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226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建良(Chien-Liang Lee)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ei-En Chia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賈蓓恩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6:10:3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6-01-01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8-27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王千維(2003)。〈德國民法債編修正有關消滅時效之制度〉,《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頁109-123。 王毓正(2010)。〈司法判決撤銷環評審查結論之後,續行施工?-中科三期環評撤銷訴訟判決後之爭議問題-〉,《臺灣法學雜誌》,第147期,頁1-4。 王毓正(2010)。〈我國環評史上首例撤銷判決:環評審查結論經撤銷無效抑或無效用之判決?-最高行99判30〉,《臺灣法學雜誌》,第149期,頁145-158。 王澤鑑(2010)。《民法物權》,2版。臺北:自版。 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編輯(2006)。《行政訴訟制度研究修正資料彙編-93年5月至94年11月》。臺北:司法院。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3)。《誤占私地 道路剛拓寬封一半》。載於: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27069/print。 行政院環保署(2010)。《回應邱花妹女士「中科三期應速停工」》。載於:環境資訊中心網站,http://e-info.org.tw/node/51843。 吳志光(2004)。〈行政執行措施之法律救濟途徑-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2年度訴字第1080號〉,《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頁226-233。 吳志光(2006)。〈以行政處分違法或無效為先決問題之國家賠償訴訟〉,《臺灣本土法學》,第87期,頁160-167。 吳志光(2009)。〈不服行政機關執行行為之法律救濟〉,《月旦法學教室》,第79期,頁18-19。 吳志光(2014)。《行政法》,6版。臺北:新學林。 吳庚(1998)。〈行政訴訟中各類訴訟之關係〉,《法令月刊》,第49卷第11期,頁3-9。 吳庚(2014)。《行政爭訟法論》,7版。臺北:元照。 吳庚(201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13版。臺北:三民。 吳東都(2003)。《行政訴訟與行政執行之課題》。臺北:學林。 吳綺雲(1997)。〈關於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法律性質、結果除去之內容與範圍〉,司法院(編),《德國行政訴訟事件裁判選輯》,頁160-172。臺北:司法院。 李建良(1995)。〈滯留路邊的破舊車-「第一次權利保護」與「第二次權利保護」〉,《月旦法學雜誌》,第4期,頁54-56。 李建良(2002)。〈行政處分的解決與行政救濟途徑之擇定〉,《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33-46頁。 李建良(2014)。《行政法基本十講》,5版。臺北:元照。 李建良(1997)。〈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1期,頁39-83。 李建良(1999)。〈行政法上損失補償制度之基本體系〉,《東吳法律學報》,11卷第2期,頁33-101。 李建良(2000)。〈試論一般給付訴訟之適用範圍〉,《律師雜誌》,第254期,頁29-51。 李建良(2001)。〈無效行政處分與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70期,頁22-23。 李建良(2002)。〈行政處分的構成要件效力與行政爭訟〉,《月旦法學雜誌》,第86期,頁24-25。 李建良(2003年12月)。〈論行政法上之首要權利救濟與次要權利救濟〉,發表於:《第三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臺大法律學院公法中心(主辦),臺北。 李建良(2004)。《憲法理論與實踐(三)》。臺北:新學林。 李建良(2007)。〈臺灣行政訴訟法制的沿革、演進與發展課題〉,收於:湯德宗、王鵬翔(編),《2006兩岸四地法律發展(上冊)》,頁259-323。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李建良(2010)。〈中科環評的法律課題-臺灣法治國的淪喪與危機〉,《臺灣法學雜誌》,第149期,頁17-28。 李建良(2010)。〈中科環評的蝴蝶效應〉,《臺灣法學雜誌》,第153期,頁1-5。 李建良(2014)。〈司法護持「既成道路」?人民力排不法結果-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01年度訴更一字第47號判決評釋之一〉,《臺灣法學雜誌》,第241期,頁25-41。 李惠宗(2005)。〈特別犧牲之損失補償-從法學方法論談既成道路的徵收補償訴訟〉,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臺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損失補償、行政程序法》,頁49-86。臺北:元照。 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6版。臺北:元照。 李震山(2000)。〈論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審判〉,收於:李震山(等著),《法與義-Heinrich Scholler教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頁51-90。臺北:五南。 李震山(2005)。〈論憲政改革與基本權利保障〉,《中正法學集刊》,第18期,頁1-74。 李震山(2005)。《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臺北:元照。 李震山(2006)。〈行政損失補償法定原則-無法律及無補償嗎?〉,《臺灣本土法學》,第71期,頁143-148。 李震山(2007)。〈憲法意涵下的國家補償-補正義的破網〉,《月旦法學教室》,第59期,頁6-7。 