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7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洪貞玲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u-Chien Hu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洪琇茜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4T17:49:1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3-13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4T17:49:18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3-13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1-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支庭榮、章于炎、肖斌(2010)。《電視與新媒體品牌經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天濱(2002)。《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 王天濱(2005)。《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臺北:亞太圖書。 王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資訊。 王亞敏(2011)。〈提升媒體公信力 構建品牌傳播力〉。黃菊芳(編),《中國媒體品牌前沿報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王健壯(2006)。〈祇要記住一句話〉。《凱撒不愛我》。台北: INK印刻。 王健壯(2013)。〈警察傷害新聞自由〉。《天下獨立評論》。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5/article/547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02)。〈台灣記協對九一記者節的三項呼籲〉。《目擊者》,30:31-32。 任凱、王佳煌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學富。(原書Lofland, J. & Lofland, L. H. [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eings: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Singapore:Cengage Learning.) 成露茜(2009)。〈另類的媒體實踐〉。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 臺北:正中。 朱淑娟(2011)。〈揭發九大程序不正義--一位獨立記者的國光石化五百天紀實〉。《商業周刊》,1212期。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Article.aspx?id=42547 余明陽、姜煒(2010)。《品牌管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宋黔云(2007)。〈媒體記者社會角色形象的塑造〉。《貴州社會科學》,212:166-168。 李立峰(2012)。〈新媒體與新聞報道的前台後台〉。《主場新聞》。取自:http://thehouse news.com/personal/%E6%96%B0%E5%AA%92% E9%AB%94%E8%88%87%E6%96%B0%E8%81%9E%E5%A0%B1%E9%81%93%E7%9A%84%E5%89%8D%E5%8F%B0%E5%BE%8C%E5%8F%B0/ 李光真(2012)。〈獨立記者給媚俗媒體的戰帖〉。《商業周刊》,1291期。取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WebArticle.aspx?id=47593 李志恆(1999)。〈品牌與媒體〉,《動腦》,279:51。 李欣如(2005)。〈一道難解的三角習題-傳播學界、實務與媒改〉。《目擊者》,44:59-63。 李美華(2003)。〈台灣電視媒體國際新聞之內容分析與產製研究〉。《傳播文化》。取自:http://www.comm.fju.edu.tw/journal/index.php?id=2003fall 李惠仁(2012a)。〈隱匿疫情是保產業還是保烏紗帽?〉。《新新聞》,1305期。取自: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20307150102FWC 李惠仁(2012b)。《新聞講座:李惠仁演講紀錄》。取自:http://ntujournal.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12.html 沈鋮、劉曉峰(2009)。《品牌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周韶華(2014)。〈網路新世代學運 衝擊傳統舊社會〉。《中廣新聞網》。取自: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40401/KIUQXBZH7CCXA.shtml 周馥儀(2010)。〈網路獨立媒體 游擊青春記〉。《新使者》,121:22-25。 林富美(1998)。〈台灣政經脈絡中的報業發展:以聯合報為例,探討媒介雙元特質對報業組織作為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 林絲雯(2005)。〈從轉型領導觀點試析媒體組織文化變革管理-廣播電台策略聯盟與世代文化差異之個案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6)。《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台北:天下雜誌。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祺宏(2006)。《政治生態變遷下的國會記者世代差異素描》,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0)。〈卻顧新聞所來徑,一片滄桑橫脆危--臺灣的新聞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傳播文化》,8:177-211。 花筱苓(2010)。《圖像創作者個人品牌塑造之研究-以圖文部落格作家彎彎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金玉梅(2007)。《以顧客為基礎的品牌權益分析--以天下雜誌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家寧(2008)。〈苦勞網:聽見被忽略的聲音〉。《天下雜誌》。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35010 莊豐嘉(2009)。〈全球傳媒丕變 記者衝擊大〉。《目擊者》,69:63-63。 徐嘉宏(2002)。〈台灣民主化下,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新聞「學」與「術」的對話 III: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201-236,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華康(2005)。〈媒體品牌的理論與實踐初探〉。《新聞記者》,11期。取自: http://xwjz.eastday.com/eastday/xwjz/node96546/node96547/userobject1ai15995 69.html 黃升民(2011)。〈提升媒體公信力 構建品牌傳播力〉。黃菊芳(編),《中國媒體品牌前沿報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黃哲斌(2010)。〈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中時黃哲斌部落格》。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3/579524.html 黃麗芸(2013)。