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7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銘傑(Ming-Jie Huang)
dc.contributor.authorYing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林穎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4T17:42:30Z-
dc.date.available2015-08-19
dc.date.available2021-05-14T17:42:30Z-
dc.date.copyright2015-08-19
dc.date.issued2015
dc.date.submitted2015-08-17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氏筆畫及字母順序排列)
壹、 中文資料
一、 專書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09年7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法之註釋研究系列(二)─第十八條至第二十四條》93年度委託研究報告二,93年11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第15版,2013年2月。
張仁平,《專利審查基準及實務(下)》,元照出版,2014年1月二版第一刷。
陳敏,《行政法總論》,第8版,102年9月。
程凱芸,《設計專利申請實務》,2014年2月。
黃銘傑,《智慧財產權之理論與實務─不同意見書》,元照,2013年。
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書局,修定3版,2013年3月。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法逐條釋義》,101年版。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審查基準》,2013年5月版。
葉雪美,《設計專利申請實務─臺灣及美國專利申請策略》,元照,2007年8月。
劉國讚,《專利實務論》,2009年,元照出版。
劉國讚,《專利法之理論與實用》,2014年,元照出版。
劉國讚,《專利範圍之解釋與侵害》,2012年,元照出版。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2013年新版。
謝銘洋、李素華,《公平交易法之註釋研究系列(二)─第十八條至第二十四條》93年度委託研究報告二,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93年11月版。
顏吉承、陳重任,《設計專利權侵害與應用》,揚智出版,2008年9月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第八版,2014年1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I》,第八版,2014年1月。
二、 期刊論文
沈宗倫,〈著作權法之基本用語與法律體系概述〉,《月旦法學教室》,第150期,2015年4月,68-78頁。
沈宗倫,〈由專利法教示因果關係論進步性:以組合專利與類似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2卷第2期,2013年6月,317-379頁。
姚信安,〈重看不重用?!─從美國經驗論我國應用美術可著作性之判斷〉,《中正財經法學》,2015年1月,107-160頁。
陳鵬仁、顏吉承,〈評析美國Egyptian Goddess設計專利侵權訴訟案(上)〉,《專利師》,2011年1月,101-114頁。
陳鵬仁、顏吉承,〈評析美國Egyptian Goddess設計專利侵權訴訟案(下)〉,《專利師》,2011年4月,52-65頁。
施錦村、郭冠樟,〈公平交易法第24條構成要件評析─以最高法院判決為例〉,《公平交易季刊》,第22卷第4期,103年10月,81-118頁。
洪珮瑜,〈設計專利侵權分析及修改芻議〉,《萬國法律》,第200期,2015年4月,52-59頁。
范智達,〈由實務見解探討我國應用美術之著作權保護─以美國實務見解為啟示〉,《法令月刊》,第63卷 第4期,2012年4月,91-110頁。
徐銘夆、張玉玫,〈韓國近期設計保護制度改革及動態介紹〉,《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57期,101年1月,67-105頁。
張仁平,〈專利侵害鑑定基準修正紀要〉,《萬國法律》,第143期,2005年10
月,6-21頁。
張懿云,〈德國與美國著作權法關於“應用美術著作”的保護─兼論我國之保護制度─〉,《輔仁法學》,第十五期,1996年6月,203-250頁。
許忠信,〈著作之原創性與抄襲之證明(上)〉─最高法院97年度上字第1214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71期,2009年8月,169-182頁。
許忠信,〈著作之原創性與抄襲之證明(下) 〉─最高法院97年度上字第1214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98年9月,238-257頁。
許曉芬,〈人之砒霜我之蜜糖─從原創性觀點評高等法院94年度上訴字第1295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0期,2011年3月,158-170頁。