李震山(2014)。《行政法導論》,10版。臺北:三民。 周欣怡(2011)。《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理論發展與實務運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三欽(2001)。〈行政法上權利救濟管道的選擇-「第一次權利保護」與「第二次權利保護」之區別〉,《臺灣法學雜誌》,第26期,頁117-124。 林三欽(2002)。〈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研究〉,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下)-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35-265。臺北:元照。 林明昕(2002)。〈論行政訴訟法第四條至第八條間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87期,頁26-27。 林明昕(2006)。《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臺北:元照。 林明昕(2009)。〈國家賠償法制之若干疑點-以「第一次權利保護」與「第二次權利保護」之關係為中心〉,收於:葉俊榮(編),《法治的開拓與傳承-翁岳生教授的公法世界》,頁349-369。臺北:元照。 林明鏘 (2012)。〈警察行使職權與國家賠償責任-兼評臺北高行九十八年度訴字第一八四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頁27-40。 林明鏘(2000)。〈行政訴訟之類型、順序與其合併問題〉,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頁963-980。臺北:五南。 林明鏘(2001)。〈程序保障與鄰人訴訟〉,《臺灣法學雜誌》,第18期,頁153-160。 林起衛(2011)。《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研析》,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錫堯(2002)。〈公法上不當得利法理試探〉,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下)-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67-286。臺北:元照。 林錫堯(2007)。〈建構完整的國家賠償責任體系-從立法觀點探討國家賠償責任類型〉,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頁1-66。臺北:元照。 林騰鷂(2013)。《行政訴訟法》,5版。臺北:三民。 洪家殷(2007)。〈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簡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五年訴字第一八五九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4期,頁287-293。 洪家殷(2009)。〈因行政執行受限制出境之救濟-簡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7年度訴字第2238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128期,頁251-254。 徐瑞晃(2015)。《行政訴訟法》,4版。臺北:五南。 翁岳生(1981)。〈西德一九八一年國家賠償法之研究:中德國家賠償制度之比較與檢討〉,《臺大法學論叢》,10卷2期,頁1-38。 翁岳生(2009)。《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2版。臺北:元照。 翁岳生編(2002)。《行政訴訟法逐條釋義》。臺北:五南。 張文郁(2005)。《權力與救濟-以行政訴訟為中心》。臺北:元照。 張文郁(2006)。〈於撤銷判決中命回復原狀〉,《月旦法學教室》,第50期,頁24-25。 張文郁(2014)。《權力與救濟(三)》。臺北:元照。 張嫻安(1991)。〈從比較中德法制論公、私行政行為區別之實益(下)〉,《法學叢刊》,第143期,頁115-132。 莊國榮(2014)。《行政法》,2版。臺北:元照。 許育典(2013)。《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3版。臺北:元照。 許宗力(2002)。〈基本權利:第二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頁72-80。 陳仲嶙(2010)。〈環評撤銷後的開發許可效力〉,《臺灣法學雜誌》,第149期,頁29-34。 陳昶宇(2006)。《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敏(2004)。〈限制出境之租稅保全措施〉,收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及編輯委員會(編),《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頁547-561。臺北:元照。 陳敏(2013)。《行政法總論》,8版。臺北:作者自版。 陳清秀 (1999)。〈公法上給付訴訟之研討〉,《全國律師》,3卷2期,頁28-38。 陳清秀(2001)。〈一般給付之訴對於行政程序及行政救濟程序之影響〉,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臺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救濟、行政處罰、地方立法》,頁50-72。臺北:元照。 陳清秀(2012),《行政訴訟法》,5版。臺北:元照。 陳新民(200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4版。臺北:三民。 陳榮宗、林慶苗(2014)。《民事訴訟法(上)》,8版。臺北:三民。 彭鳳至(2001)。〈行政訴訟種類理論與適用問題之研究〉,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命令、行政處罰及行政爭訟之比較研究》,頁279-318。臺北:翰蘆。 彭鳳至(2006)。〈行政訴訟法準用民事訴訟法立法方式的商榷-兼論民事訴訟法本次修正對於行政訴訟法適用的影響〉,《法官協會雜誌》,3卷1期,頁257-300。 彭鳳至等(2010),〈行政訴訟法第16次研討會〉,《臺灣法學雜誌-公法特刊》,頁174-194。 程明修((2009))。〈國家責任體系之漏洞:結果除去請求權¬¬¬¬¬-最高行政法院九八年度判字第三三四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136期,頁187-192。 程明修(2006)。〈課予義務訴訟與一般給付訴訟間選擇之爭議問題分析〉,《臺灣法學雜誌》,第88期,頁50-70。 