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26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沈冠伶(Kuan-Ling S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a-Ling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佳伶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1:21:2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8-24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8-24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畫與字母順序排列) (一)書籍 1.李太正(2016),《家事事件法之理論與實務》,三版,台北:元照。 2.林秀雄(2013),《親屬法講義》,三版,台北:自刊。 3.林明鏘(2014),《行政法講義》,台北:新學林。 4.林洲富(2009),《實用非訟事件法》,六版,台北:五南。 5.邱聯恭(2015),《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2015年筆記版,台北:自刊。 6.邱聯恭(2015),《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二)》,2015年筆記版,台北:自刊。 7.邱聯恭(2015),《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15年筆記版,台北:自刊。 8.姜世明(2013),《非訟事件法新論》,二版,台北:新學林。 9.姜世明(2013),《家事事件法論》,二版,台北:元照。 10.高鳳仙(2019),《親屬法──理論與實務》,十九版,台北:五南。 11.許士宦(2016),《民事訴訟法(上)》,台北:新學林。 12.許士宦(2017),《民事訴訟法(下)》,增訂一版,台北:新學林。 13.許士宦(2020),《家事事件法》,台北:新學林。 14.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2018),《民法親屬新論》,十四版,台北:三民。 15.陳榮宗、林慶苗(2005),《民事訴訟法(中)》,台北:三民。 16.駱永家(1999),《民事訴訟法I》,修訂九版,台北:自刊。 17.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2010),《親屬法》,2010年9月最新修訂版,台北:自刊。 18.Dieter Schwab(著),王葆蒔(譯)(2010),《德國家庭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1996),《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二)專書論文 1.呂太郎(2010),〈離婚事件附帶請求扶養費之若干實務問題〉,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七)》,台北:自刊。 2.沈冠伶(2012),〈新世紀民事程序法制之程序正義與權利救濟〉,《程序保障與當事人》,台北:元照。 3.沈冠伶(2015),〈家事程序法制之新變革及程序原則〉,《家事程序之新變革》,台北:元照。 4.沈冠伶(2015),〈家事事件之類型及統合處理〉,《家事程序之新變革》,台北:元照。 5.沈冠伶(2015),〈家事事件之定性及與民事事件之合併〉,《家事程序之新變革》,台北:元照。 6.沈冠伶(2015),〈家事非訟程序之關係人〉,《家事程序之新變革》,台北:元照。 7.沈冠伶(2015),〈家事非訟裁定之效力〉,《家事程序之新變革》,台北:元照。 8.沈冠伶(2015),〈終止收養事件之審判──非訟化審理及程序法理交錯適用〉,《家事程序之新變革》,台北:元照。 9.沈冠伶(2015),〈家事事件法施行後之實務裁判回顧與展望〉,《家事程序之新變革》,台北:元照。 10.林秀雄(2002),〈論夫妻之扶養〉,黃宗樂敎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家族法學篇》,台北:學林。 11.邱聯恭(2000),〈程序保障論之新開展──評析其在我國之獨特性〉,《程序選擇權論》,台北:自刊。 12.邱聯恭(2002),〈訴訟法理與非訟法理之交錯適用──從民事事件之非訟化審理及訴訟化審理論程序保障之機能〉,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台北:自刊。 13.邱聯恭(2006),〈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之新容貌及機能演變──著重於評析其如何受最近立法走向所影響及相關理論背景〉,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九)》,台北:自刊。 14.姜世明(2016),〈扶養費請求額度聲明之拘束性〉,《家事事件法理與實踐之虛與實》,台北:新學林。 15.許士宦(2006),〈家事事件之合併〉,《審判對象與適時審判》,台北:新學林。 16.許士宦(2019),〈家事審判之請求〉,《家事事件法論》,台北:新學林。 17.許士宦(2019),〈家事審判之事證蒐集原則〉,《家事事件法論》,台北:新學林。 18.許士宦(2019),〈家事事件合併之新進展〉,《家事事件法論》,台北:新學林。 19.許士宦(2019),〈家事非訟之程序保障〉,《家事事件法論》,台北:新學林。 20.許士宦(2019),〈家事訴訟事件之非訟化審理〉,《家事事件法論》,台北:新學林。 21.陳鵬光(2011),〈論損害額之酌定──併以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831號判決為檢討之案例〉,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八)》,台北:元照。 (三)期刊論文 1.王鵬翔(2005),〈論涵攝的邏輯結構──兼評Larenz的類型理論〉,《成大法學》,9期。 2.呂太郎(2013),〈家事事件法若干解釋上問題〉,《台灣法學雜誌》,221期。 3.