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0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俊豪(Jiun-Hao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Guan-Yu Shihen
dc.contributor.author施冠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4T17:50:13Z-
dc.date.available2015-12-30
dc.date.available2021-05-14T17:50:13Z-
dc.date.copyright2015-09-17
dc.date.issued2015
dc.date.submitted2015-08-20
dc.identifier.citation川原瑞源(日治1941),〈作為禮物的粿與粽〉。收錄於林川夫主編(1990),《民俗臺灣》,六輯,221-225頁。
王宏仁譯(2010),Corrigna, P.著,《消費社會學》。臺北:群學。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期,117-156頁。
王瑞堂(1998-05-22),〈民營遊樂區 盯緊端午節〉。《經濟日報》,38版。
王慧瑛(2008-05-10),〈好心奈安ㄟ?買粽缺錢 借機車…跑了 〉。《聯合報》,C2版。
片岡巖著(日治1921),陳金田譯(1990),《臺灣民俗誌》。臺北:眾文。
中森(1994-01-19),〈進山〉。《聯合報》,37版。
民生報報訊(1982-06-20),〈端午將至粽香陣陣〉。《民生報》,5版。
尼季(1983-06-15),〈端午節特輯 台灣南北粽〉。《聯合報》,12版。
田俊雄(2008-11-14),〈瑞穗鮮奶節 ㄋㄟㄋㄟ 痛快喝〉。《聯合報》,C1版。
田哲益(1994),《細說端午》。臺北:百觀。
宇隆(1974-06-02),〈水泥去銷仍滯 檸檬居高不退〉。《經濟日報》,5版。
宇隆(1974-06-22),〈包心白菜來貨欠裕 建築材料售價偏低〉。《經濟日報》,11版。
行政院主計處(2011),《工商及服務業100年普查總報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室(2014),《中華民國102年農業統計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低溫食品編輯室(1994),〈時令性冷凍粽子應蛻變為常年性主食〉。《低溫食品》,16期,18-20頁。
吳佳珍、張嘉芳(2014-06-02),〈吃粽子配優酪乳 無助消化反更肥〉。《聯合報》,A8版。
吳淑玲、吳政修(2014-11-09),〈蔡育輝總部成立 藍:這席要守住〉。《聯合報》,B1版。
祁容玉(2012-10-26),〈下周六日 遊客服務中心 南庄山水節 騎單車嘗美食〉。《聯合報》,B1版。
祁容玉(2012-12-05),〈西湖一日遊 600元吃喝玩樂購〉。《聯合報》,B2版。
李青霖(2003-03-31),〈大嬸婆野薑花粽 紅透內灣〉。《聯合報》,21版。
李隆基(唐),〈端午三殿宴羣臣探得神字〉。收錄於《御定全唐詩》,889卷,1706年(清康熙)成書。取自: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端午三殿宴羣臣探得神字
李曜丞(2001-08-07),〈石岡美食小鋪 產品有特色〉。《聯合報》,17版。
林子清、顏國欽(1990),〈冷凍粽子工業化生產之開發〉。《食品資訊》,52期,26-28頁。
林建農(2002-06-05),〈量販店粽子 今年口味多樣〉。《聯合報》,19版。
林國香(1994-06-13),〈大城市小故事 媽媽的味道最出粽〉。《聯合報》,36版。
林連鍠(2014-10-14),〈職場見聞 愛是可以繼續傳下去〉。《聯合報》,D1版。
宗懍(南朝梁)撰,杜公贍(隋)、王毓榮校注(1988),《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
洪震宇(1974-06-07),〈端午節快到了 蝦米暢銷•漲勢不高〉。《經濟日報》,11版。
范榮達、蘇木春(2012-06-23),〈香包DIY 病童專心縫 滿臉笑〉。《聯合報》,B2版。
徐白櫻(2014-05-31),〈美濃糯米買氣差 稻農忍痛交公糧〉。《聯合報》,B2版。
徐庭揚(2014-08-10),〈原住民童玩 1根竹子變竹筒槍〉。《聯合報》,B1版。
唐魯孫(1984),《中國吃的故事》。臺北:漢光。
張仁豪(1994-05-31),〈市場情報 粽料人工都漲 粽子不便宜〉。《聯合報》,16版。
張玉文(1994-06-01),〈冷凍粽子 今年端節吃香 材料價格上漲 粽價恐低不下來〉。《聯合報》,18版。
張玉欣、楊秀萍(2004),《飲食文化概論》。臺北:楊智。
張玉欣(2012),〈端午節 你吃的是南部粽還是北部粽?〉。《料理•台灣》,3期。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期,87-120頁。
張邱東松作詞、譜曲(1949),《燒肉粽》。取自:http://www.hyes.tyc.edu.tw/~sk7/s46.htm
張修維(2010),《中國傳統節日飲食中的符號與象徵研究》。新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裕珍(2014-04-21),〈慢騎苗栗 2千車友飽覽風光〉。《聯合報》,B2版。
