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70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康韻梅(Yu-Me K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in-Yuan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品元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1:43:0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6-08-30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8-30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8-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傳統古籍
(春秋)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春秋)老子,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78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秦始皇本紀》(台北:唐山出版社,2009年)。 (漢)安世高譯:《佛說十八泥犁經》,收入《佛藏》第二十五冊(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台北:藝文出版社,1996年)。 (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頻伽大藏經》冊三十一(北京:九州圖書,1998年)。 (晉)法立共法炬譯:《大樓炭經》卷三〈龍鳥品〉,收於佛教書局編:《佛教大藏經•阿含部》(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年)。 (晉)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齊)魏收:《魏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僧佑撰:《出三藏記集》收入《佛藏》第五十冊(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梁)曇無讖漢譯:《悲華經》(台北:台北如意堂,1990年)。 (隋)闇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卷五〈諸龍金翅鳥品〉,收於佛教書局編:《佛教大藏經•阿含部》(台北:佛教出版社,1978年) (唐)王希明撰:《唐步天歌》,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從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唐)李朝威:《柳毅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加州:法界佛教總會,2003年)。 (唐)慧立、彥琮:《大慈恩三藏法師傳》卷五(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 (唐)慧能撰,張火慶導讀:《六祖壇經》(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唐)盧弘正:〈興唐寺毗沙門天王記〉收入宋•李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8年)。 (宋)不著撰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四十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卷五十(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 (宋)張君房輯:《雲笈七籤》(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謝守灝:《混元聖紀》,收入《正統道藏》第三第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宋)釋普濟輯:《五燈會元》,收入《日本五山版漢籍善本集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元)托克托撰:《宋史》,收入倪其心主編:《二十四史全譯》第六十冊(上海:漢語大辭典,2004年) (明)王士性:《廣志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陽明著,吳光等編校:《傳習錄下》,收入《王陽明全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吳承恩著,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李卓吾批評本西遊記校注》(台北:里仁出版社,2008年)。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凌濛初撰,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 (明)盛于斯:《休庵影語》,收入《西遊記研究資料》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明)華陽洞天主人校:《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馮夢龍:《廣笑府》(上海:中央書局,1935年) (明)謝肇淛撰:《五雜俎》(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衞哲治等纂修、(淸)陳琦等重刊:《江蘇省淮安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丁晏《石亭記事續篇》,收錄於劉蔭柏:《西遊記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吳玉搢纂、丁壽徵,李錫恩批校:《山陽志遺》四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清)阮葵生纂:《茶餘客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周亮工:《書影》,《明清筆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紀昀著,吳波等輯校:《閱微草堂筆記:會校會注會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清)康熙四十五年敕編:《全唐詩》(台北:復興出版社,196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黃太鴻、汪象旭:《西遊證道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錢大昕:〈跋長春真人西遊記〉,收入王國維:《長春真人西遊記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未詳):《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二十九(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未詳)《正統道藏•洞玄部》(台北:漢珍數位圖書公司,2011年)。 (未詳)《法華經》(東京:大藏書局,1988年)。 (未詳)《俱舍論》(臺北:新文豐,1975年)。 (未詳)張鈺、戚炳元等募資重鐫:《玉歷至寶鈔》,收入《三洞拾遺》第六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二、近人著作 1、專書著作 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王利器:《歷代笑話集》(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王國光:《西遊記別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 任培育:《明代民間信仰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吳雙翼:《說西遊記》(香港:上海書局,1975年)。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宋克夫:《宋明理學與明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年)。 李玉平:《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北京:商務出版社,2014年)。 李申:《道教洞天福地》(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李安綱:《苦海與極樂──《西遊記》奧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李時人:《西遊記考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 李曉實:《人間秘境:中國道教的洞天福地》(青島:青島出版社,2007年)。 李豐楙:《仙境與游歷︰神仙世界的想象》(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周芬伶:《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 竺洪波,《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 胡適:《西遊記考證》,《胡適作品集》第十冊(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適:《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3月)。 苑利:《龍王信仰探秘》(台北:東大出版社,2003年)。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唐大潮:《明清之際三教合一的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 馬書田:《中國諸神大觀》(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馬書田:《華夏諸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張曉虹:《洞天福地:道教與道觀》(長春:長春出版社,2008年)。 張錦池:《西遊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1997)。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五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曹炳建:《《西遊記》版本源流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陳文新、閻東平:《佛門俗影:西遊記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俊宏:《西遊記主題接受史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陶東風,徐莉萍:《死亡.情愛.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11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董國柱:《佛教十三經今譯•妙法蓮華經》下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東大出版社,2003 年)。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勇強:《奇特的精神漫游──西遊記新說》(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劉敏:《天道與人心──道教文化與中國小說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劉蔭柏:《劉蔭柏說西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潘壽康:《話本與小說》(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3年)。 蔡鐵鷹:《西遊記的誕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台北:中華大道文化,2001年)。 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魯迅著、增田涉譯:《支那小說史》(東京市 : Дユя⑦社,1935年),頁3。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賴傳鑑:《佛像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79年)。 薩孟武:《西遊記與古代政治》(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學生書局,2003)。 2、期刊與專書論文 卞良君、馮存禮:〈明清小說中的群體意識〉,《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二期。 方瑜:〈論西遊記──智慧的喜劇〉,《中外文學》,1977年6卷5期、6卷7期。 王映予:〈神魔小說《西游記》中的冥界考略〉,蘭州:《圖書與情報》,2013年5期。 王燕萍:〈試論《西遊記》的主題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1期。 田兆元:〈龍王的文化屬性與龍宮取寶的故事研究〉《民間文化論壇》,2013年。 田同旭:〈《西遊記》是部情理小說──《西遊記》主題新論〉,《山西大學學報》,1994年2期。 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5年九月。 朱式平:〈試論《西遊記》的思想政治傾向〉,《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6期。 