程明修(2007)。〈公法上之結果除去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頁26-27。 程明修(2007)。〈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在國家責任體系中的地位〉,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頁143-185。臺北:元照。 程明修(2007)。〈第一次權利保護優先原則〉,《法學叢刊》,頁27-46。 程明修(2009)。〈國家賠償訴訟回歸行政訴訟程序之分析〉,《臺灣法學雜誌》,第138期,頁78-90。 程明修(2010)。〈「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突破性發展-簡析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三月第一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臺灣法學講座》,2期,頁202-203。 程明修(2010)。〈公法上回復原狀請求權 (Wiedergutmachungsanspruch)〉 的實現管道--最高行政法院九八年度判字第三三四號判決v.s.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九八年度上國易字第二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公法特刊》,頁159-173。 黃昭元(1988)。〈從結果除去請求權論國家的賠償方法(一)〉,《萬國法律》,42期,頁19-28。 黃昭元(1989)。〈從結果除去請求權論國家的賠償方法(二)〉,《萬國法律》,43期,頁37-42。 黃綠星(2000)。〈修正後行政訴訟法與既有行政訴訟實務之關係〉,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臺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行政救濟、行政罰、地方立法》,頁151-225。臺北:元照。 黃錦堂(2000)。〈國家補償法體系建構初探〉,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頁1188-1221。臺北:五南。 楊仁壽(2010)。《法學方法論》,2版。臺北:三民。 楊建華、鄭傑夫(2013)。《民事訴訟法要論》。臺北:三民。 葉百修(2002)。〈行政上損失補償之意義〉,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下)-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87-327。臺北:元照。 葉百修(2011)。《損失補償法》。臺北:新學林。 葉百修(2012)。《國家賠償法之理論與實務》,4版。臺北:元照。 葉俊榮(2010),〈捍衛環評制度尊嚴的行政法院中科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85期,頁68-79頁。 董保城、法治斌(2014)。《憲法新論》,6版。臺北:元照。 董保城、湛中樂(2008)。《國家責任法-兼論大陸地區行政補償與行政賠償》,2版。臺北:元照。 廖義男(1998)。《國家賠償法》,增訂2版。臺北:三民。 廖義男(2015)。《憲法及行政法制》。臺北:元照。 劉宗德(2005)。〈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憲政時代》,第30卷第4期,頁391-444。 劉宗德、彭鳳至(2006)。〈行政訴訟制度〉,收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下)》,3版,頁351-551。臺北:元照。 劉建宏(2005)。〈已執行完畢之行政處分效力及其救濟途徑〉,《月旦法學教室》,第32期,頁34-35。 劉建宏(2010)。〈2009年行政訴訟法修法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79期,頁202-203。 劉建宏(2012)。〈行政訴訟法上撤銷訴訟之訴訟標的〉,《月旦法學教室》,第118期,頁9-11。 劉家全(2008)。《確認行政處分違法訴訟》,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淑範(2000)。〈論「續行確認訴訟」((「違法確認訴訟」))之適用範疇:以德國學說與實務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6期,頁115-173。 劉淑範(2002)。〈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之基本理論〉,《政大法學評論》,72期,1-63頁。 蔡志方(2000)。〈論行政訴訟法上各類訴訟之關係〉,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臺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行政救濟、行政罰、地方立法》,頁74-126。臺北:元照。 蔡志方(2000)。〈論行政訴訟法第七條與第八條之關係〉,《律師雜誌》,第254期,頁18-28。 蔡志方(2000)。〈論行政訴訟準用法規之失靈〉,《萬國法律》,第111期,頁65-69。 蔡志方(2004)。《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四))》。臺北:正典。 蔡宗珍(2004)。《憲法與國家(一)》。臺北:元照。 蔡震榮(2000)。〈多階段行政處分與行政救濟〉,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頁497-517。臺北:五南。 蔡震榮(2005)。〈徵收侵害與損失補償〉,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臺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損失補償、行政程序法》,頁88-188。臺北:元照。 蕭文生(2009)。《國家•地方自治•行政秩序》。臺北:元照。 謝在全(2014)。《民法物權論(上)》,6版。臺北:新學林。 