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07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古偉瀛(Wei-ying Ku)
dc.contributor.authorShih-Wen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詩雯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04:03:33Z-
dc.date.available2010-02-24
dc.date.copyright2010-02-24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02-11
dc.identifier.citationㄧ、史料文獻
(一)傳統中文文獻
《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臺北:學生書局,據梵諦岡圖書館藏本影印,1966。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1983。
《清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據故宮小紅綾本影印,1985。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徐光啟等編,《崇禎曆書》(新法算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算法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韜,〈西學圖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算法類,冊1036。上海:上海古籍,1995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淞北寄廬鉛印西學輯存本影印。
〔清〕李光地,《榕村集》,收錄於《景印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28。北京:北京商務,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2006。
〔清〕阮元,《疇人傳》,收錄於《中國古代科技行實會纂》。北京市:北京圖書出版社。
〔清〕梁啟超,〈西學書目表序例〉,《飲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
〔清〕梁啟超著,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清〕梅文鼎,《績學堂詩文鈔》,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梅文鼎,梅氏叢書輯要/嚴一萍選輯。臺北:藝文出版社,1972。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301儒家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楊光先,《不得已》,收錄於周駬方編校,《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獻叢編》。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清〕盧梯青等編,《西學大成》。上海:醉六堂,1895。
﹝清﹞蔣良騏撰,鮑思陶、西原點校,《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200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北京:中華書局,200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李天綱編注,《明末天主教三柱石文箋注—徐光啟 李之藻 楊廷筠論教文集》,香港:道風書社,2007。
故宮博物院編,《掌故叢編》。臺北市 : 國風出版社縮印本,1964。
清世宗,《御製律呂正義續編》,《四庫全書珍本集成》第十一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清世宗,《聖祖庭訓格言》,《四庫全書珍本集成》第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清聖祖,《康熙帝御製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66。
清聖祖,《御製數理精蘊》。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05天文演算法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聖祖著,李迪譯注,《康熙幾暇格物編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陳垣編,《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臺北:學生書局,1973。
黃伯祿,〈正教奉褒〉,收錄於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臺北:輔大,2003。
樊國棟,〈燕京開教畧〉,收錄於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臺北:輔大,2003。
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 熙朝定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
(二)西文史料
G. G. 萊布尼茨著,梅謙立、楊保筠譯,《中國近事—為了照亮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尼古拉•班蒂什-卡緬斯基編著,中國人民大學俄語教研室譯,《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李明著,郭強、龍雲、李偉譯《中國近事報導(1687-1692)》,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杜赫德編,鄭德弟、呂一民、沈堅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南懷仁,《韃靼旅行記》,收錄於徐志敏、路洋譯《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
南懷仁著,薛虹譯,《韃靼旅行記》,收錄於杜文凱編,《清代西人見聞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馬國賢(Matteo Ripa)著,李天綱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張誠(P. Jean-Francois Gerbillon)著,陳霞飛譯,《張誠日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張誠,《張誠日記》,收錄於徐志敏、路洋譯《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
費賴之(Pfister,Le P. Louis.)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榮振華(Dehergne, Joseph)著,耿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魏特著,楊丙辰譯,《湯若望傳》,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0臺一版。
嚴嘉樂,《中國來信》,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二、近人著作
David E. Mungello著,江文君、姚霏、丁留寶、蘇聖捷譯,《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
Paul Rule, 〈從傳教士的傳奇到中國基督宗教史〉,《有關中國學術性的對話:以《華裔學志》為例》。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華裔學志漢學中心,2004,146-165。
Peter Zarrow(沙培德)著,洪靜宜譯,〈西方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最新動向〉《漢學研究通訊》22:4,(2003.11,),1-22。
卜正民著,黃中憲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臺北市:遠流,2009.4。
巴森著,鄭明萱譯,《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
