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94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兆鵬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ng-Kang We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翁健剛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3:59:0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5-14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5-14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4-2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專書:
1. 王兆鵬(2006年),<刑事訴訟法講義>,元照出版,第二版。 2. 王泰升(2008年),<台灣檢察史:制度變遷史與運作實況>,法務部編印。 3. 王泰升(2006年9月),<台灣法律史的建立>,作者自版,第二版。 4. 王惠光(2007年3月),<法律倫理學講義>,作者自版。 5. 林朝榮(2007年),<檢察官制度民主化之研究>,文笙出版。 6. 張春興(2000年12月),<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出版,二版五刷。 7. 張火燦(1998年),<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作者自版,揚智文化總經銷,第二版。 8. 黃榮堅(2006年),<基礎刑法學(上)>,元照出版,第三版。 9. 楊仁壽(1986年2月),<闡釋法學之方法論>,最高法院法律叢書編輯委員會發行。 10. 蕭瑞麟(2007年11月),<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培生教育出版,2007年11月二版。 二、中文文輯 1. 李模(1985年1月),<回憶我在司法官訓練所的三年>,收錄於司法官訓練所歷屆師生著,司法官訓練所三十週年記念文輯,司法官訓練所發行。 2. 何克昌(2006年10月),<檢察制度,百年思索>,收錄在<司改十年—回顧與展望>,民間司改會主編。 3. 何克昌(2004年6月19日),<評鑑檢察官,不看查案看結果,槍枝氾濫不奇怪>,原發表於聯合報,收錄於<正義之劍—檢改會十週年記念專輯(下冊)>,檢察官改革協會編著,初版(2008年5月)。 4. 林山田(1997年),<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載氏著刑事法論叢(二),作者自版。 5. 林超駿(2006年),<初論我國現行法官選任程序中「口試」制度>,收錄在<義薄雲天,誠貫金石—論權利保護之理論與實踐:曾松華大法官古稀論文集>,元照出版。 6. 陳鋕銘(2005年5月25日),<關於檢察官全面評鑑問題>,收錄於<正義之劍—檢改會十週年記念專輯(下冊)>,檢察官改革協會編著,初版(2008年5月)。 7. 黃國鐘(2006年10月),<司法改革十年紀>,收錄在<司改十年—回顧與展望>,民間司改會主編。 8. 黃瑞明(2006年10月),<司法改革的他山之石(一)—德國經驗篇>,收錄在<司改十年—回顧與展望>,民間司改會主編。 9. 黃朝貴(2002年9月),<檢察官團隊辦案之新方向>,收錄於<正義之劍—檢改會十週年記念專輯(下冊)>,檢察官改革協會編著,初版(2008年5月)。 三、英文專書: 1. Michael T. Brannick & Edward L. Levine & Frederick P. Morgeson, Job and Work Analysis-method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age Publications, 2nd ed. (2007). 2. Cardozo, Benjamin N, 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3. Larry B. Christensen(2001),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Eighth edition, Allyn & Bacon . 4. David D. Dubois & William J. Rothwell & Deborah Jo King Stern & Linda K. Kemp (2004), Competency-Bas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avid-Black. 5. Paul M. Muchinsky(2003), Psychology applied to work, Seventh edition, Wadsworth。 6. Kevin R. Murphy, Charles O. (2001), Psychological test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fifth edition, Prentice-Hall. 7. Lawrence A. Pervin, Oliver P. John (2001),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 Eigh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8. Signe M. Spencer & Tharuma Rajah & Shyamala A. Narayan & Seetharaman Mohan & Gaurav Lahiri,The Indian CEO: A Portrait of Excellence, Response Books(2007). 9.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John Wiley & Sons。 