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37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蘇碩斌(Shuo-Bin S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eh-Hsien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月先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2:38:1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8-25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8-1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史料檔案 報刊雜誌 《文藝臺灣》 《民俗臺灣》 《南の鎮め》 《第一教育》 《無軌道時代》 《臺灣公論》 《臺灣文學》 《臺灣文藝》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地方行政》 《臺灣時報》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臺灣藝術》 《趣味登山會會報》 其它出版品 千草默仙編,《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 昭和十八年版》(臺北市:圖南協會,1943)。 小池金之助,《臺灣帽子の話》(臺北市:臺灣三省堂,1943)。 山下芳雄,《南方圈の分析》(臺北:大木書房,1942)。 山中彰二等,《臺灣文化論叢 第二輯》(臺北市:清水書店,1945)。 中村茂夫編,《在臺の信州人》(臺北市:日本公論社臺灣支局,1925)。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內藤素生編,《南國之人士》(臺北市:臺灣人物社,1922)。 日本出版配給株式會社編,《昭和十七年度 第貳回營業報告書 日本出版配給株式會社》(東京市:日本出版配給株式會社,1942)。 吉村敏,《護鄉兵》(臺北市:盛興出版部,1943)。 早坂一郎,《隨筆地質學》(臺北市: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4)。 池田敏雄,《戰ふ臺灣の農村》(臺北市: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4)。 竹本伊一郎編,《臺灣會社年鑑 昭和十八年版》(臺北市:臺灣經濟研究會,1942)。 西川滿編,《文藝選書 生死の海》(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4)。 佐藤孝夫,《健兒健兵》(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 呂赫若,《淸秋》(臺北市:淸水書店,1944)。 坂口䙥子,《鄭一家》(臺北市:清水書店,1943)。 李獻璋編,《臺灣民間文學》(臺中市:臺灣新文學社,1936)。 協同出版社編,《日本出版年鑑 昭和十八年版》(東京市:協同出版社,1943)。 協同出版社編,《書籍年鑑 昭和十七年版》(東京市:協同出版社,1942)。 東京堂編,《出版年鑑 昭和十六年版》(東京市:東京堂,1941)。 東京堂編,《出版年鑑 昭和六年版》(東京市:東京堂,1931)。 林荊南編,《鄭成功 閩海の王者》(臺北市:南方雜誌社出版部,1942)。 林熊生,《龍山寺の曹老人 第一輯》(臺北市:東寧書局,1945)。 金關丈夫等,《臺灣文化論叢 第一輯》(臺北市:清水書店,1943)。 長谷川祐寬編,《隨筆新南土》(臺北市:南方圈社,1942)。 南方雜誌社編輯部編,《新裝三國志演義(全四集)》(臺北市:南方雜誌社,1944)。 皇民文庫刊行會編,《伊藤博文》(臺北市: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3)。 皇民文庫刊行會編,《敬語》(臺北市: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5)。 皇民文庫刊行會編,《濱田彌兵衛》(臺北市: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3)。 徐坤泉,《暗礁》(臺灣新民報社,1939)。 高山凡石,《皇民叢書1 道》(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3)。 楊雲萍,《山河》(臺北市:清水書店,1943)。 鈴木淸一郎,《臺灣出版關係法令釋義》(臺北市:杉田書店,1937)。 臺北市勸業課編,《臺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八年至十四年版)》(臺北市:臺北市役所,1934-194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一年來之宣傳》(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臺灣國防義會防空部編,《臺灣防空讀本》(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4)。 臺灣總督府情報課編,《主要食糧增產の書》(臺北市:清水書店,1944)。 臺灣總督府情報課編,《決戰臺灣小說集 坤之卷》(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5)。 臺灣總督府情報課編,《決戰臺灣小說集 乾之卷》(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4)。 臺灣總督府情報課編,《臺灣出版會要覽》(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情報課,194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第二十一次臺灣工業統計 昭和十六年》(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43)。 臺灣總督府編,《加除自在臺灣法令輯覽(二)第六輯 警察 衞生》(東京市: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29-1943)。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第46至48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43-1944)。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總務課編,《國家總動員法及關係法規集》(臺北:臺灣總督府總務局總務課,194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昭和十年 臺灣の警察》(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 橋本白水編,《臺灣の事業界と人物》(臺北市:南國出版協會,1928)。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興南新聞社,1943)。 龍瑛宗,《孤獨な蠹魚》(臺北市:盛興出版部,1943)。 濱田隼雄編,《文藝選書 荻》(臺北市: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1944)。 豐田英雄編,《臺灣新聞總覽》(臺北市:國勢新聞社臺灣支社,1936)。 藤原泉三郎,《藤原泉三郎詩集 秋風往來》(臺北市: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4)。 鹽見喜太郎編,《第二十四版 臺灣諸會社銀行錄》(臺北市: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42)。 