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25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石之瑜(Chih-Yu Shih)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n-Ling Yeh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葉珍伶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4:10:5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8-18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8-18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8-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
丁玲(1999)。《莎菲女士的日記,現當代名家作品精選》。新店市:學欣。 凡尼、郁華選編、蕭紅(2004)。《蕭紅作品精編》。桂林市:漓江。 王岳川(2009)。〈海外漢學界的後現代後殖民反思〉。《思與文》。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卡爾拉、柯爾、哈特尼克(2008)。《離散與混雜。Tcs理論文化暨社會系列》。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史碧華克(2006)。《後殖民理性批判 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台北市:群學。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 誰的知識?誰的國家?》。臺北市:正中。 石之瑜(1998)。《宋美齡與中國》。台北市:商智。 朱立立(2005)。〈意識形態與文化研究的偏執──評周蕾《寫在家國之外》〉。《文藝研究》9。 朱耀偉(1996)。〈書評:原始情欲:視象、性、人種誌與當代中國電影.〉。《人文中國學報》,3。 李有成、張錦忠主編(2010)。《離散與家國想像 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市:允晨文化。 李哲賢(2007)。〈美國漢學研究的概況〉。《漢學研究通訊》,2。 李歐梵(1995)。〈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28。 周英雄、劉紀蕙編(2000)。《書寫台灣 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市:城邦。 周蕾(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市:麥田。 周蕾(1995)。《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 周蕾(1997)。〈不倫不類的誘惑〉。《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 周蕾、孫紹誼譯(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市:遠流。 周蕾(2011)。《世界標靶的時代:戰爭、理論與比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台北市:麥田。 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市:時報文化。 林芳玫等合著(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 法農(2007)。《黑皮膚。白面具》。臺北縣新莊市:大和。 邱貴芬導讀(2010)。《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市:文建會。 柏格(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市:城邦。 郁達夫、郁文(2005)。〈沉淪〉。《郁達夫作品選集》。臺北縣永和市:貿元。 韋軒主編(1989)。《人在紐約》。香港:電影雙周刊。 凌叔華(1984)。《凌叔華小說集》。臺北:洪範。 張京媛編(2007)。《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城邦。 曹莉(1999)。《史碧娃克》。臺北市:生智。 郭佳佳(2008)。《離散者的中國民族主義 華裔學者趙穗生,鄭永年面對中國的身分策略》。臺北市:臺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曁兩岸關係教學與硏究中心。 陳家樂、朱立(2008)。《無主之城----香港電影中的九七回歸與港人認同》。香港:天地。 陳清僑編(1997)。《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 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 陳麗芬(2000)。《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 從台灣到香港》。臺北市:書林。 陳麗宇(2008)。〈雙語教學中的文學與文化──孫康宜與她的「烏托邦」家園〉。《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 焦雄屏編(1990)。《老井》。臺北市:萬象。 焦雄屏編(1990)。《黃土地》。臺北市:萬象。 焦雄屏編(1992)。《菊豆》。臺北市:萬象。 焦雄屏編(1996)。《神女》。臺北市:萬象。 焦雄屏(1998)。《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台北市:遠流。 楊孟儒(2010)。《文革前期周恩來角色之探討(1966-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楊格(2006)。《後殖民主義 歷史的導引》。台北市:巨流。 楊格、容新芳譯(2008)。《後殖民主義與世界格局》。南京:譯林。 廖炳惠(1994)。《回顧現代 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市:麥田。 翟振孝(2006)。《遷移。文化與認同:緬華移民的社群建構與跨國網絡》。清華大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策畫(1997)。《當代文化論述 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縣新店市:立緖文化。 劉紀蕙主編(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台北市:城邦。 劉紹麟(2005)。《香港的殖民地幽靈: 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的香港處起》。香港:守沖社。 盧思騁(1995)。〈北進想像--香港後殖民論述再定位〉。《香港文化研究》,3。 戴錦華(1995)。《鏡城突圍》。北京市:作家。 戴錦華(1999)。《拼圖遊戲》。北京市:泰山。 戴錦華(1999)。《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台北市:遠流。 戴錦華(1999)。《猶在鏡中--戴錦華訪談錄》。北京市:知識。 戴錦華(1999)。《隱形書寫 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市:江蘇人民。 戴錦華(1999)。《鏡城地形圖》。臺北縣汐止鎮:聯經。 戴錦華(2000)。《書寫文化英雄——世紀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市:江蘇人民。 戴錦華(2004)。《電影批評》。北京市:北京大學。 戴錦華(2005)。《鏡與世俗神話》。北京市:北京大學。 戴錦華(2006)。《沙漏之痕》。濟南市:山東友誼。 戴錦華(2006)。《性別中國》。臺北市:城邦。 戴錦華(2007)。《涉渡之舟 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 戴錦華(2007)。《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北京市:北京大學。 戴錦華(2011)。《光影之隙:電影工作坊2010》。北京市:北京大學。 薩依德(2000)。《東方主義》。臺北市:紅螞蟻。 西文 Abbas, M. A. (1997): Hong Kong :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Nelson,C. and Grossberg, L. ed. (1988):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how, Rey, and Paul Bowman. (2010): The Rey Chow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ow, Rey. (1986):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Toward a Rewrit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Chow, Rey. (1993): Writing Diaspora : 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Arts and Politics of the Everyda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how, Rey. (1997): 'Can One Say No to China?' New Literary History 28, no. 1 (1997): 147-51. Chow, Rey. (1997): 'Playing on the Air:Recollections from a Hong Kong Childhood.'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ese 11 (1997): 109-27. Chow, Rey. (1998): 'King Kong in Hong Kong Watching The 'Handover' From the U. S. A.' Social Text, no. 55 (1998): 93-108. Chow, Rey. (1998): Ethics after Idealism : Theory, Culture, Ethnicity, Reading, Theorie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how, Rey. (2000):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Theory : Reimagining a Field, Asia-Pacific.