。〈物權自由了〉,《法令月刊》,61卷3期,頁121-125。
------(2010)。〈夏蟲語冰錄(三十):找到漏洞了嗎〉,《法令月刊》,61卷7
期,頁157-161。
------(2013)。〈夏蟲語冰錄(六十七):拆還是不拆?〉,《法令月刊》,64卷8
期,頁139-144。
(三) 研討會論文
張永健(2013)。〈比較物權法之實證研究〉,發表於:《民事實體法實證研究工作
坊》。台北:中研院法律所法實證研究中心。
------(2014)。〈比較物權法之實證研究〉,發表於:《物權法之比較實證研究組
群計畫期中工作坊》。台北:中研院法律所法實證研究中心。
(四) 學位論文
任慶力(2007)。《基地上房屋狀況對基地租賃期限影響之法律問題研究》。東吳
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 日文部分(按姓氏筆畫排序)
三好登(2002)。《土地・建物間の法的構成》。東京:成文堂。
內田貴(2013)。《民法II:債権各論》,第3版。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加藤雅信(2007)。《新民法大系IV:契約法》。東京:有斐閣。
松嶋泰(1994)。《借地借家の法律》。東京:ビジネス教育出版社。
赤松秀岳(1989)。《物権•債権峻別論とその周辺》。東京:成文堂。
近江幸治(1996)。《担保物権法[新版]》。東京:弘文堂。
--------(2008)。《民法講義V:契約法》,第3版。東京:成文堂。
板橋郁夫、湯浅道男(2001)。《物権法》,改訂增補版。東京:成文堂。
岡本詔治(1989)。《無償利用契約の研究》。京都:法律文化社。
--------(2001)。《不動産無償利用権の理論と裁判》。東京:信山社。
高木多喜男(2005),《担保物権法》,第4版。東京:有斐閣。
高橋真(2010)。《担保物権法》,第2版。東京:成文堂。
稻本洋之助、澤也俊彥(1993)。《コンメンタール借地借家法》。東京:日本評
論社。
我妻栄(2009)。《債権各論:中卷一》。東京:岩波書店。
我妻栄、有泉亨、清水誠、田山輝明(2010)。《我妻•有泉コンメンタール民法:
総則•物権•債権》,第2版追補。東京:日本評論社。
菅野耕毅(2002)。《信義則の理論:民法の研究IV》。東京:信山社。
--------(2002)。《権利濫用の理論:民法の研究V》。東京:信山社。
廣中俊雄(1994)。《債權各論講義》。東京:有斐閣。
三、 英文部分(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Christian von Bar, Eric Clive and Hans Schulte-Nölke et al(2009).Principles,
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 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DCFR), Outline Edition. München : Sellier. European Law Publishers.
Yun-chien Chang & Henry Smith(2012).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ivil versus
Common Law Property, 88 NOTRE DAME L. REV 1-55.
Daniel F. Hinkel(2000). Practical real estate law, 3rd ed . Albany, NY : West Legal
Studies/Thomson Learning.
Hovenkamp, H., & Kurtz, S. F. (2005). Principles of property law. 6th ed. St. Paul,
Minn: Thomson/West.
Marie Seong-Hak Kim(2013).In the Name of Custom, Culture, and the Constitution:
Korean Customary Law in Flux,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 48, Issue 3:357-391.
Kåre Lilleholt et al(2008). Principles of European Law: Lease of Goods(PEL LG),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 Mcfarlane(2008).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Law. United Kingdom: Hart
Publishing.
Thomas W. Merrill & Henry E. Smith(2001). The Property/Contract Interface, 101
COLUM. L. REV. 773-852.
Georg von Segesser(2010). Introducing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Property
and Trust Law: Switzerland, Austin: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Joseph William Singer(2010)PROPERTY ,third edition.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Henry E. Smith(2002). Exclusion Versus Governance: Two Strategies for Delineating
Property Rights, 31 J. LEGAL STUD. S453-S487.
四、 德文部分
Claus-Wilhelm Canaris(1978). Die Verdinglichung obligatorischer Rechte , in:
Festschrift für Werner Flume zum 70. Geburtstag Bd. 1 S. 371ff.