全集、選集、復刻、數位化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編,《新建設》(東京都:総和社,2005)。 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集成(27):「呉鳳」関係資料集(2)》(東京都:緑蔭書房,2007)。 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集成(28):「サヨンの鐘」關係資料集》(東京都:緑蔭書房,2007)。 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學集成(19):葉步月作品集》(東京都:綠蔭書房,2002)。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學集成(4):台灣短篇小說集》(東京都:綠蔭書房,200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東京都:綠蔭書房,1986)。 江寶釵編,《黃得時全集四:創作卷四》(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 吳新榮,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1933-1967)〉,《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吳新榮日記)。 呂赫若,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呂赫若日記)。 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二》(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 林瑞明、許雪姬編,《楊雲萍全集一:文學之部(一)》(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林瑞明、許雪姬編,《楊雲萍全集二:文學之部(二)》(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河原功、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學集成(10):台灣戲曲腳本集》(東京都:綠蔭書房,2002)。 河原功監修,《日本植民地文学精選集:台湾編》(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0-2001)。 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學台湾人作家作品集:第一卷楊逵》(東京都:綠蔭書房,1999)。 建勳、林萬生,《台灣大眾文學第十卷 京夜・運命》(臺北市:前衛,1998)。 許雪姬編,《楊雲萍全集七:資料之部(一)》(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許雪姬編,《楊雲萍全集八:資料之部(二)》(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陳萬益編,《張文環全集七:隨筆集(二)》(臺中縣:中縣文化,2002)。 陳萬益編,《張文環全集六:隨筆集(一)》(臺中縣:中縣文化,2002)。 陳萬益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七冊:隨筆集(2)》(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陳萬益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八冊:文獻集》(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陳萬益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六冊:詩・劇本・隨筆集(1)》(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彭小妍編,《楊逵全集七:小說卷(4)》(臺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2001)。 彭小妍編,《楊逵全集十四:資料卷》(臺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2001)。 彭小妍編,《楊逵全集十:詩文卷(下)》(臺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2001)。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一)》(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二)》(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三)》(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四)》(台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楊逵,曾建民譯,〈期待於綜合雜誌的地方〉,收錄於陳映真編,《學習楊逵精神》(台北市:人間出版,2007)。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http://rarebook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99/index.htm)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https://dl.ndl.go.jp)。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http://ds3.th.gov.tw/ds3/app007/)。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https://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nh.B/webmge?db=mysearchdb)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http://tcsd.lib.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館・歌仔冊與唸歌》(http://cdm.lib.ntu.edu.tw/cdm/landingpage/collection/kua-a-tsheh)。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index.html)。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cache=1593008774196)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cache=1593008793423)。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https://tm.ncl.edu.tw/index?lang=chn) 《國家圖書館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about/about-us)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日誌資料庫》(https://tbmc.com.tw/zh-tw/product/224)。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時報Taiwan JIHO資料庫》(https://www.tbmc.com.tw/zh-tw/product/13)。 