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04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宋國士(Gwo-Shyh So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ang-Ying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尚瑩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1:14:2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6-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8-25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8-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部分:
王文祥(1989),臺灣北部大屯火山群之火山地質及核分裂飛跡定年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玟心(2004),桃竹苗區域之海岸帶地質特徵,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穎(1998),海岸-通向海洋的虹橋,廣西教育出版社。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灣自然大系2,渡假出版社。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楊貴三(1985),竹東台地的活斷層與地形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石再添(2000),臺灣地理概論,中華書局。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李素芳(2001),臺灣的海岸,遠足文化出版社。 宋國士、邱協棟(1996),近岸測深技術之探討及其發展現況,海下技術季刊,第六卷,第一期,第3~10頁。 宋國士、邱協棟(1997),側掃聲納能做什麼,海下技術季刊,第七卷,第二期,第30~36頁。 宋國士、蕭國寬(1998),簡述可攜式多音束測深系統的安裝及校正,海下技術季刊,第八卷,第一期,第38~42頁。 宋國士、溫良碩、劉康克、劉佩琨(2001),淡水河口區水下地形,臺灣海洋學刊,第三十九期,第135~159頁。 宋聖榮(1998),大屯火山群的地質,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地質專題。 李錫堤、黃俊鴻、劉淮金(1998),林口台地及其鄰接海岸地形變遷與地貌復原可行性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研究計畫。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通志稿卷一,土地誌,地理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周瑞墩(1984),臺灣地質,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宗政(2007),台灣西部海岸隱藏的珠寶-珍貴稀有的藻礁地形,自然保育季刊,第五十八期,第70~74頁。 俞何興(2001),淺談台灣海岸的類型、變遷及利用,全球變遷通訊,第二十八期,第5~7頁。 徐瑋琦(2005),淡水河至後龍溪海岸帶地質特徵,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鐵良(1962),臺灣海岸地形之研究,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五號,第29~45頁 徐鐵良、李建堂(1985)臺灣大漢溪與蘭陽溪之河流地形,及其在近期地殼運動之意義,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第十二期,第27-34頁。 陳文福(1989),林口礫石之地層與沈積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民本、徐春田、宋國士(1992),新豐-南寮外海海床底質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陳明欽(2002),淺水多音束聲納測深資料的誤差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宇、宋國士(2000),淺水多音束測深系統之現場疊合測試,第二屆近岸水深量測技術研討會暨交通部委託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集,經濟部水資源局。 陳培源(1988),臺灣海岸山脈六種沸石礦物之型態與性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八卷,第一、二期合刊,第49~61頁。 郭金棟(1990),臺灣海岸地形變化及其未來開發利用,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所。 莊文星(1999),臺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孫稜翔、沈淑敏(2013),臺灣海岸山脈東翼小流域之河階分布與類型的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五十期,第37~56頁。 許民陽、張智原(2007),臺灣西北海岸後退之研究淡水河口至頭前溪口段,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三十八期,第1~22頁。 張石角(1993),臺灣海岸之自然環境與國土資源評估,工程環境會刊,第十三期,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協會。 張明書、陳民本、孫志陸(1999) 臺灣海岸帶晚第四紀事件沉積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增刊,第十九期,第45~106頁。 張智原(2000),臺灣西北部海岸變遷之研究-淡水河口至新竹頭前溪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津(2000),地形,臺灣地理概論,臺灣中華書局,第9~22頁。 塗明寬、陳文正(1990),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七號,中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楊美萍(2004),桃園縣海岸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貴三、沈淑敏(2010),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6),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1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1號。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9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9號。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7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7號。 鄭瑞壬(1993),桃園台地海岸沙丘形態與土地利用,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劉平妹、王鑫、許民陽(1990),臺灣海岸地區之地形演變,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專題研究期末報告。 劉金源(2001),水中聲學-水聲系統之基本操作原理,國立編譯館。 劉佩琨(2002),淺海海床地質及環境探勘之偵搜儀器設備簡介,海下技術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第16~25頁。 錢樺、溫博文、魏世聰(2012),桃園海岸漂沙帶環境調查與健診評估,工程環境會刊,第二十八期,第33~47頁。 蔣正興、俞何興(2002),臺灣海岸帶類型,形貌特徵及其板塊構造之意義,臺灣海洋學刊,第四十期,第161~178頁。 謝凱惠(2006),臺中至苗栗西南外海近岸的地形與地貌,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儀真(2007),台灣北部及西部外海近岸海床地形分析之研究。台大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D. W. Johnson (1919),Shore processes and shoreline development. Wiley, New York, 584pp D. L. Inman and C. E. Nordstrom (1971), On the tectonic and 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coasts. The Journal of Geology, v. 79. p.1-21. F. P. Shepard (1976) , Coastal classification and changing coastlines. Geoscience and Manl, v.4, p53-64 F. P. Gulliver (1899), Shoreline topography.