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684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鄭毓瑜(Yu-Yu Che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n-Yin W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吳星瑩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5:42:1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0-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8-20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8-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古籍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3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俞紹初:《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黃節:《阮步兵詠懷詩注》(北京: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黃侃:《阮步兵詠懷詩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年4月)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錢仲聯:《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胡之驥:《江文通集彙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倪璠:《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5月) 詹瑛:《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羅國威:《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11月) 任繼昉:《釋名匯校》(山東:齊魯書社,2006年11月)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全漢賦校注》(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9 月) 《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3月)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3月) 〔宋〕鄒登龍:《江湖小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元〕陳高:《不繫舟漁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趙孟頫:《松雪齋集》,四部叢刊景元本 〔元〕張達:《元音遺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費元禄:《甲秀園集》,明萬曆刻本 〔明〕李濂:《嵩渚文集》,明嘉靖刻本 〔明〕李雯:《幾社壬申合稿》,明末小樊堂刻本 〔明〕姜埰:《敬亭集》,清康熙刻本 〔明〕黎民表:《瑤石山人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梅守箕:《梅季豹居諸集》,明萬曆刻本 〔明〕王廷陳:《夢澤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郭濬:《虹暎堂詩集》,清順治刻本 〔明〕查應光:《麗崎軒詩》,明崇禎十二年刻本 〔明〕李培:《水西全集》,明天啟元年刻本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明嘉靖刻清順治十二年修補本 〔明〕鄭賜:《聞一齋詩稿》,明崇禎六年閩縣徐氏鈔本 〔明〕何景明:《大復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李夢陽:《空同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高出:《鏡山庵集》,明天啟刻本 〔明〕梁有譽:《蘭汀存稿》,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明〕帥機:《陽秋館集》,清乾隆四年修獻堂刻本 〔明〕薛蕙:《考功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孫永祚《雪屋集》,明崇禎古嘯堂刻本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明萬曆刻本 〔明〕黃肅:《雅頌正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劉遵憲:《來鶴樓集》卷一,明天啟刻本 〔明〕楊應奎:《海岱會集》卷三五言古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張邦奇:《張邦奇集》,明刻本 〔清〕王夫之《薑齋詩文集》,四部叢刊景船山遺書本 〔清〕龎塏:《國朝畿輔詩傳》,清道光十九年紅豆樹館刻本 〔清〕劉墉:《劉文清公遺集》,清道光六年劉氏味經書屋刻本 〔清〕董以寧:《正誼堂詩文集》,清康熙書林蘭蓀堂刻本 〔清〕陳守誠:《江西詩徵》,清嘉慶九年刻本 〔清〕龔鼎孳:《定山堂詩集》,清康熙十五年吳興祚刻本 〔清〕孫枝蔚:《溉堂集》,清康熙刻本 〔清〕潘高:《南村詩稿》,清康熙鶴江草堂刻本 〔清〕陳守誠:《江西詩徵》,清嘉慶九年刻本 〔清〕郭起元:《介石堂集》,清乾隆刻本 〔清〕宋徵輿:《林屋詩文稿》,清康熙九籥樓刻本 〔清〕袁謨:《兩浙輶軒續録》,清光緒刻本 〔清〕陸圻:《威鳳堂文集》,清康熙刻本 〔清〕謝泳:《南州詩略》,清乾隆刻本 〔清〕李中簡:《嘉樹山房集》,清嘉慶六年嘉樹山房刻本 〔清〕顧八代:《敬一堂詩鈔》,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清〕陳祖范《司業詩集》,清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清〕俞汝言:《梅會詩選》,清乾隆三十二年寸碧山堂刻本 〔清〕張惠言:《茗柯文編》初編,清同治八年刻本 〔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清康熙三十年徐乾學刻本 〔清〕陸進:《巢青閣集》,清康熙劉愫等刻本 〔清〕陸嵩:《意苕山館詩稿》,清光緒十八年陸潤崖刻本 〔清〕王相 輯:《友聲集》,清咸豐八年信芳閣刻本 〔清〕儲大文:《存硯樓二集》,清乾隆京江張氏刻十九年儲球孫等補修本 〔清〕邊汝元:《漁山詩草》,清乾隆四十年刻本 〔清〕錢澄之:《藏山閣集》,清光緒三十四年本 二、專著 王叔岷:《莊學管窺》(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4月) 熊鐵基等:《二十世紀中國老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胡大雷:《玄言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3月)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曹道衡等:《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曹道衡等:《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6月) 曹道衡等:《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2月) 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葉嘉瑩《阮籍詠懷詩講錄》(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初版)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人文,2005)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8月)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6月)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9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7月)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日〕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8月。)