二、專書 Darnton, Robert,蕭知緯譯,《拉莫萊特之吻︰有關文化史的思考》(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市:聯經,2002)。 丁希如,《日據時期臺灣嘉義蘭記書局研究》(臺北市:元華文創,2017)。 三澤真美惠,李文卿、許時嘉譯,《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 : 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三澤眞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硏究(1895-1942)》(台北市:前衛,2001)。 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 : 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百年紀念版》(台北市:文訊雜誌社,2017)。 日本書籍出版協会編,《日本出版百年史年表》(東京:日本書籍出版協会,1968;數位版:http://www.shuppan-nenpyo.jp/index.html)。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 : 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佐藤卓己,《「キング」の時代 : 囯民大眾雑誌の公共性》(東京都:岩波書店,2002)。 佐藤卓己,《ファシスト的公共性 : 総力戦体制のメディア学》(東京都:岩波書店,2018)。 佐藤卓己,《現代メディア史 新版》(東京都:岩波書店,2018)。 佐藤卓己,《輿論と世論:日本的民意の系譜学》(東京都:新潮社,2008)。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縣:稻鄉,2010)。 李昭容,《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硏究》(新北市:稻鄉,2011)。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 :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2003)。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縣板橋市:稻鄉,1996)。 河原功,《『台湾芸術』とその時代》(東京都:村里社,2017)。 河原功,張文薰、林蔚儒、鄒易儒譯,《被擺布的台灣文學 : 審查與抵抗的系譜》(新北市:聯經,2017)。 河原功,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市:全華,2004)。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市:雄獅,2004)。 柳書琴,《荊棘之道 : 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市:聯經,2009)。 柳書琴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 柴野京子,《書棚と平台 : 出版流通というメディア》(東京:弘文堂,2009)。 高淑媛,《臺灣工業史》(臺北市:五南,2016)。 高淑媛,《臺灣化工史第一篇 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0)——技術與經驗的社會累積》(臺北市:臺灣化學工程學會,2012-2013)。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2005)。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〇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新北市:衛城出版,2015)。 陳培豐,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の同床異夢 : 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 : 太陽旗下風滿台》(臺北市:前衛,1994)。 黃惠禎,《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臺北市:聯經,2016)。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 : 臺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桃園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5)。 藤井省三,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 三、單篇論文 下村作次郎,吳婉萍譯,〈各種《莎勇之鐘》的探討——劇本、小說兩部、電影腳本、教科書〉,收錄於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 : 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38-62。 下村作次郎,張政傑譯,〈外地大眾文學的可能性——從臺灣文學的視點出發〉,收錄於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 : 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18-31。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1927年~1947年)〉,收錄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市:中硏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頁231-254。 中島利郎,彭萱譯,〈日治時期臺灣研究的問題點——根據臺灣總督府的漢文禁止以及日本統治末期的臺語禁止為例〉,《文學臺灣》46期(2003),頁298-317。 王俐茹,〈「忠義」的重製與翻譯:黃得時水滸傳(1939~1943)的多重意義〉,《臺灣學研究》17期(2014),頁27-48。 王惠珍,〈三〇年代日本雜誌媒體與殖民地作家的關係:以台灣/普羅作家楊逵為例〉,《東亞人文學》32期(2015),頁61-90。 王惠珍,〈戰前臺灣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臺灣文學學報》16期(2010),頁33-52。 池田敏雄,林彩美譯,〈張文環兄與其週遭諸事〉,《臺灣風物》54卷2期(2004),頁9-43。 池田鳳姿,陳艷紅譯,〈關於《民俗臺灣》〉,《臺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頁44-55。 何義麟,〈新高堂書店的創立與發展——兼論近代臺灣出版業之殖民現代性〉,《臺灣史料研究》38期(2011),頁23-47。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之雜誌創刊熱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期(2007),頁18-22。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雜誌目錄初編後之考察〉,《臺灣史料研究》10期(1997),頁3-24。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卷2期(2006),頁127-218。 李承機,〈從《臺南新報》到《臺灣日報》——法西斯風潮下殖民地「地方報」的「空間心性」〉,收錄於吳青霞編,《《臺灣日報》復刻版:總目錄》(臺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2),頁15-38。