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v.34, p.151-258 H. Valentin (1952), Die Kusten der Erde. Petermanns Geog, Miee., Supp., 246, 118. P. D. Komar (1998),Beach processes and Sedimentation. New Jersey, rrentice-Hall. R.W.G. Carter (1988), Coastal environment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ysical,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ams of coastlines. London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網站部分: 經濟部水利署 http://www.wra.gov.tw/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04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利用多年蒐集之近岸單音束和多音束測深,以及側掃聲納資料,針對桃園市海岸向外海延伸約15公里以內的區域做分析研究。這個區域位於桃園台地坡腳向外海延伸的地帶,其形貌和北方新北市海岸不同,也和其南方新竹縣的海岸景觀不同。根據水深資料畫出的地形圖顯示桃園外海地形離岸坡度屬於較陡的地區,越往南坡度越陡;因此,位在最南側的新屋區,離岸7公里水深會降到80公尺深(坡度~0.85度),接近台灣海峽陸棚區的深部深度,此坡度值為林口台地海岸離岸坡度的兩倍。資料也顯示此區域離岸在近岸區看不到比較明顯的近岸台地,海岸坡度由岸向外表現得很一致,不像桃園和新北市交界的北部海岸,例如林口台地外側,水深40公尺內會出現一個連接海岸帶的平坦台地地形。側掃聲納海床影像資料指出,桃園外海域往北海床上會有大型礫石分布的現象,直徑達30公分以上的石頭,會往外海海床上散落,越接近林口台地外海區域這現象愈明顯。往南延伸的桃園海岸帶由北方的蘆竹區到至新屋區,全長約40公里,沿岸的地形與地貌有明顯變化,由北而南由卵礫石海床、變成沙質海床、到藻礁質海床,且外海會有中型的沙丘出現;資料指出,在南方的觀音區,大型沙丘會出現在最靠近岸30幾公尺深的海床上,但出現的區域侷限,似乎和海床上的底質分布特性有關。本研究除了介紹近岸海床地形地貌的形貌外,也會探討分析它們是否和相鄰陸地的地形地質存在有特殊的相關性。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study is the analyzes the coastal zone 6 km away from shoreline of Taoyuan, with years of surveys from Single-beam Echo Sounding System, Multi-beam Echo Sounding System, and Side Scan Sonar. The coastal zone is located at the region extending from the edge of Taoyuan Plateau. Its topography differs from those of in New Taipei City and Hsinchu. According to bathymetric map, the slope of the Taoyuan’s offshore topography is steeper than that of western coast. The more southern of the western offshore topography, the steeper the slope is. Therefore, the water depth of 7 meters from the shore of the most southern part of Taoyuan, Xinwu District, goes to 80 meters. The drop height is near that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aiwan Strait. Besides, its slope is one time higher than that of offshore from Linkou Plateau. The image database from Side Scan Sonar also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large gravels scatter on the seabed along Taoyuan offshore to the north. The gravels are more than 30 cm in diameter. The coastal zone from the north to south of Taoyuan, from Luzhu District to Xinwu District, has a total length of approximately 40 km. The topography of its seabed change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including gravels, sands, and algal reefs. In addition, medium sand dunes also appear h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thymetric map, large sand dunes show up on the seabed to a depth of over 30 meters, situated nearest the shore of Guanyin District.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bed topography in nearshore coastal zone of Taoyuan, but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abed topography and adjacent continental physiographic and geologic.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1:14:2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3241309-1.pdf: 10986635 bytes, checksum: 2314efd872e9e31b949c9d2df79d994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1-1 海岸帶的定義 1 1-2 台灣西北部海岸 3 1-3 桃園近岸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10 第二章 資料收集與處理 12 2-1 單音束測深系統及資料處理 12 2-1.1 儀器簡介 13 2-1.2 資料處理 16 2-2 多音束測深系統及資料處理 17 2-2.1 儀器簡介 18 2-2.2 資料處理 19 2-3 側掃聲納系統及資料處理 20 2-3.1 儀器介紹 22 2-3.2 資料處理 23 第三章 桃園近岸地形地貌 25 3-1 資料處理 25 3-2 資料成果 28 3-2.1 桃園近岸地形地貌-陸域 28 3-2.2 桃園近岸地形地貌-海域 34 第四章 各區海岸地形地貌 42 4-1 桃園北界林口海岸 43 4-2 桃園海岸地形與地貌 53 結論 74 參考文獻 7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桃園外海近岸海床的地形與地貌 | zh_TW |
dc.title | The Topography and Morphology of the Taoyuan Offshore Seabed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羅聖宗(Sheng-Zong Luo),陳惠芬(Huei-Fen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海底地形,側掃聲納影像,桃園近岸外海,礫石,海岸景觀,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eabed topography,Side Scan Sonar images,Nearshore of Taoyuan,Gravel,Coastal Landscape, | en |
dc.relation.page | 80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348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8-2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理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海洋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海洋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7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