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6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榮堅(Jung-Chien Hu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n-Yuan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晉源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4T17:49:0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3-13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4T17:49:07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3-13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1-2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文獻
譯著 Gordon Graham著,江淑琳譯(2003),《網路的哲學省思》,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著,吳家榮、陳彥佑、韓端勇、謝德鑫編譯(2003),《電腦網際網路》,臺北市:全華,初版。 James Slevin著,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市:弘智文化,初版。 Jonathan Littman著,閻蕙群譯(1998),《網路犯罪實錄:頂尖駭客與FBI的電子戰爭》,臺北市:智庫文化,第一版。 Lawrence Lessig著,劉靜怡譯(2002),《網路自由與法律》,臺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初版。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市:唐山,初版。 Martin Campbell-Kelly, William Aspray著,梁應權、胡頂立譯(1999),《我的名字是電腦》,台北市 : 天下遠見出版,第一版。 Martin Dodge, Rob Kitchin著,江淑琳譯(2005),《網際空間的圖像》,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Paul Graham著,莊友欣、莊惠淳編譯(2006),《駭客與畫家》,台北市:歐萊禮,初版。 Pekka Himanen著,劉瓊云譯(2002),《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台北市:大塊文化,初版。 Steven Levy著,Jedi, Pluto譯(2012),《黑客列傳:電腦革命俠客誌(25週年紀念版)》,臺北市:碁峰資訊,初版。 Tim Jordan著,江靜之譯(2003),《網際網路的衝擊 : 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Ulrich Beck著,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臺北市:巨流,初版。 專書 王銘勇(2002),《網路犯罪相關問題之硏究》,臺北市:司法院,第一版。 林山田(2006),《刑法各罪論(上冊)》,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增訂五版。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臺北市:臺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增訂十版。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12),《犯罪學》,臺北市:三民,增訂五版。 林宜隆(2000),《網際網路與犯罪問題之硏究》,桃園縣龜山鄉:中央警大出版社,初版。 林義貴主編,林宏燦、蔣俊宏編著(2005),《資訊社會與網路犯罪》,臺北市:華立圖書,一版。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臺北市:元照,二版。 陳子平(2013),《刑法各論(上)》,臺北市:元照,初版。 陳志龍(1990),《法益與刑事立法》,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部,初版。 黃世銘研究主持、謝名冠研究(2001),《網路行為規範之研究》,臺北市: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上)》,臺北市:元照,第四版。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下)》,臺北市:元照,第四版。 廖有祿、李相臣(2003),《電腦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初版。 蔡墩銘(2008),《刑法各論》,臺北市:三民,修訂六版。 蔡墩銘(2013),《刑法總論》,臺北市:三民,增訂十版。 盧映潔(2013),《刑法分則新論》,臺北市:新學林,七版。 論文集 李茂生(1998),〈資本、資訊與電腦犯罪--另類的回顧與展望〉,《權力、主體與刑事法--法邊緣的論述》,台北市:翰蘆圖書,初版。 李茂生(2001),〈我國電腦網路犯罪的虛像與實相〉,《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四)》,臺北市:犯罪研究中心。 林東茂、蕭宏宜(2003),〈結合型犯罪-白領、網路、組織犯罪〉,《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臺北市:犯罪研究中心。 黃榮堅(1999),〈刑法增修後的電腦犯罪問題〉,《刑罰的極限》,臺北市:元照,初版 黃榮堅(1999),〈電腦犯罪的刑法問題〉,《刑罰的極限》,臺北市:元照,初版。 黃榮堅(1999),〈論行為犯〉,《刑罰的極限》,臺北市:元照,初版。 葉奇鑫(2003),〈我國刑法電腦犯罪修正條文之立法比較及實務問題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臺北市:犯罪研究中心。 期刊文章 王正嘉(2009),〈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第6期。 王皇玉(2008),〈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 王皇玉(2010),〈選課風波〉,《月旦法學教室》,第93期。 王銘勇(2004),〈侵入電腦系統罪之研究〉,《法令月刊》,第55卷第3期。 古承宗(2013),〈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第1期。 甘添貴(2003),〈虛擬遊戲與盜取寶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 李茂生(2004),〈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4期。 李茂生(2004),〈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6期。 李茂生(2004),〈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中)〉,《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 李茂生(2012),〈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下)-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第63卷第3期。 李崇偉(2004),〈美、日、德三國網路犯罪相關法制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9期。 