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74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宋家復(Chia-fu Su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ing-chieh Ou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歐陽廷杰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2:55:5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6-12-31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9-13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7-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前近代文獻 (宋)朱熹,《中庸章句》,《朱子全書》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2010。 (宋)朱熹,《朱子文集》第三冊,《朱子全書》第22冊。上海:上海古籍,2010。 (宋)朱熹,黎靖德等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 (宋)真德秀,《讀書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 (宋)黃榦,《朱子行狀》,《朱子全書•附錄》。上海:上海古籍,2010。 (宋)黃榦,《勉齋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宋)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葉適,《習學記言》。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吳澄,《吳文正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 (明)王陽明,《傳習錄》,收於《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2011。 (明)宋濂,《宋景濂未刻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 (明)吳與弼,《康齋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 (明)胡居仁,《居業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 (明)陳建,《學蔀通辨》,收於《陳建著作二種》。上海:上海古籍,2015。 (明)曹端,《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 (明)程敏政,《道一編》,收錄於吳長庚主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明)薛瑄,《讀書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 (清)李紱,《朱子晚年全論》,收錄於吳長庚主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清)黃宗羲、全祖望等編,《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近人著作 (一)專書論著 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第三編上。北京:中華書局,1916。 錢穆,《陽明學述要》。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錢穆,《湖上閒思錄》。台北:東大,1984。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 錢穆,《國史新論》。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錢穆,《素書樓餘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穆,《朱子新學案》。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穆,《民族與文化》。台北:東大,1989。 錢穆,《四書釋義》。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 錢穆,《文化學大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穆,《文化與教育》。台北:東大,1976。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蘭台出版社,2000。 錢穆,《中國思想史》,收錄於《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4冊。台北:聯經,1995。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正中書局,1951。 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台北:東大,2009。 錢新祖,鐘月岑、宋家復、李卓穎、陳秀芬編,《思想與文化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 錢新祖,宋家復譯,《焦竑與晚明新儒學思想的重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 鄭宗義,《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1986。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 蒙文通,《經史抉原》。成都:巴蜀書社,1995。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北京:三聯書店,2011。 楊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1994。 黃俊傑,《東亞視域中的徐復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 馮友蘭,《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收於《三松堂全集》第三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收於《三松堂全集》第二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程志華,《牟宗三哲學研究-道德的形上學之可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彭國翔,《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台北:聯經,2016。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2005。 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漱溟,《勉仁齋讀書錄》。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里仁書局,1983。 張健,《朱熹的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學生書局,1980。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出版社,1982。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59。 唐君毅,《書簡》,《唐君毅全集》卷26。台北:學生書局,199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1984。 范壽康,《朱子及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 胡適,《胡適文存》。上海:上海書店,1989。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侯外廬等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侯外廬,《韌的追求》。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2001。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2001。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蕲嚮與內在辯證》。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台北:開明書局,1969。 束井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杜維明,《杜維明文集(四)》。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杜維明,《杜維明文集(三)》。