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民眾〉的發現——「民眾論」的歷史社會學考察〉,《東海歷史研究集刊》1期(2013),頁81-117。 林運鴻,〈照耀民族主義的外國月亮:細讀藤井省三〈「大東亞戰爭」時期的皇民文學〉,兼及文學史研究的一點理論性自省〉,《思與言》54卷1期(2016),頁181-230。 河原功,張文薰譯,〈台灣出版會與蘭記書局〉,收錄於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 : 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百年紀念版》(台北市:文訊雜誌社,2017),頁91-107。 柯喬文,〈漢文知識的建置:台南州內的書局發展〉,《人文研究學報》42卷1期(2008),頁67-87。 柳書琴,〈「總力戰」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論述、台灣文化甦生及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9期(2010),頁91-158。 柳書琴,〈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期(2007),頁217-258。 柳書琴,〈事變、翻譯、殖民地暢銷小說:《可愛的仇人》日譯及其東亞話語變異〉,收錄於王惠珍編,《戰鼓聲中的歌者 : 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1),頁277-321。 柳書琴,〈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趙夫人的戲畫〉中大眾文學現象的觀察與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9期(2012),頁1-45。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頁19-55。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台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譯之爭〉,《新地文學》4期(2008),頁38-78。 洪茂榕,〈懷念連襟義兄 池田敏雄先生〉,《臺灣風物》31卷2期(1981),頁8-16。 高淑媛,〈台灣興業株式會社——自宜蘭開端之台灣近代製紙業(1918-1945)〉,收錄於李素月、石雅如編,《產業發展與變遷:「宜蘭研究」第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市:宜蘭縣史館,2010),頁77-100。 張文薰,〈歷史小說與在地化認同-「國姓爺」故事系譜中的西川滿〈赤崁記〉〉,《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4期(2012),頁105-131。 張良澤編,〈池田敏雄先生年表〉,《臺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頁56-72。 陳培豐,〈植民地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頁249-290。 萅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臺北文物》3卷2期(1954),頁131-136。 萅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下)〉,《臺北文物》3卷3期(1954),頁115-130。 黃文車,〈淺談嘉義老書局——蘭記與玉珍書局之創辦過程〉,收錄於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 : 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百年紀念版》(台北市:文訊雜誌社,2017),頁175-181。 黃邨城,〈談談「南音」〉,《臺北文物》3卷2期(1954),頁56-62。 蔡盛琦,〈日治時期臺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91卷2期(2002),頁65-92。 蔡盛琦,〈從蘭記廣告看書局的經營(1922~1949)〉,收錄於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 : 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百年紀念版》(文訊雜誌社,2017),頁121-133。 蔡盛琦,〈新高堂書店: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書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卷4期(2003),頁36-42。 蔡盛琦,〈戰後初期學國語熱潮與國語讀本〉,《國家圖書館館刊》第100卷2期(2011),頁60-98。 薛化元,〈導論〉,收錄於薛化元編,《發展與帝國邊陲 : 日治臺灣經濟史研究文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頁7-36。 鍾淑敏,〈南方資料館:戰前東南亞資料的寶庫〉,《臺灣學通訊》97期(2017),頁17-19。 蘇全正,〈蘭記編印之漢文讀本的出版與流通〉,收錄於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 : 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百年紀念版》(文訊雜誌社,2017),頁185-201。 四、學位論文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 : 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専攻博士論文,2004)。 李陸梅,《鄭坤五《鯤島逸史》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邱于芳,《中央書局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意涵》(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 桑迫里美,《日治時期出版的日文台灣民間故事書研究(1910年-1945年)》(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高淑媛,《台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台灣工業與政策分析》(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3)。 莊勝全,《《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陳煒欣,《日治時期臺灣「高等警察」之研究(1919-1945)》(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慧玲,《臺灣白話文運動下的漢文書局(1921-1937)》(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黃唯玲,《日治末期台灣戰時法體制之研究:從戰時經濟統制邁向「準內地」》(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蔡文斌,《中國古典小說在臺的日譯風潮(1939-1944)》(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賴崇仁,《台中瑞成書局及其歌仔冊研究》(台中市: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五、網路資源 李澍奕,〈日本小說家吉川英治戰前在臺灣連載的小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175期》(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75/2498)。 