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3. 園藝暨景觀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37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蔡厚男
dc.contributor.authorKuan-Wen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冠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04:16:41Z-
dc.date.available2010-06-28
dc.date.copyright2010-01-11
dc.date.issued2009
dc.date.submitted2009-12-30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部分:
孔憲法、林豐田等,2004,台灣城鄉發展,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李永展,1995,百年來高雄都市發展之變遷與未來展望,都市與計畫,22:123-137。
李亭頤,2005,解讀當代都會之邊緣城市地景-以台北都會區東側邊緣為例,台北市: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周志龍,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市:詹氏書局。
林欽榮,2006,城市空間治理的創新策略,台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中國地政研究所,2005,都市土地開發方式與成長管理之研究-以南崁都市計畫區為例,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2006,半屏山下話左營,高雄市:高雄市立左營中學。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6,2005高雄都市發展年報-水岸花香永續城市,高雄市: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國立成功大學,2003,高雄市的國際化-掌握高雄的全球脈動,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7,人口流動變化型態對高雄市發展趨勢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子淳,2001,都會區都市生態系統演替機制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楊沛儒,2001,地景生態城市規劃-基隆河流域1980~2000的都市發展、地景變遷及水文效應,台北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詹達穎,2008,高高屏區域永續治理硏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
劉建良,2008,高雄市永續城市都市設計策略擬定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劉益昌,2008,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硏究所。
蔡厚男等,2009,公園綠地系統規劃手冊暨操作案例期末報告書(尚未出版),內政部營建署委託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專題研究計畫。
鄭溫乾,2006,清代台灣古圳--曹公圳採訪錄,高雄縣:鳳邑赤山工作室。
賴明洲,2006,永續建築及景觀的實務生態學,台北市:明文。
英文部分:
Agency, E. E. (2006). Urban sprawl in Europe: The ignored challenge. Denmark: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
Benedict, M. A., & MacMahon, E. T. (2006). Green Infrastructure: Linking Landscape and Communities.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Dwyer, J. F., & Childs, G. M. (2004). Movement of people across the landscape: a blurring of distinctions between areas, interests, and issues affecting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9(2-3),153-164.
Erickson, D. L. (2006). Metrogreen-connecting open space in north American cities.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Forman, R. T. T . ( 1995).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man, R. T. T. (2008). Urban Reg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eus, S. J. & Gulinck, H. (2008). Semi-Urban Areas in Landscape Research: A Review. Living Reviews in Landscape Research. (Retrieved Oct. 25, 2008, from http://landscaperesearch.livingreviews.org/open?pubNo=lrlr-2008-3&page=title.html)
Miller, J. R. (2008).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in Metropolitan Landscapes:A Matter of Scale (But Which Scale?). Landscape Journal, 27(1),114-126
YLI-PELKONEN, V., & NIEMELA, J. (2005). Linking ecological and social systems in cities: urban planning in Finland as a case.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4,1947-1967.
網路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nd_u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atial_planning
http://www.iale.org.uk/workshops/urban
Strategic Action Plan;http://www.seattle.gov/parks/Publications/ParksActionPlan.htm
http://www.seattle.gov/neighborhoods/nmf/smallsparks.htm
Seattle Green Factor;http://www.seattle.gov/dpd/permits/greenfactor/Overview/
http://open2100.org/
http://www.nipc.org/test/new-pubs.htm#Greenways
http://openlands.org/index.php/Land-Preservation/
http://www.openlands.org/index.php/Community-Greening/Projects/
http://www.neighbor-space.org/rolesresp.htm
http://www.chicagowilderness.org/index.php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工處:http://pwbmo.kcg.gov.tw/01/01_02.asp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372-
dc.description.abstract北高雄基於近年來交通發展與都心轉移的契機,讓既有建成與生態環境再次受到經濟與社會變動所產生的衝擊。而北高雄現前的都市脈絡(生態、人文、建成環境…等)到底如何,可否透過策略方案融合現有環境特質發展出一種適於永續生存的環境空間,是目前的重要課題。
綠色基礎設施是近年來基於土地資源保育和管理、對抗蔓延造成的環境、社會與經濟衝擊,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綜合性的空間規畫思維,其概念是以節點(hubs)、鏈結(link)、與基地(site)的系統連結來建構可持續發展的地景生態格局;具體而言,綠色基礎設施是連結的綠色空間網絡,其範圍包括了自然區域及其中的物件、公共與私人的保育土地、有保育價值的資源與其他類型的開放空間;如果能夠維繫、管理與規劃這些綠色空間資源,將可為人們提供和創造許多層面的效益。
北高雄目前因為其位於都市開發邊緣的關係,仍存留著部分舊時的水圳遺跡(曹公新圳),而綠地的狀態則是零散,且隨著縣市的分界有著不同的面積以及分布狀態。有鑑於此,希望透過綠色基礎設施的空間規劃思維,保存文史資產與自然生態資源,創造更可居的都市環境。
因此,本研究將深入探討其綠色基礎設施的學理概念為何?剖析實踐綠色基礎設施之規劃概念、方法和推動執行的機制設計,以北高雄地區為案例,提出具體的空間規劃手法,落實地方利益關係網絡,探討如何進行城市地景生態的改造、再生和營造策略。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Due to the building of Metropolitan Traffic System and the city’s development, north Kaohsiung’s built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were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challenged. So it is important we must understand the urban context (ecologically, socially, and physically) and then develop a strategy that most fit it and both sustainable.