黃銘傑,〈「春水堂」表徵之普遍認知性及混淆之有無〉,《競爭法與智慧財產法之交會─相生與相剋之間》,2009年版,397-421頁。
黃銘傑,〈公平交易法第二十條第一、二項「表徵」之意義及其新式樣專利保護之關係〉,《競爭法與智慧財產權法之交會─相生與相剋之間》,2009年新版,355-394頁。
黃銘傑,〈「原創性」概念之再建構─從產業發展觀點與競爭理念出發〉,《國際比較法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103年12月,91-115頁。
葉雪美,〈我國設計專利侵害判斷流程與分析方法之再檢討〉,《專利師》,第18期,2014年7月,30-89頁。
葉雪美,〈解析美國設計專利侵害認定檢測的發展與應用─從美國Gorham案例談到Egyptian案例〉,《智慧財產權月刊》,157期,101年1月,5-66頁。
葉雪美,〈解析設計專利侵害實質相同檢測之一般觀察者─從美國與歐盟設計的相關案例談起(上)〉,《專利師》,2010年4月,51-62頁。
葉雪美,〈解析設計專利侵害實質相同檢測之一般觀察者─從美國與歐盟設計的相關案例談起(下)〉,《專利師》,2010年7月,14-29頁。
廖義男,〈夏蟲冰語錄(八十六)─仿冒行為規範修正之評析〉,《法令月刊》,第66卷第三期,104年3月,120-125頁。
廖義男,〈2015年新修正公布之公平交易法評析(一)〉,《法令月刊》,第66卷,104年5月,94-107頁。
劉孔中、薛景文,〈仿冒表徵及欺罔或顯失公平行為之執法檢討與展望〉,《公平交易季刊》,第21卷第1期,102年1月,67-104頁。
蔡明誠,〈論著作之原創性與創作性要件〉,《台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1期,1996年10月,177-194頁。
蔡明誠,〈談台灣智慧財產權之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197-200頁。
蔡明誠,〈新式樣專利要件問題之評析〉,《律師雜誌》,第237期,1999年6月,17-29頁。
蔡明誠,〈智慧財產保護法制的發展與展望〉,《智慧財產權》,第1期,1999年1月,13-38頁。
蔡惠如,〈「原創性」概念於著作權訴訟之運作〉,《智慧財產權月刊》,149期,2011年5月,98-117頁。
三、 學位論文
何馨曄,《歐盟、美國及我國新式樣專利要件之研究》,世新大學碩士論文,100年7月。
巫俊毅,《時尚設計之智慧財產權保護─以美國時尚設計保護草案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02年7月。
林品萱,《商品設計外觀之智慧財產權保護─新式樣專利與著作權法、商標法、公平交易法之交錯適用》,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96年6月。
陳奕之,《設計專利侵權之判斷及其損害賠償之計算-以美國法為中心》,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03年7月。
陳彥如,《著作之原創性》,臺北大學碩士論文,102年7月。
曾怡菁,《新興設計專利保護標的研究─以部分設計為探討中心》,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01年6月。
葉雪美,《美國設計專利侵害認定相關問題研究─兼論我國新式樣專利侵害認定問題》,世新大學碩士論文,93年7月。
四、 研討會資料
我國專利產業與爭端解決法制政策與國際化之檢討及展望研討會,2013年12月27、28日。
專利侵權分析方法論之再檢討─免刀膠帶專利案之啟示與借鏡研討會,2014年3月21日。
2014臺灣專利法制之回顧與展望研討會,2014年12月26、27日。
五、 研究計畫
《美術工藝品之研究》,研究主持人:謝銘洋,研究人員:張桂芳、顏妃琇,2001年9月。
貳、 英文資料
一、 專書
Alexander I. Poltorak/ Paul J. Lerner, Essential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Law, Economics, and Strategy (2012).
Attorney Richard Stim, Patent, Copyright & Trademark, (2010).
Helen Norm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2011).
Peter Groves, Copyright and Designs Law (1991).
Sheldon W. Halpern, COPYRIGHT LAW─protection of original expression, second edition (2010).
二、 期刊論文
Barton R. Keyes, Alive and Well: The (Still) Ongoing Debate Surrounding Conceptual Separability in American Copyright Law, Ohio State Law Journal, Vol. 69, Issue 1 (2008), at 109-147.
Christopher Carani, Design patent lessons from Apple v Samsung, US: DESIGN PATENTS (September 2012), at 32-35.
Christopher V. Carani, Design Patent Functionality-A Sensible Solution, LANDSIDE (November/December 2014), at 20-32.
