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0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宗儀 | |
dc.contributor.author | Jou-Yi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柔漪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5T17:50:5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9-03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5T17:50:52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9-03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文獻
Bordwell, D., and K. Thompson著。曾偉禎譯。2001。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六版。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Bordwell, D.著。李顯立、吳佳琪、游惠貞譯。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 Calhoun, C.著。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臺北:女書文化。 Jancovich, M.著。張雅萍譯。2001。第六章:銀幕理論。大眾電影研究,J. Hollow and M. Jancovich,頁159-91。臺北:遠流。 Martin, F.著。吳文薰譯。2005。臺灣 (跨) 國電影,或,一個臺灣T的勇闖天涯——論「藍色大門」。電影欣賞 122: 85-90。 Sedgwick, E. K.著。1998。金宜蓁、涂懿美譯。情感與酷兒操演。性�別研究 3-4: 90-108。 Turner, G.著。林文淇譯。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遠流。 王鈺婷。2006。性別越界與民俗禁忌:以《豔光四射歌舞團》為例。2005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封德屏主編,頁259-83。 何春蕤。2002。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臺灣社會研究 46: 1-43。 吳佩玹。2010。銘記與遺忘?——試論電影《刺青》。輔大中研所學刊 22: 141-59。 吳佳琪。2000。誰該讀大衛•鮑威爾?評《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電影欣賞 18 (3): 119-28。 呂政霖。2008。台灣小成本電影的生存之道——以《17歲的天空》、《盛夏光年》和《刺青》等三部同志題材電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祈麟。2004。朝著理想運動!專訪導演周美玲。破報 復刊318期。http://web.archive.org/web/20040816134952/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urrents/2004/07/16/318_04cur01/index.html (瀏覽日期:2014.3.15)。 李志薔。2004。電視電影•偶像劇/艷光四射歌舞團:一部電影的完成。臺北:遠足文化。 李亞梅。2007。我看《刺青》多豔麗-談台灣通俗電影的可能。台灣電影筆記,http://web.archive.org/web/20070701182259/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ntent.asp?ID=422 (擷取日期:2013.10.17)。 李顯立。1994。差異與觀影快感——談英美女性主義電影研究。電影欣賞 12 (4): 84-91。 周美玲。2004。一張黃色籤,一個泛黃的故事—《豔光四射歌舞團》緣起。台灣電影筆記,http://web.archive.org/web/20070423221614/http://movie.cca.gov.tw/cinema/applivation_01_01.asp?rowid=9 (擷取日期:2014.04.12)。 周美玲。2005。周美玲豔光電影絮語。2005年台灣電影年鑑,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2459_332 (擷取日期:2014.04.07)。 周美玲。2007。《刺青》電影書。臺北:尖端出版。 周美玲。2009。攜酒江湖無界限——周美玲。愛恨情仇紀錄片:臺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蔡崇隆等訪談,頁181-246。臺北:同喜文化。 林純德。2009。「科技、消費與同志政略」專題導論。文化研究月報 94,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Content.asp?Period=94&JC_ID=34 (截取日期:2010.07. 12)。 林純德。2010。同志消費政治與同志平權運動:同志遊行背後的運動路線之爭。連結性:兩岸三地性�別新局,何春蕤編,頁237-76。中壢:中央大學性�研究室。 紀孟均。2008。霓虹流光下的性別逾越�愉悅——《艷光四射歌舞團》中的跨性別扮裝美學與性別政治言說之探究。議藝份子 10: 139-55。 党永順。2006。從鮑威爾看《英雄》與《羅生門》的敘事結構。中外文學 34 (11): 71-101。 國家電影資料館。無日期。周美玲 Zero Chou。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669 (擷取日期:2012.06.09)。 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臺北:時報文化。 畢恆達。2004。身體語言大不同。空間就是性別,頁54-61。臺北:心靈工坊。 郭東益。2004。以製片角度談電影產製:從好萊塢製片人與美國商業電影談起。傳播與管理研究 4 (1): 85-112。 陳韋臻。2009。創造一個大寫的認同之後...-第七屆同志大遊行與第一屆Miss/Mr.中性定調選拔賽。破報 復刊585期,http://www.pots.com.tw/node/3710 (截取日期:2010.05.18)。 陳麗如。1999。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士賢。2003。台灣電影產業生存策略 2004 ~ 2006。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游婷敬。2010。映照台灣性別光譜的同志電影——從周美玲導演的作品談起。台灣女導演研究2000-2010:她•劇情片/談話錄,陳明珠、黃勻祺主編,頁106-28。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無作者 [座談逐字稿]。2002。身體與性別意識的書寫�情慾的角落。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 5: 74-89。 黃宗儀、李紀舍。2011。「近似家人,實非親故」:移工情感勞動與影像親密性的文化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82: 5-30。 葉月瑜。1999。臺灣新電影:本土主義的「他者」。中外文學 27 (8): 43-67。 嘟嘟、三木、范坡坡。2010。溫柔地吶喊——臺灣導演周美玲訪談。青年電影手冊 (第三輯),程青松主編,頁190-5。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臺灣電影網。2005。周美玲。http://www.taiwancinema.com/fp_12488_39 (擷取日期:2012.06.09)。 趙彥寧。1997。性、性意識及身體建構-形塑台灣女同性戀的身體美學。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何春蕤編著,頁101-24。臺北:元尊文化。 趙彥寧。2000。臺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38: 207-44。 趙庭輝。2008。謎樣的身分•認同的游移:《豔光四射歌舞團》扮裝皇后的男性易裝與性別操演。電影欣賞學刊 26 (3): 130-148。 劉人鵬、丁乃非。1998。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性/別研究 3/4: 109-55。 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 劉杏元、黃玉、趙淑員。2009。當性別遇見同志:女同志性取向認同發展相關理論探討。長庚科技學刊 10: 137-54。 劉亞蘭。2010。「做性感」以及後「做性感」:從《漂浪青春》與《花吃了那女孩》談T的身體美學。電影欣賞 28 (3): 34-7。 劉紀婷。2010。王家衛電影敘事分析:以《2046》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鄧芝珊、彭心筠。