吳明軒(2012),〈試論家事事件法之得失(上)〉,《月旦法學雜誌》,205期。 4.吳明軒(2013),〈家事訴訟程序值得檢討之事項〉,《月旦法學雜誌》,219期。 5.林秀雄(2002),〈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之請求〉,《萬國法律》,126期。 6.沈冠伶(2003),〈未成年子女扶養請求事件之程序法上問題──基於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保護及統合解決紛爭之觀點〉,《政大法學評論》,73期。 7.沈冠伶(2003),〈第三審之飛躍上訴與許可上訴(上)〉,《司法周刊》,1148期。 8.沈冠伶(2006),〈家事非訟事件之程序保障──基於紛爭類型審理論及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觀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5卷4期。 9.沈冠伶(2016),〈扶養請求事件之審判(上)〉,《月旦法學教室》,166期。 10.沈冠伶(2016),〈扶養請求事件之審判(下)〉,《月旦法學教室》,167期。 11.邱聯恭(1987),〈程序保障之機能──基於民事事件類型審理必要論及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肯定論之觀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7卷1期。 12.邱聯恭(2012),〈「程序主體」概念相對化理論之形成及今後(上)──基於民事訴訟法修正意旨及其前導法理之闡釋〉,《月旦法學雜誌》,200期。 13.邱聯恭(2012),〈家事事件法之解釋、適用應依循之基本方針與審理原則〉,《月旦法學雜誌》,209期。 14.姜世明(2007),〈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台灣法學雜誌》,98期。 15.姜世明(2008),〈非訟程序中之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台抗字第四二號民事裁定〉,《台灣法學雜誌》,113期。 16.姜世明(2013),〈家事非訟程序〉,《月旦法學雜誌》,212期。 17.姜世明(2013),〈評三則關於家事事件法之高院101年座談會研究意見〉,《台灣法學雜誌》,227期。 18.姜世明(2015),〈家事事件法之法理協調性疑難〉,《軍法專刊》,61卷6期。 19.許士宦(2004),〈離婚訴訟上附帶請求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及反訴請求分配夫妻剩餘財產──最高法院九一年度臺上字第二五五四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9期。 20.許士宦(2005),〈非訟事件法修正後程序保障之新課題──以擔保物拍賣及本票執行事件之非訟化審理與訴訟化審理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25期。 21.許士宦(2007),〈法律關係之曉諭義務──最高法院有關決議、裁判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8期。 22.許士宦(2010),〈損害數額之酌定〉,《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39卷1期。 23.許士宦(2014),〈變更判決之訴〉,《月旦法學雜誌》,228期。 24.許士宦(2020),〈家事事件法實務運用〉,《月旦法學雜誌》,298期。 25.陳惠馨(2012),〈家事事件法的立法與內容──一個比較法觀點〉,《月旦法學雜誌》,210期。 26.陳榮宗(1980),〈法院依法所為裁定之既判力〉,《法學叢刊》,25卷1期。 27.黃國昌(2010),〈上訴審概說〉,《月旦法學教室》,91期。 28.楊熾光(2013),〈家事事件法簡介(上)──並以扶養費事件看家事事件程序與實質之演進〉,《台灣法學雜誌》,224期。 29.劉初枝(1984),〈論非訟程序之原則──以西德非訟事件法為例〉,《輔仁法學》,34期。 30.劉明生(2014),〈家事訴訟事件與家事非訟事件之區分──從家事事件程序基本原則之觀點考察〉,《月旦法學雜誌》,227期。 31.劉明生(2017),〈扶養費請求金額之聲明拘束性〉,《月旦法學教室》,175期。 32.劉明生(2018),〈扶養事件事實與證據提出之基本原則〉,《月旦法學教室》,188期。 33.魏大喨(2001),〈論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用之附帶請求──兼論非訟事件法第七十一條之六命給付扶養費〉,《月旦法學雜誌》,68期。 34.魏大喨(2003),〈附帶請求給付扶養費性質與請求方式再探──以程序法理與實體法理之交錯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01期。 35.魏大喨(2012),〈家事事件之合併分離──程序裁量與統合處理〉,《台灣法學雜誌》,201期。 36.魏大喨(2013),〈家事事件之範圍及類屬──以裁量及對審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224期。 (四)學位論文 1.陳安信(2018),《非訟事件之程序法理交錯適用──以本質非訟事件與真正訟爭事件之對比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鄭咏欣(2018),《家事非訟事件之程序法理適用──以未成年子女扶養費事件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五)其他 1.王甲乙(2002),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23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台北:自刊。 2.司法院(2011),〈家事事件法草案總說明〉。 3.呂太郎等(2010),〈離婚事件附帶請求扶養費之若干實務問題〉,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06次研討紀錄,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七)》,台北:自刊。 