Conea Alina Mihaela,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tection of the Community Design, Lex ET Scient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8(2011), at 129-143.
Darrell G. Mottley, Egyptian Goddess v. Swisa Retooling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1 Landslide 8 (2008-2009), at 9-13.
Darren Hudson Hick, Conceptual Problem of Conceptual Separability and the Non-usefulnedd of the useful articles distinction, Journal of the Copyright Society of the U.S.A., Vol. 57 (2009-2010), at 37-57.
Frank Joffe, Designs registered under the Design Act, Juta's Business Law, Vol. 15, Issue 1 (2007), at 24-27.
Harry Langsam, Copyright or Design Patent Protection?, Journal of the Patent Office Society, Vol. 20, Issue 6 (June 1938), at 528-537.
IP Theory, A Decade of Registered and Unregistered Design Right Decision in the UK: What Conclusions Can We Draw the Future of Both Types of Rights?, IP Theory, Vol. 3, Issue 2 (2013), at 113-156.
James Juo, EYE OF THE BEHOLDER-In determining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exaggerated importance should not be given to small differences in detail, Los Angeles Lawyer (November 2009), at 20-25.
Jane Cornwell Lecturer, Dyson and Samsung compared: functionality and aesthetic in the design infringement analysis, 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 (2013), at 35(5).
Jason J. Du Mont/ Mark D.Janis,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Design Patent Protection, Indiana Law Journal, Vol. 88, Issue 3 (2013), at 837-880.
John B. Fowles, The Utility of a Bright-line Rule in Copyright Law: Freeing Judges from Aesthetic Controversy and Conceptual Separability in Lricester v. Warner Bros., UCLA Entertainment Law Review, Vol. 12, Issue 2 (2005), at 301-344.
John Paul, Functional Works of Art: Copyright, Design Patent, or Both?, 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 Law, Vol. 3, Issue 1 (1980-1981), at 83-116.
Managing IP, A global guide to design protection, Q&A GUIDE: DESIGNS, Managing Intell, No. 189 (May 2009), at 50-55.
Marta Kowalczyk,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Post- Egyptian Goddess, Journal of Law, Technology & Policy (2010), at 239-256.
Myshala E. Middleton, Egyptian Goddess, Inc v. Swisa, Inc,: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Revolutionized by an Egyptian Goddess, Baltimo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Journal (2008-2009), at 179-185.
Nidhi Garg, Apple v, Samsung: Design Patent Protection and Comsumers, Pa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ports & Entertainment Law Forum, Vol. 3 (2013), at 115-149.
Patricia E. Hong, Legislating an Exception to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Landslide, Vol. 1, Issue 2 (November/December 2008), at 14-18.
Perry J. Saidman, Functionality and Design Patent Validity and Infringement, Journal of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Society, Vol. 91, Issue 5 (May 2009), at 313-337.
Perry J. Saidman/ John M. Hintz, The Doctrine of Functionality in Design Patent cases, University of Baltimore Law Review, Vol. 19, Issue 1 (1989-1990), at 352-361.
Shyh-Jen Wang, The Flow Chart of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Journal of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Society, Vol. 87, Issue 10 (October 2005), at 761-769.