四、中文翻譯 1. Anne Anastasi & Susana Urbina著,危芷芬譯(2002年1月),<心理測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1版2印。 2. Gerald Corey原著,鄭玄藏等合譯(2002年7月),修慧蘭校訂,<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雙葉書廊出版,初版一刷。 3. Roymond A. Noe原著,簡貞玉譯(2002年3月),<員工訓練與能力發展>,McGraw-Hill, Ins.出版,五南發行。 4. Robert Wood & Tim Payne(1998年)著,藍美貞、姜佩秀譯(2001年11月),<才能招募與選才>,商周出版。 5. Ronald Dworkin(1986年)著,李冠宜(2002年9月)譯,<法律帝國>,時英出版社。 6.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年)著,魏梅金譯(2002年8月),張裕隆審訂,<才能評鑑法-建立卓越的績效的模式>,商周出版。 五、中文期刊: 1. 王泰升(2008年12月),<台灣法學教育的發展與省思:一個法律社會史的分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8期。 2. 王泰升、堯嘉寧、陳韻如(2004年2月),<淡新檔案在法律史研究上的運用—以台大法律系院師生為例>,台灣史料研究,第22號。 3. 朱楠(2008年4月12日),於<東吳大學法學第二次『法律倫理學』學術研討會>中之發言,刊載於台灣法學雜誌,第111期。 4. 邱文聰(2008年6月),<被忽略的(立法)事實:探詢實證科學在規範論證中的可能角色兼評釋字第584號解釋>,台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2期。 5. 邱聯恭(2007年4月),<民事訴訟法修正之法曹倫理重建機能(上) – 立足於其理論思想背景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 6. 呂源益(2005年5月24日),<真實正確是統計的生命:回應「失真的法務統計、荒謬的司法現象」評論乙文>,司改雜誌,第56期。 7. 吳偉豪、陳運財(2003年6月),<緩起訴制度實務運作狀況之檢討—以台北、台中、雲林地方法院檢察署為調查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8期。 8. 林廷遙採訪,黃國昌教授受訪(2008年6月),<法學實證研究方法—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黃國昌專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7期。 9. 林志潔(2006年9月),<律師考試與台灣社會之變遷 – 以重建律師價值與考試制度為中心>,國家菁英季刊,第2卷第3期。 10. 林峯正(2008年1月),<跨越檢察改革的暗影正是其時>,檢察新論,第3期。 11. 林麗瑩(2007年7月),<試論司法官的倫理規範體系>,檢察新論,第2期。 12. 林麗惠(2002年8月),空大行政學報,第12期。 13. 周懷廉(2007年7月),<我國檢察倫理規範之建立與實踐>,檢察新論,第2期。 14. 施慶堂(2008年1月),<檢察獨立或檢察獨霸>,檢察新論,第3期。 15. 孫本初(2002年3月),<公務人員核心能力建構之探討>,公訓報導,第100期。 16. 陳長文、林超駿(2009年1月),<試論當前法官人事制度改革之可能方向—從我國法官社群之特性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64期。 17. 陳鋕雄(2008年6月),<美國近來法學教育的變革>,台灣本土法學,第107期。 18. 陳鋕雄(2007年6月),<知難行易─論專業法律學院之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45期。 19. 陳盈錦(2008年4月12日),於<東吳大學法學第二次『法律倫理學』學術研討會>中之發言,刊載於台灣法學雜誌,第111期。 20. 陳文祺(2007年1月),<檢察一體之實踐>,檢察新論,第1期。 21. 張裕隆(2001年6月),<管理才能測驗發展及信效度分析>,應用心理研究,第10期。 22. 畢恆達(1996年12月),<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文化心理學的探討)。 23. 黃舒芃(2007年9月),<數字會說話?從大法官釋字584號解釋談事實認定在規範違憲審查中之地位>,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期。 24. 黃瑞明(2007年7月),<談檢察官的個案倫理>,檢察新論,第2期。 25. 黃榮堅(1999年7月),<交通事故責任與容許信賴—評最高法院八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二四六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50期。 26. 劉宏恩(2004年12月),<從心理學到法學的學習路:我思我感>,法官協會雜誌,6卷2期。 27. 劉宏恩(1997年12月),<「夫妻離婚後『子女最佳利益』之酌定∼從英美法實務論我國民法親屬編新規定之適用」>,軍法專刊,43卷12期。 28. 劉宏恩(1996年12月),<婚姻暴力受虐婦女殺夫之責任能力與違法性問題∼法律心理學之觀點>,月旦法學雜誌,第20期。 29. 劉宏恩(1996年11月),<婚姻暴力受虐婦女殺夫之責任能力與違法性問題∼法律心理學之觀點>,月旦法學雜誌,第19期。 30. 劉恆妏(2002年3月),<戰後台灣司法人之研究—以司法官訓練文化為主的觀察>,思與言,第40卷第1期。 31. 蔡碧玉(2009年6月),<司改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 以檢察改革為中心>,檢察新論,第6期。 32. 蔡碧玉(2007年1月),<檢察官與刑事司法的變遷>,檢察新論,第1期。 33. 鄭伯壎等(1996年12月),<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文化心理學的探討)。 