〈李安:台灣電視新聞很不像話〉。《中央社》。取自: http://history.n.yam.com/cna/life/20130512/20130512470607.html 姚人多(2004)。〈藍綠政治力下的媒體亂象何時了?〉。《台灣記協2004年度報告》,頁9-14。 姚林(2011)。〈品牌力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黃菊芳(編),《中國媒體品牌前沿報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施隆光(2009)。《個人品牌塑造》。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洪明洲(2006)。〈真情與價值才是品牌〉。《打響自己就一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胡政源(2006)。《品牌行銷》。台北:鼎茂圖書。 胡元輝(2003)。〈猶被禁錮的主體-解嚴後新聞生態的發展軸線與病理透析〉。《目擊者》,36。 胡雅君(2011)。〈一個獨立女記者的戰爭與和平〉。《南方人物周刊》,24期。取自: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FRW201124031.htm 胡瑋珊譯(2004)。《作自己的品牌經理》。台北:正中書局。(原書Graham, S. [2002]. Build your own life brand. New York:Free Press.) 桂宏誠、林佳瑩、王順文(2003)。(民主鞏固?民主倒退?—民進黨執政後的隱憂),《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頁155。 張十七(2014)。〈鐘聖雄:攝影鼓動社運〉。《共誌》,7期。取自: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tw/2014/05/blog-post.html 張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資訊。 張威(2006)。〈獨立新聞人的演進--兼談《新語絲》對主流媒體的沖擊〉。《新聞記者》,7期。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49489/67480/4602876.html 張傳佳(2013)。《獨立/主流媒體的環境報導─ ─以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郭姵君(2010)。《從組織雇員到獨立記者:三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理形塑與實踐》。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永吉(2011)。〈財經台+分析師=利益共同體〉。《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489584 陳妙鈴(1999)。〈歐洲第一線的新聞尖兵--張桂越〉。《光華雜誌》。取自:http://www.sinorama.com.tw/tw/show_issue.php?id=199918801108C.TXT&table=0&h1=5aSn55y%5YKz5pKt&h2=6Zu76KaW 陳志銘譯(2003)。《品牌密碼--解讀成功品牌的基因圖譜》。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原書Gad, T. [2000].4D branding: cracking the corporate code of the network economy.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新聞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兼論置入性行銷與新聞專業自主〉。《中華傳播學刊》,8:211-246。 陳國明(2004)。〈台灣媒體的彌留與再生〉。《中華傳播學刊》,5:25-34。 陳雅萱(2008)。〈獨立記者張翠容:我不是社會運動家〉,《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5972 陳順孝(2002)。〈新聞組織的控制與反控制:記者與報老闆的互動策略〉,《第四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7-105。台北:輔大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陳順孝(2007)。《打造公民媒體--輔大《生命力》新聞團隊的行動研究》。台北:輔大。 陳順孝(2011)。〈給高中生的「媒體識讀」講義〉。《阿孝札記》。取自:http://www.ashaw.org/2011/04/blog-post_06.html 陳順孝(2013)。〈獨立媒體分進合擊 競合大眾媒體〉。《傳媒透視》,5:5-7。 陳萬達(2008)。《新聞採訪與編輯》。台北:威仕曼文化。 陳銘軒(2005)。《從新聞工作者轉型試析名聲勞動之商品經濟特性》。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德愉(2012)。〈專訪禽流感英雄李惠仁:不做,老天會懲罰我〉。《時報周刊》,1779期。取自: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3273 陳曉蕾(2012)。〈獨立記者在香港〉。《目擊者》。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2/blog-post.html 彭建彰、呂旺坤(2011)。《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華泰。 湯雅雯(2011)。〈串起農業「上下游」農業新聞市集 你也來說故事〉,《聯合報》。 黃升民(2011)。〈全媒體背景下的品牌傳播〉。黃菊芳(編),《中國媒體品牌前沿報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楊瑪利(2002)。〈台灣弱智媒體誤國?〉。《天下雜誌》,251:112-125。 楊慧娟譯(2006)。《網路新聞學:新媒體的應用實務與展望》。台北:五南。(原書Stovall J. G. [2004].Web jornalism: practice and promise of a new medium. Pearson Education Inc.) 萬榮水、黃昱凱、王尉祥(2009)。<職涯取向、個人品牌化及用以經營職涯認同程度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出版產業從業人員為例>,《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3,1-19。 管中祥(2002)。〈說「新聞自由」太可笑!〉。《目擊者》,26:25-27。 管中祥(2011)。〈弱勢發聲、告別污名:台灣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傳播研究與實踐》,1:105-135。 褚瑞婷(2011)。〈網路新聞電視化的淺碟危機〉。《國政評論》。取自:http:// www. npf.org.tw/post/1/8660 劉國深(2002)。《當代台灣政治分析》。台北:博揚。 蔡慧蓉(2003)。《政黨輪替與「全民政府」:民主鞏固或反挫?》。東海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鄭惠君(2012)。〈不能戳的秘密 網路傳? 是在新頭殼首播!〉。《新頭殼》。 獨立特派員(2013)。《逐夢世代:鐘聖雄》。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5pov3VWtj4 薛心鎔(2003)。《編輯臺上:三十年代以來新聞工作剪影》。台北:聯經。 鍾蔚文(1993)。〈有線電視〉。《解構廣電媒體》,頁411-39 。 臺北:澄社。 鍾麗華(2013)。〈李惠仁 發揮公民力量 揭發禽流感疫情〉。《自由時報》。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16/today-fo6.htm 瞿海源(1993)。〈解析廣播電視工會的問題〉。《解構台灣廣播電視媒體》,頁545-575,台北市:澄社。 關魚(2010)。《扭轉新聞 : 從菜鳥記者到台灣好生活報總編》。台北:臺灣好生活。 蘇嫻雅(2004)。《煞不住的下衝列車──台灣媒體批判》。台北:米羅文化。 Brian(2008)。〈商業財經雜誌的紅海戰爭〉。《動腦》。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9972#ArchorAlert Liao L.