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61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張錦華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h-Chung H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何致中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3:51:5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7-13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7-13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7-1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銘義(1994)。〈兩岸媒體對雙方會談報導之分析〉。《媒體與兩岸談判》,頁189-218。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9年7月27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摘要說明》。取自http://www.cier.edu.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年6月18日)。〈「兩岸612會談情形」專案報告〉,陸委會97兩岸兩會會談專區。取自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年11月7日)。〈第二次「江陳會談」成果說明〉, 陸委會第二次江陳會談專區。取自 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f971107.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年11月9日)。新聞稿第91號。取自 http://www.mac.gov.tw/big5/cnews/cnews971109.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年4月27日)。〈第三次「江陳會談」成果說明〉, 陸委會第三次江陳會談專區。取自 http://www.mac.gov.tw/big5/cc3/980427.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年4月27日)。〈三次江陳會,大有斬獲:陸委會 「第三次江陳會談成果」記者會賴主委幸媛發言參考資料〉。陸委會第 三次江陳會談專區。取自 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f980427.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年12月25日)。新聞稿第95號。取自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72346&ctNode=6633&mp=11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年12月29日)。新聞稿第98號。取自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72605&ctNode=6633&mp=110 自由時報(2008年11 月5日)。〈唱片行播本土樂,警衝入制止〉。 呂國禎、林瑩秋、楊少強等(2009)。〈能讓你賺大錢 也能讓你失業 非懂不 可ECFA〉。《商業週刊》,1138期,頁106-132。 林麗雲(2002)。〈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 楊秀菁、薛化元與李福鐘(編)《新聞自由: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八)》,頁555-617。台北:國史館。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 頁183-212。 周陽山(1994)。〈媒體在兩岸談判中的角色與影響〉。《媒體與兩岸談判》, 頁99-144。 俞雨霖(1994)。〈談判代表與媒體的互動關係〉。《媒體與兩岸談判》,頁 219-245。 財團法人兩岸海峽交流基金會(2008),〈第一次江陳會談〉取自: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48212&ctNode=3809&mp=19 張亞中、李英明(2000)。《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1997)。〈從公共領域與多元化報導觀點探討我國選舉新聞報導,以 78年、81年、及84年選舉新聞中的統獨議題爲例〉。《新聞學研究》, 55期,頁183-202。 張五岳(1994)。〈我方談判代表如何運用媒體〉。《媒體與兩岸談判》,頁 247-267。 翁秀琪、陳慧敏(2000)。〈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 「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 4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馬西屏(1995)。《新聞媒體在兩岸會談中之角色研究---以台灣媒體對首次台 北會談的影響爲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動腦新聞(2009年4月3日)。〈台灣報紙媒體最新發展概況〉。取自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2344 程建人(編)(1994)。《媒體與兩岸談判》。台北論壇基金會。 黃惠萍(2005)。〈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 導模式〉。《新聞學研究》,83期,頁39-81。 黃惠萍(2007)。〈多元性匱乏的「民意」,菁英導向的公眾論壇〉。《台大新 聞論壇》,6期,頁1-34。 黃惠萍(2009)。〈審議式新聞報導、公民認知與審議初探〉。《中華傳播學刊》, 15:頁167-214。 黃國瑋(2008)。《審議民主的新聞報導---以公民會議爲例》。世新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一香(1999)。〈媒介多元化意涵初探〉。《新聞學研究》,58期:頁141-169。 陳憶寧(2001)。〈總統候選人攻擊性新聞報導與其支持度的關聯;以公元兩 千年總統大選爲例〉。《新聞學研究》,69期,頁114-140。 陳憶寧(2002)。〈公共議題之遊戲框架初探:以核四議題爲例〉。《新聞學研 究》,72期,頁85-117。 陳憶寧(2003)。〈當天然災難可能成爲政治災難:策略框架效果再探〉,《中 華傳播學刊》,3期,頁3-35。 陳育真(2007)。《聯合報、自由時報報導2005年台北縣長選舉相關新聞之 研究》。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慶豹(1998)。《哈伯瑪斯》。台北:揚智。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楊開煌(1994)。〈談判策略之分析〉。《媒體與兩岸談判》,頁19-85。 楊適鴻(1995)。《報紙報導兩岸會談相關新聞之意識形態分析:以「統獨」 論述爲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日報(2008年11月3日)。〈期待江陳二次會方圓有度〉。 劉必榮(1989)。《談判》。台北:時報。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CFA&variant=zh-tw 維基百科。第四次江陳會談。 臧國仁、蔡琰(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 究》,58,頁1-28。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 北:三民。 聯合晚報(2008年11月4日)。〈空運、海運、通郵、食品安全四協議啟動, 兩岸將邁入大三通〉。 聯合晚報(2008年11月18日)。〈馬:兩岸解凍,經濟得利〉。 鍾從定(2008)。《國際談判學》。台北:鼎茂。 戴育賢(2000)。〈重返公共領域:哈伯瑪斯、女性主義、羅逖、文化研究〉。 