4.沈冠伶(2010),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06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七)》,台北:自刊。 5.沈冠伶(2013),〈對於〈家事事件法可能引發之若干問題〉之回應〉,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九)》,台北:元照。 6.沈冠伶(2013),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15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九)》,台北:元照。 7.沈冠伶(2014),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19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十)》,台北:元照。 8.邱聯恭(2002),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23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台北:自刊。 9.邱聯恭(2013),〈家事事件法相關規定之解釋論上問題問題探討──對於呂氏報告文所提問題之思考心得〉,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九)》,台北:元照。 10.邱聯恭(2014),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19次會後補註,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十》,台北:元照。 11.范光群(2002),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23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台北:自刊。 12.許士宦(2010),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06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七)》,台北:自刊。 13.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編譯)(2016),《德國民法(下)──親屬編、繼承編》,台北:元照。 14.陳石獅(2002),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23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台北:自刊。 15.陳真真(1998),〈家事非訟事件之研究〉,司法院司法行政廳(編),《司法研究年報》,台北:司法院。 16.陳榮宗(2002),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23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台北:自刊。 17.楊建華(2002),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23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台北:自刊。 18.楊智守(2009),〈非訟事件法實務問題研析與建議〉,司法院司法行政廳(編),《司法研究年報》,26輯1篇,台北:司法院。 19.駱永家(2002),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23次之發言,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台北:自刊。 (六)網路資料 1.杜賽爾道夫邦高等法院,https://www.olg-duesseldorf.nrw.de/infos/Duesseldorfer_Tabelle/Tabelle-2020/index.php 二、德文部分(依字母順序排列) 1.Bumiller/Harders/Schwamb (2019). FamFG (12. Aufl.). München: C.H. Beck. 2.Hahne/Schlögel/Schlünder (2020). BeckOK FamFG (34 Edition). München: C.H. Beck. 3.Johannsen/Henrich/Bearbeiter (2015). Familienrecht (6. Aufl.). München: C.H. Beck. 4.Keidel/Bearbeiter (2020). FamFG (20. Aufl.). München: C.H. Beck. 5.Musielak/Borth (2018). FamFG (6. Aufl.). München: Franz Vahlen. 6.Rauscher (2018).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FamFG (3. Aufl., Bd. 1). München: C.H. Beck. 7.Säcker/Rixecker/Oetker/Limperg (2019).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8. Aufl., Bd. 9). München: C.H. Beck. 8.Säcker/Rixecker/Oetker/Limperg (2020).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8. Aufl., Bd. 10). München: C.H. Beck.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26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自2012年6月施行之家事事件法,關於家事事件之分類定性及程序規範設計均有別於過去實務學說所採之程序二元分離論,並基於事件類型審理必要論與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做為重要前導法理,創設介於純粹訴訟與純粹非訟間之「中間程序」、「第三程序」,以處理非訟化審理與訴訟化審理之事件類型,實為民事程序法制發展之重要里程碑。 