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李蜀人,《中西形而上學之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2014。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4。 李士金,《朱熹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吾妻重二,《朱熹《家禮》實證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12。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原試探》。台北:聯經,2014。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長春:吉林出版公司,2008。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台北:允晨,2003。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民書局,1991。 牟宗三,《歷史哲學》,《牟宗三先生全集》第9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認識心之批判》,《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8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書局,1982。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93。 牟宗三,《時代與感受》,《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3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2010。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6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5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78。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冊。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新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80。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2001。 朱謙之,《文化哲學》。上海:上海書店,1989。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2008。 王興國,《牟宗三哲學思想研究-從邏輯思辯到哲學架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王國維,《王國維學術經典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王健,《觀念與歷史的際會:朱熹中庸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局,2008。 王汎森等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台北:聯經,2007。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北京:三聯書局,2014。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系譜》。北京:吉林出版社,2011。 Tu Wei-Ming, Neo-Confucian Thought in Action: Wang Yang-ming’s Youth (1472-150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P.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Momigliano, 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 New York: Harper &Row, 1966. Leszek Kolakowski,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vol. 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Kenneth Rexroth, The Collected Longer Poems of Kenneth Rexroth.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68. Joseph Levenson,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John Toews, Hegelia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Jean Grondin, translated by Lukas Soderstrom,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2012. 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5. Hans-Georg Gadamer, translat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Truth and Method. New York: Continuum, 2004. David McLellan, The Young Hegelians and Karl Marx. London: Macmillan, 1978. Collingwood, The Idea of Histo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A. Dirlik, Revolution and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德)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夏鎮平譯,〈作為哲學的概念史〉,《真理與方法-補充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1995。 (美)喬治婭•沃恩克(Georgia Warnke)著,洪漢鼎譯,《伽達默爾:詮釋學、傳統和理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美)郭穎頤,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美)艾爾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譯,《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美)艾愷(Guy S. Alitto)著,《文化守成主義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 (俄)蘇沃洛夫,畢丹等譯,《唯物主義辯證法》。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5。 (以色列)艾森斯塔特(S. N. Eisenstadt),曠新年、王愛松譯,《反思現代性》。北京:三聯,2006。 (日)土田健次郎,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2010。 (二)期刊論文 蘇瑞鏘,〈《民主評論》的新儒家與《自由中國》的自由主義者關係變化初探:以徐復觀與殷海光中為中心的討論〉,《思與言》第49卷1期,頁7-44。台北:2011。 謝謙,〈論朱熹〈詩〉說與毛鄭之學的異同及歷史意義〉。《四川師院學報》第3期,頁35-42。成都:1985。 戴景賢,〈論錢賓四先生之義理立場與其儒學觀〉,《台大文史哲學報》第70期,頁85-111。台北:2009。 鄭家棟,〈?合法性?及其概念〉,《哲學動態》第6期,頁3-6。北京:2004。 鄭家棟,〈?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中國哲學年鑒》,頁1-5。上海:,2001。 樂愛國,〈民國學人對朱子學的推崇與研究〉,《桂海叢刊》第30卷5期,頁4-9。南寧:2014。 劉保禧,〈隱匿的對話-海德格爾如何決定牟宗三的哲學計畫〉,《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2輯,頁153-176。桂林:2015。 趙景來,〈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研究述要〉,《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頁36-42。北京:2003。 葛兆光,〈為什麼是思想史?-?中國哲學?問題再思〉,《江漢論壇》第7期,頁24-26。武昌:2003。 楊祖漢,〈時代與學問-熊先生與牟先生的一次論辯〉,《人文論叢》2006卷,頁87-95。武漢:2007.6。 黃克武,〈梁啟超與中國現代史學之追尋〉,《近代史研究史研究集刊》41期,頁181-213。