《新聞學研究》,62,頁119-142。 Digitimes(2009年,5月27日)。〈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英文部分 Babbie, E.(2005).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陳文俊譯(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 Cappella, J. N., & Jamieson, K. H. (1997). Spiral of cynicism: The press and the public g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tman, S. (1989).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Chafee, S. H. , & Wilson, D. G. (1977). Media rich,media poor: Two studies of diversity in agenda-holding.Journalism Quarterly,54, 466-476. Dahl, Robert A. (1999).On Democracy.李伯光、林猛譯(1999)。《論民主》。台北:聯經。 Dijk, Teun Adrianus Van. (1987). News As Discourse.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ntman, R. M. & Wildman, S. S. (1992). Reconciling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media policy: Transcending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1), winter: 5-19. Ettema, J. S. (2007). Journalism as reason-giv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stitutional accountability, and the news media’s miss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4(2), 143-160. Gamson, W.A. (1992). Talking politics.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Gilboa, E. (2000), Media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A Taxonomy of Levels and Effects,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5: 543-568, 2001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Netherland. Habermas, J. (1990).Strukturwandel der Offentlichkeir.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 Hoffman-Riem, W. (1992). Protecting vulnerable values in the German broadcasting order, in Jay G. B. (Ed.),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pp.43-60). London: Sage. McQuail, D.(1986). From bias to objectivity and back, in T. McCormack (Ed.),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s, 3: 1-36. CT: JAI Press. McQuail, D.(1992).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e. McQuail, D.(2000),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p.217-p.226,台北:韋伯文化。 Negrine, R.(2001). Politics and the Mass Media in Britain.蔡明燁譯(2001)。《媒體與政治》。台北:木棉。 Patterson, T. (1993). Out of order. NY: Alfred A. Knope. Price, V. (1989).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Effects of communicating group conflic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53(2),197-244. Schudson,M. (1998). Creating Public Knowledge. In E.E.Dennis & R.W. Snyder(Eds.), Media and Democracy.(pp.29-34).New Brunswick: Transation. Shannon, C. E. ,& Weaver,W. (1949).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aylor, C. (2004).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李尚遠譯(2008)。《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台北:商周。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原書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Wadsworth.)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61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 要
江陳會談是近年來兩岸關係的轉折,重新啟動雙方正式的官方協商管道,同時商談攸關台灣人民福祉的重要議題,受到國際與社會各界的關注。針對兩岸協商的議題,新聞媒體必須擔負社會公器的職責,如實呈現有關江陳會協議各種面向的意見,不僅只是多元化的觀點,更應該重視多元言論的品質。 本研究先回顧兩岸談判中媒體表現的相關文獻,並釐清媒體作為公共領域當有的理想角色為何,選取適當的立論點:媒體作為公共領域的概念從多元化觀點到審議式的新聞報導,實為一脈相承,是為檢視前四次江陳會談新聞內容的指標。 是故,本研究欲先了解《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四報在意見的數量上有無多元化,使用內容分析與H統計值進行量化分析,以求描繪前四次江陳會談新聞內容的約略輪廓。研究發現四報都在文本主題的多元化程度上,四報尚算理想,但從消息來源層面來看,四報呈現有所差異與不足,有待改進。 研究的第二部分則進一步檢視四報的言論品質,從前四次江陳會談中的經濟合作議題中挑選兩個次事件進行文本敘事分析:MOU金融監理備忘錄簽定與兩岸租稅協議破局事件。深入解析發現,量的多元並不等同質的多元,面對意義重大的江陳會談,四報審議式新聞內涵的呈現均不完善,各有不同缺失,無法呈現多元面向的深度脈絡與言論品質,有待新聞實務界省思檢討。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bstract
