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12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吳秀玲(Hsiu-Ling Wu)
dc.contributor.authorKuo-Tao Fanen
dc.contributor.author范國濤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06:46:54Z-
dc.date.available2011-07-06
dc.date.copyright2011-07-06
dc.date.issued2011
dc.date.submitted2011-06-15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丁斗,2001,《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稚主編,2009,《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建設研究》,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白鋼、史衛民主編,2008,《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08年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榮華,2009,《廣西北部灣發展與北海新一輪發展:戰略與選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包宗和主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古小松主編,2007,《泛北部灣合作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古小松主編,2008,《泛北部灣合作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古小松主編,2009,《泛北部灣合作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古小松主編,2010,《泛北部灣合作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雲漢、賈慶國(主編),2007,《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江博文等著,2001,《中國經濟西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西部大開發戰略幹部讀本編寫組,2000,《西部大開發戰略幹部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
吳元其等著,2003,《公共決策體制與政策分析》,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宋健坤、吳金明,2002,《區域經濟發展的龍形戰略》,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宋鎮照,2006,《建構台灣與東南亞新世紀關係:南向發展之政經社場域策略分析》,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允傑、丘昌泰著,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出版社。
杜平、肖金成、王靑雲等著,2000,《西部開發論》,重慶:重慶出版社。
杜平等編,2000,《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若干問題》,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李含琳編著,2001,《西部開發政策》,蘭州市 : 甘肅人民出版社。
李向陽主編,2010,《亞太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阮宗澤,2007,《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邱成利等著,2000,〈西部大開發的背景〉,《西部增值》,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邱昌泰,1995,《公共政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邱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姚開建、陳勇勤主編,2003,《改變中國:中國的十個 “五年計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胡祖慶譯,1993,《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胡鞍鋼主編,2001,《地區與發展 : 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姚慧琴、任宗哲主編,2009,《西部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林,2008,《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貿易關係、潛力及合作模式選擇─農產品貿易視角》,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倪世雄,200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倪國良,2004,《經濟全球化與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時殷弘,2006,《21世紀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質和中國的應有戰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耿協峰,2003,《新區域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春祥,2008,《東亞貿易一體化─從區域化到區域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高路、葛方新主編,2000,《大決策出臺 : 西部大開發方略》,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編,2002,《實施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和政 策措施》,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張世賢編,2005,《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彬等著,2010,《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梁守德、李義虎(主編),2008,《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立等編著,2002,《中國國家戰略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答才、李麗君、任曉偉著,2008,《中國共產黨開發西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述彭、楊汝萬、林琿編,2001,《新經濟與中國西部開發》,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硏究所。
