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90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曾宛如(Wang-Ruu Tse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an-Hsiao Su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孫沅孝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3:57:5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7-26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7-26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6-0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3年。 2、王文宇研究主持,公司股東使用委託書與投信事業行使表決權法制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年2月。 3、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四版,2008年9月。 4、王伯琦,民法總則,國立編譯館,1982年。 5、柯芳枝,公司法論(下) ,三民書局,修訂八版,2009年2月。 6、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台灣公司治理,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9年10月。 7、梁宇賢,公司法論,三民書局,修訂五版,2003年11月。 8、曾宛如,公司之經營者、股東與債權人,元照,2008年12月。 9、黃銘傑,公開發行公司法制與公司監控──法律與經濟之交錯,元照,2001年11月。 10、黃銘傑,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制之挑戰與興革,元照,2006年9月。 11、廖大穎,證券市場與企業法制論,元照,2007年6月。 12、葉大殷、陳錦隆、李貞儀、賴中強、江如蓉、黃馨慧合著,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元照,1999年12月。 13、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二),三民書局,1998年4月。 14、賴英照,公司法論文集,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1988年。 15、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冊),自版,1992年8月。 16、賴源河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財經法制新時代:賴源河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2008年10月。 17、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自由、責任、法──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2005年8月。 (二)期刊論文 1、王文宇、葉大殷、陳錦隆、鄭傑夫,禁止董、監事行使職權假處分相關問題之研討,寰瀛法律事務所主辦,月旦法學雜誌,44期,1999年1月,頁77-86。 2、王文宇,定暫時狀態假處分與公司經營權之爭奪,植根雜誌,15卷6期,1999年6月,頁11-24。 3、王文宇,法人股東、法人代表與公司間三方法律關係之定位,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4期,2000年9月,頁102-107。 4、王文宇,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8期,2004年5月,頁78-100。 5、王文宇,二○○五年兩岸公司法修正之檢視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0期,2005年12月,頁5-24。 6、王志誠,股東之董監事提名權,月旦法學教室,50期,2006年12月,頁26-27。 7、王育慧,股東董事候選人提名權與股東提案權之交錯,台灣法學雜誌,113期,2008年10月1日,頁5-32。 8、方嘉麟,台灣大哥大假處分案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09期,2004年6月,頁36-51。 9、方嘉麟,從台灣大案例論裁判解任及假處分在公司治理中之定位,政大法學評論,83期,2005年2月,頁103-196。 10、呂太郎,假處分裁定程序之研究,法官協會雜誌,6卷1期,2004年6月,頁37-44。 11、李永裕,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二年度抗字第三一五九號裁定評析,律師雜誌,301期,2004年10月,頁98-104。 12、官欣榮,法人董事制度與公司治理──對“肯定說”的商榷與修法建議,法學,12 期,2007 年,頁116-124。 13、沈冠伶,我國假處分制度之過去與未來──以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如何衡平保障兩造當事人之利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09期,2004年6月,頁52-72。 14、林國全,股東會決議解任董監事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47期,1999年4月,頁107-117。 15、林國全,法人代表人董監事,月旦法學雜誌,49期,1999年6月,頁16-17。 16、林國全,法人得否被選任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月旦法學雜誌,84期,2002年5月,頁20-21。 17、林國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之資格、選任與解任,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6期,2002年7月,頁91-110。 18、林國全,二○○五年公司法修正條文解析(下),月旦法學雜誌,125期,2005年10月,頁252-272。 