李聖傑(2007),〈使用電腦的利益〉,《月旦法學雜誌》,第145期。 李聖傑(2011),〈開啟電子門鎖算什麼?〉,《月旦法學教室》,第102期。 周漾沂(2014),〈風險承擔作為阻卻不法事由--重構容許風險的實質理由〉,《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4期。 林山田(1984),〈電腦犯罪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30期。 林山田(1984),〈論電腦犯罪〉,《軍法專刊》,第30卷第8期。 林志潔、古旻書(2012),〈無故刪除他人電腦之電磁紀錄罪之實害結果應如何判斷?〉,《台灣法學雜誌》,第204期。 林東茂(1994),〈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 林冠宏(2006),〈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章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50期第6卷。 柯耀程(2003),〈刑法新增「電腦網路犯罪規範」立法評論〉,《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 徐育安(2014),〈資訊風險與刑事立法〉,《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1 期。 張紹斌(2008),〈刑法電腦專章及案例研究〉,《軍法專刊》,第54卷第4期。 張耀中(2009),〈「維基式犯罪預防」-從日常生活理論談網路犯罪預防模式〉,《犯罪學期刊》,第12卷第2期。 莊忠進(1995),〈電腦犯罪立法之探討〉,《刑事科學》,第39期。 許恒達(2010),〈通訊隱私與刑法規制-論「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刑事責任〉,《東吳法律學報》,第21卷第3期。 許恒達(2011),〈洩露使用電腦知悉秘密罪的保護射程--評臺中高分院九十八年度上訴字第一三一九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0期。 許恒達(2011),〈資訊安全的社會信賴與刑法第三五九條的保護法益-評士林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訴字第一二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8期。 曾淑瑜(2004),〈九十二年刑法增訂妨害電腦使用罪章前後之法律適用〉,《華岡法粹》,第31期。 馮震宇(2003),〈網路犯罪與網路犯罪公約(上)〉,《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 馮震宇、劉志豪(1998),〈我國網路犯罪類型及案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41期。 葉亭巖(2008),〈德國刑法第41次修正-「反駭客法」之簡介〉,《科技法律透析》,第20卷第4期。 廖有祿、金明燦(2006),〈電腦犯罪刑法規範之研究-以二次修正案為中心〉,《「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第11期。 廖宗聖、鄭心瀚(2010),〈從網路犯罪公約談我國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的修訂〉,《科技法學評論》,第7卷第2期。 蔡榮耕(2008),〈Matrix駭客任務:刑法第358條入侵電腦罪〉,《科技法學評論》,第5卷第1期。 蔡蕙芳(2003),〈電磁紀錄無權取得行為之刑法規範〉,《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3期。 蔡蕙芳(2013),〈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第一講:保護法益與規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126期。 蔡蕙芳(2013),〈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第二講:本章各罪與他罪之關係〉,《月旦法學教室》,第129期。 鄭逸哲(2003),〈吹口哨壯膽--評刑法第三十六章增訂〉,《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 薛智仁(2014),〈無故取得電磁紀錄罪之解釋及立法〉,《政大法學評論》,第136期。 謝孟璇(2008),〈窺看他人電子信箱內郵件內容之刑事責任-淺談刑法第三五八條、第三五九條之妨礙電腦使用罪〉,《全國律師》,第12卷第3期。 學位論文 毛榮富(2001),《網路社會的神話塑造--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硏究所博士論文。 王文成(2011),《大話雲端-妨害電腦使用罪之法益定性與立法建議》,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吳文君(2010),《妨害電腦使用犯罪刑法規制之分析-以保護法益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元裕(2010),《檢視電腦犯罪之刑法規制-兼論歐洲理事會網路犯罪公約》,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裕凱(2006),《從危險犯論放火罪之可罰性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嘉鍵(2003),《刑法第三百零六條無故侵入住居之研究--以警察執勤侵入住居之違法阻卻為研究核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憲政(2006),《電腦犯罪之法律適用與立法政策--保護法益之遞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豪(2003),《網路入侵刑法規制的國際動向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景嘉(2014),《刑法上電腦犯罪立法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蔡仲彥(2003),《刑法新增電腦條款之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蕙芳(1994),《電腦犯罪和刑事立法的課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心瀚(2012),《1與0的世界:網路犯罪公約和我國刑法第36章以及電腦詐欺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珮言(2012),《入侵電腦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曉黎(2000),《資訊的共享與交換—黑客文化的歷史、場景與社會意涵》,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開平(1995),《電腦犯罪之研究-我國現行法之適用與修正草案之檢討》,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文獻 Chuck Easttom and Det. Jeff Taylor, Computer Crime, Investigation, and the Law, Boston, MA, USA: Course Technology / Cengage Learning (2010). Deborah G. Johnson, Computer Ethic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4). Dorothy E. Denning, Crime and Crypto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 6:2 (1995). Joseph M. Olivenbaum, Ctrl Alt Del: Rethinking Federal Computer Crime Legislation, 27 Seton Hall L. Rev. 574 (1997). Orin S. Kerr, Cybercrime's Scope: Interpreting 'Access' and 'Authorization' in Computer Misuse Statutes , NYU Law Review, Vol. 78, No. 5 (2003). 