曹銘宗(2004-06-19),〈羅文嘉戴頭巾 推銷客家粽〉。《聯合報》,B6版。
莊旻靜(2014-12-11),〈學測不到兩個月 祝福考生 竹北高敲鑼點天燈〉。《聯合報》,B2版。
莎非(1954-05-15),〈嘈雜的小廟〉。《聯合報》,6版。
許俊傑、林錫霞、張弘昌、陳彥豪、鄭國樑、余學俊、彭淵燦、羅緗綸採訪,吳佩玲整理(2004-07-05),〈休閒桃竹苗 花開了〉。《聯合報》,C1版。
郭恆如(2009),《臺灣年節禮盒包裝設計策略之研究─以端午節為例》。臺中: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陳于媯(2001-06-12),〈大賣場應節粽 現包現煮〉。《聯合報》,20版。
陳連山(2008),《話說端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智華(1992-05-31),〈買粽子選粽料 有學問〉。《聯合報》,16版。
陳琪婷、陳政雄、謝邦昌(2002),〈影響國人年節餐飲消費行為認知因素探討〉。《觀光研究學報》,8卷,2期,193-203頁。
陳錦海(2009),《實現複雜工藝的粽子自動紮線機設計及研製》。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曾裕漳(1997),〈中式點心之市場流向與未來展望〉。《食品資訊》,142期,12-18頁。
費家琪(1993-06-14),〈端陽節近 粽香吸引人食指大動〉。《經濟日報》,14版。
黃文彥(2014-05-25),〈粽子大體檢 放「粽」口欲前 弄清熱量底細〉。《聯合報》,P2版。
黃淑儀、王瑞堂、邱馨儀(1993-06-13),〈端陽佳節到應景禮品勤召喚〉。《經濟日報》,14版。
黃瑞典(2001-06-16),〈阿秀嫂客家粽 堅持傳統味〉。《聯合報》,19版。
黃瑞典(2002-06-04),〈高纖低卡健康粽 為恭醫院教你做〉。《聯合報》,19版。
新北市石門區公所(2013),《新北市石門區人口結構》。
楊彥杰(2006)。〈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3-380頁。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溫宗翰(2011),《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葉佳彬、陳靜宜(2004-06-05),〈你中意哪顆粽 五月「粽」藝特寫〉。《聯合報》,E1版。
廖漢臣(1973),《臺灣的年節》。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肇瑩如(1994-05-26),〈大粽子280元一個〉。《經濟日報》,14版。
肇瑩如(1994-05-24),〈端午節商機多元化不再祇吃粽子〉。《經濟日報》,14版。
趙函潔(2008),《臺灣端午節起源與節日習俗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趙東玉(2002),《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
趙軼惠(2008),《粽子自動化紮線工藝研究及實現技術》。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劉芳妙(2004-09-20),〈融資輔導 受惠廠商千餘家〉。《經濟日報》,A6版。
劉還月(2000),《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臺北:三民。
歐陽元美(1974-06-23),〈龍舟競渡•很有意義 增進感情•保存民俗〉。《聯合報》,6版。
蔣毓英(清1685),《臺灣府志》,6卷。轉引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06-06),〈民俗介紹:粽葉飄香、龍舟競渡慶端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9期。取自:http://w3.th.gov.tw/www/epaper/view2.php?ID=9&AID=394
蔣艷蓉(2001),《從餐飲版面看臺灣飲食文化之變遷—以中國時報、民生報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煥榮(1994-10-17),〈走出新路 廠商一窩蜂生產 導致價格混戰 冷凍速食 供銷出現危機〉。《民生報》,27版。
賴守誠(2006),〈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台灣「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1期,167-212頁。
賴守誠(2008)。〈食物的文化經濟與農鄉發展:義大利慢食運動及台灣客家飲食運動的個案比較〉。《農業推廣學報》,24期,45-72頁。
聯合報生活資訊(2006-05-17),〈家樂福端節商品特賣〉。《聯合報》,C2版。
聯合報宜蘭訊(1954-05-20),〈宜縣商定 端節勞軍辦法〉。《聯合報》,4版。
聯合報報訊(1954-06-05),〈粽子上市•大擺龍門陣 四期外匯•商家可安心〉。《聯合報》,5版。
聯合報報訊(1974-11-20),〈義興竹細工藝 製網球拍外銷〉。《經濟日報》,7版。
聯合報黑白集(1954-06-05),〈離騷新編〉。《聯合報》,3版。
聯合報新竹訊(1954-06-04),〈端節慰勞將士 各地熱烈展開〉。《聯合報》,4版。
