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33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徐聖心
dc.contributor.authorKeng-Yen Yo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楊景彥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12:36:46Z-
dc.date.available2016-08-24
dc.date.copyright2016-08-24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07-30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書目
一、專書
(1)古籍
大衛·休謨著,石碧球譯《人性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方以智《藥地炮莊》(北京:華夏,2011)。
王夫之《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
朱文熊《莊子新義》(上海:華東師範,2011)。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1983)。
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
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林雲銘《莊子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
宣穎《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7)。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陸樹芝《莊子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7。
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一冊•論語》(北京:中華書局,1954)。
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一冊•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4)。
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二冊•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54)。
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四冊•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54)。
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五冊•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54)。
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第七冊•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1954),頁117-118。
褚伯秀《莊子義海纂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4)。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1996)。
鐘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近人著作
王力《王力古代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叔岷《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
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
朱任飛《《莊子》神話的破譯與解析》(東北:東北師範大學,1999)。
朱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新三十二卷第一期(2002年)。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苗栗縣三灣鄉:桂冠圖書,2000)。
林存光著《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4)。
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
威廉•詹姆斯,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文化,200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論篇·卷一:中國哲學中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
(台北:台灣學生,1986),頁363-36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2)。
陳全得《韓非子中有關孔子形象及兩家學說異同之比較》(第四十一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印行,1991)。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9)。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香港:中華書局,1991)。
張一兵〈誘惑:一個揭開後現代玄秘畫皮的通道——波德裡亞《論誘惑》的構境論解讀〉,收入張新木譯,﹝法﹞讓·波德裡亞《論誘惑》(南京:南京大學,2012)。
張宏生《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學精神》(高雄:麗文文化,1995)。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第2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40)。
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詮釋學Ⅰ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楊儒賓〈道家之前的莊子〉《東華學報》,第20期,2014年12月。
楊儒賓〈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新41卷第4期,(2011年12月)。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
愛蓮心著,周炽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8)。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台北:臺大,2013)。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9)。
錢穆《論語新解》(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2003)。
錢穆《晚學盲言》(台北:聯經出版,1998)。
錢穆《雙溪獨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頁103。
簡良如《論人之存有:先秦·儒學·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4)。
讓·波德裡亞著,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鳳凰,2012)。
二、學位論文
林明照《先秦道家禮樂思想研究》,台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5。
高君和《論《莊子》人物系譜》,台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4。
劉芷瑋《型變與思辨——《莊子》中的儒者形象分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三、單篇論文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化》,廿三卷第九期,1996年。
江淑惠〈論「聖」與「聽」暨「玦」與「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8期,2010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冊十二》。
