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631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文薰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n-Pei Tse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曾馨霈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5:03:0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7-28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7-28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7-2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專書著作: 中文 1.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臺北:眾文,1987) 2. 王慶淑,《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北京:北京大學,1995) 3.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臺北:麥田,2009) 4. 米歇爾˙沃維爾著,高凌翰、蔡錦濤譯,《死亡文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5. 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1998) 6. 庄司總一著、黃玉燕譯,《陳夫人》(臺北:文英堂,1999) 7. 吳密察策劃,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臺北:播種者出版社,2008) 8. 吳新榮著,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9. 吳新榮撰,張良澤主編,《吳新榮全集1亡妻記》(臺北:遠景,1981) 10.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11. 呂赫若,〈逃匿者〉,《呂赫若集》(臺北:前衛,1991) 12.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13. 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三 震瀛回憶錄》(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 14. 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一》(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 15. 宋德胤《文藝民俗學》(黑龍江省:北方文藝,1991) 16.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2007) 17. 肖霞等著,《全球化語境中的日本女性文學》(山東:山東大學,2009) 18. 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3) 20. 林礽乾等編輯,《臺灣文化事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 21. 林淑慧,《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22. 林進發編,《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2) 23.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雜卷》(臺北:前衛,2000) 24. 林慧姃《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臺南:臺南縣政府,2005) 25. 林繼富、王丹,《解釋民俗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6) 26. 金關丈夫編,林川夫主編,《民俗台灣》(臺北:武陵,1990) 27.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1998) 28. 施懿琳《吳新榮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29. 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麥田,2002) 30. 風笑天等譯,《定性硏究 第三卷:經驗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方法》(重慶:重慶大學,2007) 31. 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作者自印,2003) 32. 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33. 張子文、郭啓傳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 34. 許俊雅,《島嶼容顏──臺灣文學評論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1990) 35. 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6. 郭水潭著,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南縣文化,1994) 37. 陳芳明〈吳新榮:左翼詩學的旗手〉,《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2007) 38. 陳建忠、應鳳凰等著,《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史論(1895-1945)》(臺北:麥田,2007) 39.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40. 陳捷先,《清代台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41.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42.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43. 陳勤建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上海:上海文化,2009) 44. 陳勤建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上海:上海文化,2009) 45. 陳萬益主編,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6(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46. 陳豔紅,《「民俗臺灣」と日本人》(臺北:致良出版社,2006) 47. 彭兆榮,《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北京:北京大學,2004) 48. 游珮芸,《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2003) 49. 辜顏碧霞著,邱振瑞譯,《流》(臺北:草根文化,1999) 50. 黃俊傑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日本篇》(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1999) 51.