陳峰君、祁建華主編,2007,《新地區主義與東亞合作》,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戚本超、景體華主編,2009,《區域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喻常森、黃雲靜、張祖興、王學東編著,2007,《當代亞太國際關係與地區合作》,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程又中主編,2006,《地區主義視野下的中國─東盟合作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葉輔靖主編,2004,《走向FTA─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戰略與對策》,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費孝通著,2000,《費孝通論西部開發與區域經濟》,北京 : 群言出版社。
費雅君等著,2008,《中國現代化下西部開發與國家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鈕先鍾譯,1985,《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先明等著,2008,《中國西部外資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忠泰,2008,《關中高新帶與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北部灣(廣西)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廣西社會科學院、廣西北部灣發展研究院編,2010,《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報告(2006~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可金、倪世雄,2007,《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趙顯人主編,2001,《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厲以寧主編,2000,《區域發展新思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盧光盛,2008,《地區主義與東盟經濟合作》,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劉世慶著,2003,《中國西部大開發經濟轉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劉傑(主編),2007,《中國發展的國際效應》,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傑(主編),2007,《負責任大國的路徑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衛東等編著,2003,《中國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劉稚主編,2009,《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建設研究》,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鄭易生主編,2008,《中國西部減貧與可持續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淑麗(Susan Shirk),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社。
韓釗,2003,《公共政策的動態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盧光盛,2008,《地區主義與東盟經濟合作》,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騰星、胡鞍鋼主編,2001,《西部開發與教育發展博士論壇》,北京:民族出版社。
(二)期刊
BjÖrn Hettne、Fredrik Soderbaum,2000,〈地區主義崛起的理論闡釋〉,《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66-70。
孔曉莎、張薦華、孫海燕,2009,〈“中國西南─東盟經濟合作圈”合作模式初探〉,《中國科技論壇》,第1期,頁126-129。
王勁、段金生,2008,〈20世紀中國西部開發觀的演進及操作實踐〉,《重慶社會科學》,第7期,頁44-49。
牛軍,2006,〈世界的中國:21世紀初的中國外交研究〉,《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頁112-121。
王逸舟,2008,〈中國外交十特色——兼論對外交研究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頁6-18。
王瑞祥,2003,〈政策評估的理論、模型與方法〉,《預測》,第22卷,第3期:頁6-11。
古小松,2008,〈2020年的東盟及其與中國關系〉,《東南亞縱橫》,第5期,頁3-11。
佘伯明,2009,〈推進廣西與東盟貿易向廣度與深度發展的對策〉,《東南亞縱橫》,第4期,頁76-80。
吳淼、楊兆萍、周華榮、段新生,(2008),〈中國新疆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經濟合作模式選擇〉,《乾旱區地理》,第31卷,第3期,頁470-476。
吳淼、楊兆萍、周華榮、段新生,2008,〈中國新疆與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地區經濟模式選擇〉《乾旱區地理》,第31卷,第3期,頁470-476。
吳蓓,2007,〈改革開放之後西部大開發決策嬗變〉,《商場現代化》,第507期,頁169-170。
宋學文、楊昊,2006,《整合理論研究之趨勢與應用:東南亞區域安全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28期,頁39~90。
宋興洲,2005,〈區域主義與東亞區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頁1-48。
李德國、蔡晶晶,2006,〈西方政策評估:範式演進和指標構建〉,《科技管理研究》,第8期,頁246-249。
周秋紅、王威明、高永標,2008,〈西部大開發績效評價實證研究─基於西部開發前後對比分析的角度〉,《現代經濟》,第7卷,第12期,頁47-48。
林建華、任保平,2009,〈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績效評價:1999~2008〉,《開發研究》,第1期,頁48-52。
門洪華,2008,〈中國崛起與東亞安全秩序的變革〉,《國際觀察》,第2期,頁16-25。
徐步,2008,〈和諧世界理論與國際體系建設〉,《和平與發展》,第2期,頁1-5。.
徐長玉、何煉成,2006,〈“十一五”期間西部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探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頁20-24。
書海鳴,2009,〈基於經濟整合理論的廣西對東盟開放戰略分析〉,《東南亞縱橫》,第4期,頁71-75。
秦成遜、李曉紅,2008,〈區域經濟合作的比較分析─雲南、廣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東南亞縱衡》,第6期,頁56-59。
秦亞青,2008,〈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若干思考〉,《外交評論》,第101期,頁9-17。
袁鵬,2007,〈“和諧世界”與中國“新外交”〉,《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頁1-8。
高祖貴,2008,〈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走向區域整合的新階段〉,《和平與發展》,第3期,頁53-59。
