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1354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麗麗(Li-Li Ch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ih-Ping Cho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周世平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3:31:2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2-09-30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8-21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8-1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傳世文獻 【戰國】屈原著【宋】洪興祖補註:《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戰國】呂不韋著【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 【戰國】晏子著【清】張純一校注:《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西漢】劉向集錄【民國】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西漢】劉向著【清】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西漢】劉向著【清】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西漢】韓嬰著【民國】孫立堯註譯:《新譯韓詩外傳》,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2年。 【三國吳】韋昭:《國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陸德明著【民國】鄧仕樑校訂、黃坤堯索引:《新校索引經典釋文》,臺北:學海出版社,201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3月。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民國】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 【東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民國】牛兵占等編、宗全和審閱:《黃帝內經》,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民國】羊春秋譯註、周鳳五校閱:《孔子家語新譯》,臺北:三民書局,2017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13年。 出土文獻 郭沫若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成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2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捌),上海:中西書局,2011-2019年。 虛詞著作 【元】盧以緯著【民國】王克仲集注:《助語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1988]年。 【清】王念孫:《讀書雜誌》,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清】劉淇:《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2004[1954]年。 【民國】楊樹達:《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民國】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1981]年。 【民國】解會全等:《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民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西文文獻(含譯著) Austin, J. L.原著、張雅婷、邱振訓譯:《如何以語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臺北:暖暖書屋,2019。. Bybee, J., Perkins, R., Pagliuca, W. (2017[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北京: 商務印書館. Dahl, Osten. (1985). Tense and Aspect System. Oxford New York: B. Blackwell. Fries, C. C. (1927). The Expression of the Future. Language, 3.2, 87-95. Gu, F. (2019). Issues on the Adverb 其qi in Archaic Chinese. In B. Meisterernst (Ed.), New Perspectives on Aspect and Modal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Vol. 5, pp. 79-108):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and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Graham, A. C. (1957).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nal Particles YU and YE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1), 105-123. Haspelmath, Martin. (2007). Coordination.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 II: Complex Construction 2nd ed.: 1-51. Hu, C. (2019). Future, Alternatives and Volition: The Origin of Markers of Future Tense and Alternative Questions in Archaic Chinese. In B. Meisterernst (Ed.), New Perspectives on Aspect and Modal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pp. 49-78):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and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Hopper, Paul J. and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原著、張麗麗譯:《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第二版,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13年。 Heine et al. 