五、 網路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2007),載於: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7-03/19/
content_7981595.htm
維基百科編輯群(2014),《裙帶資本主義》,載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E
8%A3%99%E5%B8%B6%E8%B3%87%E6%9C%AC%E4%B8%BB%E7%BE%A9
デジタル大辞泉,http://daijisen.jp/digital/index.htmlで利用可能。
日本の法令検索,http://www.e-gov.go.jp/で利用可能。
Christian Hertel & Dr. Hartmut Wicke(2010).Real Property Law and Procedure in
the European Union, National Report, Germany. Available at http://www.eui.eu/
Documents/DepartmentsCentres/Law/ResearchTeaching/ResearchThemes/EuropeanPrivateLaw/RealPropertyProject/Germany.PDF
Dutch Civil Code(Civil Code of the Netherlands), Available at http://www.dutch
civillaw.com /civilcodegeneral.htm.
Federal Act on the Amendment of the Swiss Civil Code of 30 March 1911(Part Five:
The Code of Obligations)(2014). Available at http://www.admin.ch/ch/e/rs/2/22
0.en.pdf
Georges ROUHETTE, Anne ROUHETTE-BERTON(2006).French Civil Code.
Available at https://sopheaksrey.files.wordpress.com/2012/05/french-civil-code_
en _2006.pdf
German Civil Code(BGB)(2014). Available at 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
englisch_bgb/index.html
Oliver Remien, Tenancy Law in Europe and 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http://www.eui.eu/Documents/DepartmentsCentres/Law/ResearchTeaching/ResearchThemes/EuropeanPrivateLaw/TenancyLawProject/TenancyLawRemien.pdf
Swiss Civil Code of 10 December 1907(2014). Available at http://www.admin
.ch/ch/e/rs/2/210.en.pdf
United Kingdom Legisla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legislation.gov.uk/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901-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為債權物權化之研究。依本文第二章所見,所謂「債權物權化」,並非指涉債權變成了物權,而是「債權契約」上所生之權利獲得一部分的「物權效力」。債權物權化,是債之相對性的例外,但非唯一例外。債權契約效力之擴張,並非債權物權化。契約對第三人發生效力,不一定和債權物權化有關。
本論文第三章主張,具「物權效力」之優先承買權以及「經登記之不動產分管契約」所生權利,由於未具備全部的物權效力,故仍屬於一種「債權物權化」。
本論文第四章,就不動產租賃以PECL、DCFR、英美法、德國法、法國法、瑞士法、荷蘭法、日本法、中國法、南韓法為中心,進行比較法研究。結論認為,我國無須為解決房地分離難題而改制為房地合一政策、或立法將租賃變成物權。惟就得以物權化之不動產租賃,其公示外觀仍有待檢討。
本論文第五章,則探討不動產使用借貸對第三人效力之爭議。結論認為,當事人雖不得任意將債權物權化,但法院得在一定情形擴大債權物權化之適用範圍,亦即進行法之續造。如借地建屋之當事人分別將房地轉讓,嗣後土地所有人對房屋所有人主張物上請求權,應得視情形分別類推適用民法第425條第1項以及民法第426條之1,讓既有的基地利用關係對土地或房屋受讓人繼續存在,較符合立法者之價值選擇。惟在法定契約承擔之效果下,強要土地所有人容忍不具特定關係之他人無償使用土地,對其顯失公平。故應得進一步適用情事變更原則,將無償之使用借貸變更為租賃關係,較能衡平雙方利益。抑有進者,若借地建屋或租地建屋關係終止時,當事人未就房屋去留另有安排或協議不成,應容許房屋所有人類推適用民法第840條,請求土地所有人依照時價購買房屋,以終局解決房地分離紛爭,並促使物盡其用。退步言之,論者如堅持以使用借貸為無償為由,主張不應類推適用民法第425條第1項或民法第426條之1,則應重新省思保障不動產「有償利用關係」之必要性。
此外,本文並於第二章附論地上權得否類推適用民法第451條租約法定默示更新之爭議,結論係採取肯定見解。在第五章,亦觸及不動產「買賣契約」以及「互易契約」得否物權化之爭議,本文認為,如買賣契約或互易契約未經預告登記,尚難賦予其任何物權效力,應以誠信原則或權利濫用於個案中具體規制,較為妥適。惟法院於前開個案中,自應詳細說理論證不動產受讓人行使物上請求權有何違反誠信原則或權利濫用之處,受讓人知悉前手與他人之間的債之關係,並非唯一判斷標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ified contractual rights”. The definition of “reified contractual rights” is the contractual rights are endowed with par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ghts in rem. “Reified contractual rights are not the only exception of privity of contract. The contractual rights expand its power over third parties are irrelevant to reified contractual right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reified contractual rights, I consider both “reified preemptions” (Article 426-2 of Civil Code) and “registered covenants to use immoveable co-owned property” (Article 826-1 I of Civil Code) are one of “reified contractual rights”.