聯合報臺北訊(1994-05-30),〈教你包粽子 捏出端節味〉。《聯合報》,16版。
謝進盛(2014-08-07),〈七股推魚粽 省錢養生又低卡〉。《聯合報》,B2版。
鍾怡婷、賴守誠(2014),〈食物在地化的建構歷程:以「美濃野蓮」為例〉。《農業推廣學報》,31期,1-24頁。
韓良憶譯(2012),Fernandez-Armesto著,《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新北:左岸文化。
羅素玫(2012),〈日常飲食、節日聚餐與祭祖供品:印尼峇里島華人的家鄉、跨文化飲食與認同〉。《中國飲食文化》,8卷,2期,1-42頁。
羅曉荷(1994-06-08),〈粽味飄香處處聞…古今串聯粽合大會〉。《聯合報》,41版。
Appadurai, A. (1988).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A. Appadurai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3-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vieli, N. (2009). At Christmas We Don't Like Pork, Just Like The MacCabees' Festive Food and Religious Identity at the Protestant Christmas Picnic in Hoi An.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4(2), 219-241.
Beardsworth, A., & Keil, T. (2002). Sociology on the menu: An invitation to the study of food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Falassi, A. (1987). Festival: definition and morphology. In A. Falassi (Ed.), Time Out of Time, 2-11.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Goody, J. (1997). Industrial food: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world cuisine. In C. Counihan & P. Van Esterik (Ed.), Food and culture: a reader, 338-353. London: Routledge.
Gray, D. E. (2013). Doing research in the real world. London: Sage.
Ilmonen, K. (2011). A Social and Economic Theory of Consump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Inamdar, V., Chimmad, B. V., & Naik, R. (2005). Traditional Festive Cuisine of North Karnataka. J. Human Ecology, 17(3), 233-236.
Inglis, D., & Gimlin, D. (2009). The globalization of food. Oxford: Berg.
Kopytoff, I.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A. Appadurai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64-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ring, P. (2000).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1(2).
Muhammad, R., Zahari, M. S. M., Othman, Z., Jamaluddin, M. R., & Rashdi, M. O. (2009). Modernization and ethnic festival foo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Kuching, Sarawak.
Schreier, M. (2014).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U. Flick (Ed.),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170-183. London: Sage.
Ray, C. (1998). Cul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rritorial rural development. Sociologia ruralis, 38(1), 3-20.
Ritzer, G. (1993).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London: Pine Forge Press.