19、高靜遠,公司法上法人股東代表人人數之規範探討,月旦法學雜誌,79期,2001年12月,頁172-188。 20、許士宦,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基本構造,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8期,2004年5月,頁51-77。 21、張衛英,法人是否可以擔任公司董事,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4期,2005年10月,頁34-37。 22、曾宛如,股東會程序上問題之探討,法學叢刊,178期,2000年4月,頁76-86。 23、曾宛如,公司與證券交易法,臺大法學論叢,39卷2期,2010年6月,頁143-164。 24、曾宛如,我國公司法待決之問題──以公司法制基礎理論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181期,2010年6月,頁50-62。 25、黃虹霞,政府或法人股東代表當選為公司董監事相關法律問題──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二項規定之商榷,萬國法律,110期,2000年4月,頁62-73。 26、黃銘傑,包裹決議解任董事之合法性,月旦法學教室,23期,2004年9月,頁24-25。 27、邵慶平,規範型態與公司治理模式的建構──累積投票制「變」與「不變」的省思與啟示(上),政大法學評論,88期,2005年12月,頁107-150。 28、邵慶平,美國公司董事選舉制度近年的改革與發展──一個比較法上的思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6期,2009年5月,頁1-62。 29、邵慶平,累積投票制的任意與強制,月旦法學教室,87期,2010年1月,頁20-21。 30、劉連煜,股東會決議解任董監事及董監事因無正當理由遭解任所得請求賠償之範圍──以最高法院八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三0一三號等三則判決之評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30期,1997年11月,頁101-113。 31、劉連煜,股東書面及電子方式投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2期,2005年7月,頁153-159。 32、劉連煜,獨立董事是少數股東之守護神?──台灣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檢討與建議,月旦民商法雜誌,26期,2009年12月,頁23-49。 (三)學位論文 1、王品惠,公司治理與董事責任保險關係之研究──兼析論獨立董事責任保險,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民商法組碩士論文,2006年6月。 2、李思達,論公司民主──以股東提案制度與董事提名制度為中心,天主教輔仁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3、林威良,公開發行公司股東之權利、地位與保障──公司契約論之啟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4、張逸婷,從公司治理觀點論董事提名與選任法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5、邱耀德,公司董監事提名與選任法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6、黃書苑,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7、劉靜怡,股東會與董事會之權限劃分,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8、蔡昌憲,公司法上強行規定與任意規定間之權衡——以累積投票制、閉鎖公司制及新股認購權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9、羅郁婷,家族企業與公司治理之個案研究──以新纖事件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1、Janet Dine & Marios Koutsias, COMPANY LAW,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6th edition (2007). 2、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IN A NUTSHELL, Minn.: West Pub. Co., 4th edition (1996). 3、Leslie Kosmin QC & Catherine Roberts, COMPANY MEETINGS LAW, PRACTICE AND PROCED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Hannes Schneider & Martin Heidenhain, THE GERMAN STOCK CORPORATION ACT, (Legislation in Translation, Vol 16), Bost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nd edition (2000). 5、Len Sealy & Sarah Worthington, CASES AND MATERIALS IN COMPANY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th edition (2008). (二)期刊論文 1、The Committee on Corporate Laws, ABA Section of Business Law, Changes in the 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Amendments to Chapter 7 and Related Provisions Relating to Shareholder Action Without a Meeting, Chapters 8 and 10 Relating to Shareholder Voting for the Election of Directors, and Chapter 13 Relating to Appraisal and Other Remedies for Fundamental Transactions, The Business Lawyer; Vol. 61 (August 2006). 