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63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石之瑜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ee Hui 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慧易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4T17:44:2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8-3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4T17:44:27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8-07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7-2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中文部分
王賡武,1994a,《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王賡武,1994b,《中國與海外華人》,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王賡武,2002,《南洋華人簡史》,水牛出版社。 王賡武,2005,《離鄉別土:境外看中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王明珂,2006,《華夏歷史邊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文平強編,2009,《馬來西亞華人與國族建構》,華研出版。 石之瑜,2004,《族國之間-中國西南民族的身份策略》,揚智出版。 石之瑜,2006,《身份政治:偶然性、能動與情境》,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書局。 石之瑜,1997,《中國文化與中國的民》,風雲論壇出版社。 石之瑜、徐耿胤,2012,恢復朝貢關係中的主體-韓國學者全海宗與李春植的中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 石滄金,2005,《馬來西亞華人與社團研究》,中國華僑出版社。 何啟良,1999,《文化馬華-繼承與批判》,十方出版社。 何國忠,2006,《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華社研究中心。 何國忠編,2007,《全球化華語下的中國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中文研究所出版。 吳元華,1999,《務實的決策——人民行動黨與政府的華文政策研究 1954•1965》, 新加坡:聯邦出版社。 李志賢主編,2012,《南洋研究-回顧、現狀與展望》,世界科技出版公司。 李明歡,1995,《當代華人社團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政賢,2009,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國認識,在華人與華僑身份之間,台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 李盈慧,2004,〈海外華人認同的三種論述:評顏清煌、古鴻廷、王賡武的三部 著作〉,東南亞學刊,第一卷第一期,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李錦興,1998,〈馬來西亞華人:在2020年宏願中追求認同〉,東南亞季刊,第三卷第二期,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林忠強、莊華興、潘永強、張炳祺、許德發及詹緣端,2013,《2012年第一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雙年會論文集》,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出版。 林開忠,1999,《建構中的華人文化:族群屬性、國家與華教運動》。吉隆玻:華社研究中心。 林開忠,2007,〈國家•文化─重新評估馬來西亞國家文化與國家認同〉。載於 林聚任、劉玉安主編,泥安儒副主編,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山東:人民出版社。 祝家華、潘永強主編,《馬來西亞國家與社會的再造》,頁:363-378,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南方學院、吉隆玻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聯合出版。 莊國土,2001,《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志明,2012,《遷徒、家鄉與認同-文化比較視野下的海外華人研究》,商務印書館。 陳昌弘,2011,新加坡中國研究的知識密碼-華裔離群者的身份策略與能動性的展現,台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 陳烈甫,1987,《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鴻瑜,1999,《邁向21世紀海外華人市民社會之變遷與發展》,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 陳鴻瑜,2012,《馬來西亞史》,蘭台出版社。 陳鴻瑜編,2014,《海外華人之公民地位與人權》,華僑協會總會。 黃乃裳,1995,〈廣南洋華人宜大私以自保說〉(新加坡:《日新報》,1899年 11月9日),見葉鐘鈴《黃乃裳與南洋華人》,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附錄一:〈黃乃裳南遊佚文〉。〈論本報所載華人善兵事〉(新加坡:《日新報》,1899年 11月 10日),見葉鐘鈴《黃乃裳與南洋華人》附錄一:〈黃乃裳南遊佚文〉。〈商學〉(新加坡:《日新報》,1899年 12月 1日),見葉鐘鈴《黃乃裳與南洋華人》附錄一:〈黃乃裳南遊佚文〉。 黃朝翰、曹雲華編,2007,《中國的東南亞研究- 成就與挑戰》,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黃露夏編著,2004,《馬來西亞華僑華人編年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游雅雯,2015,〈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 ─ 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1卷第 1 期,頁139-70。 崔貴強,1990,《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 - 1959》,新加坡:南洋學會,1990年)引述李秋 1941年4月在《南洋商報》發表的議論文《論馬華民族屬性問題》。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正中書局。 廖建裕著,林蘋蘋譯,1998,「東南亞華人:華僑?海外華人?或東南亞人?」,東南亞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98 年 1 月),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彭偉步,2000,《東南亞華文報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北華編,1992,《海外華人華僑簡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楊媛甯,2009,一種本土化跨國華人的中國詮釋-以廖建裕的中國思考為例,台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 雲昌耀,2012,《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鄭鴻生、王國璋等,2015,《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聯經出版 劉宏,2000,《中國東南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金儀,2011,《盛世邊緣》,唐山出版社。 顏清湟,2005,〈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變革(1403-1941)〉,《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顧長永、蕭新煌編,2002,《新世紀的東南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Kathryn Woodward等著,林文琪譯,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南洋商報》2012年至2015年 《星洲日報》2012年至2015年 南洋網 www.nanyang.com 星洲網 www.sinchew.com.my 新華社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news.cn/ 貳、英文部分 Arthur H.Smith.2001. Sm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mon Publication. Chan Kwok-bun,2005.Chinese Identities,Ethinicity and Cosmopolitianism,Routledge. Richard Madsen,1995.China And The America Dream, Universitiy of Califonia Press. John k.Fairbank,Edwin O,Reischauer,Albert M.Craig,1966,East Asia:The Modern Trasformatio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 7, No. 1 ,pp. 159-162,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arold R.Issacs,Lucian W.Pye,1989.Idols of the Tribe: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 Kai Leong ,1992.The Malaysian Chinse Guilds and Associations as Organized Interests in Malaysian Polictic . Ho Kai Leong ,2012. At a Crossroad: Malaysia’s Coalition Politics and Chinese- based Political Parties. In Lee Hock Guan &; Leo Suryadinata (Eds.)Malaysian Chinese: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pp. 70-89,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Hall,Stuart. 