二、外文部分 Axer, P. (2001). Primär- und Sekundärrechtschutz im öffentlichen Recht. Deutsches Verwaltungsblatt, 2001, 1322-1332. Bachof, O. (1968). Die verwaltungsgerichtliche Klage auf Vornahme einer Amtshandlung (2. Aufl.). Tübingen: J. C. B. MOHR. Bassenge, P. (2014). § 854. In Palandt, O. (Begründer) (Hrs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73. Aufl., Bd. 7). München: C.H. Beck. Bender, B. (1981). Staatshaftungsrecht (3. Aufl.). Heidelberg: C.F. Müller. Bettermann, K. A. (1955). Zur Lehre vom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Die Öffentliche Verwaltung, 1955, 188-206. Brugger, W. (1999). Gestalt und Begründung des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s. Juristische Schulung, 1999, 625-632. Detterbeck, S./ Windthorst, K./ Sproll, H-D. (2000). Staatshaftungsrecht (1. Aufl., Bd. 142). München: C.H. Beck. Dürig, G. (1955). Grundfragen des öffentlich-rechtlichen Entschädigungssystems. Juristenzeitung, 1955, 521-525. Erbguth, W. (2000). Vom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zum Folgenentschädigungsanspruch?-VGH München, NVwZ1999, 1237. Juristische Schulung, 2000, 336-338. Erbguth, W. (2002). Primär- und Sekundärrechtsschutz im Öffentlichen Recht. Veröffentlichungen der Vereinigung der Deutschen Staatsrechtslehrer, 61, 221-258. Eyermann, E./ Fröhler, L. (Hrsg.) (2010). Verwaltungsgerichtsordnung Kommentar (13. Aufl.). München: C.H. Beck. Fiedler, W. (1986). Der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die „kleine Münze“ des Staatshaftungsrechts? Neue Zeitschrift für Verwaltungsrecht, 1986, 969-976. Franckenstein, v.u.z., G. (1999). Der Folgenentschädigungsanspruch-in der Verwaltungsgerichtlichen Praxis nur noch eine Frage der Zeit? Neue Zeitschrift für Verwaltungsrecht, 1999, 158-159. Franke, F. J. (1966). Der Folgenentschädigungsanspruch: Folgenbeseitigung durch Entschädigung. Verwatlungsarchiv, Bd. 57, 1966, 357-376. Grzeszick, B. (2002). Rechte und Ansprüche-Eine Rekonstruktion des Staatshaftungsrechts aus den subjektiven öffentlichen Rechten (Bd. 92). Tübingen: Mohr Siebeck. Hain, K-E. (2004). Folgenbeseitigung und Folgenentschädigung. Verwaltungsarchiv 95, 498-514. Höfling, W. (2002). Primär- und Sekundärrechtsschutz im Öffentlichen Recht. Veröffentlichungen der Vereinigung der Deutschen Staatsrechtslehrer, 61, 260-199. Hufen, F. (2008). Verwaltungsprozessrecht (7. Aufl.). München: C.H. Beck. Jarass, H. D. (1995). Bausteine einer umfassenden Grundrechtsdogmatik. Archiv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120, 345-381. Knemeyer, F-L. (1988).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oder Anspruch auf polizeiliches Einschreiten-VGH Mannheim, NVwZ 1987, 1101. Juristische Schulung, 1988, 696-699. Kopp, F. O. / Schenke, W-R. (Hrsg.) (2014). Verwaltungsgerichtsordnung Kommentar (20. Aufl.). München: C.H. Beck. Kreft, F. (1998). Öffentlichrechtliche Ersatzleistungen (2. Aufl.).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Maetzel, W. F. (1968). Rechtswegfragen zur Folgenbeseitigung. Die Öffentliche Verwaltung, 1968, 515-520. Maurer, H. (2011). 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 (18. Aufl.). München: C.H. Beck. Morlok, M. (1992). Erstattung als Rechtmäßigkeitsrestitution. Die Verwaltung, 25, 371-399. Nipperdey, H. C. (1967). Tatbestandsaufbau und Systematik der deliktischen Grundtatbestände.