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159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茂榮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Li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堉力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3:40:1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6-02-15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2-15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1-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 中文文獻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專著 1. 吳德豐主編,國際租稅要義與釋例-跨國投資通商 全球稅務治理,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2014年10月。 2. 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元照,2004年10月三刷。 3. 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下),元照,2004年9月二刷。 4. 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植根,2011年9月增訂6版二刷。 5. 黃茂榮,稅法總論(第一冊)-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植根,2012年3月增訂3版。 6. 黃茂榮,稅法總論(第三冊)-稅捐法律關係,植根,2008年2月2版。 7. 黃茂榮,稅法各論,植根,2007年11月增訂2版。 8. 黃茂榮、葛克昌、陳清秀主編,稅法各論,新學林,2015年3月。 9. 葛克昌,國家學與國家法,元照,1996年4月。 10. 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財政憲法篇,元照,2005年9月2版。 11. 葛克昌,所得稅與憲法,翰蘆,2009年2月三版。 12. 葛克昌,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稅捐稽徵法之新思維,翰蘆,2012年4月三版。 13. 陳明進主持,國際間來源所得認定原則與我國之比較,財政部賦稅署,2006年8月。 14. 陳清秀,稅法總論,元照,2012年10月七版。 15. 陳清秀,國際稅法,元照,2015年4月。 16. 廖益新主編,國際稅法學,北京大學,2001年6月。 17. 劉劍文主編,國際稅法學,北京大學,2004年4月二版。 二、 學位論文 1. 陳孟嬋,論稅捐法上法律保留事項及其正當法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8月。 2. 梁康怡,我國對技術輸入相關交易之所得課稅問題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3. 鄭勤蓉,論台灣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常設機構概念,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倫文,2013年12月。 4. 蘇麗珍,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認定標準之研究-以勞務報酬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5. 蘇偉哲,我國涉外所得租稅管轄權範圍之研究:兼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95年訴字第1948號判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三、 期刊論文、研討會手冊 1. 中國租稅研究會、稅務旬刊主辦,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認定爭議(研討會紀錄),稅務旬刊第1963期,2006年4月 2. 臺大法律學院財稅法學研究中心、勤業眾信聯合會會計師事務所主辦,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研討會會議手冊,2011年6月。 3. 王建煊,我國勞務報酬所得來源法則之檢討,東吳法律學報第2卷第2期,1978年5月。 4. 吳金柱,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應速修法釐清(上),稅務旬刊第1973期,2006年7月。 5. 吳金柱,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應速修法釐清(下),稅務旬刊第1974期,2006年7月。 6. 吳金柱,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概念之探討-以「認定準據」為中心,法令月刊第57卷第8期,2006年8月。 7. 林世銘,跨國服務國際課稅規範之研究及對我國稅制的改進建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年。 8. 林恆鋒、楊鎮綱,境內來源勞務所得之判斷,稅務旬刊第2194期,2012年9月。 9. 林騰鷂、黃茂榮,各類所得及其來源之認定標準,植根雜誌第24卷第7期,2008年7月。 10. 黃源浩,勞務所得作為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東吳公法論叢第6卷,2013年7月。 11. 陳妙香,淺析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課稅規定,稅務旬刊第1884期,2004年1月。 12. 陳清秀,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之認定標準問題-以勞務所得為中心,財稅研究,第39卷第5期,2007年9月。 13. 陳清秀,外國人在我國的稅法上地位,法令月刊第59卷第9期,2008年9月。 14. 陳清秀,跨國企業勞務所得來源爭議-評析最高行104判字37號判決,稅務旬刊第2288期,2015年4月。 15. 葛克昌,稅法與民生福利國家,經社法論叢第4期,1989年7月。 