原著、龍海平等譯:《語法化:概念框架(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年。 Meisterernst, B. (2004). The future tense in classical and Han-period Chinese. In K.-i. Takashima S. Jiang (Eds.), Meaning and Form: Essays in Pre-Modern Chinese Grammar (pp. 121–145). Mnchen: LINCOM Europa. Meisterernst, B. (2015). Tense and Aspect in Han Period Chinese: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Shiji': De Gruyter. Timberlake, Alan. (2007). Aspect, tense, mood. In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 3, ed. Timothy Shop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個人專著與論文集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與徐昌華譯:《中國歷史語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987]年。 史存直:《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原著1956年)。 沈玉成:《左傳譯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李佐丰:《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原2004年) 李小軍:《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向熹:《簡明漢語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谷 峰:《先秦漢語情態副詞研究》,南京:南開大學博士論文,洪波指導,2010年。 巫雪如:《先秦情態動詞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8。 周玟慧:《上古漢語疑問句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梅廣指導,1996年。 俞 敏:《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俞 敏:《《經傳釋詞》札記》,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洪 波:《漢語歷史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馬建忠著、呂叔湘與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5年。(原1957年) 許世瑛:《論語二十篇句法研究》,臺北:開明書局,1980年。 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梅 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臺北:泰順書局,1971年。 楊伯峻:《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原著1994年)。 劉子珍:《上博簡《武王踐阼》研究》,烟台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年,江林昌指導。 魏培泉:《莊子語法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戴璉璋指導,1982年。 魏培泉:《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4年。 魏培泉:《《列子》的語言與編著年代》,南港: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17年。 單篇論文(期刊、會議) 大西克也:〈從方言的角度看時間副詞「將」「且」在戰國秦漢出土文獻中的分布〉,《紀念王力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52-157。 王仁鈞:〈莊子「且」字用法探究〉,《淡江學報》19期(1982年)。 王聚元:〈「孰與」句的結構分析〉,《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4期,頁66-67。 方文一:〈「孰與」句的結構和作用〉,《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1期,頁34-38。 呂叔湘:〈疑問.否定.肯定〉,收入呂叔湘著、黃國營編《20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呂叔湘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574-590。 宋玉珂:〈古漢語用「孰」「與」相組成的選擇比較問句——兼論一些譯法〉,《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年,頁148-157。 宋金蘭:〈漢藏語是非問句語法形式的歷史演變〉,《民族語文》1995年第1期,頁34-39。 宋金蘭:〈漢藏語選擇問句的歷史演變及其類型分布〉,《民族語文》(1996.1),頁27-33。 何亞南:〈從選擇問句的歷史發展看中古漢語的時限〉,「首屆中古漢語研討會」論文,2000年。 李明龍、劉芳池:〈「誰」可以表比較〉,《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4期,頁47-50。 貝羅貝與李明:〈語義演變理論與詞義演變和句法演變研究〉,收入《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巫雪如:〈上古漢語未來時標記「將」重探〉,《語言暨語言學》16(2),2015年,頁249-277。 巫雪如:〈先秦漢語「其」之未來時與情態義發展重探〉,溫州:第十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2017年10月。 林海權:〈「……孰與……」的兩種基本句式試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頁79-85。 季旭昇:〈談戰楚簡中的「 」字〉,「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大學,2015年10月16-17),頁33-48。 祝敏徹:〈漢語選擇問、正反問的歷史發展〉,《語言研究》1995年第2期,頁117-122。 胡敕瑞:《將然、選擇與意願——上古漢語將來時與選擇問標記的來源》,《古漢語研究》(2016年2月),頁17-26。 梅祖麟:〈現代漢語選擇問句法的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本1分,1978年,頁15-36。 張伯江:〈疑問句功能瑣議〉,《中國語文》1997年第2期,頁104-110。 張美蘭:〈《祖堂集》選擇問句研究〉,《中文學刊》第2期(2000年)。 張美蘭:〈從《祖堂集》問句看中古語法對其影響〉,《語言科學》第2卷第3期(2003年總第4期),頁80-91。 張 博:〈漢語實詞相應虛化的語義條件〉,《中國語言學報》(2003),頁230-241。 張 赬:〈從漢語比較句看歷時演變與共時地理分布的關係〉,《語文研究》2005年第1期。 張麗麗:〈「可」疑問用法來源補議〉,《漢學研究》第34卷第2期(2016),頁1-35。 梁吉平:〈「抑」的語法化與去語法化〉,《理論月刊》(2017),頁67-72。 