馬燕冰,2007,〈中國與東盟合作新動向及對地區格局影響〉,《和平與發展》,第3期,頁31-35。
馬燕冰、張學剛,2008,〈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的大國競爭及影響〉,《國際資料信息》,第4期,頁15-20。
馬燕冰,2008,〈東盟的成就、問題與前景〉,《和平與發展》,第1期,頁50-54。
馬孆,2008,〈中國參與地區合作的理念演進、特點及前瞻〉,《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7期,頁36-40。
張良民,2005,〈試析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意義〉,《國際論壇》,第7卷,第2期,頁45-48。
張錫鎮,2008,〈東盟實施大國平衡戰略的新進展〉,《東南亞研究》,第3期,頁 20-25。
莊芮,2009,〈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踐效應、現存問題及中國的策略〉,《世界經濟研究》,第4期,頁75-80。
許志嘉,2007,〈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八卷,第三期,頁43~89。
閆文仙、羅雲麗,2008,〈公共政策評估研究綜述〉,《社會科學論壇》,第6B期,頁75-78。
郭海明,2008,《我國西部省(市、區)發展狀況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發展月刊》,第7期,頁32-34。
陳寒溪、孫學峰,2008,〈東亞安全合作的現實與前景——觀點的分歧及其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頁49-57。
陳答才,2009,〈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西部大開發〉,《黨的文獻》,第2期,頁57-61。
郭耀昌,2008,〈政策評估與決策模式〉,《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2期,頁69-79。
彭暉、張麗淑,2009,〈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效果綜合評價〉,《科技進步與對策》,第26卷,第10期,頁46-50。
曾怡仁、張惠玲,2000,〈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8期,頁53-71。
黃國勝、王武科、李青陽,2009,《多重視角下的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探討》,《資源科學》,第1期,頁164-170。
黃駿,2008,〈提升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軟實力”的SWOT分析〉,《未來與發展》,第9期,頁36-40。
楊仁火,2007,〈東亞地區大國關系的新動向〉,《和平與發展》,第3期,頁36-40。
楊潔勉,2008,〈新興大國群體在國際體系轉型中的戰略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頁6-12。
劉嘉音、臧忠鳴、潘旭山、楊立娟,2007,〈中國公共政策評估理論的基本問題研究〉,《科學與管理》,第27卷,第3期,頁29-32。
蔡東杰,2005,〈全球化浪潮的區域主義發展:反制或助力〉,《全球政治評論》,第11期,頁61-78。
蔡鵬鴻,2003,〈次區域經濟合作對東亞國際格局的變動〉,《世界經濟研究》,第3期,頁26-30。
鄭先武,2004,〈區域研究的新路徑:“新區域主義方法”述評〉,《國際觀察》,第4期,頁65-73。
鄭先武,2007,〈新區域主義的核心特徵〉,《國際觀察》,第5期,頁58-65。
盧光盛,2009,〈雲南、廣西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比較分析〉,《雲南財金大學學報》,第1期,頁80-86。
魏玲,2008,〈《第二份東亞合作聯合聲明》與東亞共同體建設〉,《外交評論》,第101期,頁60-67.
龐中英,2003,〈地區化、地區性與地區主義─論東亞地區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頁8-13。
蘇立寧、黃卉,2008,〈論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評估標準〉,《社會科學論壇》,第11B期,頁55-58。
(三)碩博士論文
于瑾,2007,《冷戰後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關係的構建》,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王瓊,2007,《北部灣經濟區沿海工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湖南:中南大學碩士論文。
吳永威,2007,《試論東南亞因素與中國發展戰略作用下廣西區域經濟政策的演變(1950-2006)》,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曉燕,2008,《論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框架的構建》,重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
孟晴,2008,《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國際政治經濟學視野下的研究》,北京:外交學院碩士論文。
姜永銘,2009,《跨國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張杰,2009,《次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以大圖們江次區域經濟合作為中心》,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陳永亮,2007,《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對策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陳妍華,2008,《中國西南區域整合戰略─以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為核心》,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海燕,2008,《構建和諧社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研究》,大連:大連海事大學碩士論文。
楊華妙,2004,〈區域化與區域主義: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模式之比較研究〉,高雄: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資料
Ann Kent. 2007. Beyond Compliance 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Global Securi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 C. Kang. 2008.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avid P. Barash, Charles P. Webel. 2008.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David, Kang. 2003. 'Getting Asia Wrong: 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7(4): 57-85.