16. 劉育奇,論境外提供勞務報酬之所得來源國認定,財稅研究第39卷第2期,2007年2月。 17. 蔡朝安、鍾典宴,從勞務報酬談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從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3年度訴字第332號判決談起,稅務旬刊第1975期,2006年8月。 18. 蔡朝安、鍾典宴,所得稅法上勞務報酬與其他收益-以最高行政法院95年度判字第1254號判決為中心,稅務旬刊第1994期,2007年2月。 19. 蔡朝安、洪瑞隆,權利金與勞務報酬之區分(上),稅務旬刊第2013期,2007年8月。 20. 蔡朝安、洪瑞隆,權利金與勞務報酬之區分(下),稅務旬刊第2015期,2007年9月。 21. 蔡朝安、周泰維,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相關稽徵與判決實務觀察(上),稅務旬刊第2112期,2010年5月。 22. 蔡朝安、周泰維,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相關稽徵與判決實務觀察(中),稅務旬刊第2118期,2010年7月。 23. 蔡朝安、周泰維,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相關稽徵與判決實務觀察(下),稅務旬刊第2121期,2010年8月。 24. 謝如蘭,外國營利事業境外提供勞務之所得來源地認定問題,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3期,2015年3月。 貳、外文文獻 (按字母順序排序) 1. Boris I. Bittker and Lawerence Lokken, Fundamentals of International Taxation: U.S Taxation of Foreign Income and Foreign Taxpayers, Warren, Gorham& Lamont of RIA, 2006. 2. Joseph Isenbergh, International taxation, Foundation Press, 2005. 3. Michael J. Graetz,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Income Taxation, Foundation Press, 2003. 4. OECD, Analyis Of Various Catergories Of Typical E-Commerce Transactions, in: Tax Treaty Charaterisation Issues Arising From E-Commerce Report To Working Party No. 1 Of The OECD Commitee On Fiscal Affairs, 2002. 5. OECD, Model Tax Convention on Income and Capital 2010: Full Version, OECD Publishing, 2012. 6.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 Social Affairs, United Nations Model Double Taxation Convention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United Nations, 201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159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現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跨國交易已成為常態。尤其在資訊科技,如電話、傳真、網際網路的發達下,許多交易已經可以跨越物理的藩籬 ,不再需要買賣雙方同時同地出現,交易才會完成。
以勞務提供為例,以前如需委託境外非居民事業提供勞務,大多需要派人員去他國進行,或由非居民事業派員來台。但在現代資訊科技社會,勞務提供可以由我國買受人提供所需的背景資料,由非居民事業在中華民國境外,依照我國相對人的需求,自行完成勞務提供,再將結果藉由資訊科技,回傳給我國的相對人,完全沒有人的移動。除此之外,在勞務的提供上,交換資訊更為即時,雙方均可藉由資訊科技,了解勞務的進行狀況,並即時進行修正與互動。 就總機構不在我國境內的非居民事業,按照所得稅法第3條規定,僅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負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而我國所得稅法第8條,則係規範「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的認定標準。就非居民事業提供勞務的報酬,原本實務見解尚稱穩定,但在民國88年以後,財政部函釋改變其一貫見解,使得爭訟增加,而且財政部與法院見解均呈現不穩定的現象,直到最高行政法院作出99年5月份第2次決議後,見解才較為統一。 然而,這個統一的見解,仍然受到納稅人的質疑,徵納雙方的爭議,並沒有因為司法實務見解穩定而平息。就此涉外的租稅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參考國際上的規範,並檢討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作一整體性的修正。 本文的目的在於,整理OECD、UN租稅協定範本與部分國外立法例,並歸納我國實務見解,點出問題所在,期能以一概覽式的實證研究,提出爭點所在,讓各界能對此爭議進行對話、討論,希望能在充分討論後,作成能減少徵納雙方爭議、具有明確性的解決方案。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e tren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s more common to see cross-country transactions. Espicall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mation technology, like telephone, fax and internet, many transactions can cross the physical border easily. There are no more needs to physically presence of both sides to complete a transaction.