康繩法:〈「孰與」的用法和意義探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8期,頁65-67。 陳 靜:〈「孰與」的句法、語義分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2001年),頁80-81。 陳仕益:〈三十年來的「孰與」結構研究〉,《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頁68-72。 陳振宇:〈從漢語角度看極性問的類型學性質──真性極性問形式與疑問語氣成分的區別〉,《清華中文學報》(14),頁67-128。 馮春田:〈秦墓竹簡選擇問句分析〉,《語文研究》1987年第1期,頁27-30。 游文福:〈兩周金文「 」的功能及其分化〉,《清華中文學報》(19),頁5-52。 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中國語文》1988年第1期。 解惠全、崔永琳與鄭天一編:《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 劉子瑜:〈選擇問句〉,收入蔣紹愚與曹廣順編:《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447-481。 劉承慧:〈先秦書面語的小句合成體──與現代書面語的比較研究〉,《清華中文學報》第4期(2010年12月),頁143-184。 劉承慧:〈有關先秦句末語氣詞的若干思考〉,《漢學研究》第31卷第4期,頁1-18。 劉承慧:〈先秦語體類型及其解釋——以《左傳》為主要論據的研究〉,《當代修辭學》總第205期(2018年第1期),頁59-73。 龍國富,2016,〈假借與語境吸收——論漢語虛詞「抑」的演變〉,《語文研究》(2016.4),頁47-52。 盧烈紅:〈體標記、選擇標記與測度標記──先秦兩漢虛詞「將」析論〉,《上古漢語研究》第二輯(2018),頁100-111。 魏培泉,1999,〈論先秦漢語運符的位置〉. In 《In Honor of Mei Tsu-Lin: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 Paris: CRLAO,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魏培泉。2000。〈東漢魏晉南北朝在語法史上的地位〉。《漢學研究》 18特刊:199-230,「台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 魏培泉:〈上古漢語副詞「其」、「將」的功能與來源〉,收入張顯成、郭作飛編:《古漢語語法研究新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244-257。 薛蓓:〈「孰與」的語法化〉,《貴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10年2月),頁23-26。 網站、資料庫 中研院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 http://lingcorpus.iis.sinica.edu.tw/cgi-bin/kiwi/akiwi/kiwi.sh 小學堂.金文: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檢索時間1/28/2020,19:57。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bronze.asdc.sinica.edu.tw/qry_bronze.php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135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上古漢語選擇問句連詞為研究對象,分別探討「意(抑)」、「其」、「將」、「且」的功能及歷時變化,另外也附帶探討「孰與」一詞的特性與功能。 選擇問句是疑問句的一種,提問內容包含兩個選項供受話人選擇,連接這兩個選項的功能詞即為選擇連詞。從過去研究可知,上古漢語的選擇問句非必用選擇連詞,前後分句也可以以無標記並列的方式構造,本文由此推論上古漢語的選擇連詞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在語言發展中產生的一個句法範疇。本文的核心關懷即在於這些選擇連詞是如何形成,以及各詞形成的時代。我們挑選了「意(抑)」、「其」、「將」、「且」這四個選擇連詞,以及功能上和選擇連詞有關連的「孰與」,分成三組進行討論。 第一章介紹研究目的、動機、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進行文獻回顧,一一說明關於疑問句研究的各個方面,包含結構形式和語氣的分類、上古漢語選擇問句的句式、過去學者稱作「選擇連詞」的成員等,並詳細討論了其間遭遇的問題,作為本文往後討論的基礎。 第三章討論「意(抑)」的來源與發展,除了論證選擇連詞來源於推測義副詞、而推測義副詞來源於名詞作話題的用法外,也釐清了「抑」轉折用法有兩個來源,包含推測義副詞和強調副詞。 第四章探討「其」、「將」、「且」三詞作選擇連詞的來源,也討論過去學者對於「其」、「將」多種功能的來源路徑,此外,本章在討論「且」時也一併關注它的姑且義、尚且義用法來源,以補過去研究之不足。 第五章探討「孰與」的來源、形成動因以及它在功能方面的特殊表現,包含它過去被認為有具有選擇、比較、反詰的功能卻未能說清楚彼此間的界線,以及「孰與」本身和特指問、選擇問之間的糾葛;本文從語體角度發現「孰與」的不少特殊之處,為日趨重要的語體語法研究提供一個例證。 第六章藉前三章的研究結果討論兩個爭議問題:第一,上古漢語有無選擇問句?第二,上古漢語有無選擇連詞?另外,本章也討論了漢語史中選擇連詞的主要來源,發現各時期都有來源於認識情態義的選擇連詞。 第七章總結本文成果,包含對過去爭議的釐清以及本文各章之貢獻,最後說明本文的不足之處。本文的討論當可補過去上古漢語研究之不足。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disjunctions of alternative questions in Old Chinese. The disjunctions include yi意(抑), qi其, jiang將, qie且 and shuyu孰與. An alternative question is a kind of questions that provides two or more options for the addressee to choose, optionally featured with a disjunction to link the two or more option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how, why and when these disjunctions were formed.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goal, motivation and the area of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chapter I introduce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disjunctions in Old Chines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ur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i意(抑). I argue that the disjunction yi意(抑)has originated from the usage of epistemic modal adverb (that is, the epistemic modality), with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sources of the adversative use of yi意(抑).