2、Claudia H. Allen, Neal, Gerber & Eisenberg LLP, Study of Majority Voting in Director Elections, Last Updated: November 12, 2007, available at http:// www.ngelaw.com/files/upload/majority_callen_020707.pdf. 3、Stephen M. Bainbridge, The Case For Limited Shareholder Voting Rights, 53 UCLA Law Review 601 (2006). 4、Lucian Arye Bebchuk, The Case for Shareholder Access to the Ballot, 59 Bus. Law. 43 (2003). 5、Lucian Arye Bebchuk, The Myth of the Shareholder Franchise, 93 Va. L. Rev. 675 (2007). 6、Philip F.S. Berg, Unfit to Serve: Permanently Barring People from Serving as Officers and Directors of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 56 Vand. L. Rev. 1871 (2003). 7、Richard R.W. Brooks & Warren F. Schwartz, Legal Uncertainty,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 Doctrine, 58 Stan. L. Rev.381 (2005). 8、Jie Cai, Jacqueline L. Garner & Ralph A. Walking, Electing Directors, vol. LXIV, No.5, The Journal of Finance (Oct. 2009). 9、Richard C. Ferlauto, Committee on Corporate Laws Discussion Paper on Voting by Shareholders for the Election of Directors, 1506 PLI/Corp 473 (June 22, 2005). 10、Robert Goddard, Disqualifying the Directors of a Corporate Directo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Hall and Nuttall, Company Lawyer, 2007, 28(9), 281. 11、Jeffrey N. Gordon, Institution as Relational Investors: A New Look at Cumulative Voting, 94 Colum. L. Rev. 124 (1994). 12、Peter Hargreaves, Corporate or Individual Directors and Trustees?, P.C.B. 2005, 5, 274-279. 13、David Kelly, 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act 1986, 4 Feb 2005, available at http://www.accaglobal.com/students/student_accountant/archive/2005/53/2342490. 14、John Leubsdorf, The Standard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91 Harv. L. Rev. 525 (1978). 15、Martin Lipton and Steven A. Rosenblum, Election Contests In the Company’s Proxy: An Idea Whose Time Has Not Come, 59 Bus. Law 68 (2003). 16、Chris Noonan, The Nature of Shadow Directorship: Ad Hoc Statutory Intervention or Core Company Law Principle?, J.B.L. 2006, Dec, 763. 17、John F. Olson, Is the Sky Really Falling? Shareholder-Centric versus Director-Centric Corporate Governance, 9 Transactions Tenn. J. Bus. L. 295 (2007). 18、Olga N. Sirodoeva-Paxson, Judicial Removal of Directors: Denial of Directors’ License to Steal or Shareholders’ Freedom to Vote?, 50 Hastings L.J. 97 (1998). 19、William K. Sjostrom, Jr. & Young Sang Kim, Majority Voting for the Election of Directors, 40 Conn. L. Rev. 459 (2007). 20、Julian Velasco, Taking Shareholder Rights Seriously, 41 U.C. Davis L. Rev. 605 (2007). 22、Rivka Weill, Declassifying the Classified, 31 Del. J. Corp. L. 2006, 891. 21、Rose A. Zukin, We Talk, You Listen: Should Shareholders’ Voices Be Heard or Stifled When Nominating Directors? How the Proposed Shareholder Director Nomination Rule Will Contribute to Restoring Proper Corporate Governance, 33 Pepp. L. Rev. 937 (2006). (三)官方資料 1、Modernising Company Law,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July 2002, Cm 5553-I, London: Stationery Office. 