34. 錢慧如、張裕隆(2006年),<ISO10015與培訓價值創新>,台北市: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年鑑。 35. 顏厥安、王照宇(2008年2月),<啟動法學教育的結構改革 — 以法學教育法草案為核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3期。 36. 蘇永欽(2008年7月),<從司法官的選任制度看法系的分道與匯流>,檢察新論,第4期。 37. Career雜誌,第328期(2003 年8 月)。 四、英文期刊: 1. Derek C. Bok(1983), A Flawed System of Law Practice and Training, 33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 2. Bridgman, P. W. (1947). New vistas for intelligence. In E. P. Winger(Ed.), Physical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Benjamin N. Cardozo (December 1921), 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4. Hung-En Liu (Spring 2004), Custody Decision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In-Depth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ith Nineteen Judges in Taiwan, 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 Volume 17. 5. David C. McClelland (September 1998), Identifying Competencies with Behavioral-Event Interview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9 NO.5. 6. McClelland, D. C.(1973).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7. Saks, M.J. (1989), Legal Polic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44 American Psychologist. 五、碩博士學位中文論文: 1. 任金剛(1996年6月),<組織文化、組織氣候、及員工效能:一項微觀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 李山明(2008年1月),<司法官職前訓練制度之研究 — 以司法官特考錄取人員訓練為中心>,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樹中(2001年),<業務人員專業才能需求研究:以某辦公傢俱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卓育璇(2007年6月),<醫療分工與信賴原則>,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林珮瑛(2003年7月),<我國司法官訓練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6. 莊佩頴(2006年6月),<律師事務所受雇律師績效評核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莊敏瀅(2004年),<以核心才能為本之線上甄選系統之發展—以某汽車製造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志鈺(2001年),<百貨業樓面管理人員才能量表之建立-以某百貨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楊皓潔(2008年6月),<從刑法期待可能性槪念論軍職人員依上級違法命令之行為 : 以德國邊境圍牆守衛案為核心探討素材>,台灣大學法律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10. 蔡碧玉(2008年1月),<我國檢察機關人力運用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蔡清祥(2005年6月),<檢察機關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 12. 蔡慶堂(2002年),<主管管理才能評鑑360度回饋對受評者態度之影響因素探討-以在台某外商化工廠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鄧國宏(2000年),<主管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與信、效度分析─以某商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劉宏恩(1996年6月),<心理學取向之法律研究∼以住宅搜索、子女監護及婚姻暴力問題為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其他刊物: 1. 林志潔(2007年10月),<別讓法學教育成了無根浮萍─實習課程的意義與規劃>,發表於第二屆法律人年會法律系所評鑑與法學教育改革。 2. 記者黃錦嵐(2008年5月1日),<大哥大採購案纏訟14年,14被告全無罪>,中國時報第A14版社會新聞。 七、我國實務判決: 1. 板橋地方法院82年重訴字第43號、台灣高等法院83年度上訴字第1970號、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字第1342號系列判決。 2.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809號系列判決。 