雖事件類型審理必要論與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本身已十分完備全面,惟關於家事事件法中之中間程序如何進行、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又如何實踐於具體個案中,仍有待針對不同類型之事件進行更細緻之研究,始能建立更加清楚明確、足以依循之審判標準。以扶養請求事件為例,雖家事事件法將其全面行非訟化審理,並於裁定程序中交錯適用非訟法理與訴訟法理,但學說實務上不僅在家事訴訟事件或家事非訟事件之定性層次即頗具爭議,後續關於法理如何適用始為妥適亦多有歧見。 本文著眼於此,故決定以家事扶養請求事件之審判與程序法理交錯適用為題進行研究。首先於第一章中揭示問題意識,並介紹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先回歸一般論之問題,除探究訴訟事件、非訟事件之意義與區分標準,亦簡要梳理訴訟法理與非訟法理之內涵以及於我國民事訴訟法與非訟事件法之規範方式,嘗試提出訴訟事件與非訟事件之類型系列,並以此為據,釐清回應對於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質疑批評,並肯認此理論之採行。後續則進入家事事件法領域,其做為事件類型審理必要論與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實踐適例,除在實定法上依據各事件類型之訟爭性強弱、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對程序標的享有之處分權限,以及需求法院職權裁量以迅速裁判程度之不同將家事事件分為五大類型,分行家事訴訟程序與家事非訟程序外,應亦能從各事件應適用或交錯適用之規定理解家事事件法之體系。同時並觀察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落實,與本於家事事件特性或延續民事程序法發展意旨的調解前置主義、促成合意原則、不公開審理、統合處理原則與程序主體權保障原則等重要法理互相搭配,如何建構出家事事件法之樣貌。 其次於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兼採比較法研究方式,以德國民法與德國家事事件及非訟事件法做為比較對象,分從實體法與程序法就扶養制度與扶養事件程序進行剖析。在實體法層次上,相較於我國民法中扶養規範具備的高度實體法非訟化現象,德國民法不僅規定較為明確具體,且實務上杜賽爾道夫表之配套亦使權利義務關係內容形成有統一標準可循。在程序法層次,我國家事事件法與德國家事事件及非訟事件法均將扶養請求事件行裁定程序,並於程序中交錯適用訴訟法理,雖滿足各程序法上要求之途徑不盡相同,惟對於迅速經濟裁判之追求、程序主體權之尊重保障,以及統合處理目標之重視均不謀而合,於此意義上,一方面可認為兩制度各具特色,我國法實無須為全面之效法移植,另一方面,藉由與德國法之比較,毋寧更足徵我國法將扶養請求事件行全面非訟化審理實為必要且有益。 在第五章中,本文則具體進入如何交錯適用程序法理,就扶養請求事件為審理裁判之問題,並分從單一扶養請求事件,以及扶養請求事件與其他請求合併之單一程序,兩種不同單位進行研究,提出於解釋論上得為之開展。在單一扶養請求事件中,討論之法理聚焦於處分權主義與職權主義、協同主義與職權探知主義,以及裁定既判力與相關聯法理(言詞審理與書狀審理、直接審理與間接審理、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裁定可變更性與變更確定裁定之聲請),各該事件除應依程序標的、請求主體、事件特性、程序目的與程序內容分別進行不同法理之擇定與不同程度之適用,以謀求個案中之具體妥當性。另一方面,於扶養請求與其他請求合併之單一程序中,本文亦分從扶養請求事件與家事非訟事件之合併,以及與家事訴訟事件之合併進行研究,具體之程序法理適用上除應衡量上開特徵外,亦應留意家事事件法上是否有特殊規定應優先適用,以在適度回應各事件所具備特性之同時,亦應留意程序進行之一體性,避免過度複雜化反失卻統合處理所得獲致之利益。 最後,於第六章中則提出四大點研究結果,希冀能藉由解釋論上之開展,稍事釐清扶養請求事件審理裁判之方式,並對於日後實務運作或立法方向有所助益。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Family Act, which came into effect in June 2012, has changed the way that had been used to classify family matters and set the norms. Instead of binary system, the theory of alternation between procedural principles is adopted by Family Act. “The third proceeding” has been coined to deal with the matters which are partly contentious and partly noncontentious, which is undoubtedly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procedure law. However, how to put the theory of alternation between procedural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in different cases and set standards for judges to follow up seems to require more time and additional effort. Take claims for maintenance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Family Act, non-litigation proceeding for family matters shall apply to them. Nevertheless, there