方豪,《中西交通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70。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2。
古偉瀛,〈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臺大歷史學報》25期,(2000,臺北),85-117。
古偉瀛,〈徐日昇、康熙與內廷西洋人〉(臺大歷史系講論會,2008年10月30日),承蒙作者允許引用。
古偉瀛,〈朝廷與教會之間:中國天主教史中的南懷仁〉,收錄於魏若望編,《傳教士、科學家、工程師、外交家南懷仁(1623-1688):魯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古偉瀛,〈談「儒耶交流」的詮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卷2期,(2004.12,臺北),289-304。
古偉瀛編,《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改變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04。
伊夫斯•德•托瑪斯•德•博西耶爾夫人著,辛岩譯,《耶穌會士張誠—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五位數學家之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何冠彪,〈乾綱獨御、乾綱獨斷--康熙、雍正二帝君權思想的一個側面〉,《漢學研究》20:2=41,(2002.12,臺北) ,275-300。
何冠彪,〈清代前期君主對官私史學的影響〉,《漢學研究》16:1=31,(1998.06,臺北) , 155-184。
何冠彪,〈清高宗「御撰資治通鑑綱目三編」的編纂與重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1999.09,臺北) ,671-697。
余英時,〈繼承與叛逆序〉,收於陳方正著,《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北京:三聯書局,2009。
吳伯婭,《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2。
呂實強,〈從起居注看康熙帝對經史的研習〉,收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發行,1989),439-464。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李天綱,《紅頂戴、白鶴服、西方教士第一人:湯若望在中國的日子》。臺北市:光啟文化,2008。
李志軍,《西學東漸與明清實學》。成都:巴蜀書社,2004。
李約瑟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李貞琳,〈清聖祖對西學的關心及其對傳教士的態度〉(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李經緯、林昭庚編《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沈定平,〈從西方學者的論辯者看中西文化的同一性、差異性和互補性〉,收錄在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北京:商務出版社,2007。
亞•沃爾夫(Wolf, A. Abraham)著,周昌忠、苗以順、毛榮運、傅學恆、朱水林譯,《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
計文德,《從四庫全書探究明清間輸入之西學》。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1。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9。
徐海松,《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12。
祝平一,〈伏讀聖裁:《曆學疑問補》與〈三角形推算法論〉〉,《新史學》16.1 (2005,臺北),51-84。
祝平一,〈跨文化知識傳播的個案研究—明末清初關於地圓說的爭議,1600-180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三分,(1998,臺北),589-670。
貢德•法蘭克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臺北:左岸出版社,2005。
張先清,〈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詔令初探〉,《歷史研究》(2006.5,北京),79。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許明龍主編,《中西文化交流先驅》。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郭廷以,《中國近代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州漢化〉《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陳慧宏,〈「文化相遇的方法論」—評析中歐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視野〉,《台大歷史學報》40期,(2007.12,臺北),239-278。
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上。北京:中華書局,2006。
馮作民,《清康乾兩帝與天主教傳教史》。臺中:光啟出版社,1966。
黃一農,〈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新21卷第2期(1991.9,新竹),247-280。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7卷1期,(1996.3,臺北),137-169。
黃一農,《兩頭蛇》。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黃愛平、黃興濤主編,《西學與清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醫學入華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雷中行,《明清的西學中源論爭議》。臺北市:蘭臺,2009。
裴化行著,管震湖譯,《利瑪竇神父傳》。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
劉小珊,〈耶穌會翻譯陸若漢於「禮儀之爭」前期的影響〉,《文化雜誌》58, (2006春,澳門),139-158。
鄧恩(George H. Dunne)著,余三樂、石蓉譯《巨人的一代》。臺北:光啟文化,2008.3。
閻崇年,《康熙大帝》。臺北:聯經,2009,342。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增補本)—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上海:上海古籍,2003。
謝國楨選編,牛建強、王學春、汪維貞校勘《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校勘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韓琦,〈君主和布衣之間:李光地在康熙時代的活動及其對科學的影響〉,《清華學報》新26卷第4期,(1996.12,新竹),421-445。
韓琦,〈白晉的「易經」研究和康熙時代的「西學中源」說〉,《漢學研究》16:1=31,(1998,臺北),185-201。
韓琦,〈明清之際「禮失求野」論之源與流〉,《自然科學史研究》26:3(2007,北京),303-311。
魏若望編,《傳教士、科學家、工程師、外交家南懷仁(1623-1688):魯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關雪玲,〈康熙朝宮廷中的西洋醫事活動〉,《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一期,總111期(2004,北京),99~111。
鐘鳴旦,〈格物窮理:十七世紀西方耶穌會士與中國學者間的討論〉《哲學與文化》18卷7期(1991.7,臺北),604-616。
鐘鳴旦、孫尚揚,《一八四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顧衛民〈中國禮儀之爭的歷史敘述及其後果〉,《文化雜誌》58,(2006春,澳門),105-138。
Burke, Peter.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Cambridge, UK : Polity ; Malden, MA : Blackwell, 2000.