黃舒品,〈論皇民化運動與殖民地文化形塑的可能性〉,《第25屆中興湖文學獎得獎作品:文學評論組》(http://chinese.nchu.edu.tw/front/huwo/huwo4/news.php?ID=bmNodV9jaGluZXNlJmh1d280 Sn=51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37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出版活動隨著戰爭爆發而自然衰退為臺灣出版史的常識,然而思想戰下的出版市場實為另一種火熱的企劃戰場:讀者熱情消費,作者出書完夢,業者忙著為稿奔走。戰爭時期的出版市場如何以及為何如此發展?本文透過出版市場的經濟分析以及思想戰的動員理論,「國民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主張戰爭陰影下不降反升的出版景氣。殖民地臺灣的出版市場不只以「國民公共領域」的不完全轉型為基礎,迎來動員/爭奪「國民大眾」的活躍生機,更育成臺灣第一代本土出版業,重塑了以「島民大眾」為主體的「島民公共領域」。 本文從三個面向論證出版景氣的存在及其成因。一、根據出版市場的統計資料與產業鏈分析,出版生產與消費量並未嚴重衰退,長期由島外流通網絡主導的殖民地依賴型市場,甚至蛻變為具有島內生產中心的自立型市場,即出版業的誕生。二、聚焦官方的出版統制,指出思想戰的動員/爭奪讀者「國民大眾」為跨年齡與性別壁壘的均值「消費大眾」,但在殖民地卻亦指涉異質的「本島人大眾」,因此出版市場得以迎來動員「國民大眾」的自主性膨脹,如民間的創刊與創社潮,卻也無法完全免除針對「不完整國民」的強制性支配,如文藝雜誌統合案。三、聚焦民間的出版活動與統制機構「臺灣出版會」,指出海運條件惡化下,島外流通網絡無法觸及的另一種異質消費群「島民大眾」,為臺灣出版業及其組織自立而起的關鍵動力。這批新興出版業者包括臺灣人經營的盛興出版部、清水書店、臺灣藝術社與在臺日人經營的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等積極為臺灣讀者量身打造出版企劃,而有別於消極引入內地出版品的老牌販售與經銷業者。而臺灣出版會的統制系統,包括企劃審查、用紙配給與出版物配給,亦脫離單向傾銷殖民地的內地思想戰配置,以強化這個自立型的出版市場為目標。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 commonly held view in the history of publishing in Taiwan is that there was a natural decline in publishing activities following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However, during this period of total war the publishing market actually became a different kind of battlefield, where readers enthusiastically consumed, writers published their first books, and publishers were busy searching for content to publish. How and why did the publishing market develop like this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publishing market and the theory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public sphere” under total war,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despite being under the shadow of war, the publishing market experienced a boom. Not only did colonial Taiwan’s publishing market, owing to an incomplet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public sphere,” prosper as the “national masses” were mobilized, it also gave birth to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aiwan’s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reshaped the “islander public sphere’’ with “islander masses” at its core.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publishing boom and its cause in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a statistical and industrial chain analysis of the publishing market,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ublications did not decline seriously, and the colonial market that had for a long time relied on the circulation network outside Taiwan even transformed into an self-reliant market with a production center based on the island. In other words, a publishing industry was born.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control of publishing by the authorities, to point out that the “national masses” who made up the target readers mobilized for total war referred to homogenous “consumer masses” without age or gender differences. However, in colonial Taiwan this also meant heterogeneous “Taiwanese masses.” As a result, the publishing market could expand autonomously as “national masses” were mobilized, seen in the wave of newly-established civilian publications and clubs, although it was also hard to avoid compulsory force directed at “incomplete nationals,” as shown by the shutdown of two of the biggest literary magazines in the 1940s.