網路資源 「『匿名者』攻陷中國政府網站 大筆資料外洩」,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129024 「Google高薪聘請 要她負責破壞瀏覽器」,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005/482104 「iCloud疑遭駭 蘋果未保證安全」,中央社即時新聞CNA: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9020313-1.aspx 「大勝!台灣『匿名者』全軍出擊 成功斬首菲國政府網站」,ETtoday 東森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513/206339.htm 「北韓領導金正恩被通緝? 官網遭駭客入侵惡搞」,NOWnews 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n/2013/04/05/295907 「台菲網民鍵盤大戰,「匿名者」何方神聖?」,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9052 「我國寬頻服務使用現況分析」,台網中心電子報:http://www.myhome.net.tw/2013_10/p02.htm 「捍衛維基解密 駭客團擴大攻擊」,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450875 「索尼影業遭駭事件始末大剖析」,iThome電腦報:http://www.ithome.com.tw/news/93457 「調查犯罪行為 美國人最怕網路駭客」,台灣醒報:http://anntw.com/articles/20141029-KSJD 「韓國史上最大APT駭客事件始末」,iThome電腦報:http://www.ithome.com.tw/node/80029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88088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2071454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873108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875318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910293 第十四屆政大刑法週-會議紀錄:http://web.angle.com.tw/News/Html/News/6537.pdf 趨勢科技 Vic Hargrave(2012),「認識駭客(Hacker),Cracker(破壞者),激進駭客(Hacktivist)網路犯罪份子(Cybercriminal), 白帽(White Hat), 黑帽(Black Hat), 灰帽(Grey Hat)」:http://blog.trendmicro.com.tw/?p=1857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電腦應用概況報告 民國100年》: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2103114391471.pdf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6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駭客」一詞在今日通常被泛稱為竊取資料或破壞電腦系統的犯罪者。事實上最早的駭客是指一個追求電腦技術的精進並無私分享各種網路資源的社群,然而因為尋求網路空間解放的目標與政府或企業建立權威的需求產生衝突,結局是網路空間逐漸受到控制,駭客族群被打壓,電腦犯罪的制定以及重刑化潮流的背後,正是這種現象所造成的結果。我國刑法第358條處罰的是入侵電腦行為,與世界各國對於入侵電腦行為的規範相比較,除了有「無故」、「輸入他人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與「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幾種要件之外,在主觀或客觀要件都略顯不足,使犯罪成立之認定不易,更有可能處罰到未造成損害的輕微行為。
關於入侵電腦罪之保護法益,基於以下理由:偏高的法定刑、網路空間強調溝通互動的特性、資訊社會高度仰賴電腦網路系統等等,本文認為保護法益應當是對於控制電腦使用權限機制正常運作的社會信賴,屬於社會法益,當入侵行為的強度足以動搖這種信賴,才有處罰正當性。從犯罪性質來看,入侵電腦罪是一種抽象危險犯,僅以入侵行為作為要件,而不要求發生損害結果,為了限縮這種前置化的刑罰規範,建議配合刑法第359條與第360條規定,將第358條解釋成其預備犯或未遂犯規定,行為人需具備後續犯罪的主觀故意與該行為能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藉此使偏高的法定刑與前置化處罰較為可接受。最後,入侵電腦行為真正適合以抽象危險犯規制的情形,應當是存在於被入侵的電腦是特別值得被保護的電腦,此類電腦中儲存大量不特定多數人的重要資訊,或是必須仰賴這類電腦系統才能完成與大眾利益相關的工作,因此本文提出的立法建議是,將行為客體限縮在公務機關與金融機構專用電腦。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erm “hacker” is usually called the criminals to steal information or damage the computer systems nowadays. At the beginning, the hackers just promoted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shared the network resource. The hackers were suppressed when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corporates controlled cyberspace. The above-mentioned phenomena brought about the legislation of computer crimes. The crime of computer intrusion is punished under the article 358 of the criminal code. Compared with the legislation of other countri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lements of the article 358 of the criminal code are not enough to identify the constitution of crime.