Chiang-Chen talks have been a turning poi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talks re-open an official negotiation channel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discuss critic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interests of Taiwanese people, and catc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e media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as a public instrument in dealing with the issues of cross-strait negotiations, faithfully present various opinions on Chiang-Chen talks, and put emphasis on both diverse reporting and the quality of diverse opinions. The study begin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media performance in cross-strait negotiations and clarifies what an ideal role the media should play in the public sphere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thesis point: from diverse reporting to deliberative reporting, the concept which the media act as a public sphere actually comes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nd becomes an indicator to examine the news content of the first four Chiang-Chen talks. Therefore, first of all, the study hopes to examine the quantity of diverse opinions in The United Daily News, The China Times, The Liberty Times, and Apple Daily. The research applies content analysis and H-statistic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aims at outlining the news content of the first four Chiang-Chen Talks. The study discovers the four newspapers show a diversity of subjects. However, the four newspapers have different yet inadequate news sources. The deficiency remains to be improve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udy further examines the quality of opinions in the four newspapers and picks two sub-events from the issues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first four Chiang-Chen talks , the signing of MOU and the halting of the cross-strait tax agreement, for narrative analysis. After a deep examination, the study discovers the diversity of quantity is not equal to the one of quality. In dealing with significant Chiang-Chen talks, the four newspapers do not perfectly present the content of deliberative reporting. Each has its deficiency and fails to present a multi-dimensional context and the quality of diverse opinion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requires the journalism to reflect 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3:51:5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6342024-1.pdf: 1031500 bytes, checksum: 5fd474410df362060f0be33091ad7e0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江陳會談之官方論述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概念脈絡 11 第一節 兩岸會談之媒體研究回顧 11 第二節 媒體角色的反思 14 一、從「談判」看媒體 14 二、當代媒體角色的理型 16 第三節 公共領域與媒介多元 21 第四節 衝突新聞框架與審議式新聞 27 一、衝突新聞框架使用 28 二、審議式新聞報導 30 第五節 小結:研究提問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樣本界定 38 第二節 研究步驟 39 一、內容分析法 40 二、內容分析前測 44 三、文本敘事分析 45 第三節 小結 49 第四章 量化內容分析 51 第一節 敘述統計結果 51 一、數量與時間分布 51 二、江陳會新聞文本版面配置 52 三、江陳會新聞文本篇幅分析 53 四、江陳會新聞文本屬性分析 54 五、江陳會新聞消息來源分析 55 六、江陳會新聞文本主題分析 58 七、江陳會新聞文本呈現方式 64 八、江陳會新聞文本立場分析 65 第二節 主題與來源之多元化程度評比 67 一、指標:H統計值 67 二、多元性量化評估 68 第三節 內容分析結果討論 69 第五章 文本敘事分析 74 第一節 議題背景:兩岸經濟合作 74 第二節 MOU金融監理備忘錄簽定事件 76 第三節 兩岸租稅協議破局事件 96 第四節 文本分析結果討論 116 第六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23 一、四報報導篇幅數量多:江陳會談意義重大 124 二、多元化程度量化評估的足與不足 125 三、文本敘事分析:四報審議式新聞內涵均不完善 127 四、綜合探討 129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3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3 參考書目 135 附錄一:編碼原則與江陳會談新聞內容分析表 140 通則 140 類目分析表格 14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多元化觀點與審議式新聞內涵角度檢視兩岸會談的新聞內容─以前四次江陳會談為例 | zh_TW |
dc.title | Examining the News Content of Cross-Strait Dialogu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Deliberative and Diverse Reporting: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Four Chiang-Chen Talk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惠萍,王毓莉 | |
dc.subject.keyword | 審議式新聞,多元化,江陳會談,公共領域,內容分析,文本敘事分析,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deliberative reporting,diversity,Chiang-Chen Talks,public sphere,content analysis,narrative analysis, | en |
dc.relation.page | 14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7-1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