Richard Feinberg. 2008. 'Seeking Balance: Two Decades of APEC. ' Asian Survey 3(1).
Francis Fukuyama. 2005. 'Re-Envisioning Asia.' Foreign Affairs 84(1).
Henry M Paulson Jr (2008). 'A Strategic Economic Engagement Strengthening US Chinese Ties' Foreign Affairs 87(5):19.
Huisken Ron. 2002. 'Civilizing the Anarchical Society: Multilateral Security Processes in the Asia-Pacific.'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4(2): 187-202.
James E. Hoare and Susan Pares. 2005.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ctionary of East Asia. London : Routledge.
Joseph S.Nye,Jr . 1968. 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Readings . Little Brown&Company.
Karl W.Deutsh , 1981” On Nationalism, World Reg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West”,in per Torsvik, ed.Mobilization, Center-Periphery Structures and Nation-Buildings:A Volume in Commemoration of Stein Rokkan , Bergen Universitetsforlaget.
David Plott. 2008. 'Pax Asiatica : The Search for a New Regional Order. ' Asian Survey 3(3).
Kenneth B. Pyle.2007. 'Reading the New Era in Asia: The Us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Asia Policy 3.
Peter J. Katzenstein.2000. “Regionalism and Asia.” New Political Economy 5(3).
Richard E.Baldwin, 1997. “The Cause of Regionalism”, The World Economy 20(7).
Robert Ross. 1999.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4): 81-114.
Robert A.Scalapino. 1991/1992 Winter. ”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Future Prospects.” Foreign Affairs 70(5).
David Shambaugh. 2004/2005.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 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9(3): 64-99.
Victor Sumsky. 2008.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in ASEAN.' Asian Survey 3(1).
Richard P. Suttmeier. 2008. 'The “Sixth Modernization”? China, Safe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Risks.' Asia Policy 3.
三、網站資料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司:http://xbkfs.ndrc.gov.cn/
中國西部開發網:http://www.chinawest.gov.cn/web/index.asp
人民日報數據資料庫:http://data.people.com.cn
亞洲開發銀行:http://www.adb.org/GMS/default.asp
雲南省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yn.gov.cn/yunnan,china/
北部灣經濟合作組織:http://www.bgoec.com/Html/12231657434375.html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http://www.bbw.gov.cn/zt/fanbeibbs/fanbeibbs.php
新華網廣西分社: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x.xinhuanet.com/topic/fecbg/bjzl.htm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129-
dc.description.abstract吾人身處的台灣近來面臨東亞區域快速整合,周邊國家多元領域合作逐漸緊密,並紛紛簽署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議,而台灣囿限於中國「一中原則」的壓迫,參與國際事務屢屢遭受阻礙,馬政府近來「外交休兵」、與中國簽署ECFA等的兩岸政策,即是在突破台灣所面臨的國際困境,然而,推動ECFA背後的政治目的之一即是藉協議的簽署,打通與周邊國家經貿互動的門路,其中東協應是台灣未來一個重點合作目標。面對東協與中國互動頻密,特別是雙方於2010年自由貿易區全面的啟動,並在大湄公河次區域與泛北部灣次區域推展多元的合作項目,從地緣關係的角度來看,泛北部灣次區域涵蓋的範疇,涉及到我國主張的南海領域,若中國與東協於此次區域進一步發展雙邊的互動關係,並持續將台灣排除於該自由貿易區的運作外,將對台灣造成極大的威脅和挑戰。
基於上述的認知和思考,為突破台灣區域周邊的經貿困境,筆者認為應深入探究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互動的本質與內涵,從現存雙方的合作機制中歸納出其合作特色與互動模式,以期瞭解中國與東協推展次區域合作的背景、具體內容以及互動所產生的影響,並嘗試尋求台灣未來的因應之道,以拓展更加寬廣的國際空間。
本論文探討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互動,從「互動背景」、「互動內容」以及「互動影響」三個面向,勾勒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互動的框架,並藉由實地訪談進一步瞭解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互動內部存在的問題與可能的合作困境。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When being confront with the trend of East Asian integration, multifaceted cooperation among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the signing of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free trade agreements(FTAs) within East Asia region, Taiwan is excluded from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due to “One China Policy”. Therefore, Proposing of “Diplomatic truce” or “Flexible Diplomacy” and signing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 with China from Ma administrations are overcoming the regionally diplomatic predicaments, so as to build the economically interacted bridg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ASEA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China and ASEAN had reached a great deal of agreements, such as “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hina-ASE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rea”, “Instrument of Extension of 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to China” and so on. Especially in 2010, the “ASEAN - China Free Trade Area” was fully carried out, representing a meaningful milestone for ASEAN – China relation. However,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contains several sub-regional collaborations within Southeast Asia region, inclusive of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and Pan-Beibu Gulf Subregion. Those two subregion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ose years,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states in reaching multiple agreements to a much closer cooperation.