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1967, 1985-1995. Ossenbühl, F. (1971). Enteignungsgleicher Eingriff und Gefährdungshaftung im öffentlichen Recht-BGHZ 54, 332. Juristische Schulung, 1971, 575-581. Ossenbühl, F./ Cormils, M. (2013). Staatshaftungsrecht (6. Aufl.). München: C.H. Beck. Papier, H-J. (1972). Öffentlich-rechtlicher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bei Nichterfüllung? Die Öffentliche Verwaltung, 1972, 845-851. Pietzko, G. (1994). Der materiell-rechtliche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Berlin: Duncker und Humblot. Redeker, K./ von Oertzen, H-J. (2004). Verwaltungsgerichtsordnung. (14. Aufl.). Stuggart: W. Kohlhammer. Rüfner, W. (1997).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bei Wiedereinweisung eines Mieters in seine bisherige Wohnung- BGHZ 130, 332. Juristische Schulung, 1997, 307-311. Schenke, W-R. (1990). Der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bei Verwaltungsakten mit Drittwirkung. Deutsches Verwaltungsblatt, 1990, 328-338. Schenke, W-R. (1990).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und mitwirkendes Verschulden- BVverwG, NJW 1989, 2484. Juristische Schulung, 1990, 370-377. Schenke, W-R. (2012). Verwaltungsprozessrecht (13. Aufl.). Heidelberg: C.F. Müller. Schneider, T. (1994). Folgenbeseitigung im Verwaltungsrecht: Eine Untersuchung zu Rechtsgrund, Tatbestand und Rechtsfolgen des öffentlich-rechtlichen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s. Baden-Baden: Nomos. Schoch, F. (1988). Folgenbeseitigung und Wiedergutmachung im Öffentlichen Recht. Verwatlungsarchiv, Bd. 79, 1-67. Schoch, F. (1993). Der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Juristische Ausbildung, 1993, 478-487. Schoch, F. (2011). Der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im Spiegel der Rechtsprechung der letzten 25 Jahre. Die Verwaltung, 44, 397-420. Sproll, H-D. (1996). Staatshaftungsrecht- Der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Juristische Schulung, 1996, 219-225. Steinberg, R./ Lubberger. A. (1991). Aufopferung-Enteignung und Staatshaftung ( 2. Aufl.). Baden-Baden: Nomos. Steiner, U. (1984). Die allgemeine Leistungsklage im Verwaltungsprozeß. Juristische Schulung, 1984, 853-859. Wolff, H-J./ Bachof, O./ Stober, R. (2000). Verwaltungsrecht ( 6 Aufl., 2 Bd. 2). München: C. H. Beck.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226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公法上不法結果除去請求之權利建構與訴訟實踐」所欲探討者,主要研析公法上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權利內涵,以及於我國行政訴訟上行使之相關議題。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此一由德國行政法學理所創設之概念,旨在使人民權利受違法公權力侵害時,得為除去違法結果之主張,並請求回復至權利受侵害前之狀態,此一權利源自憲法基本權利之防禦權功能,旨在貫徹法治國原則之精神。 自其權利內涵面向,得延伸探討之問題則為「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倘因符合若干排除事由無法實現,得否將之轉換為以適度金錢補償為內涵之「結果補償請求權」。關此部分,我國法尚無直接規範,惟德國於其國家責任法制下,針對「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無以實踐之際,則有此討論與倡議。基此,本論文擬以德國學說與實務見解為基礎,探討其延伸權利「結果補償請求權」之制度發展、理論依據與內涵等議題,期能作為我國學理與實務之參考。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於我國行政訴訟上之實踐,乃本論文另一聚焦重點,本論文此部分援引德國行政法院法規範,作為此請求權於我國訴訟行使與訴訟類型擇定等相關問題之參考,最後針對我國相關行政訴訟法條文規範,提出修法建議,以消除法條適用上之疑慮。