八、美國實務判決: 1. In re Doe, 801 F. Supp. 478, 480 (D.N.M. 1992). 2.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347 U.S. 483 (1954) 3. Plessy v. Ferguson, 163 U.S. 537 (1896). 九、網路資訊: 1.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網站 http://www.itl.nctu.edu.tw/N_introduce.htm 2.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網站http://www.lst.nthu.edu.tw/intro/pages.php?ID=intro1 3. 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網站http://www.law.ntu.edu.tw/giilslaw/chinese/ 4. 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網站http://www.interdisc-law.nccu.edu.tw/GetPage.aspx?id=1 5. American Psychology-Law Society http://www.ap-ls.org/index.html 6. Australasian Professional Legal Education Council http://www.aplec.asn.au/aplec/dsp_aplec.cfm 7. Law Admissions Consultative Committee http://www.lawcouncil.asn.au/lacc/lacc_home.cfm 8. 教育部成語典http://dict.idioms.moe.edu.tw/chengyu/mandarin/fulu/dict/cyd/23/cyd23506.htm# 9. 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JELS)http://www.wiley.com/bw/aims.asp?ref=1740-1453&site=1 10. BellSouth(July 2002),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Study Guide http://209.85.173.132/custom?q=cache:GsrIRI9ckmIJ:www.asisvcs.com/bellsouth/pdf/710057.pdf+BellSouth%EF%BC%8CBehavioral+Event+Interview+Study+Guide&hl=zh-TW&ct=clnk&cd=2&gl=tw&inlang=zh-TW&client=pub-3278190510955599 11. Japanese Society for Law and Psychology http://jslp.jp/ 十、網路新聞: 1. 中央社(2008/11/27),<玷辱檢察官聲譽 監察院彈劾徐維嶽>,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05+112008112701172,00.html 2. 記者楊國文、孫友廉(2008/4/26),<檢逾期上訴,景文案17人無罪確定>,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26/today-p2-3.htm 3. 記者劉錦源(2007/5/3),<楊大智問訊罵髒話,被告「皮皮挫」>,TVBS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comedy20070503130341 4. 記者蔣宗裕,陳信隆(2006/3/24),<南迴案,蘇揆:檢方未不當公布案情>,公視新聞網,http://www.pts.org.tw/php/news/view_pda.php?TB=NEWS_C_2006&NEENO=1877 5. 潘俊宏(2009年1月11日),<正氣護身?陳雲南勇喔!>,聯合報,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4681569.shtml 6. 記者董介白(2006年11月3日),<陳瑞仁,沒顏色扮英雄>,聯合晚報,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51296 7. 南方週末(2008年11月21日),<專訪臺灣「釘子」檢察官李子春>,大眾時代,http://mass-age.com/wpmu/blog/2008/11/21/5667 8. 記者賴宥霖(2009年1月7日),<訪王清峰(四):檢察官評鑑制度待改善>,台灣醒報,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618 9. 記者林怡君(2008年6月24日),<檢察官評鑑助司改?王清峰:辦法未落實>,中央社,http://news.sina.com/tw/cna/101-102-101-101/2008-06-24/10103011806.html 10. 記者李順德(2009年2月22日),<檢察官性侵當事人,考績竟連續甲等>,聯合報,http://udn.com/NEWS/SOCIETY/SOC3/4748496.shtml 11. 專題記者:余娉婷、楊癸齡、黃姿華(2007/05/03),<司法考試改革 學生前途茫茫>,People Post(公民新聞平台),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07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94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檢察制度之革新乃司法改革之重點項目,而檢察人力資源的問題,更牽動著整個檢察制度改革之成敗。事實上,人力資源的問題並非僅只是數量上的增加便得以解決,一個優秀檢察官應該具有什麼樣的條件,更是吾人所不容忽視的議題。有鑑於過往研究的侷限性,本論文試圖引進工商心理學的理論,以期在觀點上加以整合,並運用實證研究的方式,在方法上提供不同之創新思維。