The papers will look into the essences and contents of all those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ncluding three parts. That is, background of cooperation, contents of cooperation and effects of cooperation. Firstly,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factors of affecting China and ASEAN to get a closer interacted relation. Secondly, induce existing China and ASEAN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attempting to gerenalize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on and construct a interactual model. Finally, infer potential effects on East Asia region, internal China and Taiwan. Therefore, deduce probabl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that China and ASEAN will encounter in the future and bring up proper suggestion for Taiwan to overcome regionally diplomatic predicament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6:46: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6341065-1.pdf: 2088448 bytes, checksum: b15e3750796fe766e71d05ad7d0f06b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
二、問題意識
三、研究目的
第二節 名詞界定……………………………5
一、東南亞國協(ASEAN)
二、區域、次區域、次區域經濟合作與次區域合作
第三節 文獻檢討……………………………10
一、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之研究
二、次區域合作模式分析
三、次區域合作政策影響評估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16
一、研究途徑
二、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研究架構…………18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限制
三、研究架構
第二章 次區域合作互動形成背景與內涵……………23
第一節 外環境與認識觀的轉變………………23
一、冷戰二元意識形態對立的終結
二、「和平穩定」國際環境的需求認識
三、國際區域間合作浪潮之興起
四、「負責任大國」的角色形塑
第二節 內環境國家發展需求…………………33
一、「發展」為主軸,國家強化發展的需求
二、平衡區域發展不均的西部大開發政策
第三節 中國對東協政策互動原則之內涵……43
一、「和平發展」戰略主軸
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睦鄰外交政策原則的論點
三、「聯合國憲章、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平共處五原則」 互動準則
第三章 次區域合作的具體範疇與內容…………………47
第一節 中國與東協10+1機制…………………48
第二節 大湄公河次區域………………………50
一、主要合作機制
二、具體合作內容
第三節 泛北部灣次區域………………………65
一、主要合作機制
二、具體合作內容
第四章 次區域合作互動模式分析……………………77
第一節 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分析途徑之選擇……77
一、區域主義
二、新區域主義
三、中國提倡「開放的地區主義」
四、綜合比較
第二節 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之特色………………81
一、各國共同主導的專案合作方式
二、次區域至上,增進對話化解衝突
三、多面向合作內容
四、「多頭並進」地方政府主導的合作方式
五、「由點至面」的合作開發方式
六、開放性協商參與特色
第三節 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框架之檢視…………91
一、合作目標
二、合作主體
三、合作議題內容
四、合作對象範疇
第四節 既定合作模式之建構…………………………95
一、萬花筒型次區域合作模式
二、萬花筒型次區域合作模式的特色
第五章 次區域合作產生的影響與未來發展困境…………99
第一節 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產生的影響…………99
一、東亞區域間影響
二、中國內部所產生的影響
三、對臺灣的影響
四、小結
第二節 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發展困境……………117
一、次區域內缺乏主要協調機制,形成「各自為政」開發現況
二、合作內容相互重疊,造成資源浪費
三、次區域間易淪為大國相互競逐的場域
四、各國間政策與制度大相逕庭,影響合作效率
五、省份間「競合」互動關係,影響資源分配與市場拓展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2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5