朱彤:〈論孫悟空〉,《安徽師大學報》,1978年第1期。 朱德慈:〈《西遊記》三種版本的新檢討〉《西遊記研究》第一輯(南京:江蘇淮安西遊記研究會,1986年)。 江玉祥:〈中國地獄“十王”信仰的起源〉,載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年)。 吳聖昔,〈《西遊記》遊戲筆墨的藝術結晶〉,《貴州文史叢刊》,1988年。 吳達芸:〈天地不全──《西遊記》主題試探〉,《中外文學》, 1982年10卷11期。 吳靜波:〈試析西遊記中蘊含的解構思想〉,《江西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6月。 李安綱:〈吳承恩不是《西遊記》小說的作者〉,《山西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李希凡:〈漫談《西遊記》的主題和孫悟空的形象〉,《人民文學》(1959年7月)。 李辰冬:〈西遊記的人物分析〉收入《流暢半月刊》,1953年六卷十期。 李辰冬:〈西遊記的價值〉,收於《文學欣賞新途徑》(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 李時人:〈吳本、楊本、朱本《西遊記》關係考辨〉,《西遊記研究》第一輯(南京:江蘇淮安西遊記研究會,1986年)。 杜貴晨:〈西遊記的「倚數」意圖及其與邵雍之學的關係──西遊記數理批評之一〉,收入《東岳論叢》第24卷,2003年9月第五期。 杜德橋:〈《西遊記》祖本考的再商榷〉,《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台灣香港論文選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沈伯俊:〈西遊記作者補論〉,《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4期。 貝逸文:〈論普陀山南海觀音之形成〉,《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 邢治平、曹炳建:〈《西遊記》祖本新探〉,《西遊記論文選》(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林茂賢:〈臺灣的牽亡歌陣〉,收入《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 金克木:〈論《梨俱吠陀》閻摩和閻蜜的對話詩〉,《印度文學研究集刊》第一輯,1984年8月。 金紫千:〈也談《西遊記》的主題〉,《文史哲》,1984年2期。 姜云:〈《西遊記》:一部以象徵主義為主要特色的作品〉,《文學遺產》,1986年6期。 胡光舟:〈對《西遊記》主題思想的再認識〉,《江漢論壇》,1980年1期。 胡適:〈跋《四遊記》本的《西遊記傳》〉,《胡適文集•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夏志清:〈西遊記研究〉,《現代文學》37期,1971年。 康韻梅:〈從文本演繹歷程論《西遊記》文學經典意義之形成〉,收入鄭毓瑜編:《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台北:學生書局發行,2011)。 張天翼:〈西遊記札記〉,原刊於《人民文學》,後收錄於《西遊記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張錦池:〈宗教光環下的塵俗治平求索──論世本《西遊記》的文化特徵〉,收錄於《文學評論》,1996年第六期。 張錦池:〈論孫悟空形象的演化與《西遊記》的主題〉,《學術交流》,1987年5期。 張靜二:〈論《西遊記》的結構與主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0年13卷3期。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收錄於《新小說》第一號(1902年11月)。 章培恆:〈百回本《西遊記》是否為吳承恩所作〉,收錄於《社會科學戰線》(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83年第4期)。 陳君謀:〈百回本《西遊記》作者臆斷〉,《蘇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陳君謀:〈百回本《西遊記》的前驅──評朱鼎臣《西遊釋厄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陳新:〈《西遊記》版本源流的一個假設〉,《西遊記研究──首屆《西遊記》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陳新:〈整理後記〉,《唐三藏西遊釋厄傳•西遊記傳》合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陳澉:〈吳承恩的「荊府紀善之補」和《西遊記》的寫作刊刻〉,《西遊記研究──首屆《西遊記》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陳澉:〈論《西遊記》中神佛與妖魔的對立〉《文史哲》,1981年。 傅述先:〈西遊記中五聖的關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九卷五期,1976年。 黃永年:〈西遊記前言〉,見於《西遊記》(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版)。 黃肅秋:〈論西遊記的第九回問題〉,《西遊記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黃霖:〈關於《西遊記》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復旦學報》1998年第2期。 楊昌年:〈西遊記的時代背景與意識指向〉,《歷史月刊》,1996年八月。 葛曉音:〈國學研究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以古典文學研究為中心〉,《中州學刊》2007年第1期。 趙明政:〈也談《西遊記》中神佛與妖魔的關係〉《文史哲》,1982年。 趙雨:〈《西遊記》與明代民間宗教宇宙的法則〉,《文史博覽》,2012年。 劉勇強:〈《西遊記》:奇特的精神漫游〉,《文史知識》,1991年4期。 劉遠達:〈試論《西遊記》的思想傾向〉,《思想戰線》,1981年1期。 劉懷玉:〈吳承恩作《西遊記》二證〉,收錄於《東北師大學報》,1987年第1期。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0。 劉瓊云:〈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0年。 諸葛志:〈《西遊記》的主題思想新論〉,《浙江師大學報》,1991年2期。 鄭振鐸:〈《西遊記》的演化〉,《中國文學研究•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蕭登福:〈敦煌寫卷佛說十王經之探討——兼談佛、道兩教地獄十殿閻王及獄中諸神〉,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學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8年)。 魏淑珠:〈從「胡鬧小兒」的角度看孫悟空〉,《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四期,1986年9月。 