狐安南〈《莊子》中的經驗形態:感應與反映〉,收入於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
林明照〈觀看、反思與專凝——《莊子》哲學中的觀視性〉,《漢學研究》,第30
卷第3期,2012。
祝平次〈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主體的觀念差異〉,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
高君和〈論《莊》書中有關「身體障礙者」之論述〉《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九期,2008年。
秦家懿,〈「聖」在中國思想史內的多重異義〉,《清華學報》新 17 卷第 1、2 期
合刊,1985 年 。
夏長樸〈堯舜其猶病諸——論孔孟的聖人論〉《台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
陳麗桂〈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第卅八卷第十一期,2011年。
張亨〈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清華大學,新42卷第4期,2012。
楊儒賓〈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
2卷第二期(總4期))。
楊儒賓〈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論文集》,2001。
黎惟東〈從「保形存神」詮釋莊子的人生哲學〉《鵝湖學志》,第五十三期,2014
年。
賴錫三〈《莊子》的夢寓書寫與身心修養:魂交、無夢、夢中夢、蝶夢、寫夢〉《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第一期(總第十九期)。
賴錫三〈《莊》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七期,2012年。
劉振維〈論老莊對「禮」的認知與評價〉《華梵人文學報》,第十三期,2010年。
劉滄龍〈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第4卷第2期,2014年。
顏炳惠〈兩種「體」現〉,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335-
dc.description.abstract《莊子》中孔子形象之定位究竟為何?歷來不乏討論,從詆毀醜化、文學莊化、儒門莊學、儒道融合等種種角度皆可言之,然這是否足以成為蓋棺定論?本論文站在各種前人見解之下企圖提出另一個觀點,此即把孔子完全納入莊學系統以進行無差別論述,以此,《莊子》與孔將不再是二,而是一。
但是,這並不表示將孔子的歷史形象排除,反之,論文將首先著眼於《莊子》是如何用運用歷史形象中的孔子,此即博學、教學、傳達的孔子歷史形象之運用。以此角度出發,論文嘗試將此孔子形象放在知、禮、命三者的莊學命題來討論,如此既能不忽略孔子之歷史形象,也不忽略孔子在莊學系統的融合。
使《莊子》中之孔子不被中國歷史上孔子的巨大權威影響,是本論文最大的努力之處。本文冀望還原《莊子》的孔子。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What exactly is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Chuang Tzu ?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cussions throughout history, from defamation, Chuang-class literature, Chuang school of Confucian, to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 and Taoism and so on. Nevertheless, can all these be 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issue? The study, based on various views of predecessors, attempts to raise another viewpoint, namely, completely classify Confucius to the system of Chuang school so as to carry out indiscriminate statements. Here, Chuang Tzu and Confucius will become an integrate one rather than separate two parts.
However, this doesn’t mean that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fucius would be eliminated. On the contrary, the study firstly focused on how Chuang Tzu employs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fucius, that is, an erudite Confucius who teached and delivered his knowledge to others. From this aspect, the study tries to discuss the Confucian image together with propositions of Chuang school regarding to knowledge, etiquette and destiny. In this way, neither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onfucius nor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us with the system of Chuang school would be ignored.
In the study, the author exerts all energies to make Confucius in Chuang Tzu free from great authority and influences of Confucius in Chinese history. It is expected that Confucius in Chuang Tzu could be restored her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2:36:4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0121025-1.pdf: 2105678 bytes, checksum: 5a980c1ca2265bec467bc74690a024c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引論:《莊子》中孔子歷史形象定位 3
第一節 先秦諸子視野下孔子形象的共同性與演變 5
一、儒家一脈相傳的孔子形象 5
二、《墨子》與《韓非子》中的孔子形象 9
第二節 《莊子》對儒家一派歷史人物刻畫:以黃帝、堯為例 12
一、黃帝 14
二、堯 17
第二章 《莊子》中孔子「知」的形象 23
第一節、《莊子》中孔子與知的關係 23
第二節、《莊子》中孔子對「技藝」的看法 28
第三節、《莊子》中作為理解者的孔子形象 32
第四節、《莊子》中孔子博學「環中」形象 37
第五節、《莊子》中孔子之判斷與真理 45
第三章 《莊子》中孔子與禮 53
第一節、《莊子》中「禮」的定位 53
第二節、《莊子》中孔子的人倫關係 56
第三節、《莊子》中「踐形」與孔子 62
第四章 《莊子》中孔子命限:否定的意義 73
第一節、超越之命:子輿與子桑的死亡觀 74
第二節、《莊子》中孔子言「命」 78
第三節、《莊子》中孔子遇「窮」 84
第五章 結論 96
參考書目 9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莊子》與人文——以孔子形象為例zh_TW
dc.titleChuang Tzu and Humanity ---
Image Analysis of Confucius in Chuang Tzu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賴錫三,蔡振豐
dc.subject.keyword《莊子》,孔子,知,禮,命,博學,聖人,zh_TW
dc.subject.keywordChuang Tzu,Confucius,knowledge,etiquette,destiny,erudition,sage,en
dc.relation.page10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60153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6-07-3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