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 systems i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legal interest of the crime of computer intrusion is to protect the trust in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the permission to use the computer systems. This crime belongs to an offense of abstract danger because the prerequisite is only the criminal behavior of intr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terpreting the article 358 of the criminal code as the preparatory offense or the attempt of the article 359 and 360. According to this argument, the offender constitutes the crime when having the intent to not only commit article 358 but also article 358 or 359. In addition, the legitimacy about the legislation in the form of the offense of abstract danger only exists i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computer system is especially required to protect. Finall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creasing the prerequisite “the computer exclusively for the use of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or the government” for the article 358 of the criminal cod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49: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0a21052-1.pdf: 3480803 bytes, checksum: ba5faed345a3ce14d273417206bf3b9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一項 從匿名者(Anonymous)談起 1 第二項 入侵電腦罪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 5 第一項 研究範圍 5 第二項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網路空間與駭客入侵 10 第一節 電腦網路的歷史 10 第一項 現代電腦的出現 10 第二項 網路的發展 11 第二節 網路空間與資訊社會之形成 13 第一項 網路空間之形成 13 第二項 網路空間之特性 16 第一款 自由 16 第二款 跨國界 17 第三款 脫中心化 19 第三節 駭客與駭客精神 20 第一項 誰是駭客 20 第二項 駭客倫理 22 第三項 不同類型的駭客 25 第四節 對抗與管制 27 第一項 資訊時代 27 第二項 駭客造成的威脅 29 第三項 管制措施 30 第一款 言論管制 30 第二款 資訊商品化 32 第四項 風險社會與資訊刑法 34 第一款 風險社會概念簡介 34 第二款 資訊刑法 36 第三章 電腦網路犯罪之概念 40 第一節 電腦犯罪與網路犯罪 40 第一項 電腦犯罪 40 第一款 定義 40 第二款 類型 40 第二項 網路犯罪 41 第一款 定義 41 第二款 類型 42 第三項 概念檢討 42 第二節 網路犯罪之特性 44 第一項 隱匿性 44 第二項 專業性 45 第三項 犯罪黑數高 45 第四項 橫跨地理界限 47 第五項 態樣眾多 47 第三節 電腦安全系統與入侵過程 48 第一項 電腦安全設施 48 第二項 駭客入侵方法概述 49 第四節 駭客入侵行為之可罰性爭議 50 第一項 贊成處罰之理由 50 第二項 反對處罰之理由 52 第五節 我國相關立法 53 第一項 1997年修法 53 第二項 2003年修法 57 第三項 刑法第358條簡介 59 第四章 國際立法例與我國法比較 62 第一節 網路犯罪公約(Convention on Cybercrime) 62 第一項 背景 62 第二項 實體犯罪與網路入侵規定概述 65 第二節 德國刑法(第41次修正) 67 第一項 背景 67 第二項 內容概述 68 第三節 美國聯邦電腦詐欺及濫用法(CFAA) 71 第一項 背景 71 第二項 內容概述 73 第四節 比較分析 77 第五章 入侵電腦罪保護法益 79 第一節 法益理論 79 第一項 法益的概念 79 第二項 法益的分類 80 第三項 小結 82 第二節 本罪保護法益與立法理由 83 第一項 立法理由簡介 83 第二項 對於立法理由之質疑 85 第一款 耗費時間與人力的必然性 85 第二款 駭客未必只造成損害 86 第三款 實害的認定 86 第四款 電腦系統的安全性 88 第三節 本罪法益相關見解 88 第一項 無獨立保護法益 88 第二項 個人法益保護 91 第一款 資訊隱私 91 第二款 空間支配 94 第三項 社會法益保護 98 第一款 資訊權溝通運作 98 第二款 資訊安全信賴 100 第四節 小結 104 第一項 電腦系統安全為獨立的法益類型 104 第二項 採取個人法益保護觀點之疑慮 106 第三項 本文見解:社會法益保護 108 第一款 告訴乃論規定之檢討 108 第二款 對於控制電腦使用權限機制正常運作的社會信賴 110 第六章 入侵電腦罪要件解釋 115 第一節 入侵電腦罪之犯罪性質 115 第一項 本罪與實害犯 115 第二項 本罪與具體危險犯 115 第三項 本罪與抽象危險犯 117 第四項 本文見解:本罪為抽象危險犯 119 第二節 入侵電腦行為 122 第一項 行為態樣 122 第一款 輸入他人帳號密碼 122 第二款 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 124 第三款 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 127 第二項 入侵之認定 128 第三項 入侵電腦罪之限縮解釋 129 第三節 電腦或其相關設備 132 第一項 定義 132 第二項 本罪客體再思考 135 第一款 受登入控制機制保護之電腦 135 第二款 公務機關與金融機構專用電腦 137 第七章 結論 141 第一節 網路空間與駭客 141 第二節 電腦網路犯罪之立法 142 第三節 入侵電腦罪之保護法益 143 第四節 入侵電腦罪之限縮解釋 144 第五節 入侵電腦罪之立法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4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論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條入侵電腦罪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Crime of Computer Intrusion of the Criminal Code Article 358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子平,王皇玉 | |
dc.subject.keyword | 駭客,網路空間,電腦犯罪,入侵電腦,法益,抽象危險犯,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acker,cyberspace,computer crime,computer intrusion,legal interest,offense of abstract danger, | en |
dc.relation.page | 155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5-01-2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1.pdf | 3.4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