1993.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 Lee Guan Kin. 2002 .Ethnic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 Dialogue between Tranditiona and Modernity,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Lee Kam Hing and Lee Poh Ping,2009.China’s economic rise and its impact on Malaysian Chinese Business in Leo Suryadinanta(ed),Southest Asian Malaysian Chinese Busines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Coping with the rise of Chin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Leo Surbyadinata, 2007.Understanding the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 Institution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Integration :Diaspora and Impact, Ins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Tham, Seong Chee. 2001. 'The Politics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In Malays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A Critical Reader, ed. M. A. Quayum and P. C. Wicks. Petaling Jaya: Longman. Tan Chee-Beng, Colin Storey,Julia Zimmerman.2003.Chinese Oversea: Migration, Reseach And Document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Wang GungWu, 2003.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Young, Robert. 2001.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Zhuang Guotu,Emile Kok-Kheng Yeoh,2010. East Asian Regiona,Intitute of China Studies,University of Malaya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63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主要研究華團領袖在面對中國崛起,並接觸「中國夢」的論述後如何回應,根據其回應歸納華人身份策略的一種可能路徑,並推論「後華人性」的形成。亦即,對華人性的研究將不僅止於「多元」、「雜匯」等既有概念所關注的差異性,而更加重視共享文化資源的使用,及不同身分策略間的循環辯證。本文在這過程中追蹤華團領袖們建構自身的身份認同,包括他們們對中國的認識。
本文認為中國的崛起及中國夢所號召的民族偉大復興,與馬來西亞華人的自我認識有著密切的關係,華團領袖所反映的一種選擇,說明共享文化資源的重新調適,影響到在地華人的身分意識,與主流民族的互動,以及與中國的關係,進而衍生出足以識別彼此同為華人,相互號召,但又不能結為同一群體的後華人性。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article studies how leaders of the Chinese mission in Malaysia respond to the “China Dream” and the associated wish for reviving Chinese nationality in the nascent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Dream.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an emerging string of post-Chineseness characterizes the changing identity strategies.
Post-Chineseness attends to the incurring of shared cultural resources between different Chinese groups that affects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nes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local politic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 rising amongst the Chinese population everywhere. This cultural sensibility in the strategic use of shared cultural resource is not present in the more familiar concepts such as hybrid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which primarily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c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44: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2322060-1.pdf: 2166891 bytes, checksum: b342f20c41ee36c81843498ceae238b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背景...................................................................................13 第三節 文獻檢閱...................................................................................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20 第二章 馬華身分演變...............................................................................23 第一節 華人學者看馬華身分演變..................................................23 第二節 馬華對民族的想像...............................................................28 第三節 馬華的華人性.......................................................................31 第四節 馬華的身份建構...................................................................33 第五節 馬華的「幫」及「方言群」…………………………...42 第三章 中國夢的想像-馬來西亞政府與華人媒體...........................49 第一節 習近平上任前的馬中關係....................................................50 第二節 習近平上任後的馬中關係....................................................56 第三節 馬來政府的中國夢-建立在安全與利益之間的結盟.....61 第四節 《南洋商報》中國認識-中國夢......................................66 第四章 馬來西亞華團領袖的中國夢論述..........................................75 第一節 華團領袖對中國夢的論述及其分析.................................76 第二節 馬來西亞華團與中國關係..................................................82 第三節 華團領袖接觸中國夢的迴響..............................................87 第五章 結論...........................................................................................10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4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成果.................................................................112 第三節 研究展望..............................................................................117 參考文獻 ...............................................................................................12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馬來西亞華團領袖回應中國夢
公民與民族兩身份之間 | zh_TW |
dc.title | Leaders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in Malaysia responding to the “China Dream” Between: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曹淑瑤,游雅雯 | |
dc.subject.keyword | 華人身份,中國崛起,中國夢,華團領袖,華人性,後華人性,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inese Identity China Rise,China Dream,Chinese mission,Chineseness,post-Chineseness, | en |
dc.relation.page | 123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5-07-2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1.pdf | 2.12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