(2013)。〈大媒體時代結束!讀者愛的不再是死的品牌,而是活的作者〉。《科技報橘》。取自: http://techorange.com/2013/04/18/the-end-of-big-media-when-news-orgs-move-from-brands-to-platforms-for-talent/ Arjan, V. D. B., Arjen V. W.(2012). Drivers of freelance career succes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4:24-46. Atton, C. (2002). Alternative media. London: Sage.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USA: The Free Press. Dobson C. (1992). The freelance journalist:how to survive and succeed. Boston : Butterworth-Heinemann. Downing, J.D.H. (2003). Audiences and readers of lternative media:the absent lure of the virtually unknown. Journal of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5(5):625-645. Edstrom, M., Ladendorf, M. (2012). Freelance journalist as a flexible workforce in media industries. Journalism Practice,6:711-721. Finkelstein, D. (2012). Political journalism. Journalism Practice, 6:138-142. Fuchs C.(2013). Why Taiwanese are getting fed up with the island's salacious, in-your-face media . Retrieved from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4/02/20/freedom_fried_whats_wrong_with_taiwans_media Gieber, W. (1956). Across the desk: A study of 16 telegraph editors. Journalism Quarterly, 33, 423-432. Kapferer, J.N. (1994).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ng and evaluat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 Free Press. Keller, K.L. (2003).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N.J. : Prentice Hall. Kotler, P. (2001). Kotler on marketing. New York : Free Press. Marshall, C., Rossman, G. B. (2006).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Sage. McChesney, R.W. (2003). Media organisation and production. London:Sage. McNally, D., Speak, K. (2003). Be your own brand : a breakthrough for standing out from the crowd. London : McGraw-Hill. Montoya, P., Vandehey, T. (2002). The brand called you : create a personal brand that wins attention and grows your business . New York : McGraw-Hill. Peters, T. (2009). The brand called you. Retrieved from http://personalbrandingbook.com/Me2_Chapter1.pdf Stephens, M. (1999). The top 100 works of jour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0th centu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nyu.edu/classes/stephens/Top%20100%20page.htm Stone, I.F. (1963). A word about myself. Retrieved from http://www.ifstone.org/biography.php Storey, J., Salaman, G., Platman, K. (2005). Living with enterprise in an enterprise economy: freelance and contract workers in the media. Journal of Human Relations,58:1033-1054. Tong, M. (2011). The brand building of journalist blogs. Journal of Digital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artichokewebdesign.com/ARIN6912/PDFs/Mercy_Tong_Brand_Building.pdf Ursell, G. (2000).Television production:issues of exploitation, commodification and subjectivity in UK television labour market. Journal of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2:805-825. Vette, S. (2011). Build your personal brand. Retrieved from http://simonvetter.com/wp-content/uploads/2011/12/Build-a-Stand-Out-Personal-Brand_SimonVetter Wimmer, R.D., Dominick, J.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California:Wadsworth.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7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李惠仁、汪文豪、鐘聖雄和孫窮理等人相繼以獨立記者之姿,奪下各式新聞獎項,不僅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同時也喚醒媒體企業與媒體生態中那份失落已久的「獨立報導精神」。可見,臺灣媒體確實有不足之處,也喪失某些價值、主張,而這群獨立記者正試著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重塑它,此時影響力就是個人品牌的展現。獨立記者正在形塑他們的媒體地位,建立一種明確且能夠對他人造成強烈感受的關係,並在專業領域發揮影響力;因此筆者認為透過研究獨立記者的個人品牌建構歷程,將有助於臺灣新聞媒體改革,甚至鼓勵後輩投入獨立報導行列。