is still a huge controversy over whether categorizing them as contentious or noncontentious matters and which kind of principles should be chosen that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suitable. Therefore, this thesis intends to figure out these questions and focus on the way to carry out the theory of alternation between principles in claims for maintenance. Before proceeding to the substantial parts, it is necessary to brief the background and the questions raised. Besides, the scope of this thesis and the method adopted will be showed in Chapter 1. Firstly,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definitions of contentious and noncontentious matters, the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them and the meaning of various principles, this thesis tries to comprehend civil matters by means of “Type” mode of thought from legal method, respond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alternation between principles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is theory should be adopted in Chapter 2. Then turning to Family Act, as an example of practicing the theory, family matters can not only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re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but can also be categorized based on the applicable regulations. Additionally, this thesis mentioned the common principles for all kinds of family matters as well. In Chapter 3 and 4, the frame of system and the regulations of both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law in Taiwan and Germany will be presented and studied through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legal research thoroughly.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ose two different systems, it shows that although several parts in both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e law are totally not the same thing, including how specific or vague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effects of maintenance obligation are and whether there is a clear form for the courts to calculate maintenance appropriately and quickly, Taiwanese and German law are actually trying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s, for example, solving the disputes correctly, quickly and properly and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the parties sufficiently. Thus, there is no need for Taiwan to introduce German system. Moreover, from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we can say that classifying claims for maintenance as noncontentious family matters is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in Taiwanese system. Based on previous discussion, the way to alternate different kinds of principles in the proceedings of claims for maintenance is provided in Chapter 5. As for a single claim for maintenance, the type of relatives of parties, the claim which applicant