Us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law, I suggest that since the immoveable lease in Taiwan would continue to exist to the transferee notwithstanding the lessor transfers the ownership of the thing leased to a third party in some cases, it is necessary to legislate an efficient way of notice to avoid the increasing transaction costs between dealing parties and the imposing enormous information costs on third parties.
In Taiwanese civil law, the ownership of the land and the house are separated. If the land owner delivers the land to the other, gratuitously for constructing the house, then subsequently transfers the ownership of land to the third party, or the house owner transfers the ownership of house to another third party, under “the privity of contract”, the land loan for construction should not shift to the transferee of the land. Besides, the transferee of the house cannot claim that the land loan for construction continues to exist to himself unless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land borrower. When the land owner claims that the house should be dismantled on the basis of ownership, it may cause a controversial issue that “Should we allow the land owner demolishes the house with great economic value?” To solve this difficult problem, the Supreme Court of Taiwan and many scholars have proposed various solutions. Nevertheless, in my opinion, Article 425 I of Civil Code and Article 426-1 of Civil Code should apply mutatis mutandis to the land loan for construction by analogy. After the land loan for construction continues to exist to the transferee of land or house, the court may apply Article 227-2 of Civil Code to the land loan for construc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court can alter the original gratuitous contract to become land lease for building a house. Moreover, when the land loan for construction is expired, I propose that Article 840 of Civil Code should apply mutatis mutandis to land loan or land lease for building a house by analogy, so as to the land and the house would belong to the single owner. Consequently, the disputes in such cases may draw to an end.
In addi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 argue that Article 451 of Civil Code shall apply mutatis mutandis to the superficies by analogy. In the fifth chapter, I propose that 'contract of sale' and 'contract of exchange' should not be “reified” without any registration. To solve related disputes, the court should seriously examine whether the immoveable transferees claim the rights stipulated in Article 767 of Civil Code is a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or an abuse of right. The plaintiffs who are the immoveable transferees acknowledged that the immoveable transferor constitute 'contract of sale' or 'contract of exchange' with the defendants before transference is not the only judging criteria of the court.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3:41:0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0a21037-1.pdf: 11042689 bytes, checksum: a6039b28d95079c1e1a5144d9042f2a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簡 目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
第三節 研究範圍………………………………………………………………2
第四節 研究方法………………………………………………………………3
第二章 債權物權化之定義
第一節 導論……………………………………………………………………4
第二節 債權與物權之定義……………………………………………………4
第三節 債權與物權之區分…………………………………………………..18
第四節 債權物權化之體系建構……………………………………………..38
第五節 小結…………………………………………………………………..47
第三章 債權物權化之析辯
第一節 導論…………………………………………………………………..51
第二節 物權效力之優先承買權……………………………………………..52
第三節 不動產分管契約……………………………………………………..59
第四節 本文見解……………………………………………………………..61
第五節 小結…………………………………………………………………..66
第四章 不動產租賃之比較研究
第一節 導論…………………………………………………………………..67
第二節 我國法………………………………………………………………..69
第三節 英美法系……………………………………………………………..71
第四節 大陸法系……………………………………………………………..76
第五節 綜合評析……………………………………………………………101
第六節 小結…………………………………………………………………108
第五章 不動產使用借貸對第三人效力之研究
第一節 導論…………………………………………………………………109
第二節 類推適用之概念內涵………………………………………………111
第三節 既有見解回顧………………………………………………………114
第四節 比較法觀點…………………………………………………………130
第五節 本文見解……………………………………………………………133
第六節 小結…………………………………………………………………165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167
第二節 未來展望……………………………………………………………172
參考文獻…………………………………………………………………….……17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債權物權化之理論重構zh_TW
dc.titleThe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Reified Contractual Right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3-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謝在全(Tsay-Chuan Hsieh),蔡明誠(Ming-Cheng Tsai)
dc.subject.keyword債權物權化,不動產租賃,借地建屋,民法第425條,民法第426條之1,分管契約,優先承買權,zh_TW
dc.subject.keywordreified contractual rights,immoveable lease,land loan for construction,Article 425 of Civil Code,Article 426-1 of Civil Code,covenants to use co-owned property,preemptions,en
dc.relation.page18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5-02-1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7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