羅東升:〈試論《西遊記》的思想傾向〉,《遼寧師院學報》,1979年1期。 羅龍治:〈《西遊記》的寓言和戲謔特質〉,《書評書目》,1977年52期。 蘇興:〈《西遊記》的玉皇大帝、如來佛、太上老君探考〉《東北師大學報》,1988年。 鐘嬰:〈論《西遊記》與宗教的關係〉,收入梅新林、崔小敬主編:《20世紀西遊記研究》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書店,1935年)。 3、學位論文 康涵喻:《西遊記中神魔世界的人情之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4年。 葉俊谷:《兒童神的敘事 : 以孫悟空與李哪吒為主的考察》政治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蔡佩芬:《西遊記中龍王世界的探究》,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賴秀蘭:《人神佛妖一世界-—《西遊記》之人物形象探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三、外文及翻譯著作 Glen Dudbridge,'The hundred-chapter Hsi-yu chi and its early versions,' Asia Major, N.S. vol. 14, no. 2 (1969) Anthony Yu,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the Problem of Chapter Nine in the Hsi-Yu Chi,' Journal of AsianStudies vol. 34, no. 2 (Feb. 1975) Whalen Lai, 'From Protean Ape to Handsome Saint: The Monkey King,' Asian FolkloreStudies, vol. 53, no. 1 (1994) Liu, Chiung-yun Evelyn (2008). Scriptures and Bodies: Jest and Meaning in the Religious Journeys in Xiyouji.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Hansen, Valerie. 1990.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an, Kenneth. 1993. 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 T. Hsia,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1996) Anthony Yu, Introduction to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Vol1.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日)小南一郎:《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加)琳達•哈琴著,李楊、李鋒譯:《後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逢真譯:〈作者是什麼〉,王逢振等編:《最新西方文論選》(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法)昂利•柏格森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英)瑪格麗特•A•羅斯著,王海萌譯:《戲仿:古代、現代與後現代》(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德)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德)席勒著,徐恒醇譯:《美育書簡》(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年)。 (德)康德著,宗白華、韋卓民譯:《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70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從《西遊記》對各種宗教元素的運用情況出發,考察小說組建、調動這些宗教元素的情況。意在指出既往的宗教詮釋所忽略的文本徵候,進而質疑這類詮釋之合法性,並剖析小說運用這些元素的手法,其根源於何種思維模式,而這樣的手法又展現出何種藝術價值。
本文首先就小說使用宗教素材的情況進行分析,從宇宙觀、秩序觀、神譜觀三個面向切入,檢視實際的文本情節後會發現,小說的宗教素材組構,其實是一種拼貼式的手法。不同的宗教元素同時並存,這樣的拼貼其實存在著種種矛盾、扞格之處,但小說作者並未細究這些問題,而是讓它們相安無事地同時共存。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小說所秉持的宗教觀並不嚴謹,其背後是否有一套宗教論述有待闡明,也教人懷疑。這樣的宗教拼貼,展現出的其實是強烈的民間宗教色彩,如多神崇拜、兼收各教教義,而且蘊含著強烈的世俗性與功利性。 接著,本文考察這些宗教元素在小說敘事中發揮的作用,換句話說,小說如何轉化這些宗教元素的意涵,將之作為小說敘事的一部分。本文從「戲仿」的角度考察《西遊記》內大量充斥的遊戲、諷刺、顛覆之現象,分成「天人關係」、「宗教神明」、「宗教修行」的戲仿三部分逐一考察。「天人關係的戲仿」聚焦在前七回孫悟空對「天」的反抗,包括了自然天的自然規律與神格天的神明體系。作者把普世的願望與渴望自由的心理寄託在孫悟空一角,讓他打破種種規範,凸顯出神明體制的荒謬。然而,作者雖然藉由悟空戲仿了既有的天人關係,卻非抱持全然的肯定。這種曖昧的態度是戲仿的特性之一,在「宗教神明的戲仿」也體現此點。小說一方面暴露了神佛在莊嚴寶像之外的種種缺陷,卻未全盤否定,而是保持著一種既批判又依賴的關係,此點正是「戲仿」最顯著的特性。最後,「宗教修行的戲仿」檢視小說把玄奘取經的故事進行轉化,淡化原本宣教的意圖,將之變為妙趣橫生的遊戲。 透過上述的分析,本文勾連了《西遊記》宗教拼貼與戲仿書寫的關係。由於小說拼貼三教且態度曖昧,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多元解讀。然而本文並不特尊任一宗教觀點,而是回到文本內部,觀察小說如何調動、書寫這些宗教元素,並以「戲仿」的角度,剖析這些宗教元素在小說語境下所產生的新意。透過這樣的努力,本文試圖涵蓋小說整體的面向,建立符合文本實情的詮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analyzing the use of religious elements in Journey to the West, attempting to point out the symptom ignored by former religious interpreters. Then I will investigate how the fiction manages these religious elements, where the thinking derives from and what’s the value of this technique.