indic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ter, the purpose of the proceeding and how the court deals with the matter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s far as choosing the suitable principles is concerned. This part focuses on whether to adopt principle of party disposition or not, either cooperation system or inquisitorial system, and if it is necessary and justified to apply res judicata to the rulings. On the other hand, when it comes to the joining of claims for maintenance and other kinds of matters, it is not easy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reducing the complexity and achieving consistency of the whole proceeding. This thesis also intends to work on this issue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he joining of claims for maintenance and family litigation matters, and claims for maintenance and family non-litigation matters. Finally, four research results will be listed in Chapter 6. Hopefully this thesis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way to deal with claims for maintenance and future legislative plan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1:21:2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208202016494000.pdf: 3607237 bytes, checksum: 6c4edb4522ec003a2bbe03189cf0475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4 第三節、本文架構 5 第二章、家事事件與審理原則 8 第一節、訴訟事件、非訟事件及其程序法理 8 第一項、訴訟事件與非訟事件之意義 8 第二項、訴訟事件與非訟事件之區別標準 10 第一款、實質意義觀點 10 (一)目的說 10 (二)客體說 10 (三)手段說 11 (四)國家作用性質說 11 第二款、形式意義觀點 11 第三款、各說之檢討 12 第四款、訴訟事件與非訟事件之類型系列 13 第三項、訴訟法理與非訟法理 17 第一款、處分權主義與職權主義 17 第二款、辯論主義與職權探知主義 18 第三款、當事人進行主義與職權進行主義 20 第四款、兩造當事人對立與實質當事人概念 20 第五款、公開主義與不公開主義 21 第六款、言詞審理與書狀審理 22 第七款、直接審理與間接審理 23 第八款、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 24 第九款、簡易主義及職權裁量法理 24 第十款、裁判既判力與裁定可變更性 26 第四項、民事事件非訟化之趨勢 27 第五項、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肯定論 30 第一款、對程序法理二元分離論之質疑 30 第二款、對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肯認 32 (一)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內涵 32 (二)對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質疑 34 (三)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之肯認 35 (四)對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質疑之回應 37 第二節、家事訴訟事件與家事非訟事件 39 第一項、實定法上家事訴訟事件 40 第一款、甲類、乙類、丙類事件 40 第二款、對實定法上家事訴訟事件分類與定性之批評與回應 41 第二項、實定法上家事非訟事件 43 第一款、丁類、戊類事件 43 第二款、對實定法上家事非訟事件分類與定性之批評與回應 44 第三項、家事訴訟事件、家事非訟事件及程序法理交錯適用 45 第一款、從家事事件法上是否明文規定加以理解 46 第二款、從適用之程序規定加以理解 48 第三節、家事事件法共同審理原則 53 第一項、調解前置主義與促成合意原則 53 第二項、不公開審理 55 第三項、統合處理原則 55 第四項、程序主體權保障原則 57 第一款、事前程序保障 58 第二款、事後程序保障 60 第四節、小結 61 第三章、扶養制度與實體法上規定 62 第一節、我國法之規定 62 第一項、扶養制度旨趣與扶養義務類型 62 第二項、扶養義務之發生、減輕免除與消滅 63 第一款、扶養義務發生之要件 63 (一)一定之身分關係 63 (二)受扶養權利人有受扶養之必要 65 (三)扶養義務人有扶養之能力 66 第二款、扶養義務之減輕免除 67 第三款、扶養之順序 68 第四款、扶養義務之消滅 69 第三項、扶養之程度與方法 69 第一款、扶養之程度 69 第二款、扶養之方法與決定程序 70 第三款、扶養程度與方法之變更 72 第二節、德國法之比較 73 第一項、扶養制度體系與重要價值 73 第二項、扶養義務之發生、減輕免除與消滅 74 第一款、扶養義務發生之要件 74 (一)配偶與相類關係之扶養義務 74 (二)血親間之扶養義務 