一、「互動背景」─次區域合作互動形成背景與內涵
二、「互動內容」─次區域合作具體範疇內容及互動模式分析
三、「互動影響」─次區域合作產生的影響與未來發展困境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131
一、分析的對象─東協的角度
二、泛北部灣次區域未臻發展成熟
三、深入分析東協運作對中國內部省份的影響
四、持續關注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133
附錄……………………………………………………………145
附錄一、中國與東協互動歷程表…………………………145
附錄二、中國與東協區域合作大事紀……………………147
附錄三:中國地方省份參與次區域合作內容與歷程表…155
附錄四:北部灣區域合作機制與構想表…………………159
附錄五:訪談紀錄…………………………………………161
圖次
圖1-1:研究目的簡圖…………………………………………………5
圖1-2:區域、次區域、次區域經濟合作、次區域合作示意圖……9
圖1-3:研究架構圖……………………………………………………20
圖3-1:中國參與周邊次區域合作示意圖……………………………47
圖3-2: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示意圖…………………………………50
圖3-3:GMS組織架構圖 ………………………………………………52
圖3-4:MRC組織架構圖 ………………………………………………55
圖3-5:經濟走廊的示意圖……………………………………………57
圖3-6:中國與東協次區域鐵路建設圖………………………………58
圖3-7:一軸兩翼示意圖 ……………………………………………66
圖3-8:兩廊一圈示意圖………………………………………………67
圖3-9:泛北部彎經濟合作機制的筆者預想圖………………………70
圖3-10:東協東部增長極範疇示意圖 ………………………………70
圖3-11:BIMP-EAGA的機構圖…………………………………………71
圖3-12: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圖 ……………………………73
圖4-1: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範疇示意圖…………………………85
圖4-2: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分布圖………………………………87
圖4-3:中國推動與東協次區域合作內部結構圖……………………88
圖4-4:1992年中南半島的交通網路圖………………………………89
圖4-5:2006年中南半島的交通網路圖………………………………89
圖4-6:中國與東協「萬花筒」型次區域合作圖……………………96
圖5-1:大湄公河次區域未來開發構想圖……………………………119
表次
表3-1:歷屆中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大事紀…………………………48
表4-1:新區域主義與開放性的地區主義之比較……………………80
表4-2: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各項機制的內容簡化表……………94
表5-1:中國西部省市重要數值指標表………………………………104
表5-2:各省市進出口數值總額表……………………………………105
表5-3:西部各省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06
表5-4:中國各省市對周邊東南亞國家進出口數值表………………107
表5-5:東南亞國家到各省份旅遊人數表……………………………108
表5-6:台灣對東南亞國家年度出口成長值…………………………111
表5-7:台灣對東南亞國家年度進口成長值…………………………112
表5-8:台灣對東南亞國家年度出(入)超成長值……………………112
表5-9:中國與台灣分別對東南亞國家年度出口總值………………113
表5-10:中國與台灣分別對東南亞國家年度進口總值 ……………113
表5-11:中國與台灣分別對東南亞國家年度貿易總額 ……………113
表5-12:台商在東南亞各國投資件數與金額 ………………………114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中國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互動之研究zh_TW
dc.titleThe Study of China-ASEAN Sub-regional Coopera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9-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冷則剛(Tse-Kang Leng),郝培芝(Pei-Chih Hao)
dc.subject.keyword東協,ECFA,次區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泛北部灣次區域,合作模式,zh_TW
dc.subject.keywordChina,ASEAN,Free Trade Agreements,Greater Mekong Subregion,Pan-Beibu Gulf Subregion,en
dc.relation.page169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1-06-1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0-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4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