Van Esterik, P. (1982). Celebrating ethnicity: Ethnic ftavorin an urban festival. Ethnic, Groups, 4(4), 207-227.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07-
dc.description.abstract傳統節慶活動中,應景食物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臺灣在逐步轉變成為現代消費社會的過程中,伴隨著傳統節慶其家庭儀式作用的式微,節慶食物的生產與消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本研究以粽子為例,探討粽子在臺灣1951年到2014年之間的轉型與分化過程。在消費文化經濟學理論架構的引導下,透過主要報紙歷年對於粽子相關報導的內容分析以及對石門農會其粽子生產現場的參與觀察,試圖描繪粽子在臺灣近幾六十年來所展現之社會意涵的軌跡與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1990年代前後,生產粽子的主要行動者出現了變化,原本由家庭包製並分享的粽子,漸漸轉由食品業者提供。在時間點上,粽子漸漸不再只是端午節前後才密集出現的應景食物,而成為時時刻刻都能品味的小點心。冷藏和流通等食品工業化的發展以及現代零售商業體系的快速擴張與全面深化,是促成粽子生產和消費轉型的重大關鍵。於此同時,商品化的邏輯讓粽子出現了分化的現象,新形態粽子在食品工業化的基礎上不斷被創發出來。而這個建構「傳統」食品的過程,涉入意義賦予競逐的政治經濟學,「客家粽」便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綜觀而言,粽子的意義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被不同群體所協商、爭執與建構,進而譜出了其在臺灣的社會生命軌跡。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Festival foo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itional festival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to a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in Taiwan, a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family ceremonies are fading away, the wa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festival foods changed dramatically. We use Zongzi(sticky rice dumplings) as case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Zongzi during 1951 to 2014 in Taiwan. Instructed by the framework of consumer cultural economy, through relevant reports of Zongzi with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production site of Zongzi in Shihmen Farmers’ Association wit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e try to depict the trajectories and changes of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Zongzi in Taiwan in recent 60 year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round 1990s, the dominant producers of Zongzi hav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family to food industry. In the past, Zongzi traditionally emerged only in Dwanwu Festival, but now it becomes a dessert in everyday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ialization, such as refrig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strength of the modern retailing system, are two major keys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Zongzi. Meanwhile, the logic of commercialization makes Zongzi more and more differential than before. On the basis of food industrialization, new forms of Zongzi continue to be created. This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traditional” food is a competition of meaning endowed in political economy; “Hakka Zongzi” is one notable example. These above showed that under the negotiation, conflict and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communities, the meaning of Zongzi has delineated the track of its social lif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50: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1630004-1.pdf: 1628285 bytes, checksum: 1822253abc70bdd6326620630bc0c07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致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圖目次 VII
表目次 VII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節慶食物的功能與意涵 7
第二節 節慶食物的工業化發展 13
第三節 小結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9
第四章 粽子的意涵轉變與消費轉型 25
第一節 粽子主要意涵的變化趨勢 25
第二節 1970年代以前:家庭齊力包製並分享的粽子 32
第三節 1990年代前後:冷凍粽子消費市場的崛起 36
第四節 新意義的賦予:粽子近代社會意涵的轉化 44
第五節 小結 47
第五章 粽子產業的食物工業化:以石門農會粽子為例 51
第一節 以粽子作為石門的特色產品 51
第二節 粽子是這樣包出來的:粽子生產流程中的工業化軌跡 53
第三節 石農肉粽的運作特徵 67
第四節 小結 72
第六章 「新」粽子的創造與發展:以客家粽為例 75
第一節 「客家粽」此名稱的成型與確立 75
第二節 不同行動者對「客家粽」象徵意涵建構的競逐 83
第三節 新起的轉化:客家粽與地方特色的連結軌跡 87
第四節 小結 89
第七章 結論 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1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93
參考文獻 9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節慶食物的分化與轉型:以臺灣粽子的發展為例zh_TW
dc.titleDifferent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estival Food:
the Development of Zongzi in Taiwan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賴守誠(Shou-Cheng Lai),陳玉箴(Yu–Jen Chen),黃秋蓮(Chiou-Lien Huang)
dc.subject.keyword節慶食物,粽子,食物工業化,石門農會,客家粽,端午節,zh_TW
dc.subject.keywordfestival foods,Zongzi,food industrialization,Shihmen Farmers’ Association,Hakka Zongzi,Dwanwu Festival,en
dc.relation.page97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5-08-2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4-1.pdf1.59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