Green infrastructure was a kind of spatial planning concept both deal with land resources’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against sprawl phenomenon. It builds landscape structure with hubs, links and sites. Physically, green infrastructure is connected green space network. It involves natural areas and the element within it, public and private preserves, other open land and worthily preserved resources. If people would allow to plan and management these green space resources well, it could provide people with a lot of benefits.
North Kaohsiung was not heavily developed, so it keeps some of the Tsaogong ditch and canals. But green lands here are scattered in different city region. This research hopes to preserve historic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with green infrastructure’s concept and spatial planning to make a livable urban space.
Thus, this research will devote on how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s mechanism functions and works. And then puts it into the real context of north Kaohsiung, develop a plausible strategy which benefits the city, ecosystem and communit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4:16:4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6628307-1.pdf: 13229188 bytes, checksum: 023b226c2e0b167820b08dee59f9e5e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I
致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V
圖目錄………………………VII
表目錄………………………X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背景與課題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內容與組織 4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7
一、 研究方法 7
二、 操作步驟 7
三、 研究分析與規劃範圍 8
第五節 關鍵詞 10
一、 綠色基礎設施 (Green Infrastructure) 10
二、 土地使用(Land Use) 10
三、 城市蔓延(Urban sprawl) 10
四、 空間規劃(Spatial Planning) 11
五、 都市地景生態(Urban Landscape Ecology)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都市區域化與環境生態危機 12
一、 都市與自然資源共生的歷史及其重要性 12
二、 城市蔓延與空間碎裂 13
三、 城市生態與其範圍 15
四、 城市生態學理論 18
第二節 綠色基礎設施架構系統與組成元素 23
一、 綠色基礎設施的緣起 23
二、 綠色基礎設施的功能 27
三、 綠色基礎設施的相關特性 28
四、 綠色基礎設施的分類 32
第三節 實踐綠色基礎設施之制度與機制設計 33
一、 制度與組織 33
二、 策略方法及政策工具 37
第三章 城市案例 45
第一節 西雅圖的城市經驗 45
一、 西雅圖策略行動計畫 45
二、 西雅圖綠要素 47
三、 西雅圖市民農園 50
四、 西雅圖開放空間計畫 51
第二節 芝加哥城市經驗:具功能的開放空間 54
一、 芝加哥的綠道計畫 54
二、 鄰里空間計畫 57
三、 芝加哥荒野協會 58
第三節 綜合討論 60
第四章 高雄都市簡史與計畫歷程 61
第一節 都市發展簡史 61
一、 概說 61
二、 繼敘 61
第二節 都市計畫發展歷程與分析 69
一、 全球化對於高雄都市的影響 69
二、 高雄都市計劃演變 69
三、 高雄市現行都市計畫 71
四、 高雄北區都市發展 75
五、 高雄都市計畫中的公園綠地系統 77
第五章 北高雄地區環境分析 80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特質 80
一、 氣候 80
二、 地文 80
三、 地區水文系統 83
四、 現有綠帶及公園綠地 88
五、 古蹟與文化資源 92
第二節 建成環境與都市形式 94
一、 工業環境分析 94
二、 交通環境分析 95
三、 都市面狀空間特質分析 97
第六章 建立北高雄綠色基礎設施系統 102
第一節 綠色基礎設施系統之建構:架構與組成 102
一、 基地的重新連結與塑造 102
第二節 綠色基礎設施系統之發展:策略與工具 113
一、 綠色基礎設施連結公權體系層面問題 113
二、 建立綠色基礎設施連結之制度層面考量 11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綠色基礎設施系統在高雄的建立 123
一、 構成綠色基礎設施的骨架 123
二、 骨架之外---實質的空間連結 124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2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北高雄城區綠色基礎設施系統之建構與發展策略zh_TW
dc.titleA Strategic Plan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Urban Region , Northern Kaohsiung Cit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侯錦雄,曾梓峰,陸曉筠
dc.subject.keyword綠色基礎設施,土地使用,城市蔓延,空間規劃,都市地景生態,zh_TW
dc.subject.keywordGreen Infrastructure,Land Use,Urban sprawl,Spatial Planning,Urban Landscape Ecology,en
dc.relation.page13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0-01-0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生物資源暨農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園藝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園藝暨景觀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2.92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