參、 日文資料
一、 專書
応用美術委員会,《著作権法と意匠法との交錯問題に関する研究》,2003年3月。
渋谷達紀,《知的財產法講義》,第2版,有斐閣,2007年3月。
小谷悅司、小松陽一郎,《意匠•デザインの法律相談》,青林書院,2004年06月。
竹田稔,《知的財產権損害要論》,第4版,2003年10月。
茶園成樹,《意匠法》,有斐閣,2012年版。
田村善之,《知的財產權法》,第五版,有斐閣,2010年。
田村善之,《不正競爭法概說》,第2版,有斐閣,2003年。
渡邉知子、龍村全,《知的財產権とデザインの教科書》,日経BP社,2009年12月。
半田正夫、松田政行,《著作權法コンメンタール》,第一冊1条~22条の2,2008年10月。
二、 期刊論文
戶波美代,〈応用美術の法的保護─ドイツ著作権及び意匠法における考察〉,《専修法学論集》,2009年7月,231 – 243頁。
外川英明,〈不正競爭法2条1項3号について―意匠法との関係を中心に―〉,《パテント2014》,Vol.67 No.4(別冊No.11)(2014),81-95頁。
市村直也,〈新たなデザイン保護体系を目指して─デザイン保護法制の橫断的検討と論点整理─(2)デザインと著作権〉,《NBL》,NO.1020(2014.3.1),16-21頁。
小谷悅司,〈登錄意匠の要部認定と類否判断について〉,《知的財產權侵害訴訟の今日課題─村林隆一先生傘寿紀念》,青林書院,2011年初版第一刷,279-293頁。
杉光一成,〈新たなデザイン保護体系を目指して─デザイン保護法制の橫断的検討と論点整理─(5)「規制立法」として知的財產法─デザイン保護における意匠法の役割に関する試論〉,NBL,No.1020(2014.3.1),37-44頁。
青木大也,〈新たなデザイン保護体系を目指して─デザイン保護法制の橫断的検討と論点整理─(4)不正競爭防止法におけるデザインの保護─2条1項3号と意匠法との対比を中心に〉,《取引実務の法律ガイドNBL》,NO.1020(2014.3.1),30-36頁。
中山信弘,〈新たなデザイン保護体系を目指して─デザイン保護法制の橫断的検討と論点整理─(1)特集に当たって〉,《取引実務の法律ガイドNBL》,NO.1020(2014.3.1),14-15頁。
畠豊彦,〈意匠の類似は美感の共通性か〉,《パテント2003》,vol. 56 No.7(2003), 23-26頁。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71-
dc.description.abstract現今工業設計已不再單由設計專利保障,多重保護已為時勢之所趨;是以,各法制與設計專利間之互動與調和,益顯重要。有關工業設計於著作權法上之保護,比較各國應用美術保護門檻後,本文認為,無論取得設計專利權與否,符合我國法之原創性要件即應予保護;往昔「以手工一品製作之美術工藝品為限,排除機械產製作品保護」之見解,應予揚棄。關於原創性要件之解釋,或可從客觀之「創作可能性」觀點切入,方得於鼓勵文化發展與防免獨占間取得平衡。工業設計於公平交易法之保護,從公平交易法保護競爭秩序之觀點,若事業持續投資廣告、行銷,使工業設計合於表徵之「周知性」要件,應得與設計專利權競合保護,以維護相關事業或消費者對該當表徵之信賴利益,不致產生混淆誤認之情事。另表徵於達「周知性」或取得設計專利前,勢必須要相當時間之積累,避免於此法律保護之空窗期間,遭他事業不當之高度仿襲,是以本文建議參考日本不正競爭防止法「禁止奴隸性仿冒」之短期保護規定,加以規制。
於設計專利保護法制方面,現行之設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於實務運作上有諸多疑慮,本文擬從比較法制與我國實務見解之觀察,提出建議。有關專利申請範圍界定階段之「排除純粹功能性特徵」,本文觀察美國法之發展,鑒於自圖式排除純粹功能性特徵,易使圖式變得零碎且局部,違背整體觀察原則,是以本文主張應將功能性特徵保留於圖式中一併衡量,或可採比例權重分析之方式,以兼顧「整體觀察原則」及「盡可能降低功能性特徵之影響」。有關侵權認定階段,首先,單獨之新穎特徵檢測法與整體觀察原則相悖,應予揚棄;再者,侵權判斷主體應為「熟悉先前技藝之一般購買者」;此外,本文比較美、歐盟、日侵權判斷方法後,採歐盟法制度,於考量設計自由度後,將相同與相異處進行比例權重分析,為較客觀的量化標準,亦能反映出功能性所帶來之侷限。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Nowadays, industrial designs are not just protected by the Design Patent Law. Multiple protections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Therefore, the rel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Design Patent Law and various Acts is very important. Firstly,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s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After reviewing applied art regulations in many countries, this thesis thinks that no matter the design is patented or not, as long as it meets the “Original” element, then it should be protected by the Copyright Act. The view in the past was that “only handmade art craft shall be protected by the Copyright Act, excluding the protection for machine-made industrial designs,” and 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such view should be abandoned. To explain the “Original” element, one might start with the view of “creative possibilities,” and could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encouraging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avoiding monopolism. Secondly, the thesis looks at the protection for industrial designs under the Fair Trade Act. From the view of protecting competition order, if an enterprise continues investing in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to make an industrial design well-known, then the industrial design should be protected by both the Design Patent and the Fair Trade Act. The double protection is to respond to the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trusts on such industrial design patent and prevent confusion. In addition, it usually takes a long time before a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dustrial design reaches the level of “well-known” or before an industrial design gets patented. In order to avoid dead copy of an industrial design by other enterprises during such legal window period, this thesis thinks that we should reference to the Japan Control Law of Injustice Access for the protection against dead copy during the window period.