75 第二款、扶養義務人之告知義務 77 第三款、扶養義務之減輕免除 77 第四款、扶養之順序 78 第五款、扶養義務之消滅 79 第三項、扶養之程度與方法 79 第一款、扶養之程度 79 (一)配偶與相類關係之扶養義務 79 (二)血親間之扶養義務 80 第二款、扶養之方法 82 (一)配偶與相類關係之扶養義務 82 (二)血親間之扶養義務 83 第四項、扶養請求之限制 83 第三節、小結 84 第四章、扶養請求與程序法上規定 89 第一節、我國法之規定 89 第一項、扶養請求事件之非訟化審理 89 第一款、從舊法到家事事件法 89 第二款、扶養請求事件非訟化審理之原因 92 第三款、對扶養請求事件非訟化審理之質疑與回應 95 第二項、扶養請求事件之類型 98 第一款、扶養酌定請求事件 98 (一)未成年子女向父母為請求 99 (二)夫妻間之請求 102 (三)其他親屬間之請求 102 第二款、扶養協議履行請求事件 103 (一)實務與學說見解 103 (二)本文見解 107 第三款、扶養費代墊返還請求事件 108 (一)實務及學說見解 108 (二)本文見解 110 第三項、小結 112 第二節、德國法之比較 113 第一項、德國家事事件及非訟事件法之體系 114 第二項、扶養事件類型之程序規定 115 第一款、扶養事件之一般程序 115 (一)扶養事件之定性與範圍 115 (二)扶養程序之進行 117 第二款、未成年子女扶養費請求之簡易程序 118 (一)簡易程序之進行 118 (二)簡易程序與訟爭程序之轉換 120 第三節、小結 123 第五章、扶養請求事件之程序法理交錯適用 129 第一節、單一扶養請求事件之程序法理交錯適用 129 第一項、關係人與法院間權限分配之程序法理 129 第一款、處分權主義與職權主義 130 (一)扶養酌定請求事件 132 1.未成年子女向父母為請求 132 (1)父母婚姻關係存續中且同住時 132 (2)父母婚姻關係存續中但分居時 134 (3)父母婚姻關係消滅後 134 A.第一層面 134 B.第二層面 135 C.第三層面 137 2.夫妻間與其他親屬間之請求 140 (1)第一層面 140 (2)第二層面 140 (3)第三層面 142 (二)扶養協議履行請求事件 142 1.第一層面 143 2.第二層面 143 3.第三層面 145 (三)扶養費代墊返還請求事件 146 1.第一層面 146 2.第二層面 146 3.第三層面 147 第二款、協同主義與職權探知主義 152 (一)扶養酌定請求事件 155 1.未成年子女向父母為請求 155 2.夫妻間與其他親屬間之請求 158 (二)扶養協議履行請求事件 161 (三)扶養費代墊返還請求事件 163 第二項、裁定既判力及相關聯之程序法理 165 第一款、賦予既判力之必要性 169 (一)扶養酌定請求事件 169 (二)扶養協議履行請求事件與扶養費代墊返還請求事件 171 第二款、發生既判力之正當性 172 (一)言詞審理與書狀審理 173 1.扶養酌定請求事件 174 2.扶養協議履行請求事件與扶養費代墊返還請求事件 175 (二)直接審理與間接審理 178 (三)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 180 1.扶養酌定請求事件 180 2.扶養協議履行請求事件與扶養費代墊返還請求事件 182 第三款、裁定可變更性與變更確定裁定之聲請 182 (一)扶養酌定請求事件 184 (二)扶養協議履行請求事件與扶養費代墊返還請求事件 186 第二節、單一程序中扶養請求事件與其他請求合併之程序法理交錯適用 189 第一項、扶養請求事件與家事非訟事件之合併程序 193 第一款、扶養請求事件彼此間之合併 193 (一)關係人與法院間權限分配之程序法理 193 (二)裁定既判力及相關聯之程序法理 197 第二款、扶養請求事件與相類費用請求之合併 198 第三款、扶養請求事件與酌定對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事件之合併 200 第二項、扶養請求事件與家事訴訟事件之合併程序 204 第一款、扶養請求事件與婚姻訴訟事件之合併 204 (一)關係人與法院間權限分配之程序法理 205 (二)裁定既判力及相關聯之程序法理 209 (三)聲明不服之程序問題 210 第二款、扶養請求事件與前提法律關係事件之合併 211 (一)關係人與法院間權限分配之程序法理 213 (二)裁定既判力及相關聯之程序法理 214 (三)聲明不服之程序問題 215 第六章、結論 217 參考文獻 23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家事扶養請求事件之審判與程序法理交錯適用 | zh_TW |
dc.title | The Family Procedure of Claims for Maintenance and Alternation Between Procedural Principl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士宦,沈方維 | |
dc.subject.keyword | 程序法理交錯適用,扶養請求事件,家事非訟程序,處分權主義,協同主義與職權探知主義,非訟裁定既判力,程序保障,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lternation between procedural principles,claims for maintenance,noncontentious family proceeding,principle of party disposition,cooperation system and inquisitorial system,res judicata of noncontentious ruling,procedural protec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244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312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8-1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12082020164940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5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