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4月)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寧稼雨:《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範疇》(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0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三、單篇論文 吳雲:〈二十世紀阮籍研究〉,《天津師大學報》,2000年第6期 王渭清:〈20世紀90年代以來阮籍研究述評〉,《寶鳩文理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4年12月 楊志剛:〈新時期以來阮籍研究綜述〉,《許昌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6年 汪淑霞:〈1994年以來阮籍詩賦研究綜述〉,《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8年3月 米曉燕:〈阮籍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綏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8年4月 李錫鎮:〈試論庾信〈擬詠懷〉詩二十七首〉,《台大中文學報》17期(2002年12月) 蔡英俊:〈知音探源〉,《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學生書局,1992) 顏崑陽:〈文心雕龍「知音」觀念析論〉,《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學生書局,1992) 鄭毓瑜:〈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意識〉,《臺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6月 鄭毓瑜:〈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第22卷2期,2004年12月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年9月 劉原池:〈阮籍〈達莊論〉中的莊學思想〉,《新竹師院學報》,2003年12月 黃偉倫:〈工夫、境界與自然之道--阮籍〈達莊論〉的理論思維〉,《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6月 劉原池:〈阮籍〈大人先生傳〉中理想人格的修養方法〉,《哲學與文化》第31期,2004年7月 林聰舜:〈「達」的多種樣態--魏晉士人對「無待」的渴慕與糾纏〉,《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12月 劉謹銘:〈阮籍〈通易論〉研究〉,《華梵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月 蘇慧萍:〈阮籍生死觀研究〉,《玄奘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2月 江建俊:〈阮籍「達莊」、郭象「隱莊」、王坦之「廢莊」在魏晉莊學發展中的意義〉,《六朝學刊》第2期,2006年8月 謝元雄:〈羈旅無儔匹,俛仰懷哀傷--論阮籍五言《詠懷詩》中的孤獨與追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6期,2006年10月 劉慧珠:〈阮籍《詠懷詩》的隱喻世界--以「鳥」的意象映射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7月 秦丙坤:〈阮籍《詠懷詩》中的飛鳥意象與三重世界〉,《貴州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 田彩仙:〈阮籍《詠懷》詩中的「失路」意象〉,《西北師大學報》第37卷第5期,2000年9月 丁玲:〈事典與阮籍《詠懷》詩之「遙深」〉,《中國韻文學刊》第23卷第2期,2009年6月 黃居仁:〈時間如流水-由古典詩歌中的時間用語談到中國人的時間觀〉,《中外文學》第9卷第11期,1981年4月 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書目季刊》第21卷第3期,1987年12月。 王孝廉:〈永劫與回歸〉,《誠品閱讀》第十八期「人文藝術專題:時間」,1994年10月。 陳世驤:《論時:屈賦發微》,收入《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77年10月。) 蕭馳:〈論阮籍《詠懷》對抒情傳統時觀之再造〉,《清華學報》新三十八卷第四期,2008年12月。 呂逸鋒:〈論阮籍的時間意識〉,《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1期,2004年2月 劉玉珺:〈生命與時間的交奏--試析阮籍《詠懷》詩的意象結構〉,《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14卷第3期,2001年9月 詹冬華:〈生命焦慮與詩性重構--讀解阮籍詩文中的「時間」之思〉,《雲夢學刊》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 肖雪蓮、彭磊:〈阮籍的生命危機意識與其《詠懷》詩〉,《太原教育學院學報》第22期,2004年6月 伍寶娟、彭謀:〈從《詠懷詩》中的意象看阮籍的生死意識〉,《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2期,2007年12月 馮巍:〈鍾嶸《詩品》阮籍詩「獨出小雅」解〉,《文學前沿》 張淑香:〈三面「夏娃」: 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中外文學》15卷10期,1987年3月 王琳:〈魏末之賦首-阮籍賦試論〉,《山東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 史國強:〈阮籍《詠懷詩》「佳人」試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5卷第5期,2006年9月 史國強:〈人生失路 行將何之--阮籍《詠懷詩》八十與屈原《悲回風》之比較〉,《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6年12月 楊艷華:〈和諧混融與變奏交雜--由文本細讀分析阮、謝接受《楚辭》悲情的不同情感類型〉,《文學評論》,2006年1月 郭建勛:〈論阮籍、嵇康的騷體作品及其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 劉淑麗:〈正始玄學與女性形象的轉變--以阮籍與嵇康為例〉,《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王曉毅:〈「竹林七賢」考〉,《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劉康德:〈阮籍青白眼、癲狂症及其他〉,《復旦學報》1994年2期 劉志偉:〈阮籍真的是癲狂症患者嗎?