Take “labor services” for example, in the past, if someone needs non-resident enterprise to perform service, in most cases, the buyer must send some people to foreign contry, or non-resident enterprise send their people to Taiwan. But in today’s world, resident service buyer can send basic informations and requirments needed for the service to non-resident enterprise by technology, and then non-resident enterprise can perform the service by itself in foreign contr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received., finally send the result report back by technology. There’s no people’s move needed. Furthermore, the exchange of the information for both sides can be more directly to know the status of service have been performed, to correct and interact. Based on the Income Tax Law article 3, non-resident enterprises (which refers to the enterprise doesn’t locate their headquater in R.O.C.) only need to pay taxes for the “Income from R.O.C. source”. And the rules to determine source of income is located in article 8. In the past, the interpretations of non- resident enterprises income derived from service are stable (place of performance). But after 1999, the Ministry of Finace started to change their own perspective, which leads to more arguments between them and taxpayers. Unfortunately, the court’s decisions are also unstable, either. Until the Supreme Administrative Court announce their unified description in the income derived from labor services performed by non-resident enterprise in May 2010, the court’s judgements finally became stable. But this unified interpretation did not settle down the disputes between tax collectors and taxpayers in this kind of issues. This work’s main purpose is to collect OECD and UN modules and some foreign regulations about the issue, and comprise the decisions done by Taiwanese Ministry of Finace and administrative courts to point out the issue of income derived from non-resident enterprises performing service outside of R.O.C. in Taiwan’s income tax. Hope this work can start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ax collectors, taxpayers, courts and more, to finalize a decis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dispute, and much more forseeable for both sid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3:40:1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2a21072-1.pdf: 1426461 bytes, checksum: b6e5a51f70c3400bb78445f015f5e01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 辭 III 中文摘要 V Abstract VII 目 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定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一項 建構國內現行法律體系及整理實務見解 5 第二項 參考租稅協定與國際上比較法交互參照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一項 我國法下居民與非居民的區分方式及法律效果概述 6 第二項 本文研究的主體對象:總機構設於中華民國境外的我國非居民事業 8 第三項 客體:非居民事業提供勞務的報酬 9 第四項 文獻回顧 9 第五節 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非居民事業提供勞務報酬之所得課稅規範 