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1~4》(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52. 新垣宏一著,張良澤編譯,《華麗島歲月》(臺北:前衛,2002) 53.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合譯,《人生的三稜鏡》(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 54. 楊士賢,《慎終追遠──圖說臺灣喪禮》(臺北:博揚文化,2008) 55.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序〉,《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1989) 56. 雷紹鋒、張俊超,《漢族喪葬祭儀舊俗譚》(武漢:武漢,1998) 57.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 58. 劉穎,《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民俗學語境》(安徽:安徽人民,2007) 59.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87) 60. 邁克爾˙赫茲菲爾德(Michael Herzfeld)著,劉珩等翻譯,《人類學──文化和社會領域中的理論實踐》(北京:華夏,2009) 61.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1982) 62.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1994) 63. 蘇珊˙桑塔格著,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日文 1. 胎中千鶴,《葬儀の植民地社會史:帝国日本と台湾の「近代」》(東京:風響社,2008) 2. 江廷遠著,《台灣葬儀改善要覽》(埔里街部落振興會聯合會發行,1936) 3. 片岡巖,《台灣風俗誌》(臺北:南天書局,1994) 4. 宮田登,《死の民俗学》,〈死と民俗──遺骨崇拜の源流──〉(東京:岩波書店,2006) 5. 篠原正巳,《アララギの歌人──加納小郭家台湾の歌》,(臺北:致良出版社,2003) 6. 此經啟助,《明治人のお葬式》(東京:現代書館,2001) 7. 鷲巢敦哉,《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灣警察協會,1941.11.20第三版) 8. 新谷尚紀,《お葬式──死と慰靈の日本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9) 9.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 10. 池田敏雄著,末成道男編《池田敏雄台灣民俗著作集 上下卷》(東京:綠蔭書房,2003) 11. 福田アジオ,《柳田国男の民俗学》(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 12. 柳田國男,《民間傳承論》(東京:共立社書店,1934) 13. 池田敏雄,《台湾の家庭生活》復刻本(臺北:南天書局,1994) 14. 黑川創編,《〈外地〉の日本語文学選一、南方˙南洋/台灣》(東京:新宿書房,1996)。 15. 小國喜弘,《民俗学運動と学校教育──民俗の発見とその国民化》(東京:東京大學,2001) 16. 山住正己,《新編綴方教室》(日本:岩波書店,1995) 17. 庄司野野實,《鳳凰木──作家庄司總一の生涯》(東京:中央書院,1976) 18. 星名宏修,《日本植民地文學選集˙台灣編12》(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 19.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日本人作家作品集5》(東京:綠蔭書房,1998) 20. 曾景來,《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臺灣宗教研究會,1938)。 21. 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東京:風間書房,2002), 22. 倉林誠一郎,《新劇年代記˙戰中篇》(東京:白水社,1969) 23. 上田閑照等執筆,河合隼雄等編《死の科学と宗教》(東京:岩波書店,1993) 單篇論文: 中文 1. 三尾裕子,〈以殖民統制下的「灰色地帶」作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臺灣文獻》,55卷3期,2004.9。 2. 王詩琅,〈臺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臺灣風物》31:2,1982.4。 3. 朱家慧,〈勁風中的野草──解讀龍瑛宗〉,《文學臺灣》12,1994.12。 4. 邱雅芳,〈激流為誰造像?──試探辜顏碧霞《流》的女性與國族認同〉,《文學臺灣》32期,1999.10。 5. 施懿琳,〈吳新榮《琑琅山房隨筆》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學報》8:1,1997。 6. 洪茂榕,〈懷念連襟義兄 池田敏雄先生〉,《台灣風物》31:2,1982.4。 7. 張良澤,〈池田敏雄先生書信集〉,《臺灣史料研究》9,1997.5。 8. 張勝彥,〈台灣清代地方志之研究──以康熙年間所編之台灣府志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2000.2。 9.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2006.11。 10. 楊雲萍,〈池田敏雄追悼辭〉,《臺灣風物》31:2,1982.4。 11.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9。 12. 戴寶村,〈臺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臺灣史料研究》19,2002.6。 13. 韓雷,〈文藝民俗特質論〉,《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2005.8。 日文 1. 池田敏雄,〈張文環「臺灣文學的誕生」について〉,《臺灣近現代史研究》2,1979.8。 2.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台湾文芸家協会」の成立と『文芸台湾』──西川滿「南方の烽火」から〉,《岐阜聖德學園大學紀要》通號51號,2006。 3. 池田敏雄,〈植民地下台湾の民俗雑誌〉,《民俗臺灣》5(臺北:南天書局,1998) 4. 村上文昭,〈庄司總一──その人とその時代〉,《羽鳥通信》第7號,1999.07.01。 5. 奧出健,〈大東亞文學賞『陳夫人』論〉,《創作と思考》4,1994.3,湘南短期大學國語國文學會。 6. 塚本照和〈再錄呂赫若『陳夫人』の公演〉《中国文化研究》16號,1999.2。 會議論文: 1. 李進益,〈張文環小說中的民俗〉,「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金門縣文化局主辦。 2. 張文薰,〈帝國大學之文化介入:1940年代臺灣文壇形成史〉,「交界與游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主辦,(2009年9月10日~11日) 學位論文: 1. 