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of the Right to Remove Illegal Consequences (Folgenbeseitigungsanspruch)” focuses mainly on the connotation (including its extended meaning) of the above- mentioned right and some relevant issues of its practice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e Right to Remove Illegal Consequences” derives from the academic theo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in Germany based on the defensive fun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the right aims to remove illegal consequences caused by illegal activities of public authority. The purpose of the right is to realize the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Traditional studies focus mainly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ight to Remove Illegal Consequences. However, there has also been discussion on whether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could have happened, when the original connotation of this right could not possibly be realized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is thesis also lay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right to remove illegal consequences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which has not been fully discusse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practice and types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Taiwan, with reference to the Rul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s (Verwaltungsgerichtsordnung [VwGO]) in Germany.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aiwan’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ct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6:10:3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1a21009-1.pdf: 2854711 bytes, checksum: c4acffbbea2a1022b35aa5ee6a6f3ff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 第一項 研究目的 2 第二項 研究方法 2 第一款 文獻分析 2 第二款 比較研究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架構 3 第一項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3 第二項 章節架構 4 第二章 公法上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於德國之發展 6 第一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形成原因與歷史背景 6 第一項 對國家責任體系漏洞之回應 6 第一款 國家賠償責任 7 第二款 損失補償責任 8 第三款 國家責任法制下存在之保護漏洞 11 第四款 小結 12 第二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法基礎 13 第一項 學說見解 13 第一款 法治國原則與權利保護有效性 13 第二款 正義的要求 14 第三款 各種自由基本權利衍生之不作為與排除請求權利 15 第四款 回復原狀之不成文規範 17 第二項 實務觀點 17 第三項 小結 18 第三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成立要件、權利內涵與範圍 19 第一項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成立要件與排除事由 20 第一款 成立要件 20 第二款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排除事由 26 第三款 小結 32 第二項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權利內涵與範圍 32 第一款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權利內涵 32 第二款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請求範圍限制 35 第三款 小結 36 第四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之關係 36 第一項 與社會法地位回復請求權之關係 36 第二項 與公法上返還請求權之關係 37 第一款 公法上返還請求權之制度概述 38 第二款 公法上返還請求權之成立要件 39 第三款 公法上返還請求權之範圍 40 第四款 與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競合 41 第五款 與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區別 41 第六款 小結 42 第三項 與國家賠償請求權之關係 43 第四項 與傳統損失補償請求權之關係 43 第五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法律救濟途徑與訴訟類型 45 第一項 法律救濟途徑 45 第二項 訴訟類型 45 第六節 結果補償請求權 46 第一項 結果補償請求權於德國之發展 47 第一款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權利內涵與排除事由 47 第二款 結果補償請求權之理論依據 49 第三款 「與有過失原則」與結果補償請求權之關係 52 第四款 適當補償與訴訟救濟途徑 54 第五款 結果補償請求權之準用 54 第二項 德國法上相關爭議案例 55 第一款 案例事實 55 第二款 法院判決淺析 57 第三項 結果補償請求權存在必要性 58 第一款 與損失補償制度中類似徵收侵害、準犧牲補償請求權之區隔 59 第二款 結果補償請求權之適用領域 62 第四項 小結 64 第三章 