Regarding the design patent protec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has many problems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intends to compare Taiwan’s and other countries’ regulations and to look into the opinions of practitioners, and then provides advice. As for the “excluding functional feature” when defining the protection range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this thesis look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ted States Law and found that excluding functional features from a drawing would make the drawing fragmented and partial, violating the overall impression principle. Hence, 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functional features should be retained in the drawing and be observed along with other features, or be analyzed by proportional weight, in order to take into account both “overall impression principle” and “reducing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 features as much as possible”. As for the infringement identification, firstly, 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as the single novelty point test is against overall impression principle, it should not be adopted. Secondly, the subject of patent infringement test should be ordinary consumers who are familiar with prior art. Thirdly, after reviewing the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tests of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and Japan, this thesis adopts European Union’s regulations. After factoring in the freedom of design, this thesis analyses proportionall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features.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a more objective quantitative criterion and should reflect the functional features’ limitation to the freedom of design.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42:3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1a21084-1.pdf: 7002405 bytes, checksum: 72569294dbeacb51c4fb0a6a87ca297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詳目
謝辭………………………………………………………………………………………………………………………….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I
簡目……………………………………………………………………………………………………………………….IX
詳目……………………………………………………………………………………………………………………….XI
圗目錄………………………………………………………………………………………………………………XVIII
表目錄…………………………………………………………………………………………………………………X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四節 工業設計之定義 5
第一項 工業設計與工業設計法 5
第二項 相關國際條約 6
第二章 新興工業設計「法保護體系」之建構 11
第一節 現今工業設計之法制問題 11
第一項 各國設計保護制度之簡介 11
第二項 問題意識 14
第二節 工業設計與專利法─發明、新型V.S.設計 16
第一目 我國設計專利保護制度之演進 16
第二目 設計專利非屬技術思想之保護 17
第三目 建議設計專利應單獨立法 17