本論文首先藉由工商心理學的人力資源系統觀,回顧既有的法學文獻,進而提出:「檢察官與法官具有不同的工作條件需求」、「甄選、訓練與績效考核乃一連串之人事制度歷程」、「檢察官之條件需求並不僅限於道德倫理以及法律專業」、「改造檢察官人事制度之前提乃探索其條件需求」等觀點。為因應這樣的侷限與展望,本論文進而提出「才能模式」的理論模式,這個起源於心理學家McClelland在1973年所提出的整合性概念,是一個強調「個人─工作」相互契合之條件需求,並盛行於當今全球的人力資源管理領域。 此外,為求理論上的驗證,本論文運用實證研究方法,以建構出「我國檢察官之才能模式」,並透過「行為事例晤談法」以及「關鍵事例晤談法」,訪問受訪地檢署優秀的主任檢察官以及檢察官,進而萃取出:「專業職能」、「自我管理」、「檢察官精神」、以及「組織統籌」等四個才能類別,並包含十六個檢察官應有之才能向度。 總之,為因應這樣的才能需求,在未來檢察官人事制度之革新,包括:司法官考試、司法官訓練、法學教育、績效管理與評鑑等,即可藉由本研究之成果得到參考的依據,以提升檢察官之人力品質,進而確保司法之品質與國人之信賴。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t is the innovation of prosecutorial system involv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prosecutorial human resource tha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judicial system. In fact, not only in terms of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members, but als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secutors we should keep in mind when thinking on the problems of prosecutorial human resource. Furthermore,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limitation in past reports, this thesis tries to synthesize not merely the views, but also the approaches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 by introducing the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review of existent legal papers by using of the systematic view of human resource, this thesis brings some prospect, among them,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qualification needed between the judges and prosecutors, synthesizing the integral processes of prosecutori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finding the qualification of a prosecutor which includes more than morality and legal knowledge. Consequently, this thesis tries to find the solutions by providing “competency model”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73 by a psychologist, McClelland, and has an enormous vogue in the spher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owadays. Besides, this research interviews in the district prosecutors office, extracts the competences, and develops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prosecutors in Taiwan by BEI (Behavioral-Event Interviews) and CIT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In brief, according to the competency model, not only the innovation of prosecutori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selection, train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of prosecutors, and the legal education can be accomplished,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judicial system and the belief of nationals will be assure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3:59:0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4a41005-1.pdf: 1610790 bytes, checksum: 2fd4290d5098675b31f0d44a3a85899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6 第三節 本論文研究方法之初步介紹 7 第四節 本論文之架構 10 第二章 現今檢察官人事制度之探討 第一節 法學與心理學的結合 12 第一項 前言 12 第二項 國內之發展 13 第三項 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簡介 15 第四項 工商心理學簡介 15 第二節 既有之檢察官制度的規範與討論 17 第一項 前言 17 第二項 檢察官之任務與守則 18 一、 工作說明書 二、 檢察官之任務 三、 檢察官守則 四、 檢察官守則以外的呼籲 第三項 檢察官之甄選 23 一、 甄選 二、 現行的檢察官任用制度 第四項 檢察官之訓練 27 一、 訓練 二、 司法官訓練所之職前訓練 三、 法學教育是否為司法官培育之一環? 