Byrne, Edmund F. Probability and opinion: A study in the medieval presuppositions of post-medieval theories of probability, pp.53-96.
Crossley, Kyle. A translucent mirror :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Elliott, Mark C. “Whose Empire Shall It Be?” Time, Temporality, and Imperial Transition--East Asia from Ming to Qing, Edited by Lynn A. Struve, Honolulu: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nd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Elman, Benjamin A.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Engelfriet, Peter M. Eulid in China: The Genesis of the Fir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uclid’s Elements Books books I-VI (Jihe yuanben, Beijing, 1607) and its reception up to 1723, Leiden ; Boston : Brill, 1998.
Jack A, Goldstone. “Neither Late Imperial nor Early Modern: Efflorescences and the Qing Formation in World History.” In The Qing Formation in World-Historical Time. Ed. Lynn A. Struv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Jami, Catherine. 'The Conditions of Transmission of European Mathematics at the Time of Kangxi: J. F. Foucquet's Unsuccessful Attempt to Introduce Symbolic Algebra', 5th ICHCS, 1988.
Jami, Catherine. “ ‘Science in China’ or ‘Wester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of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1600-1800” Representations of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1600-1800”, Science in Context 12,3(199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413-434。
Jami, Catherine. “Western Devices for Measuring Time and Space: Clocks and Euclidian Geometry in Late Ming and Ch’ing China.” In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Ed.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ürcher. Leiden: E.J. Brill, 1995, 169-200。
Jami, Catherine. “Western Learning and Imperial Scholarship: the Kangxi Emperor’s Study,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special issue, 2007, pp.144-170.
Rawski, Evelyn S.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 (1996): 829-850.
Spence, Jonathan D. Emperor of China; self portrait of K‘ang-his, New York: Knopf;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1974.
Standaert, Nicolas. “New Trend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83:4(October 1997, Washington, D.C.), 573-613.
Standaert, Nicol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ciences and the Jesuit Mission in Late Ming China,” in Linked Faiths: Essays on Chinese Religion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onour of Kristofer Schipper, ed. Jan A.M. de Meyer and Peter M. Engelfriet. Leiden: Brill, 1999, 287-317.