由於國內缺乏獨立記者相關研究,本文重新定義何謂「獨立記者」,由於獨立媒體新聞守門程度低、沒有分線制度,較能專注追蹤議題,記者也擁有高度的自主與獨立性,因此本研究同樣將獨立媒體記者視為獨立記者。透過文獻資料,本文將個人品牌理論的建構歷程分為兩個研究部分:(一)個人品牌的識別標誌;(二)個人品牌的定位與行銷策略,並以此鋪陳六位受訪者的品牌建構歷程。 經由研究發現,六位獨立記者的外在表現反應出最真實的價值觀和主張,這是品牌成功的要訣,也和商業媒體因應自我媒體品牌形象,策劃節目、報導,並打點記者或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品牌建構歷程。再者,獨立記者補足主流媒體所缺乏的報導領域,恰好擁有另一批閱聽眾的支持,而他們採取開放的合作態度,無論和主流媒體、抑或獨立媒體的合作關係皆有所斬獲,反而比單一媒體傳播更來得有效。這些差異性更是獨立記者壯大個人品牌的機會。 最後,本文再比較媒體經驗、獨立形式和不同世代,三者對獨立記者建構個人品牌歷程的影響,希望呈現更細微的品牌建構差異,也為實務工作提出獨立記者建構個人品牌的藍圖。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research theoretically combines concepts of personal branding and the career of independent journalists. Recently, more and more journalists are leaving for their own business to be an independent journalist. Personal branding can not only help these journalists plan their careers but successfully find their specific marketing channels to amplify their influence and make their own business profitable. This research aims to construct an operative path to be an independent journalis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brand. To build a valid empirical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personal branding strategy were carefully selected and adapt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analyze in-depth interview data of six prestigious and awarded independent journalists in Taiwan.
The results from the interviews indicate that comparing to the branding path of commercialized media, these interviewee hold totally opposite way. Inward, they treat public interests as the core of news reports and won’t surrender to any intimidation and bribery. Outward, these independent journalists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disadvantaged issues and keep long tracks of correlated events which enables them to output in-depth and investigative reports and furthermore cultivate particular audiences. In summary, focusing on specific and non-mainstream issues, cooperating with prestigious social groups and broadcasting themselves through various internet channels are their key method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brands successfull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49:1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0342004-1.pdf: 12654972 bytes, checksum: ed0304083316b39cde47890b72a5b3d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圖次………………………………………………………………ⅴ 表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背景………………………………………………4 第三節 研究目的………………………………………………8 第二章 文獻回顧………………………………………………11 第一節 獨立記者………………………………………………11 第二節 媒體品牌化……………………………………………24 第三節 「獨立」為品牌………………………………………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47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架構………………………………………5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時程………………………………………58 第四章 獨立記者個人品牌識別標誌…………………………61 第一節 張桂越的個人品牌識別標誌…………………………61 第二節 孫窮理的個人品牌識別標誌…………………………71 第三節 李惠仁的個人品牌識別標誌…………………………82 第四節 汪文豪的個人品牌識別標誌…………………………96 第五節 鐘聖雄的個人品牌識別標誌…………………………107 第六節 楊虔豪的個人品牌識別標誌…………………………118 小結 ……………………………………………………………128 第五章 獨立記者個人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131 第一節 張桂越的個人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131 第二節 孫窮理的個人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141 第三節 李惠仁的個人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152 第四節 汪文豪的個人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161 第五節 鐘聖雄的個人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174 第六節 楊虔豪的個人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186 小結 ……………………………………………………………200 第六章 結語與建議……………………………………………2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205 第二節 實務工作的反省與建議………………………………21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218 參考文獻…………………………………………………………221 附錄一 訪談問題………………………………………………229 附錄二 受訪者大事記…………………………………………24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我就是品牌!
獨立記者的個人品牌塑造 | zh_TW |
dc.title | I am the Brand! Personal Branding of Independent Journalist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順孝,林富美 | |
dc.subject.keyword | 獨立記者,獨立媒體,個人品牌,媒體品牌,品牌建構,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ersonal branding,personal brand,independent journalist,independent media,brand, | en |
dc.relation.page | 246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5-01-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1.pdf | 12.36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