童楚楚譯。2010。觀看中的女孩——凝想周美玲《漂浪青春》中小女孩的婆主體性。台灣女導演研究2000-2010:她•劇情片/談話錄,陳明珠、黃勻祺主編,頁80-105。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鄭美里。1997。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 鄭惠雯。2005。咖啡電視廣告的形式與風格-以伯朗咖啡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家欣。1997。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藍祖蔚。2007。台灣人為何偏愛同志電影?藍藍的movie blog,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9180257 (截取日期:2009.08.13)。 顏甫珉。2009。同志=熱賣?實體、網路大搶同志商機。聯合報,2009年7月6日,C6版。 蘇淑冠。2004。愉悅/逾越的身體:從社會階級觀點來看西門T、婆的情慾實踐。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Bordwell, D. 2008. Poetics of Cinema.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ang, I. I-C. 2009. Mourning love: Queer performativ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Zero Chou’s Spider Lilies and Splendid Float.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35 (2): 277-307. Hall, S. 1981. Notes on Deconstructing “The Popular”. In People’s History and Socialist Theory, ed. R. Samuel, 227-39. London: Routledge.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0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電影作為當代社會重要的大眾娛樂文化商品,其內容不僅是對日常生活各種文化地景的想像與再現,當中更涉及各種意識型態相互競逐與協商。此外,電影所引起大眾迴響與相關效應,亦可能對社會產生實質的影響。伴隨臺灣同志運動日益蓬勃,近年來臺灣電影似乎出現一股同志題材風潮,同志題材電影和在地社會之複雜連結,值得進一步檢視探討。
回顧當前臺灣同志題材電影的相關研究可發現,對於電影文本的討論往往偏重於零星劇情、台詞及特定角色的性向與性別氣質,也就是僅聚焦於影片中的同志議題和性�別政治。此舉忽略了電影作為一影像媒體,故事的呈現鑲嵌於整部電影的敘事結構,且是由鏡頭取景、場面調度、音樂、剪輯等電影組成元素共同構成。是以,解讀與詮釋文本時需要回歸電影整體,並將電影的形式和風格納入分析,才較不至有見樹不見林的傾向。再者,個別電影的產製背景和導演個人的創作特色與意圖,對於電影文本的影響亦為值得注意的探討面向。 鑒於上述研究缺口,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上採用電影學者David Bordwell提出的敘述理論與電影詩學分析取徑,以臺灣具代表性之女同志導演周美玲的三部同志題材電影《豔光四射歌舞團》、《刺青》與《漂浪青春》為研究對象,進行電影形式分析,並由影像作為同志運動媒介的切入視角,檢視電影中的同志再現策略與影像政治,理解導演如何取材自在地,有策略地再現同志影像使同志現身於大眾前,以及背後涉及的意識形態協商和結構性因素限制。研究結果與既有之相關研究進行對話與補充,能有助於複雜化對於臺灣同志題材電影的理解。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Exploring contemporary Taiwan cinema, we find a number of LGBT films that echo the rise of LGBT mov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quire how narrative films as mainstream mass media could challenge the heteronormative paradigm and promote LGBT movement. The study takes Zero Chow, a Taiwanese lesbian director,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closely three works of her “rainbow series”: Splendid Float (2004), Spider Lilies (2007), and Drifting Flowers (2008). By using David Bordwell’s poetics of cinema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film narrative theory as analytical method, the research examines how Chow employs strategies of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 to question and/or negotiate with dominant gender ideologies and in so doing changes the ways audiences understand sexual minorit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rector’s intentions to contribute to Taiwan’s LGBT movement, box office concerns,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when making these well-meaning film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7:50:5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7228006-1.pdf: 1385241 bytes, checksum: 5e2ab759c1812719a99a7bc8f2abfcd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豔光四射歌舞團》:性別越界的俗艷與淒美 15 第一節 扮裝皇后歌舞表演:揉雜在地歌舞文化與同志文化 18 第二節 看見男同志情慾互動 20 第三節 顯現並問題化主流性別形象規範 24 第四節 看見扮裝主體 28 第五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刺青》:商業取向下的偶像化女同志 37 第一節 電影敘事策略 38 第二節 同志再現政治 48 第三節 小結 57 第四章 《漂浪青春》:(女) 同志生命史的自我書寫 59 第一節 竹篙:走出認同疑惑 61 第二節 妹狗:看見婆主體性 66 第三節 水蓮:召喚「同志」情誼與同志社群連結 73 第四節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 79 第一節 溫柔地述說:周美玲的影像運動策略 79 第二節 銀幕之外:電影外延的社會空間 82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限制 89 參考文獻 9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電影作為同志運動媒介之策略與侷限:論周美玲的彩虹三部曲 | zh_TW |
dc.title | Challenge in Creating LGBT Films as Consciousness-raising Art: On Zero Chou's Rainbow Seri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君琦,吳佳琪 | |
dc.subject.keyword | 臺灣同志電影, 電影詩學, 周美玲, 同志運動, 再現政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iwan LGBT films, poetics of cinema, Zero Chow, LGBT movement,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94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理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 1.35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