-與劉康德先生商榷〉,《社科縱橫》1995年2期 四、外文 Donald Holtzman, Poetry and Politics: The Life and Works of Juan Chi(A.D.210-26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Gaston Bachelard,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5);中譯本: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8月)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rhetic of Reception, translation from German by Timothy Baht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London :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72) ;中譯本: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John Berger, The Sense of Sight(New York : Pantheon, 1985);中譯本: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8月) Yi-fu Tuan(段義孚),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c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中譯本: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五、學位論文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劉原池:《阮籍莊學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思穎:《從詠懷詩意象探索阮籍的生命情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戴士媛:《魏晉文學之生死觀研究-以阮籍.陸機.陶淵明為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秋燕:《阮籍生命情懷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馮秀娟:《魏晉六朝擬古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范玉君:《江淹詩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品穎:《阮籍〈大人先生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蕭玉娟:《王弼、阮籍《易》學儒道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陳鳳秋:《阮籍詠懷詩鳥與草木意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684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以「時空」意識為角度,重探阮籍詩賦的主題隱喻。從「之外」與「遠方」的隱喻,佐證中國傳統品評「情寄八荒之表」,其實早已點出了阮籍詩賦「拋擲遠方」的詩學魅力。同時更與西方「空間」理論接軌,嘗試為現代之阮籍研究,於文學批評層面再拓新城。本文承繼了「接受史」書寫,卻更強調後代與前代間的互為「交奏」、互相「觀看」中如何形塑文本的生命。「解謎」是歷來解家的執著,而本論文不為「解謎」而來,只為把「謎面」探討得更完整,保留詮釋的無限可能。在詮釋中,「意象群」的整體感是其依歸。探索〈詠懷〉組詩中的整體主題,及它與阮籍賦作、史傳記載、後代模擬間的「對話」,是本論文的首要目標。
在這座「文本謎/迷宮」中,紛從第二至第五章,從「時空輪迴」為入口,歷經「空間突圍」、「時間徘徊」到「時空之外」的出口,跟隨阮籍徘徊不同仄徑的「往」與「返」,體驗他如何左右詩中的「心靈時序」,如何在「現實空間」與「心靈空間」的空隙「突圍」與「迷途」。分別從各個面向「觀看」著阮籍,又試圖釐清他「徘徊」時空間的努力,究竟欲「見著」何種最終的永恆。最後,從生命意義角度,重新詮釋阮籍的「憂生之嗟」。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5:42:1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6121004-1.pdf: 1595757 bytes, checksum: eaed21aa1900d5a808331d2dde8a750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3
第二章 時空輪迴─歷代擬詠懷詩之阮籍詮釋………………………………… 21 第一節 前言:「鏡影1─阮詩的歷代詮釋………………………… 20 第二節 「詠懷」與「擬詠懷」……………………………………… 23 一、「詠懷」之名的提出………………………………………… 23 二、「擬詠懷」組詩的開創:江淹……………………………… 26 三、「詠懷」精神的確立:庾信………………………………… 35 第三節 「謎/迷宮」內外:阮籍〈詠懷〉主題的時空輪迴…………… 38 第四節 結語:「知音」迷咒………………………………………… 74 第三章 空間突圍─「現實空間」與「心靈空間」的交疊與歸返……………… 79 第一節 前言:「迷宮」─迷途與突圍………………………………… 79 第二節 「文學敘述」與「史傳記載」的矛盾: 〈東平賦〉、〈亢父賦〉……………………………………… 82 第三節 「真」與「偽」的空間交疊:〈首陽山賦〉…………………92 第四節「窮」與「反」:〈詠懷〉詩的「突圍」隱喻………………… 100 第五節 結語:從「虛室」到「空堂」、「枯宅」…………………… 106 第四章 時間徘徊─「四時」與「永世」……………………………………… 113 第一節 前言:生命「辰」安在?…………………………………… 113 第二節 從天地輪轉到宇宙傾頹:兩種時間觀的擺盪……………… 115 一、四時有常位:裂變前的天地………………………………… 115 二、朝陽不再盛:傾頹的宇宙…………………………………… 118 第三節 「懸」與「凝」:停頓的時間意識…………………………… 121 一、「懸」車在西南:停頓在炎夏……………………………… 122 二、「凝」霜沾野草:靜止在歲暮……………………………… 128 第四節 萬代同一時:「永世」的荒蕪……………………………… 133 一、焉見浮丘公?:王子喬神話的企慕與幻滅………………… 133 二、千歲再浮沉:生死意識與時間長短的幻化………………… 139 第五節 結語:嘉時在今「辰」……………………………………… 145 第五章 時空之外─「佳人」與「嘉樹」……………………………………… 151 第一節 前言:誰可與歡者?………………………………………… 151 第二節 「佳人」與「妖姬」之間…………………………………… 152 一、失落的拼圖:從〈清思賦〉正名開始……………………… 152 二、「形之可見,非色之美」:「佳人」意義之顛覆…………… 159 三、纏繞的雙線:「佳人」賦與「神女」賦之綰合…………… 165 第三節 「何時見斯人?」:對「友伴」的渴求與失落…………… 170 第四節 「焉見冥靈木?」:超越時空之外的亙久………………… 177 第五節 結語:「徘徊」將何見?……………………………………… 184 第六章 結論…………………………………………………………………… 189 附錄一:歷代〈擬詠懷〉詩概述…………………………………………………197 附錄二:〈詠懷〉詩八十二首注引索引…………………………………………231 參考資料……………………………………………………………………………23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徘徊將何見--阮籍詩賦時空意識研究 | zh_TW |
dc.title | 'Back And Forth I Pace,What More Is There To See':A Research On The Thought Of Time And Space Of Juan Chi(A.D.210-263)'s Literary Work'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蔡英俊,曹淑娟 | |
dc.subject.keyword | 阮籍,詠懷詩,時空,接受史,擬古,東平賦,亢父賦,首陽山賦,清思賦,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uan Chi,Yung-huai Shih,Time and Space,Recep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25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8-2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