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756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泰升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ou-Ta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守達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4T17:46:3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8-1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4T17:46:33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8-11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4-2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75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1950年,無視《中華民國憲法》中制定省縣自治通則、召開省民代表大會、制定省自治法的要求,台灣省政府頒訂了《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表面上,縣市層級與鄉鎮市層級的地方自治體,終於可以全面選舉自己的首長與民意代表;實際上,國民黨政權卻可以透過控制中央政府與省政府,進而控制台灣省的地方自治體。直到1994年,《省縣自治法》與《直轄市自治法》制定,台灣地方自治才完成從「非憲法所定」到「憲法所定」的轉型。
這樣的轉型是怎麼發生的呢?轉型又是如何可能?本研究即嘗試著從法律史的視角,考察1950年至1994年間的地方自治法制。由於此時期的地方自治受到黨國體制的支配,本研究稱之為黨國支配期。本研究認為,所謂轉型,其實也就是黨國支配期的崩解。要理解黨國支配期的崩解,也必須理解黨國支配期的形成與發展。 本研究發現,地方自治法制具有高度政治性,這不只是黨國支配期所獨具,也存在於1945年至1949年的戰後初期,更存在於訓政時期的中國大陸以及日治時期的台灣。這樣的高度政治性,表現在中央政府是如何「運用」地方自治法制來干預地方自治體的活動。為了確保地方自治法制能夠為中央政府所運用,日治台灣、訓政中國、戰後初期的地方自治法都是由上而下所建立。因為是由上而下,所以比起中間團體與地方社會的自治慣例,作為法規範的地方自治法制要來得較為有用,命令位階法規範又比法律位階法規範更為有用。這也是為什麼,黨國支配期的地方自治法制,會無視《中華民國憲法》的種種要求了。 由於地方自治法制具有高度政治性,所以完成從「非憲法所定」到「憲法所定」的轉型,也就需要高度的改革動能。這股改革動能,便來自於1990年代初期的政治鬥爭。所謂政治鬥爭,既是反對勢力與國民黨政權的鬥爭,也是地方自治體與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鬥爭。 這樣的政治鬥爭可以視為兩種因素的結合。其一,1970年代以來的自力救濟熱潮與1980年代以來的社會運動狂飆,在一次又一次的抗爭當中,作為抗爭發起人或參與者的地方住民,逐漸獲得各界的注意與重視,其政治地位也逐漸提高,這就為鬥爭提供了動能。其二,1980年代後期,反對勢力為了抵抗國民黨政權,不僅奪取了地方自治體的政權,甚至回過頭來「運用」地方自治法制來抵禦中央政府的干預,像是1989年的「地方包圍中央」便是為鬥爭提供策略的顯例。鬥爭動能與鬥爭策略結合而成的政治鬥爭,便構成了地方自治轉型的因素。 然而,儘管政治改革促成了地方自治轉型,但也只是「非憲法所定」到「憲法所定」的轉型而已。轉型前的問題:民主正當性的赤字、直轄省轄二元體制的失衡、規範變遷與社會變遷的落差,不僅未隨著轉型而獲得解決,反而愈來愈嚴重。由此可見,地方自治的轉型有其侷限。如何回應這樣的侷限,即為當代地方自治的重要課題。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46:3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0A21004-1.pdf: 2432201 bytes, checksum: 79175a91390dd98ee70f1d14abe5f40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一) 地方自治的六個面向 6 (二) 規範與實踐的互動 8 (三) 歷史材料的選擇 10 第二章 現代地方自治的源流 第一節 現代地方自治的引進 14 (一) 明治日本 15 (二) 清末民初中國 16 (三) 自治兩難 18 第二節 日治台灣(1920-1945) 20 (一) 日治台灣(1920-1945)的背景 20 (二) 日治台灣(1920-1945)的地方自治 22 (三) 日治台灣(1920-1945)的特色:地方自治的漸進性 29 第三節 訓政中國(1928-1945) 30 (一) 訓政中國(1928-1945)的背景 30 (二) 訓政中國(1928-1945)的地方自治 32 (三) 訓政中國(1928-1945)的特色:黨治原則的地方化 38 第四節 戰後初期(1928-1945) 40 (一) 戰後初期(1945-1949)的背景 40 (二) 戰後初期(1945-1949)的地方自治 42 (三) 戰後初期(1945-1949)的特色:斷裂與延續 50 第五節 由上而下的地方自治 53 第三章 黨國支配緊縮期(1950-1967) 第一節 緊縮期(1950-1967)的背景 56 (一) 撤退台灣的局勢 57 (二) 黨國體制的建立 59 (三) 中央與省的重疊 61 (四) 地方派系的形成 64 第二節 緊縮期(1950-1967)的地方自治 67 (一) 住民面 67 (二) 立法面 73 (三) 行政面 79 (四) 組織面 94 (五) 人事面 98 (六) 財政面 102 第三節 緊縮期(1950-1967)的特色 110 第四章 黨國支配分化期(1967-1994) 第一節 分化期(1967-1994)的背景 112 (一) 直轄省轄的二元 113 (二) 社會變遷的後果 115 (三) 反對勢力的集結 116 (四) 地方派系的活躍 118 第二節 分化期(1967-1994)的地方自治 122 (一) 住民面 123 (二) 立法面 127 (三) 行政面 134 (四) 組織面 147 (五) 人事面 153 (六) 財政面 158 第三節 分化期(1967-1994)的特色 169 第五章、地方自治的轉型 第一節 過程:從自治綱要到自治二法 172 (一) 法律位階化的要求 172 (二) 憲政改革的推進 174 第二節 轉型:「黨國支配」的崩解 177 (一) 轉型前的問題 177 (二) 轉型的因素 181 第三節 後續:「黨國支配」的影響 184 (一) 轉型的變與不變 184 (二) 轉型的侷限 187 第四節 建議:把地方住民拉回來 194 (一) 評價的基準 194 (二) 修正的方針 196 第六章、結論 200 參考資料 20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戰後台灣地方自治的轉型:法律史視角的考察 | zh_TW |
dc.title |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in Postwar Taiwan(1950-1994): Based on the Legal History Studi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翠蓮,張正修 | |
dc.subject.keyword | 地方自治,國民黨,地方派系,戰後台灣,民主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elf-government,KMT,postwar Taiwan,local faction,democratiz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222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5-04-2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律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104-1.pdf | 2.38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