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Chow, Rey. (2001): 'A Phantom Discipline.' PMLA 116, no. 5 (2001): 1386-95. Chow, Rey. (2001): 'Fateful Attachments: On Collecting, Fidelity, and Lao She.' Critical Inquiry 28, no. 1 (2001): 286-304. Chow, Rey. (2002): 'Sentimental Returns: On the Uses of the Everyday in the Recent Films of Zhang Yimou and Wong Kar-Wai.' New Literary History 33, no. 4: 639-54. Chow, Rey. (2007): Sentimental Fabulation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 Attachment in the Age of Global Visibi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ow, Rey. (2008): Wome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 1 ed. 上海: 上海三聯. Dai, Jinhua, Wang, Jing and Barlow, Tani E.. (2002): Cinema and Desire : Feminist Mar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Work of Dai Jinhua. London: Verso. De Lauretis, Teresa. (1984): Alice Doesn't : Feminism, Semiotics, Cinem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 Julia. (1977): About Chinese Women. [New York]: Distributed in the U.S. by Scribner. Liu, Zhaojia, and Kuan, Hsin-chi. (1988): The Ethos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Mulvey, Laura.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2009):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1988): In Other Worlds :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and Sarah Harasym. (1990): The Post-Colonial Critic : Interviews, Strategies, Dialogues. New York: Routledge. 網路資源 台灣金馬獎官方網站 http://220.130.152.1/gh_tc/gh/gh-6.aspx 中國經典文學網 http://www.lailook.net/jctj/03/2010-01-10/2035.html 中文電影資料庫 http://www.dianying.com/ft/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官方網站 http://www.censtatd.gov.hk/ 當代思潮與台灣發展教材資料庫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2echelon/92report/a03/050807.htm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25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作為一個殖民地出身的女性,周蕾在美國的中國研究學界中,以她邊緣而又邊緣的身份背景,取得了核心的論述權力,她的中國研究翻轉了過去漢學界裡,對香港出身學者「不夠純正」的評價,挑戰了僅以中國大陸為內涵的中國研究,讓香港原本不中不西的弱勢位置成為了既中既西的優勢。周蕾的香港身份令她得以從歷史的角度,將自己的中國研究變成對自身文化的剖析;同時能夠從殖民地人民的角度出發,對母國中國與殖民母國英國進行雙重批判;一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教育,讓她也可以站在西方的位置,將中國視為他者,利用西方研究工具加以分析。
在中西關係與中港關係中,周蕾看見中國在女性位置和男性位置之間不斷流動,而中國第五代導演所詮釋的女體中國脫去了前者的相對關係,以自我女體化的方式呈現中國。周蕾利用本質化香港,和第五代導演電影裡的原初中國形象,對中國概念進行雙重解構,實踐了斯皮瓦克的策略性本質主義(strategic essentialism)。香港性的確立,以及第五代導演對原初中國的認知,破壞了中國文化裡中原中心的概念,所有的中國詮釋都能成為中國概念的一部分。周蕾認為中國概念並沒有固定的內容,而是研究者、研究者背後的知識、以及研究對象三者相互影響而產出的結果,因此所有的中國概念都無法脫離研究者存在。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Borned as a woman in Hong Kong and having research career in the United States, Rey Chow occupies a unique position in Chinese Study. Her background has made her discussion differ from other scholars in the Unites States or in China. Rey Chow pointed out that Hong Kong was seen neither Chinese nor Western, but that narrowed the possibility of Chinese interpretations. Rey Chow’s Hong Kong identity makes her research can be an “own analysis”. Also, being the colonized people, her study can be a double critique to China and to England. Through the colonial education, she can stand in the position of the West, and see China as an “other”. In Rey Chow’s opinion, Hong Kong can be Chinese and Western.
Through China-West relation and China- Hong Kong relation, Rey Chow has observed that China vacillates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position. In the mean time, Rey Chow practices strategic essentialism of Spivak by establishment of Hong Kong essence, making China concept cannot be fixed. The interpretations of China which the China fifth-generation directors reveal by their movies mean that all the Chinese interpretations can be part of China concept. Rey Chow insists that China is neither a fixed concept nor having a fixed content. The China concept is all about the researchers, the knowledge behind the researchers and the objec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4:10: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6322032-1.pdf: 854697 bytes, checksum: 556eb37ceb843b3b5cc69f15e860794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問題意識 3 第三節:研究背景 4 第四節:文獻回顧 10 第五節:研究方法 12 第六節: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離散(?) 14 第一節:離散與流動 14 第二節:第三空間與香港性 19 第三節:語言與翻譯 26 第四節:小結 32 第三章:女性•中國 35 第一節:觀看與被觀看 35 第二節:中國女性 40 第三節:女性中國�女性香港 46 第四節:小結 52 第四章:女體中國的相對觀點 55 第一節:戴錦華 56 第二節:女性中國的影像化與具體化 61 第三節:觀點對照與分析 66 第四節:小結 72 第五章:結論 74 第一節:周蕾與香港性 74 第二節:中原中心與中國本質的雙重解構 77 第三節:結語 81 參考文獻 8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女體中國──周蕾對離散觀點的反思 | zh_TW |
dc.title | The Female Body China:
Rey Chow’s Reflexive Take of the Diasporic Perspectiv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張錦忠,董恕明 | |
dc.subject.keyword | 離散,電影,周蕾,女性,翻譯,香港,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Diaspora,Female,Movie,Rey Chow,Translation,Hong Kong, | en |
dc.relation.page | 8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1-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834.67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