台北:2003。 游騰達,〈論朱澤澐《朱子聖學考略》對「朱陸異同」的文獻探悉〉,《東華漢學》14期,頁109-148。花蓮:2011。 彭永捷,〈中國哲學學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機-關於中國哲學學科的知識社會學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頁25-32。北京:2003。 陳來,〈馬一浮的理氣體用論〉,《哲學研究》第三期,頁57-63。北京:1993。 陳志良,〈論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前沿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3期,頁73-79。北京:2003。 陳少明,〈重提?中國哲學?的正當性〉,《江漢論壇》第7期,頁33-35。武昌:2003。 張崑將,〈徐復觀與當代學者關於「考據」與「義理」之論爭與評議〉,《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頁237-266。台北:2014。 夏長樸,〈發六百年來儒林所不及知者-全祖望續補《宋元學案》的學術史意義〉,《台大中文學報》第34期,頁305-348。台北:2011。 武樹臣,〈尋找最初的?仁?〉,《中外法學》第26期,頁128-150。北京:2014。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第6卷3期,頁95-154。台北:1995。 林月惠,〈走向對比視域的中國哲學研究:從基本能力的訓練談起〉,《思想》第9期,頁211-220。台北:2008。 林月惠,〈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展開與轉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頁359-396。台北:2005。 李翔海,〈論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學科創立中的歷史作用〉,《哲學研究》第7期,頁64-70。北京:2013。 李淑珍,〈自由主義、新儒家與一九五0年代台灣自由民主運動: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思與言》第49卷2期,頁9-90。台北:2011。 李素楨,〈試述解《認識心之批判》中的「因果關係」〉,《鵝湖》第29卷12期,頁37-46。台北:2004。 吳展良,〈錢穆先生學術的現代意義〉,《新亞學術集刊》第19期,頁137-171。香港:2006。 吳展良,〈嚴復早期的求道之旅-兼論傳統學術性格與思維方式的繼承與轉化〉,《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頁239-276。台北:1999,台北。 吳展良,〈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台大歷史學報》第24期,頁103-176。台北:1999。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頁71-95。台北:2004。 吳展良,〈朱子之鬼神論述義〉,《漢學研究》第31卷4期,頁111-144。台北:2013。 朱人求,〈真德秀《心經》與韓國儒學〉,《哲學動態》第四期,頁56-67。北京:2015。 朱人求,〈西山論敬〉,《朱子學刊》第一輯,頁149-167。上饒市:2007。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 第19卷2期,頁1-45。台北:2008。 Chan-liang Wu, “The Cosmo-ontological View of Becoming in Ancient Chinese Taoism,” 《台大歷史學報》第19期,頁259-289。台北:1996。 (德)費德西(Michael Friedrich),還學文譯,〈西方「哲學」陰影下的新儒家〉,《當代》第65期,頁110-125。台北:1991。 (三)論文集論文 鐘彩鈞,〈導論〉,《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頁i-xii。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張志強,〈「經典時代」還是「子學時代」?-「中國哲學史」的敘述開端與「中國文明的主體性」問題〉,收於甯應斌主編《重新認識中國》,頁55-107。台北,2015。 張文昌,〈唐宋禮書及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黃俊傑主編《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頁123-175。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 林維杰,〈主觀與客觀詮釋:徐復觀文史論述中的詮釋學面向〉,李明輝、林維杰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頁379-408。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李明輝,〈徐復觀與殷海光-當代新儒家與中國自由主義的爭辯之一個剖面〉,收於《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91-522。台中:東海大學,1992。 王汎森,〈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收於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現代轉型》,頁369-393。台北:2011。 James Farr, “Understanding conceptual change politically,” in Terence Ball, James Farr, and Russell Hanson edited,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p.24-4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Hans-Georg Gadamer,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Paul Rabinow and William M. Sullivan edited, 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A Second Look, p.82-140.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Axel Schneider, “Nation, History, and Ethics: The Choices of Post-Imperial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Viren Murthy and Axel Schneider edited, The Challenge of Linear Time, p.83-111 .Leiden; Boston: Brill, 2014. (日)荒木見悟,吳震譯,〈道統論的衰退與新儒林傳的展開〉,收於吳震、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頁1-4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74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在其名著《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裡曾有一項斷言,即傳統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乃至中文社會裡,如同進入博物館一般,只具有被欣賞的價值,不再有實際的社會文化意義。雖然學術界對此說法保持很大的質疑,但本論文在問題意識上仍受此觀點的「啟發」。本論文不完全同意儒家思想已經與其原生的社會文化徹底中斷了聯繫,但亦無法贊同一種對現代儒學複雜狀況視而不見、單方面強調儒家文化「本質」與現代中國社會之間有著某種神祕不可斷裂的宣稱。然而,我的不同意並非徹底的否認,而是呼喚一種對此問題更複雜的考慮。因此,本論文決定採取個案研究,將以錢穆和牟宗三的朱子思想詮釋為例,研究兩位現代學者是如何詮釋朱熹思想。本文不只展示出兩位學者在朱子思想詮釋史上的特殊性,更是為了研究他們對傳統思想的詮釋與當代之間的關係。