2、Company Law Reform,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March 2005, Cm 6456. 3、Royal Assent, Companies Act 2006 Explanatory Notes, 8 November 2006, available at http://www.opsi.gov.uk/acts/acts2006/en/ukpgaen_20060046_en.pdf. 4、17 CFR Parts 200, 232, 240 et al., Facilitating Shareholder Director Nominations; Proposed Rule, June 18, 2009. 三、網站資料 1、http://newmops.twse.com.tw/,公開資訊觀測站。 2、http://www.berr.gov.uk,英國工貿部。 3、http://www.coolloud.org.tw,工商時報。 4、http://info.gio.gov.tw,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 5、http://www.sfipc.org.tw,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 6、http://www.twse.com.tw/ch/,臺灣證券交易所。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90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觀察各國立法例發現,無論是採董事會優位主義公司治理模式,或者是採股東會優位主義公司治理模式者,均強調股東選任、解任董事權係不可剝奪之固有權。儘管公司所有與公司經營分離已成為現代大型公司之趨勢,令人困擾的代理問題也應運而生,為解決股東與董事間資訊不對等、利益不一致之情形,保留股東對公司之最終控制權,由股東選任最適宜治理公司之人作為公司董事、解任不適任董事,係從監督機制著手處理股東與董事間之代理問題。是以,理論上股東對於董事選任、解任權可謂股東監督公司經營之最有力手段,亦是股東表達對公司經營表現滿意與否之最直接手段。
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掀起一股檢討坐領高薪卻無實際作為的董事應如何處置之浪潮,輿論多著重於要求「肥貓」瘦身;然而,要求高薪董事減薪只是治標,而非治本,治本之道應是將不適任的董事解任,重新選任董事。本文認為此時正是重新檢討各國公司法對於股東選任、解任董事整個制度架構之契機,現行實務運作下,股東選任、解任董事權究竟是中看不中用的權利空殼,還是股東汰換公司董事之利器?即是本篇論文探討之主題。本文將參酌美國、英國、德國等立法例、法院判決及相關學說,檢討我國現行公司董事選任與解任制度,並提出本文建言,以供日後修法之參考。 首先是董事資格之研究,我國現行公司法第27條第1項規定,允許法人股東當選董事,因此,董事提名人選不僅可以是自然人,還可以是法人股東。然而,本文對於我國現行法人董事及法人代表人董事制度之妥當性有所質疑,認為此一制度不單是疊床架屋之設,更有雙重委任關係下利益衝突之疑慮,是以,本文主張董事資格應限於自然人,禁止法人董事。 接著是董事提名選任制度之設計,我國公司法於2005年增訂「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因此,股東提名權在我國已是普遍之共識。惟修法至今已五年有餘,公開發行公司修改章程採用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選舉一般董事者,寥寥無幾,雖然法律本身立意良善,但不受公司歡迎卻是不爭之事實。本文參考美國法上股東提名董事候選人之改革與發展,以2009年美國證管會所提出之「促進股東提名董事」草案為主,重新檢視我國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之規定,提出本文建議作為日後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修正之參考。至於董事選舉方式,由於我國實務係以競爭選舉為常態,不同於美國是以無競爭同額選舉為常態,況且我國股權結構屬集中型,故公司治理之首要課題,係避免少數股東受到控制股東所侵害,相較於絕對多數決強調個別董事須獲得大多數股東所認同,我國採行累積投票制,反而有助於保障少數股東參與公司經營之機會,對我國公司治理之發展更具實益。 最後則是董事解任制度之設計,先是解任董事主體適格性之探討,我國公司法以股東會決議解任董事作為公司內控機制,以法院裁判董事作為公司外控機制,基本上即足以保護公司免於董事不當行為之侵害,而無須另外授予董事會或監察人解任董事權。其次,股東會決議解任董事,關於解任是否須附理由之問題,參酌美國、英國及德國等立法例,作為將來我國實務判斷解任有無正當理由之參考;至於表決方式,本文建議採取如美國法對於累積投票制選出之董事解任所設之特別規定──在累積投票制下有足以使董事當選之選舉權數反對該董事之解任者,該董事不得予以解任。如此一來,董事選任與解任之門檻及決議方式不僅體系一致,均採普通決議出席門檻並按累積投票制計算表決權數,更能貫徹法律保護少數股東之意旨。另外,如果被解任之董事同時兼具股東身分,面對股東會決議解任,本文認為該董事無須迴避表決。此外,本文基於提前改選全體董事必然產生董事解任效果之立場,不但主張兩者之決議方式應一致,並認為公司法第199條之1視為提前解任之董事,得援引第199條第1項後段規定訴請損害賠償,無庸回歸民法委任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不過,由於我國公司法股東會決議解任董事之規定簡陋,對於被解任董事之程序保障略顯不足,故參酌英國法對於被解任董事之事前程序保障、美國司法實務所發展之正當法律程序,以及德國法對被解任董事之保護,供我國借鏡。關於訴請法院裁判解任,鑑於實務運作與禁止董事執行職務假處分密切相關,法院對於假處分之審查即成為當事人爭訟之前置程序,是故,有必要將此種假處分一併納入進行研究,並參酌美國法上裁判解任之發展與假處分之審查標準,以及英國公司董事失格法之規範,作為將來我國法院裁判解任之參考。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Shareholders’ rights to elect and remove directors are absolute rights under both director primacy and shareholder primacy in most corporate laws traditions. In order to solve the agent problem, shareholders are authorized with final supervisory power to elect fit directors and to remove the unfit ones.