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ur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i其, jiang將, and qie且. In this chapter, I argue that disjunction qi其 were most likely sourced from its speculative use as a modal adverb. On the other hand, both jiang將 and qie且 were sourced from both speculative use and future tense as adverb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urce, forming motivation and functions of shuyu孰與. I find that shuyu孰與 usually distribute in specific register. The six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two previous issues. First, were there alternative questions in Old Chinese? Secondly, where there alternative question disjunctions in Old Chinese?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answers were both positive. Besides, this chapter also take disjunctions in other periods into account. It turns out that Chinese disjunctions in all periods have originated from epistemic modality more or les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3:31:2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008202010465000.pdf: 4136336 bytes, checksum: e7f152738629644ab444a97748f9ffd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 i 關鍵詞 i 英文摘要 ii 英文關鍵詞 ii 目次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1.1釋題 1 1.2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3研究材料、範圍與方法 2 1.4全文架構說明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選擇問句與疑問句分類 4 2.1.1結構形式的分類 4 2.1.2疑問域分類 5 2.2疑問語氣分類 6 2.2.1中性語氣 7 2.2.2測度語氣 7 2.2.3反詰語氣 8 2.2.4究問語氣 9 2.3上古漢語選擇問句的句式 10 2.3.1以先秦傳世文獻為範圍的研究 10 2.3.2《睡虎地秦墓竹簡》為範圍的研究 11 2.4上古漢語選擇連詞清單 12 2.5爭議 14 2.6本文所論各選擇連詞來源研究 15 2.6.1意(抑) 15 2.6.2其、將、且 15 2.6.3孰與 16 第三章 「意(抑)」 17 3.1引言 17 3.2前人研究評述 18 3.2.1從推測義副詞到選擇連詞 18 3.2.2句末助詞「抑」來源說 18 3.2.3動詞「意」來源說 20 3.2.4各家說法評析 20 3.3「意」、「抑」的功能與分布 21 3.3.1「意」的功能 21 3.3.2「抑」的功能 25 3.3.3「抑亦」、「意亦」 30 3.3.4文獻中其他相關書寫形式 33 3.4發展與演變 38 3.4.1抽象名詞>推測義副詞 39 3.4.2推測義副詞>選擇連詞 40 3.4.3轉折連詞的來源:推測義副詞與強調副詞 41 3.5小結 42 第四章 「其」、「將」、「且」 43 4.1引言 43 4.2前人研究評述 44 4.2.1 選擇連詞的來源 44 4.2.2情態語義及其來源 47 4.3選擇連詞「其」的來源考察 55 4.3.1「其」的將來時與情態語義說明 55 4.3.2選擇連詞「其」的可能來源:將來時與認識情態 56 4.4選擇連詞「將」的來源考察 58 4.4.1「將」的將來時與情態語義說明 58 4.4.2選擇連詞「將」的可能來源:將來時 59 4.5選擇連詞「且」的來源考察 60 4.5.1「且」的多種功能 60 4.5.2「且」的歷史考察 63 4.6演變機制討論 69 4.7小結 70 第五章 「孰與」的功能發展 71 5.1引言 71 5.2「孰」的用法及特性 72 5.3「孰與」的來源問題 73 5.4「孰與」的語義及表達功能 75 5.4.1前人研究述評 75 5.4.2「孰與」的基本功能與比較義的浮現 76 5.4.3「孰與」在不同使用情境中的功能延伸 78 5.5討論 84 5.5.1反詰的成因與專用形式 84 5.5.2「孰與」的疑問指涉與選擇問 85 5.6小結 86 第六章 討論 88 6.1上古漢語有選擇問句嗎? 88 6.2上古漢語有選擇連詞嗎? 88 6.3上古漢語選擇連詞來源與其他時期比較 89 第七章 結論 91 7.1各功能詞演變路徑 91 7.1.1意(抑) 91 7.1.2「其」「將」「且」 91 7.1.3孰與 91 7.2本文對過去爭議的釐清 92 7.2.1釐清選擇連詞的範圍 92 7.2.2釐清上古漢語有無選擇問句與選擇連詞 92 7.3本文貢獻之處 92 7.3.1指出選擇連詞「意」最早來源於名詞作話題的用法 92 7.3.2指出轉折連詞「抑」有兩個來源 93 7.3.3提出「孰」提至「與」前的又一動因 93 7.3.4從疑問指涉角度析論「孰」字句從特指問到選擇問的演變 93 7.3.5說明「孰」字分開式與合成式比較義的成因 93 7.3.6論證「孰與」的語體特性,說明「孰與」不表示反詰 93 7.3.4釐清「反詰」的成因 94 7.3.5論證「且」各種功能的來源 94 7.4本文不足之處 94 參考文獻 95 傳世文獻 95 出土文獻 96 虛詞著作 96 西文文獻(含譯著) 96 個人專著與論文集 97 單篇論文(期刊、會議) 98 網站、資料庫 10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上古漢語選擇問句連詞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Disjunctions of Alternative Questions in Archaic Chines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魏培泉(Pei-Chuan Wei),劉承慧(Cheng-Hui Liu) | |
dc.subject.keyword | 上古漢語,選擇問句連詞,意(抑),其,將,且,孰與,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rchaic Chinese,Alternative question disjunction,yi,qi,jiang,qie,shuyu, | en |
dc.relation.page | 100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277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8-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U0001-1008202010465000.pdf Restricted Access | 4.04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