第五項 檢察官之考核與評鑑 32 一、 績效管理與評鑑 二、 檢察官之績效管理 三、 檢察官之身分保障與評鑑 第三節 既有探討的侷限與展望 38 第一項 檢察官與法官具有不同的工作條件需求 38 第二項 甄選、訓練、考核評量乃一連串之人事制度歷程 39 第三項 檢察官之條件需求並不僅限於道德倫理以及法律專業 40 第四項 改造檢察官人事制度的前提: 探索檢察官應具有的條件究竟為何? 41 第三章 才能模式之引進 第一節 才能模式的介紹 42 第一項 前言 42 第二項 才能的定義與起源 43 一、 從智力走向才能 二、 才能的定義 三、 才能的內涵 第三項 才能模式的發展 53 一、 才能模式的簡介 二、 才能與甄選 三、 才能與訓練 四、 才能與績效考核 五、 小結 第二節 代表性才能研究成果 61 第一項 前言 61 第二項 國內管理才能代表性研究 62 第三項 APLEC與LACC所發展出的初階律師才能標準 63 第四項 小結 65 第三節 人事制度引進之探討:再次研究的必要性 66 第四節 文獻分析 ─ 檢察官所應具備的才能 68 第一項 前言 68 第二項 檢察官守則 68 第三項 國家考試 72 第四項 司法官訓練 73 第五項 績效管理與評鑑 73 第六項 小結 75 第四章 實證研究方法 第一節 法學方法論上的反思 76 第一項 前言 76 第二項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77 第三項 小結 81 第二節 實證研究對法學研究之助益 82 第一項 前言 82 第二項 法律實證研究在法律制度規劃上所扮演的角色 83 第三項 小結 86 第三節 研究方法的介紹與採擇 87 第一項 研究方法的種類 87 第二項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 87 第三項 本研究以訪談為研究方法之理由 89 第四節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 90 第一項 前言 90 第二項 古典才能研究設計步驟 90 一、定義績效標準 二、效標樣本 三、蒐集資料 四、分析資料、發展才能模式 五、才能模式效度檢驗 六、才能模式應用準備 第三項 行為事例晤談法 94 一、傳統一般訪談的缺失 二、什麼是行為事例晤談法 三、行為事例晤談法與關鍵事例法的比較 四、行為事例晤談法的缺點 第四項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BEI與CIT的結合 99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對象 三、現實上的限制 四、本研究的轉化設計 第五項 訪談進行與資料整理 102 一、 訪談概況 二、 訪談流程 三、 資料整理 第五章 實證研究結果 第一節 前言 106 第一項 才能分類 106 第二項 資料呈現 108 第二節 專業職能 109 第一項 專業知識 109 第二項 從做中學 111 第三項 事實調查 113 第四項 應變能力 115 第三節 自我管理 117 第一項 情緒管理 117 第二項 案件管理 119 第三項 品質管理 121 第四項 挫折調適 123 第四節 檢察官精神 125 第一項 敬業精神 125 第二項 職務操守 127 第三項 社會觀感 128 第四項 自我察覺 130 第五節 組織統籌 132 第一項 團隊合作 132 第二項 溝通協調 133 第三項 影響他人 135 第四項 資源整合 137 第六節 小結 138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與過去研究成果以及現有制度之比較 139 第一項 與過去研究成果之比較 139 第二項 與現有制度之比較 14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41 第一項 前言 141 第二項 研究限制 141 第三項 未來研究建議 145 第三節 檢察官人事制度之展望 147 第一項 人事制度之初探 147 第二項 改革之省思與展望 148 第三項 法學與心理學跨領域整合之貢獻 152 附錄一:訪談大綱 153 附錄二:檢察官才能定義表 157 附錄三:參考文獻 16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我國檢察官才能模式之建構—法學與心理學的匯流 | zh_TW |
dc.title | Developing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Prosecutors in Taiwan─The Convergence of Law and Psycholog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張裕隆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國隆,林志潔 | |
dc.subject.keyword | 檢察官,才能,才能模式,人事制度,人力資源,行為事例晤談法,關鍵事例晤談法,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rosecutor,competence,competency model,human resource,BEI,CIT., | en |
dc.relation.page | 167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4-2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