我國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發展與應用 66 第一節 實務見解之辯證 67 第一項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理論依據與實體法規範 68 第一款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理論依據 68 第二款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實體法規範 71 第二項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回復原狀」內涵 76 第一款 大埔違法徵收土地案 77 第二款 中科三期環評撤銷案 80 第三款 其他公法上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於實務上運作 82 第四款 小結 84 第二節 學理發展 85 第一項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論證基礎 85 第一款 基本權之防禦功能 85 第二款 「基本權利」外加「民法物上請求權」之類推適用 86 第三款 憲法第16條訴訟權 86 第四款 民法上回復原狀請求權之類推適用 87 第五款 小結 88 第二項 實體法依據 88 第一款 不以實體法明確規範為必要 88 第二款 以國家賠償法規範涵蓋 89 第三款 小結 90 第三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存在之必要性 91 第一項 國家賠償與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回復原狀 92 第一款「回復原狀」範圍 92 第二款 二者「回復原狀」範圍之比較 93 第二項 回復原狀之方法 94 第一款 國家賠償法第7條第1項 94 第二款 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 94 第三款 二者回復原狀方法之不同 95 第四款 「回復原狀」方法之爭議 96 第三項 小結 97 第一款 不法結果除去之「回復原狀」應作廣義理解 97 第二款 不法結果除去內涵、請求範圍之建構與反思 99 第四節 結果補償請求權於我國之發展與應用 100 第一項 結果補償請求權之理論依據 101 第一款 肯定見解 102 第二款 否定見解 102 第三款 小結 102 第二項 結果補償請求權之存在必要性 105 第一款 我國法之爭議案例 105 第二款 案例簡析 107 第三款 國家責任法下體系架構之衝突? 109 第四款 小結 111 第三項 結果補償請求權於我國法制下之存在可能性 112 第一款 基本權利之完整保障 112 第二款 補償法定之爭議 113 第五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權利救濟體系定位 115 第一項 權利救濟之位序關係 115 第一款 首要與次要權利救濟 116 第二款 我國關於首要與次要權利救濟之區分 121 第三款 嚴格區別首要與次要權利救濟之必要性 123 第二項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的實現 125 第三項 小結 125 第四章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訴訟制度上之實踐 128 第一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訴訟實踐 128 第一項 問題澄清-行政訴訟法第196條之法律性質 128 第一款 行政訴訟法第196條 129 第二款 德國行政法院法第113條 130 第三款 小結 131 第二項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之訴訟上行使 132 第一款 訴訟類型 132 第二款 訴訟行使之階次性 133 第二節 一般給付訴訟 133 第一項 一般給付訴訟制度概說 134 第一款 一般給付訴訟與其他訴訟類型之關係 135 第二款 小結 136 第三節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與確認訴訟之關係 137 第一項 確認訴訟之補充性 138 第一款 違法確認訴訟 139 第二款 行政訴訟法第6條第1項後段之規範問題 141 第三款 行政處分之消滅 與「執行結果除去請求權」 142 第二項 執行結果除去請求權與違法確認訴訟 146 第三項 小結 146 第四節 行政訴訟法第8條第2項之規範問題 147 第一項 德國行政法院法之對照 148 第一款 一般給付訴訟之概介 148 第二項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8條2項 151 第一款 第8條第2項之法律性質 151 第二款 訴之客觀合併規定? 152 第三款 第8條第2項之規範目的與內涵 160 第四款 行政訴訟法第8條第2項之體系錯誤 161 第五款 行政訴訟法第8條第2項與第196條第1項 161 第六款 公法上返還請求權與行政訴訟法第196、第8條之關係 163 第三項 相關條文修法建議 164 第一款 第8條第2項規範位置與用語修正 165 第二款 增列第196條第3項 166 第三款 新、舊條文對照 167 第四款 小結 1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1 第一節 總結 171 第二節 修法建議 172 第三節 展望 174 參考文獻 175 一、中文部分 175 二、外文部分 18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公法上不法結果除去請求之權利建構與訴訟實踐 | zh_TW |
dc.title |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of the Right to Remove Illegal Consequenc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震山,劉淑範 | |
dc.subject.keyword | 不法結果除去請求權,基本權利之防禦權功能,回復原狀,國家責任法,結果補償請求權,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Right to Remove Illegal Consequences,the Defensive Fun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the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 en |
dc.relation.page | 18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5-08-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7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