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civilian publishing activities and the controlling institution of the Taiwan Publishing Association, pointing out that due to deteriorating shipping circumstances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irculation network outside Taiwan, “islander masses” emerged as a new kind of heterogenous consumer, which became a strong motiv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wan’s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These new publishers, which included Taiwanese and Japanese companies in Taiwan, actively planned publications for readers in Taiwan,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wholesalers and retailers in the past who passively imported publications from Japan. The Taiwan Publishing Association’s system of control, which included the censoring of publishing plans and the allocation of paper and finished goods, focused on strengthening this self-contained market, thereby also running counter to Japan’s arrangements for total war, which saw colonies merely as consumers of Japan’s publishing marke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2:38:1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108202013352100.pdf: 8488194 bytes, checksum: 43c6ff325d7a42fea1480932c0c61c2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起源與提問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一廂情願的「戰時衰退論」與難解的「戰時景氣論」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國民/島民公共領域」轉型 12 第二章 重寫臺灣出版史:「出版バブル」的膨脹與生產自立 17 第一節 殖民地「出版バブル」的形成:市場的量化分析 17 一、 生產量指標:納本數、配付數 18 二、 消費量指標:販售金額、販售冊數 26 第二節 島外流通網絡主導的依賴型市場:市場的產業鍊分析一 31 一、 沒有「出版業者」的出版市場 31 二、 在臺日資「販售業者」的崛起與主導性 34 三、 來臺內地「經銷業者」的擴張與依賴性 36 第三節 島內生產中心主導的自立型市場:市場的產業鍊分析二 41 一、 「出版業者」的集結:臺灣出版會 42 二、 數量:逆統合的成長趨勢 45 三、 規模:急速會社化的出版產業 46 四、 專業程度:商業出版社的誕生 49 第三章 思想戰與出版統制:「國民公共領域」的不完全轉型 55 第一節 思想戰的起源、運作與影響:出版作為「媒介」的動員技術 55 一、 帝國媒體統制政策的延長 56 二、 殖民地出版統制的「遲緩」策略 58 三、 不完全的「國民公共領域」 60 第二節 動員/爭奪讀者大眾:殖民地「國民大眾」的三種面貌 63 一、 以地理空間為界的「島民大眾」 65 二、 跨年齡與性別壁壘的「消費大眾」 68 三、 偏離完整「國民」的「本島人大眾」 71 第三節 雜誌出版界:「國民大眾」的自主性與「不完整國民」的強制性 73 一、 官廳雜誌的「綜合雜誌化」:以「民意」翼贊統治 73 二、 官廳雜誌的語言分層:「國民」的分裂 76 三、 民間的「雜誌ブーム」:掌握大眾情感的「下士官」 78 四、 文藝雜誌統合案:「世論」而興、「輿論」而廢 82 第四章 出版業初登場即戰場:「島民公共領域」的變型 87 第一節 書籍出版界與出版會:「島民大眾」的自立 87 一、 島內出版業者的崛起:脫離內地的自立型市場 87 二、 臺灣出版會的成立:脫離內地的自立型統制 91 三、 臺灣出版會的人員組成:缺乏「國民」自主性的自立型統制 93 第二節 出版業者的企劃戰:動員/爭奪「島民大眾」 97 一、 消費大眾的教化之爭:「皇民文庫」與「臺灣文庫」 98 二、 「有讀者」的大眾文學:日譯中國古典小說的多版競爭 105 三、 純文學的生意:「臺灣文學叢書」與「皇民叢書」、「文藝選書」 113 第三節 臺灣出版會的統制:「國民/島民公共領域」的重塑 122 一、 臺灣出版會-臺灣洋紙配給株式會社:島內自足的出版用紙配給系統 123 二、 臺灣出版會-日配臺灣支店:島嶼中心的出版物配給系統 126 三、 臺灣出版會審查委員會:塑造「新島民」的出版企劃審查系統 129 第五章 結論 135 參考文獻 143 附錄 附錄一 印刷及製本工業產值、移輸入書籍雜誌貨物價值與臺灣書籍雜誌商組合成員數(1922-1940) 155 附錄二 日本各地書籍、雜誌販售金額與冊數占比(含外地與佔領地) 157 附錄三 臺灣出版會會員名單與出版品列舉 160 附錄四 臺灣出版會幹部名單 177 附錄五 臺灣出版會審查委員名單 179 附錄六 1940年代文庫類出版企劃一覽 181 附錄七 1940年代大眾文學類出版企劃一覽 185 附錄八 1940年代純文學類出版企劃一覽 188 附錄九 1940年代學術類出版企劃一覽 190 附錄十 1940年代時局與實用類出版企劃一覽 19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殖民地臺灣出版業的誕生:思想戰與「國民/島民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 zh_TW |
dc.title | The Birth of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olonial Taiwan: Total War and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Islander Public Spher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翠蓮(Tsui-Lien Chen),陳培豐(Pei-Feng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出版市場,思想戰,臺灣出版會,出版新體制,公共領域,媒體動員,大眾爭奪,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ublishing market,total war,Taiwan Publishing Association,public sphere,media mobilization,mass mobiliz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95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293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8-1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11082020133521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8.2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