第三節 工業設計與著作權法 19
第一項 規範目的 19
第二項 著作權成立要件 20
第一款 原創性 20
第一目 原創性之意義(Originality) 21
第二目 創作性(Creativity)程度之比較法觀察 22
第三目 我國實務原創性概念之見解 28
第四目 以「創作可能性」詮釋原創性概念 29
第二款 客觀可感知之表達 32
第三款 須為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內之著作 33
第四款 非不得為著作權保護之著作 34
第三項 著作權之效力 34
第一款 權利內容 34
第二款 效力限制─合理使用 35
壹、目的 35
貳、限制標準 36
第四項 應用美術 36
第一款 應用美術之定義 37
第二款 應用美術之保護範圍─「美術工藝品」與「應用美術」 38
第一目 比較法觀察 38
第二目 我國法評析 40
第三款 應用美術保護要件之比較法觀察 41
第一目 美國法─分離測試法 41
第二目 德國法─階段理論(Stufentheorie) 57
第三目 日本法─純粹美術同質說 61
第四目 英國法─“註冊”與“非註冊”設計權區分制 68
第五目 法國法─美的一體性理論 73
第六目 應用美術保護要件之比較法整理 74
第四款 應用美術保護之我國實務見解 75
第一目 內政部函釋之沿革 75
第二目 法院判決 77
第三目 實務見解評析 84
第五款 平面轉立體爭議之再思考 85
第一目 問題意識 85
第二目 相關實務見解 85
第三目 本文見解 89
第五項 工業設計於著作權法「應用美術」之保護 92
第一款 不應以「機械產製」作為排除保護之理由 92
第二款 保護要件與原創性體系之一貫 92
第三款 應無過度保護之疑慮 93
第四節 工業設計與公平交易法 95
第一項 規範目的 95
第二項 問題意識─〈蠔式錶案〉 95
第三項 公平交易法「表徵」之保護 97
第一款 「周知表徵」之保護 98
第一目 公平交易法「表徵」之定義 98
第二目 構成要件 104
第四目 法律效果 105
第五目 商品表徵之實務見解觀察 106
第二款 公平法第25條之定位 109
第一目 原則─補充地位 109
第二目 與公平法第22條之關係 109
第三目 法律效果 112
第四目 相關實務見解 112
第三款 2015年公平法「仿冒行為」修法評析 120
第一目 「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者」與「著名」 120
第二目 限縮於「使用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或服務」 121
第四項 日本不正競爭防止法「商品型態」保護 122
第一款 一般商品形態規制─第2條第1項第1款 122
第一目 商品形態 122
第二目 周知性 126
第三目 「類似性」與「混淆誤認之虞」 127
第二款 禁止奴隸性仿冒(dead copy)─第2條第1項第3款 128
第一目 立法旨趣 128
第二目 保護期間 129
第三目 請求權主體 130
第四目 仿冒 133
第五目 本款與意匠法之關係 134
第三款 「商品形態」與「意匠」 136
第四款 日本不正競爭法於我國公平法之借鏡 138
第一目 應改採「競爭上無法避免近似之形態說」 138
第二目 應參考“禁止奴隸性仿冒(dead copy)”之立法 140
第五項 工業設計於公平交易法「表徵」之保護 141
第一款 若合於「周知表徵」之要件應即受公平法之保護 141
第一目 設計專利非屬技術性保護 141
第二目 兩法本於不同之立法目的各自保護 143
第二款 奴隸性仿冒行為應單獨立法 144
第三章 我國設計專利保護制度之介紹 145
第一節 規範目的 145
第二節 設計專利成立要件 145
第一項 形式要件 145
第一款 設計專利說明書 145
第二款 圖式 147
第三款 一設計一申請 147
第二項 實質要件 148
第一款 產業利用性 148
第二款 新穎性 148
第三款 創作性 153
第三項 非專利法規定不予設計專利之客體 154
第三節 新興設計保護類型 155
第一項 部分設計 155
第一款 立法目的 155
第二款 定義 156
第三款 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 156
第二項 電腦圖像設計 158
第一款 立法目的 158
第二款 定義 158
第三款 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 160
第一目 圖示之揭露方式 160
第二目 專利權範圍 160
第三項 成組設計 160
第一款 立法目的 160
第二款 定義 161
第三款 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 161
第一目 圖示 161
第二目 專利權範圍 161
第四項 衍生設計 162
第一款 立法目的 162
第二款 定義 162
第四節 設計專利權之效力 163
第一項 權利內容 163
第二項 效力限制 164
第五節 工業設計保護制度綜合檢討─以設計專利為中心 167
第一項 設計專利與著作權之競合保護 167
第二項 設計專利與公平交易法之調和 168
第四章 設計專利侵權認定分析 171
第一節 前言 171
第一項 設計專利之侵害樣態 171
第一款 直接侵害 171
第二款 間接侵害 171
第二項 我國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定位 172
第二節 設計專利範圍之界定 175
第一項 界定時點與主體 175
第二項 範圍解釋原則 175
第一款 以圖面為準 175
第二款 參酌創作說明 176
第一目 物品用途 176
第二目 創作特點 176
第三項 排除功能性設計 177
第一款 立法目的及問題源起 177
第二款 設計專利有效性(validity)與功能(functionality) 178