第一章討論了中國思想或哲學領域中「詮釋」的問題性,進而延伸到詮釋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據此,在第一章後半部分討論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詮釋哲學,以說明本論文整體的方法與架構。第二章則將視野提升至宏觀的層面,企圖對南宋以降、直到現代的朱子思想詮釋做出概覽式說明之外,我試著找出錢穆和牟宗三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版的《朱子新學案》與《心體與性體》的詮釋基礎。第三章則來到錢穆和牟宗三進行各自朱子詮釋時的不同時空-戰後海外。所謂戰後海外指的是1949年全球進入冷戰時期以後(時間)的港台之間(空間)。在第三章中,我試著指出在這個時期發生兩個關鍵性的轉變,形成了兩位學者重新詮釋朱子思想的基礎。第四章根據上述三章的基礎,重新檢視錢穆和牟宗三在《朱子心學案》與《心體與性體》的詮釋。我試著證明兩位學者的新詮釋及其衍生的種種詮釋衝突,不只是對文本更精密、卻不盡相同的解讀所致,更與兩位學者如何面對他們所在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Joseph Levenson (1920-1969), in his famous work,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claimed that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had been “museumified” in modern China and Chinese society, serving only as a storehouse of values and inspiration, without any practical social application or use. Although many scholars have questioned this Levensonian argument, this thesis takes Levenson’s main proposition as a point of department. This thesis does not maintain that there simply was a total departure from Confucianism in regards to modern Chinese society, nor does it hold a naïve attitude which often claims there to be a mysteriously self-evident continuum between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culture and modern Chinese society. While I do not thoroughly deny the two premises above, this work calls for a more nuanced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 at hand. Therefore, this thesis adopts two case studies, Chien Mu and Mou Zongsan’s hermeneu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Zhu Xi’s though.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not only to reveal the uniqueness of their interpretatio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hermeneutic history of Zhu Xi’s thought, but it is also to inquire into the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new interpretations and the time in which they lived.
In Chapter 1, I test the application of “hermeneutics” to 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philosophical inquiry, further demonstrating the lack of attention paid to the hermeneutical dimensions of these fields. Subsequently, I outline Hans-Georg Gadamer’s hermeneutic philosophy, before incorporating his main principles into my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rgument structure. In Chapter 2, which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ative scholarship on Zhu Xi, I illustrate the hermeneutical foundations on which Chien Mu’s《朱子新學案》and Mou Zongsan’s《心體與性體》were written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In Chapter 3, I shift to a different time and place in which Chien Mu and Mou Zongsan formulated their interpretations, focusing on the postwar era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respectively. It was this overseas climate in specific that allowed both scholars to confront the two crucial transformations which formed the new base of reinterpretations of Zhu Xi’s thought. In Chapter 4, based on the assertions and arguments in the former three chapters, I investigate the interpretative work of《朱子新學案》and《心體與性體》. I maintain that these two new interpretations and their subsequent effects not only stem from more precise readings and analysis of classical texts, but also originate from how these two modern scholars conceived of the world they lived i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2:55: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1123003-1.pdf: 2754574 bytes, checksum: c17405626e16ba24b710e52af4bf396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謝辭 iv 目次 0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中國思想之詮釋問題的浮現 2 第二節 朱子思想的特殊性 6 第三節 詮釋的研究方法暨章節架構 11 結論 15 第二章 朱子思想的詮釋史 17 第一節 前近代的第一波朱子思想重釋運動 17 第二節 現代的第二波朱子思想重釋運動 26 結論 37 第三章 文化論述的基進化與詮釋模式的轉變 39 第一節 文化論的基進化 40 第二節 50年代中期的論戰 54 結論 62 第四章 錢穆與牟宗三的朱子詮釋 65 第一節 錢穆的朱子思想詮釋 65 (1)《朱子新學案》以前 65 (2)《朱子新學案》 69 (3) 小結 75 第二節 牟宗三的朱子思想詮釋 76 (1)《心體與性體》以前 76 (2)《心體與性體》 81 (3) 小結 88 結論 90 總結 92 參考書目 9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錢牟異同-錢穆與牟宗三之朱子思想詮釋的比較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Chien and Mou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en Mu’s and Mou Zongsan’s Hermeneutics of Thought of Zhu X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汎森(Fan-Sen Wang),吳展良(Chan-Liang Wu),林月惠(Yueh-Hui Lin) | |
dc.subject.keyword | 錢穆,牟宗三,朱子,朱子思想詮釋,詮釋學,現代儒學,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ien Mu,Mou Zongsang,Zhu Xi,Interpretations of Zhu Xi’s Thought,Hermeneutics,Modern Confucianism, | en |
dc.relation.page | 104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092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7-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6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