大原美智,〈坂口零子研究〉(1997),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以『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1991),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臺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2009),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周華斌,〈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受容與變異:探討日據時期從日本到臺灣的短歌與俳句文學〉(2007),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5. 殷豪飛,〈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之漢人習俗研究〉(2004),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黃宗彬,〈台灣日治時期文學作品研究──庄司總一之「陳夫人」〉(1999),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鄭雅黛,〈冷澈的熱情者:吳新榮及其作品研究〉(1998),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8.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1999),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報刊史料: 1. 《文藝臺灣》(臺北:文藝臺灣社發行,1940-1944)(臺北:東方複印,1981) 2. 《台灣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3. 《民俗臺灣》(臺北:日本東都書籍會社臺北支店)(臺北:南天書局,1998) 4. 《重修台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5. 《臺灣文學》(臺北:啟文社發行,1941-1943)(臺北:東方複印,1981) 6. 《臺灣日日新報(ゆまに)清晰電子版》(原出版者:日本ゆまに出版社,原收錄年代:1898-1944)(臺北:漢珍數位圖書,2005) 7. 《臺灣民報》(東京:臺灣雜誌社發行,1923-1930)(臺北:東方複印,1973) 8. 《鳳山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9. 《澎湖紀略》,《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10. 《諸羅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網路資料: 「走讀台灣」網站「北斗鎮人物介紹」:http://readtw.ncl.edu.tw/readtw/town_html/1000719/HTML/page06_05.htm(2009.11.09瀏覽)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631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以帶有民俗知識話語性質的「民俗記述」隨筆散文,以及將民俗視為創作素材,經由文學轉化後的「民俗書寫」小說文本兩文類為討論對象,聚焦於文學文本中臺灣傳統喪葬儀式再現,討論四○年代臺灣文化場域的民俗風潮下,民俗知識話語與文學文本之間的關聯。隨著殖民地民俗研究的發展,民俗知識話語之成立與演繹,對四○年代文學文本中呈現臺灣民俗時,造成何種言說形式上的影響?其書寫、再現的策略為何?又生發出何種意義?試圖將「葬儀表象」視為探討臺、日兩地�作家交互影響下的「索引」,在推論時透過各文本的深入分析與比較,串連並回應四○年代民俗與文學結合的複雜情形。
首先,以記述喪葬儀式的隨筆散文為材料,就主題、影響與創作形式等三面向,探討散文文本中葬儀表象之特點。其一為聚焦於葬儀主題,因族群與性別的差異,在隨筆記事中再現臺灣傳統葬儀時呈現自我與他者、本土性與殖民現代性的對話關係;其二以池田敏雄與黃鳳姿兩個案為例,探討民俗記述文本的不同模式與記述時的相異視角,並且爬梳二者受到日本民俗學運動的影響痕跡,藉此思考戰爭期背景下殖民地臺灣民俗熱潮的意義;其三以吳新榮散文〈亡妻記〉為分析文本,就其書寫形式上的刻意混融抒情敘事與民俗記述,作為四○年代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上的具體展現。 再則,就不同族群與性別之作家文本為討論對象,分別擇取庄司總一《陳夫人》(1940)、坂口零子〈鄭一家〉(1941)、呂赫若〈財子壽〉(1942)與辜顏碧霞《流》(1943)四篇作品,以漢人家族史書寫與葬儀再現的主題鏈結各文本,析論葬儀場景的表現手法與在文本中所具有的意義。在再現殖民地傳統葬儀方面,歸結出日本人作家構築文本的「臺灣性」時,必須仰賴真實新聞事件與民俗研究資料的援引,並反應皇民化運動時期以葬儀突顯臺灣人面對新舊衝突的情形;另一方面,臺灣人作家描繪根植於族群經驗的習俗時,透過觀看內部的視角與刻意美學化,使葬儀成為小說敘事的有機體,從表層民俗現象之描摹,進而觸探民俗內實所反映的族群心理狀態。 綜合上述討論,從四○年代書寫葬儀的文學文本中,可見臺日作家透過書寫再現象徵殖民地風物與傳統的葬儀事象,以觀看自我與他者的位置。本研究以葬儀為例,試圖展開以「民俗」為文學批評的視角,一方面可見此時期民俗與文學兩領域互為疊合、交融的情形;另一方面,當我們將「民俗」此一文化符碼視為文學文本的重要構成元素,以此窺看對散文書寫與小說創作造成的影響時,四○年代的臺灣文學作品便擁有多元的詮解可能,其內涵亦能隨之拓展。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wo discussion subjects for the paper are “folklore narration” prose with folklore knowledge discourse and “folklore writing” novels which have applied folklore as the creative material and then transformed by literatur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reoccurrence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funerals in the literary text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folklore knowledge discourse and literary text in the 1940s Taiwanese folklore cultural trend. What impact did the colonial folklore study development and folklore knowledge discourse establishment and interpretation have on the speech form in 1940s Taiwanese folklore literary text? What is the writing and reoccurrence strategy? What definition would it develop? The paper attempts to treat “funeral representation” as the “index” of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of Taiwanese and Japanese writers, and connect and respond to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f 1940s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combination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various texts.