My thesis starts from the formation of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fiction. I analyze it through three aspects, the frame of universe, order and theogony. Then I conclude the formation is a “pastiche” technique. The author puts different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same frame regardless of contradictions. It seems that the fiction doesn’t adhere to any strict religious view and whether it conveys a religious narration is also in doubt. In fact, the religious pastiche shows strong characters of folk religion, such as polytheism, multiple creeds, secularity and utilitarian. Then I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these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fiction and how the context modifies the meanings of these elements. Journey to the West is full of play, satire and subversion. I analyze these symptoms through the aspect of “parody.” I divide it into three parts: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en, religious deities, and religious practice. “The Parody of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en” focuses on Wu-Kong’s rebellion in the opening seven chapters. The author places universal wishes and aspiration for freedom on Wu-Kong, letting Wu-Kong breaks out nature law and deities’ ruling. However, the author doesn’t totally consent Wu-Kong’s behavior. The ambiguous attitude also shows in “The Parody of Religious Deities”. While the fiction reveals deities’ flaws, it doesn’t mean to topple the whole system. The fiction remains a critical but dependent relation to the original objects, which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parody. “The Parody of Religious Practice” studies the conversion of Xuan-Zang’s pilgrimage. The fiction diminishes the original religious teaching and converts it into a fantasy play. Through the above-mentioned analysis, my thesis connects Journey to the West’s religious pastiche and parody writing. Because the religious pastiche holds an ambiguous attitude toward three religions, it leads to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My thesis doesn’t stick to any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but goes back to the original text and observes how the fiction uses these religious elements. The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parody, I analyze the new meanings created by the fiction’s new context. In this way, my thesis tries to cover the whol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fiction and makes the interpret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tex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1:43:0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1121003-1.pdf: 3713787 bytes, checksum: c99c2fffd30401824adf9af76e1fad5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文獻回顧 13 (一)版本研究 14 (二)作者身份 18 (三)主題研究 21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28 第二章、宗教素材的拼貼:宇宙、秩序、神譜的混合 36 一、雜揉的宗教宇宙觀 38 (一)天界 38 (二)人間 39 (三)地府 45 二、並陳的宗教秩序觀 48 (一)易數 48 (二)宿命 50 (三)五行 53 三、混雜的宗教神譜觀 55 (一)道教的神明譜系 56 (二)佛教的神明譜系 60 (三)佛、道混淆的神譜 63 四、小結 66 第三章、天人關係的戲仿:不諳常規的齊天大聖 71 一、長生的企慕:生死規則的跳脫與修改 73 (一)身體的側重:修心與修身的失衡 74 (二)死期的勾銷:規則改寫與權力翻轉 80 二、群我的磨擦:心猿與天庭的衝突 82 (一)身分的躐等:自我標榜與索取認同 83 (二)作亂的他者:反叛與鎮壓的趣味化 90 三、小結 99 第四章、宗教神明的戲仿:神佛形象的世俗化 103 一、道教神明的改造 105 (一)玉皇大帝 105 (二)太上老君 108 (三)天兵天將 112 二、佛教神明的改造 115 (一)如來佛祖 115 (二)觀音菩薩 119 (三)地府諸神 122 三、神魔關係的改造 125 四、小結 128 第五章、宗教修行的戲仿:取經歷程的意義更動 132 一、取經的構設與護佑 134 二、成員的性格與態度 139 三、劫難的解圍與遊戲 151 四、小結 163 第六章、結論 166 一、研究成果 166 二、研究意義及展望 171 參考文獻 174 一、傳統古籍 174 二、近人著作 176 1、專書著作 176 2、期刊與專書論文 178 3、學位論文 180 三、外文及翻譯著作 18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西遊記》宗教元素的拼貼與戲仿 | zh_TW |
dc.title | Pastiche and Parody of Religious Elements in Journey to the Wes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高桂惠(Kuei-Hui Kao),劉瓊云(Chiung-Yun Liu) | |
dc.subject.keyword | 《西遊記》,戲仿,拼貼,民間信仰,遊戲,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ourney to the West,Parody,Pastiche,Folk Religion,Play, | en |
dc.relation.page | 181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228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8-1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6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