Late in 2008, the lucrative salaries and bonuses received by top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ere under plenty of criticism during last financial crisis; however, from the author’s view, it is only a short-term solution by cutting down salary packages; a more efficient way shall remove unfit directors and then re-elect other directors. The thesis covers: (1) the legislation, cases and the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 (2) the current system of directors’ election and removal in Taiwan; (3) the author’s suggestions. In Chapter 2,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drawbacks of Taiwan corporate system with several cases, such as the question of the Company Act article 27, only a few public companies adopt the director candidates nomination system, the battle of cumulative voting and straight voting, and the debate of the Company Act article 199 and article 199-1. Chapter 3 studies directors’ qualifications. The Company Act article 27 paragraph 1 permits corporate shareholders to elect directors; therefore, the director candidates would be either natural persons or corporate shareholders. However, the author suspects tha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shareholders’ representative directors.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director nomination and election system.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hareholder nomination right in the United States, especially the 2009 version: the SEC proposed “Facilitating Shareholder Director Nominations,” and then the author reviews Taiwan director candidates nomination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cess of electing directors differs from nation to nation. The competitive election is the main practice in Taiwan, compared with the non-competitive el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ddition, the existence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s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 in most Taiwan corporations; therefore, the main issu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aiwan is to avoid majority shareholders to expropriat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e cumulative voting is suitable to Taiwan corporations. Chapter 5 talks the design of director removal system. First of all, who has the right of removing directors? Secondly, it is whether shareholders remove one or more directors with cause or not. Thirdly, what resolution of director removals should adopt? Beside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effect of re-election of all director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term is the same to the removal of directors, so both resolutions ought to be consistent and the directors which were removed by the Company Act article 199-1 could address article 199 paragraph 1 to make a claim against the company for any damages. However, it is lack of director’s right to protest removal in Taiwan, so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Companies Act 2006, the judicial development of minimum due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ermany laws. On the other hand, the judicial removal of directo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liminary injunction for prohibiting directors from carrying out their duties; therefore,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judicial removal of directors and the standard of preliminary injun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the 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Act 1986. Finally,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The author sums up the discussion of each chapter, provides the suggestions of director election and removal systems, and wishes shareholders’ supervisory