Standaert, Nicolas. ed.,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One 635-1800, Leiden: E. J. Brill, 2001.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076-
dc.description.abstract十七世紀的歐洲是一個變動的時代,進入到近代早期(Early Modern),政治、宗教版圖重劃;甚至是社會經濟層面也因白銀的流動而有不小的變化。十七世紀的中國也是個動盪的時代:時值明末清初,政治上改朝換代,思想上也由活潑轉而嚴肅;甚至在社會風氣上亦然。傳教士的東來使得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在此變動的時代相遇,而知識體系更是其中最主要的媒介。
十七世紀中西知識體系相遇的諸多案例中,康熙皇帝是一個特殊的例子。身為一國之主,康熙皇帝有所能,有所不能。他能夠親身接觸到當時各樣技術、知識最精進的「西洋人」,也能夠接觸最多的西洋新知,甚至能夠主導將西洋學術知識匯入帝國的學術體系之中。然而由於他身份的特殊性,康熙皇帝也因此不可能改信天主教,甚至基於政治考量,儘管年輕時與許多西洋人往來密切,在晚年時卻與羅馬教廷決裂,進而使得日後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漸緩和下來。而傳教士在清宮中的地位變化,也可再次印證滿清作為一個亞洲多元帝國主宰的統治策略及眼光。
由康熙皇帝的例子可以看到,中國人在這樣一個知識體系交會的過程當中,往往選擇將西洋的知識直接納入中國既有的框架之內。儘管康熙皇帝已經是最能夠身體力行學習西洋學術的皇帝,但是從他的例子也可得知,對當時的中國人而言,學習西洋知識的意義,能夠實際運用往往比實質的瞭解來得重要。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Europ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saw an era of a change. It was Early Modern, a time when the politics, religious, and the socioeconomic domains were being moved by the flow of silver in societies. Chin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lso saw a turbulent era. It was a time of political changes between dynasties. From Ming to Qing, the social climate went from vivacious to serious. Christian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and bridged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is era of change. The systems of knowledge were the main catalyst in this encounter.
Among the many encounter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s in the 17th century, Kangxi Emperor was a special case. As an emperor of an empire, Kangxi Emperor had the power to achieve many things, yet he was also restricted in many ways. He was able to engage personally with the Westerners who were technolog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superior to the Chinese at the time. He was also in the best position to learn from the new Western system, and he could even import Western academics into the imperial academic system. Because of his unique identity, however, Kangxi Emperor could not convert to Catholicism. In addition, due to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lthough he had been close with a lot of Westerners in his youth, he broke off ties with the Pope during his old age, which resulted in gradual declin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he change of Westerners’ status in the Qing court also witnesses to Qing’s ambition to become a successful ruler in a multiethnic empire of Asia.
In Kangxi Emperor’s example, we can observe that when Chinese are undergo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ystem interactions, they often choose to directly fit Western knowledge into the Chinese framework. Although Kangxi Emperor was a special emperor by personally taking part and studying Western academics, but from his example we can also learn that the meaning of studying Western knowledge for Chinese was mostly functional and applicability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actually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4:03:3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4123007-1.pdf: 1076001 bytes, checksum: ec1399bb8b7d52fd86349c50dbe828e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審查書 i
謝辭 iii
中 文 摘 要 v
Abstract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一)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發展 3
(二)關於「西學」的研究 5
(三)十七世紀的中國宮廷 7
第三節、章節安排與研究的展開 9
第二章 十七世紀的中國與「西學」 11
第一節、十七世紀中國的特殊性: 漢人、滿人、西洋人的相遇 11
(一)十七世紀的世界 11
(二)十七世紀的中國 12
(三)西洋人與漢人、滿人的相遇 14
(四)小結 21
第二節、做為中西文化交流媒介的「西學」 22
(一)「西學」是科學嗎? 22
(二)明末的「西學」 24
(三)清初的「西學」概念 29
(四)小結 32
第三章 康熙皇帝宮廷中的西方學術 35
第一節、康熙皇帝與西方學術 35
(一)康熙皇帝學習西學的動機 37
(二)康熙皇帝學習的內容 39
(三)小結 56
第二節、知識與宗教 58
(一)康熙皇帝、西洋人與天主教 58
(二)康熙皇帝眼中的天主教 68
(三)小結 70
第四章 結論 73
引用書目 8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十七世紀中西知識體系的相遇—以康熙皇帝為中心的探討zh_TW
dc.titlethe Encount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17th Century: the Case of Kangxi Emperor(1661-1722)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查時傑,祝平一(Ping-yi Chu)
dc.subject.keyword中西文化交流,康熙皇帝,西學,知識體系,新清史,zh_TW
dc.subject.keyword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Kangxi Emperor,Western learning,knowledge system,new aspects of the Qing history,en
dc.relation.page86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0-02-1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