The funeral narration prose is used as the material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ner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three orientations of theme, impact and creative form. First, it focuses on the funeral theme to present the conversation relation of self and others, and local and colonial modernity due to ethnic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occurrence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funerals. Second, it takes Toshio Ikeda and Fong-zhi Huang as example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modes and narrating perspectives of folklore narration text, and collects the trace of the two being impacted by the Japanese folklore movement to think about the meaning of colonial Taiwanese folklore trends in the war period. Third, Perished Wife, by S.R. Wu, is used as the analysis text; it applies the deliberative mixing, lyrical and folklore narration writing from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1940s folklore narration and literary practice. Additionally, writer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genders are used as the discussion subject. The four books, Mrs. Chen, by S. Shoji (1940), The Zhangs, by R. Sakaguchi (1941), Tsaitzushou, by H.R. Lu (1942), and Flow, by B. Kuyang (1943), applied Han Chinese history writing and funeral reoccurrences as the themes to connect various texts, and analyze the funeral scene performance practices and its meaning in the text. In the reoccurrence of traditional colonial funerals, it attributed the situation of when Japanese writers have to depend on true news events and folklore studies as citations to construct “Taiwanese style” texts, and showed the situation of Taiwanese using funerals to face the conflicts between new and old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when describing the customs rooted in the ethnic experience, Taiwanese writers will use viewing the internal perspective and deliberative aesthetics to allow funerals to become the organism of novel narr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folklore reflected state of mind from the description of folklore phenomena. To conclude, in the literary text of 1940s funeral writing, it can be seen that Taiwanese and Japanese writers use writing to recreate the phenomena that symbolize colonial folklore and traditional funerals, and to view the places of self and others. The study takes funerals as an example, attempts to show the perspective using “folklore” as literature criticism. On one hand, it can see that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have superimposed each other in this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when we treat “folklor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element of literary text to look at the impact resulting from prose writing and novel creation, 1940s Taiwanese literature will possibility be diversely interpreted, and its content can also be develope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5:03:0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4145009-1.pdf: 1252726 bytes, checksum: ce24b4c47aca38d2a5aaf32d2bee6cf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素材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9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0 第二章 四○年代臺灣文學葬儀書寫之生成語境 15 前言 15 第一節 社會語境:皇民化運動時期葬儀改良 16 一、臺灣知識分子與葬儀改良 16 二、向文明化與皇民化前進 18 第二節 學科語境:葬儀知識話語之生成與建立 20 一、儒教觀點下的清代「風俗志」 20 二、以「內臺融合」為目標的日人民俗研究專著 22 第三節 文化語境:四○年代臺灣文化場域中「民俗」之位置 26 一、從《臺灣風土記》到《文藝臺灣》與《民俗臺灣》 26 二、民俗知識話語與文學創作 31 第三章 四○年代葬儀文本生產與文學實踐 35 前言 35 第一節 隨筆記事中的葬儀再現 35 一、哭泣的女人們:在臺內地人眼中的臺灣葬儀 35 (一)詩歌中的葬儀印象 37 (二)作為殖民地風物的臺灣葬儀:萬波亞衛〈芳蘭〉 39 二、說自家的故事:臺灣女性眼中的臺灣葬儀 42 (一)回應與自剖的姿態:楊千鶴〈なきばば〉 42 (二)被隔絕的場所:長谷川美惠〈祖母の死をめぐって〉 44 (三)以皇民化為解脫之道:無名少女為代表的隱喻 47 第二節 民俗記述文本的兩面向:以池田敏雄與黃鳳姿為例 50 一、備忘錄式的民俗採集:池田敏雄的葬儀記述 50 (一)池田敏雄與「洪氏串珠」之謎 50 (二)「冷靜且溫暖」的採集視角 55 二、觀照自我的民俗寫作:黃鳳姿的隨筆散文〈思ひ出〉 61 (一)自我的民族誌(auto-ethnography)書寫 61 (二)從「臺灣作文少女」到「臺灣文學少女」 65 第三節 民俗記述與抒情敘事之交融:吳新榮〈亡妻記〉 70 一、重探〈亡妻記〉 70 (一)〈亡妻記〉之文學史評價 70 (二)從私密手記到公開展演 72 二、擬似民族誌(ethnography)的抒情散文 75 (一)民俗記述與抒情敘事手法之交融 75 (二)「民俗」的功能與位置 78 第四章 四○年代漢人家族史書寫與葬儀再現 83 前言 83 第一節 以墓地�葬儀空間為交鋒場域:庄司總一《陳夫人》(1940) 一、庄司總一《陳夫人》之誕生與意義 83 二、從新聞事件到小說情節:臺南墓地移轉問題 85 三、舊時代終結的隱喻:父親阿山之葬禮 90 第二節 民俗知識話語的再置入:坂口零子〈鄭一家〉(1941) 一、從「陳一家」到「鄭一家」 93 二、民俗記述與小說文本的互涉體現 95 第三節 凝視葬儀內部的敘述視角:呂赫若〈財子壽〉(1942) 一、庄司總一與呂赫若 99 二、被隔絕的臺灣漢人家族 101 三、連結村落共同體的葬儀 102 第四節 徘徊於批判與眷戀之間:辜顏碧霞《流》(1943) 一、新女性與臺灣傳統葬儀 105 二、「東洋話語」下的習俗改良 106 三、主角缺席的葬儀空間 109 第五章 結論 115 參考書目 11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臺灣文學葬儀書寫研究 | zh_TW |
dc.title | Folklore Narration and Literary Practice: The Funeral Writing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e 1940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建忠,朱惠足 | |
dc.subject.keyword | 殖民地民俗,臺灣傳統葬儀,葬儀書寫,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olonial folklore,Taiwan traditional funeral,funeral writ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12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7-2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2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