rights became a more powerful approach to remove and re-elect director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3:57:5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7a21055-1.pdf: 1617025 bytes, checksum: badb81c8a2a025e4be20e9f5a4e7083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我國現行董事選任解任制度之缺失 5 第一節 法人董事與法人股東隨時改派董事代表人之疑義 5 第二節 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有名無實 5 第三節 累積投票制與全額連記法之角力 6 第四節 股東會決議解任董事與提前改選全體董事之爭議 7 第三章 董事資格之研究 9 第一節 法人董事制度 9 第一項 肯定論 9 第二項 否定論 11 第三項 外國立法例之比較 13 第四項 英國法上之發展 14 第二節 我國法人董事制度之檢討 19 第一項 現行法規定 19 第一款 立法沿革 20 第一目 民國35年公司法規定 20 第二目 民國55年公司法規定 21 第三目 民國90年公司法規定 22 第二款 實務運作 23 第一目 公司法第27條第1項與第2項規定運作方式不同 23 第二目 法人董事指定代表人行使職務之程序屬公司自治事項 24 第三目 法人股東之代表人不以股東身分為要件 24 第四目 法人股東之代表得依職務關係隨時改派 25 第二項 公司董事之本質 25 第三項 雙重委任關係及利益衝突 26 第一款 法人當選董事 26 第二款 法人股東之代表人當選董事 27 第一目 概論 27 第二目 權利義務主體之判斷準據 27 第三目 實務見解分歧 28 第四目 本文見解 30 第三款 雙重委任關係下利益衝突為共通問題 34 第四項 法人股東隨時改派代表人之規定 35 第一款 契約法之觀點 35 第二款 其他股東選任、解任權被架空 36 第三節 結論 36 第四章 董事提名選任制度之設計 38 第一節 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之重新定位 38 第一項 立法背景 39 第一款 一般董事提名程序 40 第二款 獨立董事提名程序 41 第二項 實務現況 43 第三項 美國法上股東提名董事候選人之改革與發展 44 第一款 改革背景 44 第二款 證管會近年來對董事選舉之改革企圖 46 第一目 2003年股東提名董事草案 46 第二目 2007年Rule 14a-8排除股東提名權之討論 51 第三款 2009年促進股東提名董事草案 55 第一目 概說 55 第二目 Rule 14a-11草案內容 56 第三目 Rule 14a-8(i)(8)修正草案 62 第四目 提名股東適用聯邦證券法責任規定 64 第四款 2009年德拉瓦州公司法之修正 64 第一目 股東利用公司委託書提名董事之規定 64 第二目 股東徵求委託書支出費用補償之規定 65 第三目 後續發展與影響 66 第五款 股東提名董事候選人之論爭 66 第一目 股東在公司中之角色定位 66 第二目 提名委員會之可行性 68 第三目 制度運作之成本 69 第四目 對董事會組成有無不利影響 69 第四項 我國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之問題與評析 70 第一款 適用對象及方式 70 第二款 公告受理提名程序及期間 72 第三款 提名股東資格之檢討 73 第四款 股東提名董事之人數上限 75 第五款 董事被提名人資格之要求 78 第六款 董事被提名人之審查 79 第七款 審查機關違反規定之處理 79 第五項 我國法以股東提案提名董事之可行性 81 第六項 我國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之定位 83 第七項 小結 84 第二節 董事選舉方式之變革 85 第一項 全額連記法 86 第二項 累積投票制 86 第一款 制度源起 86 第二款 制度內涵 87 第三款 我國法上之發展 87 第一目 強制累積投票制 88 第二目 任意累積投票制 88 第三目 未來修法方向 93 第三項 美國法上董事選舉方式之發展 95 第一款 累積投票制 95 第一目 由盛轉衰之發展 95 第二目 削弱累積投票制之手段 96 第二款 相對多數決 98 第一目 保留票與反對票之意義 98 第二目 修正式相對多數決 98 第三款 絕對多數決 100 第一目 絕對多數決之類型 100 第二目 可能發生失敗選舉 101 第三目 留任規定之調整 101 第四款 近年來董事選舉方式之立法回應 101 第一目 模範商業公司法之修正 101 第二目 德拉瓦州公司法之修正 102 第四項 小結 103 第五章 董事解任制度之設計 105 第一節 解任董事主體適格性之探討 105 第一項 股東 105 第二項 董事會 105 第三項 監察人/監事會 106 第四項 法院 106 第五項 小結 108 第二節 股東會決議解任董事 109 第一項 解任是否須附理由 110 第一款 美國法之規定 110 第二款 英國法之規定 113 第三款 德國法之規定 114 第四款 我國法之規定 116 第二項 表決方式 117 第一款 美國法之規定 117 第二款 英國法之規定 118 第三款 德國法之規定 118 第四款 我國法之規定 118 第三項 被解任董事同時為股東迴避表決之疑義 120 第一款 表決迴避規定 120 第二款 肯定論 120 第三款 否定論 120 第四項 解任個別董事與提前改選全體董事間之別 121 第一款 表決方式 122 第二款 被解任董事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 125 第五項 被解任董事之保護 126 第一款 事前程序保障 127 第一目 英國法之規定 127 第二目 美國司法實務所發展之正當法律程序 128 第二款 事後救濟程序 131 第一目 請求損害賠償 131 第二目 確認股東會解任決議無效訴訟 133 第三目 撤銷股東會解任決議訴訟 134 第三款 被解任董事為法人代表人董事之情形 134 第六項 小結 135 第三節 訴請法院裁判解任 136 第一項 我國法之發展 136 第一款 股東訴請裁判解任 136 第二款 保護機構訴請裁判解任 137 第三款 實務運作與假處分 141 第一目 實務運作情形 141 第二目 假處分之考量因素 142 第二項 美國法上裁判解任之發展 147 第一款 法律規定 148 第二款 法院判決 149 第三款 假處分之審查標準 153 第三項 英國公司董事失格法之規範 154 第四項 小結 156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158 參考文獻 16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公司董事之選任與解任 | zh_TW |
dc.title | The Examination on Election and Removal of Director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劉連煜(Len-Yu Liu),黃銘傑(Ming-Jye Huang) | |
dc.subject.keyword | 法人董事,股東提名,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裁判解任董事,董事失格,禁止董事執行職務假處分,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orporate directors,shareholder nominations,director candidates nomination system,judicial removal of directors,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preliminary injunction for prohibiting directors from carrying out their duties, | en |
dc.relation.page | 17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6-0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