11 第一節 概說 11 第二節 勞務報酬之定義 11 第一項 勞務報酬之概念 11 第二項 勞務所得與權利金所得之區分 13 第一款 權利金的分類 13 第二款 know-how的定義 14 第三款 權利金與勞務的區分標準 15 第三節 比較法上對於非居民提供勞務所得之課稅規範 23 第一項 OECD及UN範本之規定 23 第二項 美國法 28 第三項 德國法 31 第四項 法國法 32 第五項 中國法 34 第四節 我國所得稅法之規定 35 第一項 概說 35 第二項 所得稅法第8條第3款 35 第三項 所得稅法第8條第9款 37 第四項 所得稅法第8條第11款 38 第五項 來源所得認定原則 39 第一款 來源所得認定原則之法律位階 39 第二款 來源所得認定原則之規範內容 40 第三款 學說上對來源所得認定原則之評析 45 第四款 本文對來源所得認定原則之意見 46 第六項 最高行政法院99年5月份第2次決議 48 第一款 司法決議作為法源 48 第二款 最高行政法院99年5月份第2次決議之內容 50 第三款 學說對本決議見解之意見 55 第四款 本文意見 56 第七項 學說上對於非居民事業勞務所得適用法律之見解 58 第一款 所得稅法第8條第11款的適用邏輯 58 第二款 非居民事業提供勞務,究應適用所得稅法第8條第3款還是第9款? 59 第三款 本文之意見 61 第五節 小結 64 第三章 實務案件整理分析 70 第一節 判決所採之法律見解整理 70 第一項 甲說:所得稅法第8條第3款 70 第二項 乙說:所得稅法第8條第11款適用一-限縮(狹義)的所得稅法第8條第3款 70 第三項 丙說:所得稅法第8條第11款適用二-綜合性業務(勞務)非屬所得稅法第8條第3款的勞務 72 第四項 丁說:所得稅法第8條第11款適用三-有所得即應課稅,類推權利金、營業稅法 72 第五項 戊說:所得稅法第8條第9款-決議見解 74 第六項 小結 74 第二節 財政部解釋函令 75 第一項 以所得稅法第8條第3款為判斷基礎(甲說) 75 第一款 台財稅字第35817號(代銷貨物佣金) 75 第二款 台財稅字第36477號(驗船服務) 76 第三款 台財稅字第38859號(委外締約) 76 第四款 台財稅字第33695號(監造油輪) 77 第五款 台財稅字第35855號(應收帳款買賣) 78 第六款 台財稅字第7575300號(非居民事業跳過分支機構直接銷售) 79 第七款 台財稅字第09600049130號(境外半成品加工) 80 第八款 台財稅字第09604548020號(委外研究試驗) 81 第二項 以所得稅法第8條第11款為判斷標準 81 第一款 台財稅字第881897520號(「使用」非居民事業之電腦訂位系統-論理不明) 81 第二款 台財稅字第0920455370號函(綜合性勞務?投資管理契約-丙說) 84 第三款 台財稅字第0930451691號(綜合性勞務?存託憑證承銷發行-丙說) 84 第三項 以所得稅法第8條第9款為判斷標準 87 第一款 台財稅字第09704508340號(委外售後服務-論理不明) 88 第二款 台財稅字第10100515180號(線上資料庫使用費-戊說) 88 第四項 涉及租稅協定之適用類型 92 第一款 台財稅字第0890458931號(使用非居民事業之電腦訂位系統與中新租稅協定) 92 第五項 小結 93 第三節 行政法院判決整理 95 第一項 一般勞務型 96 第一款 歐得亞公司案 96 第二款 昱捷公司案 99 第三款 達和環保案 103 第四款 萬國餐具案 108 第五款 國際華登案 111 第六款 台灣公害案 115 第七款 必強公司案 120 第八款 全訊科技案 123 第二項 專業勞務型 127 第一款 昭凌工程案 127 第二款 力福實業案 130 第三款 劉培森案 132 第四款 元元科技案 135 第五款 惠普科技案 140 第六款 昇陽電腦案 143 第七款 台灣和德隆案 153 第八款 環球唱片案 156 第三項 資料庫使用型 160 第一款 台灣大哥大案 160 第四項 特殊設備型 163 第一款 萊因公司案 163 第二款 聯意製作案 167 第三款 人間電視案 170 第四款 楷越資通案 175 第五項 管理服務型 177 第一款 寶靈頓公司案 177 第二款 全達國際案 187 第三款 微星科技案 190 第四款 國際標準案 192 第四節 小結 198 第四章 實務見解趨勢分析 199 第一節 財政部解釋函令 199 第二節 行政法院判決 201 第一項 以規範基礎分 201 第二項 以時間區分規範基礎 202 第一款 以最高行政法院99年5月份第2次決議為切點 202 第二款 搭配財政部重大函釋為切割 204 第三項 與類型的關連性 206 第四項 以資訊科技給付勞務是否會對法院見解造成影響? 208 第五項 以與稽徵機關見解是否不同區分 210 第三節 小結 2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3 參考文獻 21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非居民事業於中華民國境外提供勞務報酬之所得稅問題實證研究-以行政法院判決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Income Tax of Payments Derived From Non-Resident Enterprises Performing Services outside R.O.C.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葛克昌,陳清秀 | |
dc.subject.keyword | 所得稅,勞務報酬,國際稅法,租稅協定,雙重課稅,外國企業,非居民,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Income Tax,income derived from (labor) service,international taxation,tax treaty,double taxation,foreign enterprise,non-resident, | en |
dc.relation.page | 22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1-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3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