第一目 功能性與裝飾性之定義 178
第二目 傳統檢測法─替代性設計 179
第三目 “裝飾性”與“法定功能”之關係 180
第三款 「功能主義(Doctrine of Funtionality)」之演進 181
第一目 緣起─Lee v. Dayton-Hudson (1988) 181
第二目 保護範圍之建構─Elmer v. ICC fabricating (1995) 183
第三目 功能性之誤解─OddzOn Product v. Just Toyz (1997) 184
第四目 整體觀察法─Egyptian Goddess v. Swisa (2008) 185
第五目 純粹功能性之質疑─Richardson v. Stanley Works (2010) 185
第四款 檢討與建議 187
第一目 點狀裝飾性檢測應揚棄 187
第二目 「純粹」功能性之限制係走回頭路 190
第三目 美國法於我國法之啟示─「排除功能性特徵」之重新詮釋 190
第三節 設計專利侵權認定 192
第一項 我國現行設計專利侵害鑑定步驟 192
第一款 鑑定流程 192
第二款 鑑定方法 193
第一目 解析、比對及判斷之主體─普通消費者 193
第二目 解析待鑑定物品之技藝內容 194
第三目 物品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 194
第四目 視覺性設計整體是否相同或近似之判斷 195
第五目 待鑑定物品是否包含新穎特徵之判斷 197
第六目 禁反言原則 198
第七目 先前技藝阻卻 198
第二項 從實務判決檢討「設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之問題 199
第一款 近似但不具有新穎特徵 199
第一目 〈寵物胸背帶案〉─103年民專訴字第4號 199
第二目 〈書桌案〉─101年民專訴字第68號 202
第三目 〈腰墊案〉─102年民專訴字第82號 204
第二款 近似且包含新穎特徵─〈保溫瓶案〉 206
第三款 新穎特徵認定差異─〈電連接器案〉 209
第四款 實務判決評析 211
第一目 新穎特徵判定之不可預測性 212
第二目 容易侷限於部分特徵 212
第三目 新穎特徵重複比對 212
第三項 比較各國設計侵權鑑定方法論 214
第一款 美國三方比對法 214
第一目 二階段檢測法之演進 214
第二目 新穎特徵檢測之檢討─〈Egyptian Goddess案〉之契機 217
第三目 修正後一般觀察者檢測法之近年開展 222
第四目 小結 233
第二款 歐盟整體印象觀察法(Overall Impression) 234
第一目 定義產品 234
第二目 比對整體視覺印象 241
第三目 小結 242
第三款 日本意匠要部判斷法 242
第一目 近似之判斷基準 243
第二目 近似之判斷方法 245
第三目 物品之近似與否 247
第四目 形態之近似與否 248
第五目 相關案例 250
第六目 小結 253
第四項 我國設計專利侵權認定之檢討 254
第一款 定義產品及分析設計領域 254
第二款 判斷主體 254
第三款 整體視覺外觀近似與否之判斷 256
第一目 二階段新穎特徵檢測應予揚棄 256
第二目 「設計自由度」及「先前技藝擁擠度」之考量 256
第三目 近似判斷之比例權重分析 257
第四款 先前技藝之舉證責任 257
第四節 部分設計之侵權認定 258
第一項 部分設計之相關問題 258
第二項 日本法部分意匠之類否判斷 258
第一款 意匠審查基準 258
第二款 學說見解 259
第三款 行政機關裁決 260
第四款 法院判決 261
第三項 「新穎特徵檢測」有悖於部分設計之保護 261
第五節 設計專利侵害鑑定流程之再建構 262
第一項 「排除功能性特徵」之再思考 262
第二項 設計專利侵權認定之本文建議 264
第一款 美、日、歐盟設計專利侵權認定方法整理 264
第二款 本文建議 2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67
參考文獻 27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設計專利侵權認定分析─兼論與著作權法及公平交易法之交錯適用zh_TW
dc.titleThe Analysis of 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Test
─And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Copyright Act and
Fair Trade Act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蔡明誠(Ming-Cheng Cai),沈宗倫(Zong-Lun Shen)
dc.subject.keyword設計專利,著作權法,應用美術,公平交易法,表徵,周知性,奴隸性仿冒,設計專利侵權認定,排除功能性特徵,設計專利侵害鑑定要點,zh_TW
dc.subject.keywordDesign Patent,Copyright Act,applied art,characterization,well-known,dead copy,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test,exclude functional feature,design patent infringement interviews,en
dc.relation.page28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5-08-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4-1.pdf6.84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